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万四千问》57 上师与传承(7)

《八万四千问》上师与传承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上师是医生,我们是病人,而佛法是药。

 

14. 在您的作品《不是为了快乐》中,您提到,找到自己的上师,以及在我们和上师的关系的每个阶段,福报都起着关重要的作。您能教我们积累这种福报的法吗?

单单对那些还没有上师的人而人,蒋贡康楚罗卓泰耶[4]告诫我们说,作为一个佛陀教法的追随者,我们已经有一位共同的老师,那就是释迦牟尼佛本人。但是当然,我们希望有一位人类的上师和我们说话,给我们指导,并纠正我们的错误。因为还没有这样一位人类的上师,我们暂时可以向释迦牟尼佛祈祷,祈请他示现一位能亲自和我们沟通的上师。这样做可以积累很多福报。

此外,所有其他积聚福报的方式我们都可以应用,例如修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以及做七支供[5]——包括顶礼佛陀与菩萨、供养、忏悔我们的妄想、随喜他人的善行、祈请诸佛转法轮、祈请诸佛久住轮回、回向功德给所有众生。

 

15. 仁波切,您确实有很多狂热的,她们中的很多最初只是受到普通的吸引,最终却起了真正的信,您是如何做到的?情感问题是性修者特有的个障碍吗?您在这想对性修者说点什么吗?

有人告诉我,我有很多疯狂的追随者。我把这当成一种恭维,因为如果一家医院里住满了病人,那一定说明这家医院还不错。如果我真的努力践行纯正的菩萨道,我会说,我的女性追随者还不够多,我希望有更多。

通常来说,所有人,包括和我有关联的所有女学生,我们都是因为业的联系聚在一起的。我一定是欠了他们很多,他们也一定欠了我很多。既然这一世我追随修持佛法的神圣道路,我希望并祈求所有这些联系最终将我们所有人引向证悟。

但实际上并不总是那样,因为我的心并非始终行在菩萨道上。大多数时候,当我的心没有被菩提心渗透,我感觉这些追随者,特别是女性的追随者,肯定在过去欠我很多业债。就像我们好多人欠世界摔跤协会的,那样一个愚蠢的节目,很多人却因为业债的驱使而观看。

普通的情感和吸引可以是障碍,也可以是机会。作为人,最不可预料的事件既可以引发消极的情绪,也可以引发积极的情绪,我们生活中的所有事件都可以导致其他很多事件——有的有害,其他的有益。最初受到吸引的感觉就像是那样。

所以开始时,一个女学生被我吸引,可能并不是因为精神性的原因,而是因为我是个异性,或者因为业的联系。但一种那样开始的联系也可以引向更加有意义的事。通常我们认为,安详的佛陀吸引我们走向精神的旅程。但是有时吸引力来自反面,我们可能会被某些人世俗的特点而非精神的品质所吸引。然而,这种开端可以把我们引向意义深远而重大的某个地方。

通常来说,情绪是二元分别的心识的产物,这当然是修行路上的障碍。虽说如此,但一个人走上修行之道,总是由于他或者她被某些事物所吸引,这种吸引力也是一种情绪。

我还希望指出,吸引也来自我的这一边。我不想宣称自己是一个很酷的、从来不被吸引的人——我也会被吸引!我只是希望并祈祷,我的吸引、喜爱或者迷恋能够把我和其他人引向某些值得我们追寻的事。

在佛教徒笔下,释迦牟尼佛的形象是安详的、温和的、庄严的、金色的,通常佛经里也是这样描绘的。这种安详、庄严、简单、谦逊的出家人形象会吸引我们,并启迪我们走向精神之旅的灵感,所以佛陀才那样示现,以使得我们去追随他。如果佛陀所示现的形象是染着粉色的朋客发型,戴着鼻环、唇环,满身纹身,那我们之中有多少人会追随他呢?好吧,追随者绝不会是传统的佛教徒,确实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认为那样是有罪过的。而在地球上追随Lady Gaga的人大概比追随佛陀的人多,这是个广为人知的事实。我们无法选择退出,我们不能说佛陀不会那样示现。佛陀必须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而示现。

所以情感是种障碍,但或许正是情感把你带去听闻佛法的教授。我的结论是,如果一位女性追随者带着某种人类的情感前来,比如希求一种关系的情感,那么我发愿不要害怕这种情感,不去拒绝她,虽然那真的很可怕。

即便只有一位女性怀着希求一种关系的情感而来,那也是很大的负担,如果是几百个,就太多了。但是,我祈祷我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而不拒绝。我祈祷我能善用这种情感,并将之转向正道。所以请不要犹豫给我写情书,顺便说一句,即使是男孩子也欢迎。

  • [4] 蒋贡康楚罗卓泰耶(Jamgön Kongtrul Lodrö Tayé,1813-1899):蒋贡康楚罗卓泰耶因综合众多西藏佛教传承之教证而驰名。这些综合之教证收录于“五宝藏”(The Five Great Treasures)。他被所有西藏佛教宗派视为利美运动最伟大的上师之一,亦因撰写与编辑一百卷教法而闻名。
  • [5] 七支供(英Offerings of the Seven Limbs /Seven Branches):包括(1)顶礼、(2)供养、(3)忏悔、(4)随喜、(5)请转法轮、(6)祈请诸佛不入涅槃、(7)回向。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八万四千问》56 上师与传承(6)

《八万四千问》上师与传承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上师是医生,我们是病人,而佛法是药。

 

12. 从弟度,我们如何守持对根本上师的三昧耶戒?

努力始终保持正确的态度和净观。净观是如此重要。同时也应该发愿并祈祷自己成为一个好学生。

一般而人,持守三昧耶戒,特别是对上师持守三昧耶戒是很困难的。有好的闻思基础,并对见地有些了解,比如中观,总是有帮助的。

实际上,一个人也应该对如何与上师相处保持正念,比如可以和上师在一起呆多长时间、应该和上师有多亲近等等。如果上师有其他的弟子,那么情况会困难很多,因为有其他人,而人都有烦恼。所以,虽然一个人必须得到他所需要的,但同时他也应努力,不要让局面变得让其他人——最终是让自己——太不舒服。

如同珍贵的经文中所说,如同蜜蜂从花中吸吮花蜜,它们不伤害花朵,只是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然后飞走传播花粉,来创造更多的花。一个学生就应该这样来努力对上师和上师的教人持守三昧耶戒。

13. 我们应该期待和上师之间建起怎样的关系?或者我们压根不应该有任何期待?

学会不去期待是一条非常非常深奥的道路,特别是对上师。但是一个人的期待可以被祈祷和发愿所替代——希望上师永远不要把我们孤单地留在轮回的荒漠里,因为我们都是盲人,荒漠里没有清晰的路,我们也没有指南针或者地图一类的装备。依靠上师的引导,对此发愿并祈祷,这不一定是期待。期待指的是我们为上师做事,然后希望他也为我们做些什么作为回报。佛教经典中建议我们努力记住,上师是医生,我们是病人,而佛法是药。这样的信息非常重要,却很难记住,因为当我们和上师在一起时,我们总是忘记这些建议,我们最终总是顺着习性,把上师看成自己的同伴,看成与自己同等身份的人。一个人应该把上师看作导师和教练。与此同时,把上师看作家人也很重要,在某些情况下,这也会有帮助。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八万四千问》55 上师与传承(5)

《八万四千问 》上师与传承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上师是医生,我们是病人,而佛法是药。

10. 仁波切,可以解释刚乘中根本上师的概念吗?

根本上师的定义非常复杂。有时根本上师指授予你灌顶[2] 的人。根本上师的概念是密续里特有的,在大乘里找不到,在声闻乘里肯定也找不到。在金刚乘里,有根本上师这个术语和现象。根本上师的概念和很多事情相关。在金刚乘里,自己的烦恼和自己的元素都被用作路径。

我们有属于某个佛部的倾向——莲花佛部、珍宝佛部、金刚佛部、事业佛部和如来佛部,这取决于我们自己的烦恼和元素。虽然五部佛不能完全分开,但其中之一可能较为突出或起主导作用,那个就成为你修行的根本佛部。因此,所有的“根本”就从这里开始了——根本上师、根本本尊,等等。有时候,根本上师也指那个给你直指教授[3]的人。可能有很多位上师为你直指心性,但如果某位上师的直指教授让你终于能一瞥心的本性,那么,这位上师就与你有着极为深厚的因缘,他或者她对于你就是非常特殊的。

11. 您可以谈谈您的根本上师吗?

对我来讲,即便只是宣称自己有根本上师也是种很大的傲慢,因为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曾经做过一名学生。一个学生必须是一位真正的追随者,而我从未做到过这一点。因此,我不敢把他们叫做我的根本上师,这样做会染污我所有的上师的名字,对于密续的传承也是一种耻辱。

相对来说,那些曾为我传授教法的上师是非常了不起的。即便是在世俗的层面,他们也属于曾经在地球上行走过的最伟大的人。有个像我这样的学生,像我这样的产品,或许不是证明我的上师们很伟大的最好方式。但我想,即使只是提到他们的名字,对大家也是有所助益的。我从那么多伟大的上师处接受过那么多的传授,我必须单独提出顶果钦哲仁波切,因为他的善良、慈悲、关怀、人性和信赖。他对我如此信赖,甚至不需要我去努力赢取,仅仅是这一点,我亿万次转世也难以报答。

  • [2] 灌顶(梵Abhiseka,英Empowerment/Initiation):金刚乘的灌顶旨在唤醒弟子的本初智慧、心性的力量和对心性的证悟。在灌顶中弟子得到修持某个特定法门的开允,通过修习最终掌握对此法门的了悟。
  • [3] 直指教授(英Pointing-Out Instruction):对心的本性的直接教导。根本上师给予直指教授,令弟子辨识心性。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八万四千问》54 上师与传承(4)

《八万四千问》上师与传承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上师是医生,我们是病人,而佛法是药。

 

8. 作为您的弟,不论仁波切您做什么,我们对您的信都不会动摇,但是对别的就很难起净观,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或许只是业缘、业债或者业的连接,不一定是坏事,特别是如果伴随着正确的动机和训练的话。但是当然,有一个上师并不是不喜欢其他上师的理由。这也并不意味着你必须要跟随世界上的每一位上师,也不是说你只能有一位上师。

有时候西藏喇嘛们好像主张,一旦你成为某位上师的弟子,你就应该只追随这一位上师。那不一定正确。关键取决于你有多大能力。蒋扬钦哲旺波有一百一十三位上师。其他喇嘛会忠告你不要徜徉在太多的上师身边。那是有道理的,因为有时学生们,特别是非常年轻的学生,如果听到太多不同的指示,就会产生困惑。

那些所谓的我的学生,我不知道他们有什么——信心、执着或者只是盲目的幻想,但迄今为止,他们还没有看到我和道格拉斯·米尔睡觉。如果他们看到道格拉斯·米尔滴着汗和我睡觉,可能他们会改变主意。

 

9. 某些瑜伽看似疯狂的为是他们修部分吗?我们这些弟可以效仿吗?

是的,这样的行为可能是他们修行的一部分,也可能是他们慈悲的示现。他们想要不断地把地毯从你的脚下抽走,想要不断地打破你的概念,想要不断地打破他们自己的概念。

当你对自己正确的见地有足够的信心,当你对自己不受希望和恐惧影响的能力有足够的信心,那么是的,你应该试着模仿他们。但是如果你有希望和恐惧,即使只是一点点,那你就不能模仿他们。相反,你应该发愿有一天能像他们那样。因为狮子一跃而过的地方,狐狸跳不过去。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八万四千问》53 上师与传承(3)

《八万四千问》上师与传承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上师是医生,我们是病人,而佛法是药。

 

6. 有的刚上师在现上像是没有任何执着的疯狂瑜伽,我们如何分辨这是具德上师的现,还是不如法的做法?

非常难,真的太难了。我们有责任要考验这些上师。即使没有完美的测试,你也可以用些常识。如果一个上师行为癫狂做事离谱,你或许可以尝试对他同样地癫狂离谱。如果他真的不为此生气,也没有因此过多地改变价值取向、行为和思考方式,那么或许他并不坏。你可以用他的方法来考验他。他可能会辱骂你或者忽略你,那么你也同样的对他,看他是否会生气或者难堪。

这需要很大勇气,但在你接受他做上师前,先这样测试一番是很好的。而大多数人没有耐心做这样的测试,他们通常急切而匆促地做出一位上师持守三昧耶戒的结论,这样总是有点不够的。

这种测试通常得花很长时间,事实上需要好多年。真正重要的是,观察这位上师对世俗生活有多大兴趣,观察他对自己以及学生们的精神价值有多大关注。

有很多上师行为上政治正确,道德上也很完美,但他们可能执着于人们的看法。如果上师太过执着于人们的看法,意味着他们只对形象和外表感兴趣。所以这是种欺骗,但却能起作用,因为人们就是只对外表感兴趣。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啊,我的上师真好,他总是笑眯眯的。”但从未听到有人说:“啊,我的上师真好,他总是皱着眉头责备我。” 创巴仁波切的学生们对他非常虔诚,这一点我很钦佩。因为一般说来,他不是那种行为最完美的人。这些学生——特别是西方学生——一点儿也不傻,他们都非常聪明。他们不仅在创巴仁波切活着的时候对他非常虔敬,而且在他圆寂后,他们的虔诚心依然持续。在我看来,这表明创巴仁波切是一位值得依止的上师,而这些学生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有些老师非常和善,有着僧人的庄严相貌,也有行为端正的优秀弟子,但他们从未被考验过,弟子们的虔诚心也未被考验过。所以我不知道。只有当一个上师经受处境和因缘的考验时,我们才能分辨他或她是好还是不好。

 

7.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那些疯狂的瑜伽的做法,并对之起信?例如帝诺巴[1]吃活鱼等等,还有很多古代和现代的例

如果寻找和选择上师只为追求解脱、证悟真理,那么其他的事就比较简单了,也不那么重要。但如果你是为了追求自我满足,想成为重要机构的一部分,或成为一位重要上师的弟子,那么你就会开始以上师的行为和外表来做判断。所以动机非常重要。

所以,一旦有了正确的动机,甚至在寻找上师的过程中也是如此,那么在这个动机的基础上,你可以应用分析上师的方法。如果自己的常识让你确信这是位伟大的老师,那么不动摇的信心就会逐渐慢慢成长起来。

通常来说,重要的是,对“一切都是我们的投射,一切都是我们的心”这一点有坚定的认识。举个例子,当一个男孩迷恋一个女孩,他会把她看成整个世界最美丽、最具吸引力、最值得渴求的对象,这就是一种投射。当然,同样还是这个女孩,当这个男孩和她结婚很多年以后,不再那么喜爱她的时候,就会看到各种过患。这证明一切都只是心的投射。

对“一切都是自己的投射”这一点有坚定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净观,因为即使上师也像所有其他的事物一样,是你自己的投射。所以当你把上师看成一个完美的人,那是你的投射。当你开始看到上师在犯错误,那也是你的投射。所以,有了“一切都是自己的投射”这样的觉知,我会说百分之八十五的净观修行已经完成了。

  • [1] 帝诺巴(Tilopa,988-1069):印度瑜伽士。帝诺巴及其主要弟子那诺巴(Naropa,1016-1110)是噶举传承重要的源头。八十四大成就者之一。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