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系列讲座(四)推理:生与无生

中观系列讲座(四)推理:生与无生

— 日月遍照 学子笔记

— 2016年11月27日

 

PPT下载

各位师兄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月一次的中观讲座,今天我们要讲的话题是“生与无生”。上节课当中,我们谈到了大缘起因和离一多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金刚屑因为主的后面三大推理。

 

顶礼上师三宝!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专题有六个板块:概要、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破四句生因、总结以及注意事项。

 

一、概要

我们都知道,《心经》宣讲了诸法空相,它重点宣讲的就是“不生不灭”这一基本事实。虽然我们经常读诵这部经典,对它很熟悉,甚至会背它,但是万法为什么不生不灭呢?明明我看到有生有灭:我自己有出生,将来也会死亡;世间万物,包括粮食、水果、房屋、汽车等,也都是有生有灭的;乃至于佛法中有一个基本观念就是“无常”,这说明万法随时都在生灭。那么为什么《般若经》、《心经》中说诸法不生不灭?

今天,我们所要分享的这三大推理,都是围绕事物“生与不生”的核心话题来展开的。

 

二、金刚屑因

首先,我们来宣讲一下金刚屑因,这是《入中论》当中重点运用的推理。

1、字面解释

金刚:坚不可摧

这是一种比喻。金刚具有一种非常坚硬的特质,没有比金刚更加坚硬的事物。金刚可以摧毁其他很多物质,但它不可能被其他物质所摧毁。

屑:粉末、碎屑。这些琐碎的东西都可以称为“屑”,这也是一种比喻。

金刚屑:以如金刚般坚不可摧的推理将邪见摧毁、粉碎。

“金刚”是形容这种推理具有坚不可摧的一种属性,非常坚固,就像金刚一样。“屑”形容的是邪见。邪见碰到这样一种推理,就像陶瓷、石头、塑料遇到金刚一样,会被摧得粉碎。所以,“金刚屑”形容的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通过推理将邪见逐一剖析之后,这些邪见就会被摧毁、被瓦解。

因:推理。

金刚屑因:通过这样一种推理,能够摧毁邪见。它是以赞叹的方式来命名的。

 

2、前提

任何推理都需要一个前提。前面我们讲到大缘起因、离一多因,它们都有各自的前提。金刚屑因,它的前提可以归纳为这几点:

首先,凡夫境界当中的平凡显现,必定有生有灭(即无常)。这一点,我们佛教徒都是非常认可的。从粗无常的层面来讲,有万物的变化、四季的变迁、人类的生老病死。在凡夫的境界当中,我们能够见闻觉知的各种显现都是有生有灭的。从细无常的角度来讲,万法每一刹那都在生灭。比如眼前的这台电脑,它似乎一直放在这张电脑桌上,但事实上它每一秒钟都在变化,上一秒钟的电脑在这一秒钟已经不复存在。所以,我们可以说它刹那都在生灭。

第二,“生”是这些事物各种属性真实存在的前提。每个事物都有很多属性。比如这台电脑,它有计算的功能,有数据存储的功能,还可以将信息在屏幕上展现出来。但假设这台电脑从来没有存在过,子虚乌有,那么它的计算、存储、展现等功能都无从建立。所以,“生”是一个事物所有属性存在的基本前提。如果没有“生”,它的各种属性也将无法安立。

第三,真实的生只有四种情况: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 我们既然要分析事物的“生”,我们可以先对“生”的类别做一个归纳。假设事物有一个产生的过程,会有哪几种情况?中观宗的祖师做了一个归纳: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

这四种生,又可以分为两类:需要因缘而生、不需要因缘而生。需要因缘而生囊括了前面三种:自生、他生、共生。只要你认为一个事物的产生是需要条件的,它不是凭空产生的,条件具足才能够产生的话,它要么是自生,要么是他生,要么就是自他二者叠加的共生。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它不需要依靠因缘、不需要任何条件就可以产生。在古大德的论典当中,这叫做“无因生”——它不需要因缘就可以产生,完全是一种自然的产物。

以上我们简单地描述了金刚屑因的前提,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分类。

 

3、分类

(1)自生:自己产生自己

比如种子发芽,芽是由种子产生的,种子和芽是两个事物,它们的形状、特性都不相同,这就不是自生。若芽自己产生自己,这才叫自生。自己产生自己,就意味着生果的因与所生的果,这二者是完全相同的,它们的所有属性都一样,本质上就是一个事物,不可能有两个事物,这是“自生”的严格定义。

(2)他生:依靠自己之外的真实事物产生自己

种子发芽,芽与种子的相状、属性都不一样,芽不是种子,种子也不是芽。由芽之外的种子产生了芽这个果,这就叫“他生”——由自己之外的事物产生自己。

通常意义上,一般凡夫人所认可的因果规律都是他生。比如工人建造一所房子,工人不是房子,房子不是工人,房子是由它自己之外的工人造出来的,这就是他生。母亲生孩子,孩子和母亲是两个人,孩子是由他自己之外的母亲生出来的,所以也是他生。他生的概念比较好懂,它与我们的常识比较相应。

(3)自他共生,简称“共生”:依靠自己与自己之外的真实事物产生自己

一个事物由它自己和它自己之外的事物共同产生,这叫“自他共生”。自他共生相当于自生与他生的叠加——产生一个事物的因素,不仅包括外在的事物,也包括这个事物自身;两者叠加在一起,才产生这个事物。 这也是一种比较独特的观点,但是它的基本元素依然是自生与他生。

(4)无因生:自己不需要任何条件就可以产生

不观待因缘而产生,外在条件完全不能够左右它、影响它。它自己无需任何条件就可以自然产生。

 

4、分别观察

(1)破自生

  • 自己生自己 = 自己先前已经存在

如果说“自己产生自己”,相当于前面的自己是因,后面的自己是果,因和果都是自己。

首先,“自己”一开始便需要作为因而存在,否则就相当于一片虚空,没有事物可以作为种子去产生果。而当“自己”一开始便已存在时,意味着果也已经存在了,因为果也是“自己”。所以,自己产生自己,就意味着“自己”这个果先前已经存在。

  • 自己先前已经存在 = 不需要产生

但既然果先前已经存在,它就不需要再次被产生。如果果先前不存在,它才需要被产生,需要因生果,让本来不存在的果变得存在;但既然果已经存在,它就不需要再次被产生。

  • 如果已经存在还需要再次“生”,“生”就没有意义,乃至可以无穷。

假如已经存在的事物还需要再次产生,那么“产生”就变得没有意义。产生的意思,是让某个事物从无到有。假如事物已经有了,你却说它还需要生,那么这种有就等同于无,存在就等于不存在,它的存在没有意义。如果事物已经产生,你却说它还需要再次生,那么它同样还需要第三次、第四次乃至无穷无尽的生,这样就成了无穷的循环。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自己产生自己”具有内在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2) 破他生

破他生,就是破斥一个事物真实地从其他事物产生的观点。破他生有多种思路,今天比较难的环节也就是破他生。可以说,整个金刚屑因重点论述的核心就是破他生。

我们要知道中观推理所破斥的对象是什么。在世俗谛当中,我们抛弃的是认为事物实有、不空、有自性的这样一种实执,暂时可以保留事物如梦如幻的显现。从世俗谛的层面来讲,当然可以承认他生,如工人造房子、母亲生孩子。在不加详细观察的情况之下,中观宗可以承认这一切。但如果你要把它上升到一个绝对真实的立场,你认为它就是颠扑不破、实实在在的一个东西,那我们就可以通过中观的胜义理论去分析这个东西到底是否真实存在。

 

思路一

对方:苹果籽与苹果是他体,苹果籽产生苹果。

驳斥:石头与苹果是他体,石头也应该产生苹果。

如果对方说:“苹果籽与苹果是他体,苹果籽产生苹果”,我们可用总的原则驳斥:石头与苹果也是他体,就跟苹果籽与苹果是他体一样;如果苹果籽可以真实地产生苹果,那么石头同样可以产生苹果。

有人会想:这不是乱说吗?怎么可能呢?明显它们是不一样的,石头不能产生苹果。但要知道,我们现在是在理论上进行推理,如果你认为苹果籽会真实地产生苹果,那么你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显然,这个结论与现实不相符合,所以“苹果籽与苹果是他体,苹果籽能真实地产生苹果”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

 

对方:苹果籽具备产生苹果的能力,石头不具备

驳斥:“能力”与“苹果籽”是一体还是他体?

如果是一体,则“苹果籽”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产生苹果

如果是他体,则“苹果籽”本身没有能力,不能产生苹果

对方可能进一步辩护说:“苹果籽具备产生苹果的能力,但是石头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他的言下之意就是,虽然苹果籽与石头都是苹果之外的事物,与苹果都是他体的关系,但也有不同之处:苹果籽有产生苹果的能力,而石头没有产生苹果的能力。他认为还需要加更多的标签、做更细微的鉴别。

那我们进一步问:“你认为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能够产生苹果的能力也是真实存在的,那么这个能力与苹果籽是一体还是他体?”

假设对方说:“能够产生苹果的能力与苹果籽就是同一个事物,是一体,两者完全不可以分开”,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苹果籽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产 生苹果,因为产生苹果的能力永远伴随着它,永远不会消失,外在的一切条件都不可能让这种能力消失,所以苹果籽在一年 365 天中天天产生苹果、无条件地产生苹果。但显然,这与现实不符。

假设对方说:“能够产生苹果的能力与苹果籽是他体,它是苹果籽之外的一个事物,苹果籽本身不具备这种能力,在苹果籽之外有这样一种能力”,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既然苹果籽本身没有产生苹果的能力,它不能产生苹果,那么你不能再说苹果籽是因、苹果是果,因为苹果并不是由苹果籽产生的,而是由“产生苹果的能力”来产生的,能力才是因,苹果籽不是因。”但显然,这也与现实不符。

所以,以这种思路观察就会发现:你想要追求一种真实的因生果的他体关系,但这是无法成立的。详细观察的时候就是这样,虽然你可能一下子很难接受,但事实上就是这样。这种想法详细去剖析的话,是不能够站住脚的。

这里有两个教证。第一个是非常著名的《入中论》中的教证:

若谓依他有他生,火焰亦应生黑暗,

又应一切生一切,诸非能生他性同。

意思就是说,如果你认为诸法都是真实的他生的关系,那么一个事物可以产生其他任何一个事物,会导致这样一种错乱因果的结局。这是一个总说。

《中论》中讲:

因果是异者,是事亦不然,

若因果是异,因则同非因。

如果因果两者是他体的关系,那么因与非因就是相同的,就好比苹果籽与石头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你找不出它们的本体有任何差别。

Continue reading “中观系列讲座(四)推理:生与无生”

中观系列讲座(三)推理:缘起性空

中观系列讲座(三)推理:缘起性空

— 日月遍照 学子笔记

— 2016 年 10 月 23 日

 

PPT下载

顶礼上师三宝!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中观系列讲座。本课距离上堂课时间较长,因为国庆放假稍微推迟了一些。星期天对于很多佛友来说比较辛苦,又要上班,又要参加共修和辅导,很多同学可能刚刚回家,非常随喜赞叹师兄们勤奋的精神!

本课学习的话题是《推理:缘起性空》,之前用一节课介绍了整个中观系列讲座的概况,第二节课介绍了一些基本概念,打好常识方面的基础。这节课我们用的一些术语是以上节课的知识做基础,希望大家能够回忆起来。

 

一、闻思中观的功德

正式宣讲之前,首先温习一下闻思般若(中观)法门的功德。

 

1、佛陀宣讲般若法门的时间最长

据历史记载,在佛陀 49 年的讲法中,宣讲般若法门的时间最长。 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妙法涅槃共八年,华严最初三七日。”颂词中讲到“二十二年般若谈”,佛陀用了二十二年宣讲《大般若经》,通过佛陀的示现,我们可以了解般若(中观空性)法门的意义多么重大,佛陀不可能花这么多时间去宣讲一个并不重要的法,由此可以认知到学习中观法门具有殊胜功德。

 

2、中观论典是通达《般若经》的钥匙

上师仁波切在《中论讲记》中开示道:“本师释迦牟尼佛圆满证悟缘起空性之后,于《般若经》等众多经典中再再宣说了诸法不生不灭乃至不来不去的实相。然而佛经浩如烟海,佛语深邃幽隐,薄地凡夫以自力无法通达其真义。悯于众生的愚痴蒙昧,龙猛菩萨撰著了《中论》为主的诸多论典,以理证深入细致地阐释了二转法轮的般若深义。”上面谈到《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篇幅非常广,意义非常深邃,作为普通凡夫人,不要说完全通达整部《般若经》,甚至一辈子当中都不一定有因缘把《般若经》完整阅读一遍。在这种情况下,又从何谈起能够依靠自力来通达这部经典的奥义呢?

因为照见了普通凡夫的困难,龙树菩萨以大悲心驱使,撰著了《中论》等中观著作、论典。通过快餐式学习相对简要的《中论》,归纳相关推理、法义,集中培训,有助于通达《般若经》的核心思想,包括《般若经》中的《小品般若经》,如《金刚经》、《般若摄颂》、《心经》等,通过学习中观,有助于深入领会这些经典的含义。我们应把学习中观看作一个非常重要的钥匙,打通这一关,将来阅读二转法论的所有经典都不会再有困惑。

 

二、名词解释

首先介绍“中观五大因”,也被称为“胜义理论”,指的是探究胜义谛的推理工具。通过这种理论,可以抉择、探究胜义谛的境界,他本身是一种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有助于通达真理。

“因”,是推理的意思,因明中的“因”也是这个意思,中观五大因的“因”指的就是“推理”。为什么要推理?推理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证成空性。之前讲过,“胜义理论”是探究胜义谛的推理工具,推理的目的是为了能够通达胜义谛,通达空性实相。

“中观五大因”是指中观宗常用的五种推理。“中观”,指的是中观宗,“五大”就是五种,“大”是指主要,五种常见的、主要的推理。落实到具体概念,有以下五种推理方式:大缘起因、离一多因、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破四句生因。

这节课主要讲大缘起因和离一多因,下节课再介绍后面三种。

 

三、大缘起因

1、字面解释

什么是“大缘起因”? “大”,是殊胜的意思,表达了这个推理非常殊胜,具有超越的特征,可以成为推理之王,在五大因中是最殊胜的。什么是“缘起”?这个词语在佛法中非常常见,可以解释为:因缘和合而生起。因缘和合对应“缘”字,生起对应“起”字,进一步来讲,依靠种种条件关系而产生存在。种种条件、种种关系,指的就是“缘”。平时所说的“因缘和合”,“因缘”指的就是种种条件、种种关系。“起”,可以理解为产生或存在。

“大缘起因”可以这样解释:以缘起作为依据,证成事物是空性的推理。通过缘起为“因”进行推理,得出事物、对象是空性的结论,这就是“大缘起因”的基本定义。因为他被称为五大因之王,所以今天先从最重要的推理学习。

 

2、例子

现在举两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如何通过“缘起”来证成空性。

什么是“缘起”?水果的产生也需要缘起。水果是怎样产生的呢?通过观察了解,它需要很多条件,首先要有种子、土壤,然后把种子种到土壤中,同时要施肥、浇水,还需要阳光、温度、氧气等,甚至还需要遮除一些违缘,比如害虫和其他旁生的侵害。水果的产生需要很多条件,具足这些条件之后,种子才会发芽、开花、结果。所以水果的产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

第二个例子,这是一个杯子,也有人称之为“杯具”,它的产生又需要怎样的因缘?首先需要原材料,比如陶瓷,或者金属,在此基础上,需要人去进行加工,然后选择合适的加工方式,完工之后,还需要销售等环节,才能送到我们手里。这个杯子出现在我们面前,也需要很多条件。

 

3、基本思路

在凡夫人的境界中,轮回的各种显现都是缘起而产生,如果没有这些条件,果不可能凭空产生。我们来看一下基本思路, 缘起性空”,翻译过来就是因为“缘起”,所以“性空”。当我们再提及这四个字时,前两个字“缘起”是理由,因为有前两个字,所以后两个字才可以成立,因为有“缘起”,所以本性是“空性”。

 

4、复习知识点

在正式展开这个推理之前,先复习一下上节课的一些知识点。什么是“自性”?“自性”是实有的意思,包括“他”也等于“我”, 我”有真实的意思, 自性”有不受制约,独立自主的意思。而“无自性”,也就是自性的反面,非实有,无我,受制约,非独立自主,重点在不存在独立自主的本性。“自性”是独立自主的本性,“无自性”就是这种本性不存在。

Continue reading “中观系列讲座(三)推理:缘起性空”

中观系列讲座(二)基础:我与无我

中观系列讲座(二)基础:我与无我

— 日月遍照 学子笔记

— 2016 年 9 月 11 日

 

PPT下载

顶礼上师三宝!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各位亲晚上好。今天又进入每月一次的中观系列讲座的第二次学习,感谢大家的准时参与。

 

一、补充上节课知识点

在正式讲解本次内容之前,我想补充几个上节课的知识点。

 

(一)重点与难点

上节课我们谈到重难点的一种区分,一些内容是重点,但不一定很难,必须要掌握;还有一些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虽然很难但是非常重要,是不能够跳过去的;对于这两类内容,我会花比较多的时间讲解。第三类情况是:某一个知识点可能很难,但目前对于大多数初学者来说不一定非常迫切,这种情况我会点到即止,不在上面花很多时间。关于这类非迫切的难点,我会标注一个扩展,表示这是在基础知识之外的一种扩展,暂时不了解也没有关系。

 

(二)中观和中观宗

我们都知道中观宗是一个宗派,事实上当我们在许多其他场合谈及某一个

佛法宗派时,是从社会学意义上全方位衡量和确定的,比如佛法的某种宗派,他有自己所遵从的某种经典、自己不共的特殊见解、根本的寺院道场,还有特殊的功课念诵音调以及穿着方法等等。这一系列全方位的因素聚合在一齐,我们就可以说这是某某宗派。

但是上节课我们谈到的中观宗并不是从社会组织模式上去定义的,而是见解上的一种区分。打比方说,你认可中观宗决择胜义谛的观点,持中观见,那么就可以说你是中观宗的随学者或修行人,虽然你同时可能是某一个具体佛法宗派的弟子。比如说你是天台宗的弟子,但你只要认可龙树菩萨、圣天菩萨的观点,就可以说你同时也属于中观宗。

 

(三)名词解释的通俗性与精确性

名词解释有很多讲解方式,但是根据我们上节课问卷结果,有三分之二或者更多的学员中观基础比较薄弱,过半数学员对中观完全没有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名词解释可能就需要尽可能的转化为世俗语言。

我们需要兼顾精确性和通俗性两个因素。综合考量之后,我可能会牺牲一部分精确性,优先保证通俗性。当然这种精确性的牺牲也大至会处于一个合理的范围。虽然在个别情况下你通过详加考证,或许不是那么准确,但是在最初阶段的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解释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的。

另外,这次学习中观建议最好使用电脑,为了让大家更方便的复习,有很多知识点我会通过 PPT 来展示,而手机和平板电脑看不到 PPT。

 

二、名词解释

这次的题目叫做《我与无我》。我们首先从“我”和“无我”的定义开始。

(一)锁定目标——“我”

1、“我”的定义

既然说佛法的不共特点是有“无我的智慧”,而“无我”是对“我”的一种否定。那么在搞清楚什么是“无我”之前,我们有必要精确地理解什么是“我”。“我”这个词非佛教徒或世俗人都有某种程度的理解,不需要专门学习经论。我们会觉得:你我他,“我”代表我们自己,当然这也是一种定义。但是在中观中,“我”有一种特殊的含义。我们总结出有两点:

(1)真实、实有(真实存在)

我们说“这个人我执很强”、“人我、法我”等等,都是指真实。认为某一个事物它是非虚妄的、非常真实的,这是一种缘“我”的执着。

(2)主宰,自主、独立性

所谓主宰是指自己具有绝对意义的自主性,不需要受制于其他事物、自己可以独立存在、独立对其他事物施加种种的作用,包括可以独立地生、住、灭等。所有的属性都是存在于它的独立性、主宰性之上。

所以“我”的核心定义就是真实与主宰。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这两点,这是今后所有中观分析的根本前提。

2、定义的重要性

对于有过中观基础或者学过中观论点的同修来说,可能前面的内容会觉得比较简单、初级,但是对于对中观完全没有概念的师兄们来讲,这些是必须要打牢的基础。比如我要阐述篮球运动技战术的原理,在谈篮球战术之前,我必须要讲清楚篮球的规则:什么是三秒区,什么是挡拆,什么是非法掩护等。这些概念我们必须先掌握,否则直接跟他谈篮球技战术,他几乎是听不懂的。所以这节课相当于为后续更多的逻辑分析打一个概念、理论方面的基础。

我们首先从“我”这个最原始的概念切入。这里有一个教证“我谓主宰”,出自《成唯识论》。“我”的意思就是主宰。

3、人我和法我

(1)人和法

“我”可以分为人我和法我。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人”。我们可以理解为有情、众生,它最直接指的是我们人类——你我他,在座的师兄们都可以说是有情,是“人”。除此之外,广义来讲,旁生、饿鬼等六道众生都可以被称为“有情”。

那什么是“法”?我们初学者对“法”这个词语容易产生误会,认为它是一种方法或法律条文。但是在中观宗的场合,“法”的范围非常宽泛,它指的是事物、概念。“事物”就是指客观存在的某个事物,比如桌子、杯子、须弥山、泰山、黄河、北京、中国、美国、月亮、我的手等等,只要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都可以称为“法”。第二种解释是“概念”,某一个概念是抽象的,没有具体的所指,比如长短、方圆、高低、上下、好坏等等,这些抽象的概念本身也可以称为一种“法”,也属于“法”的一种范畴。

“法”的范围非常广,我们可以说人也是一种“法”,因为人本身也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者说“人”也是一种概念。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出这样一个叫做“人”的概念,所以“人”也是一种“法”。比如我们讲的“万法”,当我们讲“一切万法”,“万法皆空”时其实就把人和众生都包括在内了。

但是当“人无我”和“法无我”,或者“人我”或“法我”放在一起的时候,“法”就特指有情众生以外的一切事物。因为如果混在一起的话某些部分是重叠的,所以为了避免重叠当人和法在这个场合中同时出现时,“法”就特指人之外的其他一些事物。

《成唯识论》提到“法谓轨持”,轨是指它持有自己的这种特征、作用或者相关的属性。每一个事物或者每一个法,都具有自己的特征或属性。结合前面对“我”的定义,“我”有自主的意思,它有独立性、自主性,不单单是“人我”,有情众生有独立自主的意思,“法我”本身也有一种自主性。比如对我们来讲外在的事物是我们之外客观存在的事物,它不是我自己。但如果我们把视角切换一下,以“法我”为自身的视角就会发现,它也有自身存在的自主性。所以所谓的自主性是相对的,只要是第一视角都有自主性。

(2)人我和法我

讲完人和法之后,我们看看什么是“人我”。我们经常会提到“人我”和“法我”。“二我”,就是“人我”加“法我”的意思。“人我”这个词其实有一个倒装,我们可以把它逐步转化。第一步把“人我”翻过来转化为“我人”。之后进一步转化,前面学到“我”是真实的意思,我们把“我”翻译成真实,并在一起“人我”就定义为真实的人。我们进一步再把“人”翻译为众生,那么“人我”就是指真实的众生。

同样来说“法我”,“法我”倒转过来可以翻译为“我法”,进一步翻译就是真实的法。前面所讲“法”就是事物、概念,所以“法我”的意思就是真实的事物或某一个真实的概念。通过这样转化我们就可以把“人我”、“法我”解释为某一个真实的东西。

4、执和我执

“执”是执着、执念的意思。它是一个动词,有一种意向上的表达,指抓着不放。我们内心对某一个概念、某一个想法抓着不放,不会放舍、不会放下就称为一种执着。

需要注意的是“执着”在此处的含义与世间的定义不一样。在世俗语言中,形容一个人非常有毅力,非常有恒心,我们会说这个人很执着、锲而不舍。但是在中观场合,“执着”是贬义词,它不是赞叹某一个人有恒心,而是形容这个人没有证悟空性,内心的执念、纠结非常多。

了解什么是“执”之后,再看“我执”。前面讲“我”是真实的意思,“我执”事实上是对“我”的执着、执念。那么“我执”就可以转化成对真实的执念。“我”分为“人我”和“法我”,所以我们可以把“我执”进一步转化为认为众生、事物真实的想法。

你认为某一个众生(包括你自己、家人、宠物、亲友等)实有、存在,这是一种我执。你认为瓶子、杯子真实存在,这也是一种我执。所以“我执”这个概念范围非常广,你所有的执着都可以称为“我执”,因为“我”包含了“人我”和“法我”,我们不能狭隘地把“我执”理解为仅仅是对自我的“执着”,如果是这样的话称为“人我执”更具体一些。当然有时候“人我执”也可以简称为“我执”,但是从这个词语本身定义来讲,“我执”包括对众生自己以及对其他各种事物所有的执着。

5、我执的分类

(1)人我执和法我执

知道什么是“我执”后,我们再进一步加个标签,“我”之前加个“人”。“人我执”就是对“人我”的执念。这也是一种倒装,把动词放到后面,或者把动词名词化。那“人我”是什么意思?“人”是众生的意思,“我”是真实的意思,“人我”就是真实的众生。对“人我”的执着就是对真实众生的执念。认为某一个众生真实存在的想法,称为“人我执”。

这里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前面所谈及的“人”,“人我”、“人我执”,在某些场合按照比较标准的定义,指的是我们的自相续,比如你把自相续的五蕴,我自身的精神和肉体执为“我”,那么这个对象叫“人我”,这种执着叫做“人我执”。对于他相续众生的执着,有些时候可以定位为“法我执”,或者他相续的众生这种概念可以称为“法我”,这也是一种非常标准的定义。这方面不同宗派可能有不同观点,但我们要强调比较标准的定义,“人我”指的就是自相续,“人我执”也是对自相续“我”的这种执着。

“法我执”,在我执前加一个“法”字,就是对“法我”的一种执着。什么是“法我”?“法”是事物的意思,“我”是真实的意思。“法我”就是真实的事物,“法我执”就是认为事物是真实存在的想法。

所以,只要我们对“我”、 “人”、“法”这些基础概念掌握足够熟练,那么“人我执”、“法我执”的概念其实并不难理解。

(2)我执的进一步细分

1)俱生我执

“俱生”是与生俱来的意思。“我执”是认为众生、事物真实存在的想法。与生俱来,不需要后天谁来教你,不需要去学习各种理论,生下来自然而然就会有的,不是后天训练而成的某些执着,就称为俱生我执。

俱生我执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俱生人我执,就是与生俱来的人我执,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人我执”就是认为众生真实存在的想法,我们把它拼在一起: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认为众生真实存在的想法就称为俱生人我执。与此对应的是俱生法我执,我们只需要把“人”替换成“法”,把“众生”替换成“事物”就可以,与生俱来的法我执就是与生俱来的认为某一个事物真实存在的想法。比如你生来下时看到一个瓶子,就觉得这个瓶子是实有存在的,它不是空性的,是独立自主的等等,这就是一种俱生法我执。

2)遍计我执

我们首先理解什么是“遍计”,字面的解释是“周遍的计度”,是我们在内心中捏造、在意识中幻想出某种不存在的事物。这里指的是依靠后天错误的学习所产生的我执,它的前提是错误的学习。比如你学习了某种外道、其他宗教的观点,这种观点提出了某种错误的理念、某种捏造出来的概念,而你认为这些概念所诠释的对象真实存在,这就称为“遍计我执”。遍计我执不一定每个人今生都有,如果你学习过某些外道的论点、思想,你可能会有,如果没有学习过,可能不一定很明显。

遍计我执同样也有几种分类:第一种叫遍计人我执,“人”是众生的意思,“遍计”是捏造的意思,遍计人我执就是对某一个捏造出来的“众生”这种概念的执着,全面来说就是依靠后天错误的学习所产生的认为某种捏造出来的“众生”概念真实存在的想法。比如说我们学《入行论·智慧品》时提到数论外道,它认为有一个“神我”,这个“神我”就是自我,可以说就是你自己,这就是一种对“众生”虚妄概念的执着,称为“遍计人我执”。

另外一个叫遍计法我执,“法”是事物的意思,“遍计”是捏造的意思,综合在一起就是认为某个捏造出来的事物真实存在的想法。比如数论外道认为有个东西叫“主物”,是一个造物主,常恒不变,但这个事物在佛教看来是子虚乌有、根本不存在的。它是一种“遍计”,也是一种“法”,你认为这个东西存在,你就具有“遍计法我执”。

6、我所执

前面我们知道, “我执”就是对我、对真实的人或事物的执着。“我所执”这里特指的对我所拥有的众生、事物的执着。比方说我的房子、我的家人、我的手等等,凡是认为归你所有的东西就称为我所执的所缘对境。你内心的这种执着就称为“我所执”。所以我们可以把“我所”断句,就是“我所有”的意思,对我所有事物的一种执念。 Continue reading “中观系列讲座(二)基础:我与无我”

中观系列讲座 (一)《导言-带你走进中观 》

中观系列讲座 (一)《导言-带你走进中观 》

— 日月遍照 学子笔记

— 2016 年 8 月 21 日

 

PPT下载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中观系列专题。中观本质上是胜义谛的境界,超越了一切分别念,讲者如果没有证悟中观的空性境界,就如同盲人摸象,而我今天也只是以盲人的身份来与大家共同学习,在此期间不敢保证所讲的内容都完全准确,若是有偏颇之处,欢迎各位道友及时指正,大家一起学习,共同交流。

在正式开展此次专题讲解之前,我做了一个小范围调研。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的学员缺乏中观基础,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希望本次专题难度适中。因此本次的教学目标暂且设立为基础知识的普及,后续再进一步考虑如何提高,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这是我的一个初步规划。

 

总说——专题讲座的整体规划

本次讲解分为重点和难点两个方面。重点,是因为它的意义非常重大,因此着重讲解这部分内容;难点的部分则适当省略,仅提供一些结论性、原则性的参考思路,相关详细的推导过程将有所省略。

也就是说,难点有可能几句话带过,重点内容会讲得更详细一些。从知识的角度来讲,最难的不一定是最迫切的,因此,本次的学习先保证重点,而难点部分稍作分析,点到为止。

其实大部分学员日常生活比较繁忙,没有时间学习中观方面的大经大论,即使有闲暇时间,也因为个人心力等原因无法独立专研,有力不能及的感觉。所以这次也算是一个快餐化的课程,给大家普及一些中观的基本常识。通过对这些常识的学习,不敢说我们对中观有多么精通,但至少有一个基础的概念。

本次专题将按照前译宁玛派自宗的观点进行讲述。中观有很多宗派,不同的宗派有不同的大德,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做了各自的阐述。而此处不广泛宣讲宗 派间的对比、以及辩论等等,主要分享的是宁玛派自宗,尤其是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每节课一个半小时左右,希望大家能够提前做好准备。

 

1、涉及的主要话题

我们将对整个系列专题做一个总体的展望。今后有可能会涉及到的话题包括:

  • 我与无我,具体对“人无我”与“法无我”的相关概念进行剖析;

  • 大缘起因与离一多因;

  • 金刚屑因与其他因,也就是中观共同五大因;

  • 世俗谛与胜义谛,简称二谛;

  • 因明方面的三支比量。为什么要讲因明?因为今后会涉及中观自续派观点的辨析,里面内容与因明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会用少量的时间就因明论释的一些基本常识做分享;

  • 自续派与应成派;

  • 略说三自性(二取与二执),也就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三个法相。这部分内容会参照《辩中边论》和《瑜伽师地论》进行讲解;

  • 两种二谛之对比。所谓两种二谛是指在第二转法轮的显现与空性二谛,也包括第三转法轮的实相和现相二谛。我们会结合第二转和第三转法轮,就两种二谛的差别和联系做相关探讨;

  • 中观与唯识,介绍一些唯识宗的基本常识;

  • 自空与他空,这是一个重点内容。通常第二转法轮称为“自空中观”,第三转法轮称为“他空中观”;

此次中观系列讲座是广泛意义上的定义,不仅包括自空中观,也会涉及他空中观。初步规划,课程前三分之二的内容与自空中观相关,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中观;课程后面有三分之一左右的篇幅是唯识,如来藏等等他空中观的内容;最后再把它们两者联系在一起讲解。

  • 无遮与非遮。见解无遮或非遮,是《定解宝等论》中的一个支分的话题;

  • 有法与法性,涉及到《辨法法性论》中就万法的现象与万法的本质之间的种种关联做相关的甚深探讨;

  • 最后是中观的实践,分享日常生活中包括在修学密法之前,有哪些基本的中观训练可以去尝试。

以上对系列专题的主要内容做了简单的展望。下面对此次学习的关联论典做一个介绍。

 

2、相关联的论典

这次并没有遵循某一部论典的顺序解说,而是把多部论典中的重要内容汇集起来讲解。牵涉到的论典有《中论》、《入中论》、《中观四百论》,以及很多学员正在学习的《入行论·智慧品》、《中观庄严论》、《定解宝灯论》、《他空承许狮吼论》、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这些都是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著作,另外还包括《究竟一乘宝性论》、《解义慧剑》、《量理宝藏论》、《辩中边论》、《辩法法性论》。

总之,此次我们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如果能把本次专题的内容基本吃透,那么将来有机会正式学习这些论典的时候,会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下面开始正式学习今天的内容:《导言—带你走进中观》。

 

一、什么是“中观”

1、“中观”常见的解释

(1)【中】:“不住一切边”、“远离四边八戏”

所谓的“中”是不住一切边,远离四边八戏,(这是论典中的表述,如果转化为比较现代的语言)就是说,内心不停留在任何一种极端的状态,或者可以理解为不走极端。

那么什么是极端?前面所说的不住一切边,远离四边八戏,那么什么是边?什么是戏?

  • “四边”包括:有、无、亦有义无、非有非无,这四者成为四边。

所谓的边,可以解释为“边见”,再进一步翻译就是偏执的见解。它形容不 在中间、不是一种正确的道、是有所偏颇的,称为边见。

  • “八戏”中的“八”是数字, 戏”是戏论的意思。 “八戏”包括:生、灭、常、断、一、异、来、去,这八者是成为八戏。

“戏”全称是戏论,可以翻译为:不合理的论调、言论,比如说戏剧、或者闹剧,直接诠释为虚妄的、不真实的。就像我们说这个人在演戏,它有一种不真实、不合理、不正确的意思。

“论”包括论调、言论、或者说内心当中的自言自语、观点,无论是否通过语言或身体对外表述出来,只要在你心中存在这种概念,戏论就已经产生了。

  • “四边八戏”是用四和八对所有的这一切概念,所有的边见做一个归纳。

可以说所有的概念都可以归属在四边八戏当中,所以“四边八戏”可以代指一切概念,凡是我们可以想到的概念,有、无、长、短、高、低、远、近等等统统可以属于四边八戏的范围。

这里需要格外注意“中”这个概念,它也属于四边八戏。如果认为有一个“中”可以去实取,可以去取受,那么对“中”的执着,对“中”的概念也是一种戏论。

正如《三摩地王经》中说:“所谓有无为二边,净与不净亦是边,是故尽断二边后,智者亦不住中间”。我们用“中”来表达超越一切概念的境界是一种不得已的说法,事实上没有一个实在的“中”可以让我们去安住。

 

(2)【观】: 想法、看法、立场 、境界;智慧观照。

“观”指的是我们的想法、看法、立场、境界,这是一种通俗的解释;佛法中的止观双运,寂止和胜观当中的智慧观照也可以简称为“观”。

所以中观的“观”在这里有两种解释。前者用类比世间的词语,比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简称“三观”,而我们学习中观,可以颠覆日常的这些三观,当然并不是世间人所说的“毁三观”(比如碰到一个非常夸张的事情,说自己三观尽毁),跟这个不一样。

中观它不仅可以破斥种种执着,固有的概念,也可以有所建立。中观在世俗谛中承认修道次第、因果规律、取舍原则,这些无患根识面前的显现等等,所以它能够重塑我们的三观,帮助我们建立起随顺修道,随顺实相的人生观、世界观等等。

 

(3)【 中 + 观 】= 超越一切概念的智慧境界

以上对“中”和“观”分别做了解释,现在把两个字放在一起可以解释为:超越一切概念的智慧境界。这是用现代语言对中观做的一个基本定义。

 

2、“中观”的衍生概念

“中观”这个词还可以派生出许多支分的术语,比如“所诠义中观”和“能诠句中观”。

 

(1)所诠义中观

它指的是超越一切概念的境界,是所要诠表、诠释的意义;

 

(1)能诠句中观

它是阐述中观理念的载体:中观论典、著作。也就是说通过语言语句指示意义,它是阐述中观理念的载体,具体指的是中观的论典还有相关的著作。

如果用月亮来比喻所诠义中观的话,能诠句中观就比喻为手,通过手可以指示月亮,旁人通过你的手势和手所指的方向,就可以望见月亮。因此,能诠句中观是诠释中观法义的一种载体。

在这里需要补充“中观六论”的知识,也就是我们经常引用的龙树六论,它具体包括:中论(全称《中观根本慧论》)、《回诤论》、《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细研磨论》(《精研论》)以及《中观宝鬘论》。这是个基本常识,尽量把它记下来,这是关于中观的衍生概念。

 

3、如何通达中观境界

如何通达中观的境界是今天的一个重点。学习大乘佛法的都会知道万法空性、如梦如幻等等这些结论,比如我们读《心经》就知道这些全都是空的,但是如果仅知道一个结论,有些时候心里还是会困惑,为什么是空的?不知道。《心经》里面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可是我现在明明有眼睛、有耳朵、有身体,为什么说没有呢?我们想不通。因为仅知道一个结论不足以遣除我们所有的困惑。所以龙树菩萨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帮助我们抉择万法空性的结论。

中观的特色在于逻辑推理,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帮助我们推翻传统的思维模式,趋入智慧的境界。今后所学的中观共同五大因等推理,都是基于逻辑推导,大家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这方面学扎实以后,回过头来去看《金刚经》、《心经》等等经典时,就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Continue reading “中观系列讲座 (一)《导言-带你走进中观 》”

噶当巴尊者诞辰900周年

 1122年—2023年 

噶陀金刚座创寺祖师

噶当巴尊者诞辰九百周年纪念大法会

 

 智勇师略史·功德明镜 

空海师根据噶陀历史整理

诸佛菩萨不断幻化授记

无量光佛的化现,文殊菩萨之真身——法王噶当巴德协·希绕森格(智慧狮子),噶陀金刚座创寺祖师,被尊为“无上智勇上师”。

尊者于无数劫前成就了智悲力圆满的菩提果位,因此在大悲愿力的感召下,不断为利益三界轮回的无量众生,而显现为上至菩萨圣者下至旁生等清净与不清净的种种幻化身。曾于善逝诸佛面前,为比丘巴日达杂时,得诸佛授记,未来尊者将成为无量光佛极乐刹土中的智慧藏菩萨,与八地菩萨意趣无别,尔后于噶瓦噶玛扎刹土(极乐刹土之别名)成为无量寿佛,如是等等殊胜授记。

在尊者度化众生的多生累劫当中,曾为三十三天帝释天知直国王的女儿。当时国王等眷属皆为迦叶佛施主,国王共有七个女儿,大女儿即为尊者,她对轮回产生厌离之心进入佛门修行,祈请佛陀授记她的未来。佛陀授记:你未来会遇见释迦佛,此时佛陀会授记。她对迦叶佛虔诚敬信供养,佛生欢喜并受用。而后释迦佛出世时,尊者皈依佛并成为大弟子之一——巴拉达匝(十六罗汉之一)。

尊者还曾投生为西登得瓦尊者、喜金刚的大弟子、度泽瓦尊者、大译师玛仁青秋、瓦拉纳西的国王等诸圣者。有一世为动物知那夏日,此为具生有大悲心之菩萨所化现的动物。尊者有一世于婆罗门刚噶日谛处,化现为一只鹦鹉。而后还曾投生为班智达日那瓦西日、印度南方的大班智达热那古玛日桑哈、大班智达色玛古谛。亦投生为那若巴尊者的亲传弟子——巴登达尊者,藏地益希措嘉空行母,莲师二十五位大弟子之一、大瑜伽行者——娘·益希循努译师等。此授记文本来源于莲花生大师的伏藏法与尊者本生传。

诞生圣地

噶当巴德协·希绕森格诞生于东藏四水六岗之一的直砸岗,哲雪刚之园的“白莫”之地,现称为“色康”(今属于四川甘孜州白玉县境内)。右边系色丹河,左边有滔滔的得龙波河。父亲是密咒瑜伽行者藏巴白扎,母亲藏莫仁钦坚,父母有四子一女,长子系帕莫竹巴·多杰嘉布法王(帕竹噶举的创始祖师),其下即为此法王噶当巴德协。以前的史书虽谈及他与帕莫竹巴法王系表兄弟,然而此处是依据噶当巴尊者的亲传弟子比丘定波瓦所著传记《得道者追忆》而作忠实记录。

尊者于第二绕迥阳水虎年(1122 年)随各种神奇吉祥征象诞生。父赐其名为“格瓦批”意为“增善”。少年时即体态美好,善于言词,对世间生厌离之心,禁酒肉,行为洁净,天性温和,具大悲心,对闻、思、修之事极为崇敬,尽具圣者优秀品行。

闻法之路

六岁至九岁始学习读写藏文,学习唐卡绘画测量、佛像绘塑、新旧医学学科、天文历算、藏文语法三十颂、正字法、世间行为规则及国王行为规则论著等,《般若八千颂》烂熟于心并日常念诵,在上师巴增处受居士戒。

九岁时生起厌离之心,遵父亲之意愿到岭地之寺院巴杰倾科(吉祥法轮),法王帕莫竹巴处听习律藏、经藏、般若、续部及各种佛学经典,并受了菩萨戒。听习《三摩地王经》、《解深密经疏》、《八楞枷经》、《般若八千颂》等,经义演讲、考试成绩杰出,深得上师欢喜。还接受学修了金刚拙火、胜乐之灌顶和教诫,获得不寻常之证悟。虽未专修吉祥天母,但在上师处获得吉祥天母命灌顶时亲见吉祥天母。与上师帕莫竹巴以威猛诛法现行降服了佛法之敌木雅王。

十六岁时到刚波圣地(宁玛讲修之圣地),拜谒格西雄端向巴郎达,并听习了律仪、《中观庄严论》、《阿毗达摩论》、《阿毗达摩集论》、《莲花戒禅修次第》、《三十四颂佛本生传》、《中观宝鬘论》、《亲友书》、《现观庄严论》、《大幻化网密续》、班智达莫谛加那传承的《密集金刚》和《文殊真实名经》、新译旧译的心部密续、日光论师的注释密续、荣森班智达二十余部显密著作等,许多经典注译、续部解说、灌顶、教诫等,深得上师喜爱。

十九岁时到卫藏松浦内陀佛学讲修院(建于1073年),在格西朵拖·特巴坚参处听习《弥勒五论》、《五地论》,得到《丹珠尔》一百余册、《甘珠尔》十五部等之传承;于格西甲玛瓦处听习《中观二谛》、《时轮根本续》、《文殊真实名经》、《文殊幻化网》等许多佛语经典、论著、时轮法等密续传承及灌顶。

二十一岁时到热振寺(建于1057年,噶当派之祖庭),于噶当派智者森格绒波处,听习《菩提道炬论》、《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观》、《因明》等之解说与许多续部和灌顶导引。从萨迦派五祖之一、大成就者索南则摩和贡嘎勒巴等处听习喜金刚、道果、金刚宝帐、萨迦金刚橛等修法,以及郭派(大译师郭库巴拉泽之传承)、俄派(大译师俄罗丹细绕之传承)、努派(努钦桑吉耶西之传承)的诸阎罗(大威德)修法之灌顶、口传、教诫、导引等。尤其是亲到噶丹(兜率天)于弥勒菩萨处听法,尽现断除犹豫之清净现分。在热·多杰扎巴译师之亲传弟子刚译师处学习胜乐金刚续,从焦若译师处学习金刚亥母续,巴热罗译师处学习神变文字和许多灌顶、教诫。

二十二岁时在上师仁那森格处学习胜乐金刚续、四座续之灌顶及解说,依靠避谷术而苦修。

声名远扬

二十四岁时在彭域地拜于强曲森格足下,受沙弥戒,得赐法名希绕森格。并在其前听习许多有关旧译传承之显密经续教法,获得生起次第和气脉等圆满次第修法之自在成就,自身现前本尊体清明无暇。此时智者声名之远扬,辩法之誓立,成就之相生,亲见所修本尊,证悟之功德圆满。众圣贤着心生喜悦,赞叹不绝。于此时起,智者噶当巴尊者之美名在卫藏各地传扬开来。

利美法脉源流

二十五岁时在刚拉希圣地拜谒尊者惹琼巴(米拉日巴大弟子之一),听习《蓝色胜乐》、《虹化空行》之诸法,从热巴西瓦俄尊者处听习拙火修习之法。在吉祥那塘学院(成立于1153,噶当派寺院),于出自鲁墨·措成希绕尊者之传承的德巴那大堪布处得授比丘戒,如持律之首优婆离一样行为洁净,并在大堪布处听习很多旧译传承佛语及伏藏法。尤其是在扎加沃、唯巴仑等圣地,从宁玛派宿氏祖孙三人之宿·释迦森格之亲传大弟子——藏顿·卓委贡布处,圆满听习幻化网续、根本四经的注解与灌顶,及心部、界部、诀窍部等一切精要教授。

授记创寺与法脉

二十九岁时,上师藏顿·卓委贡布降授记说:“您在刚波修习会成就虹身,若去多康地之噶陀,那是莲花生上师留驻二十五天、十三次加持、译师毗卢遮那修习处等之圣地。佛法于此会留驻千年。”又来到桑日卡玛圣地(断法之发扬地,玛吉拉准为断法第一位传承祖师),从玛吉拉准之子——特暖(成就狂者)、大成就者暖巴(狂者)顿丹等处,听习希协派和觉域派(古萨里传承)的许多教诫。之后去塔布地方拜谒岗布巴上师(米拉日巴尊者亲传大弟子,又称达布拉吉),听习大手印具生经等噶举派之诸多灌顶及导引。在圣地扎日寂静处勤修四个月,显现成就之象,内生证悟。后遵岗布巴尊者“回到老父身边”之命,又回到岗布巴尊者前,献示证悟,出现气心堪能风息随心、自然现前六字真言声和虹光等殊胜征象,上师赐予法衣及圣物等(如衣钵传承)。

根据之前藏顿·卓委贡布授记一般所降预言,遵从上师藏顿巴和岗布巴二位尊者的授记教言,想到比起自身事业如虹身辉煌,佛陀教法传承长久更为重要,为寻找多康噶陀圣地,逐渐前往康区。途中与噶玛巴·度松钦巴法王相遇,互试证悟彼此心意相应。又接受了许多灌顶、导引,成为该法王一千持伞弟子之首。如此于多康与卫藏等地依止了一百余位具德法相之上师,并听习了所有显密教法传承。

三十三岁至三十五岁之间,遍历木雅、大理、岭地等,与诸地国王(当时的土司)结成施主与福田关系,期间为九百余位有缘者剃度出家为僧。亦在康南、藏噶地、金丹巴等地为近四千余人受沙弥戒。

对无派别之不同根基的弟子传讲许多相应的教法灌顶、口传、解说、导引等。

三十六岁时回到故乡闭关修行,东方刚波圣地护法善神前来迎接尊者,尊者为善神传法,但说到:“我在噶陀的缘未了,请回去吧!”尊者为了实现上师的授记与自己愿力,决意继续前往噶陀圣地。因此未回刚波地区修行。

寻找噶陀圣地

随后尊者带着近身侍从慈成仁青、藏顿多杰坚参去寻找噶陀。到达霍波雍仲塘达(地名)时,在苯教寺院之房顶,吉祥天母显现身形(尊者的不共护法来接引)说:“请您到山上去弘法修行,我愿意为您护持!”他们到达噶梯地方,与十三个牧童相遇,问牧童们噶陀在哪儿,牧童指着说:“在上面!”如是来到所指示之处,在松湖狮子岩山上找到天成的藏文“阿”字和“噶”字。

尊者师徒在毗卢译师修行洞中修行,显现出诸多吉祥征象,山洞左边深密寂静岩石处显现出长寿佛,并于其下方渗涌出长寿甘露泉,如今仍不断涌现。

霍波四千余人的部落首领格鲁,虽见法王噶当巴仁波切吉祥征象及神变之现示,但因部落寨首们原均系苯教徒,对此未加崇信。随后机缘逐渐成熟,善缘自成,成为施主。霍波部落之百余青年于噶当巴仁波切处出家为僧,学法弟子日易增上。首领格鲁对噶当巴上师品行心悦诚服,无限崇信,成为修建寺庙之同仁,并祈请法王噶当巴仁波切长期驻锡此寺。

创寺宁玛祖庭

尊者三十八岁时,第三绕迥土兔年(1159年),创建噶陀金刚座之各善缘尽具,开土动工。但时苯教守誓地方守护神朵惗,对建寺设置种种障碍,令建造迟迟不能完工。有一次法王噶当巴仁波切在讲解胜乐金刚续部时,天空下起小雪,于是他带着弟子比丘定波和藏顿多杰坚参跟踪追迹而去,见朵惗鬼域之足迹于一块巨石处消失(融入巨石中)。噶当巴仁波切将巨石如牛穿鼻而缚,让两弟子牵引,仁波切则以鞭抽打,送到寺庙旁一水边。最后朵惗现身跪求发誓:“有令必行!”从此寺院顺利修建。

当时已经有千余求法者,白天修建寺庙,晚上学修佛法,有时学法和净垢并行(集资净障)。木工、石匠、神像、塑匠等均各司其职,顺利落成大殿、后殿、走廊、门楼等。殿内主供由法王噶当巴仁波切主持,塑了三世佛、八大佛子菩萨、门护神四大天王、三大护法及吉祥天母等护法神像等。

殊胜圣物

诸佛菩萨护法圣像的装藏需殊胜圣物,有从桑耶寺带来的莲花生上师和贝玛拉上师专用之经卷,如五部大幻化网续,还有宁玛派祖师密主卓普巴·释迦森格之法衣、大宿·释迦迥乃之牙、阿底峡尊者法帽、大成就者桑杰益希(佛智尊者)之腰橛(大瑜伽行者腰上佩戴的金刚橛)、佛真身舍利子等殊胜圣物。

显密宝库经续

经堂内供奉有法王噶当巴仁波切亲自主持编辑、整理,由黄金书写的大藏经《甘珠尔》,金银粉书写的两套宁玛密续《十万续颂》等,共一千三百多函佛经经典密续。

殊胜瑞相

最终寺院建成开光加持时,晴空中呈现出犹如宝帐般的吉瑞彩虹,降下花雨,虚空中传来种种自然自鸣之妙音。亦出现十方刹土中迎请诸佛智慧尊融入安住诸圣像的真实祥兆,现场的所有僧俗信众感到无比愉悦与敬信。

格萨尔侄子圆寂

岭国格萨尔之侄扎拉则加圆寂时,邀请法王噶当巴仁波切超度,供献了格萨尔哥哥加擦大将的铠甲和宝剑,此为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如今收藏在噶陀寺。那时当地苯教八位上师不能容忍噶当巴仁波切愈显的名声,心怀嫉恨,于修行洞内施行恶咒。尊者的不共护法神——吉祥天女示现威神力,捣毁了苯教修行洞。法王噶当巴仁波切亦用手指在山石上画了十字印,意为压服。今如其地叫“帕翁吉烈”(八压石)。

讲修二业完备的金刚座

噶陀金刚座于阴木兔年(1159 年)至阴金龙年(1160 年),两年间圆满竣工。

尊者四十岁时,在噶陀金刚座阴山修建讲授院(佛学院),阳山建静修院(闭关院),近千名受比丘戒。

结夏安居时有九百位比丘与两百位沙弥共同进行修持,夏季时在讲授院传授显密之诸多经续,冬季在静修院进行密乘教法的灌顶、导引教诫等。三年之间,根据被教化者各自的心智程度而随机转动法轮。如外明主要有:声明、因明、工巧明、历算、语法正字等。内明包括:律藏、般若、中观、现观庄严论、俱舍论等法相乘,以及菩提道次第、欢喜金刚、道果、那若六法、大手印、希觉(断法)、时轮金刚密续等新译密续和修部法等灌顶导引教授,还有旧译宁玛派的经幻心三部——心部、界部、窍诀部等大圆满之灌顶、教诫及导引等。噶当巴仁波切有时一天需讲授十三座课。

尊者不仅讲解授课,还为实践经幻心等无上密续之不共修持,在噶陀金刚座举行极密集经大修法会(经幻心之一),开办《大幻化网》、《胜乐金刚续》、《时轮金刚续》、《喜金刚密续》等诸多新译和旧译密续的不共坛城,在噶当巴尊者主持下,并三戒清净圆满的诸多比丘共同参与,举行年修、月修等定期法会。法会期间出现种种密续所述之成就瑞相,吉祥非凡。

各界首领的肯定

霍波首领格鲁、木雅的达金、大理的国王、岭国大将达吉、贡布嘎利,还有东宗喀、嘉绒等康卫藏三地许多上层人物,土司国王们向尊者敬献诸多贵重供养。此时正值根本上师藏顿卓威公布百岁寿辰,得虹身成就圆寂之瑞相,因此为纪念上师,此日即定为根本上师藏顿卓威公布纪念法会的纪念日。

亲见诸本尊与成就证相

法王噶当巴仁波切从小即与吉祥大黑天和吉祥天女如影相随,常有地方善神及护法神助尊者善业成就现示之瑞相。特别是尊者修行的过程中亲见众多本尊,如文殊观音等殊胜三怙主、弥勒佛、金刚亥母、幻化寂静与忿怒诸本尊、胜乐金刚、喜金刚、真实尊、普巴金刚橛等本尊坛城。还与印度八十位大成就者之一萨热哈尊者、毗瓦巴尊者、法王恩扎布德、巴热达杂尊者等,如人与人相随一般求法得教,得殊胜妙法。更是恒常亲见莲花生大师与无量光佛所依能依等佛刹,并得赐予授记。

最能说明其成就之瑞相:法王噶当巴尊者出现时无有影形,自由穿行墙壁及石壁;可用手指于石上刻写六字真言;在坚硬的石头上留手足之印;修法时圣物之甘露自然沸腾;天空中自然传来空行会集之金刚舞、道歌等妙声;经常出现闪耀红光、降下祥瑞花雨;空中经常传来自然的六字真言及“阿弥德瓦”密咒妙音;遍知一切诸法,过去、现在、未来等三时诸事无碍明了。

在尊者七十岁高龄之时,为七万名弟子亲自传授菩萨戒密乘灌顶。

衣钵传承

噶当巴仁波切的衣钵传承传于近四十余年如影般跟随的大弟子、心子——藏顿巴·多杰坚参,噶当巴仁波切将自己的法帽、法衣与披风传给心子,嘱托其噶陀总寺一切讲修事业的重任,任命法王为自己的补处。还任命智者益希坚参为讲经院之首席大堪布,任命公波上师布琼瓦为静修闭关院堪布。为讲修院两位大堪布传法教授的任务,交付于心子藏顿多杰坚参。

在近千年的藏传佛教历史中,噶陀寺是第一个能将讲修二业分别圆满的修学院,且法脉源流清净亦未曾中断,多仰赖传承上师之发心与恩德。

承载的殊胜传承

大智贤哲郭·循努巴译师于《青史》中记载:“金沙江边布博附近的噶陀寺,噶举帕莫竹巴法王之表弟当巴德协所建,出自藏顿巴卓委贡布的传承,其经、幻、心等传承讲说、灌顶、实修等,迄今尚在传承,上师尼玛沃吉森格所著《大幻化网大注详释》亦出自康区。”由此看来,渊源于宿氏祖孙三代的无上内密三部之传承、修法实践等,自噶当巴仁波切传于心子藏顿巴多杰坚参后,其法承次第至今仍在康卫藏弘扬。

涅槃遗教

尊者七十一岁时,对心传弟子们教导:“我的上师岗布巴(米拉日巴尊者的亲传弟子)曾对我说:‘您看我背上长的茧。’我目睹了尊者长期夜不倒单打坐禅修时形成的坚硬皮肤。故而无论您们证悟再高,但佛陀教法的精髓即为清净戒律,因此还要看己之言行是否符合律藏要义。无论精通词句理论,均系躯壳,应以进行法义体验为主,以实修为重,同时无论大乘与小乘,皆是对治自相续之教言,没有更重要者,内心要谦虚地一心实修教义,吾等上师之传承如不断走向成就虹化之身乃唯一修行之报;我如去刚波圣地,在别人看来虽会得到虹身之果位,但心怀对教众利益之望而住于噶陀寺,培育僧众弟子,行讲辩著之事业。二者于我净相中无有区别,从而成就究竟佛法之善事。”

此外,尊者还为众弟子传授了许多殊胜教言,特别说到:“无论如何应有厌离之心,并于内观中不忘修菩提心。”等教诲。接着举行了盛大的会供法会,众弟子祈请尊者长久住世,但尊者宣说到:“此乃诸事成就大业故,去往无量光佛刹土中。”自然流出的殊胜道歌回答了尊者的意愿。尊者还在最后唱诵到:“导师教法永住世,乘王密乘愿盛行,毁害教敌消于界,诸众成就菩提果。”等发愿文。

尊者融入弥陀之密意

第三绕迥之水鼠年(1192 年)氐宿月(4月)之十五日,在杂扎曲吉贡嘎热瓦(译意为草林妙法精舍),尊者面向西方,呈金刚跏趺坐,双手持心性休息印而示现涅槃。随即大地突然震动,出现了九次大妙声鸣,太阳西斜处呈现虹光,虹光之一端连接于法体灵柩前,在无云的天空中飘下花雨,呈现出种种吉祥殊胜的神奇征象,凡见闻觉知的有情众生相续中无不种下解脱种子。

随后在大弟子藏顿巴·多杰坚参主持下,三百位比丘参加尊者法体毗荼仪式,那时毗荼法台左边突然生长出一朵黄花,恰如续部中所述一切圆满地道暖相之征象。尤其是尊者头盖骨未烧坏,并在头盖骨正面自然呈现十一面观音像、不空羂索五尊;左边有五方佛、边角有四大天王;上有十种胜上乐金刚与普贤王如来;右有“果森”空行与勇士像;内部呈现出文殊菩萨;后方有金刚橛。另有自然呈现的佛陀与眷属等精致神奇的圣像,如今仍可参拜考证。毗荼结束后还出现上千粒舍利子等不可思议的殊胜善妙瑞相。

虹身成就之弟子

噶当巴尊者的具缘弟子如夏夜众星,闪耀异常,其中藏顿巴·多杰坚参和堪布扎益犹如高悬日月之星辉。虹身成就弟子亦不胜枚举,有毗卢遮那修行洞的奔顿喇嘛、杂日山洞虹身的贡加喇嘛、卫地虹身的云登奔、木雅虹身的嘉央云登、岭地虹身的比丘希绕等五人,于闻法当下证悟者有嘉绒三比丘,此外还有加行道近胜法位者十人、忍位者三人、持伞弟子百余人等。

那时集聚在噶陀的八万僧众中,有诈现威仪、行为违反戒律者六十余人,均按戒律鸣打木,逐出寺门。本寺院的其余所有僧众皆远离家族、看破此生、以乞食为生,外相严守律仪戒规,内相具菩提大慈悲心,密相于密乘之见行,皆为一心精勤修行者。故噶陀金刚座学院为十万智者成就贤哲辈出之地,成为装点佛教之美饰,其美名如幡三地扬。

噶当巴尊者著作典籍

此法王噶当巴仁波切著作甚丰,有森格绒波派之《般若空性注疏明义辨论》、《比丘律经白银镜注》、《俱舍论总义如意宝库》、《中观根本慧论注释》、《入行论注释宝灯论》、《入行论注释宝灯略义》、《菩萨戒仪轨诫集论》、《文殊真实名经注释》、《大手印教授导引之总义》、《道次第注释》、《道次第略义》、《大幻化网海之注释》、《安住法窍诀集论》、《修部理论》、《集经详注二十五品》、《总义》、《略义》、《集聚明金刚庄严注普贤密意》、《大圆满道导引集论》、《禅定明灯总义》、《禅定明灯中义》、《禅定明灯略义》、《地道集论》、《毒蛇集论》、《菩提道次第注疏》、《菩提道次第注及总汇》、《焚天续部详注》、《智慧宝剑总义》、《续类总中略三论》、《灌顶集论》等,典籍著作、论释、修部仪轨、净相法、窍诀、道歌等经函共十九部,但最遗憾的是大多于特殊时期遗失,所存甚少。我本人经多年于各地收集噶当巴与大弟子藏顿多吉加参的著作,整理出版了《噶当巴父子全集》共八册。

尊者的讲辨著事业于九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利益了无数的有缘众生,祈愿教法之光永不熄灭。

 

与噶当巴尊者殊胜事业具不共因缘者
——空海师
整理于2023年7月10日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