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一、修行品 114、以观佛而修止观瑜伽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一、修行品 四

— 索达吉堪布

 

上引经典之教义归纳而言又该如何行持?

首先应为一切众生皆获安乐而发菩提心,然后应内心思维:我如今已获暇满人身并值遇如来教法,此时不应言说世间低劣之事。亦应明了:造作供养如来身像等善事虽有无量功德,但依靠财物积累福德,乃如来主要为在家人所宣说之法门。最殊胜之功德应为出家人随念佛陀,出家人应守持清净戒律,并内观修行。既如此,我亦应按如来教言尽力修持。

无始劫来直至如今,我们皆被各种分别念牢牢捆缚,似被狂风猛摧、被乌云覆盖、被海上巨浪鼓荡,日日夜夜均无自在而陷于迷乱。不仅未获殊胜功德,反而在种种痛苦中备受煎熬。从现今始,应想尽一切办法从如疾病般只能增上违缘之分别念大网中解脱出来。既然一刹那间观想佛陀都能带来无量无边之利益,因之更应依观想佛陀而修寂止、胜观瑜伽,并祈请诸佛菩萨加持我圆满止观修持。

如是一心一意发下猛厉誓言后,即应前往远离一切愦闹之寂静地方,也即是白天无人来人往、夜晚无嘈杂音响等禅定之地,并于舒适坐垫上具足禅定威仪而端坐。圆满修完前行后,应将一拃长之释迦牟尼佛像置于双目能悦意、适中瞻望之地。此佛像应请技艺高超之画师精心描摹,画像理应大小适度、精妙庄严。摆好画像后要对之生起信心,并随念如来之加持,随即就以缘起咒开光。摆放如来画像时不应离眼过近或过远,双目应能直视画像。然后一边观看,一边如是思维:此乃如来真正身相,所谓如来实为无量无边,获取佛果之因则为不可思议之智慧、福德资粮。如来于整个世间可谓昙花般偶尔应世,其身相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好,令人视而不厌。人天世间,灿然明然之庄严佛陀身相,有缘众生曾于此刹土中共同目睹过。他为众生广演佛法,并显示神变,行、住、坐、卧等行持皆为众生利益,又以善巧方便广做不同事业,并以此方式而成熟无边众生善根。

无等大师本师释迦狮子王降生于释迦族,后示现成佛,并于灵鹫山等不同地方为菩萨、声闻等不同根基之众生宣讲佛法。对世尊此等经历也需一一作意、观想,并于其后如是思维:如此善妙之如来身相现今就呈现于眼前画像上,如来早已具足戒律、等持及见解脱智慧等无量无漏法之功德,他以大慈大悲心而摄受我等众生,并为众生行持无数苦行。从上文所叙之海尘婆罗门初发心开始,历经以上所宣示之种种磨难,经三大阿僧祇中厉行六度万行,且因之而积累起无边不可思议之智慧、福德资粮,然后方能远离一切障碍、摧毁四魔,进而圆满所有功德,获得了知万法实相之大智慧,及至轮回未空尽之前,始终成为一切众生究竟皈依处、怙主、无偏亲友。如此殊胜之无上如来,我们无论忆念、顶礼、持诵名号、瞻仰佛像、一心观想等,做任何微小善根亦能成殊胜菩提因,此为如来不可思议之发愿力、智慧力所致。因此,我们实在应数数庆幸自己有如此之殊胜因缘及大福报。

一边如是作意思维,一边随念佛陀,同时生起坚定信心。还需注意:观想随念佛陀画像、功德之心识,不可过紧亦不可过松,张弛有度,务必以不失正知正念之方式持续专注观想。除观想佛陀外,再无其他任何分别念,唯一观照者只为佛陀。如此修习,天长日久,心就能不断专注于所缘境。总而言之,以九种住心法次第成就欲界一心禅定之前,应精进于上述修习内容。

在观想佛陀时,我们可观想如来总体身相;为未来获得圣法、灭尽昏沉,我们又可专注观想佛陀之顶髻;为获等持、断除掉举,我们则可观注如来心间吉祥旋;为修有所成、能得大福德及安乐,可将心专注于如来眉间白色如右旋海螺般之白毫;为佛法妙音传遍一切处、众生均能同沾佛法利益,应专心致志于六十种妙音来源之如来喉间、三条海螺纹样之处……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只要随自己意愿,心专注于佛陀身相即可。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佛指移石

如此修持时,恰如徒手抓蛇一样,刚开始时难以调伏,自心急躁,分别念迅猛、粗大,此正所谓第一阶段如峭壁落水之动摇觉受。此时应如是思维:自己之心识恒时处于飘摇不定之中,出现此种状况亦在所难免。《妙臂请问经》中云:“心如电如风如云,亦如大海起波浪,须臾随意散外境,动摇迷乱当调伏。”此亦可算正常现象,因每一众生都被此种散乱分别念所控制,哪里能有所谓自在。我应尽力不懈怠,努力精进修持。若真能勤勉不舍,将来绝无不能成办之事!一边如理作意,一边暗自发愿,坚持不懈地长久将心尽量专注于佛像,日久功成,以前较粗大、猛厉、迅疾之分别念定会逐渐息灭。

不过此时又有一新阶段会出现,在此时期内,微细、众多之杂念纷纷显露,此即所谓第二阶段如山谷流水之获得觉受。山谷水流声势浩大、湍急奔腾,但与峭壁落水相比,其流速已明显减缓,故选用此喻。此时应不断修持,将心继续安住下来,如此修行至一定阶段,心识所起之分别念出现频率会日渐放缓,心已能基本安住下来。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一、修行品 114、以观佛而修止观瑜伽”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一、修行品 113、究竟观想佛陀之法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一、修行品 三

— 索达吉堪布

 

我们若能观想、供养具无量功德之释迦牟尼佛,则已等同于观想、供养一切如来。《幻师妙贤请问经》中云:“妙贤若人供一佛,则供十方一切佛,诸如来与我法界,恒时无二无别故。彼等如来亦接纳,供养诸佛功德增,彼获清净平等性,诸佛本性无分别。”

《华严经》中则如是说道:“仅仅见如来,能断诸业障,远离众魔业。”又云:“何人忆念佛,乃佛诸功德,此人定远离,恶趣痛苦怖。”“众生之利乐,皆从佛力生,当知佛福德,无能相等同。诸佛遍法界,利益众生故,化身无量数,为众宣法理。”“如虚空遍布,如水中影像,为利益众生,诸佛时现身。”“佛一毫毛许,功德无等伦,世人难了知,浩瀚如虚空。”……

故而我们实应依靠了知佛功德后所生信心,一心一意观想佛陀、念诵佛陀名号及心咒,且需时时刻刻励力行之。若无法做到每时每刻都能观想,则应于七日等短暂时日内,一心观想圣尊,如此行持亦有极大功德。《圣宝云经》中云:“若能以猛厉信心于七日内远离其他作意,唯恒时观想功德不可思议之佛陀,七日过后之第八日黎明时分,自己身着清洁衣服,并做供品且念诵仪轨,当晚即能亲睹如来;若所诵仪轨不完整,或无专心致志之意,临死时也必能以此善根而面见佛陀。”

同样,《现今如来住世等持经》中亦有此意,此经大意部分摘录如下:

“在家、出家菩萨住于寂静地时,应再三观想如来,即便仅听闻别人宣说如来身相,亦应将其观在心间,且持诵名号。如此作意观想并守持清净戒律,从一日至七日均能心不散乱地如理作意,七日过后应能于昼时亲睹如来慈颜。若白昼时未能面见世尊,夜晚降临后亦可于梦中瞻仰世尊颜貌。”

“同理,若已听闻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住世之讯息,闻已即应再三以如上所述之方式作意、观想。就如贪欲炽盛之人听闻某地有一绝色妓女,虽未亲睹其容,但内心早已垂涎三尺、爱慕顿生,竟能于夜梦中与其行不净行,且获安乐;同样,具有现今如来住世等持之人,于此世界听闻无量光如来名号后,立即随念如来名号,观想如来功德、等持,定能亲见无量光佛等诸如来,并于其前请问法理。如此观想佛陀当能目睹佛陀,此乃因佛神威加持及自己善根力、等持力所致。正如我们自己之容颜呈现于镜中时,自身色法并未移至镜中,但凭因缘依然可现前镜中影像,与之类似,依上述方式精进修持亦可见到如来并亲聆法义,尚能得到授记而心生欢喜。”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请佛入灭

“究其实,如来从未从别处来至此处,自己亦未从此处前往如来处,但以自己清净心则可于心间现前如来身影。与之相同,三界一切万法均为心之显现,至于心之本体则于心内心外遍寻都无有实法可得。心亦凭因缘而产生,实为如梦如幻之缘起性,无有任何实质可言。所谓无实之法从本体而言,从未曾产生,亦无有所缘,了达此理即获得远离一切假立之智慧。”

“诸菩萨,现今如来住世等持可以四法获取。何为四法?坚定不移之信心、永不退转之精进、不依他人之智慧、依止善知识。”吾等若能精进于此四种获取等持之因,必能现前现今如来住世等持之果。“得此等持后,此人轻而易举就能亲瞻十方如来;且同时获取听闻、忆念、智慧、证悟、六度、等持、总持、神变等无量功德;并能于无上菩提道中永不退转;再无转生无暇之处之可能;还可获取诸如生生世世相好庄严、种姓高贵、眷属众多、梦中亦不离如来等种种不可思议之功德。”有关此方面之论述,本经典中有广说。

此经又云:“未来若出现令人恐怖之情形时,何人若听闻后行持此等持,则此人已供养我及过去、未来诸佛。”有一菩萨曾问护贤:“大菩萨如何修持此等持?”如来对此则回答说:“护贤,我现今正住于你面前宣讲佛法。护贤,菩萨应观如来正等觉之身相,每一相好皆以百般福德形成,对如来一切相均应如是了知。”

“心中如是观想佛陀形象后,尚应如此观想作意:奇哉!三世出有坏如来正等觉之身相竟如是庄严、稀有。同时亦应心中发愿:我于未来亦当身成如是庄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此经中有众多关于如此作意之论述。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一、修行品 113、究竟观想佛陀之法”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一、修行品 112、佛刹广大清净 佛陀寿量无边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一、修行品 二

— 索达吉堪布

 

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以其大悲心及发愿力,虽于五浊兴盛刹土中示现成佛,但如来秘密、不可思议之境界,绝非凡夫及声闻根基众生所可测度。因此我们就不应以世间观念、自己所谓之耳闻目睹,来衡量决断释迦牟尼佛何时成佛、寿量八十、所化刹土不清净等情况,此种断言实非应理。

虽为调化众生,释迦牟尼佛如是显现所化刹土、住世寿量、行事传法之时间等状况,但一切佛陀平等智慧身之功德,除佛之外的所有众生都无法揣度。诸佛刹土原本清净无垢、广大无边,佛之寿量以虚空边际都难以比拟。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之刹土实为毗卢遮那佛佛刹之一部分,其弘法时间绝不仅仅只在浊世时间内,亦绝不在短暂时间内即显示涅槃,此中道理正如《妙法莲华经》所云:“自我得佛来,所经诸劫数,无量百千万,亿载阿僧祇,常说法教化,无数亿众生,令入于佛道。尔来无量劫,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我常住于此,以诸神通力,令颠倒众生,虽近而不见。众见我灭度,广供养舍利,咸皆怀恋慕,而生渴仰心。众生既信伏,质直意柔软,一心欲见佛,不自惜身命。时我及众僧,俱出灵鹫山,我时语众生,常在此不灭,以方便力故,现有灭不灭。余国有众生,恭敬信乐者,我复于彼中,为说无上法,汝等不闻此,但谓我灭度。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恼,故不为现身,令其生渴仰,因其心恋慕,乃出为说法。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祇劫,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稳,天人常充满。园林诸堂阁,种种宝庄严,宝树多华果,众生所游乐。诸天击天鼓,常作众技乐,雨曼陀罗华,散佛及大众。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忧怖诸苦恼,如是悉充满。是诸罪众生,以恶业因缘,过阿僧祇劫,不闻三宝名。诸有修功德,柔和质直者,则皆见我身,在此而说法。或时为此众,说佛寿无量,久乃见佛者,为说佛难值。我智力如是,慧光照无量,寿命无数劫,久修业所得。汝等有智者,勿于此生疑,当断令永尽,佛语实不虚。如医善方便,为治狂子故,实在而言死,无能说虚妄。我亦为世父,救诸苦患者,为凡夫颠倒,实在而言灭。以常见我故,而生骄恣心,放逸著五欲,堕于恶道中。我常知众生,行道不行道,随所应可度,为说种种法。”

正如上述道理所示,诸佛已获最究竟智慧身,于法界无边时空、刹土中,恒常、周遍显示种种智慧游舞。对此等正理生起殊胜定解,是不退转菩萨能拥有不退转信心之根源。对此,我们一定要坚信不疑。《宝积父子相会经》中云:“过去无量劫时,有一根顶如来,彼如来即为释迦牟尼佛。”

又如云:“为度诸有情,示现大勇士,虽八十俱胝,已成如来相,尚除法之念,亦发菩提心。三千六十亿,佛刹皆清净,如来方便力,汝已早成就,依然初发心,随顺其他相。汝于将来时,示现众如来,也以种种相,行持大士事。”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姨母涅槃

《圣宝源经》中宣说了不空成就如来佛刹清净无垢、广大庄严,及如来身处因地菩萨位时所行种种稀有行为、事业,并揭示道:不空成就如来等诸多名号不同之如来,及其所住名号各异之刹土,皆为释迦牟尼佛所化现。

《首楞严经》中云:“文殊菩萨前往众多如来刹土中时,见上方有一刹土名为一灯,住持此刹土之如来功德经劫亦难以言尽,且此刹土无有声闻名。文殊菩萨向此如来询问其名号,如来答言:‘汝可返回问于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随即回来询问释尊,释尊答曰:‘住持彼刹土之如来号宣说诸法幻化王如来,亦即是我,我在彼处正转不退转法轮。’”

又云:“离此往东越三万两千世界,有一世界名为摄集刹土,住持此刹土之如来号普明光严幻化王如来,寿量可达七百无数劫,此如来亦为释迦牟尼佛。”而《狮吼经》中则说道:“从此往北过六十恒河沙微尘数世界,有一显喜刹土,住持此刹土之如来号法胜。有一菩萨名为胜蕴来此刹土后,法胜如来对其宣示道:‘释迦牟尼佛即是我法胜如来,于娑婆世界中,以种种化现为众生开示佛法。’”《指鬘经》也说在无量无边之其他刹土,有无数正住世之如来均与释迦牟尼佛无二无别;乃至未来众生未空尽之前,释迦牟尼佛将不断示现成佛。正因如此,我们理应了知:一切如来皆具如是殊胜功德。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一、修行品 112、佛刹广大清净 佛陀寿量无边”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一、修行品 111、佛法功德不可思议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一、修行品 一

— 索达吉堪布

以上宣说了释迦牟尼佛广行布施等种种事迹。有关佛陀于三大阿僧祇劫中厉行不可思议之六波罗蜜多,并以此殊胜因缘而致后得佛果时拥有不可思议之智慧、功德等道理,可于《趋入如来不可思议功德智慧经》、《佛力幻变经》、《宣说如来不可思议法经》中详细了知。

在如此殊胜难遇之佛陀前,我们首先要生出信心,此点断不可缺,如云:“佛说诸善法,根本为意乐。”《十法经》中亦云:“信心乃胜乘,以此得佛果,世间信最胜,具信不能毁”。“无信心之人,不生诸善法,如种被火焚,青芽岂能生?”《宝多罗经》中则云:“如对佛与法生信,对佛子行为生信,对无上菩提生信,大士胜心则生起。以信心力成大士,广大难思作供养,供养佛法僧三宝,则生殊胜菩提心。信心前行如母亲,摄受增上诸功德,遣除怀疑度生死,信心犹如安乐城。信心无垢令心净,断除我慢恭敬因,信心如足如宝藏,亦如双手持善法。信心令人喜布施,以信心对法生喜,能了达智慧功德,且终获如来圣果。能令利根更聪慧,有信心者无能毁,信心遣除烦恼因,自生功德能寻觅。信心能令不贪执,各种妙欲享乐境,信心断除懈怠因,实为最殊胜精进。具信心者离魔境,开示解脱殊胜道,信心因地功德种,不坏且令智慧增,具信心者见诸佛。”

若对如来生起信心,暂时则可恒享人天安乐,最终则能按各自意乐、根基而发愿,并且于三菩提道中皆可获得果位。最初即便得声闻果位,最终亦必于无上菩提道中取得佛果。

《妙法莲华经》中有云:“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最初造像
造像经云。佛在天宫安居三月。为母说法。优陀延王渴仰思佛。发愿造像。毗道羯磨天化身为匠。于佛诞日起工。不日而成。
佛化三道宝阶。从天而下。诸天翼从。威德炽盛。光明赫奕。如满月在空。众星共绕。梵王执白盖在右。帝释持白拂侍左。虚空音乐。妙香雨花。四大天王献微妙供。时优陀延王顶戴佛像。并诸国王。咸以珍异妙供。奉献佛前。
尔时佛像合掌。为佛作礼。佛语像言。汝于来世大作佛事。我灭度后。我诸弟子以付嘱汝。
佛告优陀延王。汝于我法中。初为轨则。更无有人与汝等者。令诸众生得大信利。已获福德。广大善报。天帝告王。佛在天上赞王造像功德。宜自欣庆。
佛言若人以土木胶漆。金银铜铁。缯彩香石。雕铸绣画。佛之形像。乃至极小。如一指大。获种种福。灭种种罪。不生边地下贱贫穷之处。永离三途苦报。常生人天。受胜妙乐。

此经又云:“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一切诸世尊,皆说一乘道,今此诸大众,皆应除疑惑。诸佛语无异,唯一无二乘,过去无数劫,无量灭度佛,百千万亿种,其数不可量。如是诸世尊,种种缘譬喻,无数方便力,演说诸法相。是诸世尊等,皆说一乘法,化无量众生,令入于佛道。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若有众生类,值诸过去佛,若闻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精进禅智等,种种修福慧。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诸佛灭度后,若人善软心,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诸佛灭度已,供养舍利者,起万亿种塔,金银及玻璃,硨磲与玛瑙,玫瑰琉璃珠,清净广严饰,庄校于诸塔。或有起石庙,栴檀及沉水,木樒并余材,砖瓦泥土等。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或以七宝成,鍮鉐赤白铜,白蜡及铅锡,铁木及与泥,或以胶漆布,严饰作佛像,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彩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苇,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但化诸菩萨,度脱无量众,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入无余涅槃,如薪尽火灭。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后,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未来诸世尊,其数无有量,是诸如来等,亦方便说法。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天人所供养,现在十方佛,其数如恒沙,出现于世间,安稳众生故,亦说如是法。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知众生诸行,深心之所念,过去所习业,欲性精进力,及诸根利钝,以种种因缘,譬喻亦言辞,随应方便说。今我亦如是,安稳众生故,以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

如是宣示一乘法实乃罕有无比。又此经中云:“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譬如优昙华,一切皆爱乐,天人所希有,时时乃一出。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是人甚希有,过于优昙华。汝等勿有疑,我为诸法王,普告诸大众,但以一乘道,教化诸菩萨,无声闻弟子。汝等舍利弗,声闻及菩萨,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以五浊恶世,但乐著诸欲,如是等众生,终不求佛道。当来世恶人,闻佛说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堕恶道。有惭愧清净,志求佛道者,当为如是等,广赞一乘道。舍利弗当知,诸佛法如是,以万亿方便,随宜而说法,其不习学者,不能晓了此。汝等既已知,诸佛世之师,随宜方便事,无复诸疑惑,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

迦叶大尊者曾请问过佛陀:“世尊,三界众生意乐各不相同,他们所得涅槃究竟为一抑或二、三有别?”佛陀对此回答说:“三世万法一切等性,所得涅槃唯有一种,何分二、三!”正所谓:“诸法平等空,无二亦无一,彼等无分别,诸法无可见。以此大智慧,现见诸法身,无有三乘法,唯持一乘道。诸法皆平等,恒时无不平,如实了达已,无死即涅槃。”《妙法莲华经》中又云:“于如来前听闻《妙法莲华经》,即便仅听闻一偈,能对之生随喜想者皆可获菩提心。如来虽已示现涅槃,如能听闻此法门,仅闻一偈并发心、随喜,善男子善女人,此人即已获菩提授记,此人则为供养承侍过无数如来。”

又云:“若读诵、缮写、受持、恭敬、供养、顶礼此经,甚或一偈,此等众生皆已获无上菩提授记。未来若有人言:‘成就佛果者到底是何景象?’彼时即可指此类人为发问者决疑道:‘受持此经之人皆当作佛。’何以故?因受持此法即使一偈,人天众生皆已如恭敬如来般恭敬此人;能受持全部法义,所得功德更不待言,应知此人必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经还宣示道:“慈悲世间之世尊涅槃后,悲悯赡部洲众生之大悲心使其不住涅槃,再以人形应世为众生宣此法门。宣流者可为他众广泛分别开演,甚至秘密说与盗贼之流。善男子善女人,汝等当知,此说法者正为如来信使,此人正行如来事业,此人即为如来所派遣。”《妙法莲华经》中尚且如是宣示:“若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常当勤供养,受持法华者。其有欲疾得,一切种智慧,当受持是经,并供养持者。”如欲具体了知受持此经之功德,则应仔细参阅此经。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净心品 110、最终得菩提授记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净心品 四

–索达吉堪布

 

此外,《如来法藏经》等经典中又云:释迦牟尼佛转生为转轮王等国王时,于名号相同之无数如来前供养并受持佛法。既如此,供养名号不相同之如来数更不待言。也即是说,释尊因地时转生为转轮王,曾于名号皆为释迦牟尼佛之诸佛及其眷属前供养资具并承侍,且于无上菩提道中修持不断;又于百千皆名为燃灯佛之佛陀前、百千皆名为炽燃佛之佛陀前勤行供养;尚且于六千万名号皆为萨拉王如来之佛陀前多次出家;于五百万皆共名为圣支佛之如来前,则以转轮王之身份供养承侍;还于五千万名皆为炽燃佛之如来前、九十俱胝皆共名为郭芝雅那如来之佛陀前、九千俱胝同名为迦叶佛之佛陀前尽心供养。

当众多如来皆不出世时,则于九百万独觉前,于有生之年全力供养;于五百劫中,又供养成千上万缘觉;于五百劫中转生大梵天,后又来到赡部洲转生为国王,然后又转生天王,接着又转生人间无数世,彼时除缘觉外无有如来出世;十三劫之后,隐藏如来出世传法,释迦牟尼佛再从梵天转生人间,并成为善见转轮王。当时人寿九万年,他即于有生之年尽心供养如来。

如是过七百无数劫后,他又供养承侍一千名号皆为瞻结如来之佛陀,然后又相继供养六万两千如来、八万四千如来、五百如来、六万两千如来等佛陀,也均未得授记,因其当时有执著心及我所见之故;见燃灯佛时之所以能得授记,是因他在见到燃灯佛之当下即获无生法忍。《大解脱经》中云:“久远之前于清净劫时,我于九十二俱胝如来前供养承侍,但始终未得如来授记。若宣说未曾授记我之如来名号,则多生累劫亦难穷尽。过如是无数劫后,不变光如来出世时,我于其前听闻《大解脱经》,闻已受持,并终获无生法忍,同时亦得如来授记。”

释迦牟尼佛于《圣僧伽吒经》中亦云:“九十九无数劫之前,胜宝如来出世传法,我于彼时素喜布施,曾于十二俱胝月亮如来前供养种种资具,又相继于十八俱胝宝贤如来、十八俱胝精部如来、二十俱胝顶髻如来、二十俱胝迦叶如来、十六俱胝无垢光如来、九十五俱胝释迦牟尼如来前行广大供养,并精心承侍。接着再于九十俱胝拘留孙佛、十八俱胝迦那迦牟尼佛、十三俱胝吉祥贤佛前广行供养,再于二十五俱胝劫胜佛、十二俱胝毗婆尸佛前尽心供养,最终得此圣僧伽吒法门,诸如来均为我授记。此前因种种因缘,我未得如来授记;闻听《圣僧伽吒经》后,赡部洲天降七宝雨,我当时即获菩提授记;再过漫长时日后,我又不得授记。又是一大阿僧祇劫后,燃灯佛出世,我当时转生为一婆罗门子,名为妙云,彼时我方得授记。当下再忆念自己过去无数劫中所行之六度万行,竟仿似近在昨日。得授记后,我令很多众生均趋入正法法门。”

至于释迦牟尼佛如何于燃灯佛前得授记,则如下文所述:

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时,历经两大阿僧祇劫后转生为一婆罗门子,名为智贤童子。当时燃灯佛正受明灯国王迎请,住于灯煌王宫中。明灯国王下属有一财子国王,于十二年中一直广行布施,他那时正准备行最后一次广大布施:财子欲以金杖、金瓶及金盘、四宝卧具、五百银币、盛装美女等五大布施品上供下施。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为母说法

此时于另外一城市中有两婆罗门子——智贤、智慧,正于一上师前学习吠陀论典,按当地习俗,弟子应以财物供养报答上师恩德。当两人正为供养之事苦思冥想时,忽听闻财子国王欲行最后一次以五大供品大布施之消息,且国王亦已明确布施对象为精通吠陀之人。二人不由想到:我们精通吠陀,又广闻多学,若前去索求,想来也许能满愿。

财子国王此刻也受天人劝请道:“近日有智贤、智慧婆罗门子欲来你处,望你能将五大布施品赐予智贤婆罗门子。如此一来,你十二年中所行之广大布施定可获得极大果报。”国王闻言不禁想到:天人都为二人前来劝请,想必他们定是与众不同之大尊者。

其后不久,国王即远远看到两位相貌端严之婆罗门子向自己王宫走来,这二人后于准备接受供施之婆罗门行列中安坐。财子又暗自思忖起来:天人所谓之智贤婆罗门子可能是两位中那一人吧。于是他便主动走到两人面前指着智贤问道:“你是否即是智贤婆罗门子?”“正是我。”智贤回答道。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净心品 110、最终得菩提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