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42

《觉醒的勇气》

— 顶果钦哲法王 著

开示38

 

第七章 修心的指导

取三主要因。

成就佛法的三个主因是:遇见合格的上师;透过他的开示,培养正确的动机;最后,具备必要的资粮。

如果不跟随真正的上师,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如何修行。如果释迦牟尼佛没有转法轮,我们不会知道哪些行为应该做,哪些行为该避免。我们已经没有福报亲见佛陀,如果又不跟随上师,我们要如何修持解脱之道?如何认出错误及劣等的道路?如同我们用油来处理僵硬的皮革,使其滑润有弹性,我们要用平静谦虚的态度,正确地修持佛法,不受干扰。最后,我们目前生活在欲界中,如果无法填饱肚皮,没有衣服蔽身,是不可能修持佛法的。

如果俱足三种根本条件,应该感到欣喜,因为我们拥有一切修持佛法的条件。这就像在爬坡时有一匹好马,路途就不会太困难。同时,我们要祈愿所有众生皆能同样幸运。

如果我们不具备这三种根本要素,应该省思,虽然进入佛法,领受许多法教,但我们仍然缺乏修行的适当要件。

事实上,有许多弟子正因为此而无法正确修行。他们就是所谓的“善业转恶业。”如前面所述, “老瑜伽士发财;老上师结婚。”对于这样的人,我们要感到怜悯,并祈愿他们得不到顺缘的因,能在自己身上成熟,因而改善他们的情况。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中观系列讲座(五)核心:现空二谛

中观系列讲座(五)核心:现空二谛

— 日月遍照 学子笔记

— 2016年12月18日

 

PPT下载

 

顶礼上师三宝!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各位师兄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个月一次的中观讲座。今天这节课相当于前面四节课的总结,将会涉及整个中观体系的核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显空二谛”,或者叫“现空二谛”——显现与空性无二无别的一种关系。

今天的内容大概分为:概要、名词解释、衍生的内涵、中观范畴内的二谛、常见误解、注意事项。

 

一、概要

 

二谛是佛法理论体系的核心、中轴。不管哪一个佛教宗派,都有它宗派自身对于二谛的认知。我们今天主要是站在中观的角度,来谈一下二谛的含义。

有两个颂词: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中论》

佛陀通过二谛来为众生说法,第一个是我们所说的“世俗谛”,第二就是我们所谓的“胜义谛”,或者叫“第一义谛”。通过这二谛,佛陀为众生开显无上甚深的妙法。

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中论》

如果有人不能够善加辨别二谛,那么他对甚深的佛法就无法通达其真实含义。这两个颂词都出自龙猛菩萨的《中论》,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偈颂。

 

二、名词解释

 

关于二谛,我们首先从字面上做一个解释。

二:数词,两个。

谛:真谛、真理、真相、真实。

二谛:两种真理。具体来说,即世俗谛及胜义谛。

世俗:世间、非殊胜、平凡境界、不究竟。

世俗,我们可理解为世间,或者说非殊胜——它不是圣者、成就者的那种境界,它就是平凡人的世界、平凡境界,也可以说是一种不究竟的状态。

胜义:超越世间、殊胜、究竟。胜义讲的是超越世间,它比平凡众生的境界更加殊胜,它是一种究竟的境界。所以,世俗与胜义有着一高一低的区别,可以说胜义谛的境界超胜于世俗谛的境界。

世俗谛:相对层面的真理

“相对层面”是指:它不是一个终极的、究竟的真理,它只是在某一个层面上暂时获得认可的真理。

胜义谛:终极真理,即颠扑不破的真理。你通过任何方式去观察,它都站得住脚,这就可以称为“胜义谛”。

所以,胜义谛与世俗谛的区别是:能否经得起究竟的考验。

 

三、衍生内涵

 

1、物质的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

假设有一个杯子或者一个静止的物体,我们要去讨论这个物体到底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那么要看你是在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上去探讨。 从宏观的层面来讲,我们眼前的一片树叶,你可以说它是静止的,因为它就在桌上摆着,没有任何运动。但是从微观的层面来说,它的很多原子、电子等都在随时运动着。

所以,你想要得出“它是运动还是静止”的结论,要看你站在哪个层次去讨论。站在宏观的层面上,你可以说它是静止的;但是在微观的层面上,你必须要承认它是运动的。

从某个意义上讲,宏观就是一种世俗谛,它需要不经过详细的观察,我们通过肉眼就可以认知。而微观可以说是一种胜义谛,通过精密的仪器、比我们肉眼更加具有能力的工具去探索,便会得出一种不同的结论。

所以,通过宏观与微观的比喻,我们可以相似地理解世俗谛与胜义谛的含义。

 

2、梦中与梦醒

第二个比喻就是梦中与梦醒。一个人正躺在床上做一个非常恐怖的梦,这是一种境界。当他醒来之后,梦中的境界全部消失了。

我们可以说梦中的境界是世俗谛,它只是一种暂时的经验,梦中的那些东西并不真实存在。当他从梦中醒来的时候,你可以说他到达了胜义谛。在胜义谛的觉醒状态中,梦中的那些恐怖景象统统不成立。

 

3、佩戴墨镜

第三个比喻就是佩戴墨镜的比喻。

我们很多人都配带过墨镜。墨镜有什么作用?它对光线起到一个过滤的作用。我们透过墨镜看到的种种图象,都是偏黑色的。一个白色的奶油冰淇淋,它本来是白色的,但是你透过墨镜来看,它似乎就变成灰色了。也就是说,这个墨镜对你的认知起到一种转变的作用。

透过这个比喻,我们可以说:你透过墨镜看到的灰色冰淇淋就是世俗谛,它不是真实的;你摘下墨镜后看到的白色冰淇淋就是胜义谛,它是真实的。所以,佩戴墨镜这个比喻也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世俗谛与胜义谛。

总结: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考察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通过这三个比喻,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考察的标准不同,那么得出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 你要说它到底是灰色还是白色、到底有没有那些恐怖的景象、到底是运动还是静止,其实要看你站在哪个层面上说。站在不同的层面,你得到的结论是不一样的。

Continue reading “中观系列讲座(五)核心:现空二谛”

中观系列讲座(四)推理:生与无生

中观系列讲座(四)推理:生与无生

— 日月遍照 学子笔记

— 2016年11月27日

 

PPT下载

各位师兄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月一次的中观讲座,今天我们要讲的话题是“生与无生”。上节课当中,我们谈到了大缘起因和离一多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金刚屑因为主的后面三大推理。

 

顶礼上师三宝!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专题有六个板块:概要、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破四句生因、总结以及注意事项。

 

一、概要

我们都知道,《心经》宣讲了诸法空相,它重点宣讲的就是“不生不灭”这一基本事实。虽然我们经常读诵这部经典,对它很熟悉,甚至会背它,但是万法为什么不生不灭呢?明明我看到有生有灭:我自己有出生,将来也会死亡;世间万物,包括粮食、水果、房屋、汽车等,也都是有生有灭的;乃至于佛法中有一个基本观念就是“无常”,这说明万法随时都在生灭。那么为什么《般若经》、《心经》中说诸法不生不灭?

今天,我们所要分享的这三大推理,都是围绕事物“生与不生”的核心话题来展开的。

 

二、金刚屑因

首先,我们来宣讲一下金刚屑因,这是《入中论》当中重点运用的推理。

1、字面解释

金刚:坚不可摧

这是一种比喻。金刚具有一种非常坚硬的特质,没有比金刚更加坚硬的事物。金刚可以摧毁其他很多物质,但它不可能被其他物质所摧毁。

屑:粉末、碎屑。这些琐碎的东西都可以称为“屑”,这也是一种比喻。

金刚屑:以如金刚般坚不可摧的推理将邪见摧毁、粉碎。

“金刚”是形容这种推理具有坚不可摧的一种属性,非常坚固,就像金刚一样。“屑”形容的是邪见。邪见碰到这样一种推理,就像陶瓷、石头、塑料遇到金刚一样,会被摧得粉碎。所以,“金刚屑”形容的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通过推理将邪见逐一剖析之后,这些邪见就会被摧毁、被瓦解。

因:推理。

金刚屑因:通过这样一种推理,能够摧毁邪见。它是以赞叹的方式来命名的。

 

2、前提

任何推理都需要一个前提。前面我们讲到大缘起因、离一多因,它们都有各自的前提。金刚屑因,它的前提可以归纳为这几点:

首先,凡夫境界当中的平凡显现,必定有生有灭(即无常)。这一点,我们佛教徒都是非常认可的。从粗无常的层面来讲,有万物的变化、四季的变迁、人类的生老病死。在凡夫的境界当中,我们能够见闻觉知的各种显现都是有生有灭的。从细无常的角度来讲,万法每一刹那都在生灭。比如眼前的这台电脑,它似乎一直放在这张电脑桌上,但事实上它每一秒钟都在变化,上一秒钟的电脑在这一秒钟已经不复存在。所以,我们可以说它刹那都在生灭。

第二,“生”是这些事物各种属性真实存在的前提。每个事物都有很多属性。比如这台电脑,它有计算的功能,有数据存储的功能,还可以将信息在屏幕上展现出来。但假设这台电脑从来没有存在过,子虚乌有,那么它的计算、存储、展现等功能都无从建立。所以,“生”是一个事物所有属性存在的基本前提。如果没有“生”,它的各种属性也将无法安立。

第三,真实的生只有四种情况: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 我们既然要分析事物的“生”,我们可以先对“生”的类别做一个归纳。假设事物有一个产生的过程,会有哪几种情况?中观宗的祖师做了一个归纳: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

这四种生,又可以分为两类:需要因缘而生、不需要因缘而生。需要因缘而生囊括了前面三种:自生、他生、共生。只要你认为一个事物的产生是需要条件的,它不是凭空产生的,条件具足才能够产生的话,它要么是自生,要么是他生,要么就是自他二者叠加的共生。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它不需要依靠因缘、不需要任何条件就可以产生。在古大德的论典当中,这叫做“无因生”——它不需要因缘就可以产生,完全是一种自然的产物。

以上我们简单地描述了金刚屑因的前提,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分类。

 

3、分类

(1)自生:自己产生自己

比如种子发芽,芽是由种子产生的,种子和芽是两个事物,它们的形状、特性都不相同,这就不是自生。若芽自己产生自己,这才叫自生。自己产生自己,就意味着生果的因与所生的果,这二者是完全相同的,它们的所有属性都一样,本质上就是一个事物,不可能有两个事物,这是“自生”的严格定义。

(2)他生:依靠自己之外的真实事物产生自己

种子发芽,芽与种子的相状、属性都不一样,芽不是种子,种子也不是芽。由芽之外的种子产生了芽这个果,这就叫“他生”——由自己之外的事物产生自己。

通常意义上,一般凡夫人所认可的因果规律都是他生。比如工人建造一所房子,工人不是房子,房子不是工人,房子是由它自己之外的工人造出来的,这就是他生。母亲生孩子,孩子和母亲是两个人,孩子是由他自己之外的母亲生出来的,所以也是他生。他生的概念比较好懂,它与我们的常识比较相应。

(3)自他共生,简称“共生”:依靠自己与自己之外的真实事物产生自己

一个事物由它自己和它自己之外的事物共同产生,这叫“自他共生”。自他共生相当于自生与他生的叠加——产生一个事物的因素,不仅包括外在的事物,也包括这个事物自身;两者叠加在一起,才产生这个事物。 这也是一种比较独特的观点,但是它的基本元素依然是自生与他生。

(4)无因生:自己不需要任何条件就可以产生

不观待因缘而产生,外在条件完全不能够左右它、影响它。它自己无需任何条件就可以自然产生。

 

4、分别观察

(1)破自生

  • 自己生自己 = 自己先前已经存在

如果说“自己产生自己”,相当于前面的自己是因,后面的自己是果,因和果都是自己。

首先,“自己”一开始便需要作为因而存在,否则就相当于一片虚空,没有事物可以作为种子去产生果。而当“自己”一开始便已存在时,意味着果也已经存在了,因为果也是“自己”。所以,自己产生自己,就意味着“自己”这个果先前已经存在。

  • 自己先前已经存在 = 不需要产生

但既然果先前已经存在,它就不需要再次被产生。如果果先前不存在,它才需要被产生,需要因生果,让本来不存在的果变得存在;但既然果已经存在,它就不需要再次被产生。

  • 如果已经存在还需要再次“生”,“生”就没有意义,乃至可以无穷。

假如已经存在的事物还需要再次产生,那么“产生”就变得没有意义。产生的意思,是让某个事物从无到有。假如事物已经有了,你却说它还需要生,那么这种有就等同于无,存在就等于不存在,它的存在没有意义。如果事物已经产生,你却说它还需要再次生,那么它同样还需要第三次、第四次乃至无穷无尽的生,这样就成了无穷的循环。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自己产生自己”具有内在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2) 破他生

破他生,就是破斥一个事物真实地从其他事物产生的观点。破他生有多种思路,今天比较难的环节也就是破他生。可以说,整个金刚屑因重点论述的核心就是破他生。

我们要知道中观推理所破斥的对象是什么。在世俗谛当中,我们抛弃的是认为事物实有、不空、有自性的这样一种实执,暂时可以保留事物如梦如幻的显现。从世俗谛的层面来讲,当然可以承认他生,如工人造房子、母亲生孩子。在不加详细观察的情况之下,中观宗可以承认这一切。但如果你要把它上升到一个绝对真实的立场,你认为它就是颠扑不破、实实在在的一个东西,那我们就可以通过中观的胜义理论去分析这个东西到底是否真实存在。

 

思路一

对方:苹果籽与苹果是他体,苹果籽产生苹果。

驳斥:石头与苹果是他体,石头也应该产生苹果。

如果对方说:“苹果籽与苹果是他体,苹果籽产生苹果”,我们可用总的原则驳斥:石头与苹果也是他体,就跟苹果籽与苹果是他体一样;如果苹果籽可以真实地产生苹果,那么石头同样可以产生苹果。

有人会想:这不是乱说吗?怎么可能呢?明显它们是不一样的,石头不能产生苹果。但要知道,我们现在是在理论上进行推理,如果你认为苹果籽会真实地产生苹果,那么你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显然,这个结论与现实不相符合,所以“苹果籽与苹果是他体,苹果籽能真实地产生苹果”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

 

对方:苹果籽具备产生苹果的能力,石头不具备

驳斥:“能力”与“苹果籽”是一体还是他体?

如果是一体,则“苹果籽”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产生苹果

如果是他体,则“苹果籽”本身没有能力,不能产生苹果

对方可能进一步辩护说:“苹果籽具备产生苹果的能力,但是石头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他的言下之意就是,虽然苹果籽与石头都是苹果之外的事物,与苹果都是他体的关系,但也有不同之处:苹果籽有产生苹果的能力,而石头没有产生苹果的能力。他认为还需要加更多的标签、做更细微的鉴别。

那我们进一步问:“你认为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能够产生苹果的能力也是真实存在的,那么这个能力与苹果籽是一体还是他体?”

假设对方说:“能够产生苹果的能力与苹果籽就是同一个事物,是一体,两者完全不可以分开”,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苹果籽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产 生苹果,因为产生苹果的能力永远伴随着它,永远不会消失,外在的一切条件都不可能让这种能力消失,所以苹果籽在一年 365 天中天天产生苹果、无条件地产生苹果。但显然,这与现实不符。

假设对方说:“能够产生苹果的能力与苹果籽是他体,它是苹果籽之外的一个事物,苹果籽本身不具备这种能力,在苹果籽之外有这样一种能力”,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既然苹果籽本身没有产生苹果的能力,它不能产生苹果,那么你不能再说苹果籽是因、苹果是果,因为苹果并不是由苹果籽产生的,而是由“产生苹果的能力”来产生的,能力才是因,苹果籽不是因。”但显然,这也与现实不符。

所以,以这种思路观察就会发现:你想要追求一种真实的因生果的他体关系,但这是无法成立的。详细观察的时候就是这样,虽然你可能一下子很难接受,但事实上就是这样。这种想法详细去剖析的话,是不能够站住脚的。

这里有两个教证。第一个是非常著名的《入中论》中的教证:

若谓依他有他生,火焰亦应生黑暗,

又应一切生一切,诸非能生他性同。

意思就是说,如果你认为诸法都是真实的他生的关系,那么一个事物可以产生其他任何一个事物,会导致这样一种错乱因果的结局。这是一个总说。

《中论》中讲:

因果是异者,是事亦不然,

若因果是异,因则同非因。

如果因果两者是他体的关系,那么因与非因就是相同的,就好比苹果籽与石头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你找不出它们的本体有任何差别。

Continue reading “中观系列讲座(四)推理:生与无生”

中观系列讲座(三)推理:缘起性空

中观系列讲座(三)推理:缘起性空

— 日月遍照 学子笔记

— 2016 年 10 月 23 日

 

PPT下载

顶礼上师三宝!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中观系列讲座。本课距离上堂课时间较长,因为国庆放假稍微推迟了一些。星期天对于很多佛友来说比较辛苦,又要上班,又要参加共修和辅导,很多同学可能刚刚回家,非常随喜赞叹师兄们勤奋的精神!

本课学习的话题是《推理:缘起性空》,之前用一节课介绍了整个中观系列讲座的概况,第二节课介绍了一些基本概念,打好常识方面的基础。这节课我们用的一些术语是以上节课的知识做基础,希望大家能够回忆起来。

 

一、闻思中观的功德

正式宣讲之前,首先温习一下闻思般若(中观)法门的功德。

 

1、佛陀宣讲般若法门的时间最长

据历史记载,在佛陀 49 年的讲法中,宣讲般若法门的时间最长。 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妙法涅槃共八年,华严最初三七日。”颂词中讲到“二十二年般若谈”,佛陀用了二十二年宣讲《大般若经》,通过佛陀的示现,我们可以了解般若(中观空性)法门的意义多么重大,佛陀不可能花这么多时间去宣讲一个并不重要的法,由此可以认知到学习中观法门具有殊胜功德。

 

2、中观论典是通达《般若经》的钥匙

上师仁波切在《中论讲记》中开示道:“本师释迦牟尼佛圆满证悟缘起空性之后,于《般若经》等众多经典中再再宣说了诸法不生不灭乃至不来不去的实相。然而佛经浩如烟海,佛语深邃幽隐,薄地凡夫以自力无法通达其真义。悯于众生的愚痴蒙昧,龙猛菩萨撰著了《中论》为主的诸多论典,以理证深入细致地阐释了二转法轮的般若深义。”上面谈到《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篇幅非常广,意义非常深邃,作为普通凡夫人,不要说完全通达整部《般若经》,甚至一辈子当中都不一定有因缘把《般若经》完整阅读一遍。在这种情况下,又从何谈起能够依靠自力来通达这部经典的奥义呢?

因为照见了普通凡夫的困难,龙树菩萨以大悲心驱使,撰著了《中论》等中观著作、论典。通过快餐式学习相对简要的《中论》,归纳相关推理、法义,集中培训,有助于通达《般若经》的核心思想,包括《般若经》中的《小品般若经》,如《金刚经》、《般若摄颂》、《心经》等,通过学习中观,有助于深入领会这些经典的含义。我们应把学习中观看作一个非常重要的钥匙,打通这一关,将来阅读二转法论的所有经典都不会再有困惑。

 

二、名词解释

首先介绍“中观五大因”,也被称为“胜义理论”,指的是探究胜义谛的推理工具。通过这种理论,可以抉择、探究胜义谛的境界,他本身是一种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有助于通达真理。

“因”,是推理的意思,因明中的“因”也是这个意思,中观五大因的“因”指的就是“推理”。为什么要推理?推理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证成空性。之前讲过,“胜义理论”是探究胜义谛的推理工具,推理的目的是为了能够通达胜义谛,通达空性实相。

“中观五大因”是指中观宗常用的五种推理。“中观”,指的是中观宗,“五大”就是五种,“大”是指主要,五种常见的、主要的推理。落实到具体概念,有以下五种推理方式:大缘起因、离一多因、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破四句生因。

这节课主要讲大缘起因和离一多因,下节课再介绍后面三种。

 

三、大缘起因

1、字面解释

什么是“大缘起因”? “大”,是殊胜的意思,表达了这个推理非常殊胜,具有超越的特征,可以成为推理之王,在五大因中是最殊胜的。什么是“缘起”?这个词语在佛法中非常常见,可以解释为:因缘和合而生起。因缘和合对应“缘”字,生起对应“起”字,进一步来讲,依靠种种条件关系而产生存在。种种条件、种种关系,指的就是“缘”。平时所说的“因缘和合”,“因缘”指的就是种种条件、种种关系。“起”,可以理解为产生或存在。

“大缘起因”可以这样解释:以缘起作为依据,证成事物是空性的推理。通过缘起为“因”进行推理,得出事物、对象是空性的结论,这就是“大缘起因”的基本定义。因为他被称为五大因之王,所以今天先从最重要的推理学习。

 

2、例子

现在举两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如何通过“缘起”来证成空性。

什么是“缘起”?水果的产生也需要缘起。水果是怎样产生的呢?通过观察了解,它需要很多条件,首先要有种子、土壤,然后把种子种到土壤中,同时要施肥、浇水,还需要阳光、温度、氧气等,甚至还需要遮除一些违缘,比如害虫和其他旁生的侵害。水果的产生需要很多条件,具足这些条件之后,种子才会发芽、开花、结果。所以水果的产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

第二个例子,这是一个杯子,也有人称之为“杯具”,它的产生又需要怎样的因缘?首先需要原材料,比如陶瓷,或者金属,在此基础上,需要人去进行加工,然后选择合适的加工方式,完工之后,还需要销售等环节,才能送到我们手里。这个杯子出现在我们面前,也需要很多条件。

 

3、基本思路

在凡夫人的境界中,轮回的各种显现都是缘起而产生,如果没有这些条件,果不可能凭空产生。我们来看一下基本思路, 缘起性空”,翻译过来就是因为“缘起”,所以“性空”。当我们再提及这四个字时,前两个字“缘起”是理由,因为有前两个字,所以后两个字才可以成立,因为有“缘起”,所以本性是“空性”。

 

4、复习知识点

在正式展开这个推理之前,先复习一下上节课的一些知识点。什么是“自性”?“自性”是实有的意思,包括“他”也等于“我”, 我”有真实的意思, 自性”有不受制约,独立自主的意思。而“无自性”,也就是自性的反面,非实有,无我,受制约,非独立自主,重点在不存在独立自主的本性。“自性”是独立自主的本性,“无自性”就是这种本性不存在。

Continue reading “中观系列讲座(三)推理:缘起性空”

《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41

《觉醒的勇气》

— 顶果钦哲法王 著

开示37

 

第七章 修心的指导

二事舍命护。

一般说来,这指的是声闻乘、大乘和金刚乘的誓言,尤其是修心的特殊誓言。修心的誓言是:把所有胜利和利益归给他人,自己承担所有的亏损和失败,尤其是敌人的亏损的失败。如果我们正确地修持,修心将会有成果。反过来说,如果没有持守这两种誓言,我们既无法获得今生安乐、投生天道和人道的短期利益,也无法具足往生净土的长期利益。我们要不顾任何代价,遵守这些誓言,如同走在森林中,要保护自己的眼睛,免得让刺跑进去。

当学三种难。

这三种是比较进阶的修行:正念的修行、去除的修行,以及“断念”的修行。

第一个是正念。这是非常难的修行。我们要在烦恼生起的那一刹那,立即察觉。刚开始,我们很难保持足够的觉察力,来认清烦恼的生起。然而,当负面情绪生起,我们要分辨它们是贪、嗔或痴。

即使我们能加以辨识,也不容易用对治来去除它们。举例来说,如果一个无法控制的强烈情绪生起,我们无助地被它控制,但我们仍然要面对它,质疑它。它的武器在哪里?它的力量在哪里?它伟大的军队和政治强权在哪里?我们会发现,情绪只不过是一些不具实质的念头,本质是空的:无来处,无去处,无停留处。

当我们有能力去除烦恼之后,接着就是困难的“断念”修行。这意味着,我们依据所叙述的对治方法去除烦恼,如同一只鸟飞过天际,不留下任何痕迹。我们要努力从事这些修行。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