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净心品 109、未得授记不丧气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净心品 三

— 索达吉堪布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如大萨拉树般之月喜婆罗门,种姓清净,性格善良,精通三吠陀并了达往事之理。他主要宣说顺世外道之论典,无碍通达供施之因,颇具大士夫相,对三吠陀所有教义均运用自如。他对业力成熟道理深明不昧,为使外道、劣种人、乞讨者都能维持生活,他于二千、三千、四千日中长时对其行广大布施,又以此种方式于随后之八十万年中勤行上供下施,且在自己上师面前从未请问能令人极其执著之事理。

当时无忧如来正出世传法,其声闻眷属如天上繁星一般无边无际,菩萨眷属亦广大无量。月喜婆罗门不由心下暗忖:我虽勤行种种稀有难得之上供下施,但却从未供养过如来及其声闻等眷属,不知有何方法能令其皆欢喜应供?是否我供养之举多有过失,如来及眷属才不愿应供?他随后又思虑是否因如来及声闻眷属等按时享用饮食、过时即不进食之原因,才致此种结局,总之他一直对此事如鲠在喉。

某日清晨,月喜婆罗门起床后,便与婆罗门女及诸婆罗门眷属乘骑白马所驾马车前往如来居处。如来当时正坐于一树下,婆罗门望见如来身仪后不由想到:过去一直以为如来乃一比丘,现在看来实为错谬千里。如来绝不仅仅呈现比丘相,他之形象确实庄严、殊胜无比,我一定要对如来供养殊胜饮食等物!

想及此,他便在如来前先报上三遍自己姓名,然后忏悔并发愿道:“世尊,我过去错认你仅仅为一比丘,我现已知错并忏悔。在我有生之年,一定要供养、承侍如来与眷属。”

无忧如来慈悲说道:“如来出世并非只为某一人之利益,你于有生之年供养之愿望无法施行。”月喜婆罗门闻言并未放弃供养念头,他又再三祈请说:“如无法一生供养,世尊能否开许我七日供养之恳请?”

世尊这才默许了他所提请求。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佛救释种

月喜闻言即刻返回,他马上告知诸亲友,请众人务必尽心尽力供养佛陀。自己则于住所外又建一十二由旬大之院落专供佛陀应供之用,然后又劝请龙王道:“我欲供养如来及眷属,望你等多多关照,能以香水遍洒地面。”接着又请诸夜叉备好坐垫、乾闼婆调好乐器、翁形鬼负责装饰华盖,还要求其它龙应竭尽全力使整个地区凉爽宜人、不冷不燥,且均需以珍宝装饰完美。

一切准备妥当后,无忧如来带众眷属欢喜入于庭院中且相继落座。此时,香水及花雨自然降下,乾闼婆开始弹拨乐器,而佛陀则以神变将院落边缘之围墙变幻成一百由旬长之蓝宝石墙面,墙头则纯以水晶制成。月喜等众人献上种种饮食、布匹,以日、月为主之诸天子也极具威严地遍布现场。待供养圆满后,月喜在如来前发愿道:“我实为一切众生而行供养,以此善根,愿所有众生都能获无上菩提果位。”

佛陀此刻颔首微笑,日、月等天子将院落最边沿之地都照耀得明晃赫然。月喜此时又祈请道:“凡接触如来光芒之众生,对如来皆已生起永不退转之信心,祈请如来能令众生善根成熟。另外我还想再问,如来又以何因缘而微笑?”无忧如来就告诉他说:“婆罗门,佛光周遍照耀,所有接触之众生于无上菩提道中皆不会退转。他们会于清净刹土中成佛,成佛利众后则会示现涅槃。此等人众现均已种下菩提种子。”言毕,如来便率眷属起身回返。

月喜婆罗门为众生能得如来授记,即如是于七日中恭敬供养如来。虽自己未得授记,但他并不灰心颓丧,亦从未生起过诸如“我得不到无上菩提果位”之类念头。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净心品 109、未得授记不丧气”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净心品 108、供养无量佛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净心品 二

— 索达吉堪布

 

释迦牟尼佛曾于无量劫中在无量如来前广造善根,此中道理在《毗奈耶本事经》中有记述:“第一俱胝劫,从释迦佛始,护国佛之间,七万五千佛,我已行供养。经历一俱胝,我恒供养佛,为得佛果故,我无愁虑心。第二俱胝劫,自从燃灯佛,至根幢佛间,七万六千佛,我已行供养。经历二俱胝,我恒供养佛,如是生世中,我无厌烦心。第三俱胝劫,善妙如来始,迦叶佛之间,七万七千佛,我已行供养。经历三俱胝,我一一供养,行持菩提道,无稍厌倦心。我为菩萨时,供养诸如来,所有世间尊,授记我成佛。我前所发愿,现已皆圆满,不住如来境,摄受诸有情。”在阿难请问后,世尊也宣讲了种种供养佛陀之经历。

要略言之,释迦牟尼佛曾于无量无数不可思议如来前积集善根,于每一如来前殷勤供养,并守持无量法门,最终圆满无量愿力,守持无量刹土,成熟无量众生。此等经历不可言说,实乃无边无际,为增上信心,今略而说之。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响声婆罗门,当时有一无障授记如来已住世无数年。响声于如来前行种种供养,诸供养品中有光明赫赫之珍宝华盖、覆盖整个大地之黄金地板、宽一由旬之纯金无量殿等等。此种十方庄严之宫殿有八万余座,一一宫中均置盛装美女一千、击钹乐器一千;宫中遍地撒满鲜花,天人妙香、薰香袅袅袭来,令人顿感悦意、欣喜;以如来威神加持,所有宫殿皆自然飘浮于空中,并恒时传出赞叹佛、法、僧之音,及宣流三解脱、四圣果、无常、苦、空、无我、八解脱、等持、三摩地、神变、神通、灭尽定、解脱相应之声;当宫殿飘荡于空中时,香水、天人花雨阵阵降下……响声即将上述种种庄严、美妙之境悉数供养如来。他尚且作赞叹如来之偈颂,并长久恭敬承侍如来。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殡送父王
净饭王泥洹经云。尔时净饭王命尽气绝。时诸释子以众香水洗浴王身。缠细白㲲。而以棺敛。
尔时世尊念当来世。人民凶暴。不报父母养育之恩。为不孝之子。为是当来众生之等设礼法故。如来躬身自欲担于父王之棺。
时四天王俱来赴丧。长跪白佛。愿听我等抬父王棺。佛即许之。四天王各变人形像。以手擎棺抬于肩上。举国人民莫不啼哭。如来躬身手执香炉。在棺前行。出诣葬所。
佛与大众共积香薪。举棺置上放火焚之。一切大众益更悲哭。于是世尊告大众曰。世皆无常。苦空无我。无有坚固。如幻如化。如热如焰。如水中月。命不久居。汝等诸人当勤精进。而自劝勉永离生死。乃得大安。
举火焚烧大王身已。尔时诸王各各皆持五百瓶香水。以用灭火。火灭之后。竞共收骨。盛置金函。即于其上便共起塔。悬缯幡盖。及种种铃。供养塔庙。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喜见国王,统领四大部洲,治下城邑各个兴盛繁荣。他于每一部洲都拥有八百万城市,每一城市均呈四方形,且宽十由旬;所有城市外均有幻化所成栅栏,全以金线相连;内中庭院皆由珍宝制成;瞭望哨楼亦以黄金建造,上以珍宝璎珞覆盖;大地纯以无价之珍宝铺就;七宝村落皆由金质璎珞相连,且唯有造无量善根之人方可居于其中;七宝树庄严周遍……总之城市内外财富充溢、圆满。人们享乐之时,琵琶、击钹之音自然传出;欲闻乾闼婆音时,此种声音亦能自然鸣响。各种所欲均可随意现前,想在千万年中于此地安享妙欲也能自在满愿,喜见国王治下国土即具足如是无比安乐。

当时甘露光如来正出世传法,喜见便将四大部洲全用彩旗以为装饰,供养如来正等觉及其眷属。国王妻子、儿子及众眷属亦行供养,如来与八十万声闻眷属于八百万年中欢喜享用他们所供甘美饮食等物。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狮慧国王,精通一切论典及声明学问。他召集国中所有沙门、婆罗门,并供养他们饮食,还以嘎西布包裹饮食等物。如是八万年中,他日日夜夜均厉行上供下施,并于沙门、婆罗门前听闻论典意义,仔细观察众生种种心态。为了达智慧之力与非力道理,他即如此精进修学。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净心品 107、不同佛前之最初发心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净心品 一

— 索达吉堪布

 

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初发菩萨提心之情况,据《未生怨王忏悔经》中云:“无数不可思议劫前,如来正等觉胜他幢如来出世传法。于其教法下,文殊师利菩萨变现为一说法上师,名为智王。他有一日去王宫化缘,并讨得满满一钵食物。释迦牟尼佛彼时转生为一商主之子,名净臂童子。当时他正躺在母亲怀中,一见比丘后,立即就自行走到他面前讨要食物,比丘便分给童子一份摸达嘎食。

童子又跟随比丘来到如来前,比丘将钵交给他,令其亲自供养佛陀。童子即将之供养佛陀及诸眷属,结果一钵食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童子随即皈依比丘,比丘则为他传戒,并令其发菩提心。

童子父母为寻儿子随后赶来,净臂又开始劝请父母皈命佛陀,父母最终就与五百人一同在佛前出家,并发菩提心。此乃释迦牟尼佛初发菩提心之经过。”

与上述公案较接近之记载,可见于《呵斥破戒经》,此经有如下记述:

“久远之前,极光如来出世传法时,弥勒菩萨曾为一转轮王,并初发菩提心。四亿劫之后,释迦牟尼佛于胜他幢如来前始发菩提心。他于一千年中以种种资具及昂贵珍品供养、承侍如来,以此广积善业。待如来涅槃后,他又建成长宽高各为一由旬、一由旬、半由旬之七宝遗塔,并为获无上菩提而发愿。”

另《报恩经》中记载阿难曾问佛陀:“世尊对诸比丘如是关爱,不知世尊发菩提心已有多长时日?”佛陀告诉他说:“无数劫前,有两人因广积恶业而致身堕地狱。狱卒令二人推拉马车,且不得停下歇息,并不断以大铁锤痛击他们。其中一人因身单力薄已无力再拉,但他被锤打致死后又立即复生并再度遭罪。此时另一人则对他生出强烈悲心,此人祈请狱卒:‘我一人拉车即可,请务必将他释放。’狱卒闻言顿生嗔恨,抡起铁锤就砸向发悲心之人,结果此人被砸死后立即转生三十三天。”释迦牟尼佛接着又说道:“当时在地狱中心生慈悲之众生即为我前身,我最初发菩提心之对境即为地狱众生,后来即开始对一切众生皆发慈悲心。”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佛还觐父

又《毗奈耶经》中记载,有声闻眷属曾问释迦牟尼佛最初如何发心,佛陀回答说:“久远之前有一具光国王,他拥有一色如睡莲般洁白之象,此象七肢分外强健、庄严。国王将大象交与驯象者调服,驯象者驯服它后又将之交与国王。国王与驯象者某日同骑此象前往森林狩猎,进入林中后,大象嗅到雌象气味后即开始疯狂奔跑,疾如厉风,两人顿觉天翻地覆。国王心生极大忧怖,他令驯象者立即管束住大象,怎奈驯象者却说道:‘仙人咒语我已施用过,亦用铁钩勾招过它,绳索、镣铐也全都试用过,不过国王应知,凡此种种均无法调伏贪心,所谓贪心可谓此消彼长、生灭不已。’想尽一切办法均无法制止住狂象躁动后,驯象者只得对国王说:‘看来所有办法都已对此象无能为力,国王还是抓紧树枝、力争脱身吧。’国王只能依言与驯象者相继抓住树枝,狂象则一路奔跑而去。

脱离险境后,国王对驯象者说道:‘你怎能将未驯服之大象交与我?’驯象者辩解说:‘我确实已将其驯服,但它一闻到雌象气息就无法自制,我亦无可奈何。不过,因它已被驯养过,不久它即会自行返回。’

七日过后,大象狂野之心渐趋正常,它已能约略忆念起自己被驯养之情景,于是便又从林中返回王宫。驯象者大喜过望,他急忙将情况汇报与国王。国王犹自怒气难消:‘看来你并未真正驯服此象。’驯象者信誓旦旦保证说:‘我真真切切已将其驯熟,国王若不信可亲自测试。你只需放一燃烧铁球,然后令此象吞入肚中,它定会依令行之。’

正当大象未有丝毫犹豫正欲吞下铁球时,驯象者提醒国王:‘大国王,它若真吞下燃烧铁球,则必死无疑。’国王不甘心地问道:‘它既已被驯服,为何还要给我们制造大麻烦?’驯象者回答说:‘大国王,我已说过,我所驯服者乃它身体,并非其心。我只为一调伏身体之驯象师,根本不能堪称为心之调伏者。’国王紧接着问他:‘在此世间有无能调心之人?’驯象者此刻受天人劝请脱口而出:‘大国王,唯如来正等觉方能调伏身心。世间人因贪欲增上,尽管为摧毁贪心亦会行种种精进之道,不过大多都半途而废。我以各种方法驯服具有美妙身相之大象,而无色相之微细心唯赖佛陀教言方可调伏。佛陀具大威力,又断尽烦恼,实为真正英雄。任何人只要依止佛陀,无形之心都可调柔。’

具光国王听到驯象者说佛陀拥有精进、威力等功德后,立即开始行广大布施以积累资粮,并在发心后又发愿道:‘以此广大布施力,愿诸众生得佛果,往昔如来未调伏,所有众生皆度化。’他当时即如是发无上菩提心并发愿。”

其他本师传中有极明、极贤国王之公案,唯名字与上文不同而已,实际所指乃为同一国王。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净心品 107、不同佛前之最初发心”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九、智慧品 106、心善则一切皆善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九、智慧品 十一

— 索达吉堪布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星宿婆罗门子时,于四万两千年中行持梵净行。他有次来到富丽王宫后偶遇一商主之女,那女人一见星宿立即被其庄严相貌所吸引,于是马上在他脚下顶礼。星宿疑惑问她:“你欲何求?”女人大胆说道:“我只要你当我丈夫。”星宿坦诚回答说:“我不能随贪欲转,因而不能与你共同生活,我乃持梵净行者。”女人穷追不舍:“若你不与我共同生活,我马上就会死去。”

婆罗门子此刻则想:我已在四万两千年间行持梵净行,若要与她生活实在不应理。于是他便扔下女人,自己径直走开,但走过七步后又心生悲意。婆罗门子想到:看来我应舍弃戒行,为此身堕地狱也应承受,唯望这可怜女人不要死去,亦不再感受痛苦。”

其后十二年中,他一直与女人一起生活,最后又再次出家修持四梵住,并于死后转生梵天。以他当时发大悲心之故,婆罗门子迅速圆满了四万大劫资粮。其他众生必堕地狱之恶业,菩萨以善巧方便及悲心摄受,反以之而转生梵天。

又燃灯佛之前,曾有五百商人赴大海取宝,得宝后众人即踏上归程。五百人中有一黑人,惯喜造作恶业,加之他本人又精通武功、喜行强盗行径,故而屡屡造恶不休。回程途中他又想:我应杀死所有商人,如此一来,全部财宝即可尽入囊中。

释迦牟尼佛当时转生为五百人中一商主,名为大悲商主,他于梦中得到海神授记说:“你们同行者中有某位人士,长相如何如何,装束如何如何,此人妄图杀害所有商人后夺走宝物。这五百商人皆为无上菩提道中不退转菩萨,若一次杀光如此众多之菩萨,此人必得在地狱中呆够每位菩萨从因地至成佛间所用时日之总和,在此无法计数之漫长时日内,他时时刻刻均需感受燃烧剧痛。既如此,你何不依善巧方便法保护好五百商人,同时也挽救此人,使其勿堕地狱!你应三思而行之。”

大悲商主听罢便一直辗转反侧、苦思冥想,他最后终于下定决心:看来除由我杀死此人外别无良策,因若将此事告知众商人,他们必定会心生嗔恨,会将他立即诛杀。如此一来,众商人则将堕入地狱中;若由我取其性命,我决定会因之而堕地狱中,并于十万劫中饱受燃烧之苦,但我愿替众为之;若听任此人杀死五百人,这人就会造下天大恶业,如此行事何能应理?干脆我来替众行道,杀死此人,以挽救五百众人与他自己!

大悲商主主意已决,他马上抢过黑人所持短矛,一下就将之刺入黑人躯体,使其立刻毙命。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饭王得病

当时之五百商人即为贤劫中五百菩萨,因大悲商主是以大悲心及方便法行事,他凭此迅速圆满了十万劫所需资粮,而黑人死后也转生善趣。但等释迦牟尼成佛后,尽管佛陀已获金刚般坚固身躯,不过为以善巧方便法度化众生,他依然示现脚被檀木刺刺入之情景。

当时有最后有者二十人,另有二十人乃他们怨敌。这些怨敌伪装成最后有者之好友,欲扑向最后有者所居之处将其全部杀害。正当他们如是盘算时,佛陀凭其智慧早已对其想法了知无遗。为调教众生,他对目犍连说道:“此地有檀木刺,定会刺入我右脚掌。”结果刚刚说完,一根一拃长之檀木刺就现在佛前,此檀木刺可谓尖锐无比。目犍连主动请求欲将之抛向另一世界,佛陀却告诉他:“以你神通,根本奈何不了它。”目犍连即施以最大力量试图移走檀木刺,怎奈三千大千世界之大地尽皆震动,但檀木刺却纹丝不动。

释迦牟尼佛随即以神变来至四大天王之天界,那根檀木刺也跟随世尊升至四大天王处。佛又相继来到三十三天、离诤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乃至梵天,刺亦紧紧相随、不离寸步。当佛陀从梵天返回后,刺也跟着回来。佛陀安坐坐垫上时,刺就现在佛面前。此时佛以右手从容将右脚摆在那根扎于地上之锋利檀木刺上,整个三千世界顿时震动起来。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九、智慧品 106、心善则一切皆善”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九、智慧品 105、方便度众不可数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九、智慧品 十

— 索达吉堪布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一知吠陀仙人,精通一切论典之词句、意义,且具神变及威力。他以外道行持而获离贪境界,并寿长九万年。中有八万年都未安眠榻上,真可谓衣不解带、夜不就寝。他从不贪著昏沉、睡眠,心中整日思维众生痛苦因何产生。后来他知道除无明外再无别种根源,正因无明而产生轮回。若通达无明本质,也即可谓灭尽轮回。

正当其如理观察之时,净居天八万天人一齐在他面前虚空中现身。众天人对他如理作意赞叹不已,且同声念诵三遍如是偈颂:“狮为兽中王,岂能有畏惧,智慧如狮心,导师汝似狮。吾等八万众,诵偈如狮吼,各个恭敬汝,合掌又顶礼。十方世界刹,无量佛陀尊,显现汝心前,汝已守此刹。大象及骏马,难驯又难依,众中最殊胜,人中胜导师。往昔诸如来,所有众功德,汝皆已具足,必得佛陀果。”

知吠陀仙人受众天人礼赞之时,将心安住下来后想到:他们所谓之佛刹何时方能现前?净居天天人此刻又说道:“好朋友,你以心之显现力可现前十方世界不可思议诸如来刹土。”听天人如是讲罢,以此善根力加持,他自然跃升至七多罗树高之虚空,并顿时目睹十方刹土。种种刹土中,有些刹土中之佛陀正在降生,有些刹土中之佛陀正迈步,有已出家之佛陀,亦有已成佛者,还有佛陀正转法轮,尚有入于寂灭、入无余涅槃之佛陀,他并且听闻如来说法妙音。

然后他告诉净居天天人道:“往昔轮回边,无法衡量之,以无明而舍,寂灭菩提道。为获菩提果,吾等当发心。”说此颂词后,他以自身光芒照触无量众生,令其皆获不退转果位。

又释迦牟尼佛曾为善住仙人,具善法等持。他经常都在思索:菩萨以何学问方能究竟善法等持?若能了知一切万法本体为空,才算究竟等持,因一切法均远离所作故。当其从定中出定后,就开始前往各地为众生宣说此理,以期众人都能通达空性之道并因而放下勤作。其后有无量众生因闻听他法语而获无生法忍。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无著识菩萨时,具无性等持,后又获一切诸法无有本性等持,并于二十四中劫中以诸神变足精进修持。他后又前往无量佛刹,于二十中劫中为众生广宣无性等持法门,令无量众生皆趋入无生法忍之道。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无障见心仙人,以外道法门而远离贪欲,并具神通、威严。他去寂静地观修时总在想:何为法?何为障?最后他自己得出结论:一切法均无有,一切障碍均不存在,因万法本体就为空性。正如虚空无法障碍虚空一样,因虚空本身即无实体。得到定解并从定中出定后,他向众生开示道:“诸位朋友,一切法本体为空,既如此,我等又能以何法障碍何法?”在其宣说后,诸法本来为空之音声便借风势散播向四方,令无边众生均得以听闻,并皆获无本体等持,且均生起无生法忍之境界。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法华妙典

当摧敌国王执政时,利乐如来正出世传法,在其菩萨眷属中,释迦牟尼佛彼时转生为信力菩萨,一直赞叹大乘功德。有一些不喜、不愿住于轮回中之声闻乘比丘,他们经常说:“前际无边无涯之轮回有谁愿住?”并以此与大乘佛子展开如理如法之辩论。

信力菩萨则对其说道:“诸位长老,不知你们是否具体知晓众生过去长陷轮回中时所遭受之剧烈、难忍痛苦?”他们纷纷回答说:“不大清楚。”信力接着说道:“正执著于法时有何畏惧?你们对过去之事不愿观察,对未来又妄加观察。诸位长老,舍弃已逝之事、一心只想未来之事正乃真正可怕之事。你们在进行对过去之所谓观察时,对未来并未从根本上加以重视,你们均如是思维:过去已永远过去,无需观察,亦无可恐怖。诸位长老,我据佛陀本义对此理解为:过去之事亦需正确观察,在观察时,‘我做过诸多事’之类念头根本无法存在。诸位长老,往昔有位仙人名为红马,他欲到达世界边际后而死去。于是他就以神变脚踏山王,一一飞越崇山峻岭,怎奈依然半路死去,并未摸着所谓边际。诸位长老,佛陀从未开示过可依双脚踏遍边际,唯以智慧方能触摸世间边缘。你们以为未来痛苦不堪,并为未来痛苦而担忧不已。但诸菩萨所要灭尽者乃贪欲边际,他们绝不会徒劳赶赴世间边缘,若能灭尽贪欲,哪里还会有痛苦记忆及关于痛苦之念头?”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九、智慧品 105、方便度众不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