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传 31

清净的心愿

 

 

清理整顿僧团的《公函》发出后,自然传遍了雪域的每个地方,结果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击中了不清净戒律者的要害,反对派聚集了一群乌合之众开始制造种种违缘,他们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对此设障,极力阻挠,各方的阻力风驰电掣般地接踵而至,犹如千斤顶般的压力落到了法王身上。法王心想:我可以生命担保,上师三宝以及自己清净的心作证,我完全是怀着对佛法如意宝的一片赤胆忠心来整顿摇摇欲坠的佛教,没有掺杂丝毫自私自利的染污之心,为什么竟然遇到如此的艰难险阻?法王心中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阴影。

正当法王处于这种心态时,3月18日晚上,在光明梦境中,本尊出现在五彩缤纷的光芒中间,和颜悦色地对他说:“善男子,不要灰心,你必定能够肩负起住持佛教之重任,佛陀在《文殊根本续》中已明确地授记了。你将来的弘法利生事业定然辉煌无比。”说完就不见了。第二天,法王叫来丹增洛吾堪布等,让他们去查寻大藏经。果然,《文殊根本续》中清晰明显地写着:

名为啊字大德者,
住持佛陀之正法,
具慧功德诸尊敬,
授记获证正等觉,
将悟我之诸菩提。

6月4日,上师在千余名僧人中满怀激情地说:“今天,我立下誓愿,发殊胜菩提心:最好能够引导整个南赡部洲的众生趋入解脱,若做不到这样,中等尽力救度泱泱大国的众生,最起码也要将藏地雪域的同胞安置于解脱道中。”

 

— 文字引自索达吉堪布所著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传》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传 30

建立清净的僧团

 

 

由于许多年来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佛教被蹂躏得体无完肤,整个佛教内部一片混乱,不成体统。法王从那时起开始着重弘传律藏,让许多僧人受沙弥戒、比丘戒,建议几个规模较大的僧团重整旗鼓,修复、重建寺院,僧人们披袈裟、着僧衣,在寺院中广泛开展闻思修。

公元1985年(木牛年),法王为三千多僧人传授《教藏集》大灌顶,并且认为:对于僧团内部存在的种种弊端,进行一次声势浩大的整顿势在必行。他当机立断召集藏地各大寺院的住持,知名度、威望颇高的大德们共商此事,他们一致赞同法王的建议,都感到这一整顿是当务之急。随后发布了一份《公函》,其主要内容,概括而言即:修行人必须闻思修行、清净戒律、弘法利生。中心意旨是:除了宛如群星围绕明月般的个别密咒师以外,寺院里僧人必须全部出家,受持清净的别解脱戒律。按照经续要求,戒律不清净和破密宗誓言之人一律不准与僧众共住。作为僧人应当认真闻思修,放弃一切世间琐事,具备作为应供的条件。此《公函》在四川、青海、甘肃为主的大小寺庙中好似起死回生的妙药,使奄奄一息的僧团重新有了生命力。

尽管在此次整顿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始所未料的违缘障碍,可以说困难重重,但法王临危不惧,排除万难,终于取得了胜利。他老人家略带伤感地说:“在我没有进行这次整顿之前,在家人、出家人中无一不对我恭敬拥戴,自从整顿后,许多人对我恨之入骨,无端诽谤。可是,我想佛教已如夕阳一般,如果佛教内部不进行整顿,任其自然,那么将危在旦夕。为了延续佛法的慧命,我宁愿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也不会怯而退步……”

如今以藏地雪域寺院为主海内外的僧团能够净持戒律,井然有序,完全是法王当年激浊扬清、兴利除弊、妙手回春的结果,这也可算是佛教史上不可磨灭的里程碑。可是,真正有感恩图报之心的人却寥寥无几。正如佛经中所说:本来衣服上能够染上各种各样的颜色也是佛陀的加持所致,但是大多数人却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事。可想而知,如果不是法王披肝沥胆进行整顿,藏地各个寺院的僧团将会变成什么样!

 

— 文字引自索达吉堪布所著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传》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传 29

金鹰展翅腾飞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历经了沧海桑田,法王的凌云壮志丝毫未减,相反,经过了千锤百炼,更加义气奋发。此时佛教处于百废待兴之际。公元1980年(铁猴年),百稼丰茂,秋高气爽的10月10日,这一天风和日丽,天气格外晴朗,朵朵祥云飘荡在碧蓝的天空中,好似美丽的天女在轻歌曼舞。处处洋溢着吉祥的气氛,在这清水碧山、风景如画的喇荣山谷,五明佛学院落成了。自此,上师法王如意宝正式树起了佛教之胜幢,开始了蒸蒸日上的宏伟事业。

喇荣山谷整个地形别具一格,颇有特色。当你顺着蜿蜒的山路走进学院里,不禁会被这里的一切吸引得心旷神怡,心情豁然开朗,顿时忘记一切烦恼抑郁,感到爽心悦目,惬意非常,不禁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已置身于净土了。站在一适宜方位,四周环视,就会发现,周围跌宕起伏的山峰恰似一朵绽开的六瓣莲花。再细观瞧,有主要五大山峰,我们通常称为“五台”,所以这里也算是一座“小五台山”了。

一百多年前,名扬遐迩的一世敦珠法王在此处建立起密宗道场,有一百余座修行茅棚,十三位弟子最终在此获得虹身成就。后来这里逐渐成了人迹罕至的荒谷。十三年前,法王为嘎多堪布等极少数弟子赐《大幻化网》灌顶时,对他说:“再过十三年,我准备在喇荣地方创办一所大佛学院,那时学院的阴阳两面山上将修起错落有序、鳞次栉比的宿舍。到那个时候,你是做个闻思者还是修行者呢?”法王当时就已运筹帷幄,勾画出今日学院的宏伟蓝图。

尼敦秋杰宁玛活佛在《莲花深藏》对此也早有授记:

怀业山沟莲花开,
洛若金鹰空中翔,
宏亮声音传十方,
飞禽皆集彼羽下。

其中的怀业山沟莲花开是代表如莲花绽放形状的自在怀业喇荣山谷;洛若寺的金色雄鹰代表法王(属相);空中飞禽代表他的眷属。此外,大持明者具力金刚的授记中说:“色达地方法鼓之声震天动地,悦耳动听的妙音引来四面八方的蜜蜂云集此处。”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正像授记中所说的那样,从法王建立学院时起,弟子便犹如潮水般纷纷涌至。从最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如今数千的庞大僧团,据1993年《美国世界报》登载:“五明佛学院是世界中最大的佛学院。” “不为个人谋福利,但愿众生得离苦”,法王如意宝哀愍不知取舍、沉沦苦海无法出离的可怜众生,发大菩提心,广摄有缘弟子。二十几年来,不辞劳苦,不间断广转显密法轮,为他们传授显宗的五部大论,密宗甚深修部以及顶乘大圆满窍诀续部注疏,现已培养出一大批堪为中流砥柱的高僧大德,甚多学而有成的弟子正在世界各地吹大法螺、击大法鼓,广利群生。

另外,具足真修实证、为大家示现成就验相的弟子也颇为众多。如曾在上师前聆听过《大圆胜慧》密法的国庆喇嘛获无余虹身成就,《密宗虹身成就略记》中提及的秋巴、嘎巴、晋旺堪布等在圆寂时均有身体缩小、出现金刚舍利等瑞相,还有闻学大圆满法六个月获成就的汉族比丘尼明慧等等,往生极乐世界等清净刹土者更是数不胜数。而且在法王传法或举行法会期间,天降舍利等瑞相也是屡见不鲜的。真好似当年的那烂陀寺又再现于世,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感到已置身于人间净土了。

 

— 文字引自索达吉堪布所著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传》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传 28

佛法再弘的丰碑

 

 

在那段是非颠倒的岁月里,藏族的珍贵文化遗产被糟蹋得千疮百孔。雄伟壮观的寺宇殿堂轻则顶毁壁损,重则成为一片废墟;精工细作的佛像佛塔有的残支断臂,有的支离破碎;大多数佛教典籍被毁之一炬;佛教徒受尽了酷刑拷打,轻则皮开肉绽,遍体鳞伤,重则屈死狱中,当时根本没有一个完整的僧团修持正法。昔日佛法兴盛的雪域净土完全变成了一个罗刹世界,佛教完全陷入了瘫痪状态。在这决定沉浮的关键时刻,法王以非凡的魄力、惊人的毅力撑起了擎天之柱,重新振兴佛教之威,再度高举佛法之幡。

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在当时那种局面下谈何容易。法王冒着生命危难,想尽一切办法排除万难,召集具足近圆戒为数不多的比丘在藏地的大鹏心宝山上共议大事。接着举行了传戒仪式,为数十位至数千位僧人传授沙弥比丘戒,僧人的数量不断增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僧团,将已濒临隐没残缺不全的别解脱戒重新健全完善。为僧人们赐《文殊大圆满》灌顶等,传授显密深法,树立起一座标志着佛法再弘时期的丰碑。正如莲师所说:“此时藏地微安乐。”
关于这一点,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预言,一世敦珠法王曾在他的《未来授记》中写道:

自此再过一百年,
佛法仅成虚名已,
尔后一段时间中,
康区匝热神山处,
降魔金刚化身者,
重立佛法之胜幢,
若能点燃宗派炬,
前译教法更辉煌。


伏藏大师离垢金刚的伏藏品中说:

佛教暂时受挫折,
一旦复兴于色达,
名有阿字大德者,
亦成此地之法王。

我们应当清楚:如今显密教法传承,尤其是戒律传承能够一脉相承、源远不断,完全是法王老人家在惊涛骇浪中力挽狂澜的结果。为了纪念“佛法再弘”——佛教史上这光辉的一页,公元1998年,众弟子在心宝山主峰上建起了一座文殊殿,海内外虔诚的信徒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朝谒礼拜。

— 文字引自索达吉堪布所著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传》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基础班实修开示

佛法的实践就是在人间、
在生活中体现出来的,
佛陀的智慧与慈悲
才是最好的修行人的魅力所在。

 

  • 学习是慢慢累积的过程

今天给基础班的学员做一点开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听说大家非常努力学习,坚持参加,不缺课,我非常地欢喜。

大家要注意的是,学习的过程当中不用太急于知道很多很多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对于学习要充满信心,要喜欢学习的气氛,相续当中能建立起这样的一个心态,对你们来说就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哪怕是现在,我们学的内容也不多,但这个不会影响以后我们的修行。

学习是慢慢累积起来的,无论学什么文化知识,都需要慢慢的累积过程。现在一周一次学习,想通过短短的时间,一下子将那么深广的法义都记住是不太容易的,除非你非常的聪明有智慧,而且非常努力、精进学习,不然的话,不可能一下子就学会那么深广的佛法内容。没有那么容易。对于我们普通人,我觉得不用这些想,也不需要这样做,只要能保持不断学习的这种精神,不断学习的这种信心,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内心充满快乐,这对我们学修佛法的人来说非常的重要!所以大家现在不用太着急,想立即知道很多的内容。

特别是我们学习的过程当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的名词,甚至以前没听说过的,或者有些虽然听说过,但是不知道意思的。只要在本课没有特别展开来讲的必要,这些内容先大概熟悉一下,知道一下,下一次遇到的时候,可能就会不那么陌生,而且可能还有一些稍微展开的解释,这样一步一步地记忆,加深认识是最重要的。

 

  • 佛法的根本基础

学佛的过程中,最最重要的,首先是要在自己的相续当中建立起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虔诚心、恭敬心,这是将来实践任何理论的,不可缺少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些信心,没有虔诚心,没有恭敬心,哪怕你读的理论再多,可能永远都不会成为相续的一部分,永远只是书本上的文字理论。

另外,深信因果、深信轮回,这些都是佛法的根本基础。无论是学显宗、密宗、禅宗、净土,如果一个人没有这些基础,那么学习再多的理论,永远就是一个文字理论,不会成为自己相续当中的慈悲与智慧精神,也不会成为修炼的一种工具,不会具有能量。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能谈得上出离心、菩提心,以及显宗所讲的证悟空性,或者密宗里讲的清净、平等的见解。所以,都是要在以上这些稳定的基础上,才可能建立起殊胜的见解。

 

  • 次第:见修行果

任何修法都有一个次第,叫做见修行果。那么首先,我们要建立起来见解。如果没有见解,哪怕你天天念经磕头,都是一种形式上的修法,是没有见解的修法。就像你没有任何准确的目标去做事情一样,最终不会导致什么好的结果,原因是你目标不准确,或者目标错误。如果一个人修法没有准确的见解,那就可能无法修持下去,哪怕修持下去了,都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这样的修法,在你遇到困难逆境时用不上,死的时候更不用说。

那么,如何建立见解呢?首先是在闻、思、修的过程中建立。第一听闻佛法,然后通过思考,接下来如法准确的修行,这样的次第有序的方式,才能令相续当中获得见解,最终成为定解。一开始来听法的时候,我们的相续中可能有很多怀疑,因为自己心中有很多的疑惑不解,对佛法也不了解,到底佛法是什么?说了什么?佛法如何解释的世界观、价值观等等,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于自己的相续中如何形成的?谁说的才是正理?这时我们要开始新的思考,对过去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念重新思考、对比。这些都需要通过听闻佛法,然后慢慢去反复思考对比。这种思考成熟了,你才能有体会,这样你的相续当中才可以建立起新的世界观、价值观,这叫见解。这种思考成熟的见解会成为定解,定解指的就是非常准确的看法、见解,而且因为没有疑惑的缘故很稳固。

所以我们首先要建立起殊胜的见解,然后延续这种见解的训练,就是这些理论要实践,要成为定解,继而变为成果,这叫做修行。修炼就是一种训练,训练是必须先有准确的见解,再来训练,所以所谓的修行就是这样一个训练的过程。这种训练是很有用的,但是这些都是逐步逐步成功的。一个人见修比较圆满的情况下,你所做的一切行为,无论是世间的或出世间的一切都会是如法的。因为你的见修已经非常如法,不可能出现一个不如法的行为。这样见修行圆满的,就叫做果位,这就是一个成就的过程。

 

  • 闻慧,思慧

所以我们当然需要在一开始学习的时候知道文字上说的是什么,知道意义后也需要讨论,但是不用过于执著文字的一些说法,不用过于注重研究文字游戏。最重要的是如何让这些内容融入自己的相续,文字上的、书本上的这些内容,根本性的、次第性的、有系统性的,如何成为自己的相续,这些是最重要的。

学习本身有一个根本的次第,叫闻思修。首先听闻佛法,我们要通过在法师或者上师面前听闻佛法。听闻佛法的时候,有些你能听懂,有些你听不懂。那么这些都可以反复的听,反复的思维。逐渐就能明白一些道理。但是你本身相续中有很多疑惑,你自己无法解决的,或者给你带来很多困惑的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我们听闻佛法所得来的闻慧来思考,慢慢去思考自己的疑惑,如何对治、如何解决、如何产生的这些问题等等,这样去思考的时候,你又会得到一些智慧,叫做思慧。这种思慧积累起来就会帮你解决这些疑惑,这时候你的见解就是一个稳定的见解。

 

  • 生活中实修

虽然有了一个稳定的见解,但是这个还不叫证悟,也不叫成就,要证悟和成就的话,还要继续修行。

那么拿什么来修行或修炼呢?

就是用这个稳定的见解来修炼训练。什么时候训练呢?不是在一个寺院,或者在一个佛堂当中,而是在你日常生活中的24小时,任何时候都是可以的,包括在家庭的琐事、夫妻感情当中,工作或者社会的各种复杂环境中来训练。

如何训练呢?

因为你处在不同的环境,接触不同的人与事,给你带来很多很多不同的感受,可能有快乐,可能有痛苦,可能有烦恼,可能是没什么快乐也没什么痛苦的无记的感受。那么这时候,你要用前面学习的闻思智慧,这些闻思智慧来自于佛陀的智慧、慈悲的加持,用这些慈悲智慧来认识和面对、理解、接纳、宽容、对治等等,护持自己的相续始终有力的稳定起来。以清晰理性的状态来看待问题,不要像羽毛一样,一点点风吹向哪里就飞向哪里,自己的相续一点重量都没有,外界的任何环境都能直接影响自己内在的情绪,烦躁不安、不快乐、自责、怨言、痛苦等。不要总是好像所有对自己不利的事情都怪在环境,认为是他人的言行所造成的。不要这样去想,不要这样去理解。一般很多凡夫都是这样想,但是这种思想是颠倒的,我们通过学习佛法以后,慢慢去改变过去无知的、不成熟的错误思想。一切快乐或痛苦,认为的美丑,都是自己内心的一种看法,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同,是不同的执着分别所导致的。如果你有一个非常明确、稳定的见解,无论你在任何环境当中,内心都会稳固平静,也是清澈透明的一个状态,这种状态对任何人、任何家庭都是很需要、很重要的。

 

  • 学佛,提升内心世界

所以说通俗点,学习佛法不要一下子想当佛菩萨,首先要通过佛法的理论来打造一个有智慧与德行的人,有爱心、有责任的人,能理解他人、眼中始终有他人的人,能降低自私自利的人,经常看到自己的缺点的人,经常看到他人优点的人。这样慢慢提升自己内心世界,然后进一步的学修如何做菩萨和佛。佛法里讲的都是凡夫众生的特性,这些特性是一种长期错误观念串习导致的问题。这些特性不是众生本来所具有的,是可以改变的,所以讲了很多如何处理和改变的方法等等。虽然佛教重视来世,但是大家要记住你学修的佛法,是在你活着的时候就有用的法,不是死了以后才有用。因此佛法的实践就是在人间,在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佛陀的智慧与慈悲才是最好的修行人的魅力所在。佛教特别强调如何处理众生凡夫的执着分别烦恼,自己生命提升逐渐成为佛菩萨的过程,而不是学习如何礼拜、供养外界佛像等。

今天说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上师于2021年4月25日对基础班学员的开示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