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22

《觉醒的勇气》

— 顶果钦哲法王 著

开示 18

 

俗义谛中的愿菩提心

我们无法认清“我执”是敌人,是所有痛苦的根源。当我们被棍棒或石头击中,我们会痛;当别人说我们是“小偷”或“骗子”,我们会生气。为什么?因为我们非常珍爱、执着于“自我”,我们心想:“我被攻击了。”对“我”的执着,才是解脱和觉醒的真正障碍。我们所谓的邪魔力量或障碍制造者,例如鬼、神等等,其实都不是处于自己之外的个体。事实上,问题都来自内在。因为我们执着于“我”,于是我们会想:“我好不快乐,我找不到东西吃,我没有衣服穿,许多人反对我,我没有朋友。”这种无意义的念头,让我们非常忙碌。这也是我们没有走向解脱和觉醒道路的原因。从无始以来至今,我们不断投生六道轮回。我们在三界轮回中辛劳了多久,一直在做我执的奴隶?这就是我们无法逃脱的原因。当一个人借了很多钱,在偿清债务之前,他无法享受片刻宁静。同样的,我执让我们忙不完;这种执着在阿赖耶识留下负面烙印,如同借据一般。当业成熟,还债的时候到了,就不再有快乐的机会。如法教所说,这全是因为我们无法认清我执是真正的敌人。

另一个原因是,我们没有认清众生的大慈。释迦牟尼佛曾说,就获至证悟而言,以慈悲服务有情众生,等同于供养诸佛的价值。因此,慷慨对待他人,让他人从痛苦中解脱,走向解脱之道,和供养诸佛的利益是一样的。或许我们会认为,供养寺庙,或在佛像面前摆出供品是更好的方法。事实上,诸佛完全离于自我珍爱,因此我们愈能帮助众生,诸佛就愈快乐。佛陀在菩提树下接近证悟时,群魔前来阻挡,派出军队,挥出武器,而佛陀以禅修慈心来面对,用大爱战胜群魔的嗔恨,把他们的武器变成花朵,把他们的诅咒怒吼化为赞叹和咒语。事实上,众生是我们积聚功德的最佳机会。

这就是为什么居住在西方极乐世界(佛陀的一个净土,其中没有任何受苦的众生,没有任何嗔恨、骄慢和忌妒的对象)的菩萨们祈愿,希望能够投生到我们这个悲哀的世界中。如经文所说,菩萨希望投生到一个众生只想为自己积累财富,只想满足自己亲人的地方;在这个地方,众生充满烦恼,于是众生就成为修心和培养菩提心的重要支柱。众生是能够让我们成佛的立即原因;我们要真心感激众生。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21

《觉醒的勇气》

— 顶果钦哲法王 著

开示17

 

第三章 把困境作为觉醒的道路

我们可以进一步就两个课题来讨论菩提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先探讨愿菩提心。依着俗义谛或胜义谛的关系,愿菩提心也有两个面向。

罪满世界时,
恶缘成觉道。

如果我们知道如何把障碍带入修行之道,那么不论面对多少困难和冲突,它们只会让我们的修行更清楚,而不会成为道路的障碍。然而,如果我们没有接受这样的教导,就会把困难视为障碍。

就外在世界而言,在末法时代,雨雪不按节气降临,作物欠收,牛群不健康,人畜被各种疾病缠身。因为人们把时间花在从事恶行,彼此忌妒,幸灾乐祸,于是国与国对立,世界处于危急状态中。这年头,连宗教教义都被扭曲,于是饥荒、疾病和战争充斥。当森林起火,狂风吹来绝不会熄灭火势,只会让火势更猛。同样的,对一个领受过修心法教的菩萨,所有的灾难都可能化为修行道上的顺缘。

莲师曾说:“无缘遇见十方诸佛菩萨的末法时代众生,向我祈请。我的慈悲能迅速护佑你们。”以西藏为例,那是释迦牟尼佛从未去过的地方。当寂护大师,也就是金刚手菩萨21的化身,前往西藏传法时,被猛烈的邪灵阻挠。正因为这不吉祥的情况,莲师被延请入藏。莲师运用空性与慈悲双重利器,降伏了所有负面力量,加持西藏成为观世音净土,让密咒乘的传统在西藏如太阳般生起照耀。此即菩萨事业的一个例子。

或许我们认为,要将一切带入觉醒之道,我们必须拥有如莲师般的崇高证量和神通法力。然而,我们没有这样的功德。但我们不应该用这种念头让自己气馁!好好遵循这些教导,我们就能够善用每一个困境来修行。

⒆ 释迦牟尼佛:这个时代的佛,目前这一劫千佛中的第四位。

⒇ 寂护大师(Shantarakshita):又名堪布菩萨(Khenpo Bodhisattva),伟大的大乘上师,那澜陀大学住持。当年由赤松德赞王邀请入藏,弘扬佛法,并建造桑耶寺。

21.金刚手菩萨或大势至菩萨(Vajrapani):佛陀八大心子之一,诸佛的心意结晶,诸佛能量的化身(见①)。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20

《觉醒的勇气》

— 顶果钦哲法王 著

开示 16

 

座下的相对菩提心

三境,三毒,三善根。

我们执着于令自己喜悦的事物及所爱之人,例如父母和亲戚。面对令我们不舒服的情况,例如看到敌人或不喜欢的人,心中会生起嗔恨。当我们看到的人既不是好友,也不是敌人时,就没有感觉。我们执着于舒适的状态;面对不悦的状态,我们生起嗔恨;对于无所谓的状态,我们心中生起无明。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中了贪、嗔、痴三毒!我们应当祈请:“愿我能够承担所有众生因三毒而产生的障碍。愿所有众生能够生活在善德之中,每天实践善行,从贪、嗔、痴三毒中解脱出来。”如果我们常常如此思维,将获得极大的利益。

一切行中皆持诵。

持诵的例子如:“愿彼诸恶行皆成己之苦;愿己诸善德皆成彼之乐。”这是噶当派大师经常念诵的偈子。在禅修后,念诵这样的偈子是佷有好处的。此外,如果能够在殊胜的法像前祈请,例如在拉萨的释迦牟尼佛像前,或在上师面前念诵,利益更大。此举一定能让菩提心在心中增长,因此我们应投入大量时间和心力来修持。

训练从自起。

我们应该如此想:“愿未来所将承受之折磨,诸如地狱道之寒与热、饿鬼道之饥与渴,现皆入己身。愿彼众生堕入地狱道的一切业障,现皆入我心,己愿代彼之痛苦,亦即法教中众生贪、嗔、痴之业报,悉皆成熟于己身。”慈氏瑜伽曾因一只狗被石头砸到,而跟那只狗一样在相同的位置瘀血。我们要持续修持,直到有着像慈氏瑜伽一样的征兆。

菩提心即觉醒心,是一切经教部和密咒乘修行的核心,是一个很容易修持的法门。如果你有菩提心,一切就圆满;没有它,任何事都无法圆满。此刻,我们正从不同上师处领受许多修心的法教。请把这些法教谨记在心!当这些法教被翻译出来之后,希望各位能够理解记忆。因为,这确实就是佛法。

⒅ 拉萨的释迦牟尼佛像:大昭寺内文成公主从大唐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整理者注)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19

《觉醒的勇气》

— 顶果钦哲法王 著

开示 15

 

相对菩提心

如果我们依循以下本续偈颂的诀窍,我们将能够轻易做到交换快乐与痛苦的观想:

彼二乘呼吸。

观想你最憎恨的人在你前方。当你呼气时,你一切的快乐、善行和财富,如同风吹雾气般离开自己,融入敌人之中。因此,他从痛苦中解脱,充满喜悦,如同投身西方极乐净土一般快乐。当你吸气时,他所有的痛苦、恶行和障碍,如同风中尘沙般沉入我们的体内。想象他的痛苦真实地落在我们身上,要感受那重量,如同自己身负重担。随着练习,观想会愈来愈容易。长期从事如此的禅观,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你就会习以为常,你的觉受也会有所增长。

在过去的时代,堪千·札西·欧萨(Khenchen Tashi Oser)的一位弟子在山中隐居。当他家中一位仆人过世时,他为仆人祈请。一天晚上,他梦到仆人投生地狱道中的一个热地狱。醒来之后,这位隐士直接去找堪千·札西·欧萨,向他说明这个梦境,请求他为已故的仆人祈请。

堪千·札西·欧萨回答:“我会为他祈请的,但你应当同时修持自他交换的观想。如果你能够持续地修持,他将会从地狱道中解脱出来。”

隐士回到山洞,精进修持自他交换的观想。七天后,他全身长满水泡。他认为这是一种征兆,于是他又去找堪千·札西·欧萨。

“你要我修持自他交换,”他告诉上师,“现在我的身体仿佛被火焚烧一般,全身长满水泡。”

“这只是一个征兆,”堪千·札西·欧萨说,“那个仆人已从地狱道中解脱。这也表示,你真的有能力以自己的快乐来交换他人的痛苦。”

如果我们希望从这个修行法门中获得真正的利益,我们应当持续修持,直到这类的征兆生起。

阿宗·竹巴的弟子在修持自他交换法时——藏文称之为“通林”(tonglen),特别以犯下许多深重恶行的人为观想对象。在修持过程中,他们过去禅修所获得的领悟和觉受,常常会被蒙蔽,感觉障碍增加。如果出现这种征兆,不要认为我们在未来会承受痛苦。格西卡拉·贡千一辈子都祈请:“愿我代替那些积聚恶业的众生,投生地狱道。”他在晨昏重复这个祈愿。但就在他圆寂之前,他说:“我的愿望没有实现!因为看样子,我要前往西方极乐世界;无论我朝哪里看,眼中所见尽是花团锦簇的花园和花雨。虽然我一直祈请,愿所有众生前往西方极乐世界,自己代替他们投生地狱,但看样子,我是去不成了。”这就是自他交换的成果。

⒂ 西方极乐世界净土(Pure Land of Dewachen):阿弥陀佛(无量光)的净土。净土就是佛菩萨之觉醒愿力,相应于众生功德所显现的境域或世界。投生净土的众生可以迅速走向证悟,永远不会堕入轮回下三道。我们也应该了解,任何当下智慧所觉知的地方,其实就是净土。

⒃ 阿宗·竹巴(Adzom Drugpa,1842-1924):蒋扬·钦哲·旺波的弟子,第二世蒋扬·钦哲·却吉·罗卓的老师,也是顶果钦哲法王的老师。他是一位伏藏掘取者,寻找佛法宝藏的人(见③),是宁玛传承中一位极重要的上师。

⒄ 格西卡拉·贡千(Geshe Karak Gomchung):十一世纪噶当派大师,波托瓦(Potowa)的弟子。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18

《觉醒的勇气》

— 顶果钦哲法王 著

开示14

 

 

相对菩提心

如果要让自己从被害中解脱,
如果要让他人从痛苦中解脱,
把自己布施出去,和他人交换,
保护他人,一如保护自己。

当我们练习把自己的快乐送给他人的时候,如果一开始就想把快乐送给所有众生,是不智之举。因为众生无限,而你的禅修尚不稳定,如此你将不会从这样的修持中获益。因此,一开始先观想一个你爱的人在你面前,例如你的母亲。心想,当她怀你的时候,受尽折磨,无法舒适地做事、用餐,甚至连起立坐下都有困难。但她始终爱你,关心你。当你出生时,要不是你真的在呼息,你很难被称为一个有生命的东西;这时,你连抬头的力气都没有。虽然如此,母亲把你这个不认识她的小东西扶到大腿上,清洗干净,用爱心细心抚养。之后,因为你犯错而使她颜面扫地,但她仍然全心全意地想着要如何保你周全。如果你的父母是修行者,那么等你长得够大,他们把你带入佛法,为你引介上师,领受上师法教。

事实上,幸亏母亲,你才能拥有殊胜人身。若不是因为她,谁晓得你是否能够获得人身?因此,你应该非常感谢母亲。如果你想的不只是今生,而是无数的前世,你就会了解到,所有众生都曾是自己的母亲,都曾像今生的母亲一样照顾你。母亲用关爱的眼神注视着你,而非紧蹙着眉头。她叫你亲爱的孩子,把你抚养长大,保护你不受天气冷热及其他一切的影响。她用尽一切方法要让你获得快乐。就算她能够让你当上一国之君,她仍然觉得不够。因此,你要对母亲怀有无限的感恩。

如果一个人长大之后,不但没有照顾年迈生病的父母,反而弃之不顾,人们会认为他厚颜无耻,不知感恩。即便我们不是如此,但如果我们说自己尊敬父母,而却只照顾自己,是非常荒唐的。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确实照顾父母,但只给予食物、衣着,甚至整个国家的财富等物质,这只能为他们提供一时的利益。相对之下,如果我们能够介绍他们认识佛法,让他们领悟六道轮回的痛苦,进而开始修行,例如禅修观世音的法门,才算真正成功地帮助他们,也为他们的来世奠下基础。我们必须一再为如母众生的利益而努力。在不同的轮回状态中流转的众生,希望自己获得快乐。我们也像他们一样,为了相同的理由在轮回中流浪。因此,我们应该在当下下定决心,要回报众生对我们的慈爱,努力化解他们的痛苦。

众生饱受痛苦的折磨。地狱道的众生承受极热与极寒之苦。饿鬼道的众生承受饥渴的巨苦。畜牲道的众生承受奴役之苦。人道的众生承受生老病死之苦。阿修罗道的众生永远在争斗。天道的众生必须离开天道时,会经历极大的痛苦。

一切痛苦都是恶行的结果,而善行是快乐的因。停留在阿赖耶识的负面行为的种子,如同向有钱人借钱的借据。即使经过多年,当债主拿出借据,欠债者就不得不还债。同样的,当我们累积善业与恶业的时候,业果或许不会像我们被刀划过一样立即显现,但无论如何,每一个行为必定会有其后果。我们可以透过忏悔来清净这些行为,或直接承受业果。总之,它们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这也就是“苦谛”(苦的真理)和“集谛”(苦因的真理)。“苦”是我们实际经历的伤害,例如地狱道的寒热,饿鬼道的饥渴等等。“集”是苦的种子——银行家的借据——若不是现在,就是在未来造成影响。

所有众生都曾是我们的母亲,因此我们应该下定决心,去承担一切众生的痛苦及苦因,同时把所有快乐的因给予众生。当我们禅观众生的痛苦进入我们的心,而自己真的开始受苦时,我们应当快乐地想着,这都是为了我们的母亲。当我们为了众生的利益而付出自己的快乐和善行时,我们应该忽视自身的利益,甚至为了众生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我们必须努力创造一种环境,让如母众生能够在当下享受快乐,并修持佛法。我们应该祈愿他们迅速证悟,并随喜他们的进展。

如果我们能够如此持续地为父母着想,最后我们将能够关爱他们胜过自己。对于兄弟姐妹、朋友和爱人,也是如此。接着,我们应该把范围扩及所在的城市的每一个居民,然后扩展到全国。当我们习惯了这种观想,就可以试图容纳所有众生。如果我们循序渐进地观想,我们的心态会渐渐扩大,情绪会愈来愈稳定,心中的爱会愈来愈强烈。因此,刚开始以父母为观想对象,最后扩及所有众生,因为从无始轮回以来,这些众生都曾像现在的父母一般照顾我们。我们应当对众生深深感恩。我们知道如母众生在轮回中承受各种痛苦,我们应当用强烈的慈悲培养一个念头:“愿我能够让他们从痛苦中解脱。”

概括来说,我们要怀有强烈的慈悲心,想象所有众生的痛苦融入自身。同时把过去、现在、未来的身体、财富和善行回赠给他们。如果看到众生得到快乐,善行增长,我们应该不断随喜。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