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行善的殊胜日

藏历是根据密续《时轮金刚》中所说的星象规律与天文历算法推算出来的结论。千百年来的事实证明,无论是藏历的日食、月食日,以及每月望日与晦日的确定,其精确度都不同程度地高于其他历算方式所得出的结果。

因此,如果想在殊胜日行持各种善法,最好能依照藏历来执行。

每个月都有一些殊胜的日子,如初八、初十、十五、二十五、三十等等。而在一年中又有四个月有极其殊胜的节日:藏历正月上弦的初一至十五为神变节。藏历四月初七为释迦牟尼佛诞辰日,四月十五日为释迦牟尼佛的成道日与涅槃日。因此,该月就汇集了三个节日。藏历的六月初四为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日,六月十五日又为佛陀入胎日。因此,该月又汇集了两个节日。藏历的九月二十二日为释迦牟尼佛天降日。因为认定方式的不同,而使这些节日的具体时间会有少许差别,但其中最可靠的,就是以上结果。

据经书记载,在普通殊胜日行持善法也有极大功德,尤其是在几大节日中行持念咒、顶礼、供养、为僧众供斋、持戒、修持慈悲心与菩提心等任一善法,其功德都会呈十亿倍地增长。也就是说,仅仅念诵一遍咒语,就能得到念诵十亿遍的功德,其他所有善法也可依此类推。

因此,请大家千万不要错过这些大好时机。能够尽己所能地在这些节日中食素、戒杀、放生等等,是十分重要的。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在藏历中,时常会有缺日或者闰日的现象,这是由月球在轨道上运行速度的快慢所导致的,自有其存在的道理与必要;否则,就会出现十五的时候月亮不圆,或者初一的时候反而月光皎洁的情况。

守戒的时候如果遇到缺日,则可以将守戒日提前一天。比如说,如果某月没有三十,则可以在二十九日守戒。如果遇到闰日,则只需守持第一天即可。比如说,如果某月有两个三十,则只需在第一个三十日守戒。

戒杀与放生

1 宣讲的必要性——断器之过,生起珍惜心

1.1 来源殊胜: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讲

1.2 其法殊胜:教证是一种动力,鼓励、鞭策奉令承教、励力戒杀放生

1.3 功德殊胜:佛陀对佛弟子的最低要求,功德远超受持余戒。

2 关于戒杀

2.1 戒杀的必要性

2.1.1 戒杀邪见在十不善中罪业最为严重

⑴ 杀生对于其他生命构成了极大伤害,也会感受惨堕地狱的果报

⑵ 认为不存在善恶因果、前后世的邪见会摧毁所有善法种子的力量

2.1.2 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意识到戒杀的重要性

⑴ 人类万分珍惜自己生命与将其他生命视若草芥的悖论

⑵ 屠杀无辜生灵的理由与依据的荒谬(上帝恩赐、动物机器)

2.1.3 只有释迦牟尼佛的经典才唯一能够全面回答该如何对待动物。

2.2 戒杀的三种层次

2.2.1 最低要求:做不到发誓不杀害所有生命时,在动物中进行选择;

2.2.2 中等要求:只有当遇到命难时才杀生,此外绝不杀害任何生命;

2.2.3 上等要求:遇到何等困难也绝不杀死任何生命,最崇高的发誓;

2.2.4 小结:自我衡量是否有堪称大乘佛子的资格,勉励守持上等戒杀。

2.3 佛经中的戒杀定义

2.3.1 日常生活被打扰的情况,即使感觉不方便,也尽力忍受而不杀生;

2.3.2 粮食中发现小虫,自己不食用,也不卖给别人;

2.3.3 善待生命的态度;

2.3.4 上等的戒杀,宁可牺牲自己的性命,而不伤害其他生命;

2.3.5小结:佛陀对大小乘佛弟子的共同要求,应该尽力去做到。

2.4 综述

2.4.1 佛陀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地真爱所有生命;

2.3.2 作为佛教徒,应当按照释迦牟尼佛的要求去做;

2.3.3 正视残酷现实,客观评价自己,尽己所能地选择并严格遵照执行

2.5 戒杀的功德

2.5.1 现世的功德

⑴ 诸佛菩萨欢喜赞扬;    ⑵ 戒杀之人获得健康;

⑶ 消除寿障延年益寿;    ⑷ 佛菩萨庇护、神灵守护;

2.5.2 后世的功德

⑴ 没有出离心、菩提心和特别回向的情况下,可以投生天人;

⑵ 可以成就戒杀之人的任何一个心愿;珍惜放生后的回向。

 

3 关于放生

3.1放生的概念

3.1.1 前期加行:拿钱去购买生命的过程;

3.1.2 中期正行:用自己的双手将所买众生放回原处的过程;

3.1.3 后期结行:包括随喜、劝勉、发誓再接再厉等所有行为;

3.2放生的功德

3.2.1 “诸布施中,放生第一”

3.2.2 “诸持戒中,戒杀第一

如法放生,可以具足大乘菩萨的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能够究竟自利利他,从生死烦恼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放生本身就是无畏布施——远离死亡的怖畏。放生也是法布施, 法布施非常非常重要。 法布施的三个要点

① 放生时要给它们念佛的圣号或其他咒语。(听到得两种利益)

② 要给它们喂甘露丸(来源必须清净)

③ 将系解脱搁放在所放生命的头上加持(密宗殊胜法)

再再宣说法布施特别重要

① 长寿、富裕或具有神通,是好是坏很难断定

② 念佛、念咒是饶益无法解救生命的重要方法(发心、合掌)

③ 放生动物的抉择(体积小数量多、体积大功德大、泥鳅最理想)

④ 放生&法布施,是大乘佛法修行人弘法利生事业的起步

【名词解释】《圣教一子续》(系解脱)——根据众多经续的教证,三世诸佛有身语意三种殊胜的加持所依品,其为佛法之精华。意加持精华即108个自然珍宝所形成之金刚,语加持精华为《圣教一子续》(系解脱),身加持精华为等同身量之自然水晶金刚萨埵佛像。

4 结束语

4.1 戒杀食素方面,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4.2 受持杀戒,戒杀放生;竭力倡导,光大佛法。

“吃素”在于止恶,能够使我们不再造杀业,不再积欠新的杀债。而“放生”却是扬善,是积极地救赎生命,偿还以前所欠的杀债。我们要经常放生、如法放生,清净罪业、广度众生。

莲师服饰/法器等表示意义


西藏经云:莲华生大士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释迦牟尼如来,身口意三密之金刚应化身。应释尊悬记,于其涅盘后八年,在西印度达喇郭啸海五色莲华中化生,在印度莲师度生无数,后应藏王之请入藏宏法。以西藏佛教史而言,没有莲华生大士,即无今日的藏密,莲师是藏密开山祖师,这可由西藏人尊称莲师为「咕噜仁波切」(意即珍贵宝上师)中窥见藏人对莲师的推崇与敬爱。莲师曾预言,「铁鸟」腾空之时,密法会传遍全世界,彼时「铁鸟」者,今之「飞机」是也,当时藏人不知飞机为何物?故以「铁鸟」称之。以下是法器的分析与介绍:

莲花帽
莲花生大师的这顶冠冕有三种不同类型,邬金第二佛既不是由父因所生也不是由母缘所成而是在西南具乳海中的莲花花蕊间,于顿生觉性中诞生并证悟现有本基圆成的,当时诸位空行母赐予作为他部主标帜的冠冕,叫做“莲花苞帽”;莲师在八大尸林中行持禁行,行为远离善恶之边的时候,诸位空行母赐给作为他功德标帜的冠冕,名为“鹿耳帽(根据根登群佩所著《游国记》藏文拉萨81页解:夏瓦即鹿子,宁即耳,夏瓦宁帽指形状似鹿耳的冠冕,故称为鹿耳帽)”;莲师在萨霍国(藏史记载,是古印度东部一小国地名,在今孟加拉地区)被国王哲拉活活燃烧的时候,他的金刚身不受火大灾害的侵袭,全身赤裸显得凉凉爽爽一样如如安坐在莲花中央。当时国王惊奇不已,生起信心,于是下令:“打开新锦缎宝库的门,取出我所有的衣冠!”这位萨霍国王将一切妙衣、服饰,连同国政、眷属一并供养给莲师,当时国王所敬献的那顶冠冕就称为“莲花见解脱帽”,或者叫做具瓣五部帽。这顶冠冕内外双层表示生圆次第双运;顶端三尖表示三身;五种颜色表示以五身来利益众生;日月表示智慧与方便;蓝边装饰表示三昧耶无边无际;金刚宝顶表示三摩地如如不动;鹰鹫的顶翎装饰表示见解证悟到极点、修行已达究竟。
法王冠
在世法上表莲师为当时西藏的国王,爱民如子,堪为君主人王,故能着此王冠。以出世法而言则表莲师为集十方三世三宝三根本于身的无上法王,更是代表十方三世诸佛教化众生的教主,能赐予一切众生世间法、出世间法的毕竟安乐解脱。

眼神
莲师怒目直视的眼神,是为调伏一切刚强难伏的魔外众生而示现的忿怒相,但内心极具圆满的智慧与慈悲。了义来说,莲师的睁眼直视,更象征了修行者皆应由「内观直视」那众生原来本具、无造作的心性而证得佛果。大部份的显教佛像均是慈眉善目的,这是为了接引有善根的众生,但对于恶性阐提的大力妖魔恶鬼,密宗的本尊常现忿怒像以度化降伏之,此尊莲师是寂静、忿怒悉皆圆具之相。

莲师同时身着白、红、蓝法服、国王服与袈裟服
莲师身具「国王」与「法王」的身份,表莲师于显密教法得圆满总持而任运自在,更表世出世法不二、轮回涅盘不二、明空不二、空乐不二、悲智不二、空悲不二,一切相对性、绝对性法性缘起现象的圆融整合与圆满具足。「法服」乃表莲师善能以法自服,更能以法服人的胜义,五种法服表莲师身、口、意、功德、事业吉祥圆满成就,具足五部如来之最上心要与成就,具足四部瑜伽(作、修、瑜伽、无上瑜伽)及三种密续(父续、母续、无二续)的命根与成就,具足五根、五力转五蕴、五毒为五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法界体性智)而成就五身(法身、报身、化身、大乐智慧身、法界体性身)的境界。

蓄发及蓄胡
表修持密法行者若如法精进,不分出家、在家俱可成就而证得无上佛果,莲师所示现的无二分身大成就者中,有很多都是示现在家相的行者。

莲师左手持「嘎巴拉」,内有「长寿宝瓶」
长寿宝瓶内盛长寿甘露,表行者若虔修其法,可得健康、无病、长寿、无有横夭,尤有甚者,更可证得无死虹光大成就,该成就是一切成就中的最高成就(莲师是该成就的佼佼者)。
「嘎巴拉」意即人头盖骨(俗称天灵盖骨),西藏大成就的高僧圆寂后,常以头盖骨为法器,以盛甘露。而「嘎巴拉」法器的意义乃表征法性奥秘的真髓及清净无染自性的究竟义理。莲师左手所持的「嘎巴拉」内盛诸佛红白菩提甘露,行者若得灌顶加持,饮之可速证无上悉地。

卡杖嘎(或译三叉杖)
莲师的左臂上倚放着一把三叉杖,此杖从上至下局部的细节为燃烧着智慧火焰的三叉战(表莲师圆满具足闻思修、戒定慧的大智慧,能回转及灭三界众生的三毒及烦恼),下为串着三颗人头(表莲师具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智,圆证法、报、化三身,令三界人天悉皆尊仰其无尽佛德),下为十字五钴杵(表莲师为十方诸佛的总集体,为五方佛最极的心子,具十力自在等功德),下为莲华(表清净无染自性),再下为随风飘荡的吉祥宝缦上有一对铃鼓(表莲师具足智慧与方便,更表莲师的法音宣流将化导十方众生,能大击法鼓而威震三界)。简言之,此杖即表示莲师拥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清净无染的智慧与功德,此杖更表莲师善能回遮一切不善、邪恶势力的加害而赐众生安稳吉祥。

莲师右手持「九股杵」
一般的莲师像右手是以期克印(密宗手印的一种,是为降魔印),持「五股杵」,表莲师具足「五佛五智」,能转五毒为五智。而这尊莲师像的右手则以期克印持「九股杵」,此乃因藏密红教的判教将显密教法判为九乘次第,「九股杵」表莲师是九乘次第的圆满成就者,及传承法教的持有者。同时「九股杵」亦表莲师对「四生九有」一律度化与调伏的慈悲心与行愿力的圆满具足。

帽羚
由于莲师在西藏一度身兼国王与法王,莲师法冠上的帽羚(帽顶之羽毛)在世间法上乃表国王独具的威权,教化臣民,一归仁王统治。在出世法上则表「一真法界中的法性一味」、「一佛乘」、「一即一切」、「与本初原始佛-普贤王如来无二无别」之义。

帽羚下的「半五股杵」
表莲师是传承自密宗本初佛普贤王如来,及其以下五方五佛的传承持有者及预戴者。(五方五佛为中央大日如来、东方阿閦如来、西方阿弥陀如来、南方宝生如来、北方不空成就如来),密宗重视「传承」的程度,由此可知坐姿的表征呈国王像游戏姿,表莲师已彻证一切轮回、涅盘法性的本质而游戏三界,其解脱自在、任运度生悉皆究竟圆满。密教中的三密相应,指行者以修持本尊的咒语、印契及观想本尊相而速证悉地。

莲花生大师

四周围绕着无数的佛菩萨、空行、护法、一切印度与西藏的大成就者、皆围绕莲师如云涌聚,遍布虚空,本性皆为上师。如果一开始你无法清楚地观想众多的内容也没有关系,主要观想莲师即可,其它的眷属你心里知道他们的存在就可以了。应专注于如下观想:在在千瓣莲花中有红色的日轮座垫,其上有同样大小的白色月轮座垫,座垫上以国王的坐姿安坐的是与三世诸佛本性无有分别的根本上师,他的外形是莲花生大师,皮肤细嫩,白里透红,身上从里到外分别穿着白色的密衣、蓝色的咒衣,红黄相间的袈裟三层法衣。最外层披着尼泊尔国王杂霍尔供养的披风,右手执一黄金所铸的五股金刚杵,左手结定印于腹前,上持一人头盖骨做成的钵,满盛甘露,钵中有一长寿宝瓶,瓶口插如意树枝严饰,瓶中有无死甘露水,头上戴着一顶见即解脱的莲花冠,左肩斜倚着一支三尖天杖(空行母的秘密表示),串有干、腐、鲜三个人头表示具有消除三毒之力,周围旋绕着白、黄、红、绿、蓝五色光。莲师以深邃、睿智而宁静的目光注视着你,安祥地示以微笑,充满正觉、力量、慈悲,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智、悲、力的总集化现。

佛说稻秆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及诸菩萨摩诃萨俱。尔时具寿舍利子。往弥勒菩萨摩诃萨经行之处到已。共相慰问。俱坐盘陀石上。是时具寿舍利子。向弥勒菩萨摩诃萨。作如是言。弥勒。今日世尊观见稻芋。告诸比丘。作如是说。

诸比丘。若见因缘。彼即见法。若见于法。即能见佛。作是语已。默然无言。弥勒。善逝何故作如是说。其事云何。何者因缘。何者是法。何者是佛。云何见因缘即能见法。云何见法即能见佛。作是语已。弥勒菩萨摩诃萨。答具寿舍利子言。今佛法王正遍知告诸比丘。若见因缘即能见法。若见于法即能见佛者。此中何者是因缘。言因缘者。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愁叹苦忧恼而得生起。如是唯生纯极大苦之聚。此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愁叹苦忧恼得灭。如是唯灭纯极大苦之聚。此是世尊所说因缘之法。

何者是法。所谓八圣道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此是八圣道。果.及涅槃。世尊所说。名之为法。何者是佛。所谓知一切法者。名之为佛。以彼慧眼及法身。能见作菩提.学.无学法故。云何见因缘。如佛所说。若能见因缘之法。常.无寿.离寿.如实性.无错谬性.无生.无起.无作.无为.无障碍.无境界.寂静.无畏.无侵夺.不寂静相者。是也。若能如是。于法亦见常.无寿.离寿.如实性.无错谬性.无生.无起.无作.无为.无障碍.无境界.寂静.无畏.无侵夺.不寂静相者。得正智故。能悟胜法。以无上法身而见于佛。

问曰。何故名因缘。答曰。有因有缘。名为因缘。非无因无缘故。是故名为因缘之法。世尊略说因缘之相。彼缘生果。如来出现若不出现。法性常住。乃至法性.法住性.法定性.与因缘相应性.真如性.无错谬性.无变异性.真实性.实际性.不虚妄性.不颠倒性等。作如是说。此因缘法。以其二种而得生起。云何为二。所谓因相应。缘相应。彼复有二。谓外及内。此中何者是外因缘法因相应。所谓从种生芽。从芽生叶。从叶生茎。从茎生节。从节生穗。从穗生花。从花生实。若无有种。芽即不生。乃至若无有花。实亦不生。有种芽生。如是有花实亦得生。彼种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芽。芽亦不作是念。我从种生。乃至花亦不作是念。我能生实。实亦不作是念。我从花生。虽然。有种故而芽得生。如是有花故。实即而能成就。应如是观外因缘法因相应义。

应云何观外因缘法缘相应义。谓六界和合故。以何六界和合。所谓地水火风空时界等和合。外因缘法而得生起。应如是观外因缘法缘相应义。地界者。能持于种。水界者。润渍于种。火界者。能暖于种。风界者。动摇于种。空界者。不障于种。时则能变种子。若无此众缘。种则不能而生于芽。若外地界无不具足。如是乃至水火风空时等。无不具足。一切和合。种子灭时而芽得生。此中地界不作是念。我能任持种子。如是水界亦不作是念。我能润渍于种。火界亦不作是念。我能暖于种子。风界亦不作是念。我能动摇于种。空界亦不作是念。我能不障于种。时亦不作是念。我能变于种子。种子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芽。芽亦不作是念。我今从此众缘而生。虽然。有此众缘。而种灭时。芽即得生。如是有花之时。实即得生。彼芽亦非自作。亦非他作。非自他俱作。非自在作。亦非时变。非自性生。亦非无因而生。虽然。地水火风空时界等和合。种灭之时而芽得生。是故应如是观外因缘法缘相应义。应以五种观彼外因缘法。何等为五。不常。不断。不移。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与彼相似。云何不常。为芽与种。各别异故。彼芽非种。非种坏时而芽得生。亦非不灭而得生起。种坏之时而芽得生。是故不常。云何不断。非过去种坏而生于芽。亦非不灭而得生起。种子亦坏。当尔之时。如秤高下而芽得生。是故不断。云何不移。芽与种别。芽非种故。是故不移。云何小因而生大果。从小种子而生大果。是故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云何与彼相似。如所植种。生彼果故。是故与彼相似。是以五种观外因缘之法。

如是内因缘法。亦以二种而得生起。云何为二。所谓因相应。缘相应。何者是内因缘法因相应义。所谓始从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若无明不生。行亦不有。乃至若无有生。老死非有。如是有无明故。行乃得生。乃至有生故。老死得有。无明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行。行亦不作是念。我从无明而生。乃至生亦不作是念。我能生于老死。老死亦不作是念。我从生有。虽然。有无明故。行乃得生。如是有生故。老死得有。是故应如是观内因缘法因相应义。应云何观内因缘法缘相应事。为六界和合故。以何六界和合。所谓地水火风空识界等和合故。应如是观内因缘法缘相应事。何者是内因缘法地界之相。为此身中作坚硬者。名为地界。为令此身而聚集者。名为水界。能消身所食饮嚼啖者。名为火界。为此身中作内外出入息者。名为风界。为此身中作虚通者。名为空界。五识身相应。及有漏意识。犹如束芦。能成就此身名色芽者。名为识界。若无此众缘。身则不生。若内地界。无不具足。如是乃至水火风空识界等。无不具足。一切和合。身即得生。彼地界亦不作是念。我能而作身中坚硬之事。水界亦不作是念。我能为身而作聚集。火界亦不作念。我能而消身所食饮嚼啖之事。风界亦不作念。我能作内外出入息。空界亦不作念。我能而作身中虚通之事。识界亦不作念。我能成就此身名色之芽。身亦不作是念。我从此众缘而生。虽然。有此众缘之时。身即得生。彼地界。亦非是我。非是众生。非命者。非生者。非儒童。非作者。非男。非女。非黄门。非自在。非我所。亦非余等。如是乃至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亦非是我。非是众生。非命者。非生者。非儒童。非作者。非男。非女。非黄门。非自在。非我所。亦非余等。

何者是无明。于此六界。起于一想.一合想.常想.坚牢想.不坏想.安乐想.众生.命.生者.养育.士夫.人.儒童.作者.我.我所想等。及余种种无知。此是无明。有无明故。于诸境界起贪嗔痴。于诸境界起贪嗔痴者。此是无明缘行。而于诸事能了别者。名之为识。与识俱生四取蕴者。此是名色。依名色诸根。名为六入。三法和合。名之为触。觉受触者。名之为受。于受贪着。名之为爱。增长爱者。名之为取。从取而生。能生业者。名之为有。而从彼因所生之蕴。名之为生。生已。蕴成熟者。名之为老。老已。蕴灭坏者。名之为死。临终之时。内具贪着及热恼者。名之为愁。从愁而生诸言辞者。名之为叹。五识身受苦者。名之为苦。作意意识受诸苦者。名之为忧。具如是等及随烦恼者。名之为恼。大黑闇故。故名无明。造作故名诸行。了别故名识。相依故。名名色。为生门故名六入。触故。名触。受故。名受。渴故。名爱。取故。名取。生后有故名有。生蕴故。名生。蕴熟故。名老。蕴坏故。名死。愁故。名愁。叹故名叹。恼身故。名苦。恼心故。名忧。烦恼故。名恼。复次。不了真性。颠倒无知。名为无明。如是有无明故。能成三行。所谓福行.罪行.不动行。从于福行而生福行识者。此是无明缘行。从于罪行而生罪行识者。此则名为行缘识。从于不动行而生不动行识者。此则名为识缘名色。名色增长故。从六入门中能成事者。此是名色缘六入。从于六入而生六聚触者。此是六入缘触。从于所触而生彼受者。此则名为触缘受。了别受已。而生染爱耽着者。此则名为受缘爱。知已。而生染爱耽着故。不欲远离好色及于安乐。而生愿乐者。此是爱缘取。生愿乐已。从身口意。造后有业者。此是取缘有。从于彼业所生蕴者。此是有缘生。生已。诸蕴成熟及灭坏者。此则名为生缘老死。是故彼因缘十二支法。互相为因。互相为缘。非常.非无常.非有为.非无为.非无因.非无缘.非有受.非尽法.非坏法.非灭法。从无始已来。如暴流水而无断绝。

虽然。此因缘十二支法。互相为因.互相为缘。非常.非无常.非有为.非无为.非无因.非无缘.非有受.非尽法.非坏法.非灭法。从无始已来。如暴流水而无断绝。有其四支。能摄十二因缘之法。云何为四。所谓无明.爱.业.识。识者。以种子性为因。业者。以田性为因。无明及爱。以烦恼性为因。此中业及烦恼。能生种子之识。业则能作种子识田。爱则能润种子之识。无明能殖种子之识。若无此众缘。种子之识而不能成。彼业亦不作念。我今能作种子识田。爱亦不作念。我今能润于种子之识。无明亦不作念。我今能殖种子之识。彼种子识亦不作念。我今从此众缘而生。虽然。种子之识。依彼业田。及爱所润。无明粪壤所生之处。入于母胎。能生名色之芽。彼名色芽。亦非自作。亦非他作。非自他俱作。非自在化。亦非时变。非自性生。非假作者。亦非无因而生。虽然。父母和合时。及余缘和合之时。无我之法。无我我所。犹如虚空。彼诸幻法。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依彼生处。入于母胎。则能成就执受种子之识。名色之芽。如眼识生时。若具五缘而则得生。云何为五。所谓依眼.色.明空依作意故。眼识得生。此中眼则能作眼识所依。色则能作眼识之境。明则能为显现之事。空则能为不障之事。作意能为思想之事。若无此众缘。眼识不生。若内入眼。无不具足。如是乃至色明空作意。无不具足。一切和合之时。眼识得生。彼眼亦不作是念。我今能为眼识所依。色亦不念。我今能作眼识之境。明亦不作念。我今能作眼识显现之事。空亦不作念。我今能为眼识不障之事。作意亦不作念。我今能为眼识所思。彼眼识亦不作念。我是从此众缘而有。虽然。有此众缘。眼识得生。乃至诸余根等。随类知之。如是无有少法而从此世移至他世。虽然。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业果亦现。譬如明镜之中。现其面像。虽彼面像。不移镜中。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面像亦现。如是无有少许从于此灭。生其余处。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业果亦现。譬如月轮。从此四万二千由旬而行。彼月轮形像。现其有水小器中者。彼月轮亦不从彼移至于有水之器。虽然。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月轮亦现。如是无有少许从于此灭而生余处。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业果亦现。譬如其火。因及众缘若不具足。而不能燃。因及众缘具足之时。乃可得燃。如是无我之法。无我我所。犹如虚空。依彼幻法。因及众缘无不具足故。所生之处入于母胎。则能成就种子之识。业及烦恼所生名色之芽。是故应如是观内因缘法缘相应事。应以五种观内因缘之法。云何为五。不常。不断。不移。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与彼相似。云何不常。所谓彼后灭蕴。与彼生分各异。为后灭蕴非生分故。彼后灭蕴亦灭。生分亦得现故。是故不常。云何不断。非依后灭蕴灭坏之时。生分得有。亦非不灭。彼后灭蕴亦灭。当尔之时。生分之蕴。如秤高下而得生故。是故不断。云何不移。为诸有情。从非众同分处。能生众同分处故。是故不移。云何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作于小业。感大异熟。是故从于小因而生大果。如所作因。感彼果故。与彼相似。是故应以五种观因缘之法。

尊者舍利子。若复有人。能以正智。常观如来所说因缘之法。无寿.离寿.如实性.无错谬性.无生.无起.无作.无为.无障碍.无境界.寂静.无畏.无侵夺.无尽.不寂静相.不有.虚.诳.无坚实.如病.如痈.如箭.过失.无常.苦.空.无我者。我于过去而有生耶。而无生耶。而不分别过去之际。于未来世。生于何处。亦不分别未来之际。此是何耶。此复云何。而作何物。此诸有情。从何而来。从于此灭而生何处。亦不分别现在之有。复能灭于世间沙门婆罗门不同诸见。所谓我见.众生见.寿者见.人见.希有见.吉祥见.开合之见。善了知故。如多罗树。明了断除诸根栽已。于未来世。证得无生无灭之法。尊者舍利子。若复有人。具足如是无生法忍。善能了别此因缘法者。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即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说是语已。舍利子及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犍闼婆等。闻弥勒菩萨摩诃萨所说之法。信受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