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系列讲座(三)推理:缘起性空

中观系列讲座(三)推理:缘起性空

— 日月遍照 学子笔记

— 2016 年 10 月 23 日

 

PPT下载

顶礼上师三宝!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中观系列讲座。本课距离上堂课时间较长,因为国庆放假稍微推迟了一些。星期天对于很多佛友来说比较辛苦,又要上班,又要参加共修和辅导,很多同学可能刚刚回家,非常随喜赞叹师兄们勤奋的精神!

本课学习的话题是《推理:缘起性空》,之前用一节课介绍了整个中观系列讲座的概况,第二节课介绍了一些基本概念,打好常识方面的基础。这节课我们用的一些术语是以上节课的知识做基础,希望大家能够回忆起来。

 

一、闻思中观的功德

正式宣讲之前,首先温习一下闻思般若(中观)法门的功德。

 

1、佛陀宣讲般若法门的时间最长

据历史记载,在佛陀 49 年的讲法中,宣讲般若法门的时间最长。 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妙法涅槃共八年,华严最初三七日。”颂词中讲到“二十二年般若谈”,佛陀用了二十二年宣讲《大般若经》,通过佛陀的示现,我们可以了解般若(中观空性)法门的意义多么重大,佛陀不可能花这么多时间去宣讲一个并不重要的法,由此可以认知到学习中观法门具有殊胜功德。

 

2、中观论典是通达《般若经》的钥匙

上师仁波切在《中论讲记》中开示道:“本师释迦牟尼佛圆满证悟缘起空性之后,于《般若经》等众多经典中再再宣说了诸法不生不灭乃至不来不去的实相。然而佛经浩如烟海,佛语深邃幽隐,薄地凡夫以自力无法通达其真义。悯于众生的愚痴蒙昧,龙猛菩萨撰著了《中论》为主的诸多论典,以理证深入细致地阐释了二转法轮的般若深义。”上面谈到《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篇幅非常广,意义非常深邃,作为普通凡夫人,不要说完全通达整部《般若经》,甚至一辈子当中都不一定有因缘把《般若经》完整阅读一遍。在这种情况下,又从何谈起能够依靠自力来通达这部经典的奥义呢?

因为照见了普通凡夫的困难,龙树菩萨以大悲心驱使,撰著了《中论》等中观著作、论典。通过快餐式学习相对简要的《中论》,归纳相关推理、法义,集中培训,有助于通达《般若经》的核心思想,包括《般若经》中的《小品般若经》,如《金刚经》、《般若摄颂》、《心经》等,通过学习中观,有助于深入领会这些经典的含义。我们应把学习中观看作一个非常重要的钥匙,打通这一关,将来阅读二转法论的所有经典都不会再有困惑。

 

二、名词解释

首先介绍“中观五大因”,也被称为“胜义理论”,指的是探究胜义谛的推理工具。通过这种理论,可以抉择、探究胜义谛的境界,他本身是一种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有助于通达真理。

“因”,是推理的意思,因明中的“因”也是这个意思,中观五大因的“因”指的就是“推理”。为什么要推理?推理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证成空性。之前讲过,“胜义理论”是探究胜义谛的推理工具,推理的目的是为了能够通达胜义谛,通达空性实相。

“中观五大因”是指中观宗常用的五种推理。“中观”,指的是中观宗,“五大”就是五种,“大”是指主要,五种常见的、主要的推理。落实到具体概念,有以下五种推理方式:大缘起因、离一多因、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破四句生因。

这节课主要讲大缘起因和离一多因,下节课再介绍后面三种。

 

三、大缘起因

1、字面解释

什么是“大缘起因”? “大”,是殊胜的意思,表达了这个推理非常殊胜,具有超越的特征,可以成为推理之王,在五大因中是最殊胜的。什么是“缘起”?这个词语在佛法中非常常见,可以解释为:因缘和合而生起。因缘和合对应“缘”字,生起对应“起”字,进一步来讲,依靠种种条件关系而产生存在。种种条件、种种关系,指的就是“缘”。平时所说的“因缘和合”,“因缘”指的就是种种条件、种种关系。“起”,可以理解为产生或存在。

“大缘起因”可以这样解释:以缘起作为依据,证成事物是空性的推理。通过缘起为“因”进行推理,得出事物、对象是空性的结论,这就是“大缘起因”的基本定义。因为他被称为五大因之王,所以今天先从最重要的推理学习。

 

2、例子

现在举两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如何通过“缘起”来证成空性。

什么是“缘起”?水果的产生也需要缘起。水果是怎样产生的呢?通过观察了解,它需要很多条件,首先要有种子、土壤,然后把种子种到土壤中,同时要施肥、浇水,还需要阳光、温度、氧气等,甚至还需要遮除一些违缘,比如害虫和其他旁生的侵害。水果的产生需要很多条件,具足这些条件之后,种子才会发芽、开花、结果。所以水果的产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

第二个例子,这是一个杯子,也有人称之为“杯具”,它的产生又需要怎样的因缘?首先需要原材料,比如陶瓷,或者金属,在此基础上,需要人去进行加工,然后选择合适的加工方式,完工之后,还需要销售等环节,才能送到我们手里。这个杯子出现在我们面前,也需要很多条件。

 

3、基本思路

在凡夫人的境界中,轮回的各种显现都是缘起而产生,如果没有这些条件,果不可能凭空产生。我们来看一下基本思路, 缘起性空”,翻译过来就是因为“缘起”,所以“性空”。当我们再提及这四个字时,前两个字“缘起”是理由,因为有前两个字,所以后两个字才可以成立,因为有“缘起”,所以本性是“空性”。

 

4、复习知识点

在正式展开这个推理之前,先复习一下上节课的一些知识点。什么是“自性”?“自性”是实有的意思,包括“他”也等于“我”, 我”有真实的意思, 自性”有不受制约,独立自主的意思。而“无自性”,也就是自性的反面,非实有,无我,受制约,非独立自主,重点在不存在独立自主的本性。“自性”是独立自主的本性,“无自性”就是这种本性不存在。

Continue reading “中观系列讲座(三)推理:缘起性空”

中观系列讲座(二)基础:我与无我

中观系列讲座(二)基础:我与无我

— 日月遍照 学子笔记

— 2016 年 9 月 11 日

 

PPT下载

顶礼上师三宝!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各位亲晚上好。今天又进入每月一次的中观系列讲座的第二次学习,感谢大家的准时参与。

 

一、补充上节课知识点

在正式讲解本次内容之前,我想补充几个上节课的知识点。

 

(一)重点与难点

上节课我们谈到重难点的一种区分,一些内容是重点,但不一定很难,必须要掌握;还有一些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虽然很难但是非常重要,是不能够跳过去的;对于这两类内容,我会花比较多的时间讲解。第三类情况是:某一个知识点可能很难,但目前对于大多数初学者来说不一定非常迫切,这种情况我会点到即止,不在上面花很多时间。关于这类非迫切的难点,我会标注一个扩展,表示这是在基础知识之外的一种扩展,暂时不了解也没有关系。

 

(二)中观和中观宗

我们都知道中观宗是一个宗派,事实上当我们在许多其他场合谈及某一个

佛法宗派时,是从社会学意义上全方位衡量和确定的,比如佛法的某种宗派,他有自己所遵从的某种经典、自己不共的特殊见解、根本的寺院道场,还有特殊的功课念诵音调以及穿着方法等等。这一系列全方位的因素聚合在一齐,我们就可以说这是某某宗派。

但是上节课我们谈到的中观宗并不是从社会组织模式上去定义的,而是见解上的一种区分。打比方说,你认可中观宗决择胜义谛的观点,持中观见,那么就可以说你是中观宗的随学者或修行人,虽然你同时可能是某一个具体佛法宗派的弟子。比如说你是天台宗的弟子,但你只要认可龙树菩萨、圣天菩萨的观点,就可以说你同时也属于中观宗。

 

(三)名词解释的通俗性与精确性

名词解释有很多讲解方式,但是根据我们上节课问卷结果,有三分之二或者更多的学员中观基础比较薄弱,过半数学员对中观完全没有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名词解释可能就需要尽可能的转化为世俗语言。

我们需要兼顾精确性和通俗性两个因素。综合考量之后,我可能会牺牲一部分精确性,优先保证通俗性。当然这种精确性的牺牲也大至会处于一个合理的范围。虽然在个别情况下你通过详加考证,或许不是那么准确,但是在最初阶段的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解释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的。

另外,这次学习中观建议最好使用电脑,为了让大家更方便的复习,有很多知识点我会通过 PPT 来展示,而手机和平板电脑看不到 PPT。

 

二、名词解释

这次的题目叫做《我与无我》。我们首先从“我”和“无我”的定义开始。

(一)锁定目标——“我”

1、“我”的定义

既然说佛法的不共特点是有“无我的智慧”,而“无我”是对“我”的一种否定。那么在搞清楚什么是“无我”之前,我们有必要精确地理解什么是“我”。“我”这个词非佛教徒或世俗人都有某种程度的理解,不需要专门学习经论。我们会觉得:你我他,“我”代表我们自己,当然这也是一种定义。但是在中观中,“我”有一种特殊的含义。我们总结出有两点:

(1)真实、实有(真实存在)

我们说“这个人我执很强”、“人我、法我”等等,都是指真实。认为某一个事物它是非虚妄的、非常真实的,这是一种缘“我”的执着。

(2)主宰,自主、独立性

所谓主宰是指自己具有绝对意义的自主性,不需要受制于其他事物、自己可以独立存在、独立对其他事物施加种种的作用,包括可以独立地生、住、灭等。所有的属性都是存在于它的独立性、主宰性之上。

所以“我”的核心定义就是真实与主宰。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这两点,这是今后所有中观分析的根本前提。

2、定义的重要性

对于有过中观基础或者学过中观论点的同修来说,可能前面的内容会觉得比较简单、初级,但是对于对中观完全没有概念的师兄们来讲,这些是必须要打牢的基础。比如我要阐述篮球运动技战术的原理,在谈篮球战术之前,我必须要讲清楚篮球的规则:什么是三秒区,什么是挡拆,什么是非法掩护等。这些概念我们必须先掌握,否则直接跟他谈篮球技战术,他几乎是听不懂的。所以这节课相当于为后续更多的逻辑分析打一个概念、理论方面的基础。

我们首先从“我”这个最原始的概念切入。这里有一个教证“我谓主宰”,出自《成唯识论》。“我”的意思就是主宰。

3、人我和法我

(1)人和法

“我”可以分为人我和法我。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人”。我们可以理解为有情、众生,它最直接指的是我们人类——你我他,在座的师兄们都可以说是有情,是“人”。除此之外,广义来讲,旁生、饿鬼等六道众生都可以被称为“有情”。

那什么是“法”?我们初学者对“法”这个词语容易产生误会,认为它是一种方法或法律条文。但是在中观宗的场合,“法”的范围非常宽泛,它指的是事物、概念。“事物”就是指客观存在的某个事物,比如桌子、杯子、须弥山、泰山、黄河、北京、中国、美国、月亮、我的手等等,只要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都可以称为“法”。第二种解释是“概念”,某一个概念是抽象的,没有具体的所指,比如长短、方圆、高低、上下、好坏等等,这些抽象的概念本身也可以称为一种“法”,也属于“法”的一种范畴。

“法”的范围非常广,我们可以说人也是一种“法”,因为人本身也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者说“人”也是一种概念。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出这样一个叫做“人”的概念,所以“人”也是一种“法”。比如我们讲的“万法”,当我们讲“一切万法”,“万法皆空”时其实就把人和众生都包括在内了。

但是当“人无我”和“法无我”,或者“人我”或“法我”放在一起的时候,“法”就特指有情众生以外的一切事物。因为如果混在一起的话某些部分是重叠的,所以为了避免重叠当人和法在这个场合中同时出现时,“法”就特指人之外的其他一些事物。

《成唯识论》提到“法谓轨持”,轨是指它持有自己的这种特征、作用或者相关的属性。每一个事物或者每一个法,都具有自己的特征或属性。结合前面对“我”的定义,“我”有自主的意思,它有独立性、自主性,不单单是“人我”,有情众生有独立自主的意思,“法我”本身也有一种自主性。比如对我们来讲外在的事物是我们之外客观存在的事物,它不是我自己。但如果我们把视角切换一下,以“法我”为自身的视角就会发现,它也有自身存在的自主性。所以所谓的自主性是相对的,只要是第一视角都有自主性。

(2)人我和法我

讲完人和法之后,我们看看什么是“人我”。我们经常会提到“人我”和“法我”。“二我”,就是“人我”加“法我”的意思。“人我”这个词其实有一个倒装,我们可以把它逐步转化。第一步把“人我”翻过来转化为“我人”。之后进一步转化,前面学到“我”是真实的意思,我们把“我”翻译成真实,并在一起“人我”就定义为真实的人。我们进一步再把“人”翻译为众生,那么“人我”就是指真实的众生。

同样来说“法我”,“法我”倒转过来可以翻译为“我法”,进一步翻译就是真实的法。前面所讲“法”就是事物、概念,所以“法我”的意思就是真实的事物或某一个真实的概念。通过这样转化我们就可以把“人我”、“法我”解释为某一个真实的东西。

4、执和我执

“执”是执着、执念的意思。它是一个动词,有一种意向上的表达,指抓着不放。我们内心对某一个概念、某一个想法抓着不放,不会放舍、不会放下就称为一种执着。

需要注意的是“执着”在此处的含义与世间的定义不一样。在世俗语言中,形容一个人非常有毅力,非常有恒心,我们会说这个人很执着、锲而不舍。但是在中观场合,“执着”是贬义词,它不是赞叹某一个人有恒心,而是形容这个人没有证悟空性,内心的执念、纠结非常多。

了解什么是“执”之后,再看“我执”。前面讲“我”是真实的意思,“我执”事实上是对“我”的执着、执念。那么“我执”就可以转化成对真实的执念。“我”分为“人我”和“法我”,所以我们可以把“我执”进一步转化为认为众生、事物真实的想法。

你认为某一个众生(包括你自己、家人、宠物、亲友等)实有、存在,这是一种我执。你认为瓶子、杯子真实存在,这也是一种我执。所以“我执”这个概念范围非常广,你所有的执着都可以称为“我执”,因为“我”包含了“人我”和“法我”,我们不能狭隘地把“我执”理解为仅仅是对自我的“执着”,如果是这样的话称为“人我执”更具体一些。当然有时候“人我执”也可以简称为“我执”,但是从这个词语本身定义来讲,“我执”包括对众生自己以及对其他各种事物所有的执着。

5、我执的分类

(1)人我执和法我执

知道什么是“我执”后,我们再进一步加个标签,“我”之前加个“人”。“人我执”就是对“人我”的执念。这也是一种倒装,把动词放到后面,或者把动词名词化。那“人我”是什么意思?“人”是众生的意思,“我”是真实的意思,“人我”就是真实的众生。对“人我”的执着就是对真实众生的执念。认为某一个众生真实存在的想法,称为“人我执”。

这里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前面所谈及的“人”,“人我”、“人我执”,在某些场合按照比较标准的定义,指的是我们的自相续,比如你把自相续的五蕴,我自身的精神和肉体执为“我”,那么这个对象叫“人我”,这种执着叫做“人我执”。对于他相续众生的执着,有些时候可以定位为“法我执”,或者他相续的众生这种概念可以称为“法我”,这也是一种非常标准的定义。这方面不同宗派可能有不同观点,但我们要强调比较标准的定义,“人我”指的就是自相续,“人我执”也是对自相续“我”的这种执着。

“法我执”,在我执前加一个“法”字,就是对“法我”的一种执着。什么是“法我”?“法”是事物的意思,“我”是真实的意思。“法我”就是真实的事物,“法我执”就是认为事物是真实存在的想法。

所以,只要我们对“我”、 “人”、“法”这些基础概念掌握足够熟练,那么“人我执”、“法我执”的概念其实并不难理解。

(2)我执的进一步细分

1)俱生我执

“俱生”是与生俱来的意思。“我执”是认为众生、事物真实存在的想法。与生俱来,不需要后天谁来教你,不需要去学习各种理论,生下来自然而然就会有的,不是后天训练而成的某些执着,就称为俱生我执。

俱生我执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俱生人我执,就是与生俱来的人我执,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人我执”就是认为众生真实存在的想法,我们把它拼在一起: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认为众生真实存在的想法就称为俱生人我执。与此对应的是俱生法我执,我们只需要把“人”替换成“法”,把“众生”替换成“事物”就可以,与生俱来的法我执就是与生俱来的认为某一个事物真实存在的想法。比如你生来下时看到一个瓶子,就觉得这个瓶子是实有存在的,它不是空性的,是独立自主的等等,这就是一种俱生法我执。

2)遍计我执

我们首先理解什么是“遍计”,字面的解释是“周遍的计度”,是我们在内心中捏造、在意识中幻想出某种不存在的事物。这里指的是依靠后天错误的学习所产生的我执,它的前提是错误的学习。比如你学习了某种外道、其他宗教的观点,这种观点提出了某种错误的理念、某种捏造出来的概念,而你认为这些概念所诠释的对象真实存在,这就称为“遍计我执”。遍计我执不一定每个人今生都有,如果你学习过某些外道的论点、思想,你可能会有,如果没有学习过,可能不一定很明显。

遍计我执同样也有几种分类:第一种叫遍计人我执,“人”是众生的意思,“遍计”是捏造的意思,遍计人我执就是对某一个捏造出来的“众生”这种概念的执着,全面来说就是依靠后天错误的学习所产生的认为某种捏造出来的“众生”概念真实存在的想法。比如说我们学《入行论·智慧品》时提到数论外道,它认为有一个“神我”,这个“神我”就是自我,可以说就是你自己,这就是一种对“众生”虚妄概念的执着,称为“遍计人我执”。

另外一个叫遍计法我执,“法”是事物的意思,“遍计”是捏造的意思,综合在一起就是认为某个捏造出来的事物真实存在的想法。比如数论外道认为有个东西叫“主物”,是一个造物主,常恒不变,但这个事物在佛教看来是子虚乌有、根本不存在的。它是一种“遍计”,也是一种“法”,你认为这个东西存在,你就具有“遍计法我执”。

6、我所执

前面我们知道, “我执”就是对我、对真实的人或事物的执着。“我所执”这里特指的对我所拥有的众生、事物的执着。比方说我的房子、我的家人、我的手等等,凡是认为归你所有的东西就称为我所执的所缘对境。你内心的这种执着就称为“我所执”。所以我们可以把“我所”断句,就是“我所有”的意思,对我所有事物的一种执念。 Continue reading “中观系列讲座(二)基础:我与无我”

中观系列讲座 (一)《导言-带你走进中观 》

中观系列讲座 (一)《导言-带你走进中观 》

— 日月遍照 学子笔记

— 2016 年 8 月 21 日

 

PPT下载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中观系列专题。中观本质上是胜义谛的境界,超越了一切分别念,讲者如果没有证悟中观的空性境界,就如同盲人摸象,而我今天也只是以盲人的身份来与大家共同学习,在此期间不敢保证所讲的内容都完全准确,若是有偏颇之处,欢迎各位道友及时指正,大家一起学习,共同交流。

在正式开展此次专题讲解之前,我做了一个小范围调研。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的学员缺乏中观基础,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希望本次专题难度适中。因此本次的教学目标暂且设立为基础知识的普及,后续再进一步考虑如何提高,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这是我的一个初步规划。

 

总说——专题讲座的整体规划

本次讲解分为重点和难点两个方面。重点,是因为它的意义非常重大,因此着重讲解这部分内容;难点的部分则适当省略,仅提供一些结论性、原则性的参考思路,相关详细的推导过程将有所省略。

也就是说,难点有可能几句话带过,重点内容会讲得更详细一些。从知识的角度来讲,最难的不一定是最迫切的,因此,本次的学习先保证重点,而难点部分稍作分析,点到为止。

其实大部分学员日常生活比较繁忙,没有时间学习中观方面的大经大论,即使有闲暇时间,也因为个人心力等原因无法独立专研,有力不能及的感觉。所以这次也算是一个快餐化的课程,给大家普及一些中观的基本常识。通过对这些常识的学习,不敢说我们对中观有多么精通,但至少有一个基础的概念。

本次专题将按照前译宁玛派自宗的观点进行讲述。中观有很多宗派,不同的宗派有不同的大德,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做了各自的阐述。而此处不广泛宣讲宗 派间的对比、以及辩论等等,主要分享的是宁玛派自宗,尤其是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每节课一个半小时左右,希望大家能够提前做好准备。

 

1、涉及的主要话题

我们将对整个系列专题做一个总体的展望。今后有可能会涉及到的话题包括:

  • 我与无我,具体对“人无我”与“法无我”的相关概念进行剖析;

  • 大缘起因与离一多因;

  • 金刚屑因与其他因,也就是中观共同五大因;

  • 世俗谛与胜义谛,简称二谛;

  • 因明方面的三支比量。为什么要讲因明?因为今后会涉及中观自续派观点的辨析,里面内容与因明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会用少量的时间就因明论释的一些基本常识做分享;

  • 自续派与应成派;

  • 略说三自性(二取与二执),也就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三个法相。这部分内容会参照《辩中边论》和《瑜伽师地论》进行讲解;

  • 两种二谛之对比。所谓两种二谛是指在第二转法轮的显现与空性二谛,也包括第三转法轮的实相和现相二谛。我们会结合第二转和第三转法轮,就两种二谛的差别和联系做相关探讨;

  • 中观与唯识,介绍一些唯识宗的基本常识;

  • 自空与他空,这是一个重点内容。通常第二转法轮称为“自空中观”,第三转法轮称为“他空中观”;

此次中观系列讲座是广泛意义上的定义,不仅包括自空中观,也会涉及他空中观。初步规划,课程前三分之二的内容与自空中观相关,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中观;课程后面有三分之一左右的篇幅是唯识,如来藏等等他空中观的内容;最后再把它们两者联系在一起讲解。

  • 无遮与非遮。见解无遮或非遮,是《定解宝等论》中的一个支分的话题;

  • 有法与法性,涉及到《辨法法性论》中就万法的现象与万法的本质之间的种种关联做相关的甚深探讨;

  • 最后是中观的实践,分享日常生活中包括在修学密法之前,有哪些基本的中观训练可以去尝试。

以上对系列专题的主要内容做了简单的展望。下面对此次学习的关联论典做一个介绍。

 

2、相关联的论典

这次并没有遵循某一部论典的顺序解说,而是把多部论典中的重要内容汇集起来讲解。牵涉到的论典有《中论》、《入中论》、《中观四百论》,以及很多学员正在学习的《入行论·智慧品》、《中观庄严论》、《定解宝灯论》、《他空承许狮吼论》、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这些都是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著作,另外还包括《究竟一乘宝性论》、《解义慧剑》、《量理宝藏论》、《辩中边论》、《辩法法性论》。

总之,此次我们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如果能把本次专题的内容基本吃透,那么将来有机会正式学习这些论典的时候,会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下面开始正式学习今天的内容:《导言—带你走进中观》。

 

一、什么是“中观”

1、“中观”常见的解释

(1)【中】:“不住一切边”、“远离四边八戏”

所谓的“中”是不住一切边,远离四边八戏,(这是论典中的表述,如果转化为比较现代的语言)就是说,内心不停留在任何一种极端的状态,或者可以理解为不走极端。

那么什么是极端?前面所说的不住一切边,远离四边八戏,那么什么是边?什么是戏?

  • “四边”包括:有、无、亦有义无、非有非无,这四者成为四边。

所谓的边,可以解释为“边见”,再进一步翻译就是偏执的见解。它形容不 在中间、不是一种正确的道、是有所偏颇的,称为边见。

  • “八戏”中的“八”是数字, 戏”是戏论的意思。 “八戏”包括:生、灭、常、断、一、异、来、去,这八者是成为八戏。

“戏”全称是戏论,可以翻译为:不合理的论调、言论,比如说戏剧、或者闹剧,直接诠释为虚妄的、不真实的。就像我们说这个人在演戏,它有一种不真实、不合理、不正确的意思。

“论”包括论调、言论、或者说内心当中的自言自语、观点,无论是否通过语言或身体对外表述出来,只要在你心中存在这种概念,戏论就已经产生了。

  • “四边八戏”是用四和八对所有的这一切概念,所有的边见做一个归纳。

可以说所有的概念都可以归属在四边八戏当中,所以“四边八戏”可以代指一切概念,凡是我们可以想到的概念,有、无、长、短、高、低、远、近等等统统可以属于四边八戏的范围。

这里需要格外注意“中”这个概念,它也属于四边八戏。如果认为有一个“中”可以去实取,可以去取受,那么对“中”的执着,对“中”的概念也是一种戏论。

正如《三摩地王经》中说:“所谓有无为二边,净与不净亦是边,是故尽断二边后,智者亦不住中间”。我们用“中”来表达超越一切概念的境界是一种不得已的说法,事实上没有一个实在的“中”可以让我们去安住。

 

(2)【观】: 想法、看法、立场 、境界;智慧观照。

“观”指的是我们的想法、看法、立场、境界,这是一种通俗的解释;佛法中的止观双运,寂止和胜观当中的智慧观照也可以简称为“观”。

所以中观的“观”在这里有两种解释。前者用类比世间的词语,比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简称“三观”,而我们学习中观,可以颠覆日常的这些三观,当然并不是世间人所说的“毁三观”(比如碰到一个非常夸张的事情,说自己三观尽毁),跟这个不一样。

中观它不仅可以破斥种种执着,固有的概念,也可以有所建立。中观在世俗谛中承认修道次第、因果规律、取舍原则,这些无患根识面前的显现等等,所以它能够重塑我们的三观,帮助我们建立起随顺修道,随顺实相的人生观、世界观等等。

 

(3)【 中 + 观 】= 超越一切概念的智慧境界

以上对“中”和“观”分别做了解释,现在把两个字放在一起可以解释为:超越一切概念的智慧境界。这是用现代语言对中观做的一个基本定义。

 

2、“中观”的衍生概念

“中观”这个词还可以派生出许多支分的术语,比如“所诠义中观”和“能诠句中观”。

 

(1)所诠义中观

它指的是超越一切概念的境界,是所要诠表、诠释的意义;

 

(1)能诠句中观

它是阐述中观理念的载体:中观论典、著作。也就是说通过语言语句指示意义,它是阐述中观理念的载体,具体指的是中观的论典还有相关的著作。

如果用月亮来比喻所诠义中观的话,能诠句中观就比喻为手,通过手可以指示月亮,旁人通过你的手势和手所指的方向,就可以望见月亮。因此,能诠句中观是诠释中观法义的一种载体。

在这里需要补充“中观六论”的知识,也就是我们经常引用的龙树六论,它具体包括:中论(全称《中观根本慧论》)、《回诤论》、《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细研磨论》(《精研论》)以及《中观宝鬘论》。这是个基本常识,尽量把它记下来,这是关于中观的衍生概念。

 

3、如何通达中观境界

如何通达中观的境界是今天的一个重点。学习大乘佛法的都会知道万法空性、如梦如幻等等这些结论,比如我们读《心经》就知道这些全都是空的,但是如果仅知道一个结论,有些时候心里还是会困惑,为什么是空的?不知道。《心经》里面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可是我现在明明有眼睛、有耳朵、有身体,为什么说没有呢?我们想不通。因为仅知道一个结论不足以遣除我们所有的困惑。所以龙树菩萨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帮助我们抉择万法空性的结论。

中观的特色在于逻辑推理,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帮助我们推翻传统的思维模式,趋入智慧的境界。今后所学的中观共同五大因等推理,都是基于逻辑推导,大家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这方面学扎实以后,回过头来去看《金刚经》、《心经》等等经典时,就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Continue reading “中观系列讲座 (一)《导言-带你走进中观 》”

噶当巴尊者诞辰900周年

 1122年—2023年 

噶陀金刚座创寺祖师

噶当巴尊者诞辰九百周年纪念大法会

 

 智勇师略史·功德明镜 

空海师根据噶陀历史整理

诸佛菩萨不断幻化授记

无量光佛的化现,文殊菩萨之真身——法王噶当巴德协·希绕森格(智慧狮子),噶陀金刚座创寺祖师,被尊为“无上智勇上师”。

尊者于无数劫前成就了智悲力圆满的菩提果位,因此在大悲愿力的感召下,不断为利益三界轮回的无量众生,而显现为上至菩萨圣者下至旁生等清净与不清净的种种幻化身。曾于善逝诸佛面前,为比丘巴日达杂时,得诸佛授记,未来尊者将成为无量光佛极乐刹土中的智慧藏菩萨,与八地菩萨意趣无别,尔后于噶瓦噶玛扎刹土(极乐刹土之别名)成为无量寿佛,如是等等殊胜授记。

在尊者度化众生的多生累劫当中,曾为三十三天帝释天知直国王的女儿。当时国王等眷属皆为迦叶佛施主,国王共有七个女儿,大女儿即为尊者,她对轮回产生厌离之心进入佛门修行,祈请佛陀授记她的未来。佛陀授记:你未来会遇见释迦佛,此时佛陀会授记。她对迦叶佛虔诚敬信供养,佛生欢喜并受用。而后释迦佛出世时,尊者皈依佛并成为大弟子之一——巴拉达匝(十六罗汉之一)。

尊者还曾投生为西登得瓦尊者、喜金刚的大弟子、度泽瓦尊者、大译师玛仁青秋、瓦拉纳西的国王等诸圣者。有一世为动物知那夏日,此为具生有大悲心之菩萨所化现的动物。尊者有一世于婆罗门刚噶日谛处,化现为一只鹦鹉。而后还曾投生为班智达日那瓦西日、印度南方的大班智达热那古玛日桑哈、大班智达色玛古谛。亦投生为那若巴尊者的亲传弟子——巴登达尊者,藏地益希措嘉空行母,莲师二十五位大弟子之一、大瑜伽行者——娘·益希循努译师等。此授记文本来源于莲花生大师的伏藏法与尊者本生传。

诞生圣地

噶当巴德协·希绕森格诞生于东藏四水六岗之一的直砸岗,哲雪刚之园的“白莫”之地,现称为“色康”(今属于四川甘孜州白玉县境内)。右边系色丹河,左边有滔滔的得龙波河。父亲是密咒瑜伽行者藏巴白扎,母亲藏莫仁钦坚,父母有四子一女,长子系帕莫竹巴·多杰嘉布法王(帕竹噶举的创始祖师),其下即为此法王噶当巴德协。以前的史书虽谈及他与帕莫竹巴法王系表兄弟,然而此处是依据噶当巴尊者的亲传弟子比丘定波瓦所著传记《得道者追忆》而作忠实记录。

尊者于第二绕迥阳水虎年(1122 年)随各种神奇吉祥征象诞生。父赐其名为“格瓦批”意为“增善”。少年时即体态美好,善于言词,对世间生厌离之心,禁酒肉,行为洁净,天性温和,具大悲心,对闻、思、修之事极为崇敬,尽具圣者优秀品行。

闻法之路

六岁至九岁始学习读写藏文,学习唐卡绘画测量、佛像绘塑、新旧医学学科、天文历算、藏文语法三十颂、正字法、世间行为规则及国王行为规则论著等,《般若八千颂》烂熟于心并日常念诵,在上师巴增处受居士戒。

九岁时生起厌离之心,遵父亲之意愿到岭地之寺院巴杰倾科(吉祥法轮),法王帕莫竹巴处听习律藏、经藏、般若、续部及各种佛学经典,并受了菩萨戒。听习《三摩地王经》、《解深密经疏》、《八楞枷经》、《般若八千颂》等,经义演讲、考试成绩杰出,深得上师欢喜。还接受学修了金刚拙火、胜乐之灌顶和教诫,获得不寻常之证悟。虽未专修吉祥天母,但在上师处获得吉祥天母命灌顶时亲见吉祥天母。与上师帕莫竹巴以威猛诛法现行降服了佛法之敌木雅王。

十六岁时到刚波圣地(宁玛讲修之圣地),拜谒格西雄端向巴郎达,并听习了律仪、《中观庄严论》、《阿毗达摩论》、《阿毗达摩集论》、《莲花戒禅修次第》、《三十四颂佛本生传》、《中观宝鬘论》、《亲友书》、《现观庄严论》、《大幻化网密续》、班智达莫谛加那传承的《密集金刚》和《文殊真实名经》、新译旧译的心部密续、日光论师的注释密续、荣森班智达二十余部显密著作等,许多经典注译、续部解说、灌顶、教诫等,深得上师喜爱。

十九岁时到卫藏松浦内陀佛学讲修院(建于1073年),在格西朵拖·特巴坚参处听习《弥勒五论》、《五地论》,得到《丹珠尔》一百余册、《甘珠尔》十五部等之传承;于格西甲玛瓦处听习《中观二谛》、《时轮根本续》、《文殊真实名经》、《文殊幻化网》等许多佛语经典、论著、时轮法等密续传承及灌顶。

二十一岁时到热振寺(建于1057年,噶当派之祖庭),于噶当派智者森格绒波处,听习《菩提道炬论》、《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观》、《因明》等之解说与许多续部和灌顶导引。从萨迦派五祖之一、大成就者索南则摩和贡嘎勒巴等处听习喜金刚、道果、金刚宝帐、萨迦金刚橛等修法,以及郭派(大译师郭库巴拉泽之传承)、俄派(大译师俄罗丹细绕之传承)、努派(努钦桑吉耶西之传承)的诸阎罗(大威德)修法之灌顶、口传、教诫、导引等。尤其是亲到噶丹(兜率天)于弥勒菩萨处听法,尽现断除犹豫之清净现分。在热·多杰扎巴译师之亲传弟子刚译师处学习胜乐金刚续,从焦若译师处学习金刚亥母续,巴热罗译师处学习神变文字和许多灌顶、教诫。

二十二岁时在上师仁那森格处学习胜乐金刚续、四座续之灌顶及解说,依靠避谷术而苦修。

声名远扬

二十四岁时在彭域地拜于强曲森格足下,受沙弥戒,得赐法名希绕森格。并在其前听习许多有关旧译传承之显密经续教法,获得生起次第和气脉等圆满次第修法之自在成就,自身现前本尊体清明无暇。此时智者声名之远扬,辩法之誓立,成就之相生,亲见所修本尊,证悟之功德圆满。众圣贤着心生喜悦,赞叹不绝。于此时起,智者噶当巴尊者之美名在卫藏各地传扬开来。

利美法脉源流

二十五岁时在刚拉希圣地拜谒尊者惹琼巴(米拉日巴大弟子之一),听习《蓝色胜乐》、《虹化空行》之诸法,从热巴西瓦俄尊者处听习拙火修习之法。在吉祥那塘学院(成立于1153,噶当派寺院),于出自鲁墨·措成希绕尊者之传承的德巴那大堪布处得授比丘戒,如持律之首优婆离一样行为洁净,并在大堪布处听习很多旧译传承佛语及伏藏法。尤其是在扎加沃、唯巴仑等圣地,从宁玛派宿氏祖孙三人之宿·释迦森格之亲传大弟子——藏顿·卓委贡布处,圆满听习幻化网续、根本四经的注解与灌顶,及心部、界部、诀窍部等一切精要教授。

授记创寺与法脉

二十九岁时,上师藏顿·卓委贡布降授记说:“您在刚波修习会成就虹身,若去多康地之噶陀,那是莲花生上师留驻二十五天、十三次加持、译师毗卢遮那修习处等之圣地。佛法于此会留驻千年。”又来到桑日卡玛圣地(断法之发扬地,玛吉拉准为断法第一位传承祖师),从玛吉拉准之子——特暖(成就狂者)、大成就者暖巴(狂者)顿丹等处,听习希协派和觉域派(古萨里传承)的许多教诫。之后去塔布地方拜谒岗布巴上师(米拉日巴尊者亲传大弟子,又称达布拉吉),听习大手印具生经等噶举派之诸多灌顶及导引。在圣地扎日寂静处勤修四个月,显现成就之象,内生证悟。后遵岗布巴尊者“回到老父身边”之命,又回到岗布巴尊者前,献示证悟,出现气心堪能风息随心、自然现前六字真言声和虹光等殊胜征象,上师赐予法衣及圣物等(如衣钵传承)。

根据之前藏顿·卓委贡布授记一般所降预言,遵从上师藏顿巴和岗布巴二位尊者的授记教言,想到比起自身事业如虹身辉煌,佛陀教法传承长久更为重要,为寻找多康噶陀圣地,逐渐前往康区。途中与噶玛巴·度松钦巴法王相遇,互试证悟彼此心意相应。又接受了许多灌顶、导引,成为该法王一千持伞弟子之首。如此于多康与卫藏等地依止了一百余位具德法相之上师,并听习了所有显密教法传承。

三十三岁至三十五岁之间,遍历木雅、大理、岭地等,与诸地国王(当时的土司)结成施主与福田关系,期间为九百余位有缘者剃度出家为僧。亦在康南、藏噶地、金丹巴等地为近四千余人受沙弥戒。

对无派别之不同根基的弟子传讲许多相应的教法灌顶、口传、解说、导引等。

三十六岁时回到故乡闭关修行,东方刚波圣地护法善神前来迎接尊者,尊者为善神传法,但说到:“我在噶陀的缘未了,请回去吧!”尊者为了实现上师的授记与自己愿力,决意继续前往噶陀圣地。因此未回刚波地区修行。

寻找噶陀圣地

随后尊者带着近身侍从慈成仁青、藏顿多杰坚参去寻找噶陀。到达霍波雍仲塘达(地名)时,在苯教寺院之房顶,吉祥天母显现身形(尊者的不共护法来接引)说:“请您到山上去弘法修行,我愿意为您护持!”他们到达噶梯地方,与十三个牧童相遇,问牧童们噶陀在哪儿,牧童指着说:“在上面!”如是来到所指示之处,在松湖狮子岩山上找到天成的藏文“阿”字和“噶”字。

尊者师徒在毗卢译师修行洞中修行,显现出诸多吉祥征象,山洞左边深密寂静岩石处显现出长寿佛,并于其下方渗涌出长寿甘露泉,如今仍不断涌现。

霍波四千余人的部落首领格鲁,虽见法王噶当巴仁波切吉祥征象及神变之现示,但因部落寨首们原均系苯教徒,对此未加崇信。随后机缘逐渐成熟,善缘自成,成为施主。霍波部落之百余青年于噶当巴仁波切处出家为僧,学法弟子日易增上。首领格鲁对噶当巴上师品行心悦诚服,无限崇信,成为修建寺庙之同仁,并祈请法王噶当巴仁波切长期驻锡此寺。

创寺宁玛祖庭

尊者三十八岁时,第三绕迥土兔年(1159年),创建噶陀金刚座之各善缘尽具,开土动工。但时苯教守誓地方守护神朵惗,对建寺设置种种障碍,令建造迟迟不能完工。有一次法王噶当巴仁波切在讲解胜乐金刚续部时,天空下起小雪,于是他带着弟子比丘定波和藏顿多杰坚参跟踪追迹而去,见朵惗鬼域之足迹于一块巨石处消失(融入巨石中)。噶当巴仁波切将巨石如牛穿鼻而缚,让两弟子牵引,仁波切则以鞭抽打,送到寺庙旁一水边。最后朵惗现身跪求发誓:“有令必行!”从此寺院顺利修建。

当时已经有千余求法者,白天修建寺庙,晚上学修佛法,有时学法和净垢并行(集资净障)。木工、石匠、神像、塑匠等均各司其职,顺利落成大殿、后殿、走廊、门楼等。殿内主供由法王噶当巴仁波切主持,塑了三世佛、八大佛子菩萨、门护神四大天王、三大护法及吉祥天母等护法神像等。

殊胜圣物

诸佛菩萨护法圣像的装藏需殊胜圣物,有从桑耶寺带来的莲花生上师和贝玛拉上师专用之经卷,如五部大幻化网续,还有宁玛派祖师密主卓普巴·释迦森格之法衣、大宿·释迦迥乃之牙、阿底峡尊者法帽、大成就者桑杰益希(佛智尊者)之腰橛(大瑜伽行者腰上佩戴的金刚橛)、佛真身舍利子等殊胜圣物。

显密宝库经续

经堂内供奉有法王噶当巴仁波切亲自主持编辑、整理,由黄金书写的大藏经《甘珠尔》,金银粉书写的两套宁玛密续《十万续颂》等,共一千三百多函佛经经典密续。

殊胜瑞相

最终寺院建成开光加持时,晴空中呈现出犹如宝帐般的吉瑞彩虹,降下花雨,虚空中传来种种自然自鸣之妙音。亦出现十方刹土中迎请诸佛智慧尊融入安住诸圣像的真实祥兆,现场的所有僧俗信众感到无比愉悦与敬信。

格萨尔侄子圆寂

岭国格萨尔之侄扎拉则加圆寂时,邀请法王噶当巴仁波切超度,供献了格萨尔哥哥加擦大将的铠甲和宝剑,此为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如今收藏在噶陀寺。那时当地苯教八位上师不能容忍噶当巴仁波切愈显的名声,心怀嫉恨,于修行洞内施行恶咒。尊者的不共护法神——吉祥天女示现威神力,捣毁了苯教修行洞。法王噶当巴仁波切亦用手指在山石上画了十字印,意为压服。今如其地叫“帕翁吉烈”(八压石)。

讲修二业完备的金刚座

噶陀金刚座于阴木兔年(1159 年)至阴金龙年(1160 年),两年间圆满竣工。

尊者四十岁时,在噶陀金刚座阴山修建讲授院(佛学院),阳山建静修院(闭关院),近千名受比丘戒。

结夏安居时有九百位比丘与两百位沙弥共同进行修持,夏季时在讲授院传授显密之诸多经续,冬季在静修院进行密乘教法的灌顶、导引教诫等。三年之间,根据被教化者各自的心智程度而随机转动法轮。如外明主要有:声明、因明、工巧明、历算、语法正字等。内明包括:律藏、般若、中观、现观庄严论、俱舍论等法相乘,以及菩提道次第、欢喜金刚、道果、那若六法、大手印、希觉(断法)、时轮金刚密续等新译密续和修部法等灌顶导引教授,还有旧译宁玛派的经幻心三部——心部、界部、窍诀部等大圆满之灌顶、教诫及导引等。噶当巴仁波切有时一天需讲授十三座课。

尊者不仅讲解授课,还为实践经幻心等无上密续之不共修持,在噶陀金刚座举行极密集经大修法会(经幻心之一),开办《大幻化网》、《胜乐金刚续》、《时轮金刚续》、《喜金刚密续》等诸多新译和旧译密续的不共坛城,在噶当巴尊者主持下,并三戒清净圆满的诸多比丘共同参与,举行年修、月修等定期法会。法会期间出现种种密续所述之成就瑞相,吉祥非凡。

各界首领的肯定

霍波首领格鲁、木雅的达金、大理的国王、岭国大将达吉、贡布嘎利,还有东宗喀、嘉绒等康卫藏三地许多上层人物,土司国王们向尊者敬献诸多贵重供养。此时正值根本上师藏顿卓威公布百岁寿辰,得虹身成就圆寂之瑞相,因此为纪念上师,此日即定为根本上师藏顿卓威公布纪念法会的纪念日。

亲见诸本尊与成就证相

法王噶当巴仁波切从小即与吉祥大黑天和吉祥天女如影相随,常有地方善神及护法神助尊者善业成就现示之瑞相。特别是尊者修行的过程中亲见众多本尊,如文殊观音等殊胜三怙主、弥勒佛、金刚亥母、幻化寂静与忿怒诸本尊、胜乐金刚、喜金刚、真实尊、普巴金刚橛等本尊坛城。还与印度八十位大成就者之一萨热哈尊者、毗瓦巴尊者、法王恩扎布德、巴热达杂尊者等,如人与人相随一般求法得教,得殊胜妙法。更是恒常亲见莲花生大师与无量光佛所依能依等佛刹,并得赐予授记。

最能说明其成就之瑞相:法王噶当巴尊者出现时无有影形,自由穿行墙壁及石壁;可用手指于石上刻写六字真言;在坚硬的石头上留手足之印;修法时圣物之甘露自然沸腾;天空中自然传来空行会集之金刚舞、道歌等妙声;经常出现闪耀红光、降下祥瑞花雨;空中经常传来自然的六字真言及“阿弥德瓦”密咒妙音;遍知一切诸法,过去、现在、未来等三时诸事无碍明了。

在尊者七十岁高龄之时,为七万名弟子亲自传授菩萨戒密乘灌顶。

衣钵传承

噶当巴仁波切的衣钵传承传于近四十余年如影般跟随的大弟子、心子——藏顿巴·多杰坚参,噶当巴仁波切将自己的法帽、法衣与披风传给心子,嘱托其噶陀总寺一切讲修事业的重任,任命法王为自己的补处。还任命智者益希坚参为讲经院之首席大堪布,任命公波上师布琼瓦为静修闭关院堪布。为讲修院两位大堪布传法教授的任务,交付于心子藏顿多杰坚参。

在近千年的藏传佛教历史中,噶陀寺是第一个能将讲修二业分别圆满的修学院,且法脉源流清净亦未曾中断,多仰赖传承上师之发心与恩德。

承载的殊胜传承

大智贤哲郭·循努巴译师于《青史》中记载:“金沙江边布博附近的噶陀寺,噶举帕莫竹巴法王之表弟当巴德协所建,出自藏顿巴卓委贡布的传承,其经、幻、心等传承讲说、灌顶、实修等,迄今尚在传承,上师尼玛沃吉森格所著《大幻化网大注详释》亦出自康区。”由此看来,渊源于宿氏祖孙三代的无上内密三部之传承、修法实践等,自噶当巴仁波切传于心子藏顿巴多杰坚参后,其法承次第至今仍在康卫藏弘扬。

涅槃遗教

尊者七十一岁时,对心传弟子们教导:“我的上师岗布巴(米拉日巴尊者的亲传弟子)曾对我说:‘您看我背上长的茧。’我目睹了尊者长期夜不倒单打坐禅修时形成的坚硬皮肤。故而无论您们证悟再高,但佛陀教法的精髓即为清净戒律,因此还要看己之言行是否符合律藏要义。无论精通词句理论,均系躯壳,应以进行法义体验为主,以实修为重,同时无论大乘与小乘,皆是对治自相续之教言,没有更重要者,内心要谦虚地一心实修教义,吾等上师之传承如不断走向成就虹化之身乃唯一修行之报;我如去刚波圣地,在别人看来虽会得到虹身之果位,但心怀对教众利益之望而住于噶陀寺,培育僧众弟子,行讲辩著之事业。二者于我净相中无有区别,从而成就究竟佛法之善事。”

此外,尊者还为众弟子传授了许多殊胜教言,特别说到:“无论如何应有厌离之心,并于内观中不忘修菩提心。”等教诲。接着举行了盛大的会供法会,众弟子祈请尊者长久住世,但尊者宣说到:“此乃诸事成就大业故,去往无量光佛刹土中。”自然流出的殊胜道歌回答了尊者的意愿。尊者还在最后唱诵到:“导师教法永住世,乘王密乘愿盛行,毁害教敌消于界,诸众成就菩提果。”等发愿文。

尊者融入弥陀之密意

第三绕迥之水鼠年(1192 年)氐宿月(4月)之十五日,在杂扎曲吉贡嘎热瓦(译意为草林妙法精舍),尊者面向西方,呈金刚跏趺坐,双手持心性休息印而示现涅槃。随即大地突然震动,出现了九次大妙声鸣,太阳西斜处呈现虹光,虹光之一端连接于法体灵柩前,在无云的天空中飘下花雨,呈现出种种吉祥殊胜的神奇征象,凡见闻觉知的有情众生相续中无不种下解脱种子。

随后在大弟子藏顿巴·多杰坚参主持下,三百位比丘参加尊者法体毗荼仪式,那时毗荼法台左边突然生长出一朵黄花,恰如续部中所述一切圆满地道暖相之征象。尤其是尊者头盖骨未烧坏,并在头盖骨正面自然呈现十一面观音像、不空羂索五尊;左边有五方佛、边角有四大天王;上有十种胜上乐金刚与普贤王如来;右有“果森”空行与勇士像;内部呈现出文殊菩萨;后方有金刚橛。另有自然呈现的佛陀与眷属等精致神奇的圣像,如今仍可参拜考证。毗荼结束后还出现上千粒舍利子等不可思议的殊胜善妙瑞相。

虹身成就之弟子

噶当巴尊者的具缘弟子如夏夜众星,闪耀异常,其中藏顿巴·多杰坚参和堪布扎益犹如高悬日月之星辉。虹身成就弟子亦不胜枚举,有毗卢遮那修行洞的奔顿喇嘛、杂日山洞虹身的贡加喇嘛、卫地虹身的云登奔、木雅虹身的嘉央云登、岭地虹身的比丘希绕等五人,于闻法当下证悟者有嘉绒三比丘,此外还有加行道近胜法位者十人、忍位者三人、持伞弟子百余人等。

那时集聚在噶陀的八万僧众中,有诈现威仪、行为违反戒律者六十余人,均按戒律鸣打木,逐出寺门。本寺院的其余所有僧众皆远离家族、看破此生、以乞食为生,外相严守律仪戒规,内相具菩提大慈悲心,密相于密乘之见行,皆为一心精勤修行者。故噶陀金刚座学院为十万智者成就贤哲辈出之地,成为装点佛教之美饰,其美名如幡三地扬。

噶当巴尊者著作典籍

此法王噶当巴仁波切著作甚丰,有森格绒波派之《般若空性注疏明义辨论》、《比丘律经白银镜注》、《俱舍论总义如意宝库》、《中观根本慧论注释》、《入行论注释宝灯论》、《入行论注释宝灯略义》、《菩萨戒仪轨诫集论》、《文殊真实名经注释》、《大手印教授导引之总义》、《道次第注释》、《道次第略义》、《大幻化网海之注释》、《安住法窍诀集论》、《修部理论》、《集经详注二十五品》、《总义》、《略义》、《集聚明金刚庄严注普贤密意》、《大圆满道导引集论》、《禅定明灯总义》、《禅定明灯中义》、《禅定明灯略义》、《地道集论》、《毒蛇集论》、《菩提道次第注疏》、《菩提道次第注及总汇》、《焚天续部详注》、《智慧宝剑总义》、《续类总中略三论》、《灌顶集论》等,典籍著作、论释、修部仪轨、净相法、窍诀、道歌等经函共十九部,但最遗憾的是大多于特殊时期遗失,所存甚少。我本人经多年于各地收集噶当巴与大弟子藏顿多吉加参的著作,整理出版了《噶当巴父子全集》共八册。

尊者的讲辨著事业于九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利益了无数的有缘众生,祈愿教法之光永不熄灭。

 

与噶当巴尊者殊胜事业具不共因缘者
——空海师
整理于2023年7月10日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九住心禅定略讲

九住心禅定略讲

–晋措堪姆

禅定的种类:

  1.世间禅属于修福报的部份,也许可以让定力更深,但所入的定不能称为正定。

(1)可以生天        (2) 可修神通

  2.出世间禅:配合“四法印”来修禅定,这样的入定才是属于“正定”。(指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色界定及无色界的四种定。)

1)容易去除五欲。

        五欲就是我们身体的五官(眼、耳、鼻、舌、身)对外界(色、声、香、味、触)的种种贪恋、染著,也就是俗称的“财、色、名、食、睡”。   

2)得到正定以后,再不断的运用观照的智慧。“止”与“观”就是在静“止” 的禅定之中     “观”缘起、观涅槃寂静、观法空性,再一次的入定以后就称为“证果”。

欲界九心住即欲界定

虽属世间有漏定,但却能帮助成就出世间圣道的定力基础。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

云何名为九种心住?

谓有苾刍(比丘),令心1)内住、2)等住、3)安住、4)近住、5)调顺、6)寂静、7)最极寂静、8)专注一趣、及以9)等持,如是名为九种心住。

1)云何内住?谓从外一切所缘境界,摄录其心,系在于内,令不散乱。此则最初系缚其心,令住于内不外散乱,故名内住。

过去心都是向外,现在把心向内,锁定内心的所缘境,这是修定的第一个阶段。

将心定在所缘境上,让念头扣住所缘境这一点,在这个点上开始修习正念,这就是「内住」。「住」的意思就是安定、固定在一个位置的意思。

2)云何等住?谓即最初所系缚心,其性麤动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次即于此所缘境界,以相续方便、澄净方便,挫令微细遍摄令住,故名等住。

我们过去已习惯放纵自己的心去向外贪求,现在要把心向内安住时,就会发现念头纷飞。一会就发现心念跑掉了,勉强自己再扣住所缘。一次又一次的把散乱的心再拉回到正念上,继续想尽办法使心停留在所缘境上。这种陆陆续续的使心安住的过程,就称为「续住」。

3)云何安住?谓若此心虽复如是内住等住,然由失念于外散乱,复还摄录安置内境,故名安住。

没有修禅定的人,心念一向是向外攀求的。

慢慢的适应在这样的修道环境里头。对于外面那些五欲,以及障碍禅定的五盖(贪欲、瞋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等能够逐渐降伏。

 一旦心散逸、起念头了,这时要有正知正念,立即要了知、发现,然后再通过方法引导它,恢复到原来的所缘(对境)当中安住。

4)云何近住?谓彼先应如是亲近念住,由此念故,数数作意内住其心,不令此心远住于外,故名近住。

进一步地专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自认为分别念没有了,实际上只是粗大的念头没有了,还有很多分别念,因此要再修炼、深入,让它逐渐变得微细,进一步地专注、深入。

心思一方面在所缘境上,另一方面还在想以前的事情,但仍然离所缘境不远,所以称为「近住」。

修行禅定时,内住、续住、安住、近住这四个步骤,就是让我们从「摄心守意」开始,一直到整个心意时时刻刻都能保任在所缘境上的四个阶段。

5)云何调顺?谓种种相令心散乱,所谓色、声、香、味、触相,及贪、瞋、痴、男、女等相故,彼先应取彼诸相为过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于彼诸相折挫其心不令流散,故名调顺。

思维种种的执着的过患,内心能够调伏外境的诱惑力,顺入所缘境。从而达到四正勤,即是:

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生起 、已生恶令断除、未生恶令不起。对三摩地之功德生欢喜心。讲禅定三摩地(寂止)的功德,让众生生欢喜心,特别欢喜,特别愿意打坐,这是调伏。这样很多禅定的过失都会自然消失。

6)云何寂静?谓有种种欲、恚、害等诸恶寻思,贪欲盖等诸随烦恼,令心扰动。故彼先应取彼诸法为过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于诸寻思、及随烦恼,止息其心,不令流散,故名寂静。

到了第六住即是心念寂静的阶段,这时已经开始有定力,完全可以扣住所缘境。所以不相应的杂念、妄念一现起,能够明白的分别,清晰地斩断它。因此这个阶段专门在分别内心的起心动念究竟是好是坏。

这里的寂静则是指还没进入禅定之前,只要我们内心第八意识的这些过去种子一冒出来,就能够立刻发现。所以已生的善才能令增长,未生的恶令不起,已生的恶能当下斩断它。

7)云何名为最极寂静?谓失念故即彼二种暂现行时,随所生起诸恶寻思,及随烦恼能不忍受,寻即断灭、除遣、变吐,是故名为最极寂静。

正念一失掉,恶寻思及随烦恼暂时出现的时候,内心立刻觉知,能够不忍受,立刻把它们驱逐出去。前面调顺、寂静对治烦恼的力量就小一点,这时候力量进步了,能熄灭一切贪及不欲等内心的障碍。

8)云何名为专注一趣?谓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三摩地相续而住,是故名为专注一趣。

静坐的时候,正念刹那刹那相续不断都是安住在一个所缘境上不动。要勇猛精进,就能达到在时间上完全是一直明静而住,在内心的止观也没有杂乱的妄念来侵犯。

9)云何等持?谓数修、数习、数多修习为因缘故,得无加行、无功用任运转道。由是因缘,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运相续无散乱转,故名等持。

一次又一次这样修习,不断重复的这样修习,所以最后得到一种境界:一盘上腿,正念一提起,自然的就明静而住相续下去。

达到这个境界时,不需要心里面有意的安住在所缘境上,叫明静而住;也不需要特别的精进勇猛,内心的三摩地不昏沈、不散乱任运地相续下去,这叫做等持。

修禅定的五种过患:

(一)懈怠。懈怠,是贪着吃喝玩乐而不想修行的念头。修行没有成果,都是因为懈怠。如果懈怠,就根本不能进入禅定,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遗忘圣言。圣言,也即上师教给我们的修行诀窍与方法。修禅定的时候,把上师讲的诀窍都给忘了,致使无法正常修行,就叫遗忘圣言。

三)昏沉和掉举。昏沉属于无明烦恼,因为头脑迷糊、神志不清,所以不能专注于修行目标或所缘境;掉举属于贪心烦恼,思维曾经吃喝玩乐的景象而心向外散乱,故而无法专注于目标。这两个是所有禅定最大的障碍,甚至会影响到禅定的本质。

(四)不行对治。在修行的过程中,心里已经开始昏沉、掉举,不是昏昏欲睡,就是胡思乱想,心根本不在目标上了,却不采取任何措施,根本不控制、不对治,任其发展。即使前面修得不错,后面也会变得很糟糕,就叫不行对治。

(五)无沉掉时行对治。当心安住在平静状态,没有昏沉、掉举的时候,却强行去扰乱这个状态。比如多此一举地去观察:我现在安住的境界是阿赖耶识还是心的本性光明,是无常还是痛苦等等,强迫让自心离开禅定境界,这叫无沉掉时行对治。

五种障碍当中的前两种,会影响进入禅定;第三种,会影响禅定的本质;后面的两种,会影响禅定的发展。所以,作为修行人,首先一定要设法对治、祛除这五种障碍。

五个障碍的八对治:

(一)信。也即对禅定的信心。信心有三种:第一是相信禅定的方法,能够清净、净化我们的内心,并让我们得到智慧等等;第二是在每次修禅定的时候很有兴趣。其实,世间任何一个工作都是如此,做喜欢的工作和做不喜欢的工作,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第三是渴望、追求禅定的境界。

(二)欲。也即欲望,意思就是追求、希求禅定。

(三)勤。也即精进、努力。

(四)轻安。开始修禅定的时候,心里会觉得很枯燥,身体坐久以后,会感到腿痛、不舒服等等。但是,当禅定训练好以后,就会产生禅定的喜悦——心里很平静、很舒服,不但内心快乐,而且身体保持毗卢七法的姿势坐了很长时间,也不但没有不适应的感觉,反而很轻松,这就叫轻安。在禅定境界比较高的时候,才会有轻安。

依靠信、欲、勤、轻安四者,就能驱除懈怠。其中前三种是方法,轻安是结果。

(五)正念。正念的意思,就是一直不离开、不遗忘修行的目标。比如,在修菩提心的时候,不知不觉就走神了,去想工作、家庭、婚姻等事情,走神很久自己都没发现,这就是因为没有正念。如果有正念,不管修什么,意识一旦离开目标,立即就会发现,马上就可以调整回来,中间一分钟都不会浪费。

(六)正知。“知”的意思,就是知道。在修心七要四法印(见慧灯之光)当中,讲过一个侧面的监视或者观察,这就是正知。正知非常重要。如果有了正知,在修行的时候,有没有昏沉、掉举,都清清楚楚。否则根本不知道有没有掉举、散乱、昏沉,虽然修了一两个小时,但这一两个小时怎么过去的,却完全不清楚,这都是因为没有正知。

(七)作思。如果发现有昏沉、掉举,一定要采取措施控制、对治,这叫作思。阿毗达磨当中讲过五十一个心所,其中一个心所就是作思。其实,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动机:我要去上班,我要去吃饭,这些念头怎样产生的呢?因为在我们内心当中,有这样一个心所、动力或功能,就叫做作思。

(八)舍。“四无量心”当中的“舍”和禅定八对治行当中的“舍”是不一样的。八行当中的舍,是禅修时,如果没有昏沉、掉举,就要保持心的平等、平静,不要去扰乱、动摇这个状态,让它一直保留、持续,这叫做舍。

以上八个对治,可以去除五个障碍:“舍”可以作为无沉掉时的对治,作思则对治不行对治。正念则可以对治沉掉、遗忘圣言等等。

藏传的九住心“调象图”:

《调象图》所描述的内容是「九住心」。透过连环图示,再配合《阿毗达磨集论》与《经庄严论》,更能清楚地了解,成办「安止」的方式。

道路六弯,象征「六力」:
听闻力、思维力、正念力、正知力、精进力,与串习力

以调伏大象,来比喻调伏自己的内心……
以火焰的强弱有无,代表「念、知力」的大小…..

僧人右手持「正知」(棍子)的法器,右手持「正念」的钩索。大象象征心,黑色代表「昏沉」。猴子代表「掉举」,兔子代表「细微的沉」。

「五妙欲」表掉举之境。在路上,有ABCDE五种妙欲,它们是修定的进程上令我们分心的东西。

A是一面镜子,表色和色的诱惑。

B是一对乐器,表声和其诱惑。

D是一个装了香水的海螺,表香和其诱惑。

C是水果,表味和其诱惑。

E是一块布,表触和其诱惑。

A、B、C、D、E就是色声香味触觉的外境,对应眼耳鼻舌身。

路上有一些火,这些火表四作意。

在初修时(图的最下方)火比较猛,越往上走,火越小,这指开始修的时候必须用功力度大和很刻意,到后来不必太过用力和极刻意了。

1.『内住』──心依止于佛像等任何一种所缘,安住修三摩地。
和尚手拿工具在追象但追不到,这时象被猴拉着跑,二者全身示现极黑色,意有所表;而路上也可以看见火冒得很炽盛猛烈。这是说明在开始的时候,心完全不受控,必须很用力修,而且很用力修也不太见成绩。

2.『续住』──持续同一个所缘,安住修三摩地。                      

大象头上白色渐增,代表「明分」与「住分」渐长…..和尚手拿工具在追象但还是追不到,象还是被猴拉着跑,但二者黑色少了一点点。这是说明在第二阶段的时候,心能在很短的时段里,停驻在所缘上。

3.『安住』──当心已从先前的所缘涣散的时候,心再度专注于先前的所缘,安住修三摩地。

和尚的钩索绑到象了,象已不再被猴拉着跑,但还是跟着猴子。二者黑色又少了一点点,这时兔出现了,但注意看,在这时,象猴兔开始看向和尚了(前2阶段,象是看着追着猴的!),大象向后看视,表示了知自心散乱,再次专注于所缘。

这部分图表示,在这阶段我们稍微能摄心,心开始有一点点受控了,但一旦外界干扰心仍会涣散了。

4.『近住』──令所缘逐渐增广,安住修三摩地。
大象、猴子、兔子黑色渐减……

5.『调伏』──修三摩地时,若生起昏沉的话,透过思维三摩地的功德,来产生修习三摩地的兴趣,心能持于所缘上,安住三摩地。透过「正知」令心不流散。提振自心,引入「三摩地」……

现在和尚不只钩索绑到象,连棍也出动得很好了,而且是和尚拉象而猴子乖乖地拉着象尾巴了,象猴兔半白了。此时仍然有兔。这是说明在这阶段我们基本上已对粗的沉掉有控制了,但还存有细微的过患。

 6.『寂静』──修三摩地时,若生起掉举的话,透过思维涣散的过患,来止息不喜欢修习三摩地,心能持于所缘上,安住三摩地。
兔子已消失,表细微的沉掉也受控了,但仍然有细微的掉举。这时象猴的白的程度已过一半了。注意这时火很小了,表示这时候只间歇用力保持定就足够了。

7.『最极寂静』──修三摩地时,若生起贪心和忧愁的话,令其马上止息,安住修三摩地。

注意这时和尚不必再藉外力指挥了,只是轻轻地盯着象就足够了,猴子已消失,表猴子也受到降服了。表示在这阶段,细微沉掉亦难生起;稍有生起,能无间略起功用而断除。

8.『专注一趣』──透过认真努力的方式,让心能按照自己所想要地安住于所缘上,安住三摩地。

大象黑色已尽,猴、兔已离。最初稍依念知,沉掉流散不能障碍,「三摩地」运行不断……。这说明在此阶段时,能长期处在定中,心已完全受控。

9.『等持住』──不须努力,任运而成的,心能完全如自己所愿地安住于所缘上,安住于平等住三摩地。

和尚坐着修定,象乖乖地躺在他旁边,温驯的不得了。

在第9部分的和尚,他的心有彩虹延伸出来,这是说随等持住心后的境界和修持。

彩虹路上的飞天和尚表身的轻安,和尚骑象表心的轻安。

最后,和尚骑白象,而且有火和剑,这是表止观双运。

这火和下面表四作意的火意思不同,这是指智慧火。

剑是表能断轮回的无我智慧正见。

图里的和尚心出两条黑光,表二障,而他正在用无我智慧正见剑砍断两条黑光。

依止安住心的方式「九住心」,心能完全如自己所愿地,平等安住于所缘上的,被「轻安」所摄持的三摩地──「安止」的性相。

在止的状态之下,被观察自己所缘的力量,引出的「轻安」的乐所摄持的,对自己的对境加以分析考察的智慧──「胜观」的定义。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