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12

开示 8

究竟菩提心

观心无生

当嗔恨在我们所认为的“心”中生起时,我们甚至无视于可能威胁生命的危险。我们的脸因愤怒而涨红,手上握着武器,甚至可能杀人。然而,这嗔恨其实是一个幻象;它不是什么从外面冲进我们体内的伟大力量。它只能达成一个目的,就是把我们送往地狱。然而,它只不过是一个念头,一个无实质性的念头。它只不过是一个念头,但是居然……。

再以富人为例。他富裕、快乐,心满意足地想:“我有钱。”但如果他的财产被官方或类似的人没收,他的快乐立刻蒸发,落入抑郁和痛苦中。那快乐是心。那痛苦是心。那心是念头。

要如何说明念头?此刻,我在传授佛法。让我们分析一下你们聆听我传法的心理体验或念头。它拥有形状或颜色吗?它能够在上半身或下半身、在眼睛或耳朵中找到吗?我们所谓的“心”,其实不存在。如果它真的是一个“东西”,它必须具有属性,例如颜色。它必须是白色、黄色等等。或它必须具有形状,像是一根柱子或一个花瓶。它必须大或小,新或旧等等。只要向内仔细思索,就能知道心到底存在不存在。你将会发现,心没有起点,没有结束,也没有停驻。它即无颜色和形状,也无法在体内或体外找到。当你了解到,心不以任何“东西”的姿态存在,你应该安住在那个觉受之中,不要为它帖上标签或下定义。

当你真正了悟空性,你就会像莲师和密勒日巴尊者,不受酷暑或寒冬的影响,而且水火不侵。在空性中没有痛苦。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了悟心的空性,我们连被小昆虫叮咬,都会想:“啊,我被叮了。好痛!”或当一个人说了一句不客气的话,我们会动怒。这都说明,我们没有了悟心的空性。

⑨ 密勒日巴(Milarepa,1052-1135):西藏历史中最著名、最受人敬重的瑜伽士诗人之一,大译师马尔巴的弟子。为了清净密勒日巴用巫术杀害家人的恶业,马尔巴让他经历多来的试炼,才答应收他为弟子。在接受法教之后,密勒日巴终身留在寂静的山中禅修,达到无上觉醒,留下丰富传承和证悟诗歌。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11

究竟菩提心

 

视一切现象如梦。

对于敌人,我们总认为他们永远充满敌意。或许我们总认为,他们曾是我们祖先的敌人,如今他们与我们敌对,未来也会憎恨我们的子女。这只是我们的想法,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不知道在过去世,自己身处何地,是什么样的众生,因而也无法确定,此刻对我们充满敌意的人,在过去世是不是我们的父母!当死亡来临,我们不知道自己将投身何处,因此也不知道这些敌人未来会不会成为我们的父母。此时,我们对如此关爱我们的父母充满信心,但当他们离开此生之后,谁能说他们不能轮回成为我们的敌人?由于我们对过去和未来的生世一无所知,于是我们产生一种印象,认为现在的敌人不会改变敌意,现在的朋友永远会是友善的。这只说明,我们从未真正思考这个问题。

如果要仔细思量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情境:许多人一起从事一个复杂的计划。在某个阶段,他们是朋友,彼此亲近、信任、扶持。但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情,使他们反目为仇,互相伤害,甚至互相残杀。这种事情确实会发生,而在一生当中,诸如此类的变化也会出现很多次,因为一切聚合而生的事物或状况都是无常的。

虽然殊胜人身是获致觉醒的无上器皿,但它本身也不过是一个短暂无常的现象。没有人知道死亡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到来。在水面上形成的泡沫,下一刹那就消失了,毫不停留。难得的人身也是如此。在致力修行之前,我们耗费所有的时间,但谁知道生命会在什么时候消逝?一旦我们失去殊胜的人身,继续存在心识流或许会投生畜牲道、地狱道或天道。在这些地方,要修行是不可能的。天道的众生享受一切的舒适惬意,但因为不断地放纵和分心,而不适合修行。

从我们的感官认知来看,外在的宇宙——土地、岩石、山峦和悬崖——似乎是恒永而稳定的,如同我们认为,钢筋水泥建造的房屋能够维持好几代。但事实上,没有什么是坚实稳固的。一切都如海市蜃楼。

过去佛陀在世时,身边环绕着许多阿罗汉,佛法盛行,功德主为他们建造了那么壮观的建筑!但一切无常,如今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一个空旷的平原。同样的,在戒香寺和那澜陀大学7,曾有成千上万个学者费心教导庞大的僧团。一切无常!如今在这些地方,连一位僧侣或一卷佛陀的法教都寻不着。

 

如果对无常有所领悟,我们就能修持殊胜的法教。但如果我们仍然认为,一切都将如常,我们就会像在临终病榻上,仍然谈论生意的富人!这些人从不会去谈论来生。这显示,他们从未体认死亡是确定的。这是他们的错误和迷妄。

什么是迷妄?我们应该如何定义它?如同一个疯子在寒冷的冬日跑到户外,纵身跳入水里洗澡,精神错乱到无法发现他的身体冻僵了。我们会认为这个人疯了。但同样的,在一个心智清明而觉醒的菩萨眼中,我们的行为跟那个疯子一样疯狂。我们应该深信自己完全被蒙蔽了。当事物以其自身方式在我们面前显现,它们本身不具丝毫真实性,也并非独立存在于心之外。

是什么创造了这个幻象?是心。心把虚幻、不存在的事物视为真实。尽管如此,我们应该清楚了解,这种迷妄和心本身——佛性或如来藏——是非常不同的。因此迷妄不是无法去除的事物。

至于心,这个幻象的创造者呢?我们甚至能说心是存在的吗?为了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

观心性无生。

7 戒香寺(Vikramashila)和那澜陀大学(Nalanda):印度最著名的两所佛教大学,直到十二世纪,佛教在诞生地印度没落为止。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10

开示 6

第二章 菩提心

 

菩提心是获致觉醒的不败法门。它有两个面向:相对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相对菩提心是运用凡夫心意来修持,比较容易培养。尽管如此,相对菩提心带来的利益是无量的,因为只要珍贵的菩提心在心中生起,我们就永远不会堕入轮回恶趣。在大乘的修道之路上,所有如海洋般广大丰沛的功德,全都粹集于菩提心,也就是所谓的觉醒心。

为了准备来修持菩提心,我们要遵循观世音仪轨的教示:“皈依三宝,禅修菩提心。思量一切身、语、意的善行,都是为了如虚空般广大的众生。”

法教中说:“由于众生是无量的,因此祈愿众生安乐的利益也是无限的。”众生究竟有多少啊!只要想一想,这块草坪上可能有上亿的众生!如果我们祈愿他们都能达到证悟成佛的境界,这种愿望所产生的利益,将如同众生的数量般广大。因此,我们不应把菩提心局限于少数众生身上。只要有虚空,就有众生存在,而所有众生都在受苦。为什么要在他们之中划分界限,拥抱一些被认为是可爱的朋友,排拒那些被认为是可怕的敌人?

从无始的生世以来,我们一直在轮回中流转,积聚恶业。当死亡来临时,除了下三道,还有什么地方可去?但是如果我们生起必须带领一切众生证悟成佛的愿望和想法,那么我们已生起了所谓的“愿菩提心”。接着,我们要向上师及本尊祈请,愿珍贵的菩提心在心中生根。我们应当念诵“积聚资粮祈请文”(Prayer of Perfect Action)中的“七支献供”,身体坐直,心不受干扰地数息二十一次,中间不遗漏也不数乱。如果能用一串念珠来数息,心中的妄念会减少,相对菩提心的修持也会更容易。这就是成为适当的禅修器皿的方法。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9

开示 5

轮回过患

快乐与痛苦的经验,皆是正面与负面行为的结果。要尽量屏弃恶行,培养善德。

就连住在草里面最微小的昆虫也希望获得快乐,但它不知道如何积聚快乐的因——正面的行为,也不知道如何避免痛苦的因——邪恶的行为。当动物互相厮杀啃噬,是出于本能地做出负面行为。它们希望快乐,但它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造作痛苦的因,也因此不断受苦。这是它们无明与迷妄的程度。但如果能真正让它们看到真相,它们会丝毫不顾自己的性命,完成每一项能带来快乐的善德。佛陀法教的精髓,即是要清楚了解什么是应该做的行为,什么是应屏弃的行为。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法教。

此刻,我们都困在迷妄的状态中,因此我们应该认清自己多生多世一直到今天所犯下的一切恶行。而且从现在开始,要避免从事恶行,不论其大小,如同我们应该避免让刺跑进眼睛。要时时检查自己的行为:犯下任何负面行为,要立即忏悔,从事任何善行,要回向他人。要尽己所能不做错事,尽力积聚善业。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8

开示 4

无常

 

如刚才所说,如果忽略佛法的修持,佛法就没有用处。此外,生命脆弱无常,因为死亡及死因不确定,我们随时会离开人世。或许我们会想:“啊,等年纪大一点再修行吧。我现在还年轻,我要过一般的生活,赚钱,超越对手,帮助朋友等等。”事实上,我们未必能够活到年老。只要想一想同辈就好了。有些人可能幼年夭折,有些人在工作岗位上,或因其他理由英年早逝。而我们自己也未必长命百岁。

再者,相较于畜牲,获得人身几乎是不可能。如果你在夏天检视一块泥土,你可能会发现,里面的生物数量可能比法国的总人口数还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单单以数量来看,人身非常难得。我们应下定决心修持佛法,不要把生命耗费在无意义的活动上。

藉由人身来成就佛法,如同跨越汪洋,寻获珍贵宝珠,满载而归;旅程的艰难也获得回报。空手而返多么可惜!如今我们拥有殊胜的人身,发现了佛陀的法教。透过上师的加持和慈悲,我们已能听闻、研读并修持佛法。但是如果我们把全部的时间用于俗世之事:从商、耕田、超越敌人、帮助朋友、期待重要的职位等等,在死亡之前没有挪出时间修行,一如入宝岛却空手而返。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浪费!因此我们要想:“我不要错失良机。趁我拥有这个珍贵机会,我要修持佛法。”当然,终身修持佛法是最好的。但是如果不能的话,起码要好好皈依,因为皈依是佛法的精髓,同时可以关闭堕入下三道之门。佛法是普世良方,可以应用于任何困境。因此,修持佛法是最重要的。

此刻,由于语言的差异,各位无法了解我所说的话,但你们都知道,我正在给予一些教导。等我走了以后,一切会被翻译出来,然后你们可能会想:“那位喇嘛教了一些重要的事情,我必须把它付诸实修。”如果你们真的可以每天实修,那么我的解说就会有意义。请大家确实用心留意。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