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无惧》2.17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二月

“阿”代表“空”, “未生”的实相。

2.17

当我们修行佛法之后,一定会发现自己一些特别明显的事实:

我们常常碰到的问题:某些因恶业所养成的习性,是我们一再重复和加强的;某些看待事情的方式(如对自己和周遭世界旧有的解释方式)原来是错误的,而我们却一直信以为真,曲解了事实真相。

当我们坚守修行之路,且诚实检验自己时,它就会越来越显明,而我们的觉受不再是一张妄念的网。要认清我们的困惑,虽然我们还不完全了解它,不过它却带给我们智慧之光,让我们进入一种崭新的历程,一种治疗的历程。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2.16

生死无惧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二月

“阿”代表“空”, “未生”的实相。

2.16

把禅修与生活结合是禅修的重点和目的。现代生活的暴力、压力、挑战和错乱,使得这两者的相结合更显迫切。

两者如何才能结合运用呢?怎样才能把禅修的宁静与宽广自在融入日常生活?除了持续修行,别无他法,只有透过踏实的修行,才能不断地体尝到自性的宁静,而能将这经验延伸到日常生活。

如果你真想达到这个境地,就要把修行当作每日必须的食粮,而非偶尔服用的药或治疗。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2.15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二月

“阿”代表“空”, “未生”的实相。

2.15

在我的经验中,若不先建立自己慈悲的信心和力量,要观想承担别人的痛苦,尤其是病人和临终者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种信心和力量能帮助你转化他人痛苦。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要对他人行施受法前,自己要先行修炼的原因。在你对他人付出爱与慈悲之前,你要先发掘、深化、创造和强化你自己;先治愈你的冷漠、痛苦、嗔恨和恐惧,因为这些都可能成为你修行施受法的障碍。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2.14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二月

“阿”代表“空”, “未生”的实相。

2.14

在我所知道的修行法门中,施受法(藏文 Tonglen;意为施予与接受)是最有用和最具威力的。

当你遇到困境,施受法能告诉你别人的苦难;当你内心郁结,它能摧毁阻碍你的力量;当你感觉对别人的苦痛漠不关心时,它能帮助你发掘内在自我,显露你真性流出的爱和无尽的光辉。我执和我爱是所有痛苦和冷酷无情的源头,据我所知,施受法最具破解的效力。

简而言之,施受法所修行的施予与接受,就是要承担他人的痛苦,而把自己的快乐、 幸福和宁静给别人。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2.13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二月

“阿”代表“空”, “未生”的实相。

2.13

学学老牛的楷模:

它满足地安睡在马房。
你总得吃饭、睡觉和拉屎,
这是不能避免的,
其他的就不关你的事了。
做你该做的,
永远做你自己。

— 敦珠仁波切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