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略释(四)
— 慈诚罗珠堪布
2. 出定
出坐后的修法不是打坐,而是在上班、走路、坐车等日常生活当中修的,无论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修。
三境毒善根
“三境毒善根”的意思,就是三境、三毒与三善根。“境”就是对境,有三种对境;“毒”就是烦恼,有三种烦恼;“善根”就是远离三毒的清净善业,有三种善根。
具体修行时该如何思维呢?
平时,我们凡夫会将整个人类或整个生命分成三个种类:父母、亲人等贪恋对象;仇人、敌人等仇视对象;以及非亲非怨的中等人。并对自己的亲属生起贪心;对仇人生起嗔恨心;对中等人既没有贪心也没有嗔恨心,也就是痴心。这就是三种对境与三种烦恼。
对中等人产生痴心的意思就是,虽然从目前的角度来看,中等这类人既不是我们的亲人,也不是我们的仇人,我们对他们既没有明显的贪心,也没有明显的嗔恨心,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他们都曾经是我们的父母,未来也将会做我们的父母,同时他们也是无我、空性的。但这些方面我们都没有什么概念,不知道他们曾经是我们的父母,也不知道他们是无我、空性的,反而执著这是一个生命——一个对我无利无害的生命。然而,这个执著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因为本身是无我,我们却当成有我,所以才会对中等人产生痴心。
当一个根本没有进入佛门、没有修行的凡夫内心生起贪心时,因无法控制或调伏,就会被贪心所控制,然后随顺贪心去做偷盗等的恶业。同样,当凡夫的内心生起嗔恨心时,也既不会控制,更不会将嗔恨心转为道用,当嗔恨心生起之后,他就会随顺嗔恨心去做打人、骂人、杀人等的恶行。
那么,作为修行人,在三毒产生的时候该如何修行呢?
修行人分成两类:小乘修行人和大乘修行人。
小乘修行人在对众生生起贪心的时候,会以修不净观或者观人无我空性等方法来对治烦恼。
大乘菩萨生起烦恼的时候,虽然也可以用这种对治方法,但这并不是主要的修法。大乘菩萨生起贪心、嗔恨心、痴心的时候,他要如何去思维呢?
以嗔恨心为例,当我们内心生起一个比较强烈的嗔恨心时,立即要想:我现在的这种嗔恨心,是普天下所有凡夫众生共有的,其他众生无论现在是否明显,都会有这样的烦恼。而这种烦恼的结果就是堕地狱。既然如此,我愿意以我的这个嗔恨心来代替天下所有众生的嗔恨心。虽然现在我心里已经产生了这样的嗔恨心,如果我不忏悔,肯定会有果报,会下地狱;但如果能以我的烦恼代替天下一切众生的烦恼,则我愿意一个人承受所有烦恼、造业、堕地狱等一连串的问题。但愿以我的嗔恨心,能够代替所有众生的嗔恨心!但愿普天之下的所有众生,都具有远离嗔恨心的清净善根!
在无垢光尊者的《窍诀宝藏论》等著作,以及《修心七要》的修法里面都讲到,这是大乘菩萨道行者对治烦恼的一种特殊方法。
同样,在我们对众生、对外在物质生起贪心的当下,应该想到:普天之下有很多的凡夫众生,他们都有可能生起像我这样的贪心,既然我的内心已经产生了贪心,我应该以我的这个贪心来代替所有众生的贪心,以我的烦恼来解决所有众生的烦恼,唯愿只有我一个人具有贪心,所有众生的贪心烦恼全部包含在我的贪心烦恼之中,祝愿所有的众生都具有无贪的清净善根!
生起痴心的时候,也依此类推。
虽然这个修法里面没有提到,但大家也可以触类旁通,当我们遇到身体上或精神上的痛苦折磨时,也可以这样思维:但愿以我精神上或肉体上的痛苦,来代替所有众生精神上或肉体上的痛苦。要一心一意地发愿:所有众生的痛苦都由我来代受,希望所有众生都能获得幸福!
无论是贪心、嗔恨心还是痴心,无论是病痛、魔障、修行上的违缘,或者是世俗工作、生意上的不顺利等其他困难,都要这样思维,平时在日常生活中都要运用这个修法,这是非常关键的。如果能这样去修,则可以积累很多资粮,清净很多罪业。
但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千万不能抱着“因为这样思维可以积累很多我自己的资粮、清净很多我自己的罪业,所以我要这样思维”的心态。如果是这样,则还是基于自私的目的,出发点还是为了自己,而非纯粹考虑众生的利益。如此一来,这种思维就变成了一种表面上的方法与手段,骨子里依旧是为了自己。
其实,如果真正能一心一意地想到要以自己的烦恼代替众生的烦恼,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的利益,则即使我们没有其他企图,也能自然而然地同时清净我们自己的罪业,圆满我们自己的资粮,获得很多大乘佛法的利益。这是肯定的,这个结果是不求自得的。但欲速则不达,愈是刻意去求,反而不会得到。因为那个时候的发心已经不是慈心、悲心、菩提心,而变成了自私心,不是在行菩萨道,此时已经背离了大乘佛法,所以反而什么也得不到。故此,在修习这个法的时候,我们万万不能有这样的念头。
普通凡夫在遇到痛苦、烦恼的时候,只是自己感觉很不幸、很痛苦、很不公平、很不应该,除此以外没有什么其他诸如自他相换等的修法,所以他的痛苦就无法带给他什么修行上的进步(积累资粮,清净罪业等),因为他不会把这些烦恼转为道用。而大乘修行人则可以利用刚才的思维方法,将烦恼转为道用。
这是出坐以后的自他相换修法,这个修法非常有用。如果没有这个修法,则无论遇到再多、再大的痛苦、烦恼,每次都是过去了就过去了,对我们没有任何益处。若能利用大乘佛法把这些痛苦、烦恼转为道用,则不但能积累很多的资粮、清净很多的罪业,同时也能增长我们的慈心、悲心、菩提心,所以必须要这样思维。
为促忆念彼,诸威仪持颂
为了促使自己能时常忆念这些内容,以上三种修法不仅要在心里不断思维,同时口中也要念诵。念诵没有什么特别的仪轨,就是心里怎么想口中也怎么说就行了:但愿以我的烦恼能够代替所有众生的烦恼,以我的痛苦能够减轻所有众生的痛苦……
取次从自起
因为我们的自私心特别强烈,所以骤然间让我们接受自他相换等伟大思想,会感觉有些困难。解决的办法,就是由己及他、由小及大。首先是把自己下一世要承受的痛苦,提前在这一世承受;明天要承受的痛苦,提前在今天承受。因为这个痛苦是自己迟早要受的,而且现在受了苦,以后就不用再受苦了,所以很容易接受。等到自己适应了以后,再把其他众生的痛苦、烦恼转移到自己身上,先交换微小的痛苦,然后慢慢增大,如此一来,就可以顺理成章地交换了。
以前噶当派的上师们在学布施的时候就是这样,首先把最低贱的菜叶等,从自己的右手放到自己的左手,并说道:这个给你;然后再从自己的左手放到自己的右手,并说道:这个给你。这就是一种锻炼。
为什么要这样锻炼呢?因为,对那些非常执著物质财产的人来说,布施也并非易事。从最简单、最容易的地方开始去适应、去锻炼,力度就能逐渐增强,最终就能达到连自己的身体布施出去都不成问题的地步。
三、恶缘转为菩提道用
罪满情器时 恶缘成觉道
“罪满情器时”。在外在的器世界和内在的有情世界都充满了罪业、充满了违缘的“五浊恶世”“末法时代”,一方面,人类和作为器世界的外在自然界极度不和谐(愚痴的人们总是居心叵测地想征服大自然,并不惜以大肆破坏各种自然环境、生态平衡为代价,而后换来了大自然的反击)各式各样的自然灾害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内在的有情世界又到处遍布着贪、嗔、痴等烦恼与杀、盗、骗等罪恶,行善、修行的人犹如凤毛麟角,伦理道德几乎完全沦丧。本来凡夫的内心就没有什么善念,现在情况就更严重了,人们心里面想的几乎没有什么善的念头,因为我们的内心世界已经被严重地污染了。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寻找一个非常清净、非常适合修行的环境,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怎么办呢?我们是不是就不修行了呢?当然不是。我们要学会适应,学会在这样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修行,把一切恶缘转为道用。
为什么要去适应呢?因为,如果是在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或者是更早的时候,众生的烦恼没有现在这么粗重,外在世界虽然也有邪教、战争等,但就整体而言,众生的贪欲和恶行相对来说没有那么严重,还是有很多清净的地方。那个时代的人若不太适应环境的话,还有选择的空间。而我们出生的这个时代,本身就是五毒充斥的末法时代,要想在这样的时代去寻找一个非常清净的地方,可以说是痴心妄想,我们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了。如果要等到环境理想我们才去修行的话,那我们永远也没有修行的时候,所以唯有积极地修习菩提心,将恶缘转为道用,才能顺利地修行。即使是在恶劣的情况下也要坚持修习菩提心,这是很重要的。那么,怎么把恶缘转为道用呢?
此科判分二:将恶缘转为菩提道用的思维;将恶缘转为菩提道用的行为。
(一)将恶缘转为菩提道用的思维
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以世俗菩提心而将恶缘转为菩提道用;以胜义菩提心而将恶缘转为菩提道用。
1. 以世俗菩提心而将恶缘转为菩提道用
由两部分组成:思维“爱我执”的过失;思维“爱他执”的功德。
(1)思维“爱我执”的过失。
报应皆归一
“报应皆归一”。简而言之,我们在轮回中遇到的所有不好的报应(痛苦、折磨、贫困、病痛,还有内在的烦恼等)统统都要归咎于一个东西—— “爱我执”。
以往,我们凡夫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比如,自己的身体上或精神上受到一些伤害、打击,工作上不顺利等,或是自己的父母等亲眷遇到一些危难、违缘的时候,都习惯于把所有的责任推到外在的某个因素头上——都是因为某某人,所以导致了这个痛苦的发生……有时会认为是有形的众生伤害了我们,有时会认为是无形的鬼神伤害了我们,等等,把所有的责任统统归咎于别人,从来不看自己的错误。
但是,从修习大乘佛法开始,我们要把它颠倒过来:每当我们遇到烦恼、痛苦等违缘的时候,不再责怪于别人,全都归咎于自己。
此处所谓的自己,既不是指现在的肉体,也不是指整个的精神,而是指某个根本性的精神、观念,那就是“爱我执”。
“我执”和“爱我执”有点差别。“我执”是指“人我执”,这是每个凡夫都有的。而“爱我执”,是指自始至终都存在的、非常强烈的钟爱自己的执著。
为什么要把所有的烦恼、痛苦统统推到“爱我执”的头上呢?因为这些烦恼、痛苦的的确确全都是由它引起、由它产生、由它创造的,它是所有烦恼、痛苦的来源。
从无始以来,“爱我执”就一直埋藏在每一个凡夫的心底深处,但我们始终都没有发现它对我们的伤害。每当遇到痛苦、困难的时候,我们一直都往外去怪罪,往外去找因素,但实际上外面的因素只是一个助缘而已,并不是主因,真正的原因其实就在我们自己的心里。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们能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则不论处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下,我们的修行不仅不会退失,甚至会因为这些痛苦、困难的磨砺,而促进我们修行的进步。
比如说,当病得很严重的时候,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虽然从表面上看来,这个痛苦好像是因为人家伤害我,或者是自己的不良卫生习惯等因素造成的,但这些都是表面因素,实际上,如果没有“爱我执”,今天我怎么会生病呢?像阿罗汉、佛菩萨,因为早就推翻、断除了爱自己的心,所以他们没有这些痛苦。为什么呢?并不是因为阿罗汉、登地菩萨没有人去伤害他们,毁谤他们。我们都知道,连佛都有人去毁谤、殴打,更何况菩萨?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内在的爱我心,所以没有痛苦,不但是精神上不觉得痛苦,而且连肉体上都感觉不到痛苦。
而我们凡夫却并非如此,不但别人打我们时会感到痛苦,即使听到别人只是说了一句不中听的话,立即就会生气,而且还会引起一连串不当的行为,由此造业又引发痛苦。如果我们没有把别人的话当做一回事,则这些话并不会对我们构成任何影响。
佛经里面讲过一个公案:有一个人到释迦牟尼佛面前喋喋不休地骂了半天,当他停下来以后,佛陀就问他:“假如有个人拿了很多东西去送人,结果对方没有接受的话,那这个东西最后属于谁呢?”“肯定属于他自己啊!”释迦牟尼佛又说:“你今天在这里骂了半天,但是我没有受到影响,我没有接受,那这些恶毒的语言属于谁呢?”那人顿时哑口无言。
事实就是这样,如果我们自己不接受,则别人毁谤的声音虽然进入到我们的耳朵里面,但我们却不会有任何异样的感觉。只是当我们的意识去分析这句话里面的意思之后,我们才会发现其中对自己不利的成分,继而心里不高兴。这是什么引起的呢?就是爱我心。凡夫就是太爱自己了,所以连一句刺耳的话都不想听,如此就导致了这些烦恼。
以前我们观察过我执的过患,这里不单要观察我执,主要是要观察“爱我执”的过失,一定要弄清它从无始以来到今天对我们有多么大的伤害。以前因为我们在这方面认识不足,所以习惯性地把一切责任全部推到别人身上,所有的缺失全都怪罪于别人,这是我们的坏习气。正因为有了这个坏习气,所以我们才会一再地流转于轮回之中而不得解脱。它就是让我们流转轮回的罪魁祸首!
从解脱的角度来说,如果我们把原有的爱我心,与菩萨道里面讲的菩提心、慈悲心等爱他心相互替换的话,结果就是全然不同的另外一番景象。比如说,释迦牟尼佛从初发心到成佛的整个过程中,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利益,六波罗蜜多等一切的所作所为,出发点都是利他。释迦牟尼佛绝不可能为了自己的解脱念一句咒,绝不可能为了自己的解脱而布施哪怕是一分钱、一毛钱那么小的东西,但释迦牟尼佛却成佛了。
反观我们这样的凡夫,从无始以来到今天,我们从未放弃过“爱我执”。因为没有放弃“爱我执”,所以不论是世俗方面的工作、生意,或者是解脱方面的念经、烧香、拜佛、打坐、布施等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自己着想。
在大城市的每一个十字路口,都遍满了熙熙攘攘、穿梭不息的人流,这些匆匆忙忙的人都是为什么而奔波呢?可以这样说,除了佛菩萨的化身之外,纯粹的凡夫全都是为了自己。我们也是凡夫,当然也位于这个行列当中。我们和他们一样,从轮回之始到今天,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匆匆忙忙,但仔细想想,我们今天得到了什么?两手空空,一无所有。
虽然有些人会认为:我还是有收获啊!我有房子,有车子,银行里面还有存款……但这些东西顶多是在短暂的时光里,让我们的日子过得踏实点儿、舒服点儿罢了,其他谈不上什么。然而,就算日子过得再好,也无法解决生老病死;未来投生的去处,它就更无法解决了!如此奔忙劳碌,虽然可以暂时让我们在人世间的几年、十几年或几十年间不用那么操心温饱问题,但除此以外,我们什么也没有!命归黄泉的时候,即便拥有再多的财产,也带不走一分一厘。这么简单的道理,我想每个人都应该清楚。
为什么佛陀与众生的追求与结果会如此事与愿违呢?
关于这一点,《入菩萨行论》里面说得非常透彻。就是因为凡夫有强烈的“爱我执”,一切所作所为都建立在“爱我执”的基础上。只要有了“爱我执”,哪怕是再大的善根,也可以被压缩得很小很小。反之,如果是以利他心所做的善事,则会变成一个很伟大的善根。这就是佛陀与凡夫的差别所在。
比如,我们拿一百块钱去放生,如果纯粹是无私利他的发心,则其善根是非常伟大的;反之,若是夹杂了为自己的健康、长寿等目的,则善根就会变得非常渺小了。释迦牟尼佛从来不需要人与人之间钩心斗角所获得的胜利,他需要的是与我执斗争,就是向“爱我执”挑战当中所获得的真正的胜利。作为修行人,我们也应该按照佛的这一教导去做。
可以想象,如果我们做生意的时候,原本可以赚一百万,但另外一个人从中故意搅和,把我们的生意破坏了,那我们会对他恨之入骨:我从来没有害过他,他却无缘无故地害我赚不到钱,从此以后他是我不共戴天的仇人,我一定要报复他!
同样,原本我们可以很快就解脱,就是因为“爱我执”把我们紧紧地束缚在轮回里面。因为“爱我执”的操纵,令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变得很渺小、很没有意义,最终让我们不得解脱,但滑稽的是,我们却从来不恨它。这就是凡夫颠倒、错误的观念。正因为我们如此颠倒,所以始终无法解脱。
再打个比方,假如原本我们很早以前就可以解脱,但因为一直有个人不让我们修行,不让我们解脱,我们会恨死他了!会把他当成自己的头号大敌。然而实际上,外面并不存在这么一个人,它存在于我们的心里,那就是我们自己的执著。因为它是我们自己的执著,是我们本身具有的,凡夫一般会认为,自己身体上的每一个细胞、精神上的每一个观念都是好的,所以我们不恨它,不愿意挖掘它的过患,问题就是这么简单。
那么,是谁把这些过患挖掘出来的呢?释迦牟尼佛。是佛陀把“爱我执”的所有过失揭露出来,然后告诉我们:你们自己看看“爱我执”的过失有多么严重,对你们造成多大的伤害,你们还敢不敢继续这样?!如果我们仍然无动于衷、一如既往,就只有继续流转于轮回当中,永远不得解脱!
如果不把“爱我执”和“爱他执”这两个执著进行交换,我们永远都不可能解脱。所有表面上的念经、修行,都不属于大乘佛法,什么时候我们能够交换其二者了,则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才算真正开始走向解脱。我们一定要看到“爱我执”对我们的伤害,以及“爱他执”对我们的利益,这是从解脱方面来说的。
从世俗的角度来说,放弃爱我与一心爱他也有很多益处。古人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假设一个人为了拯救几十个人而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们姑且不谈来世因果方面的回报,单就这个人的名誉、社会地位,以及给社会各界的印象等各个方面来说,都是其他人所远远不能比拟的。大家都会认为他的死是重于泰山的。反之,若是为了自己——自己的名誉、自己的地位、自己的财产,而舍弃了自己的生命,那就没有什么值得赞叹的,大家只会认为他是亡命徒而已,这种死就是轻于鸿毛的。
同样都是舍弃生命,同样都承受了死亡的痛苦,但所得的结果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差别呢?在此方面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大家也可以自己去搜集,并进一步好好思维。
简言之,如果是以自私心作为出发点,即使所做的事情本身很伟大,也会变得没有什么意义。如果以利他心为基础,则同样的代价所换得的意义却有着天壤之别。
然后,我们还可以从既非解脱也非世俗的因果角度来比较一下二者的差别。《入菩萨行论》里讲过一个例子,很多人应该知道。
在古印度的时候,有一对母女一同过河,结果不幸双双都被河水冲走了。当时,做母亲的心想:看来这次我是逃不过这一劫了,但我死了没关系,只要我女儿能活着就好了,祝愿我的女儿能活着;同样的,做女儿的心里也想着:看来这次我是无法幸免于难了,但我死了没关系,只要我的母亲能活着就好了!
因为两人相互之间都存有这种善念,结果在被河水淹死之后,依靠临终的这一善念,二者死后都投生色界变成了天人。学过《俱舍论》的人都知道,要投生到色界天,单单依凭修行功夫,则必须要有很高强的禅定力才行,但是因为母女俩彼此都有爱他心,所以死后不经修行,轻轻松松就投生到了色界天。
大家思维一下:如果这对母女在落水的时候,只是为了自己的生死而挣扎,根本没有考虑对方的话,那死了以后的结局就很难把握了。假如以往造了善业,也许可以投生善趣,但若造了恶业,那肯定是要堕恶趣的。因为有了爱他心,有了慈心、悲心,所以她们的死就变得有意义了。
那为什么不能每个人都死得那么有意义?为什么凡夫做不到爱他?是谁不让我们奉献的呢?不是外面的人,就是我们自己的“爱我执”,除了这个执著以外,再没什么原因了。
因为心里有“爱我执”,使得我们无论是诞生、存在,还是死亡等,全都变得没有任何意义,反而成为让我们堕地狱、饿鬼等的因。要知道,世上所有的病痛、苦难、战争、灾害等不好的东西,没有一个是以利他的动机而导致的,全都是由人类的共业造成的。这个共业,就是在“爱我执”的基础上,所从事的杀、盗、淫、妄等事情。
以上我们从解脱、世俗、因果三个方面简单地阐述了“爱我执”与“爱他执”的区别。我们思维的时候,可以全方位、反反复复地去思维。
发现“爱我执”的过失之后,我们在修行上无论遇到任何违缘,会立即知道这些都不是来自别人的伤害,而是自己的问题,都是自己应得的报应。如果还不知悔改,一意孤行地将错就错,未来还会遭遇惨堕地狱等更严重的违缘与痛苦。日后我们一定要尽力削弱、断除“爱我执”,使一切的病痛、困难非但无法成为障碍我们修行的违缘,反而成为激励我们修行进步的助缘。如此一来,不论遇到再恶劣的环境,修行非但不会退转,反而会有所进步。
(2)思维“爱他执”的功德。
于众修大恩
“于众修大恩”,意思是说:要观修一切众生对我们具有非常大的恩德。
从解脱的角度来说,获得人身、值遇大乘佛法、有机会闻思修行等,从世俗的角度来说,自己的长寿、健康、事业顺利等,大凡好的方面,全都来自于众生。
以菩提心为例,如果没有众生,我们如何发起菩提心呢?没有办法。因为有了众生,我们才有产生慈悲心的对境,才能生起想救度众生的心,才会为了救度众生而誓愿成佛。菩提心的两个条件均来自于众生。没有众生,就根本不可能生起菩提心。
另外,六波罗蜜多的每一个,也是来自于众生。比如,布施就是把钱财、正法、无畏施予众生,若没有众生,我们施给谁呢?没有布施的对象。同样,持戒最关键的意思就是不伤害众生,正因为有了众生,我们才可以发誓:以后不再伤害众生。如果没有众生,那我们还持什么戒?忍辱也一样,如果没有众生,修什么忍辱,对谁修忍辱呢?精进、禅定、智慧也是一样,目的都是为了救度众生。
大乘修行人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成佛。佛果从何而来呢?一个来自于佛陀,没有佛陀就没有人教导我们成佛之道;一个则来自于众生。如果没有众生,我们不会有菩提心,也不会成佛。从解脱的角度来说,佛陀和众生两者都对我们具有同样的深恩厚德。
此外就是我们再三提及的,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在做我们父母的时候,对我们也是恩重于山。
如果我们能为众生付出一点点,哪怕区区的十块、一百块钱,用来买东西布施给众生,其善根都是极其伟大的。所有为了众生而做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会变成走向解脱的直接因素;所有为了自己而做的事情,都没有任何实在的意义。从成佛的角度来说,众生对我们就有这样的利益,而我们自己对自己,却没有什么利益。尤其是整天不修行却造恶业的人,除了给自己带来罪恶的报应之外,其他什么用处也没有。
若能深深地体会到众生对我们的恩德,则众生打我们也好、骂我们也好,无论多么无理地对待我们,都不会再成为我们修行的违缘。关于这一点,从“文革”期间很多上师挨批斗时候的表现就可见一斑。
当有人或非人伤害我们时,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个众生呢?那个时候我们要想:他曾经做过我的母亲,在做母亲的时候对我有那么大的恩情,现在他虽然伤害我,那是因为他被愚痴染污,已经把以前做我母亲时的情景遗忘了,不知道我们曾经是母子。再加上我自己的业障使然,招致他现在来害我。虽然以往他对我有那么大的恩情,但今天由于我的业力召唤,又令他造业。如果他知道我们曾经是母子的话,绝对不会伤害我,所以即使他今天如此百般地虐待我,我也不应该责怪他,反而要想办法断除他的烦恼,带给他解脱方面的利益,要对他修自他相换。
尤其是当我们看到可怜、痛苦的众生时,如果能直接利益对方,一定要尽一切力量去利益这个众生,如果实在没有办法直接利益他,也要在心里发愿:虽然我现在无法直接利益他,但以后我一定要把所有的修行功德回向给他,令他成佛,令他获得解脱。
如果伤害我们的众生是非人、鬼神等,就要修古萨里修法。《普贤上师言教》里面讲过一个这样的修法:将自己的身体、血、肉等布施给这些非人,让它们在享用自己的身体后,不但解决了饥渴问题,而且产生了菩提心。
书中还提到:修古萨里修法时,要真心诚意地布施自己的身体。因为我们每个人对身体的执著,都远远超出了对任何东西的执著,若能把自己的身体布施出去,则对积累资粮、清净业障,都能产生很大的作用。
总而言之,我们要了知一切过失均来自于“爱我执”,所有利乐均来自于“爱他执”。从今以后,我们要把“爱我执”作为恨入骨髓的仇敌;而把所有众生当成恩深似海的亲人,并对他们修慈心、悲心等。
噶当派大德朗日塘巴曾教诲后人说:“我曾阅览过的所有甚深教法,都是将一切过失归咎于自己,一切功德归功于众生。这一切的关键,就是除了‘亏损失败我取受,胜利利益奉献他’之外,再没有其他的法。”
以上是观察众生的利益。若能认真修持这个法,则将来遇到来自人或非人的种种违缘时,就能做到对那些伤害我们的人或非人不仅没有嗔恨心,而且能对他们发起慈悲心。若能这样,则他们非但没有成为我们的违缘,反而成了我们修行的顺缘。反之,如果我们没有对治,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轻易对这些众生生起嗔恨,那这个嗔恨心就已经成为修习大乘菩提道最大的违缘了。
转恶缘为道用最有力的方法,就是以菩提心来转烦恼为道用。
2. 以胜义菩提心而将恶缘转为菩提道用
迷境观四身 空护为最上
胜义菩提心,就是证悟空性的见解。当我们遇到人、非人或者是其他自然界的违缘时,该如何以胜义菩提心来对待呢?
那个时候我们要知道:人、非人或者是自然界的灾害,都是自心的一种幻觉,如果没有自心,则不可能有外面的这些境象。比如说,如果没有睡着,则不可能做梦;如果不做梦,则不会在梦中见到如老虎、毒蛇等的恐怖景象。而梦中看到的这些恐怖景象,实际上在卧室里根本不可能有,都是心里创造出来的一种幻觉。同理,当人在清醒的时候,所感受到的其他现象也都是心创造出来的一种幻觉。
那么,心自身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心没有来处,所以是不生的,这个不生也叫做法身;心既然不生,则自然不可能灭,这个不灭也叫做报身;心既然不生不灭,则自然也没有住或存在,这个不住、不存在也叫做化身。不生、不灭、不住三者的无二无别,叫做法界体性身(佛的本体身)。所以在心的上面,具备了佛的四身。
至于具体的修法,则对我们这些没有证悟空性的人来说比较困难。不过,在没有证悟空性之前,我们还是可以尽己所能地去做。比如,当我们遭遇困难——生意不顺、身体欠安、心情不佳等时,要立即抓住那个痛苦、难受的感觉。什么叫抓住呢?就是让它生起来。生起来之后,既不观察也不观想,只是去看它的本性,看看它本身到底是什么样子。它的本性说透了,就是空性。如果痛苦的念头不是很强烈的话,有可能在观察的当下立即间断了,但这还算不上是证悟。所谓的证悟空性,就是在难受的念头存在的当下,就能清清楚楚地感觉、体会到它是空性,是一无所有的。这就是以胜义菩提心对待违缘的方法。无论是生起贪、嗔、痴等任何精神上的念头,我们都可以这样做。
另外,身体上若有什么病痛,并且病痛不是很强烈的话,我们可以在病痛出现的时候让心平静下来,然后观察这个感受,如果肉体上的痛苦感受虽然还没有消失,却能非常清楚地感觉到这是空性,这也是证悟空性的一种方法。当然,对我们这些刚开始起步修行的人来说,如果有强烈的病痛感受,这些方法就无济于事了,因为我们的修行还不到位,所以要从微弱的痛苦开始起修。比如,当胳膊被蚊子叮了一下,有一种刺痛的感觉时,不要把它赶走,静下心来观察。当小的痛苦修成功了以后,再大一点的痛苦也就迎刃而解了。
当这种修行成为一种习惯,并且力量增强到足够的程度以后,则在遭遇痛苦的时候,哪怕心里的痛苦念头与肉体上的痛苦感受还没有消失,但已经无所谓,它不会带给我们什么影响。
这本书上还讲到,从小乘的角度而言,在家人就是有家庭的人;出家人就是削发出家,放弃了家庭的人。但大乘佛法却认为,不要说为了自己而做世间法,甚至包括为了自己的解脱而打坐、修行、念佛等的人,都属于在家人。
比如,如果我整天都是为了自己而打坐、修行,以大乘的角度来看,就不叫出家人,而叫在家人;如果所有修行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则即使从外表上看来是在家人,但从大乘的角度来讲,就是修行人。
换言之,你们也可以选择具备双重身份:从小乘的角度来说,你们是在家人;以大乘的角度来说,你们是修行人。像我虽然穿着这一身衣服,但如果我不发心的话,那我也是个半出家人。从小乘的角度来说,我是个出家人;以大乘的角度来说,我应该被划分到在家人的行列。
我们以后要修的,主要就是这些修法。如果这些修法能修成,那就算是大功告成了;如果这些修法没有修成功,则即使每天念一大堆咒,但想解脱却非常困难,即便是能解脱,那也是很久远以后的事情了。
这些修法出家人可以修,在家人也可以修。虽然出家与在家的外表上有些差别,在家人要处理很多家庭、工作上的种种杂事,但每个人都一样可以在心里修行。在思维如何利益众生等的事情上,也没有任何阻碍。只是在家人的可支配时间少,出家人的可支配时间多一点而已。在家人碰到工作、家庭不顺时,有可能为了处理这些事而操心,自然会耽误一些时间,但在思维和修行上,出家人和在家人没有任何差别。
所以,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处处都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事情。我说这些的目的就是,大家以后再也没有借口不修行了!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