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谛 – 脱离生死的出路

 一、概述

四谛的修法就是从出离心、菩提心开始。出离心让我们超越轮回,菩提心让我们在超越轮回后却不离轮回。这二者之间是否矛盾呢?并不矛盾。如果没有出离心,不能超越轮回,我们就与六道众生无异,谁也没有能力去度化他人。如果要超越轮回,就必须断除贪欲轮回的念头,但在超越之后,却不能脱离这个轮回世界。所谓“脱离”的意思,就是得到涅槃后不度众生,只追求自己的解脱。声闻缘觉就是不但超越而且脱离了轮回,他们安住在灭定中,因定力有限,所以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愿望度化众生。

但大乘佛法则要求超越却不能脱离轮回。因为大乘菩萨不论是修空性、无我或大悲心,其目的并不是要逃避轮回的痛苦,而是为了具有更强大的能力,能够更有效、更完整地去利益众生,能够更无私地付出。

何为四谛?就是苦、集、道、灭。为何不是五谛或三谛呢?因为一切所知,或所有存在的东西可以分为两种:涅槃和轮回,在这之间没有第三种存在可言。轮回有它的因果,涅槃也有因果,两对因果加起来就是四谛,佛教的四谛就是以因果来解释轮涅。

轮回的因是集谛,果是苦谛;涅槃的因是道谛,果是灭谛。灭就是通过修行之道而消灭所有的业障、痛苦,远离轮回一切不清净的现象。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用了一个恰如其分的比喻来诠释四谛:从一个人生病、看病、吃药,到最后重获健康,医生治病的过程一般有四个步骤:①必须知道病的本质;②必须要断除病源,如果不将病源根治,想直接阻止病痛是没有用的;③给药;④药到病除。任何医生给人治病,都必须经历这四个阶段。首先,如果不知病因就无法下药,知道病因但没有药、不懂药理,或下错药也起不到作用,所以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必须从知道病因入手。同样,四谛也和治病的四个步骤相对应:“苦谛”是所知,“集谛”是所断,“道谛”是所修,“灭谛”是所获。

二、广述

(一)苦谛四种行相的重要性

四谛中的每一谛都有四种行相,行相是《俱舍论》中的专用名词。四谛与行相是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打一个比喻,假如脸是四谛的话,脸上的五官就是行相。《俱舍论》讲,苦谛有四种行相:无常、痛苦、空性、无我。

归根结底也就是说,无常与痛苦这两个行相能让我们生起出离心,无我与空性则让我们有无我的见解,这四种行相,将轮回的真面目彻底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使我们能够一目了然,从而产生超越的愿望、勇气和能力。

我们要推翻的,并非外道或无神论的观点,而是要推翻自己的执著。自己的执著一旦消灭,任何外道的论点都无法伤害我们,不论他们说得如何天花乱坠,对一个已经证悟的人来说都是徒然,没有任何影响。能彻底推翻这些执著的方法,就是出离心、菩提心,以及至关重要的空性见解。

(二)只讲苦谛四种行相的原因

苦谛本身包含了轮回所有的有情和无情。森罗万象的器情世间,其行相何止千万种,但为什么佛只讲四种呢?这是因为其他行相与我们的修行关系不大。佛在《妙法之王大乘经》中讲过一个比喻:一人被毒箭射中,如果不及时处理,毒素就会蔓延全身而致命。如果此时旁边的人却只管研究这支箭是从哪个方向射来的、是什么材料做的、由谁做的,而没有想到将毒箭拔出,那么这人还来得及救吗?答案可想而知。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拔箭救人,而不是研究箭的来龙去脉。

无论是太空或微观世界中的现象,都是苦谛行相的一部分,化学、物理、哲学也都是苦谛的行相,但这些对于我们的解脱并没有太大关系。

 

1.苦谛

苦谛本身,包括外面山河大地的器世界,与六道众生的有情世界。也就是说,六道有情众生,以及从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接触到的所有现象,都属于苦谛的范畴。人的自身也包含在苦谛中,但凡夫对苦谛却从来没有准确地认识,就导致了很多痛苦。所以,认识苦谛是至关重要的。

苦谛的四种行相——无常、痛苦、无我、空性。其中前三个与三法印或四法印讲的一样。平时我们因贪嗔痴所造的杀、盗、淫等罪业,都是因为对这四种行相没有正知正见而造成的。

无常

与无常相违的见解,就是认为万法常住不灭的常见

  • 常见是与生俱来的,世间的人们总是认为世间形形色色的东西是常住不灭的,并对它们萌生出贪心或嗔恨心。

无常可分为宏观的无常和微观的无常

  • 宏观的无常,是指我们都能感受到的无常
  • 微观的无常,是指所有的东西每一刹那都在变化:微观的无常打破了我们感官的局限,使我们不再被感官愚弄。

现实生活中生活、婚姻、感情、生命、财产、地位、名声等宏观无常的变化都源于微观的变化

  • 所有的变化,都是随着因缘的变化而变化的
  • 有些因缘是长期累积下来的,有些因缘是突然间产生的,我们根本没有办法控制因缘,所以也没有办法控制或了知变化以及变化的方向。
  • 人的审美是无常的,兴趣再高也会慢慢减弱、淡化直至最后消失,甚至还会变得厌烦、反感,代之以新的兴趣
  • 我们的内心是无常的,变幻不定,我们的身体是无常的,日趋衰老,直至死亡

痛苦

  • “执苦为乐”

表现:认为生命中有很多快乐的元素,不觉的轮回是痛苦的,被表面、暂时的现象所蒙蔽

作用:主动热情地投入到建立以及对荣耀的追逐中

  • 对治方法:修习轮回过患(《普贤上师言教》)

表现:轮回中充满了痛苦

作用:更深层次去思维轮回的真面目,赶紧醒过来

佛陀一针见血地指出,苦可以分为三种。

(1)苦苦。两个苦字说明了痛苦中的痛苦,真正的痛苦,也就是常人都能觉察的苦。它很明显、很粗大。苦苦主要存于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当中。

(2)变苦。这种苦开始不是很明显,但后来可以变成痛苦

(3)行苦。因为它很细微,所以我们的感官对它的生灭没有明显的反应。

空性是指精神和肉体都没有受到一个“我”的支配;无我是指肉体和精神都不是“我”。不论其概念有何差别,但二者都是讲无我的。

 

2.集谛

集谛有两种:其一,烦恼,诸如贪嗔痴慢等;其二,以贪嗔痴慢所造的业,无论是善业或恶业都是集谛。为什么叫集谛?因为它是让我们流转轮回的因素。“集”的意思等同于全部、所有、一切,也就是说我们在轮回中所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由业及烦恼产生的。

轮回最重要的原因/细微的因是我执;俱生我执是所有烦恼的根源、所有造业的基础;这种盲目的执著完全控制了所有的人;我执的作用让每个人都重我轻他,因我执而烦恼,因烦恼而造业.轮回产生的粗大的因,是恶和有漏善(即没有开悟的人所做的善业)。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断除产生痛苦的因——首先断除十不善、再断除有漏的善、最后对治我执。断集的方法就是要修行,要有正知正见,并证悟空性

3.道谛

涅槃的因也即解脱的因,就是道谛。道谛在《俱舍论》中也有四种行相,但此处我们不展开去讲。道谛的主旨,都包含在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中,其内容涵盖了显密所有关键的问题。第一是出离心,就是不将物质生活的追求当成生存的目标。

在出离心、菩提心都没有的时候,帮助众生、度化众生虽然发心很好,但实际效果却不怎么样,而且对自己的修行也有损害。到了世俗菩提心非常平稳,基础已经很扎实的时候,去做一点利益众生的事情,可以成为菩提之因。提早去做慈善,反而有可能生起傲慢、散乱等烦恼。只有在一地以后,才真正有能力度化众生。在此之前,至少在现阶段,最重要的还是闻思修。佛经中也一再强调,菩萨为了度化众生,五明、十明都要去学,凡是对众生有利的,都要借鉴、学习。其中慈悲心、菩提心最重要,要打坐修行,要静下来训练自己。先寻找证悟空性的智慧,接下来是培养、提升证悟空性的智慧。有一定能力的时候,再去度化众生,这个次第才是正确的

4.灭谛

灭谛就是断除了一切烦恼,就像乌云密布的天空被一阵风吹过后,露出清澈的蓝天一样。同样,当烦恼和业被出离心、菩提心以及空性的见解断除以后,剩下的就是佛的智慧——光明如来藏。这是灭谛,也是我们修行的最终结果。

灭谛是所有佛法的精华,从般若波罗蜜经到最后的大圆满都在讲这个意思。但是表达的方法不一样。有时候以空性来描述,有时候以光明来描述,有时候以佛的坛城来表达。密法里面有些时候用忿怒金刚表达,有些时候用寂静本尊来表达,有些时候用大手印这样的词汇,有些时候用大圆满这样的词汇。但是从大乘佛教的般若经到大圆满,所有的佛法没有一个不讲这个的,都在直接间接地讲灭谛

受戒行善的殊胜日

藏历是根据密续《时轮金刚》中所说的星象规律与天文历算法推算出来的结论。千百年来的事实证明,无论是藏历的日食、月食日,以及每月望日与晦日的确定,其精确度都不同程度地高于其他历算方式所得出的结果。

因此,如果想在殊胜日行持各种善法,最好能依照藏历来执行。

每个月都有一些殊胜的日子,如初八、初十、十五、二十五、三十等等。而在一年中又有四个月有极其殊胜的节日:藏历正月上弦的初一至十五为神变节。藏历四月初七为释迦牟尼佛诞辰日,四月十五日为释迦牟尼佛的成道日与涅槃日。因此,该月就汇集了三个节日。藏历的六月初四为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日,六月十五日又为佛陀入胎日。因此,该月又汇集了两个节日。藏历的九月二十二日为释迦牟尼佛天降日。因为认定方式的不同,而使这些节日的具体时间会有少许差别,但其中最可靠的,就是以上结果。

据经书记载,在普通殊胜日行持善法也有极大功德,尤其是在几大节日中行持念咒、顶礼、供养、为僧众供斋、持戒、修持慈悲心与菩提心等任一善法,其功德都会呈十亿倍地增长。也就是说,仅仅念诵一遍咒语,就能得到念诵十亿遍的功德,其他所有善法也可依此类推。

因此,请大家千万不要错过这些大好时机。能够尽己所能地在这些节日中食素、戒杀、放生等等,是十分重要的。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在藏历中,时常会有缺日或者闰日的现象,这是由月球在轨道上运行速度的快慢所导致的,自有其存在的道理与必要;否则,就会出现十五的时候月亮不圆,或者初一的时候反而月光皎洁的情况。

守戒的时候如果遇到缺日,则可以将守戒日提前一天。比如说,如果某月没有三十,则可以在二十九日守戒。如果遇到闰日,则只需守持第一天即可。比如说,如果某月有两个三十,则只需在第一个三十日守戒。

戒杀与放生

1 宣讲的必要性——断器之过,生起珍惜心

1.1 来源殊胜: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讲

1.2 其法殊胜:教证是一种动力,鼓励、鞭策奉令承教、励力戒杀放生

1.3 功德殊胜:佛陀对佛弟子的最低要求,功德远超受持余戒。

2 关于戒杀

2.1 戒杀的必要性

2.1.1 戒杀邪见在十不善中罪业最为严重

⑴ 杀生对于其他生命构成了极大伤害,也会感受惨堕地狱的果报

⑵ 认为不存在善恶因果、前后世的邪见会摧毁所有善法种子的力量

2.1.2 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意识到戒杀的重要性

⑴ 人类万分珍惜自己生命与将其他生命视若草芥的悖论

⑵ 屠杀无辜生灵的理由与依据的荒谬(上帝恩赐、动物机器)

2.1.3 只有释迦牟尼佛的经典才唯一能够全面回答该如何对待动物。

2.2 戒杀的三种层次

2.2.1 最低要求:做不到发誓不杀害所有生命时,在动物中进行选择;

2.2.2 中等要求:只有当遇到命难时才杀生,此外绝不杀害任何生命;

2.2.3 上等要求:遇到何等困难也绝不杀死任何生命,最崇高的发誓;

2.2.4 小结:自我衡量是否有堪称大乘佛子的资格,勉励守持上等戒杀。

2.3 佛经中的戒杀定义

2.3.1 日常生活被打扰的情况,即使感觉不方便,也尽力忍受而不杀生;

2.3.2 粮食中发现小虫,自己不食用,也不卖给别人;

2.3.3 善待生命的态度;

2.3.4 上等的戒杀,宁可牺牲自己的性命,而不伤害其他生命;

2.3.5小结:佛陀对大小乘佛弟子的共同要求,应该尽力去做到。

2.4 综述

2.4.1 佛陀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地真爱所有生命;

2.3.2 作为佛教徒,应当按照释迦牟尼佛的要求去做;

2.3.3 正视残酷现实,客观评价自己,尽己所能地选择并严格遵照执行

2.5 戒杀的功德

2.5.1 现世的功德

⑴ 诸佛菩萨欢喜赞扬;    ⑵ 戒杀之人获得健康;

⑶ 消除寿障延年益寿;    ⑷ 佛菩萨庇护、神灵守护;

2.5.2 后世的功德

⑴ 没有出离心、菩提心和特别回向的情况下,可以投生天人;

⑵ 可以成就戒杀之人的任何一个心愿;珍惜放生后的回向。

 

3 关于放生

3.1放生的概念

3.1.1 前期加行:拿钱去购买生命的过程;

3.1.2 中期正行:用自己的双手将所买众生放回原处的过程;

3.1.3 后期结行:包括随喜、劝勉、发誓再接再厉等所有行为;

3.2放生的功德

3.2.1 “诸布施中,放生第一”

3.2.2 “诸持戒中,戒杀第一

如法放生,可以具足大乘菩萨的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能够究竟自利利他,从生死烦恼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放生本身就是无畏布施——远离死亡的怖畏。放生也是法布施, 法布施非常非常重要。 法布施的三个要点

① 放生时要给它们念佛的圣号或其他咒语。(听到得两种利益)

② 要给它们喂甘露丸(来源必须清净)

③ 将系解脱搁放在所放生命的头上加持(密宗殊胜法)

再再宣说法布施特别重要

① 长寿、富裕或具有神通,是好是坏很难断定

② 念佛、念咒是饶益无法解救生命的重要方法(发心、合掌)

③ 放生动物的抉择(体积小数量多、体积大功德大、泥鳅最理想)

④ 放生&法布施,是大乘佛法修行人弘法利生事业的起步

【名词解释】《圣教一子续》(系解脱)——根据众多经续的教证,三世诸佛有身语意三种殊胜的加持所依品,其为佛法之精华。意加持精华即108个自然珍宝所形成之金刚,语加持精华为《圣教一子续》(系解脱),身加持精华为等同身量之自然水晶金刚萨埵佛像。

4 结束语

4.1 戒杀食素方面,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4.2 受持杀戒,戒杀放生;竭力倡导,光大佛法。

“吃素”在于止恶,能够使我们不再造杀业,不再积欠新的杀债。而“放生”却是扬善,是积极地救赎生命,偿还以前所欠的杀债。我们要经常放生、如法放生,清净罪业、广度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