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业经 81 大施主 — 愿力成熟 无人可胜

晋美彭措法王传讲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一时,佛在舍卫城。大施主给孤独长者在祇陀园修建经堂供佛及僧,广作布施,积累广大资粮。另一施主生起好胜心,欲以自威望胜伏给孤独长者,一争高低。他想到现在自己广作布施没有能力,即入海取回许多宝藏于舍卫城广行供施,但仍不能超胜给孤独施主。他用尽各种办法,仍然胜不过大福报的给孤独长者,遂请问舍利子:“尊者,我很想超胜给孤独施主,但为何想方设法都不能如愿?”舍利子告诉他:“你想超胜给孤独施主非常困难,因他有不可思议的极大福报,能知有主无主之宝藏、水陆宝藏、远近宝藏,并能如愿获得,而你没有这个能力,故很难超胜他。你唯有在佛陀的教法下出家,以出家之功德方能超胜于他。”施主听后立即在释迦佛教法下出家,并精进修学,不久获证罗汉果位,现前黄金和牛粪等同、虚空和手掌无别的境界,诸天赞叹他的功德。

给孤独施主闻知一位欲胜过自己的好胜施主,已经出家获证罗汉果位,非常高兴,即前去顶礼赞叹:“圣者,您已获证罗汉果位,我在有生之年愿意供养您各种饮食财宝等资具。”

时诸比丘启问:“世尊,以何因缘施主想超胜给孤独施主但却无法超胜,后以出家的功德即超胜给孤独施主?请为宣说。”世尊告众比丘:“他不仅现在发心胜过给孤独长者,以前也曾如是发心。贤劫人寿二万岁,如来、正等觉、人天导师迦叶佛出世时,他也是一位大施主,且对另一施主生起争胜心,在财富方面无法超胜,便出家修持,临终时发愿:愿我在迦叶佛教法下一生出家及广行布施之功德回向生生世世生于富裕家,将来在释迦佛的教法下令佛欢喜,得以出家获证罗汉果位。诸比丘,你们是怎样想的?当时的那位施主就是这位罗汉比丘,当时为胜过另外一位施主而出家,今世又是想胜过给孤独施主而出家,并获证罗汉果位。”

诸比丘复又启问:“世尊,以何因缘这位罗汉比丘发心如此广大,其他施主不能胜过他?惟愿为说。”世尊告曰:“不仅现在他的发心非常广大,以前也如是。人寿三万岁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金寂佛(Konagamana出世时,一大国王准备在自己的花园里修建一座经堂供养如来,即宣告众人:‘能发心修建这座经堂者可以之供养金寂佛。’一位施主积累很多黄金修建这座经堂,修成后供养金寂佛。他在临终时发愿:以此善根,愿我生生世世能超胜一切施主,并能在释迦佛的教法下出家,灭尽烦恼,获证罗汉果位。其愿力成熟故,今在我教法下得以出家,灭尽烦恼,获证罗汉果位。”世尊如是宣说,诸比丘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百业经 80 两位施主 — 愿力成熟 得证圣果

晋美彭措法王传讲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一时,佛在舍卫城。城中有一施主夫妇对佛法生起信心,同皈佛门共受居士戒,经常广行布施积累资粮,久后求施者络绎不绝,其家产亦如井泉源源不断。一日,他们准备了丰富的饮食恭迎佛陀及僧众应供,世尊受供后观察他们的根基,传了相应的法,他们摧毁萨迦耶见,获证预流果位。

有两位分别负责建造佛塔和经堂的执事比丘去施主家化缘,舍利子观知二比丘都不会讲经说法,便去施主家与他俩一起受供。之后,二比丘推举舍利子宣讲布施的功德,舍利子讲毕告诉他们:“最广最深最究竟圆满的布施功德,唯有佛陀才能如量宣说。”【译者:一般的法,上师可以传讲,而真正深广究竟圆满的法,唯有圣者方能宣讲。】施主夫妇因此对世尊生起很大的信心,同往佛前祈求在世尊前出家得到开许。他们出家后精进修持获得罗汉果位,现前黄金与牛粪等同、手掌与虚空无别的境界,诸天共赞其功德。

时诸比丘启问:“世尊,施主夫妇以何因缘生富裕家,令佛欢喜,在佛教法下出家获证罗汉果位?惟愿为说,吾等乐闻。”

世尊告诸比丘:“这是他们往昔的发愿力所致。贤劫人寿二万岁,如来、正等觉、人天导师迦叶佛出世时,有夫妇俩共同出家,一生中守持净戒、积累资粮,临终时都发愿:我们一生中在迦叶佛的教法下出家,虽没得到什么境界,以此善根,愿将来生于富裕家,在释迦佛教法下出家,令佛欢喜,获证罗汉果位。以往昔的愿力成熟,故两位施主今在我教法下令我欢喜,出家修持,得证罗汉果位。”世尊如是宣说毕,诸比丘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百业经 79 极贤与极喜 — 佛临涅槃 得度证果

晋美彭措法王传讲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佛为兜率天天子时,三十三天乾达国之君王极喜经常对帝释天奏乐供养。兜率天天子观察因缘后降临人间。帝释天告诉极喜:“兜率天天子已到人间入胎,不久即降生,对南赡部洲众生普施妙法甘露,你也应到人间,以便能得甘露妙法。”极喜国王说:“我正忙于音乐没有时间,以后有空再说。”外道自然派的行者极贤受到当地很多人如对待阿罗汉一样的恭敬供养。其所住城边有一无热恼大海,海中的天龙及众神也恭敬他,他有时到海边悠游,有时到海里的昙花园观赏。

此时世尊已降生于人间。帝释天告诉极喜:“现在大菩萨已降生,我们应该去供养。”极喜又对帝释天说:“我现在忙于音乐,没有时间,以后再去吧。”世尊降生后,因世尊的福德力,昙花园里很多昙花开始发芽生长。外道极贤见此想到祖先的遗言里对昙花盛开有两种说法:一是有转轮王出世,二是有如来出世。今昙花发芽,即将盛开,莫非是以己之福报显现的?他猜测自己可能是转轮王或佛陀而暗自得意。

这时世尊看到老病死的痛苦后,就发心到森林里去修行。帝释天又告诉极喜:“现在大菩萨观察老病死的痛苦后,到森林里去修行了,我们应该去亲近他。”极喜仍说:“现在我忙于音乐,以后有机会再去吧。”世尊于菩提树下证得无上菩提果位,为众生大转法轮。帝释天又告诉极喜:“世尊已开始为众生转法轮,我们应该去听法!”极喜仍旧说:“我现在忙于音乐,暂时不能去。”【译者:有些人,别人劝他来学院,他总说:“不行呀,我现在还要上班,以后再去吧。”可很多人中间就已经死了。所以,求法应立即求。】世尊转法轮时,昙花园里昙花全部盛开,香气遍满方圆一由旬,外道极贤仍以为是自己的福报所显现。

世尊到很多地方广转法轮度化众生,在鹿野苑、王舍城、舍卫城、嘎雅戈热等先后度化了五大比丘、八万天子、目犍连和舍利子以及他们各自的眷属二百五十人等。时舍卫城有一沙弥证得阿罗汉果位,具种种神变,常以神通四处采花摘果供养僧众和自己的堪布。一日至无热恼海边,外道极贤看见了立即呵责:“这是我的地盘,你不能到这个地方。”沙弥说:“这是公众享用之地,你不能擅自独用。”双方由此僵持不下,后来极贤说:“我们比赛神变,谁胜地盘就属谁。”结果外道极贤输了,沙弥便在花园里自由享乐。

世尊的度众事业即将圆满,准备趋入涅槃,便到俱舍拉城市。【译者:泰国有佛涅槃时的像,与北京卧佛寺的身相一样,当时我看到佛的身相很痛苦,实在忍不住掉下了眼泪。】佛陀想到自己一生中的有缘众生多已调化毕,唯余三十三天的极喜和昙花园的外道极贤最后两位。世尊思维三十三天的极喜比较傲慢不会来人间,我当上天度化他。【译者:所以,法王如意宝出去时有这样的意义,有些高僧大德、居士到我们学院来听我们传法,他们没有这个缘分,而法王出去时,他们就可以得到调化。】佛陀到了三十三天乾达国王极喜的宫殿门口,知道如果没有化现另一身相,傲慢的极喜肯定不会恭敬。故世尊幻化成另一乾达国王的身相,手拿绿宝石的千弦琵琶对极喜说:“我们赛琴吧!”极喜见与自己同样的人如是挑战,立即想通过比赛折服对手,让进佛陀后,二人手持同样的千弦琵琶,开始比赛。中途极喜的琴弦断了一根,照样能奏出不变妙音,佛陀化身的琴弦断了一根同样能奏出妙音;最后只剩一根琴弦时,他们也都能奏出妙音;但没有琴弦时,佛陀化身依然能奏出不变的妙音,极喜却不能,他的傲慢倏然消失,对佛的化身生起欢喜心。世尊方才显现自己的本来身相,极喜对世尊生起很大敬信心,于佛前恭敬祈求传法,佛陀观其根基意乐,传了相应的法,他立即摧毁萨迦耶见,获得预流果位。

此时外道极贤见昙花已全部枯萎,心极忧愁与痛苦,想到自己以前身体很好的时候昙花怒放,现在自己一百二十岁,昙花也渐趋枯萎,看来自己肯定会在短时间内去世,不禁失声恸哭。一个对他生欢喜心的天人告诉他:“这里是金轮王的地方,金轮王或佛陀出世时,昙花发芽;金轮王开始执政或菩萨现证菩提时,昙花完全盛开;金轮王逝世或如来涅槃时,昙花枯萎。昙花的绽开、凋落非依你的福报因缘而来,乃依释迦牟尼佛的福报显现。释迦牟尼佛要在今晚趋入涅槃,故昙花枯萎,你不要这样痛苦、忧愁。”极贤闻言决定马上去亲近、拜见佛陀,以求解除自己心里存有的许多疑惑。

他立即前往世尊色身所在的俱舍拉城。时阿难尊者在门外守护。外道极贤远见阿难尊者急趋前祈求:“我闻佛欲涅槃,今我有很多疑问愿请教佛陀,亦唯佛陀能断我疑惑,祈求尊者一定允许我拜见佛陀。”阿难尊者观知世尊化身尚未返回,有意阻止道:“今佛陀身体欠佳,你不要去打扰。”极贤又再三祈求:“尊者,莫作是说,佛陀出世极为难得,今即将趋入涅槃,若不见世尊,倍感遗憾。我心里有很多疑问,无论如何请尊者给我一个机会。”阿难尊者再三劝阻,极贤仍再三祈求。此时世尊从三十三天返回,知极贤被挡于门外,即告阿难:“让他进来,这是我最后一次接见外道,也是最后一次用‘善来比丘’的方便传比丘戒。”阿难应诺,把外道极贤带了进来。极贤欢喜万分,恭敬顶礼后祈问世尊:“现有六大外道宗派,各有不同观点,请世尊开示孰是孰非。”世尊告极贤:“我从二十九岁出家精进修行至今五十多年,已度化无数众生,对法和非法能无误取舍,如是法门外道确实没有。”世尊对极贤详细传讲八菩提支的很多教言,使他断尽一切障碍、疑惑和邪见,得到无垢法要。他在阿难尊者前祈求:“尊者是佛陀上首弟子,我愿在佛陀教法下出家,祈尊者摄受。”阿难尊者即于世尊前祈求:“外道自然派的极贤愿在佛陀教法下出家,受持具足戒,请佛陀慈悲摄受。”世尊以“善来比丘”的方便为极贤传了比丘戒,复传一些教言。极贤刹那间成为身著法衣、手持钵盂的出家人,精进修持,获证阿罗汉果位,现前黄金与牛粪等同、虚空与手掌无别的境界,诸天齐赞他的功德。

时极贤自思佛陀今晚即示涅槃,自己住世也无意义,应该对自己的身体作五种加持而趋入涅槃。他发愿先于佛趋入涅槃:一、所有外道皆无法接近我的遗体,若外道近前,我的遗体周围有大水围绕令其无法靠近;二、若内道道友则可接近我的遗体;三、我的遗体内道者方能挪动;四、外道抬不动我的遗体;五、火化时,内道派梵净行者能点燃和熄灭我的遗体之火,而外道派无法做到。他如是加持发愿后即趋入涅槃。外道派说极贤是他们的尊者,在路边、街头等各地举行隆重的仪式,准备迎回他的遗体;佛教内道说是自己的尊者,二派争执相持。后来内道僧众说:“如果是你们的尊者,请亲自把他的遗体抬走。”外道近前时,极贤尊者遗体的周围全是大水,无法靠近;佛教内道梵净行者可以顺利靠近,对外道说:“不是你们的尊者吧,否则你们为何进不来?现在依靠我们的加持,你们进来吧。”外道们依靠内道者的加持得以接近尊者的遗体。之后,内道者说:“如果是你们的尊者,请把尊者的遗体抬走。”外道千百万人也抬不动,内道者又说:“看,这不是你们的尊者吧,否则为什么抬不动?”内道者轻松地抬起尊者的遗体去火化。在荼毗地,内道者说:“如果是你们的尊者,请把尊者的遗体点燃。”但外道怎么也点不燃,内道者说:“不是你们的尊者,否则为何点不燃?看我们点燃。”言毕顺利引火。火燃正旺时,内道者对外道们说:“如果是你们的尊者,请用牛奶把火熄灭。”但外道怎么也熄不灭。内道者又说:“不是你们的尊者,是我们的尊者,我们可以用牛奶把火熄灭。”他们即用牛奶把火熄灭,复言:“如果是你们的尊者,你们可以把骨灰拿去供养。”但外道怎么也看不见骨灰。内道者说:“不是你们的尊者,是我们的尊者,该我们供养。”说毕,内道梵净行者把尊者的骨灰拿来广作各种各样的供养。

时诸比丘请问世尊前后因缘。世尊告诸比丘:“这是他前世的发愿力所致。贤劫人寿二万岁时,印度鹿野苑直智国王手下一位大臣生了一个很庄严的孩子,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大臣为孩子举行了隆重的诞生仪式,依其种姓取名迦叶,精心喂养。相士对迦叶预言:‘此子若出家将成为如来正等觉,若在家则是转轮圣王。’一个自小与迦叶要好的婆罗门子无忧闻此预言发愿要与迦叶生生世世在一起,便告诉迦叶:‘您不要舍弃我。’迦叶思维自己在涅槃时不舍弃他,但现在不能实说,遂表面答应。迦叶观察到人生的老病死苦后发心到寂静的森林中修行。无忧童子知迦叶已去非常生气:‘迦叶不守信用,答应带我一起去森林中修行,为何现在弃我独行?’迦叶几年苦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后,回到鹿野苑为众生转法轮。直智国王准备各种精美饮食祈请迦叶佛应供,并在迎接的道路两旁布置了各种花、香、伞盖、幡幢等,隆重地将迦叶佛迎请到王宫,敷设高座请佛入座。 此时无忧闻知迦叶已证得佛果回到鹿野苑,并且接受国王恭敬供养,心里很想亲近迦叶佛,但因旧怨未消不愿去迦叶佛前,站在遥远之地观看。迦叶佛知其心事,便遥伸右手,如象鼻一般把无忧摄至身边问曰:‘无忧,你为何不近前亲近我?’无忧说:‘佛陀,您本来许诺带我一起去森林,可后来您独自而去,我心里有气,所以不来亲近您。’迦叶佛告诉他:‘你误会了,我当初的意思是涅槃时不舍弃你。当时把你带到森林中苦行有什么意义?现在我们的缘起成熟,你自己生起信心吧。’此时无忧才解开心结对迦叶佛祈求:‘佛陀,我愿在您教下出家受持比丘戒,祈请开许。’迦叶佛以‘善来比丘’的方便为他传了比丘戒,复传一些相应教言。但无忧非常懈怠,没有精进修持。迦叶佛对他宣讲寂静处的功德,让他去静处长久修持。迦叶佛圆满一生的弘法事业后准备示现涅槃。很多天人互相告曰:今晚中夜,如来正等觉迦叶佛要趋入涅槃。无忧闻此痛苦难忍,心想自己虽然在佛陀教下出家,但什么境界都没得到,非常惭愧,而今佛陀即将涅槃,内心痛苦无法形容。天人对他说:‘不要如此痛苦,我带你去佛陀那里,对你今生有很大意义。’天人把寂静处的无忧带到迦叶佛处,迦叶佛观察他的根基传了相应之法后,无忧灭尽烦恼,获证阿罗汉果位。此时无忧想到佛陀中夜将入涅槃,自己先趋入涅槃甚好,便先于佛取涅槃。带他来的天人想:无忧能趋入涅槃是我带他来得到加持的缘故,以这个善根愿我将来在释迦佛出世时,令佛欢喜,在佛教法下出家获证罗汉果位,先于佛陀趋入涅槃。诸比丘,当时的那位天人就是现在的极贤,昔愿成熟,故今在我教法下出家证得阿罗汉果位,且先于我入涅槃。”

世尊复告诸比丘:“复有一段因缘。昔日森林中有五百仙人,附近一天人对仙人特别恭敬,尽力保护他们。当时如来正等觉、人天导师拘留孙佛出世,主持了一次较大的法会,天人赴会闻得佛陀音声后生起很大信心,返回后对五百仙人宣说佛陀的种种功德。五百仙人因此也对拘留孙佛生起很大信心,祈请天人带他们去拜见佛陀。他们遥见佛陀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心里顿时生起胜于比丘十二年禅悦的欢喜心,趋前亲近,恭敬顶礼,祈求谛听佛陀的教言,佛陀观察他们的根基意乐,传了相应的法,五百仙人皆得无来果位,又再三祈求拘留孙佛开许出家受具足戒。拘留孙佛以‘善来比丘’的方便给他们授了比丘戒,复传教言,五百仙人灭尽烦恼获证阿罗汉果位,现前黄金和牛粪等同、虚空和手掌无别的境界,诸天齐赞他们的功德。拘留孙佛圆满一生度化众生的事业后,准备趣入涅槃,五百比丘觉得于佛后涅槃自己存活无义,故先于佛趋入涅槃。天人想到此五百仙人能得涅槃是凭自己的引导,故愿将来在像拘留孙佛一样的如来前,令佛欢喜,出家获证阿罗汉果位,先于如来趋入涅槃。诸比丘,你们是怎么想的?当时的这位天人就是现在的极贤。以其愿力成熟故,今于我教法下令我欢喜,出家并获证阿罗汉果位,且先于我涅槃。”

诸比丘启问佛陀:“世尊,以何因缘极贤在临终前得佛救度,并证得罗汉果位?惟愿为说,吾等乐闻。”世尊告诸比丘:“以前也有同样的因缘。诸比丘,昔日印度鹿野苑的梵施国王以各种手段入侵一些小国,因他有一匹宝马【宝马具有他人无法伤害主人的能力】,故很多国家对他束手无策。后来宝马去世,消息传到黎宏国家,国人上下欢庆认为现在可以伺机报复。梵施国王不敢轻易离开皇宫,后闻北方有人运来一批马欲于市场贩卖,即遣擅长相马之人前去观察,若有宝马便买下所有的马匹。相马人观知确有一匹宝马,逐奉国王之令而行。国王复得宝马,不再惧人报复,一日乘着新买的宝马去公园游玩,黎宏国家的人闻此消息极为高兴,却不知梵施国王已买新宝马,便率领四大军队将整个公园包围得水泄不通。梵施国王在公园里悠游时突然发现被围,惊慌失措,舍弃所有随从只身匹马往回逃。公园的四周除一个花池与横栏以外,全都密布兵马,梵施国王决定越池而逃,黎宏国军见状马上万箭齐发射向花池,箭中宝马,内脏俱出。国王见宝马身负重伤,担心难以逃命。宝马知道国王的恐惧心理,以人语安慰:‘国王,请您不要害怕,我虽已身负重伤,但没把您送回皇宫之前我是不会死的。’国王闻言稍得安心。宝马忍着剧痛,一直坚持把国王送回皇宫方才倒地而死。诸比丘,你们是怎样想的?当时的这匹宝马就是现在行持菩提的我,梵施国王即现在的极贤。我就在他面临死亡的怖畏时解救了他,遣除了他的怖畏,今世我也是在示现涅槃前度化他,解除他轮回之苦,使他得证罗汉果位。

诸比丘,复有一段我临死之时度化他的因缘:昔日掌管那嘎哇札城的耳朵国王喜好狩猎,一日率四大军队去森林打猎,发现河边自由生活的五百野兽,立刻令四大军队包围群兽,准备全部擒杀。群兽知道被困,绝望乱窜,却找不到任何藏身之处,遂决定越河而逃,但众兽身体矮小,都没有能力渡河,唯兽王体大力强,它想到只顾自己逃命没有多大意义,不如借身体载大家渡河,便对群兽言:‘各位,请不要慌乱,河对面没有军队,我卧在河里,你们踩着我的身体跳到对岸就有逃脱的希望。’群兽踩着它的身体渡河,轮到最后一只野兽时,兽王已奄奄一息。这只野兽担心自己不能逃脱,兽王便安慰它:‘你不要害怕,待你们全部解脱困境,我才会去的。’最后一只野兽也安抵彼岸。诸比丘,当时的兽王就是现证菩提的我,最后得救的野兽就是现在的极贤,其它的野兽是以前度化的仙人。当时我除其怖畏解救它们。现在我也是在临近涅槃之际度化极贤,除其生死之畏,令得圣果之乐。”时世尊问阿难:“你是否已见稀有之事?”“世尊m阿难已见。”“已见什么?”“阿难见世尊幻化另一身去他方度化众生。”“如是,如是,为了度化众生,我将色身留在俱舍拉城,另一幻化身去三十三天度化极喜。在临涅槃之际,有两个必度众生,一是天上的极喜,一是人间的极贤。极贤易化,而极喜傲慢放逸,故我亲临三十三天调化。”

诸比丘复又启问:“世尊,极喜因何业转生为三十三天的乾达国王且擅奏乐器?又以何业令世尊欢喜?请为演说。吾等欲闻。”佛告诸比丘曰:“此乃他前世愿力之故。贤劫人寿二万岁时,如来正等觉、人天导师迦叶佛出世。一位善于弹奏的琴师从南方来到鹿野苑,鹿野苑的直指国王对他倍加宠爱,像对待大阿罗汉一样广作供养,故他各方面都很圆满,在鹿野苑生活舒心安适。一位非常贫穷的居士看到琴师过着圆满舒适的生活,心生羡慕希望自己将来能像这位琴师一样。这位皈依佛门、一生守持净戒的居士在临终时发愿:以我皈依持戒的功德,愿我生生世世生于富贵之家,成为擅长弹奏的乾达国王【在藏史的记载中,乾达国王是极擅长音乐的,故妙音天女有时也称为乾达国天女】,或成为特别擅长音乐的人;【师言:这里大家尤其应该注意的是;一个修行人,无论耳闻目睹到世间什么样的荣华富贵、奢侈享乐都不能生贪执羡慕之心,更不能这样发愿。发这些有漏的愿都是错误的,如发愿做巨富天人等。因为我们出家人一边作无漏的功德,一边回向发愿,愿很容易成熟,这样以无漏的功德实现了一个有漏的心愿,岂不太可惜了吗?我们在座的各位应该共同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的大恩金刚上师托嘎如意宝等诸多传承上师都往生了极乐世界,他老人家得到菩提金刚授记后,一心一意猛厉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没有发其他的愿。我们还可以依据《普贤行愿品》、《大圆满愿词》而发愿,不能发更不要发世间有漏不究竟的、无利自他的愿。不要像这位琴师一样贪图享乐,帝释天怎样都劝不动他去拜见世尊。今生我们藉往昔的福德幸遇如此殊胜的妙法甘露,得到一些无漏的功德,我们一定要发愿以此功德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虽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但全知麦彭仁波切曾教言:我们凡夫以信愿肯定能往生。往生极乐世界后,再来度化众生也很方便,对自他利益极大。应该把我们听闻、宣讲《百业经》的功德,回向我及一切有情无间往生极乐世界。以此短暂的人生所积的一切功德,愿我们生生世世不离上师三宝,同生极乐国。复愿将来在释迦世尊应化世间时,令佛欢喜,不做令佛不欢喜的事。诸比丘,你们是怎样想的?当时这位贫穷的居士就是现在的乾达国王极喜,以其愿力成熟,故今生有如此之果感,又因我与迦叶佛的功德、事业相同,故今在我前令我欢喜。”

诸比丘复又启问:“世尊以何因缘临涅槃时显现感受痛苦?惟愿为说。”世尊告曰:“不仅是现在,我以前为度化众生也显示感受痛苦。昔日吐美佳城胜者国王之妃生下一个很庄严的王子,他们为小王子举行了隆重的诞生仪式,取名胜利,用牛奶、酸奶等各种食物精心喂养。他很快长大,学习并精通了五明等一切世间法。胜者国王告诉他应出巡体察民情,小王子遵命率众眷属出巡。不久胜者国王突患重病,医治无效而驾崩。大臣即刻派人请王子火速回宫。王子不愿回宫,告诉大臣说:‘如果你们能行持十善,我自会回宫,否则,绝不回宫。’闻此,诸大臣立即颁布国内行持十善的条令,再请太子回宫,并发誓一定行持十善,太子方才回宫继承王位执掌国政。年轻有为、正直慈悲的胜利国王常作广大布施积累资粮,求衣者施衣,索食者施食,并随缘布施象马等各种财富资具,一直行持如是善举,奉行十善的人越来越多,行善者老死后即生天上,天人越来越多。

帝释天知天人增多皆因如来出世与金轮王执政两个原因,观察后方知非此二因,而是胜利国王实行仁政,教人奉行善法,故天人增多。帝释天觉得胜利国王如此行持无上菩提稀有可赞,不知其誓言是否坚定,如果坚定应该供养,如果不坚定亦应鼓励。帝释天遂变幻出很多乞丐和贫者来到人间乞食,他们祈求大臣:‘我们这么多人无衣无食,国王能否摄受我们?’大臣如实禀报,国王答应满足衣食,可他们祈求不需其他饮食,只需人的鲜血。国王知其为非人,而不是真正的人,但为满足他们而杀害其他众生是不应理的,自己行持菩萨道,唯有以自身血肉作布施。国王以己所思据实相告,彼等闻言甚喜,国王抽出自身鲜血、割下自身肌肉供养他们,同时发愿:以此善根,愿世间无明愚痴的众生得到无上正等觉的果位。幻化的乞丐和贫者都得到了满足。帝释天很内疚:我现在已给菩萨添了很多麻烦,应该加持他身体恢复。本来天人的甘露能加持人的身体马上恢复,但此时帝释天已无能为力。为了让菩萨生起欢喜心,帝释天问道:‘您供给我们血肉会不乐意或后悔吗?’胜利国王说:‘我割己肉、抽己血绝无不乐意和后悔,我一念及地狱、饿鬼、旁生之苦,更加使我生起悲心。’‘您这么说我们不太相信。’‘如果你们不信,我可以发誓,以菩萨和三宝的谛实力,若我对布施自身血肉有一点不悦和后悔,则愿我身不得恢复,若我对此无有丝毫的不悦和后悔,则愿我的身体立即恢复如初。’在发愿的刹那,胜利国王的身体已恢复如初。帝释天见此非常高兴,便显出自己本来的身相,于国王前顶礼合掌作如是言:‘大菩萨,我给您添了很大的麻烦,请您谅解,我非真正的乞丐贫民,而是帝释天。’说毕不见。诸比丘,当时的胜利国王就是现在行持菩提的我,为了度化众生也曾示现受苦,今亦如是。”诸比丘闻已,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八十随好:1)指爪狭长,薄润光洁;2)手足之指圆而纤长、柔软;3)手足各等无差,诸指间皆充密;4)手足光泽红润;5)筋骨隐而不现;6)两踝俱隐;7)行步直进,威仪和穆如龙象王;8)行步威容整肃如狮子王; 9)步安平犹如牛王;10)进止仪雅宛如鹅王;11)回顾必皆右旋如龙象王之举身随转;12)肢节均匀圆妙;13)骨节交结犹如龙盘;14)膝轮圆满;15)隐处之纹妙好清净;16)身肢润滑洁净;17)身容敦肃无畏;18)身肢健壮;19)身体安康圆满;20)身相犹如仙王,周匝端严光净;21)身之周匝圆光恒自照耀;22)腹形方正、庄严;23)脐深右旋;24)脐厚不凹不凸;25)皮肤无疥癣;26)手掌柔软、足下安平;27)手纹深长明直;28)唇色光润丹晖;29)面门不长不短,不大不小如量端严;30)舌相软薄广长; 31)声音威远清澈;32)音韵美妙如深谷响声;33)鼻高且直,其孔不现;34)齿方整鲜白;35)牙圆白光洁锋利;36)眼净青白分明;37)眼相修广;38)眼睫齐整稠密;39)双眉长而细软;40)双眉呈绀琉璃色;41)眉高显形如初月;42)耳厚广大修长轮埵成就;43)两耳齐平离众过失;44)容仪令见者皆生爱敬;45)额广平正;46)身威严具足;47)发修长绀青,密而不白;48)发香洁细润;49)发齐不交杂; 50)发不断落;51)发光滑殊妙,尘垢不著;52)身体坚固充实;53)身体长大端直;54)诸窍清净圆好; 55)身力殊胜无与等者;56)身相众所乐观;57)面如秋满月;58)颜貌舒泰;59)面貌光泽无有颦蹙; 60)身皮清净无垢;常无臭秽;61)诸毛孔常出妙香; 62)面门常出最上殊胜香;63)相周圆妙好;64)身毛绀青光;65)法音随众;应理无差;66)顶相无能见者;67)手足指网分明;68)行时其足离地;69)自持不待他卫;70)威德慑一切;71)音声不卑不亢;随众生意;72)随诸有情,乐为说法;73)一音演说正法, 随有情类各令得解;74)说法依次第,循因缘;75)观有情,赞善毁恶而无爱憎;76)所为先观后作,具足轨范;77)相好,有情无能观尽;78)顶骨坚实圆满;79)颜容常少不老;80)手足及胸臆前,具有吉祥喜旋德相(即卍字)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百业经 78 能持子 — 愿力成熟 富家证果

晋美彭措法王传讲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一时,佛在王舍城。城中有一位财富圆满的德卫峡玛婆罗门【即能持婆罗门】,邻近的德卫夏城有位杰日婆罗门,二婆罗门关系极为密切。杰日婆罗门娶舍利为妻,生下一个非常庄严的孩子,举行了隆重的诞生仪式,取名舍利子。德卫峡玛亦生一子,取名能持子,他们都用牛奶、酸奶、油饼等精心喂养各自的孩子,两个孩子如海莲般迅速长大,同窗共读,互助互学,精通论典,圆满学业。舍利子复又博学论典和辩论,十六岁时,许多辩论家都败在他的手下,后来独自走进森林随一外道出家。世尊出世后,舍利子和目犍连对佛法生起无比信心,转依佛门,并在世尊前精进努力灭尽烦恼,获证阿罗汉果位。佛陀授记:舍利子为智慧第一、目犍连为神通第一。能持子与舍利子截然不同,娶妻成家后不久做了引胜国王的大臣,常出入皇宫操持大小事务,时常自恃王权要挟婆罗门、施主等横征暴敛。

舍利子观察到调化能持子的机缘已成熟,即著衣持钵到能持子家化缘。能持子坐在马拉嘎树荫下安排手下做事,正发号施令时,突然看见舍利子远远走来,欢喜激动不能自抑,立即起身亲迎舍利子:“久违!重逢同窗老友,喜不能禁,今天请光临我家受我上等供养。”舍利子婉言谢绝道:“您有这颗心就可以了,非常感谢,但我不会去您家。”能持子疑惑不解:“为何不去我家喜聚一回?我们分别日久,相逢不易,如果您不去,我心里十分难过,请不要拒绝老友的盛情好吗?”舍利子说:“因现在我们彼此的行为(Kiriya完全不同,你借职权暴敛赋税,害了许多众生,行为全不如法,我们按普通礼节互相问安即可,去你家没多大意义。”能持子强辩道:“舍利子,您不要这么说,我作为一个在家人,不得不为必需的开支做事,否则生活问题也难以解决。我上有父母下有妻儿奴仆亲眷,周围有亲戚朋友,都要靠我维持生活;上面还要依靠国王,依靠国王必须护持土地,护持土地则经常要供养土地神、护法神,还要经常供养沙门、婆罗门以及做其他许多事情,若如理如法的行事,怎么能行?”舍利子告诉他:“既然这样,你能否好好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当然可以。”“你说为了父母、妻子、奴仆、亲朋等不得不造业,那么,譬如你为父母造了很多恶业,还没来得及忏悔便死去,随业堕入地狱,受到阎罗君用各种兵器的击打残害,你非常难忍就祈求阎罗君不要打杀,你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父母才造业的,阎罗君会不会原谅、放宽你?”“舍利子,肯定是不会放宽的,只有自作自受。”“那么,一个人为赡养父母去如理如法地行事,自己与父母即生中都能得到很大安乐,自己也积累了很多资粮,人享受生活不一定造恶业,如果这样,父母是否很高兴?”“当然高兴。”“如果你为妻子亲眷等造恶业而堕恶趣,阎罗君会因你是为别人造业而不打你惩罚你吗?”“肯定不会。”“如果你为了他们行持得如理如法,他们也会善待你,对此没有疑义吧?”“确实没有疑义。”舍利子如是循循劝诱,终使他如梦初醒,知道自己为父母、妻子、亲朋、眷属等造了很大恶业,顿时生起难忍的痛悔心,涕泪悲泣,于舍利子前忏悔:“舍利子,我的行为确实很不如法,目前又娶一爱妾,为此也造了很大恶业。现在我愿把她好好送回娘家,在您面前求受五戒。”舍利子慈悲摄受他,授予五戒,圆满地调伏了能持子。

后舍利子行至印度南方的森林,一位从王舍城来的比丘遥见舍利子,心里非常欢喜,马上趋前顶礼。舍利子问知彼来自王舍城,复问:“你知道能持子吗?”“知道,他是尊者以前的同窗好友,后来受了居士戒。”“他现在仍对佛陀和正法具大信心和欢喜心吗?他的身体生活都好吗?”“能持子对佛陀和正法仍然很有信心和欢喜心,但不幸身患重病,看来很危险。”舍利子听后立刻披上法衣前往王舍城。时能持子重病卧床,看见尊者亲临探病,非常欢喜,欲起不得。舍利子温言劝慰:“不要起来,我自寻座。”复柔声软语询问病情饮食,能持子有气无力地说:“舍利子,我已病入膏肓,昼夜疼痛难忍……”稍歇后说道:“我头痛至极,比一个大力士用绳子紧紧捆绑一个毫无力气之人还痛;肚子疼痛难忍,比屠夫把牦牛的内脏全掏出来再塞进去还痛;浑身炙热,如两个大力人把我拖在熊熊燃烧的烈火里一样滚烫。病情日益严重,无有丝毫转机,看来存活无望。”舍利子对他说:“能持子,你好好回答我的问题。你觉得地狱与饿鬼哪个好?“饿鬼好一点。”“饿鬼与旁生呢?”“旁生好一点。”“旁生与人呢?”“人好。”这样依次问到欲界最后的梵天时,能持子说:“生在梵天最好。”舍利子郑重相告:“如果你觉得梵天果位最好,即当仔细听我传授四无量心的教言,好好作观,定能转到天界【藏文中有广明,此处从略】。”

世尊观知舍利子没有对他传究竟的法,只能生天,不能得圣果,马上以神变在舍利子走后显现在能持子前。能持子见到世尊,生起无比的欢喜心,佛为他传了相应的法,能持子即得无来果位。世尊又显示神变先回原处等候舍利子。舍利子来到佛前,世尊问:“今去何处而来?”“世尊,我去给能持子传法而来。”“你传的法不究竟,走后我给他传法令得圣果。”舍利子赞叹:“善哉!善哉!如来神变无比!如来度众无边!” 时诸比丘启问世尊:“世尊,能持子以何因缘生于富贵之家,对佛生起欢喜心?请为我等宣说。” 世尊告曰:“此乃前世的愿力所致。昔日无争城的龙天国王在位时,整个国家安泰和平,君臣齐心合力,人民无争无怨。王手下有位大臣,常借王权暴敛赋税,骄奢淫逸。一穷人羡慕心起,希望积累一些善法,后遇一独觉时尽力供养,独觉受供毕显示神变飞走。穷人观想自己在独觉前顶礼发愿:以今供养独觉的善根,愿我将来生于富贵之家,能像国王手下的大臣那样依仗权势享受荣华富贵。诸比丘,你们是怎么想的?当时的穷人就是现在的能持子。复又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时,他皈依佛门受了居士戒,临终时发愿:愿在释迦佛出世时,令佛欢喜。当时的居士就是能持子,以两世的愿力成熟故,他今生先做大臣,依仗国王的权势暴敛民税奢侈享乐,后来遇佛生欢喜心得证圣果。”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百业经 77 阿难与迦叶 — 佛临入灭 授记未来

晋美彭措法王传讲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尔时,阿难出家学八万四千法门竟。佛陀授记曰:“在我教法下,阿难乃多闻第一。”复授记迦叶尊者;“我涅槃后,迦叶乃为教法传人。”如此授记毕,二尊者在人天中受到极大恭敬。佛陀复告众比丘:“在我涅槃后,迦叶乃我教法传人,阿难乃多闻第一。”之后,佛陀至拘尸那拉城Kushinagar准备涅槃。时佛陀观察若只将教法传付予人而未交付非人,则正法不会久住;如果只交付给非人而没传给人,则正法不会继续弘扬于人间,故应把正法交付给人与非人。然后,佛陀告诉迦叶尊者:“我涅槃后,你应结集三藏;你涅槃前,把佛法交付给阿难;在阿难未得阿罗汉圣位之前,,你不要入涅槃;阿难得法后将涅槃时,把佛法交付给草衣;草衣除外道、制恶龙、伏邪魔,在未出家前,阿难勿入涅槃;草衣涅槃前,再把佛法交给啸虎,而啸虎在未证阿罗汉果前,草衣不要涅槃;啸虎将佛法交付给有愧,有愧在未得罗汉果前,啸虎不要涅槃;有愧又将佛法交给魁舍;魁舍复将佛法交给大三千,此乃七代传承。每前一代在后一代没有得罗汉果或出家前,不要趋入涅槃,待佛法该传付于下一代的机缘真正成熟时,把佛法交付于他们后才可以示现涅槃。”【师言:世尊的教法主要有七代传承,七代传承之后虽然没有再一代一代地相传下去,但实际上,诸阿罗汉已把小乘的甘露法要传付给后代了。现在藏地《大藏经》的传承,至今仍是代代传下来的。虽然没有像七大祖师那样的单传,但教法的传承一直到现在还是保持着清净的传承。小乘中亦如是说。】佛陀嘱咐迦叶、阿难两位尊者后,两位尊者在佛前恭敬顶礼合掌承命曰:“依教奉行。”

佛复告迦叶尊者:“你把未入圣位的凡夫僧众带到外面出游,以免我趣入涅槃时出现僧众不合。”佛陀略思:帝释天及四大天王最好能在此时来此地。刹那间,帝释天及四大天王便亲自手持天界各种鲜花来到世尊前恭敬顶礼供养。世尊告诸天人:“我在短时间内将显示趋入无余涅槃,我涅槃后,你们要好好护持正法(Sac­cadhamma。再过一千年佛法接近隐没时,世间上不再有行持善法者,整个南赡部洲将遭很大灾难,如天不下雨、庄稼不生等。当时有从边地南、西、北三方专为摧毁佛法而来的国王。南方的夏嘎国王、西方的布达嘎国王以及北方的雅哇那国王将分别带领十万眷属来到人间,摧毁佛法、砸毁佛像、杀害比丘。普通百姓也对僧人造种种违缘,以种种方式欺辱僧人。此时印度中土果新巴拥有十万眷属的大自在部国王生下一位俱生有盔甲等各种兵器、两手沾满淋沥鲜血的太子。五百大臣也生下与太子一样的孩子,果新巴城降下血雨,民众甚觉稀有,立即请相士观察。相士告曰:‘大自在部国王的太子以后将成为世间第一的国王。’他们为太子举行了隆重的诞生仪式,因他降生后大家非常难以忍受和理解,故取名难忍太子。

难忍太子长大后,在十二年中经常与毁坏佛法的国家作战。大自在部国王的臣民见太子与魔王作战英勇无比,皆生大欢喜心。天人预言难忍太子将消灭掉所有的魔王,大自在部国王闻此更加高兴,即给太子加冕,把王位禅让给难忍太子,立为大自在部的国王。五百大臣也分别让儿子们继承自己的权位。新上任的难忍国王与五百大臣齐心协力再与魔王作战,三魔王的三十万眷属全被降伏。时精通一切教法的火施婆罗门之妻自怀孕起,常想与人作精彩的辩论。询问相士后得知是胎儿的缘故,等生下孩子即会恢复如初。九个月后一个非常庄严的孩子降生了。他长大后精通一切学问,尤其擅长辩论。因他有五百个婆罗门弟子,人们便称他为众弟子。众弟子在我的教法下出家并精通三藏。另有善财商主之妻怀了一个最后有者,怀孕后,她心里特别安乐,不愿说话很能安忍。商主特意请相士观察,知道是因胎儿乃最后有者的缘故。九个月后,生下一个庄严的孩子,取名为寂静。寂静稍大,征得父母同意,在我教法下出家,灭尽烦恼,证得罗汉果位。他经常远离愦闹,乐于在静处安住修持。此时大自在部的老国王驾崩,难忍国王捧着先父的遗体悲恸欲绝,众弟子则带着许多眷属来到果新巴城,对难忍国王宣讲妙法。

难忍因听闻妙法而解除了丧亲之痛,对众弟子生起很大信心,发愿终生护持众弟子。时难忍国王问诸比丘:‘中土佛法已隐没多少年?’诸比丘告曰:‘已十二载。’难忍国王观察到当时的出家人没有诵戒讲经者,整天散心杂话度日,【师言:我们现在正法在世,值遇善知识,无有愦闹,一切顺缘具足,希望各位弟子抓住良机好好闻思修,不要下午比太阳睡得早,早晨比太阳起得晚,白日串寮去聊天。这样纵眠放逸,虚耗一生太可惜了,千万不要这样!】行为很不如法,仅显形象而已。众天人也叹曰:‘再过几天佛法就要隐没,不知人间将有哪位贤圣者慈悲发心再度广弘佛法【人间、天人所说详细内容,藏文中广明】?’果新巴的五百居士闻天人悲叹,非常着急,四处祈求比丘们好好诵戒讲法,唯恐佛法不日隐没。时中土唯有果新巴城集众诵戒,寂静者便前往果新巴城一起诵戒。城里已有十万僧众云集,唯新来的寂静者是罗汉,众弟子是能讲经的三藏法师,其余的全是凡夫僧,此全体僧众汇集的法会是我教法中最后一个法会【后来由于四大天王的护持,这个悲惨的局面没有出现】。诵戒时必须有一位三藏法师带众诵别解脱比丘戒,他们共推众弟子率僧众诵戒,三藏法师对僧众说:‘现在南赡部洲的所有声闻都集中于此,大家推举我为僧众诵戒,一方面,我具足条件,已得广闻并精通三藏;另一方面,我对学处的行持不是很圆满,此众多僧人中肯定有比我在学处和行持方面更加精通和圆满的,若有这样的上座,应为僧众诵戒【中间有些颂词已略】。如有学处比我更高者,请如理如实地宣说自己的功德。’众中唯一的阿罗汉寂静尊者于三藏法师前恭敬顶礼后说:‘您诵戒很好的,实际上我也是如佛住世时的舍利子和目犍连一样,在佛陀教法一千年之此时,守持戒律非常清净……’他如理如实地宣说了自己的功德。三藏法师座下一个叫石方崩捡的弟子,对刚到这里的寂静尊者于僧众中宣说自己功德的行为生起嗔恨心:你这个新来的比丘怎么能比得上我的三藏法师【他不知寂静尊者已是阿罗汉,故看不惯他的行为】!随即抽出宝剑,杀害了阿罗汉。阿罗汉的弟子见他杀掉十万僧众中唯一的阿罗汉,嗔心大起,抑制不住怒火,也抽出宝剑不由分说将石方崩捡杀死。尔时僧众乱作一团,罗汉的弟子们蜂拥群起,把三藏法师众弟子也杀害了。失去唯一的阿罗汉和唯一的三藏法师,故佛法隐没。因诵戒、讲经无人统领负责,整个僧团仅仅成了一个形象。

此时大地震动,世间出现很多的恶兆。诸天人也悲哀叹言:‘释迦牟尼佛教法已隐没了!’佛母大幻化母【摩耶夫人】从三十三天忉利天宫降临,悲眼慈视着可怜众生,心里感慨自己的孩子释迦牟尼佛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积累资粮发愿亲证的教法,为何这么快就隐没,她既痛心又不满。此时果新巴的五百居士听到天人的哀叹,也知道当时佛法隐没的惨景,生起无比的忧愁和痛苦慨叹:‘为何释迦牟尼佛教法这么快就隐没了!’果新巴的难忍国王把南方、西方的国人全都杀尽无余,当他得知阿罗汉和三藏法师被杀,嗔火炽盛,把所有的出家人全部杀光,并把经堂、佛塔全部摧毁。”

释迦世尊告众天人:“诸位,以后我的教法会遭遇如此悲惨的隐没时期,届时你们定要励力保护(Dharmapala),【译者:如果诸天人当时没有护持,可能不会有我们现在的佛法。因当时四大天王和帝释天对佛法作了保护,方使佛法得以保存至今。佛法住世已二千五百多年,将来仍存在,所以护法很重要。你们能否护持?”此时,四大天王和帝释天迅速起身,合掌发誓(Adhitthana“世尊,我们一定竭力保护佛的教法。”东南西北的四大天王发誓护持各方的佛法,遣除各方的违缘;帝释天誓护十方。【师言:以人寿来算,佛法住世二千多年。对四天王、帝释天来说,自发誓护法起现今大概只有三、四天。当时他们发誓护法,现在仍然护持。所以,我们以后祈祷四大天王等好好保护佛法。四大天王,宁玛巴白玉派的七十五尊护法神中就有四大天王:噶举派的《护法神祈祷文》中也有四大天王;黄教格鲁派在拉萨的寺院嘎单寺、哲蚌寺等很多寺院,刚近门就能看到四大天王的唐卡挂在墙壁上。汉地许多寺院的第一层殿里都有四大天王。帝释天曾发誓做护法,此亦少为人知,藏族的戒律方面是有记载的。藏族虽没塑像,但很多寺院的门口都有四大天王的画像,马尔康一带的寺院门口两边均挂四大天王之像。我们也应好好感谢四大天王,不然,如果不是他们发愿护法,现在就没有佛法了。当时的比丘僧众早把佛教法时期结束了,但因当时四天王和帝释天发愿的缘故,现在佛法还在。】他们在佛前恭敬顶礼后返回天界。

世尊把教法交付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时,【师言:很多护法神和天人对佛法的保护很重要。不然,全靠人来保护没有这个能力,但如没有把传承交给人的话,则天人没有弘扬佛法于人间的能力,他们只有保护的能力。故为了弘扬,必须把传承交给人;为了保护,必须交给护法神。所以,大圆满的法全是这样的,传承是一代一代的,同时也把佛法交给护法神。】诸比丘赞言:“善哉!善哉!世尊已把佛法交付迦叶尊者,并授记阿难尊者为多闻第一。”释迦牟尼佛说:“不仅是现在把佛法交给他们,以前我做国王时也曾把军队交给迦叶尊者,把国库和太子交给阿难尊者,请他们保护我的国家,汝等谛听。昔日木特勒城市由大天国王掌管,他的王妃生下一个很庄严的太子,他们举行了隆重的贺生仪式,取了适合种姓的名字,精心喂养。不久国王身患重疾,种种方法医治无效,国王自知重病难以痊愈,如果现在去世,太子尚幼不能亲政,若为奸臣左右,定将祸国殃民,自然而然地想到自己辞世后应由嘎沃、涅嗄沃二位大臣辅佐太子。他们不仅智慧高,而且人格稳重非常善良,做事高瞻远瞩又小心谨慎,是辅政的最佳人选。他立即宣二位大臣进宫,告诉他们:‘朕一病不起,恐不久于人世,今将四大军队、国库及太子全托付给二位重卿,望好好辅佐太子,护持国政!’不日老国王驾崩,二位大臣遵从王命,辅佐太子,立彼为王,尽忠效劳,小国王长大后,便把军权、国政大权全交还给他。诸比丘,当时的大天国王就是现在行持菩提的我,二位大臣就是现在的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小太子就是草衣罗汉。当时我把军队、国库、太子托付给他们护持我的国家,现在我也是把佛法交给他们继续弘扬。

另外,迦叶尊者曾发愿,在释迦牟尼佛涅槃后接受佛的传承;阿难尊者亦曾发愿在释迦牟尼佛教下成为多闻第一。贤劫人寿两万岁,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时,一位比丘在迦叶佛教下依止了一位多闻第一的堪布守持净戒,临终发愿:我在迦叶佛教下一生出家,虽然没有获得任何境界,愿我在释迦牟尼佛教下,令佛欢喜,灭尽三界烦恼,获得阿罗汉果位,并像我的堪布一样成为多闻第一。当时发愿的比丘就是现在的阿难尊者。今愿力成熟,故在我教下令我欢喜,出家灭尽烦恼,获证阿罗汉果位,并且成为我教下多闻第一。迦叶尊者在迦叶佛出世时出家,他的堪布是迦叶佛教法下头陀第一。他也于临终时发愿:我在迦叶佛教法下一生出家,虽没有得到任何境界,愿我在释迦佛教下,令佛欢喜,出家灭尽烦恼,得到阿罗汉果位,像我的堪布那样成为头陀第一,并且在释迦牟尼佛示现涅槃时,我能持佛微妙法代代相传。他发此殊胜愿后去世投生到印度鹿野苑一大臣家中,长大后成为当时直指国王的大臣。迦叶佛示现无余涅槃,直指国王欲建方圆一由旬的遗塔,把建塔的整个工程交给他负责。塔建好后,国王欲请迦叶佛教下的所有比丘们举行开光法会。因迦叶佛圆寂后于七天内生死自在的圣者们全已趋入涅槃,很多凡夫僧还俗,【译者:各位以后遇到什么动乱会不会道心不动?】故请不到一位僧人来受供。国王询问大臣原因何在,大臣如实回禀,【师言:可能像当时解放时期一样,很多很多高僧大德到外国去了,藏地的凡夫僧,有的是国家强迫还俗,有的自愿还俗,藏地几乎是没有出家人。少数人虽然内心持清净戒,但外面也不敢穿僧衣。汉地也有这样吧,但愿不要在我们时代使佛法遭到大违缘,不然我们这么多人中,有些遇到大变化时,肯定境界不是很圆满的,到时可能会转变的很多。】国王只好自己供养后返回。大臣在佛塔前发了殊胜的愿:以我这次修佛塔的善根,愿我生生世世转生于富贵之家,将来释迦牟尼佛出世时令佛欢喜,于佛教法下出家,灭尽烦恼,获证阿罗汉果位,将来佛示现涅槃时愿由我来继续弘扬佛的教法。诸比丘,当时的大臣就是现在的迦叶尊者,因他当时发愿之故,今于我教下令我欢喜,出家获证罗汉果位。此是迦叶和阿难二位尊者承传教法的因缘。”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