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业经 63 极贤一家 — 修塔起信 全家证果

晋美彭措法王传讲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以前,净饭王手下的极贤大臣一直膝下无子,夫妻二人经常祈祷梵天、帝释天、森林神、地神等世间天人,却无丝毫感应。时净饭王喜添悉达多太子,婆罗门相士预言:太子若在家将成为金轮王,若出家将证得如来正等觉的果位。极贤大臣闻此预言心里倍加痛苦,更迫切地希望自己有个孩子,以便将来给悉达多太子做侍从,自己的职位亦可传给儿子,如是自己和净饭王家族的王臣关系即可代代相传,只可惜现在没有孩子。夫妇俩想尽一切方便法再三祈求,仍然无济于事。

悉达多太子长大后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偶然出游四门时亲眼目睹人间的生(Jati)老(Jara)病(Soka)死(Maranam)之苦,复又深深思维人间的无量诸苦,遂生起猛烈的出离心,独自夜半潜越城门,拔剑削发,出家修道,每日仅食一麦一粟一滴水。如是苦行六年,在前往尼连禅河 (Nai ranjana)沐浴的路上,接受牧羊女经十六次提炼的牛奶乳精和婆罗门的吉祥草等供养,终至印度金刚座跏趺而坐,发誓若未现前菩提则不起于此座,后于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大彻大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果。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摄受了 陈如等五比丘,同时也摄受了五百涅卫、六十贤普、五十孩童等,给他们传法后,令其皆得圣者果位;佛陀又示现种种神变,到森林中调化影胜王与八万天子,令得圣果;于王舍城为舍利子、目犍连授比丘戒,令得圣果;再到舍卫城调伏了与佛同时出生的胜光国王【即萨迦国王】;后又去迦毗罗卫国宣说妙法等,如此四处弘法度众。

极贤大臣虑及自己年近古稀,无子继承财产,死后家产将会收归国库,无甚意义,应趁机供养佛陀,故发心迎请佛陀及僧众应供,自己亲手以各种甘美饮食供佛及僧。供养圆满后,佛陀给他传授正法,他心生欢喜,赞叹并受持正法(Sacca Dhamma),复于佛前诚白自心:“佛陀,如果我家能生个男孩,他就可以像我承侍净饭王一样承侍您,可惜一直令人遗憾。”佛陀安慰他:“若真发心清净,善愿必定顺遂。”

不久,施主妻子果真有喜,十月后生下一个非常庄严的孩子。他们举行了隆重的诞生仪式,取名贤者,精心抚养,贤者如海莲般迅速成长。长大后,他学习了八观察及世间的一切学问。佛陀观知贤者出家因缘已成熟,即亲往极贤大臣家提醒说:“贤者在未降生之前,你已答应给我做侍者,现在可践诺言。”极贤大臣心生欢喜,叫来贤者:“孩子,在你还未出生之前,父亲已把你许给佛陀做侍者了,今佛陀亲来接你,你一定要好好承侍世尊,切莫辜负父亲厚望。”贤者欣喜应承:“谨遵父命,多谢父亲如此恩赐,孩儿非常乐意。”佛陀把贤者带回经堂剃度授戒传法,贤者精进修持,灭尽三界烦恼,获证罗汉果位。贤者思及自己如今断除一切痛苦、获得无上安乐悉皆来源于佛陀恩泽,故应酬报佛恩,而报恩的唯一方法即是度化众生。他以神通观知自己首先应该调化的是双亲,于是刹那间回到家里,如雄鹰腾空般跃入虚空,给父母显示打雷、燃火、下冰雹等种种神变,父母对他生起欢喜心和信心,闻他所传法要后都摧毁了萨迦耶见获证预流果位,并告诉贤者希望能出家为道。贤者欢喜赞叹。他父母用家产作广大布施后双双出家并精进修持,都获证了罗汉果。


诸比丘启问:“世尊,贤者以何因缘生富贵家、身相庄严,于佛教下令佛欢喜,出家获证罗汉果?他的父母以何因缘被贤者度化,在佛教下出家皆得罗汉果?请为吾等演说前后因缘。”世尊告曰:“这是他们前世的愿力所致。贤劫人寿四万岁时,人天导师拘留孙佛出世,度化事业圆满后显示无余涅槃。国王准备修一由旬长的遗塔,令手下一大臣全权负责,大臣对佛没有信心,即告儿子代替总管修塔之事。儿子遵从父命,掌管整个修塔工程中的大小事务,期间他对拘留孙佛生起很大的信心并皈依受戒。父母受到影响,也逐渐对佛生起信心,并且皈依受了居士戒。【译者:这里儿子是父母学佛的引导者,汉族四众弟子中分别有子女引导父母、父母引导子女、学生引导老师、老师引导学生的,这样很好。无论是父母、眷属、良师益友乃至萍水相逢的人,只要其乐意,我们一步步地劝化他们,是对他们最好的报恩和友善,他们这些人毕竟同自己有缘,要把这些亲缘、一面之缘都转成法缘,即使只度化一个人,也会少一个造恶业的人,所以,希望大家为度化一切众生而发无上的菩提心。】

遗塔圆满竣工后,国王主持举行盛大法会,大臣之子在塔前广作供养并发愿:以此善根,愿我将来令佛欢喜,在佛的教法下出家,灭尽三界烦恼,获证罗汉果位。父母问知后也同时发愿:愿我们生生世世财富圆满,循子之引令佛欢喜,在佛教下出家,灭尽烦恼获证罗汉果位。诸比丘,你们是怎么想的?当时的大臣之子即现在的贤者,父母即今世贤者父母。因我与拘留孙佛功德事业同等,故他对我生欢喜心,在我的教法下出家获证罗汉果位。其父母也因同时发愿,而今愿力已成熟,故于我教法下,令我欢喜,出家灭尽三界烦恼,获证罗汉果位。复又于迦叶佛出世时,他们三人出家并发愿将来于佛教法下同得解脱,所以今三人同得涅槃果位。此即一家共证罗汉果位的前后因缘。”【师言:通过传讲《百业经》,很多人收获很大,尤其是汉族四众弟子,转化得很快。我本人非常高兴,从今天起我再发一个愿:以后不作无因诽谤。希望其他弟子也能如是发心发愿。不能因一时的粗心,使自己失掉这宝贵的人身。】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百业经 62 一个贱民 — 复仇未遂 得罗汉果

晋美彭措法王传讲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尔时,世尊住在新德佳城南方的森林中。新德佳城由孟光国王掌管【孟光国王在汉文典籍中多处提到】,其邻邦是由恰嘎国王执政的色不热城【当时的印度诸侯割据,各自为政,都建有皇宫,遗址至今尚在】,二王礼尚往来,关系颇为密切。

色不热城盛产芒果,新德佳城却几乎不产芒果。恰嘎国王特意送给孟光国王上品芒果【芒果,即佛经中常提到的庵摩罗果,味道非常鲜美甘甜,论中说内成熟外不成熟的果实】,孟光国王分予王妃、太子、大臣共享,王喜其鲜美之味,即自建果园种植芒果。芒果树很快长得枝粗叶茂,开花结果,国王满心欢喜,派专人看护果园【印度四个种姓以外的最低下、最卑劣的公民称为贱种人】。护园人生性低劣,一边看护果园一边大量地偷吃芒果,不久树上的芒果便所剩无几。他们在国王前妄说芒果被人偷走,国王怀疑他们监守自盗,派人去其家搜查,见有芒果皮核,国王大怒,将所有的贱民及其妻儿锁在房里,把人、财、食物烧成灰烬,以致整个贱民区变成一片焦土废墟。

浩劫中唯一幸存者是一个在外谋生的贱民孩子,因感一生做贱民没有意义,于是装扮成婆罗门形象外出跟一位上师学习隐身法。他返回故乡时只见一片废墟,不见父母亲眷,探知事情原委后暗想:贱民们触犯国法罪不可恕,但无辜的妇女儿童不应被残杀。他按捺不住心里的忿恨,决定立刻找国王报仇雪恨。

他用隐身法来到王宫找到国王扬鞭狠狠地抽打,厉声责问:“粗暴恶劣的国王,你为何烧死那些无辜的贱民亲眷?”国王因只闻其声不见其形,被打得浑身疼痛,以为是魔鬼相扰,但仍强词夺理:“贱民们偷吃我的芒果。”“芒果是男人偷的,妇女儿童身犯何罪?你简直是胡作非为!”他极度愤怒地一边抽打一边警告:“残忍的暴君!给你七天时间处理国家大小事务,七天后定要取你性命。”国王恐惧万分,第二天又被如是抽打,更加害怕,聚集众臣商量对策,大臣们建议祈祷达雅那尊者【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大臣们就往尊者前祈求:“尊者,我们的国王现在遭受非人危害,请您慈悲垂护!”尊者加持后,贱民的隐身法立刻失灵。贱民心下恼怒,去试探大臣查问原因:“前几天国王受非人危害,现在风平浪静是何原因?”大臣们说:“我们祈求达雅那尊者,是尊者保护了我们国王。”贱民满腔怒火,急去质问达雅那尊者:“您为什么破坏我的隐身法?”尊者和蔼地说:“孩子,不要着急,有话慢慢说。”尊者慈悲温和之态熄灭了他心中的怒火,转而对尊者合掌顶礼,尊者赐授相应之法,他摧毁了萨迦耶见,获得预流果位,之后在尊者前再三祈求:“我愿意在您的教法下出家,受比丘戒行持梵行。”尊者乐意地摄受他并为之剃度授戒传教言,他自己更加精进修持,灭尽三界轮回的烦恼,获证罗汉果位,现前手掌与虚空无别、黄金与牛粪等同的境界,诸天赞叹他的功德。

大臣们知道后禀告孟光国王:“害您的不是非人而是一个准备复仇的贱民,但已被达雅那尊者度化出家。”国王暗喜,感激尊者深恩,否则自己肯定早已命丧黄泉,为报此恩,他亲自去请尊者和所有僧众到宫中应供。尊者告诉他:“我去亦可,但现在世尊住在附近的森林里,你供养世尊才是功德无量。”孟光国王即往世尊前祈求,世尊传了一些法要,他又再三祈求世尊及僧众亲临王宫应供七日,佛陀默许。七天中,孟光国王虔诚地以各种精美饮食供佛及僧,圆满日供养佛陀一件无价妙衣,并供养每位僧人一件僧衣。佛陀传授教言后离去。

诸比丘启问:“世尊,此贱民以何因缘在佛的教法下,令佛欢喜,出家获证罗汉果位?愿为演说。”世尊告众比丘:“这是他前世的因缘所致。距今九十一个大劫、人寿八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毗婆尸佛出世,度化众生圆满后示现涅槃。当时的郎约国王把佛的舍利集放一处派专人守护。一日一个守护者突遭猛虎捕食,即至诚祈祷顶礼如来正等觉,因如来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天人救护他于虎口脱险。后来郎约国王建了舍利塔,并举行隆重的开光仪式。从虎口逃脱的守护者恭敬顶礼遗塔,感念令自己从虎口里解脱的如来加持之恩,为报佛恩作了力所能及的供养并发愿:以此供养功德,愿我将来在如来教法下出家,获证罗汉果位。诸比丘,你们是怎么想的?当时毗婆尸佛出世时的守护者即今得证罗汉果的贱种人,以其昔日愿力成熟故,今于我教法下出家获证罗汉果位。另于贤劫人寿二万岁,如来正等觉、人天导师迦叶佛出世时,有一恶性比丘,【师言:恶性比丘造业多,受报也大。我们中间确实有些人性格很不好。弟子们应经常观察自己,要衡量自己的人格,看看自己是不是跟高低贵贱的人都合得拢,和什么样的人都能和睦相处,如果能这样,说明你的人格还可以,否则就说明你是恶性比丘。我们不应因别人称赞两句就轻如鹅毛,也不要因别人讥毁两句就怒发冲冠。原来洛若寺有一个施主供养了大约五六斤茶叶,僧人们没法均分,执事员就说哪个人的人格好,没有嗔心就给哪个人。一个喇嘛自荐说:“我性格好没有嗔心,茶叶给我吧。”执事员故意试他说:“你不行,天天偷别人的东西……”他马上发怒大声吼道:“你这样诽谤我,我可不客气了。”这份茶叶全被他的怒火“烧光了”,惹得众人哄堂大笑。】经常以‘你们这些贱种人’等的粗语辱骂其余比丘,后来生起后悔心诚意忏悔并发愿:我在迦叶佛的教法下一生出家,虽没有得到什么境界,愿将来能在释迦佛的教法下出家,令佛欢喜,获证罗汉果位。他虽然发了如是善愿,但仍于五百世中转生为贱种人。【师言:现在说以此因缘得受果报五百世,或许有人误以为是彼此之间相报,如杀业则彼此互杀将无穷尽矣。这是不正确的见解。释迦牟尼佛曾说过:“若自己作罪竟,没有励力忏悔,自己要受报五百世,但不一定都是你伤害的对方来伤害你。”】因他在临终时所发之愿成熟,故令我欢喜且在我教法下出家灭尽一切烦恼,证得罗汉果位。此即今之贱民的两段因缘。”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百业经 61 安宁太子 — 两世极刑 得佛救度

晋美彭措法王传讲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一时,佛在舍卫城。胜光国王掌管的舍卫城和梵施国王执政的鹿野苑因矛盾交兵作战,伤亡俱为惨重,双方关系日趋恶化。梵施国王统领车、马、象、步四大军队进攻舍卫城,在康丹河边安营扎寨。胜光国王亦率领精兵列阵迎敌【康丹河是恒河的一个支流,亦属恒河流域】,双方势均力敌,难分胜负,僵持不下。

时梵施国王之妃生下了一个非常端庄的女孩,王宫上下鼓乐齐鸣喜庆公主降生。胜光国王得知此事,暗忖交战日久,双方进退两难,前景堪忧,不如借机与此女和亲以缓解两国关系,即派特使前去祈求梵施国王将王女许配给自己作王妃。梵施国王亦忧于作战导致双方皆损失惨重,闻胜光王求婚议和,正合己意。两国和亲结盟,化干戈为玉帛。因公主的降生平息战争,举国安宁,故取名“安宁母”,精心喂养。不久梵施国王之妃又生下一个相貌庄严的男孩,取名“安宁”,亦精心喂养。他俩如海中莲花般成长,姐弟俩亲密无间。

安宁母长大后,胜光国王遣使请求梵施国王同意迎娶回国。梵施国王也不食言,在双方选定的吉日良辰,【师言:藏地婚嫁多选六月四日,大家认为佛转法轮的日子是最吉祥的日子。】胜光国王亲去鹿野苑迎娶安宁母,回到舍卫城后,依本国习俗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安宁思念姐姐,闹着要找姐姐。父母再三劝告:“你姐姐已经成家,你去干什么?你是我们的王子,以后还要继承王位料理国政。”他仍天天吵闹非要去姐姐那里不可。胜光国王闻讯后,告诉梵施国王自己欢迎安宁,并将同等对待姐弟俩。姐弟很快在舍卫城重聚。

胜光国王教安宁骑马射箭等世间五明,他全部精通无碍。后来安宁染上恶习,惹是生非,常逛妓院,有一百多个不如法的行为。安宁母和胜光国王再三劝阻也无济于事,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告诉梵施国王。梵施国王三番五次催他回宫:“你身为王子,以后要继王位料理国政,不得如此肆意放纵。”但安宁不听父王教诲一意孤行,梵施国王最后只有宣布与其脱离父子关系,胜光国王因他行为极不如法也不得不把他赶出王宫。安宁身无依处,在市井混日子。一日,欲进宫看望其姐,奈何被卫士挡在宫门之外,他大生嗔心,正巧见姐与胜光国王在宫门处可见的凉亭上弹奏琵琶。安宁顿起杀心,张弓搭箭射向胜光国王,但只是射断琴弦,琵琶掉落在地。胜光国王愤怒之极,心想这个安宁居然要杀自己,真该马上把他杀掉,但他毕竟是梵施国王的王子,杀掉他恐梵施国王不悦,应该在法庭上判案定罪,处以死刑。胜光国的传统是:举行小辩论需吹两个海螺集众,若是大辩论则吹海螺击大鼓。国王令手下吹螺击鼓,集中舍卫城的大臣和所有官员,令安宁与己辩论。安宁因触犯一百多条法律而辩输。按该国规矩,在其颈项套上嘎 布 德花环【表示已判极刑】交给刽子手带去游街。安宁方才醒悟自己行为不如法,追悔莫及,失声哀嚎:“这个世界上有谁能救我呀!”

我等大师释迦如来具足无量功德和大悲心,时时刻刻观照着一切众生的苦乐因缘,即便是波浪离开大海,佛陀对众生的悲心刹那也不会离开。世尊观知调化安宁的机缘已经成熟,便著衣持钵去城中化缘。正在游街示众的安宁很远看见世尊,生起极大欢喜心,候佛陀近前立即恭敬顶礼祈求世尊:“慈悲的佛陀,请您救我,再给我一次生命吧!”世尊对刽子手说:“你们不要杀他,放了他吧!”刽子手左右为难:“世尊您看我们都没有两个头,放他是不行的。”世尊告诉刽子手:“我去见国王,在我未见到国王前请你们不要杀他。”刽子手很乐意地答应下来。世尊找到胜光国王说:“大国王,放了那个罪犯吧。”对世尊具足信心的胜光国王说:“世尊,此人罪不可赦,理应处死,但如果您能摄受他、他也愿意出家的话,就可以释放。”世尊同意摄受并将安宁带回经堂剃度授戒传法,他自己也精进修持,很快灭尽三界轮回的烦恼,证得阿罗汉果位。【译者:前世有神通,今世不一定也有,以胎障所蔽故。像安宁前世虽已得四禅五通,但今生绑起来游街时,他还是显不出神通。】

诸比丘启问:“世尊,安宁太子做了种种不如法的行为,临刑时蒙世尊救护,得度出家获证罗汉果,请为吾等宣说前后因缘。”世尊告诸比丘:“今生我救护他,度他出家获证罗汉果位,前生我也曾救过他,使他得到四禅五通。昔日印度鹿野苑有一仓祈国王,国中有一恶人,具很多不如法行为,终被判处死刑,他在临刑时心生恐惧,呼喊救命。时鹿野苑附近有一位具足五种神通的大仙人见他非常可怜即前去救度。恶人见到大仙人立即恭敬顶礼祈求救命。仙人让刽子手不要杀他,刽子手说:‘我们没有两个头,不敢不杀。’仙人叮嘱刽子手:‘我去找国王,在我未找到仓祈国王前请不要杀他。’刽子手应承下来。仙人找到国王请求赦免恶人,国王说:‘不杀可以,您必须带他出家。’仙人答应后把恶人带到森林传授教言,他依教修行,证得四禅五通。当时的仙人就是现证菩提的我,恶人即今之安宁太子,仓祈国王即今之胜光国王。过去在他临刑时我救了他,使他修得四禅五通,现在我也是在他临刑时救了他,使他证得罗汉果位。”

时诸比丘请问:“世尊,安宁太子作了种种不如法的行为,临刑时是世尊救了他,度他出家并使他获证罗汉果,请为吾等宣说前后因缘。”世尊告诸比丘:“不但是今生我救护了他,度他出家获证罗汉果位,而且前生我也曾救过他,使他得到了四禅五通。在很早以前,印度鹿野苑有位仓祈国王,在他的国中有个恶人,作了很多不如法的行为。后来,准备把他处以死刑,凶手正准备杀他时,他心生恐惧,祈求呼喊救命。当时,鹿野苑附近有一位大仙人,具足五种神通,见到他非常可怜,很想救他。恶人见到大仙人就恭敬顶礼祈求救命。仙人让凶手把他放了别杀他,凶手说:‘我们又没有两个头,现在不杀他我们办不到。’仙人想去找国王商量,就叮嘱凶手:‘在我未找到仓祈国王前,你们不要杀他。’凶手们答应了。仙人找到国王求情,国王说:‘如果不杀他,您必须带他出家。’仙人答应了。就把恶人带到森林中,对他传授教言,他依教修行,得了四禅五通。世尊告诸比丘:当时的仙人就是现证菩提的我,恶人即今安宁太子,仓祈国王即今胜光国王。以前,是在他临刑时,我救了他,使他修得四禅五通,现在也是在他临刑时,我救了他,使他证得了究竟涅槃的罗汉果位。”

诸比丘复又启问:“世尊,以何因缘安宁今转生于富贵王家,身相庄严,佛令得度,出家获证罗汉果位/愿为演说前后因缘。”世尊告曰:“此乃前世愿力所致。贤劫人寿二万岁,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时,有一位僧众执事员一生为僧众之事操劳,临终时发愿:我一生出家,为僧众做事,虽然没得到什么境界,愿以此善根将来在释迦佛出世时,令佛欢喜,出家灭尽三界烦恼,获证阿罗汉果位。此执事比丘即现在的安宁王子,因其愿力成熟,故今令我欢喜,于我教法下出家灭尽三界烦恼,获证阿罗汉果。”【译者:应知人的一生是功过相杂的,各人的悲欢苦乐都是自己所造诸业的果报,并非只一种因缘,而是种种业缘的集聚。】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百业经 60 丑陋者 — 吝啬恶口 丑相饥贫

晋美彭措法王传讲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一时,佛陀出游至西西玛日山的大森林。当地有一大施主财富圆满如多闻天子,夫妻恩爱,幸福美满。后来生下一个具十八丑相的孩子,施主为此烦恼不已,怀疑自己造了何业生此丑子,恐养大亦无意义,打算晚上将之喂狗。妻子不忍:“世上杀人天理不容,将来必堕地狱受苦,我们秘密养到他能独立生活时赶出家门即可。”施主勉强同意,因孩子长相丑陋,故取名“丑陋者”。

迨其稍长,父母给他一碗一棍逐出家门,他无衣无食,四处流浪乞讨。因他长相奇丑可怖,无论在哪里乞讨,常吃顽童耳光拳头,乃至石头、木棒等的击打,且被呼作“魔鬼”。不知自己前世造了什么恶业,以致今生如是苦上加苦,丑陋者决定从人多的闹市避至僻静的公园。他对闹市的遭遇心有余悸,白日隐藏,傍晚悄悄溜出来,寻得少许游人遗弃的残食以维持生命不致饿死。因他是最后有者,故在业未消尽获证正果之前不会死去。

释迦牟尼佛具二种智慧、四无畏、十八不共法 等无量功德,恒时以大悲心观照一切众生的苦乐,即便是波浪离开大海,佛陀对众生的悲心刹那也不会离开。

佛陀观知丑陋者被调化的因缘已成熟,即幻变出一个更加丑陋的孩子怀揣饮食来寻丑陋者。丑陋者见到佛陀的幻化丑者,非常害怕,转身就跑,佛陀立即加持他不能逃跑并回头观瞧自己。丑陋者回头瞅到其丑无比、不堪目睹的幻变丑者,心下好奇,想知道他究竟是什么人,欲移步靠近,幻变丑者即向后跑。丑陋者喊道:“朋友!不要跑!你想到哪里去?为什么跑?”“我长相太丑了,不管到哪里都遭人拳打耳掴乃至石头击打,被骂为’魔鬼’,所以我一见人就恐惧而逃。”“你不用怕,我与你同病相怜,也是因逃避别人的打骂而躲到这个寂静公园。我俩一起去找吃的吧!”幻变丑者慢慢走过来与之攀谈,又掏出食物分享。丑陋者饱餐一顿,觉得和幻变丑者在一起非常愉悦,对他生起了欢喜心。就在欢喜的刹那,世尊现出本具的三十二相,丑陋者见到佛陀庄严金色的相好,顿时生起无比的信心和欢喜心,其快乐非比丘十二年的禅悦所能及。他在佛前恭敬顶礼,祈请世尊传了相应的法要,当下获得预流果位。他暗想如果自己庄严一点,也能在释迦佛陀的教法下出家持守净戒,远离一切生死轮回的大海,只可惜自己丑陋无缘。在他发心出家的刹那,丑相变成了妙相,于是立即在佛前三次祈求世尊慈悲开许自己出家受持净戒。世尊以“善来比丘”的方便授予比丘戒,传了一些法要,丑陋者精进修持,不久灭尽三界轮回的烦恼,获证罗汉果位,现前黄金与牛粪等同、手掌与虚空无别的境界。诸天赞叹他的功德。

【师言:这位丑陋者发心出家的刹那,丑相变成了妙相,一方面是他前世的愿力,另一方面是出家的功德力所感。出家的功德能遣除内心的烦恼,并得安乐,遣除其他各种违缘,身心无挂碍,这都是出家的功德所致。居士们若在自己因缘成熟时,一定要抓住出家的时机,不要再像世俗人一样,明知人身难得、恶业易造,因为不必要的牵挂而失去了生生世世难得的机缘。尤其是老年人,以前的几十年中经多见广、历尽沧桑,被迫地和自愿地造了很多恶业,若再不发心出离三界轮回的家,忏悔自己的业障,以后有没有机会很难说。自己应该静下来好好地思维一下自己的人生旅途,作出一个最究竟的选择!甚至有些高僧大德也认为:即使只是穿上僧衣,加持也很大,造恶业时有个羞耻心,一般也不会造太多的恶业,更何况真心地出家。若出家后,遇到一些违缘时,千万不要生后悔心,这样会摧毁自己的善根;但造恶业时,一定要生个后悔心来摧毁那些不善根。出家后遇到违缘很好,一方面对世间的厌离心会增上,另一方面会促使自己好好祈祷上师三宝,忏除往昔的业缘。千万不要追忆往事、留恋世间,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放下来!若对出家生起后悔心,会摧毁自己出家的功德。已经出家了,无论如何也要做好一位出家人,“好马不吃回头草”,更何况是人呢?既然已经选择了,就应该有决心走下去。希望大家观察自相续,要与出世法相应,不要用世间法来熏习自己,时时处处要爱护自己!】【译者:经中赞佛及罗汉的境界及功德多是相同,有人觉得没意义和必要。不能这么认为,因为经有两种:一种是佛陀亲口宣说的经,一种是佛陀开许迦叶尊者结集的经。《百业经》是结集的经,经中多赞叹佛陀及罗汉的功德,免得直接称呼,此是以赞叹来代替了称呼。】

诸比丘启问:“世尊,丑陋者以何因缘生于富裕家,却因具十八丑相被驱出家门,后又遇佛,对佛生欢喜心得以出家获证罗汉果?请为吾等宣说前后因缘。”世尊告诸比丘:“这是他两世因缘和合成熟之故。昔日无佛出世、只有独觉应世时,有一财主生性吝啬,很少上供下施,自己也舍不得享用。一日,独觉化缘路过其家,他勉强供养少许饮食旋生悔心,把饮食从独觉钵里抢回来准备给仆人吃,【译者:现在有些人也像这位吝啬的施主一样,首先不作观察,自愿供养了寺院或活佛,供毕又生后悔心,财也布施了,后悔心也摧毁了布施的功德,很可惜!】并以各种丑相之辞谩骂独觉,欲逐令远去。独觉知道财主造了很大恶业,为救度他立即飞在空中示现闪电、打雷、下冰雹等神变。凡夫对神变有很大信心,财主见此马上祈求:‘大尊者,我错了,请您下来,慈悲救度沉溺轮回中的如我众生吧!’尊者见他已生悔心即降于地。财主重新恭敬供养独觉并发愿:以此供养功德,愿我生生世世生富裕家,将来在比独觉更殊胜的圣者前,令佛生欢喜心,得阿罗汉果位;愿此次所造之恶业不要成熟;一旦成熟,愿在我发心出家的刹那能全部消尽此业。诸比丘,当时的吝啬施主即现在的丑陋者。因他以各种丑相咒骂独觉,故今生具十八丑相;因驱逐独觉之过,故今生从小被赶出家门;因生起后悔心再对独觉供养发愿,故今生在富裕家,并于发心出家之刹那丑相变为妙相,得证罗汉果。再者,他于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时终生出家,临终发愿:虽然我在迦叶佛的教法下出家没有得到什么境界,愿我在释迦世尊的教法下令佛欢喜得以出家,灭尽三界轮回的烦恼,获证阿罗汉果。两个因缘和合成熟故,他今生在我的教法下出家证果。”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百业经 59 施主之子 — 供塔发愿 证罗汉果

晋美彭措法王传讲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一时,佛在舍卫城。城中有一施主,财富圆满犹如多闻天子,娶妻后共享美好生活。不久喜添一位身色金黄、鼻形妙高、头如宝伞、手长过膝、两耳垂肩等具足种种妙相的庄严之子。夫妻俩为孩子举行了隆重的诞生仪式,取了适合其种姓的名字,用牛奶、酸奶、油饼等精心喂养。长大后,他学习世间的一切学问并通达无碍。父亲对才貌出众的儿子如国王对太子般倍加疼爱关怀,特意为他建了冬春夏三个冷暖舒适的宫殿以及与季节相应之优美怡人的花园,娶了三个妻子,令儿子尽情享受人间的美好生活。春天宫殿的花园里花红柳绿娇艳欲滴,四周青藤翠蔓摇曳多姿,鹦鹉、孔雀、共鸣之鸟在林间悠闲嬉戏,常出微妙音声,吟鸣悦耳,女眷们轻歌曼舞赏心悦目,他在这里“品尝”荣华富贵。

我等大师、如来正等觉释迦世尊具二种智慧等无量功德,遍知一切众生的苦乐,并恒时以大悲心观照一切众生,即便是波浪离开大海,佛陀对众生的悲心刹那也不会离开。

世尊观知施主之子被调化的机缘已经成熟,即从舍卫城刹那来到花园旁边,以神变幻化出一座更加雅致美丽的花园。施主之子忽闻雅音,异常悦耳,顿觉心旷神怡,自然生起从未有过的欢喜,循声而去,见世尊身光金色,三十二相妙好庄严,心里生起无比之乐,胜过比丘十二年的禅悦,难以言表。此时,世尊观知施主的儿子被调化的机缘已成熟,便从舍卫城刹那来到花园的旁边,以其神变幻化出一座更加美的花园,施主的儿子耳边传来了一种异常悦耳的雅音,顿觉心旷神怡,自然而然地生起了从未有过的欢喜心,再寻声看去,又见世尊金色身相闪闪发光,三十二相妙好庄严,心里生起了无比之乐,胜过比丘十二年的禅悦,难以言表。【师言:大家不要忘记讲《百业经》的三大目的:一是对自己的上师三宝生起一个真实不虚的信心;二是对三界轮回如母的众生,生起一个无伪恒常的大悲心;三是诚信因果不虚,具正知正见。如果在自相续上没有真实的受益,则失去了宣讲《百业经》的意义。因闻法者有不同的根基,上根者闻此法后,将对自己一生中的修证有极大的利益;中根者对因果有进一步的认识,增长信心悲心;下根者只有一个闻法的功德而已。但无论如何,希望以前没有认真闻思《百业经》者,要再三阅读,直至其义深入自心,身体力行,不要因阅读而阅读。我本人觉得,《百业经》非常的重要,因为佛陀对我们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其修持的基础是具备世间正见。所谓的世间正见,龙猛菩萨说:“凡对因果有坚定不移之信心,乃为世间正见。”没有这个基础,学法就很困难,特别是末法时代的众生,对上师三宝的邪见很重,觉得上师与凡夫一样,不是成就者,很多人对上师的一些行为,不理解其密意便胡说八道,这些一定要通过闻思的智慧来断除。平时自己多观清净心,这些金刚上师多是普贤王如来的化现。一般人根本不知道,以凡夫之见,以相似的理由摧毁了自己的善根,众生就是这么愚蠢可怜!古今有很多大成就者,应世时因其行为与密意不为一般人所理解,故经常遭到诽谤,也不像圆寂以后那样受人崇拜。譬如印度的帝洛巴、那若巴,当时并非那么受人崇拜。帝洛巴天天吃活鱼,有时做乞丐;马尔巴罗札性格不好,总是打人骂人,对米拉日巴也是连打带骂。阿底峡尊者在世时也是许多人诽谤他,因当他遇到度母授记的弟子仲敦巴时,欣喜若狂,把事先与其他寺院约好的讲法一事也舍弃不管了,所以别人说他轻言。又因一个女人把金银财宝供养给他,回家后因受不了丈夫的痛骂跳河而死,故别人说他贪财等;宗喀巴大师年轻时受过很多诽谤,萨迦派的人以为他着魔了,天天找他辩论,直到晚年时他才得以于藏地广弘佛法;全知无垢光尊者在不丹果茫塘时,很多人以为他破戒就将他开除了,无奈到了藏地,又是许多人对他诽谤,在讲《空行心滴》时只有十个弟子听法。后来智悲光尊者在山洞里苦修了很长时间,才现见化身无垢光。当时,智悲光尊者说:“全知无垢光尊者,我多年祈祷您老人家,为何今日才亲见?”尊者说:“你们这些人,现在叫我全知、全知,可我在世时不要说恭敬,甚至连吃饭都是很困难的……”可见,尊者在这个娑婆世界时是多么的艰难,更不用说对他有无比的信心;智悲光尊者生前连他的空行母也不喜欢他;华智仁波切在世时,也是很多人诽谤他贪财贪物;麦彭仁波切在传法时从不解释句义,弟子们想请教他时,他的侍者很凶,马上赶走还打人骂人,所以别人也有很大意见;我的根本上师托嘎如意宝,他老人家一生中尽量满众生的愿,调伏众生时有多种方便,虽然依止上师仅仅是六年,但一刹那也没有离开过上师。记得一次猎人把枪交到寺院念经忏悔,其中一个喇嘛把枪拿在手中,因上师知枪里有子弹,很害怕打死人,就大吼一声“嘿”,并用拳头狠打他,又严厉地对僧众训斥一顿。当时,上师的脸色都变黑了,上师好像真的生了大嗔恨心,吓得我一直扶着他老人家的手。过了一会儿,上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说:“我们回去吧。”后来上师问我:“你看刚才我是不是真的生了嗔恨心,其实这些都是我故意显现的。”我从此知道,上师的一切行为都是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法,由此更增上了对上师无比的信心。所以,虽然离开上师已有四十几年,但每月中至少三四次梦见上师。一方面自己在晚年能摄受这么多弟子,全靠他老人家的加持。另一方面自己很痛心,今生再也见不到我那白发苍苍、牙齿松动的慈祥上师了。他老人家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的每一个细节都经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常使我面对几千僧众禁不住流泪。如此离开上师而独在人间,真是太孤单了!虽然在法界中上师仍然观照着我们,毕竟在显现上已离开了我。在此特别希望上师三宝加持四众弟子,能通过《百业经》对自己的大恩上师生起一个永恒不变的真实信心。智悲光尊者也说过,印度许多大成就者有些做屠夫,有些做猎人,各自都有不共的、让世人不理解甚至起邪见的行为。当时,受到众多人的诽谤等各种违缘,也没有得到他人的尊崇,只是在圆寂以后,人们才了解了他们的不共成就。所以,现在我们已遇到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千万千万不要生邪见,对善知识的一切显现应以清净心观想对待,免得徒增自己的恶业。】 立即趋至佛前恭敬顶礼。世尊观察他的根界意乐,传了相应的法,他当下摧毁萨迦耶见,获得预流果位。复又再三祈求出家,世尊问知其父母尚未同意,即令先回家请求父母开许,父母觉得儿子出家因缘已成熟,开许后嘱咐他成就以后不要忘记双亲。他高兴的来到佛陀前祈求出家,佛陀以“善来比丘”的方便授与他比丘戒,并传授教言。他自己依教奉行,不久,灭尽了三界轮回烦恼,获证阿罗汉果位。之后,他对父母亲眷传法,使他们证得圣果。为报佛恩,他与家人广行布施,其财源亦如井水一般,求施者也络绎不绝。

诸比丘请问:“世尊,施主的儿子以何善业生在富裕之家,对佛生欢喜心,并出家证得阿罗汉果?请为我等宣说。”世尊告诸比丘:“这是他往昔的愿力善业成熟之故。九十一劫前,人寿八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毗婆尸佛出世,显现无余涅槃,当地国王拟做遗塔,塔里需要一根中轴,国王发布告示,开许其眷属中财富圆满者装中轴。一位施主自忖其力有限但若联合亲属或许亦能成办。回来和亲戚朋友们商量,大家都发心协力资助黄金,果然荣获财富第一之位。国王为业所牵,忽生嫉妒,想自己装中轴,召众大臣相助与施主之子竞富。很多识时务者劝施主之子放弃与国王争比,以免对前途不利,施主儿子思之有理,依言退让。国王装了中轴后,遗塔内外圆满庄严,很多人以涂香花鬘等作种种供养。施主儿子想到发心装中轴的财富不能挪作他用,当用于佛塔才应理,即将比富之财全部供养佛塔并发愿:以此功德,愿我生生世世身相庄严,生于富裕之家,在如来正等觉出世时,令佛欢喜,出家证得阿罗汉果。他的亲戚朋友问知后也发愿:以此善根,将来令佛欢喜。以此愿力成熟,他现在于我教法下出家获证罗汉果,其亲属也对我生欢喜心并获证圣果,前后因缘如是。”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