《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48

《觉醒的勇气》

— 顶果钦哲法王 著

开示44

 

结语

此教义之精要,
由金洲上师所传授,
能将五浊之肆虐,
转化成觉醒之道。

五种衰败(五浊)如下:在末法时代,(一)众生因饥荒、疾病、武器与战争的肆虐而早逝;(二)众生有邪恶的习性,不倾向善德,全然反对无上法教;(三)众生寿命很短;(四)堕落情绪非常强大;(五)所有的观念和见解都粗糙而错误。

在这种时代,乐因很少。众生累积恶业,恶业带来苦果。上述的恶劣条件无处不在。我们像是要穿过森林,但林中树枝全缠在一起!虽然如此,透过修心,无论我们遭遇疾病、邪灵作恶、障碍或毁谤等伤害,我们都能把它们用来做为觉醒的道路,持续增进的善德。如同一个完全知道自己是谁的人,把毒药当救命丹呑下。他不会死,反而像孔雀,毒食更增添它的美丽灿烂。

殊胜的菩提心带来所有利益。透过它,我们能够结集身、语、意一切正面行为,让我们的心与法教合而为一,为自己及他人争取轮回与涅槃的一切快乐。精进修心,不久之后就能够为众生及自己成就丰富的福祉。

因着过去修行之善业,
得到强烈之加持,
我无视于苦及他人之指责,
寻找降伏我执之指示;
我死而无悔。

 

伟大上师切卡瓦·耶喜·多杰是瑜伽士之王。他曾向许多噶当派大师求教。在接受这个修心法教后,他透过闻、思、修,真正走上修心道路。最后完全去除对自我的珍爱,关心他人超过自己。

因法王札巴及其弟子请求,
揭露这如宝藏般的精要开示,
愿所有众生修行,
并成就两种菩提心。

因有成就的大乘修行者札巴·嘉岑(Drakpa Gyaltsen)反覆地请求,僧侣督美在寂静的俄邱寺写下以上《修心七要》的精要说明。札巴·嘉岑曾对弟子说:“不要以为观世音是住在布达拉山上有着四臂的人;你只要去见那位住在俄邱寺的喇嘛,接受他的开示就好了。在观世音身上也不会见到比他多的东西。”

从小,督美就怀有强烈的菩提心。当他年纪尚幼时,有一次他走到外面方便。回来时,他看到一棵覆满雪的草丛,以为那是一个人,而把自己的衣服脱了,披在草丛上,赤裸回家。
  母亲问他:“你的衣服呢?”
  他说:“外面一个人快要冻死了,我把衣服给他。”母亲走到外面,看到的是一棵草丛。
  督美就是如此的菩萨。他真正在修行,完全体验了菩萨道。

以上所述菩提心的修持,是佛陀八万四千法门之精要。如果我们现在无法圆满地成就它,修心的法门仍然会为此生带来快乐;对于来世,我们既可避过下三道,也可利益任何与我们有缘的众生。佛教中有许多甚深广大的法教,例如大手印和大圆满,但我们的心有限,又不够精进虔诚,无法经由这些法教得到解脱。虽然如此,只要练习修心,我们就会得到很大的利益。这是一个殊胜的教导,菩萨一切法教的精要,而且一再被赞叹。让我们不受干扰地修心。

愿从开始到现在,包括自己上师在内的所有证悟诸佛,为利益一切众生所许下的宏愿,透过印行此法本的一切努力而得以达成!愿一切吉祥!

(圆满)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47

《觉醒的勇气》

— 顶果钦哲法王 著

开示43

 

第七章 修心的指导

修行要有恒。

当人生顺利,心满意足时,我们会倾向修行;当我们饿了,没有东西吃,就会失去修行的兴趣。这是因为我们对法叫缺乏完整的信心。俗话说:“肚皮饱了晒太阳,这是我们像修行者的的时候。一旦事情不顺,我们变成凡人。佛法无法和我们的心融合在一起。请加持我们,让心中生起正确的态度!”另一句话说:“落入凡夫行径的修行者,永不会解脱。为外表而念诵咒语,无益于修道。”

修行要精进。

修行要全心投入,让自己完全浸润在修心之中:有时禅修空性,有时生起出离心,有时对众生发慈悲心。透过仔细的探索和检视,我们会更下定决心,愈来愈努力去修持修心的法门。

分析试验求解脱。

首先要分析我们哪一种情绪最强,然后专注而努力地去对治。当我们面对某些特定状况时,仔细检视这情绪是否增加。我们应该观察情绪是否会生起,生起时要能辨认出来,透过对治的协助,把它去除,然后持之以恒,直到情绪不再生起。

不应自持。

如果能帮助他人,提供食物和衣着,协助人出狱,或让他们升官,那么我们不应该期待获得他人的肯定。如果我们长期认真修行,或知识广博,严守戒律,也不应当期待他人的尊敬。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发现他人知识渊博,应当祈愿他们能够真正博学;如果他们严守戒律,应当祈愿他们能够像佛陀时代的弟子;如果看到他人修行,应当祈愿他们的心与修行合而为一,没有障碍,他们的道路能引领他们走向最后的目标。这应该是我们禅修的方式,关心他人胜过自己。如果我们能做到,也不应为自己庆贺,认为自己做了什么伟大的事。瓦君(30)曾给过这样的忠告:“不要依赖他人;专心对本尊祈请。”不要依赖他人,认为他人会给我们食物、衣物等等。然而,要对三宝生起完全的信心。有一种说法:“相信上师是究竟的皈依;利益他人就是究竟菩提心,因此不要炫耀自己的成就。”永远持守这种态度,因为依赖他人,结果未必如我们所愿。

(30)瓦君(Radreng):也就是种敦巴,见(21). 

不应暴戾。

如果我们在公众场合被忽略,不要认为自己是这么好的修行者,人们怎么不在乎我,不来供养或请求加持。此时,不能烦燥,不能严辞以待。此刻,我们还不能用法叫来对治我执。我们忍辱的程度非常脆弱,如身上的水疱。我们易怒的程度,则像一只头痛的熊。这完全是因为无法用法叫来对治。

不轻喜怒。

水晶球因自身的透明,而呈现各种颜色,放在什么上面就变什么色。同样的,有一种修行者得到很多金钱就会想:“哇,这是多么慷慨的功德主。”但如果得不到钱,就口出恶言,牢记在心。我们不能被如此微小的事情动摇。

莫期待回报。

如果帮助他人,或有机会修行,我们不应当期待他人的感谢、称赞或给予好名声。如果我们能够终身修持两种菩提心,在座上和座下皆正常禅修;如果我们能将心与禅观融合,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就不会是凡夫的经验。再说,如果不被日常生活干扰,有助于禅修的进展。但如果禅修时非常的专注,事后完全分心,就无法对禅观产生信心。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在座下培养许多正面习惯,但在禅修过程中不专注,修行同样是无意义的。要努力做正确的修行。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46

《觉醒的勇气》

— 顶果钦哲法王 著

开示42

 

第七章 修心的指导

勿犯错。

要防备自己犯下六种错误或误会。

错误的耐性或容忍。有些修行者缺乏衣物,受尽风寒,外貌可怜,但仍然坚持修行。他们或许缺乏物质,但不需要我们的怜悯。眼前的不舒适是短暂的,也是帮助他们未来解脱的方法。这是一种勇气,而且不同于一般英雄的勇气。一般英雄为了毁灭对手,保护同族,在与敌人相争时受尽苦难,或被敌人俘虏,受尽折磨。

错误的兴趣。一心一意为此生累积财富、权势和享受,而不去修持佛法,也是一种错误。
  
  若欲正确修行,
  以法维护己身,
  以简朴生活维护法,
  以死亡念头维护简朴生活,
  在寂静山洞维护死亡之念。
  
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要帮助所有如母众生,带领他们成佛。我们永远不能认为自己禅修有成、曾经闭关、娴熟仪式而自满;也不能因为会念诵,或知道一切关于修行的事而自豪。这些都是修道上的障碍。

勤修世间法而非佛法。这也是一个错误。要记得:“学习是从听闻法教而来;听闻法教可以扭转邪恶;听闻法教让我们唾弃无用的道路。”努力了解所听闻的法教是属于胜义谛或俗义谛,然后努力掌握语言背后的究竟意义,之后要全心修行。这就是进步的方法。许多“专家”尝到佛法的滋味,带着理性知识的武装,却让自己岔入歧途,不断和对手进行辩论,为的是得到世间的满足感。他们所尝到的佛法滋味,反而让他们走偏了。

错误的慈悲。在山间小屋修行的隐士,缺乏食物和温暖的衣物,为了佛法而历经各种艰辛。我们不应当怜悯这样的修行者。我们不应当操心:“可怜的修行人!他们会饿死!”反过来说,真正要可怜的是不断恶行的人,例如杀了成千上万人的军事将领,军事英雄;他们的嗔恨会把他们带入地狱道。我们应将慈悲给予那些真正需要的人。

帮错忙。如果努力让亲友享受世间的快乐和成功,而不让他们接触佛法,也是一种错误。如果真正关心他们,就应当协助他们认识心灵上师,教导他们如何修行。日复一日,要向他们指出解脱之道。好人就像能治病的树,经常接近他们,自己就能变好。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教导别人如何从商,如何欺骗他人,如何战胜敌人,他们也会变得跟我们一样不善。

不妥的喜悦。因敌人受苦而感到喜悦是不妥的。我们应该随喜任何善德,以及该欣喜的事情。反过来说,当人们从事善行,当修行者实行无数八关斋戒(29),或建造寺庙、佛塔、佛像,或印经文,我们要祈愿:“愿他们在此生及来世,能永远行善。愿他们的善行能让菩提心生起。”这是正确的随喜方式。当我们不喜欢的人被上司处罚,甚至被杀死,如果我们因此感到喜悦满足,认为他得到应得的报应,是错误的喜悦。

要走上无误之道,以上六者是要屏弃的错误行为。

(29).八关斋戒(Nyungne):与观世音菩萨有关之严格清净修行。修行包含念诵咒语、严格进食及大礼拜。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45

《觉醒的勇气》

— 顶果钦哲法王 著

开示41

 

第七章 修心的指导

–本尊,观世音,诸佛总集;
–咒语,六字真言,诸咒总集;
–佛法,菩提心,生圆二次第·一切修行之总集。
知此,一切皆解脱,持颂六字真言。
  
菩提心是一切修行之主;此外,一心根据上师指示修行,胜过依赖书本的知识智力。黄金和钻石愈提炼愈精纯,因而愈珍贵。对于上师传授的法教,透过精进的修行,我们的领悟会愈来愈深。佛陀说:“把我的话当黄金,切它、熔它、提炼它;仔细检视我的法教,不要只因为尊敬我而接受它。”佛陀的法教如同熔化和提炼的黄金。透过听闻,我们开始了解;透过禅修,我们的领悟愈来愈深广。持续专注地修行,非常重要。在所有行为中,最重要的就是静坐禅修。禅定时,不要到处动,要安静地留在座位上。站起来只会摔跤!要坐直,不要太僵硬。记住,上等修行者会磨破自己的坐垫,不会磨破自己的鞋底。

对治情绪比离家修行更重要。如果我们离家修行,却有着更强烈的贪、嗔、痴,那么我们的行为对修行而言,是有害而无益的。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善用对治。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44

《觉醒的勇气》

–顶果钦哲法王 著

开示40

 

第七章 修心的指导

成就三无离。

身、语、意要永远从事正面的行为。当我们在做大礼拜、绕行佛塔之类的正面行为时,心意、语言应当与身体同步。当我们积聚语的善行时,例如念诵咒语,身与心要同时参与。当我们生起善念,身和语也要同时参与。如果做大礼拜或绕行佛塔时,我们聊天,或心中充满各种负面情绪,就如同在吃有毒的食物。所以,当我们做出正面行为时,身、语、意要一体行动。

修心无偏颇;
修行要遍彻。

修心不能有分别心,不要挑选对象,要针对一切,不论对象是否有生命。任何念头的生起,都应该成为修行的道路,而不是修心的障碍。这不能随便说说,要深入自心,真心实践。

恒修所无能避免。

对于无法逃避的困难,我们应当经常禅修。很多人要害我们,要与我们竞争,上一刻友善,下一刻没有任何理由就背叛我们;有时候,没有任何明显的理由(也因为自己的业),我们就是不喜欢一些人。对于这些人,更要生起菩提心,尤其在困难的时刻。

要尊敬、服侍长辈、父母及上师。莲师曾说:“不要成为长辈心中之痛;恭敬地服侍他们。”帮助他们及任何需要帮助的人,就是走上菩萨道。不要从事任何与此态度相左的行为。

不依赖余缘。

当我们拥有足够的衣食,健康良好,拥有一切所需,无忧无虑时,我们不应执着,也不该依赖这些好处。反过来说,当我们无法享有这种条件,一切不如意时,我们应当利用这种情况来激励自己的勇气,把困境当做菩萨道路。困难的时候,不能放弃;这反而是我们修持两种菩提心,把一切经验带到修行道上的最佳时机。

今当修主要。

在过去许多生世中,我们曾经历各种状况,曾经富裕,曾经被敌人战胜,失去一切。我们曾享尽天道的欢娱,也曾是政治迫害的受害者。我们曾是麻疯病患,或受其他疾病迫害。这一切快乐和痛苦的经验,并没有带给我们任何事物。此生,我们走上了佛陀阐述的道路,遇见许多有成就的心灵导师;这一次,我们要把握机会,让一切情境变得有意义,并且去做是最重要的事。

商人来到遍布珠宝的岛屿,却空手而返,他会无颜见人。对我们而言,也是如此。我们要善用现在修行的顺缘。如果能够让真实的菩提心生起,就算我们贫困、无名也没有关系。

佛法有两种面向:传授与修行。传授不过是嘴巴的工作,而许多听闻佛法的人却不修行。俗语说:“听法者多,修法者少。即使那些稍事修持的人,也分心而迷失。”

对佛法而言,修行重于传授和讨论。佛法要真的去“修”。就算念诵百万咒语、从事各种善行,但如果心是散漫的,就不会有任何利益。如此一来,法教对我们无益,菩提心也没有机会增长。在所有修行之上,要勤修菩提心。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