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无惧》4.26 4.27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四月

Gom( སྒོམ་) Meditation 禅定

4.26

敦珠仁波切说,当本觉显露的刹那,“就像掀开你的头巾一样,多么无垠开阔!多么舒服!这是无上的“见 ”;见到前所未见。” 当你“见到前所未见”时,一切都变得开放、舒展、轻爽、清新,生活充满活泼、美妙和活力。

这就好像你心灵的屋顶飞掉了,或是一群鸟突然飞出暗巢。一切的藩篱都消逝不见,就如西藏人说的:“封盖被打开了。”

4.27

大圆满教法中的“在见中失去行”(losing the Action in the View) 是很危险的。即使高深有力如大圆满教法,也常伴随着极大的危机。如果你无法去掉妄念和烦恼,却欺骗自己,而以为自己能像大圆满相应法行者一样自在无碍,那你就正在造恶业。如同莲花生大士所说的,也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虽然我的“见”广大如天空,我的行为,和对因果的敬畏,必须纤细如面粉粒。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4.24 4.25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四月

Gom( སྒོམ་) Meditation 禅定

4.24

禅修之后,不要再以过往僵化的习气来认知事物。

当你回到日常生活时,要将你禅修所得的智慧、觉知、慈悲、幽默、柔软、豁达和自在,扩及你的每日生活中。禅修能够唤醒你了悟万物虚幻如梦的实相;甚至在凶险的轮回之海上,也要时时保持这种觉知。

一位大师曾说: 禅修之后,修行者要变成幻化之子。

4.25

毫无疑问地,此刻我们的身体是整个宇宙的中心。我们毫不思索就将它与自我联结在一起;而这种轻率、虚假的 联想,更加强我们认为两者是实体存在、密不可分的错觉。因为我们的身体是如此真实的存在,我们的 我 似乎存在, 你 也似乎存在,我们一直不停向外投射的虚幻二元世界,似乎也是实体存在的。

当我们死时,这整个因缘和合之物,一夕之间就片片崩落成碎片了。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4.22 4.23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四月

Gom( སྒོམ་) Meditation 禅定

4.22

不要急着解决所有的疑惑和问题;如上师们所说的:紧急的事,要慢慢完成。我常跟学生说,不要有太高的期望,因为心灵的成长是旷时费日的。光学好日文或成为医生,就要花费数年时间,你怎能期待自己一下就能解开所有的问题,甚至在几个礼拜之内开悟?

心灵之旅是不断学习和净化的过程。当你了解了这点,就会变得更谦逊。有句著名的西藏谚语说:”不要把了解当开悟;不要把开悟当解脱。” 密勒日巴尊者也说:”不要期望开悟,只要终身修行。”

4.23

菩提心:觉悟者的慈悲心

它是统驭死亡的仙丹;
它是消灭世间贫苦的无穷宝藏;
它是扑灭世间疾病的灵丹妙药;
它是庇荫漂流于生死苦海众生的大树;
它是从轮回的痛苦,通往解脱彼岸的大桥;
它是驱除妄念折磨的晨月;
它是根除世间幽黯无明的炽日。

— 寂天菩萨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4.20 4.21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四月

Gom( སྒོམ་) Meditation 禅定

4.20

如果我们所认识的心,是我们死亡时会消毁的心,我们将对死后的一切了无所知,也无法了解心性更深入实相的崭新面向。

所以在我们活着时,就要先熟悉心性,这对我们而言很重要。唯有如此,当它在死亡的时刻,强大而自然地显现时,我们才能准备充足,很自然地认出它,就像中阴救度法所说的有如孩子奔向妈妈的怀抱 一样,而藉由安住在此境界中,而得到解脱。


4.21

我们对丧失控制和未知事物的根本恐惧,大多源于自我。我们也许会对自己说: 我好痛苦,我要放下自我;但如果我真的这么做,我会变得怎样呢?

这时自我甜美地说: 我知道有时候我很讨人厌,但请相信我,如果你要我离开,我会乖乖地走开。可是你真的想这样做吗?请你想想看 ,如果我真的走了,你会怎么样?谁来照顾你?谁会像我多年来一样这么护卫你关心你?

纵使我们真的揭穿了自我的谎言,我们还是会恐惧而不敢放弃它;若没有真正了悟我们的心性或本来面目,就不可能有第二条路可供选择。就像酒鬼知道酗酒会毁了自己;吸毒者也明白,在短暂的快感消失后,只留下痛苦和绝望;我们也以同样可怜的自怨自艾,一再地屈服在自我的欲求之下。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4.18 4.19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四月

Gom( སྒོམ་) Meditation 禅定

4.18

观照无常本身还不够,你必须在生活中实践。

让我们来做个实验。拿起一个铜板,想像它代表你所执著的东西。紧握拳头抓住它, 伸出手臂,掌心向下,现在只要你一松开,你就会失去它。这就是你要紧抓住它的原因了。

但还有另一种可能:你可以松开手掌,但铜板还在你手上。手臂伸直,把掌心转向上, 松开手,铜板还是在你手中。你放开了,而铜板仍然是你的,甚至其周围的虚空也是属于你。

4.19

我们需要认识真我(我们可以称之为佛性),因为我们常犯了致命的错误:我们对真我 一无所知,却又用它来判断自己,责备自己,而产生了痛苦。

这是很重要的;要避免评判自己或教法,而要以幽默的心态觉察自己的状况,了解目 前的处境。

这是多么令人鼓舞的事:从某方面来看,在修行的路上,我们都面临了极大的困难, 但这困难可以帮助你了解教义;然而从另一个观点来看,我们的问题到最后并不那么实在, 那么严重,或不可克服,因为我们曾经这么告诉自己。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