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业经 86 裸体迦叶 — 临终信佛 证罗汉果

晋美彭措法王传讲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一时,佛在舍卫城。城郊一贫民家生下一子,家人举行了简单的贺生仪式,因其乃外道迦叶种姓,故取名迦叶,精心喂养。长大后与父母同忙农务,但他看到父亲杀死成千上万的众生时便责备说:“父亲,您怎么忍心杀害那么多的众生呢?”父亲说:“孩子,你还小,不懂这些道理。”迦叶听了非常难过,认为如果一直与父亲这样生活下去没有意义。

我等大师释迦世尊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位,随缘度化无量众生。一日世尊来到王舍城,人们互告释迦世尊将普降甘露妙法。迦叶闻讯极欲随佛陀出家行持佛法,征得父母同意后,诣王舍城拜见佛陀,途中遇上一位外道行者,误以为是世尊,即随其出家。【师言:现在这种情况极多,欲求正法的人却常遇邪知识的误导。】

迦叶跟外道修学得很不错,颇有名气。因他皈依的是外道裸体(Nagga Samana)派,所以人们都称他同姓裸体迦叶。一日他观知自己的寿命只剩七天【外道修行后,也可以得一些神通】,心中非常痛苦,痛悔自己选错了路,至今尚未修证佛法却已濒临死亡。有一位对世尊教法极有信心的天尊告诉他:“你不必如此痛苦,要想得解脱(Vimutti)就应该去王舍城拜见世尊,世尊肯定会传授你解脱之法。”裸体迦叶立即前往王舍城。他在途中前思后想,觉得世尊的眷属都有惭有愧,而自己无片布遮身,如此前去肯定会遭人讥笑。他不敢再继续前行,就找个地方藏起来,心里却一直在想:世尊啊世尊,您是否知道我的心情?

如来正等觉具有二种智慧等无量功德,时时刻刻观照着一切众生的苦乐,即便是波浪离开大海,佛陀对众生的大悲心刹那也不会离开。佛陀观知此外道被调化的机缘已成熟,便著衣持钵去迦叶藏身之处。迦叶见到世尊顿时生起极大信心。他到佛前祈求:“果达玛尊者我有一些疑问,您能否现在给我解答?”佛言:“现在我要到王舍城去化缘,以后你到我经堂来,可以给你答复。”迦叶复又两次三次请求世尊,仍未得到开许【因他自知寿命将尽,心中很着急】。迦叶第四次于世尊前祈求,世尊不得不答应。【译者:现在有些人也是这样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在上师或其他人面前再三祈求,一次不行,但再三祈求就把他人感动了。】迦叶在世尊前启问:“大尊者,痛苦是自己造的还是他人造的,是自他共同造的还是非二者所造无因而生?”佛陀给他解释道:“在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在世俗中是如梦如幻以因缘而生。”一一为他传授了顺行十二缘起法【藏文《百业经》中广明】。世尊传法后,迦叶得到无垢法眼,并对佛法生起不退信心,得到殊胜境界。他感激世尊的恩德,赞叹随喜,皈依三宝。

裸体迦叶在返回的途中被一头牛撞死,死相很吉祥:诸根寂静,面部洁净,皮肤鲜白。译者:一般对死人的观察是:修行好的人,面部表情很安详,看见他的尸体也不害怕;业障重的人,看见他的尸体就会生起恐怖感。】次日很多比丘托钵去王舍城化缘时,闻知此事即回返佛处恭敬顶礼禀白:“世尊,昨天在您前闻法的裸体迦叶于返回途中被牛撞死,死相很吉祥:面部洁净,皮肤洁白。请问世尊,他将生于何处、死于何处?请世尊为吾等演说。”世尊告诸比丘:“裸体迦叶在我前听授佛法,已证悟法义,他是真实涅槃。【译者:有些大德高僧尤其是大修行者,圆寂时不一定全要打坐,死相上有各种显现。如以前修证很高的贡主札仁波切也是翻车而示寂;《中观庄严论》的作者静命菩萨是被马踢死的;以前的一位大圆满瑜伽士给哲班智达是被坏人砍殛的。所以,大德高僧们在有不同的显现时,不要以凡夫之见妄加诽谤。】你们一定要把他的骨灰做成遗塔供养。”

世尊授记后诸天人也在空中欢喜赞叹说:“现在裸体迦叶已真正涅槃。”外道诸众特别兴奋,认为是自己宗派的行者,便四处宣说:“释迦牟尼佛说我们没有究竟涅槃,然诸天人已在空中宣告众人,裸体迦叶修得非常圆满,已真实趋入涅槃。”他们还想把裸体迦叶的骨灰建造遗塔供养,诸比丘奉如来教言,也准备迎请裸体迦叶的骨灰做遗塔供养。彼此发生很大争执,僵持不下。外道说是自己的同姓裸体派行者;内道比丘说他在佛前已皈依闻法,是内道梵净行者。最后外道建议问于天人,比丘们也一致同意。对佛教有信心的天人如实地说:“他不是依外道法修行成就的,而是依世尊的教法入于真实涅槃。”外道只有沮丧而去,众比丘用裸体迦叶的骨灰建遗塔恭敬供养。

时诸比丘启问:“世尊,同姓裸体迦叶以何因缘被牦牛撞死?以何因缘令佛欢喜?请世尊开示。”世尊首先宣讲四个男孩杀害四个妹妹的因果报应,复告诸比丘:“贤劫人寿二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佛陀在鹿野苑转法轮,有一婆罗门子对迦叶佛生起极大信心,到佛前恭敬顶礼、皈依、受持戒律。迦叶佛传予相应之教言后,婆罗门子广行布施,积累资粮,临终时发愿:我一生在迦叶佛教法下皈依守持净戒,虽没有得到什么境界,但以此功德愿将来于释迦牟尼佛出世时,能够皈依三宝,令佛欢喜。以其愿力成熟之故,他在我教法下令我欢喜,守持净戒。”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百业经 85 盲人 — 剜出他眼 累世成盲

晋美彭措法王传讲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一时,佛在木特乐【城市名】芒果园。木特乐有一施主名具资,财富圆满犹如多闻天子。不幸的是其妻生下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夫妇俩心里非常痛苦,便在黄昏的时候悄悄把这个残废的孩子丢弃在街头喂狗。

如来正等觉具二种智慧等无量功德,时时刻刻都在观察众生的苦乐,即便是波浪离开大海,佛陀对众生的大悲心刹那也不会离开。世尊观知这个残疾孩子被调化的机缘已成熟,依靠他还可以调化更多的众生,便加持孩子不被恶狗吞噬。

次日晨,世尊著衣持钵与比丘僧众往诣木特乐。众人见之皆感十分稀有,猜测定有精彩之事。佛陀思维当以方便法利益更多众生,遂入等持,以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令残婴回忆前世且能与佛陀对话。世尊问道:“你是丑陋者吗?” 孩子说:“是的,我是丑陋者。” 世尊又问:“身口意所造恶业的果报会成熟吗? 是否很痛苦? ” “佛陀啊,身口意所造的恶业肯定会成熟,果报苦不堪言!” “你依止了怎样的恶知识才造此恶业?” “并非是依止恶知识的缘故,而是我的心相续没能调伏。”【师言:现在很多人心相续的烦恼无法调伏,所以造下了诸如谤法、谤上师、杀生及邪淫等等的恶业。造这些恶业不是因为环境和他人的影响,而是自心不清净的原因,所以调伏自心很重要。】【译者:我们的心必须要以佛理来教化,如果从道理上未能精通,自心与佛理相违,便很不应理。此处虽强调了理论,但不要只管口头上夸夸其谈,而是要侧重于实修,经常观察内心,凡夫人不生烦恼很难做到,不管怎样心里也是有很多痛苦、很多烦恼,而且烦恼经常是难以抑制,但我们必须明确自己是修行人,当烦恼生起时,一定要想办法对治,比如祈祷上师、于大圆满境界中入定、思维因果不虚或者猛烈地忏悔等,以这些方便方法来遮止相续的烦恼。我们不同于一般的凡夫人,一般社会上的人既不知对治烦恼,也不懂忏悔罪业,更不要说转为道用了。但我们已经闻思了很多大乘佛法以及无上大圆满的修法,法王如意宝也为我们传了很多甚深的窍诀,依靠这些法宝来对治烦恼已足够了,切不要像这个残婴一样。】木特乐的人们见此情景深感稀有疑惑不已,暗自琢磨孩子的来历、前世如何、为何他能回忆前世且能与佛陀对话,因敬畏世尊威德便向阿难尊者讲述心中重重疑问。尊者说:“唯有佛陀遍知一切,你们应该去启问世尊。”众人直言道:“因敬畏佛陀威德,故不敢启问,尊者能否代替我等请求世尊开示?” 阿难尊者悲悯众生,为令得益故来佛前恭敬顶礼、合掌启问:“世尊,这个孩子前世是谁?身造何业?为何他能够回忆前世,如此幼小却能与您对话?”

佛陀告阿难尊者:“这个孩子在前世曾造了很大恶业。昔日统治木特乐城市的国王名叫丑陋者,性情十分残暴,嫉妒心极强,对自王妃制定了极其严格的禁令。若带王妃出游,禁止街道两旁打开门窗,更禁止别人仰望王妃姿色。若有人无意一瞥王妃,他会立即剜掉此人的眼睛。一日,他与王妃眷属们一起在林中公园游玩。时无如来出世,有一位圆满功德的独觉在山林里修持。几个王妃四处嬉戏,忽见独觉身相庄严,身心调柔,生起无比欢喜心,取下各自面纱于独觉前恭敬顶礼。国王闻知此事后嗔心大起,立即命令手下人剜去独觉双目。【师言:有些众生造下的恶业难以计数。在座的各位可能挖独觉的眼睛、挖佛的眼睛等事是没有做过,但挖其他众生的眼睛或损害其他众生的事肯定是做得不少。所以,我们应该仔细想一想今生中曾造了什么样的业?想一想前世造了什么业?想一想无始劫以来都造了什么业?虽然我们不能回忆前世,但我觉得肯定造过很多恶业。如果今生不精进忏悔的话,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解脱?所以,应多念“嗡班匝儿萨埵吽”来忏悔。否则,他日亲身受报时是极为可怕的。】独觉因前世恶业感召,受害时没能显现神变,【译者:所以,有些高僧大德因前世的业感,受害时不一定能显现出神变。听说前一段时间,噶托寺的五大活佛之一夏擦仁波切因车祸而示现圆寂了。我认为二者道理相同。】但知国王一行造了很大恶业,为了救度他们便显现神变【独觉的神变在失双眼后又恢复了】,飞入虚空中,示现燃火、下冰雹、闪电等神变。凡夫人对神变有很大的信心,国王见此情景马上对独觉生起信心。他如木头倒地一样五体投地恭敬顶礼,祈求忏悔:‘大尊者,您下来吧,沉溺在轮回中的有情造了很大恶业,祈求您接受我的忏悔。’他忏悔后,独觉藉此而示现涅槃。国王用独觉的骨灰建一遗塔,在遗塔下发愿:愿我在此后的生生世世中不要承受今生所造恶业的果报;愿以我造此塔、恭敬供养独觉的功德,于生生世世中转生富贵之家,并于比此独觉更殊胜的如来面前令佛欢喜,出家获得罗汉果位。诸比丘,你们是怎么想的?当时的国王就是现在这个盲孩子,因他曾以恶心剜掉成千上万众生的眼睛,故其业成熟时于五百世中生于地狱,受无量痛苦。从地狱中解脱后,于五百世转生盲目饿鬼。次后又于五百世转生为盲目的旁生。从三恶趣中解脱后,又于五百世中转生为盲人。”【师言:确实,他造的恶业是很严重的,所受的果报亦是在三恶道中乃至转生人中时,在释迦佛的教法中尚未解脱。】

诸比丘复又启问:“世尊,这个孩子在什么时候才能灭尽痛苦?” 世尊告曰:“将来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善意如来出世时,他才转生成六根具足之人并于彼佛教下出家灭尽烦恼,获得阿罗汉果位。证果后以其前世恶业最后的果报成熟,双目为业力显现的乌鸦啄食,以此因缘示现涅槃。此后再不用感受痛苦。”【译者:听了这个公案以后,我们应好好地想一想,已得到独觉、圣者罗汉的果位仍要受业报,我们还愿意伤害其他的有情吗?我觉得《百业经》的加持力是很大的。以前,很多人对因果没有很大的信心,但自从听了《百业经》以后,四众弟子从修行和行为上都有了很大的进展。我相信以后阅读《百业经》的人也同样获得利益。】

众人闻本师释迦牟尼佛如是宣说竟,都对轮回生起厌离心。世尊见众人已堪为法器,即传相应的佛法,有些得了加行道的暖位、顶位、忍位、胜法位,有些得到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阿罗汉果,有些种下金轮王的种子,有些得到梵天、帝释天的果位,有些得到独觉果位,有的种下了无上菩提的种子,更多的人对三宝生起了无伪信心。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百业经 84 五百仙人 — 脚印引路 两世得度

晋美彭措法王传讲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一时,佛在舍卫城。在寂静森林安住的五百仙人经常对天尊作火供。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如来正等觉具二种智慧、四无畏、七菩提支、八解脱、九等持和十力等无量功德,日日夜夜观照一切众生的苦乐,即便是波浪离开大海,佛陀对众生的大悲心刹那也不会离开。

世尊观知森林中苦行的五百仙人被调化的机缘已经成熟,便显示神变在五百仙人作火供的灶里留下一个脚印,待仙人见到脚印后又加持使他们无论如何也无法点燃灶内的柴薪。众仙人深信这些都是大自在天尊加持的修行瑞相,心中无限欢喜,将供品供在脚印上。以佛陀的加持力,所有供品燃烧起来,火焰直冲梵天界,仙人们更加确信是大自在天垂怜加持的结果。佛陀为令这些仙人皈入佛法,以神变力从火供的灶边直到祇陀园中间的路上全都留下脚印。仙人们见此一致认为是大自在天降临人间,决定跟随脚印前去拜见,寻至祇陀园,时释迦世尊正在为数百眷属传授妙法。众仙人遥见世尊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庄严身相,生起无比的欢喜心,善根深厚者之喜悦已胜比丘十二年的禅悦。【师言:当时的五百仙人是很有善根的,他们见到佛陀时生起了无比的欢喜心。同样,在座的四众弟子中,有些人也是因前世的善根故,于今世见到上师时忍不住流下泪来,或者心里生起了无比的欢喜心和信心等,这都说明其与上师有很深的因缘,如同米拉日巴听到玛尔巴罗扎名号一样的道理。他们在佛陀足下恭敬顶礼,佛陀观察他们的根基意乐传了相应的法,五百仙人皆证无来果,之后于佛前祈求出家受持比丘戒。佛陀开许并以“善来比丘”的方便传授近圆戒。他们精进修持,灭尽三界轮回的烦恼,证得阿罗汉果位,现前黄金和牛粪等同、虚空和手掌无别的境界,诸天共赞其德。

时诸比丘启问:“世尊,五百仙人依佛陀脚印之引导,最终证得究竟的罗汉果位,这是以何因缘所致?”世尊告诸比丘:“不仅是今生,前世他们也是依佛陀脚印之引导而获得出家身相。”贤劫人寿二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如来显示种种神变度化无量有缘众生。森林里有五百苦行仙人已修得各种神变,可从居处飞到檀香山。一日他们行于虚空中时,迦叶如来在地面上留下自己的脚印使他们不能飞行。他们怀疑是否自己的神变退失。一个天人告诉他们:‘并不是你们的神变退失而是地面上有如来脚印,如此不仅你们即使梵天、帝释天也是不能飞行。’五百仙人闻言,当下对迦叶佛生起极大欢喜心。时迦叶佛在从仙人们居住的森林到如来居所之间的路上布满了脚印。仙人们认为这些脚印是大自在天尊留下的,即随脚印前行,最后见到迦叶佛生起大欢喜心,于佛足下恭敬顶礼,出家受持比丘戒,迦叶佛给他们传了相应的佛法,他们一生出家,临终时发愿:我们一生中在迦叶佛教法下出家,虽未得到任何境界,但愿将来释迦牟尼佛出世时,能令佛欢喜,并于佛教法下出家获得阿罗汉果位。诸比丘,你们是怎么想的?当时的五百仙人就是现在的五百仙人,因其愿力成熟故,今于我的教法下出家证得罗汉果。”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百业经 83 吉祥跛子 — 恶口骂僧 报以跛脚

晋美彭措法王传讲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一时,佛在舍卫城。一施主家生下一个上半身非常庄严但双足畸形的孩子,此后施主家一切都非常吉祥圆满。施主为孩子举行了诞生仪式,因其双脚残疾之故取名跛子,精心喂养。随着跛子的成长,施主家也越来越富。人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一提跛子之名都能顺利圆满成办。所以他在舍卫城一带颇有名气,学习并精通了八观察等世间的各种学问。

一日他乘马车率众眷属出游,远见人们成群结队涌向祇陀园,即问随从是何缘故,随从告诉他:“他们去朝拜释迦牟尼佛。”跛子问道:“释迦牟尼佛是什么人?” “释迦牟尼佛乃迦毗罗卫国的太子,相士曾预言太子若出家则证得佛果,若在家则为转轮王。后来太子出家证得佛果,众人对太子生起无比的欢喜心与敬信心前去拜见。”跛子即令眷属同去祇陀园。时世尊正为众多眷属传授佛法,跛子遥见世尊三十二相,立刻生起无比的欢喜心,急下车趋前顶礼佛足。世尊观察其根界意乐,传授相应佛法,他摧毁萨迦耶见,获证预流果位,自愧身根不完具,否则即可在佛的教法下出家。就在发心出家的刹那,他的身体立即康复如同常人,欢喜不已,即在佛前祈求出家,佛陀开许并以“善来比丘”的方便授予比丘戒。他自己也精进修持,不久灭尽三界轮回的烦恼获证罗汉果位,现前黄金与牛粪等同、虚空与手掌无别的境界,诸天赞叹他的功德。

诸比丘启问:“世尊,这位比丘以何因缘生于富贵之家却俱生残疾?以何因缘凡事一提他的名字便能吉祥圆满?以何因缘在他发心出家的刹那即恢复如常人,在佛的教法下出家获证罗汉果位?唯愿世尊为吾等演说。”

世尊告曰:“众比丘,此乃前世愿力成熟之故。贤劫人寿二万岁,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时,印度鹿野苑有位大优婆塞广闻多学,非常了不起,得到众人如对上师一样的恭敬供养。迦叶佛到鹿野苑传授佛法时,大优婆塞带着许多信众到佛前闻法,迦叶佛去别的地方广转法轮,他仍在鹿野苑为众人传法,众人以五百嘎夏巴涅供养他,他拿到寺院里供养了僧众。后再到寺院时正赶上僧众诵戒,【译者:因诵戒时,在家人除了两个特殊的羯磨外,其余的都不能听。】因居士不能听出家人诵戒,管家将大优婆塞及其余在家人赶出经堂。不明道理的在家人怂恿大优婆塞:‘我们今天被赶出来没有什么,可像您这样对寺院作大功德的优婆塞居然也被赶了出来。’这些拨弄是非的话令他生起憎恨心恶口骂道:‘你们每天像跛子一样坐在法座上,我常为你们作大供养,今天竟然把我从经堂里赶出来,也不单独跟我说明,众目睽睽之下一点面子也不给……’僧众知他恶口骂僧造了很大恶业,为救度他即去劝导:‘你这样说话是不对的,不管怎样你毕竟是在家人,对僧众无理谩骂肯定有果报。’他自己也明白过来,遂励力忏悔,【师言:这次传讲《百业经》,本院内部收获大小还不太清楚,但外面很多人收获很大,起了很大的作用。本院内部弟众们也多发愿不再给人起绰号等,这很好。在此希望各位要发愿:不对上师僧众恶口相骂!如果有的话,一定要立即忏悔,否则这个果报非常可怕!】临终时发愿:愿我一生供僧持戒的功德,能生生世世生于富贵之家,众生提我名字,即能事事吉祥顺利;愿我对僧众恶口相骂的业报不要成熟,一旦成熟,愿我在发心出家的刹那灭尽恶业。诸比丘,你们是怎样想的?当时的大优婆塞就是现在的跛子,他曾五百世受跛子之报,这是最后一世。因其愿力成熟,故生于富贵之家,众生一提其名便事事顺利吉祥,又令我欢喜在我教法下出家,获证罗汉果位。”世尊如是宣说毕,众比丘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百业经 82 两位老人 — 前世愿力 七岁证果

晋美彭措法王传讲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一名曰增长的大国王统率军队杀尽整个释迦族人,阿难尊者的妹妹夫妇亦未幸免,唯留两个孤儿流落于迦毗罗卫城的街头。无依无靠,无家可归时,从舍卫城来的一位施主认出是自己朋友的孩子,问明原委后告诉他们:“你们去舍卫城找舅舅阿难尊者,肯定会得到照顾。他对亲戚特别关心。”两个孩子说:“舅舅远在舍卫城,我们又不熟路径,如何去找?”施主安慰道:“不要急,我在此办完事后带你们去。”两个孤儿耐心地等待,施主办妥事情把他俩带到舍卫城,然后嘱咐他们:“你们自己去找在此苦行的舅舅,我要回去了。”

两个孤儿四处访寻,终于找到自己的舅舅阿难尊者。尊者问知来自迦毗罗卫城的外甥在父母被杀后四处流浪,因闻自己在舍卫城故特意前来投靠。阿难心里忧愁,诸比丘问道:“尊者为何心事重重?”尊者说:“我妹妹的两个孤儿特来投靠于我,但我是一个苦行僧,无有资生之源,他们又不能享用三宝财物。不抚养不行,若抚养又很困难,不知该怎么办。”诸比丘说:“尊者,好好地照顾他们吧。世尊讲过,如果对僧众做利益事,可以对其布施,因果上也应理。可以让两个孩子常为僧众洗钵、洗水果、供花等,做这样的事是可以开许的。”如此阿难尊者摄受了两个可怜的孤儿。【师言:像一般的小孩子或居士,若经常为僧众做事,僧众的财物同样可以享用。所以,本院每次供斋开许居士们享用,在此有教证的依据。以后供斋时,希望居士们尽量去挑水、扫地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因果方面比较如法。】平时比丘把剩下的一些饭菜布施给两个孤儿,但不足以充饥,后来阿难尊者把自己化缘所得之一钵饭食分一半给他们食用,自己仅食用半钵,日久尊者法体日趋衰弱,世尊得知后问余比丘其中缘故,诸比丘如实禀白事情原委。世尊问阿难:“你收养的两个孤儿是否要出家?”阿难白佛言:“世尊,两个孤儿要出家。”世尊说:“阿难,两个孩子若出家则可享用僧财,没出家前,为僧众做些供花果等事,也可以享用僧众的财产。”世尊开许后,他俩的生活得到改善。又过了一段时间,世尊问阿难:“你的两个外甥为何还未出家?”阿难说:“世尊,您早已规定未满十五岁不能出家,两个孩子现在未满十五,没能出家。”世尊又问:“两个孩子能否在僧众晒粮时驱赶乌鸦?如果能做驱乌之事则可出家。”“足以能做驱乌之事。”“若能驱乌,七岁则可出家。”世尊如此开许,他俩都出了家,生活也很好,但很懒惰,白天乐于嬉戏,晚上长时睡眠,一点不闻思修行。

目犍连见这两个孩子放逸睡眠度日,对阿难说:“两个孩子这样虚度光阴很可惜,应该严加管教。”阿难说:“两个孩子一点也不听话,不闻思修,我也没办法,不如交给您来代管。”目犍连尊者爽快地应承下来。两个孩子很害怕,心想这个比丘肯定很厉害,但又不敢违背舅舅言教,只好在目犍连尊者座下学习。目犍连尊者开始比较严厉,渐渐也很慈悲,不能严厉管教了。阿难尊者问道:“您现在怎么也娇惯这两个孩子?”目犍连尊者说:“两个孩子已经了解到我很慈悲,所以一点都不听话,实在拿他们没办法。”阿难尊者说:“您确实束手无策,就请用方便法使他俩生起厌离心。”目犍连尊者答应下来。

一日目犍连尊者带着两个孩子外出玩耍时,以神变幻现一个异常恐怖的地狱,并发出各种巨响。尊者故意问这两个孩子:“听!这是什么声音?”“我们也不知道,真令人害怕!”“你们去看看究竟是什么声音。”他俩循声而去,见到地狱众生正在遭受烧杀煎熬等各种痛苦,惨不忍睹,走到一个非常大的铁锅旁,锅里正熬着铁水,空无众生,他俩甚觉奇怪,问地狱里的众生为什么只熬铁水,他们说:“人间阿难尊者的两个外甥天天不闻思修却享用僧众的财产,待他俩离开人间就堕入地狱在这锅铁水里煎熬。”他俩听后非常恐惧,即速返尊者身边说:“尊者,地狱之苦可怕极了!我们若再不精进闻思修,将来肯定会堕入地狱,现在我们很害怕。”尊者说:“以前你们不太相信我的话,现在亲眼目睹地狱种种痛苦,以后你们好自为之。”从此两个孩子夜以继日精进修学,吃饭前若想起地狱的痛苦便不思饮食;食讫若想起地狱的惨景遂将食物全部吐出。如是茶饭不思精进闻思修行,渐渐体衰无力,面色萎黄。阿难尊者见此情景,询问目犍连尊者其中缘由。目犍连尊者如实告曰:“大概是这两个孩子见到地狱的景象以后非常恐惧,故不敢吃饭。”阿难尊者担心长久下去会把两个孩子的身体拖垮,便请求目犍连尊者再以善巧方便赐予安慰。

几日后目犍连尊者拟带两个孩子去外面花园游玩,两个孩子不敢去,尊者说:“今天我们不去地狱,到另一悦意之处游玩。”两个孩子跟着目犍连尊者出游到尊者幻化的美妙天堂,听到天子天女快乐度日的音乐和掌声时,目犍连尊者遣两个孩子去看究竟。他们看到很多全身以天界珠宝装饰的天子和天女在尽情享受,心生羡慕,后见有两个为很多天女围绕着演奏各种乐器、供养各种鲜花的狮子座,便问道:“为何这两个狮子座上没有天子?”众天女告曰:“现在人间阿难尊者的两个外甥不精进闻思修行却享用僧众的财产,故会堕入地狱受苦报,又因他们害怕堕地狱而精进修行的功德于未来世会转生天界。两个狮子座是为他们准备的。”两个孩子闻此非常高兴,心想如果现在精进修行,以后还是可以转生天界。他们欢天喜地地跑回来将实情一一禀告尊者。尊者慈悲地说:“你们已经亲睹善恶趣的苦乐,一定要精进修行啊!”

此后两个孩子修持佛法特别精进,终于发现无论生于地狱、饿鬼、旁生、人、阿修罗或天人中,皆没有任何安乐可言,一切都是有漏法,三界轮回犹如火宅,悉是痛苦本性,真正生起了出离心,【师言:对于出家人,出离心是很重要的,但我们刚出家时是否具有出离心有两个观点:一种说出家时必须要有出离心,否则是不得戒体的;另一种说法是,只要能够发起出离心,暂时有没有是无所谓的。但从《百业经》的内容来看,刚刚出家的时候不一定有很勇猛的出离心,但佛陀已经开许他们出家了。所以,在出家以后才生起出离心也可以得到戒体。】更加精进修持,灭尽三界轮回的烦恼,证得罗汉果位,现前黄金与牛粪等同、虚空与手掌无别的境界,诸天赞叹他们的功德。得果后二人经常以神变到各处采集水果、鲜花等来供养僧众。僧众甚感稀有,觉得他们非常了不起。有年长比丘们见两个年仅七岁的小孩子皆已得到如是的功德和境界,而头发都已变三次的人却仍无甚证悟,若还不精进努力那真是很惭愧!【译者:这里“头发变了三次”大概是指人小的时候头发是红色的,青壮年时是黑色的,等到年迈的时候头发是白色的。】于是也开始精进努力,很多比丘都证得了罗汉果位。时诸比丘请问:“世尊,两个孩子往昔以何业而今七岁便灭尽三界轮回的烦恼证得阿罗汉果位?”

佛告诸比丘:“这是他们前世的发愿力所致。【师言:从《百业经》的开头到结尾都说明了发愿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念《普贤行愿品》的时候一定要发清净的善愿,切不要发下恶愿。】贤劫人寿二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迦叶佛率众比丘出游鹿野苑,在花园里嬉戏游玩的五百青年人远见如来出游盛况时生起无比的欢喜心,觉得如来出世的机会很难得而欲发心出家,但有人说现在风华正茂之时应尽情享乐,等到年老时再出家,【师言:如今社会上的人多数认为年青的时候舍不得出家,等我老了的时候再出家,或者等到把家里的一切安排妥当再出家等等,这是完全不对的。要出家就应马上出家,不要左顾右盼犹豫不决,不要询问别人。】【译者:自从讲了《百业经》后,我们汉族弟子中已有一百多个人立即出家了,现在都精进修学成为真实的佛弟子。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觉得这个选择很不错,大家应随喜功德。】有人觉得应等到生儿育女后再出家。他们后来多半在家中忙于生计,生下孩子就去世,没有出家机会,【师言:有些人说明年、后年到学院来常住,可是没等来学院就去世了。】【译者:前两个月时,汉族弟子当中有些老年人,虽然我和益西彭措堪布再三劝其出家,但仍不愿出家,结果在回去的路上已死掉了。】最后只剩两个存活于世。两位老人见伙伴先后辞世才醒悟过来:我们二十五岁时就发心出家,现在已年迈体衰,若还不出家,恐怕今生再也没有机会。他俩将自己的财产上供下施后于迦叶佛前出家。因佛陀规定新出家的人必须承侍先出家的上座之故,二位老人已是年逾古稀但仍必须做很多事情。有人经常欺负二位老人,叫他们‘老糊涂,,说他们的过失等等。其中一位老人生起嗔心,觉得自己天天为别人做事情却要受这样的侮辱,很是愤然。另一位老人的心胸很开阔,劝说道:‘不要生气,这并非他们的错而是我们自己的不是,如果我们早一点出家就不会发生这种事。’这位老人遂诚心诚意地忏悔,没有受到报应。【师言:有些恶业如生嗔恨心等,像这位老人一样立即忏悔,以后也是不会受报的。】他们在临终时发愿:我们一生在佛的教法下出家,令佛生起欢喜心,以此功德愿我们能在释迦佛出世时童贞入道,【译者:这两位老人很害怕,觉得老年出家很困难。你们当中的老人们也应该注意,若今生未得证悟,也应发愿来世弥勒佛出世时能变成小沙弥。老年出家的人不一定能精通戒律的学处,经常可以见到一些老年人因不懂戒律以致于行为很不如法。】灭尽烦恼,获证阿罗汉果位;如不够出家的年龄,愿佛陀为我们特殊开许。众比丘,你们是怎么想的,当时在迦叶佛教法下出家的二位老人即这两个孩子,因他们的愿力成熟故,今生在我教法下七岁时得我特殊开许出家,获证罗汉果位。”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