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示 2
龙树菩萨4曾说:
倘若我等及世界,
向往无上之觉醒,
其基础乃菩提心;
稳如泰山菩提心,
展向十方之慈悲,
超越二元之智慧。
相对菩提心有两个面向:空性与慈悲。如果修持慈悲的根基稳固,就不会岔入声闻乘和缘觉乘的道路;如果能仰赖空性的见地,就不会在三界轮回中流转。事实上,圆满的觉醒超越轮回和涅槃。如果能够兼具慈悲及对空性的了悟,就像一台四轮俱全的车辆,可以上路;但少了一轮,就无法去任何地方。缺乏慈悲的空性禅修,不是大乘的道路;修持慈悲,而缺乏对空性的了悟,也不是大乘的道路。空性和慈悲必须兼具。
《修心七要》的开示源自阿底峡尊者5的三位伟大上师:第一位是慈氏瑜伽(Maitriyogin),他确实有能力承担他人之苦;第二位是法铠大师(Dharmarakshita),他不断修持爱与慈悲,到了连自己的血肉都可以布施的地步,因而成就了对空性的了悟;第三位是法称(Dharmakirti),他住在黄金岛(Serling,今日印尼的一部分),一生都在修持菩提心。
有一个故事说,一天,慈氏瑜伽正在传法,一只狗对着某人大吠。这个人失去控制,对狗丢掷石头,被击中肋骨的狗发出哀鸣。慈氏瑜伽对这只狗感到无比的怜悯而大叫一声,从传法宝座上摔了下来。弟子们心想:“这是不是太过头了?”慈氏瑜伽知道他们的想法,于是说:“看这里,我的肋骨。”他身上有一块瘀血,跟石头打中狗的位置一模一样。他承受了那只狗的痛苦。
另一个故事是:法铠大师在那澜陀大学时,一位男子生病了,完全没有体力。医师们束手无策,并对他说,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是吃活人的肉。男子非常沮丧,心想怎么可能找到活人的肉?当法铠大师听闻此事,就跟男人说:“如果能治愈你的病,你可以取我的肉。”接着他从大腿上切下一块肉,拿给男子,男子吃了之后痊愈。那时,法铠大师尚未了悟空性,所以伤口非常疼痛,尤其当晚上躺下就寝时,更加疼痛难当。虽然如此,他完全没有认为这么做有任何不寻常,也没有任何悔恨。接近黎明时分,他进入浅眠,梦到一个相貌俊美的少年站在他面前,发出白光。少年说:“这是我们应该为众生所行的菩萨事业。你的伤有多痛?”
当法铠大师回答的时候,少年——其实是观世音菩萨——用手划过伤口,轻轻吹了一口气。于是法铠大师得到观世音的加持,醒来时伤口已完全愈合,没有疼痛,而他也了悟空性的本质。
法称大师住在海边,被人称为“金洲上师”(Serlingpa),也就是黄金岛的上师。阿底峡尊者跟随他十二年,在其教导之下精进修行,使菩提心深植于心。之后,虽然阿底峡跟随过其他上师,别人提到他们的名号时,他也会将双手合在胸前,但只要提到金洲上师的名号,他则把双手合掌置于头顶哭泣。他每年都会纪念其他老师的圆寂,但对金洲上师,他则每个月祭一次。弟子问他:“你对其他上师表达敬意的方式似乎非常不同,是不是因为他们的智慧比较差?”
阿底峡尊者回答:“我所有的上师都达到无上的境界。他们之中没有一位是凡人,他们之间的功德也没有任何差别。但因为金洲上师的慈悲,菩提心才能在我心中生根,因此在感恩上,我是有差别的。”
法称大师的传承也包含了慈氏瑜伽和法铠大师的法教。有很多方式可用来解释这些法教。但在此,我们将根据噶当派大师切卡瓦·耶喜·多杰6的修行,以《修心七要》的偈颂来说明。
4 龙树菩萨(Nagarjuna,西元第三世纪):伟大的印度上师,有系统地整理“无上般若波罗密多”(Prajnaparamita)法教,创立中观(Madhyamika)学派。
5 龙树菩萨(Nagarjuna,西元第三世纪):伟大的印度上师,有系统地整理“无上般若波罗密多”(Prajnaparamita)法教,创立中观(Madhyamika)学派。
6 切卡瓦·耶喜·多杰(Chekawa Yeshe Dorje,1101-1175):著名的噶当派格西(或上师)。他将修心法教制度化,成为七要点,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及接受。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