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无惧》2.27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二月

“阿”代表“空”, “未生”的实相。

2.27

问自己这两个问题:

1)我是否知道此刻我正走向死亡?每个人、每件事也正在死亡?因此能时时刻刻慈悲地对待众生?

2)我对死亡和无常的认知是否强烈、迫切到每一秒钟都致力于追求开悟?

如果你都能回答”是”,那么你才可以说你对无常已经真正了解了。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2.26

生死无惧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二月

“阿”代表“空”, “未生”的实相。

2.26

大圆满的教法认为,你的“见”( view )和姿势要像山一样。

“见”就是全部认知的总和及因禅定而生起对自性的洞察,所以你的见应转化、引导你的姿势,以坐姿呈现你整个存在的核心。

然后,你要如山一般坚定壮严地端坐着,不管强风如何吹袭,乌云如何缠绕,山还是一样安然自在。

如山一般坐着,让你的心升起,飞扬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2.25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二月

“阿”代表“空”, “未生”的实相。

2.25

身为佛教徒,我视死亡为自然的过程,只要我还活着,必定会发生死亡的事实。因为死亡是不可逃避的,所以就没有理由担心了

我喜欢把死亡想成衣服穿破了要换件新的一样,而不是最终的结束。然而,死亡是无法预测的,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或怎么死。因此,在死之前,要做好事前准备。

— 达赖喇嘛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2.24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二月

“阿”代表“空”, “未生”的实相。

2.24

就如佛陀所说,所有已经证悟的诸佛,都是依靠上师而成就的。他也说:“只有透过恭敬心,才能了知绝对的真理。”

所以,了解什么是恭敬心是非常重要的。它不是盲目的崇拜,不是个人责任的免除,也不是毫无选择地跟从一个人或某种奇想。

真正的恭敬心是对真理不能打破的接受;真正的恭敬心是根植在敬畏的、虔诚的感谢上,但却不失清楚的觉知、脚踏实地和智慧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2.23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二月

“阿”代表“空”, “未生”的实相。

2.23

我们之所以把周遭事物看待成这个样子,是因为我们以相同的方式,一再重复固化我们对于内外在实相的经验,一代又一代,这导致我们错想所看到的事相是真实的。

其实,当我们在心灵之道上更为精进之后,就能学会对治僵化已久的觉知。所有我们对于世界、事物,甚至自己的观念,都将被净化、溶解成崭新的样子,你可以称它为象天堂一样的景象和觉知。

就如威廉·布莱克( William Blake )所说的:
如果认知的门被净化了,一切都会显露……本有,而至永恒。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