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五、安忍品 64、喜洋洋化干戈为玉帛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五、安忍品 十

–索达吉堪布

 

久远之前,有一国王名为山王,他有次率领军队前往森林中打猎。在树荫下休息时,从北方来的商人在向山王供养财物时,顺便赞叹了他们金刚棒国王种种功德。山王闻已生起极大嫉妒心。

回宫后,山王便派人传信给金刚棒国王说:“如你不到我这里向我顶礼,我定要派大军扫荡你国。”金刚棒国王也为一位凶狠、好斗之国王,他听到后不觉嗔心大长,即刻率领四种军队开赴山王治下国土。两国人马针锋相对、残酷厮杀,结果双方都有大批人员伤亡。

大臣则趁机对山王国王进谏道:“二位国王势均力敌,不如就此放弃互相讨伐,如此征战对两国都无任何利益,团结和合方为相处秘诀。”山王国王采纳了大臣建议,主动放弃了这场无谓厮杀。

金刚棒国王眼见自己军队也损失惨重,心里对战争自然就生起厌烦心,他最终也撤军言和。

山王国王又以恭敬心送给金刚棒国王一批财物,几天后,还将自己如天女一般美丽之女儿嫁与他为妻,金刚棒国王心满意足、满载而归。

山王之女名为那玛,嫁与金刚棒后不久即怀身孕,而胎中婴儿正为释迦牟尼佛所转生。以此之故,王妃一日心生一念:我欲使国王为我亲执宝伞,还要释放监狱中所有囚犯。国王果然按其意愿如是照做。

那玛后生下一太阳般光明灿烂且身上具足如意宝花纹之太子,太子降生后逐渐精通一切论典,又非常长于忍耐,不久即成世间众生无偏亲友。金刚棒年迈之后扶植太子当上国王,自己随后老死归西。太子登上王位后依佛法治理国家,他有次心中暗想:愿我王宫中能降下天人饮食、衣物、宝饰等物。结果终遂其愿,一切所求乘愿而来。因新国王对所有亲友都欢喜承侍、恭敬对待,故而众人都唤他作喜洋洋国王。喜洋洋国王以自己福德力令鼓声地方民众受用圆满、如天人一般。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嘱儿饭佛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嘱儿饭佛
法句经云。有大长者。名修罗陀。财富无数。笃信奉佛。自誓常以腊月八日。请佛及僧。长者临终。传嘱子孙。吾死之后。奉行不废。 儿名比罗陀。后日渐贫。居无所有。腊月已至。无钱供办。愁戚不乐。佛遣目连。往问比罗陀。汝父直月欲至。当设何计。比罗陀答言。父亡教令。不敢违之。唯愿世尊。怜愍勿弃。八日中时。回光临盼。目连即还。具白如是。 比罗陀将妻至外家。贷百金钱。还家办食。佛与众僧。往诣其舍。受食咒愿。比罗陀无悔恨意。欢喜还家。 其日夜半。诸故藏中。宝物自然充满。比罗陀夫妇。明旦见之。且喜且惧。惧官见问。所从得此。夫妇共议。当往问佛。即诣佛所。具白如此。 佛告比罗陀。安意任用。勿有疑难。汝之履信。不违父教。持戒惭愧。没命不二。闻施慧道。七财满足。福德所致。非为灾变。智者能行。不问男女。所生之处。福应自然。闻佛所说。益加笃信。

当时有一奸臣名为恶意,性情暴虐,他时常内心作意:若能杀死喜洋洋,则国民皆可归我统治。于是他便给山王国王去信离间道:“喜洋洋实为你敌人之子,如能将之杀死,你即可统领整个世界,我那时也可成为你手下大臣。”山王听信恶意一派挑拨之语,他于是派人前往喜洋洋处传口信道:“你父亲曾抢走我财产,令我感受巨大痛苦。现在,我要用我大势力向你报复。”喜洋洋闻言想到:如果山王率军到我这里,我治下民众可能会被其伤害,不如我亲自前往劝解。他就派人回复山王说:“我历来恭敬、佩服你老人家,大王不用亲赴我国,我当送上门去。”随后他就率大军奔赴山王国中,并在离其国家不远处之恒河岸边驻扎下来。

喜洋洋又派恶意奸臣捎口信说:“我爷爷乃我长辈中最受我恭敬者,我何不到你脚下顶礼问安?”而奸臣却将原话歪曲说成:“不畏惧你的国王让我告诉你,叫你山王前去他脚下顶礼。”山王听后怒火万丈,奸臣趁机又煽风道:“喜洋洋力量微弱,加之人又愚笨,怎能伤害如你这般的大国王?”山王就率领四种军队欲与喜洋洋部下一决高低,人马于是向喜洋洋驻地开拔而去。

喜洋洋国王此刻正趋入一艘如天宫一般之大船里,船上众人载歌载舞将其围绕,国王则欲在恒河中沐浴。待其在恒河中尽情游乐、沐浴后,又往全身涂抹上油脂。当他正欲吃饭时,军队开始擂响战鼓,一时鼓声浩大、声震如雷,山川大地尽皆震动不已。山王闻已心中不悦,他问奸臣道:“擂鼓为何?”奸臣回答说:“此种鼓声响起之后,天人饮食就要现前,喜洋洋他们即将进餐。”山王听到后不禁咋舌:“喜洋洋国王既具有如此福德威力,我们若伤害他,恐怕会遭雷击等报应。”他又想到:我这孙儿真有大安忍力。

喜洋洋此刻已了知山王国王开始有些踌躇不决,他想:我应以方便法摄受山王国王。主意一定,他就故意对已到跟前之山王国王说道:“众人多有谣传,言你欲与我相斗。如你真要挑起战争,那我也只得放弃安忍。我会令天炸惊雷,将你与你眷属统统杀死。”

山王国王立即瘫软下来,他因恐惧而主动要与喜洋洋握手言和。山王请他前往自己那里,按规矩对他恭敬礼敬又多加赞叹。喜洋洋则以佛法令山王趋入正道,随后回到自己国家。

喜洋洋之所以能获取天人般财富,原因在于:

久远之前,喜洋洋曾转生为鹿野苑一婆罗门,名为根具。根具曾供养一生病缘觉以粥混合之药,又持宝伞为缘觉提供荫凉。以此异熟果报成熟,根具后才转生为财富圆满之喜洋洋国王。

当时之恶意奸臣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五、安忍品 63、安慧狮子恭敬袈裟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五、安忍品 九

— 索达吉堪布

 

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安慧狮子,遍体金色、光洁闪亮,它经常以水果、树叶为食,从不损害任何众生,对出家人尤为恭敬。

有一猎人妄图杀死安慧,期冀把它金色毛皮献与国王后能免除自身贫穷之苦。他便穿上出家人所着袈裟,伪装成僧人,手持弓箭来到狮子面前,并最终趁它熟睡时向其射出一只毒箭。狮子惊醒后本欲追赶猎人,但见他身着袈裟不禁想到:此人身着三世诸佛胜幢袈裟,若将其损害,则如已对三世诸佛生起恶心。于是它便放弃了追杀猎人之意。毒箭毒性随后发作,当狮子生命垂危之际,它口中自然发出“呀啦啦瓦夏萨梭哈”之音。时大地震动犹如翻天覆地一般,无云天空亦降下雨水。诸天人目睹猎人杀害狮子相菩萨后,均降下天人花雨供养狮子尸体。而猎人则将安慧金色皮肤剥下,到国王面前试图索取奖励。

国王则想到:古代论典中皆言,任何旁生若皮为金色,则都为大菩萨。既如此,我为何还要奖励眼前这位屠夫?对他奖赏,与对大菩萨生杀心又有何种区别?国王心意已定,就拒绝了猎人赏赐之祈求。但猎人再三恳请,国王最后便送与他些微财物。国王又问他:“你杀害狮子之时,有无现出种种瑞相?”猎人恬不知耻回答说:“当时狮子口出八字,大地同时开始震动,无云天空亦降下雨水,诸天人也降下花雨。”

国王闻听之后,内心非常不悦,他对狮子立即生起信心。随即他又召集起所有智者,向他们询问这八字内涵,但无一人知晓。此时于一寂静地住有一具智夏玛仙人,当国王问到他时,他解释说:“‘呀啦啦’意谓剃除须发、身着袈裟之人,很快就能解脱生死;而‘瓦夏萨’则指剃除须发、身着袈裟之人,全都具足圣者相,已接近获得佛果;‘梭哈’则言剃除须发、身着袈裟之人,所有人天及世间众生均应对之恭敬承侍。”国王听罢顿生欢喜,他集中起八万四千小国民众,将金色狮子皮放于七宝马车上令大家恭敬礼拜。众人皆用香花供养,并顶礼承侍,还将狮子皮置于金箧中,为之专门建造佛塔,有很多众生最后都依之转生天界。

释迦牟尼佛变为狮子时,对身着袈裟之人无不生起坚定信心。以此缘故,他于十万劫中都转生为转轮王,赐予众生安乐,自己亦积累下广大福德。国王也因供养狮子皮功德,而于十万劫中享受人天福报。当时之国王即为后来之弥勒菩萨;当时之夏玛仙人即为后来之舍利子;当时之猎人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劝友请佛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劝友请佛
法句经云。须达长者。有亲友长者。奉事外道。不信佛法。及诸医术。时得重病。宗亲知友。皆来省问。劝令请佛治病。坚执不肯。答众言。吾事天地神祇。终不改志。
须达语曰。吾所事师。号曰为佛。神德广被。见者得福。可试请来。说经咒愿。听其所说。言行进趋何如。以卿久病。不得除瘥。劝卿请佛。冀蒙其福。长者答言。卿便我请佛及僧。
须达即便请佛。往诣其门。佛放光明。内外通彻。长者见光。欣然身轻。
佛告长者。人生世间。横死有三。一者有病不治。二者治而不慎。三者憍恣自用。不达逆顺。为三横死。若有病者。当以明道。随时安济。一者四大寒热。当须医药。二者众邪恶鬼。当须经戒。三者奉事贤圣。矜济穷厄。德感神祇。福祐群生。以大智慧。消去阴盖。奉行如此。现世安吉。
长者闻已。四大安静。众患消除。如饮甘露。中外怡怿。身安意定。宗室国人。莫不敬奉。

另外,久远之前,印度梵施王本性慈悲,素喜布施,而王妃却凶狠、刁蛮。二人后育有一子名为法护。法护太子心地善良,具足信心,恒喜行自利利他之事,以爱心关爱、照顾所有人,他与其他孩童在上师面前共学文字等学问。

一春暖花开之日,国王与其他王妃一起在园中享受欢乐时光,此时刁蛮王妃则心生极大嫉妒,她心烦意乱、暴躁不安。国王此时恰好又派人将自己喝剩之一半饮料送与王妃品尝,王妃一见更是怒发冲冠,她派人给国王捎口信道:“要我喝下你剩余饮料,还不如让我喝自己儿子鲜血。”

因贪心增上之人无恶不作,尽管梵施国王本为一修行佛法之人,但因尚未远离贪欲,再加众王妃从旁怂恿、离间,结果国王嗔恨之火越燃越炽盛,意至一发而不可收拾。他派人欲砍断法护头颅,并要令那刁蛮王妃喝下亲生儿子鲜血。其他王子得知后纷纷议论、传播国王命令,法护最终也得到消息。他平静说道:“轮回中之争斗实在可怕,以自身嗔恨心增上缘故,连自己亲生儿子都能杀害。”法护穿好衣服先去顶礼父亲,并说道:“天下父亲皆疼爱儿子,我又未做错任何事,望父王勿杀害我。”结果梵施王却说道:“如你母亲能宽恕你,则我也可收回成命。”

法护便又到母亲脚下顶礼道:“请母亲原谅我,不要令孩儿被别人杀害。”王妃尽管听到儿子那可怜祈求,但她却在嗔恨怒火催动下,完全丧失理智,竟对儿子请求置若罔闻。刽子手后将法护头颅以利刃砍下,并将王子鲜血拿给恶性王妃喝下。这女人既已喝下自身骨肉鲜血,但仍未生后悔之意。而法护太子则在对刽子手、父母无有丝毫嗔恨心之欢喜状态中安然死去。

当时之法护太子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当时之恶性王妃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五、安忍品 62、安忍求和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五、安忍品 八

— 索达吉堪布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东胜身洲一国王时,当时有个梵施王因不具备如身洲王一般威力,故而常常对他所拥有之荣华富贵生起嫉妒心与嗔心,而身洲国王则一直以慈悲心爱戴他。有次梵施王率四种军队向身洲王大举进犯,身洲王本来拥有强大力量,但他不欲将梵施王及其军队当作怨敌,于是就在二由旬半之地陈设各种装饰、饮食,率臣民齐来迎接梵施王。梵施王看到后自然从内心远离嗔恨之意,且对身洲生起欢喜心。他暗自想到:身洲王既如此待我,我还是撤军为好。

于是他便来到身洲王面前,身洲王将他带往王宫,供养他食物、满足他所需,并说道:“梵施王请宽恕我,我恒常对你恭敬,我欲成你诚挚友,请多慈悲关照我。”梵施王则回应说:“你张安忍弓,手执功德箭,坏我傲慢心,摧毁我嗔恨。”两人关系自此更胜从前,梵施王后回到自己国家。

又释迦牟尼佛曾为具亲国王,有一名为凶天之国王对他心生怨恨,便纠集起军队妄图抢夺具亲国王王位。具亲召集诸位大臣商量对策,有大臣说:“我们理应勇敢应战。”也有大臣言:“我们还是送其财物以求和为贵。”还有大臣说:“最好让大臣出面解决。”另有部分人说:“应率军抗击。”此时有一长官名水天者,财富圆满无缺,他出于善良心愿说道:“我愿献出自己资财,国王可以之派人前去劝说凶天国王。”

具亲最终采纳水天所提建议,他便派人携带礼物送往凶天国王处,但此举并未制止凶天出兵企图。具亲又令人传信给凶天:“我们分别拥有各自国家,本该好好保护自己国家领土、臣民,随意享用本国资财与种种妙欲。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而已,已具足衣食、卧具、妻子等生活条件后应知足无求。有智之士岂能互相争斗?有人已具有金银财富仍不知餍足,如此敛财除致增上贪心外又有何真正利益?好朋友,你应仔细、审慎考虑,切勿挑起我们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智者实在应该少欲知足、清净常乐。”具亲如是劝告,但凶天仍不放弃进攻计划,他给具亲去信说道:“无论如何我都要与你宣战,我定要杀死你,你之王位必须归我所有!若我战死,则我所拥有之国家亦可奉献与你。”

具亲清楚了知若对世间任何事物生贪心都必感召痛苦,如有国家需众生牺牲财物、若无国家则也无需众生资财的话,具亲甘愿舍弃王位。于是他便丢下烦恼之源——王位,出家为道,苦修四梵住,并终在死后转生梵天天界。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老婢得度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老婢得度
观佛三昧经云。须达长者有一老婢。名毗低罗。勤谨家业。一切委之。常执库藏。
须达请佛及僧。供给所须。有病比丘。多所求索。老婢悭吝。嗔佛法僧而作是言。我家长者愚痴迷惑。受沙门术。求乞无厌。何道之有。复发恶念。何时不闻佛法僧名。
末利夫人闻之。而作是言。云何须达如好莲花。而爱老婢。即敕须达。遣汝妇来。妇到与言。汝家老婢。恶口谤佛法僧。何不驱摈。妇言。佛世多所润益。何况老婢。夫人闻已。心大欢喜。我欲请佛。汝遣婢来。
明日佛到。长者遣婢。即持金银。劝助王家。供养佛僧。时佛入门。老婢见已。心不生喜。即时欲退。佛在其前。佛举十指。化皆是佛。老婢见佛。及说妙法。老婢还家。犹畏见佛。
佛言。此婢于我无缘。罗睺有缘。令往化之。罗睺罗承佛威神。乘空而至。老婢见已。心大欢喜。求受五戒。时罗睺罗。为说三归五戒。闻已。成须陀洹。

又无数不可思议劫之前,普见如来出世说法。当其教法步入形象期时,印度鹿野苑有一具智、品行高洁之国王正统治六十小国。王子名为安忍,也即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安忍性喜布施,恒时具有强烈慈心悲意。

当时国王手下有六位狡诈大臣,经常莫名其妙惩罚无罪之人,他们因自己行为恶劣而对安忍王子时时生出嫉妒心。国王后得一种严重疾病,当王子向六位大臣询问父王病情时,他们说道:“国王因病情严重,不久就会撒手人寰。”王子惊问道:“为何会出现此种现象?”这几位大臣就回答说:“因好药实在难觅。”王子听罢竟因哀伤过度而致昏厥于地。

六位大臣秘密商议说:“不处死安忍王子我们行动都不得方便、自由。”其中一位面呈困惑之色:“奈何王子从未造下任何罪业,我们又如何定罪杀之?”另一位大臣则心生一计:“杀他自有办法。”

六人随后便来到王子面前说道:“我们已前往六十小国、八百城市中寻找能治愈国王顽疾之药,怎奈皆无任何收效。”王子赶忙问:“到底需要何种药物?为何如此难觅?”大臣们说:“此药乃需从出生至现在,始终无嗔无恨之人的眼珠与脚部骨髓方能制成,但要找到这种人谈何容易?国王看来怕是没有生存希望。”王子听罢心如刀割,他边想边说道:“我应能具备这项条件。”大臣们假装为难说道:“你虽具足此条要求,但实行起来实在困难重重。”安忍王子救父心切,他对六大臣坚定说道:“只要能令国王摆脱病痛,我舍弃千百次肉身也不足为惜。”下定决心后,王子来到王妃面前说道:“我已准备用自身躯体为父王制药,也许会因之而丧身失命。故而今日特来向母亲顶礼,希望母亲万勿伤心。”母亲闻言即刻昏倒于地。王子急向母亲身上浇洒凉水,待母亲醒来后,王子又安慰她说:“父王也许不久于人世,但切盼母亲能长久住世。”

王子随后又于众大臣、小国国王、眷属前顶礼道别,恶心大臣则命令一屠夫迅速砍断王子双脚、取出骨髓,又挖出王子双眼,然后用这些东西配制药物,献与国王。国王吃下后很快即开始复元,他惊喜问道:“将我从死亡边缘拯救之妙药从何而来?”大臣们就如实相告:“是用安忍王子身体制成。”国王闻已不觉昏厥倒地。醒来后,他急忙问左右:“安忍王子现在何处?”左右回答说:“王子现正在外面接受治疗,想来已无存活希望。”国王听到后一边起身一边哭诉道:“真令我惭愧,我怎能吃亲生儿子之身肉?我一定要探望王子。”

但国王还未来得及看上王子一眼,安忍就已先行逝去。国王、王妃、眷属们齐聚在王子尸体周围,王妃则趴在儿子尸体上放声痛哭。国王与小国之人将安忍遗体以檀香木火化,并用七宝做成遗塔。

当时之国王、王妃即为后来之净饭王与摩耶夫人。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五、安忍品 61、善愿恶誓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五、安忍品 七

— 索达吉堪布

久远之前,在大海边住有一双头共命鸟,它们共用一个躯体,却长有二首。一只名为有法,一只名为非法。有次当非法睡着时,有法在巡视中捡到一甘露果。有法想到:是叫醒非法一起享用,还是我独自吞下?既然我俩共用一个躯体,干脆我就将之食用,反正都为滋养共同身躯。有法便未叫醒非法,自己独自吃完甘露果。

非法醒来后知道甘露果已被有法吃掉,因有法打嗝时呼出阵阵甘露果气味,非法气愤问道:“为何打嗝?”有法回答说:“我吃了甘露果。”非法紧追不舍:“你从何处得来?有法向非法讲述了全部经过,非法听后愤怒异常,它说道:“我以后也会仿效你如此行事。”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盲儿见佛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盲儿见佛
越难经云。波罗柰国有长者名越难。财富巨亿。为人悭嫉。不肯布施。常语守门人。乞者勿通。越难子名栴檀。亦复悭贪。
越难寿尽。还生国中。为盲妇作子。其夫语妇。汝身重病。今复怀孕。我无饮食。汝便自去。
妇便出去。得大墙窟。便止其中。九月生子。两目复盲。乞食养之。至年七岁。其母教言。今有乞我少饭充饥。如雨渴者。
儿闻母说。便行乞食。复到其子家。时守门者。适小出外。入到中庭。栴檀闻语。呼守门问。门监惧罪。即掣盲儿。扑于门外。伤头折臂。
母闻走到。何人无道。时门神便谓之言。汝得是痛。尚为小耳。其大在后。汝前世时。有财不施。故得是报。死更苦痛。
观者甚众。其声远闻。佛问阿难。是何等声。阿难具说。佛与大众。到此儿所。与少饭食。以手摩头。目便开明。折伤即愈。因识宿命。
佛问。汝前世长者。字越难耶。乞儿对曰。是也。诸人闻已。皆发信心。施佛及僧。

后有一次当有法睡着时,非法看到水中漂来一只水果,它不知有毒便将之吞下,结果立即昏死过去。

神志不清时,非法发愿道:“生生世世但愿我都能将有法杀死,并且永远与它对立,成为它的怨敌。”而有法则发愿说:“无论我转生何处,愿我生生世世都能以慈悲心对待非法。”

当时之有法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当时之非法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其他经论中所述双头天鹅之故事也与此公案大致相同。

此外,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后成诗学家之渔夫之子;他还曾转生为日轮国王、珍宝师、施主之子、婆罗门之子等,而提婆达多也常常转生为与释迦牟尼佛同一种姓之众生,他对释迦牟尼佛制造违缘、挑起争斗之情况,在《律本事》第一百零三回中有详细记载。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五、安忍品 60、知恩图报与忘恩负义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五、安忍品 六

— 索达吉堪布

 

久远之前,梵施国王当政时,有一人砍柴遇狮子追赶,逃跑之中落一深坑中,狮子因紧逼不舍,结果也同落坑堑。当时有一毒蛇正追赶一只老鼠,而鹞鹰又在蛇后穷追不舍,最终三只动物也跌落坑中。正当他们欲以嗔恨心互相残害时,狮子首先说道:“以我能力,我本可将你们统统杀死。但我们现在都遭遇痛苦困境,实不应再互相损害,大家理当团结和合。”

此时有一猎人恰好路过此处,他随随便便向坑里瞥上一眼,坑中众生立刻以可怜语气向他寻求庇护。猎人立即将狮子从坑中首先救出,狮子被救后于猎人脚下顶礼说道:“我定会报答你救命恩德,不过你最好勿救砍柴人,他绝不会报答你相救之恩。”狮子说完即转身离开,而猎人又将剩余众生全部一一救出。

狮子随后捕杀到一只野兽,就将尸体供养给猎人以为答谢。

后有一日,梵施国王与王妃一起前往乐园赏玩,梵施王玩乐当中先行睡下休息,而众王妃则将装饰品拿出后自行游历起来。结果鹞鹰将珠宝全部衔走,以之奉献与猎人以报答恩德。王妃们丢失饰品后连忙将之呈报国王,国王急令大臣负责调查出谁是元凶。从坑中被救上之人明白猎人身上携有珍宝,于是便急忙向国王告发。国王抓获猎人后问道:“是你偷走王妃所戴饰品?”

猎人就将前后经过完整讲述一番,同时又将珍宝交还国王,而砍柴人最终还是把猎人送进监狱。老鼠知道后就对毒蛇说:“我们好朋友猎人正被罪恶樵夫陷害,他已被关进监牢。”毒蛇就溜进监狱告诉猎人道:“我今日欲咬国王身体,我先教你一解毒药方与一句咒语,到时你即可凭此治愈国王被咬伤之处。”然后毒蛇就咬了国王数口。

猎人则依毒蛇所传咒语与药方治好国王蛇伤,国王便将之释放,还赠与他大量财富。

旁生亦如是知恩报恩,而有些恶人却忘恩负义,此种行为真值得谴责。

释迦牟尼佛如是变为猎人时,忘恩负义者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现在释迦牟尼成佛时,他依旧恩将仇报,但世尊依然像对待儿子罗睺罗那样慈爱待他。

此外,《律本事》中尚有老鼠、毒蛇、吐宝鼠之公案。

另外,久远之前有一卖花之人,采花花园位于河对岸,每日均需过河采集花朵。一次,他于河中捡到被水冲走的一个芒果,就将之送给国王卫兵。卫兵又将之送与国王,国王又再送与王妃。王妃食之感觉味道非常鲜美,便向国王请求说:“望国王能时时赐我此等水果。”

国王就问侍卫:“你从何处得到此果?”如此一一询问下来,最后问到卖花者。卖花人讲明情况后,国王要求他务必再找到这种果实。国王命令他不敢不听从,自此之后,此人就准备好口粮沿河水一路找寻而去。

走过很远之地,他发现一山上有芒果树,但因此山陡峭,除了猴子外,无一敢攀。他为找到芒果,前后耽搁很长时间,已将口粮用尽,此时他想到:如再呆下去,我会困死于此,看来还得攀上悬崖。然后他就手抓岩石奋力向上攀登。结果芒果未得,人倒先坠深渊。

当时释迦牟尼佛变为一只猴王住于此山,看见有人坠崖后便欲搭救。它先试抬一块与落崖之人身量大小相差无几之石头,结果发现尚能抬动,然后它就将此人从深渊中救出。此刻它已非常疲惫,便用人言询问他为何来此。卖花者向其叙述经过、原委,猴王对其为找芒果而遭遇之痛苦艰辛深为同情,便不顾自己劳累,又跃上芒果树去采摘果实。它让这人先食用一些芒果,又将很多芒果为其装入袋中。

此时猴王已精疲力尽,而它对任何众生都非常信任,于是它便在卖花者面前休息起来,临睡前还叮咛他道:“我已非常疲累,欲在你面前休息片刻,请替我巡视一番。”说完猴王就睡着了。

卖花人却想:我口粮已用尽,而袋中芒果又为供养王妃之用,若食之如何向国王交代?不如杀死这猴子,以它身肉当作口粮。想毕,这毫无慈悲心亦不顾来世果报之恶人,就用大石块压死了猴王。

此时诸天人则宣说道:“若为真朋友,利他且报恩,恶人全不记,别人之恩德。”

当时之采花人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他对猴王不知报恩,在释迦牟尼成佛后同样不知报恩。但释迦牟尼佛过去就如待儿子一般对他,成佛后就更不必多说。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森林中栖息于悬崖峭壁上的一只猴子。当时有一人为找寻水果而迷路入此山中,他爬上树干采摘水果时不慎掉入万丈深渊,虽侥幸未摔死但因遍体鳞伤而疼痛难忍,他一阵阵发出凄厉哀号、痛苦呻吟。猴子闻讯赶来后先为他送上水果,然后又试抬起一块与堕崖者身量基本相当之石块。发现自己尚能搬动此人时,猴子便拼尽全力将他救出深渊。结果因精疲力竭,猴子放下他不久,自己就于大磐石上进入睡梦。

此愚痴之人尽管已答应替猴子巡视,但他看到猴子沉睡模样后又打起歪主意:我要离开此地必得携带足够口粮,不如将此猴杀死充作粮食。不过猴儿太过伶俐,它醒时我肯定无法取其性命,干脆趁它熟睡时将它击杀。想到这,他便搬起一块大石头向猴子砸去。

结果石块只稍微接触到猴子皮毛,并未将猴子砸死。猴子从睡梦中惊醒后,连惊带怕跳到别处。那人看见后顿时傻眼呆望,一时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猴子眼见四下无人,心中明白刚才定是这人所为无疑,但它首先所系挂者根本不是自己痛苦、安危,反而对行凶者生起悲心。它心中想到:这些不知报恩反而还要造恶之人,实在太过可怜。想及此,猴子便流出大悲泪水。它对被救者说:“你生而为人却居然做出这等恶行,到底有何利益、功用?若我有损害你利益之处,你尽可用各种方法对付我,但你却如此行事,以致毁坏今生来世善根,此等作为到底值不值得?不过如我现在不将你送出山,你根本就无法走出这危险森林。”猴子最终将其护送至城市边缘,为他指明道路后,劝说他以后再勿造作恶业,然后才离开此人,返回森林。

这人后来以造恶果报现前而罹患麻风病,身相竟如食肉魔鬼般丑陋,无论前往何处都被众人赶走。他最后只能躲进一森林中,有猎人见到后便询问他何以至此?他便向其详述自己因无慈悲心而致如此境地之经过。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五、安忍品 60、知恩图报与忘恩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