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八、禅定品 94、喜求禅定 成办二利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八、禅定品 六

— 索达吉堪布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嘎西嘎国王手下一大臣,名为查见。他精通一切论典,并具性格沉稳、行动调柔等诸多超人功德,且常为众人宣说如何取舍善恶之道理,众人因此都像对待上师那样对他恭敬爱戴。他有次想将国王心中不合理之念头全部除去,于是就与国王来到一寂静地后说道:“胜身等国王都犯有同样过失,但国王们自身却皆未察觉。”

接下来他便首先宣讲饮酒之过:“饮酒后能令人生起嗔恨心,且哭哭闹闹,说话也语无伦次,并能导致各种疾病等过失产生。”然后他又讲赌博过失:“为赌博获胜,人人心烦意乱且毁坏事业,赌徒各个不能安睡,且要忍住大小便,这样必将导致各种疾病产生。”随即他又宣示了打猎、女人等诸种过患:“打猎会被毒蛇、蚊子等动物伤害,且要被冷热、饥渴、劳累等折磨。路上还可能从马上摔下,又或者遇到怨敌损害等令人恐怖之情形,更何况来世尚要承受难忍果报。再看女人,女身之过为:令男人威望降低,出现无明黑暗,贪欲之火焚毁自己,如毒蛇一般心生嗔恨,尚有说粗语之嗔恨过失。为国王自己福德考虑,若能调伏自己根门,如理如法主持国政,即能增上一切功德。”

尽管查见奉献给国王诸多教言,不过因国王心性散乱,他听闻后心知自己并不可能将其全部如法行持,但为顾及查见情面,国王只得说道:“你像上师一样赐我教言,我从今往后定不违越。”待查见说完,国王即自行回宫,又与王妃呆在一起。夜晚降临后,国王依旧开始沉迷于歌舞、美酒等放逸行中。

另有些大臣对查见智慧及福德心生妒意,他们便向国王进谗言道:“查见欲与胜身国王里应外合、推翻王位,你应在各方面小心提防。”愚笨国王嘎西嘎根本不经观察,自此之后便对查见心生不满。查见了知国王心态后不觉悲哀想到:人们并不看重说真实语之众生,这世间肤浅之人就如毒蛇一般。我本无任何过失,但他们偏偏就要离间,以致国王对我不满。居住、生存于这种众生中有何利益?我实在应前往远离一切过患之寂静地,此等寂静地方适宜于修持善法。

查见心意已决,于是便将家财、亲友统统如杂草般抛弃,自己前往寂静地精进苦行,并终获四禅五通。

国王后来驾着马车并携带兵器、率领军队,奔赴森林中打猎,且一路驰驱进入尊者苦行森林中。查见此时已知晓国王就在林中活动,他心想:我应将这喜造恶业之国王从恶性道中解救出来,并使其趋入善道。念讫,尊者便于刹那间幻化成胜身国王,拥有四种军队。军士各个握有坚利兵器,且时时擂鼓助威、吹响嘹亮海螺,军威气势可谓撼天动地、力拔山岳。

当四种军队威风凛凛出现在嘎西嘎国王面前时,国王立刻惊恐万分,他不禁恐惧想到:我现在该皈依谁好?久闻大尊者查见居住于此森林中,凭其苦行功德一定会保护我。想及此,他连忙命令驾车者速将马车驶往查见所居之地。众人依其吩咐如是照做,等见到查见后,立即就被他以善言款语好生安慰,查见边招呼边将国王迎进茅棚、安置于坐垫上。

这时军队已消失不见,国王向查见纳闷问道:“刚才气势汹汹之大军现在何方?”查见对国王道出实情:“我是为调伏国王才以神变力幻化出四种军队,其实这里根本就无胜身国王及其大军。”尊者接下来又循循善诱说:“世间不仅有怨敌造成之恐怖,就连得到王位亦能产生诸如安乐稀少、引生堕落地狱等众多过患。若将王位一直保留下去,将来必堕恶趣。为断除恶趣之因,国王理应前往寂静地出家求法。”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天龙云集

查见紧接着又为国王宣示了贪著世间妙欲之过患、远离世间法之功德。国王对其神变力生起大信心,对其宣说佛法生起欢喜心,于是就将自己随身衣物、饰品全部交与驾车者并令其返回,自己则于尊者前出家。查见为他传授教言,他自己亦严护根门、戒律,并于苦行修持后逐渐获取禅定境界,享受寂灭安乐。

驾车之人及余众返回城中后,王宫中人皆心生悲伤,他们纷纷打探国王去处,众人回复说已在查见处出家。王妃等眷属闻已不觉失声痛哭,众大臣想方设法才使其从忧伤中自拔出来,并立大太子当上国王。

若具足禅定境界即可获取神变,以神变即能令众生欢喜,再以佛法则可利益众生。故而对圣者禅定功德,我们理应生信、恭敬。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八、禅定品 94、喜求禅定 成办二利”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八、禅定品 93、普行菩提制止邪见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八、禅定品 五

— 索达吉堪布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为普行菩提,在家时即已对世间人赞叹之学问、各种艺术全部精通。后来又出家求道,更以利他心行精进求法,并最终对佛法通达无碍,且获阿阇黎位。无论行至何处,所有出家众、智者、国王、婆罗门、施主、外道都对其十分恭敬,大尊者也以利益他众之心游历过众多地方。

其后他来到国王治下一国家中,国王早就听闻过他鼎鼎大名,于是就在一园林角落中对尊者行长期供养,尊者也为他宣讲佛法。对尊者所取得之功德、名声,有人心生妒意,为令国王对普行菩提不再欣赏、重用,他们就私下对国王说道:“普行菩提非常狡诈,他惯以温和面目伪装自己,他真实身份实为利红国王所派奸细。他利用佛法欲令人皆心怀惭愧并性情柔和,以此途径逐渐假方便法欺瞒大众。”

国王听罢心中略感怀疑,对普行菩提之恭敬、爱戴自此以后稍有变化。尊者感受到国王微妙变化后,一日手持净瓶及三根木棍等资具便欲离开国王治下国家。国王不解问道:“大尊者是否因我做错事情而离去?”普行菩提回答说:“我绝非因未受国王恭敬,亦非因生嗔恨而无缘无故甩手离开,只是我观你乃非法器,因你较狡猾,故而我才想离开。”

国王平日养有一狗,此狗对国王而言颇显重要。此时它已龇出獠牙,正欲咬啮尊者。普行菩提便借机发挥道:“大国王,你深知此狗以前对我十分友善,而今却獠牙外露,分明对我心怀不满。从旁生行为之中都能现出你心中态度,因此狗实际上乃为你之眷属。”

国王闻言心中羞愧不已,他低头想到:尊者太过聪慧,早已了知我心中所思,我还是勿以狡诈手段应对为好。想到这,他便说道:“我在众人中确实数落过你过失,我也是迫不得已、无计可施时才欲暂时舍离你。你一定要宽恕我,千万不要离开。”

普行菩提冷静答言:“我现在确实应离开此地,因告别因缘已经成熟。别人不恭敬我时,我最好离开,否则即会被人狼狈赶走。我离开时并未有不欢喜心,以后也定不会舍弃利益你之心行。原本人中不知报恩者、与亲友感情不长久者就为众中最低劣之人。为我们友情长存、稳固如山,我一定要暂时离开。”

国王最后只得无奈说道:“如你不得不走,那就请日后一定再来看望我,千万勿生不满情绪及仇恨心。”普行菩提大度回答说:“大国王,这人世间历来违缘重重,我并不敢言自己一定能来。不过若因缘具足,我肯定会来探望国王。”尊者言讫即离开国王。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龙宫说法

尊者自此更明白依赖在家人只会使心生种种不乐,他便前往寂静地苦修禅定,不久即获四禅五通境界。他随后又以慈悲心观照国王,并将国王情况全部掌握。因很多大臣智慧低下,有些更持有无因派见解,他们就将莲花花叶色泽、孔雀羽翼花纹等现象全归之为自然产生,实属典型无因派见解。还有些持有大自在派见解;有些则只知希求今生安乐。总之,各人以自己分别念妄说纷纷,国王本人又缺乏主见,故而已被人引入邪道深渊。尊者不觉悲心顿起,他马上就想出制止邪见之法。

普行菩提于森林中幻化出一只大猴,再以幻术剥下猴皮披在自己身上,掩盖住身体其他特征,只披着猴皮来到王宫门口。王宫门外有许多手执兵器之人列队守卫,而大臣及婆罗门等人则次第坐在宫内,国王一人端坐狮子宝座之上。见到尊者后,国王急忙将他迎请入宫中,请他在坐垫上就座,并问道:“大圣者,是谁供养你猴皮?”

普行菩提故意说:“此乃我自己制成,并无人供养。我在林中苦行时,无法在吉祥草垫上安坐。见到大猴后,为自己坐禅、修梵净行方便就将其杀害,剥皮为衣。”

国王听罢反倒有些不好意思,他便低下头不再讲话。而众大臣本来对尊者就有些不满,现在立即抓住机会说道:“奇哉!请国王好好看看你喜欢之所谓行持佛法之大尊者的作为。他在林中苦行,为一人利益就能将大猴残杀,这真乃稀有,愿他苦行能获圆满成就。”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八、禅定品 93、普行菩提制止邪见”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八、禅定品 92、远离散乱 方成禅定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八、禅定品 四

— 索达吉堪布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婆罗门种姓之人,勤学吠陀等一切学问,不久即以智者赞誉而声名远播。他不但财富圆满,而且素喜布施,更深知在家乃一切过患之来源,故而他即如抛却杂草一般出家苦行。当其离家之时,钦佩他功德者皆愿跟随学法。此婆罗门不喜散乱之地,他专程前往南海歌屋地方,择一寂静地精进苦行、严持禁戒。尽管住于条件艰苦之清修森林中,但因其前世善根力,他却素喜布施,只要有客相访,他依然会用草木根果及净水相待,并以“善来”称谓欢迎诸人,令其皆生欢喜心。因其对苦行者行供养,人皆称之为阿嘎贝大师。

帝释天为观察他修证境界,即来此寂静地将草木根果等物尽皆隐藏起来。阿嘎贝大师仙人原本就知足少欲,不贪口腹之欲,只喜坐禅入定,因此他根本不观察食物消失不见之原因,煮熟树叶并享用过后,他立即进入禅定状态。帝释天后来又把草叶树叶渐次隐匿,仙人则将剩余或陈旧枝叶捡来煮食。帝释天最终以婆罗门形象现身仙人面前,仙人欢喜接待,遂将辛苦所得叶子煮与他为食,自己依旧日夜坐禅、欢喜不辍。

帝释天化现之婆罗门连续三日到仙人处,仙人始终以喜悦心态接待、供养、承侍,帝释天深感稀有,他想:此人苦行精神实在可嘉,如果他本人愿意,连三十三天天主之位仅凭思维忆念即可垂手而得。想到这,帝释天不由替自己处境担忧、恐怖起来。他现出天身来至仙人面前问道:“你苦行精进到底有何必要?你对苦行又有何想法?”

仙人回答他:“我为解救感受生老病死之众生而苦行。”闻听仙人如是答话,帝释天不觉心开意解:他原来并不希求我所有之果位。高兴之余,他便对仙人允诺:“我欲赐你悉地,请尽管开口索要。”仙人急忙提要求道:“有善妙妻儿财产并不能令人满足,希望你能赐我断除贪欲之悉地。”帝释天正欲赐其悉地,闻言不禁深感满意且赞叹。而仙人则利用祈请悉地之方式趁机为帝释天说法道:“嗔恨心乃摧毁一切利乐因,请赐予我灭嗔恨心悉地。”帝释天又感满意且赞叹不已,正欲赐其悉地时,仙人又趁机传法说:“我不欲见凡夫愚者,亦不欲闻其言,或与其交往,因我不欲感受与此类众生交往之痛苦,我需你赐予此种悉地。”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证明说咒

帝释天听罢顿感困惑,他问道:“此等凡夫愚者甚为可怜,你既具有大悲心,为何又不愿见到他们?”仙人解释说:“无论我如何行事都难以饶益此类众生,他们亲行非法又令别众亦为非作歹,此种作为让人怎能对其生起悲心?他们根本就非为堪受饶益之法器,故而我不欲与此类人众交往。”

帝释天再次对他教言赞叹有加,于是就双手合掌如莲花花苞、正欲以恭敬心赐其悉地,仙人此刻又说道:“我愿会见智者,与他们交往,听闻或与之交谈,如此即能令我获得安乐,我欲获此种悉地。”帝释天又感疑惑,他不觉问道:“你喜欢智者,这又为何?”

仙人回答说:“智者行为如理如法,不唯如此,他们还令众人亦行合理之道。这些智者从不说粗语;恒时得利益;既无狡诈心;身心又调柔、寂静,堪为饶益法器。”帝释天闻已又是一番赞叹,为报恩他又说道:“你还希求何种悉地?”仙人便继续提出请求:“我性喜布施故而需饮食充足,另外我尚欲所有乞讨者都具足清净戒律,能达成此种愿望之功德、悉地请赐予我。”

帝释天感慨答言:“你今日所说教言皆非常珍贵,你所提要求我全部答应以作对你传法之报恩,我定会赐予你所求悉地。”仙人此刻却说出令人困惑之语:“你乃所有天人中最善妙之天尊,并欲赐我能带来利益之悉地,但希望你自此之后勿再前来!你为摧毁非天之大尊者,望能圆满我愿,赐我此种悉地。”

帝释天闻言深觉羞愧,他因自己不被仙人邀请前来而发问道:“诸多苦行、念诵、坐禅之人都喜我前往他们那里,而我还答应赠与你悉地,你为何却说不欲再见我?”

仙人诚恳解释说:“我绝非以不恭敬心或有意不善待你之方式不愿见你,只是你这善妙天人若经常前来,我心会因之而散乱。你本人虽心性清净、寂静,但我唯恐你常来会坏我禅定,因此我才不欲再见到你。”

帝释天听后更对仙人敬佩不已,他在顶礼、绕转仙人后就隐身而去。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八、禅定品 92、远离散乱 方成禅定”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八、禅定品 91、永不希求世间利乐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八、禅定品 三

— 索达吉堪布

久远之前,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一种姓高贵之婆罗门子时,他拥有六位各具相应功德之弟弟及一位小妹。七兄妹在婆罗门子教授下学习吠陀及其余一切学问,并全部精通,此婆罗门子也因此而声名远播。他对父母均非常恭敬且孝顺,对弟妹也如上师、父亲一般恭敬,并以此种行持而安住于家中。

后来父母皆双双离世,待婆罗门子从悲哀心境中恢复过来后,他便告诉弟妹道:“世间人一般都愿共享美妙生活,但不管他们情愿与否,死亡总有一日会降临。一旦它降临,必会使家人各奔西东,且能引生无穷痛苦,所以我欲出家修行。至于你们,还是好好享受在家生活为妙。”

弟妹听罢各个热泪盈眶,他们深情对兄长说道:“父母已远离我们,难道兄长也要将我们舍弃?无论你到哪里,我们都会死心塌地跟随。”七兄妹随即就跟随大哥,舍弃众多财富、亲友前往森林中出家苦行。不仅他们紧紧跟随此位尊者,就连仆人、仆女、与尊者关系友善之亲友也追随他一起出家求道。

森林中环境优美之地有鲜花盛开,他们即在此胜地一近湖泊处安顿下来。众人在互相间距不远处各自以树叶搭成茅棚,人人即从此开始一心坐禅。他们相约每隔五天便到尊者前闻法,而他则为诸人宣说应趋入真正禅定道理、贪欲过患、静处知足少欲之功德、懈怠过失及信心功德等佛法。仆人对他们也恭敬爱戴,从湖中采得莲藕后便于荷叶上均分,然后便敲响木头以明进食时间已到。待仆人回去后,众人进行完念诵、火供仪轨,就按年龄长幼顺序次第将莲藕拿到自己茅棚内享用,接着又继续开始静修禅定。除去共同闻法外,众人互相之间绝少往来探望,大家都守持清净戒律,于寂静地如法修持、享受禅定安乐。

他们快乐生活之名声不久即达于天界,帝释天闻知后为观察究竟某日亲临寂静苦行处。他看到尊者所欲享用之如象牙般莲藕后,就趁仆人回茅棚之机将莲藕藏匿起来。结果当尊者来到分藕之处时,不见莲藕只见满目凌乱荷叶。他当时想到自己所应得之份额恐已被别人拿去,于是就心无丝毫怨恨地又重返茅棚坐禅,且因害怕扰乱众人心、引人不悦而未给任何人讲明。其他人及弟妹均认为尊者已经享用过莲藕,便各自取回自己份额回到屋中食用,后又接着坐禅。

如是度过一、二、三、四、五日后,帝释天一直将莲藕藏匿,而尊者则未生丝毫不悦。五日过后至下午时分,当众人又团聚闻法时,大家这才注意到尊者身体已日渐憔悴:他眼眶深陷、颧骨凸出、面色黯淡、声音低弱、神态疲倦。大家忙问他消瘦、疲累原因,尊者就将原委向大众讲明。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说咒消灾

众人不觉深感纳闷:我们苦行之时为何会出现此等非法行为?大家心生不悦,亦深感稀有,同时也因略感羞愧而将头低下。帝释天此时施以加持,大家更不明所以、迷迷糊糊。尊者大弟弟便首先澄清自己清白,又骂那盗莲藕者道:“尊者,无论谁拿你莲藕,都愿此人享有财富圆满之家及美丽妻子,同时子孙绵延不绝。”(因这些修行者皆守持清净出家戒律、淡泊名利,故而才会将世间种种妙欲当作“咒骂”内容。)

二弟则诅咒说:“尊者,无论谁拿你莲藕,都愿此人恒享美妙珍珠、项链,孩子、饰品等财物尽皆圆满。”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八、禅定品 91、永不希求世间利乐”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八、禅定品 90、不当国王装哑跛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八、禅定品 二

— 索达吉堪布

 

久远之前,于印度鹿野苑有一梵施国王,势力强大,并令百姓安居乐业。梵施王娶有一梵积姆王妃,并拥有一梵具湖泊。但国王、王妃始终未生育太子,于是他们便常常祈祷天尊。最终因前世宿缘会聚,而非祈祷之功,王妃终于有孕在身。此太子前世就曾为得无上菩提而发过愿,且誓愿异常坚定,他此番转生是从地狱超升而来。

具智女人一般均精通五种法:了知男人对自己喜爱程度;何时来月经;孩子何时入胎;入胎后情况;胎儿是男是女。王妃在孩子刚一住胎之时就告诉国王说:“我已有身孕。”国王欣喜万分,立即发愿道:“为胎儿圆满降生,我愿以大财富承侍王妃,使其不需辛劳就能幸福生活。”

王妃则心中暗想:国王真应行广大布施以积累福德。结果国王果然按王妃意愿如是照做,他还将四方牢狱中被囚禁之人统统释放。王妃又想:我应与国王一起在梵具湖上荡舟赏玩,如此享受生活方为惬意。国王立即满其心愿,携王妃于湖上轻舟荡漾。

王妃最终竟于湖上诞下一身相庄严、遍体金色、能回忆自己前世之具相太子,亲友们得到消息后便为他连续举行二十一天贺诞仪式。在众人商量孩子姓名时,因他于水上降生便名之为水生。水生被八位姨母精心抚养,当他以神通观察自己前世出处时,发现自己曾当过六十年国王,此次降生是刚刚从地狱中转生而来。

水生不由想到:如我再继续主持国政,将来必定再堕地狱,我一定要设法躲过此难。于是从落地之时起,他便开始假扮成跛子。在太子降生当日,尚有五百大臣之子也同时诞生。当这群孩童都开始蹒跚学步之时,眼望自己跛足之子,国王暗自思量道:若水生足不跛行,恐怕现在也应又走又跑了,奈何他却无法行走!不过无论如何,我都要让他继承王位。而水生太子则想到:父王对此等继承王位之类毫无意义之事竟如此重视,看来我应装成哑巴。于是水生便不再开口讲话。

当同龄伙伴均学会张嘴说话之时,眼见沉默小儿,国王又想到:若水生非为哑巴,恐怕现在也应牙牙学语了,奈何他却无法开口!这孩子真是可怜,我亦因之苦不堪言。因水生又跛又哑,他之姓名于是日益被人遗忘,众人都称其为哑跛。国王听闻后自然沉默难言,但内心却痛苦万分。每当有人询问时,他便说:“我虽为国王却一直苦于无亲生儿女,即将面临种姓断绝之困时,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生下一儿,谁料他却又跛又哑,这让我怎能不心生痛苦?”

诸大臣连忙召集医生前来为太子诊治,众医生在做过详细观察后发现太子聪颖过人,根本无病,他们便对国王、大臣建议说:“太子无有任何疾病,你们最好吓唬他一下,如此可能会令太子状况好转。”

国王听从建议召来一些刽子手悄悄告诉他们说:“你们在表面上稍微吓唬吓唬太子,但千万勿将其真正伤害。”刽子手听命后即准备实施,他们将孩子置于马车上前往鹿野苑城中。当孩子看见丰饶、美丽之城市景观时开口说道:“鹿野苑是空城还是有人居住?”

刽子手急忙将太子带回交与国王,并汇报说:“大国王,太子已开口讲话。”国王将孩子揽入怀中,试探他道:“谁杀?谁打?谁离开生命?谁给何物?”但太子此次则缄口不语。国王只得假装说道:“我要将太子舍弃。”言毕即将太子又交与刽子手。他们则将太子又带往别处,当众人发现一具尸体时,孩子开口说:“此尸为死人所留抑或活人所留?”刽子手迅疾将太子再次交给国王,并言太子已开口讲话。国王再将太子揽入怀中问他:“谁杀?谁打?谁离开生命?谁给何物?”太子又装聋作哑起来。

国王再将他交与刽子手,这回众人又看到一堆稻垛,太子又开口说道:“此垛为无人吃过之垛,还是已被人食用过?”刽子手再将太子带回王宫,向国王汇报说太子几次三番均能开口讲话,结果当国王把他揽入怀中又问他相同问题“谁杀?谁打?谁离开生命?谁给何物?”时,太子则将唇吻又一次紧闭。

国王这次将太子交与刽子手后,令他们在城外园林中假装挖坑以掩埋哑跛。正当众人挖土铲灰之时,太子向驾车者询问为何挖坑,那人回答说:“国王下令要将太子活埋。”哑跛马上想到这些刽子手真真切切可谓杀人不眨眼,平日即以杀人为业,故而他心里顿生恐慌。他急忙说:“若国王答应我善妙条件,开许我行正事,我可亲自于城中步行、讲话。”刽子手火速禀告国王,国王立即回答说:“太子欲得王位,我都可当下答应。”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衣救龙难

国王自是兴奋难言,他开始令人将大街小巷全部装饰起来。哑跛则步行抵达城中,众人咸感稀有难睹,刹那间就聚集起成千上万人围观。太子步行到国王脚下顶礼道:“大国王,我非哑跛装哑跛,而今明确表达之。我原本就诸根具足,在回忆前世时,发现自己曾做过六十年国王。以此业力感召,我堕于地狱中受六万年难忍巨苦。因不欲再堕地狱,故而我对王位心生厌离,希望父王能开许孩儿出家证道。”

国王惊讶问道:“一般人厉行苦行、勤行上供下施,目的都为谋求王位,而今王位于你可谓唾手可得,你为何却要将其舍弃?”太子郑重答言:“木鳖果般妙欲不愿享,愿持甘露味般梵净行。” 国王又问他:“得王位后可尽享各种快乐,你为何要将之舍弃?”太子则回答父王:“痛苦源头之乐哪里算是真乐,为得真乐受苦又怎能当成苦。请父王一定要开许孩儿出家,我一心想去森林中苦行。”国王再次劝阻道:“孩子,王宫里有鲜花、妙香、美女、饮食、衣物、乐器等一切享乐资具,若去森林中,你只能坐草垫、与猛兽为伍、穿树皮、食野菜水果、饮山泉,既如此,为何还要舍弃王位前往森林?”太子则回答说:“森林中树皮人皮为衣,食水果并与猛兽同住,智者宁如此亦不愿为,得王位而打杀毁来世。请父王一定要开许孩儿出家,我一心想去森林中苦行。”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八、禅定品 90、不当国王装哑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