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无惧》1.14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一月

1.14

什么是心性?

想像天空的虚空、广阔、无始以来的纯净;心性的体就像天空。 

想像太阳的光明、晴朗、毫无障碍和自然放现,心性的相就像太阳。 

想像阳光公平地照彻万物,心性的用是慈悲的示现,就如阳光。没有任何东西能妨碍它,处处都能普照。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1.13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一月

1.13

人类终其一生都在准备, 准备,准备……, 

却忘了为来生做准备。

— 惹巴格坚(Drakpa Gyaltsen)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1.12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一月

1.12

人们那么难以面对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无常实相的无知。

我们总认为改变等同于失去和痛苦。只要一有改变,就想尽办法麻痹自己不去接受, 因为我们倔强盲目地认为恒常能够带来安全,无常则否。

事实上,无常就像我们生命中邂逅的朋友,初识时难以相处,但相处久了,却发觉他比我们想像中的更为友善。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1.11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一月

1.11

禅修大师知道什么是最柔软、最灵活的心灵。心灵若加以训练,凡事皆为可能。事实 上,我们已完全被轮回所训练,训练成嫉妒、执著、焦虑、悲伤、绝望和贪婪;训练成对激怒我们的事愤怒回应。其实,我们已很习惯生起负面的情绪,甚至你根本就没有想到要这样做。

所以凡事都是训练和习气的问题。若将心置于无明困惑中,还认为理所当然,如果诚心诚意地这样做,它就变成黑暗的无明大师,深陷其中,成为它最柔顺、最听话的奴隶。

若专心致意于禅修,将心从幻妄中解脱,我们会发现,用时间、耐心、戒律和正确的修炼,此心会解缚松结,而了知其本有的极乐和清明。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1.10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一月

1.10

当更多的人了知其心性时,将更能珍惜这世界的灿烂光明,也会勇敢积极地为保存它而奋斗。

很有趣的一点是,藏语的“佛教徒”是 nangpa,意思是“内省的人”–从心性而非从外在寻访真理的人。

佛教所有的教法和修炼都在帮人达成一点:向内审视心性,而能摆脱死亡的恐惧,了知生命的真相。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