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业经 31 小驼背 ——饿死母亲 圣者受报

晋美彭措法王传讲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一时,佛在舍卫城。城中一婆罗门非常贫穷,以乞讨维生,自妻子怀孕后,他乞讨更加困难,几乎一无所获。九个月后生下一个既瘦小又丑陋的驼背男婴,父母给他过了生日,取名小驼背。因前世业力感召,他母亲的奶水不几天就枯竭了,只好用牛奶喂养。又因业力显现,牛奶也不易得到,父母艰难地养育他,仅仅是不会死而已。因为他是一个最后有者,在没有受尽业报、达到自己的境界以前是不会死的。总算把小驼背拉扯大了,父亲说:“我们家以乞食维生,没有务农经商,你已经长大了还靠家里养活是不可能的,你应该自己去乞讨。”

小驼背开始离家行乞,因业力现前,不像其他乞丐能讨到很多食物,他经常讨不到吃的,仅仅是维持生命不至于死掉,饥寒交迫,内心十分痛苦。他逐渐对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生起很大的信心,一天见到一位比丘就祈求:“我愿意在您面前出家、守持比丘戒,请求尊者开许。”比丘问明他健在的父母尚未开许便告诉他:“释迦牟尼佛教法下的声闻必须要通过父母开许方可出家。”小驼背回家祈求父母:“我能不能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出家?”父母想到家里实在太穷,他自己生活也很艰难,出家也许能使今生得一些安乐,且来世也有利益,就同意了,只是希望他得到成就时回来看一下两位老人。小驼背高兴地跑到祇陀园,在那位比丘前祈求出家受戒。比丘摄受了他,给他剃度授戒。

初时他与师父一起生活,几天后师父说:“出家人乞讨维生,我天天养你是不可能的,你自己去化缘吧。”此后小驼背有时与僧众一起受供,有时独自去城里化缘。但僧众一起受供时,别的比丘已吃饱喝足他还经常得不到食物,有时刚巧轮到他的位置供饭没了,有时施主行堂到他那里突然有急事走了,回来就供养下面的比丘。所有的僧人中唯他最苦。很多比丘知道后非常怜悯他,往禀佛陀:“世尊,小驼背比丘经常吃不到饭,有时后面的比丘们已经吃到饭,却漏掉他。”世尊马上制定了“上面的比丘未得食前,下面的比丘不能受食”的戒律。尽管如此,小驼背还是经常吃不到饭,到城中化缘多是空钵而返。【译者:若人没有往昔的福报,办什么事情都有很大的困难,真是“有慧若无福,罗汉托空钵”!】后来有两天他去打扫世尊的内殿都吃得很好,身体也健康起来,他勇猛精进,断除了一切烦恼,获证罗汉果位。他很愿意天天打扫经堂以便生活好一点。但罗汉也要受业报,当他再去时,另一位比丘已经先把殿堂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他只好著衣持钵在城中四处化缘,可还是一无所得。第二天,他早早地拿着扫帚很有把握地去打扫殿堂,谁知殿堂已经又被打扫干净了,他觉得在哪儿都得不到饭吃,准备回寮,又听说当天中午附近有位大施主给世尊及眷属作供养,希望同去应供,因时间尚早就先回房坐禅。施主因有急事提前请佛及僧众应供,小驼背比丘仍在坐禅不知道。【译者:据佛制,凡大众事当楗槌集众的,怎么他会不知道呢?】世尊率众比丘应供,为施主回向传法毕回到祇陀林园,小驼背方才出来,他又没吃到饭。第三天,他又早早拿着扫帚去打扫殿堂,仍见已有比丘打扫了,心想今天又得不到饭吃,只有回寮。

阿难得知他已是第三天没吃到饭,就特意找了一位施主中午给小驼背比丘供斋,施主爽快地答应了,阿难又特意嘱咐小驼背记着受供。然而施主出了一件大事必须马上出门,匆匆忙忙也忘了告诉家人供斋之事。中午小驼背著衣持钵到预约的施主家化缘,可谁也不理他,只得挨饿。阿难于城中化缘回来听说小驼背罗汉又没吃到饭,心生怜悯前去宽慰他:“你不要担心,明天我好好供养你。”第四天早上阿难尊者手持二钵到城中化到满满两钵饭,自己吃了一钵,另一钵准备带给小驼背比丘。到了祇陀林,因小驼背的业力现前,来了很多恶狗抢吃钵里的饭,阿难想尽办法也没能对付,只剩空钵。阿难尊者想:再去化缘回来已过午,下午罗汉不管怎样都不会吃。小驼背又没吃到饭。目犍连(Moggallana)听说小驼背罗汉已经四天没吃饭了,心里很不是滋味,第五天持两个钵去城中化了满满两钵饭,自己吃了一钵,一钵准备带回来。到了祇陀林突然飞来一群乌鸦,把钵里的饭抢得精光。目犍连想尽办法也没能护住钵中之食。【师言:本来目犍连在佛陀的教法下是神通第一,即使是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与他对抗,也会败在他的手下的,但由于众生业力的显现,目犍连对这几只乌鸦也是束手无策。】目犍连自忖再返城中化缘已经过午,只好空钵返回。小驼背罗汉仍然没吃到饭。舍利子听说小驼背已五天没吃到饭,就去安慰他:“不管怎样,明天我给你好好供养。”第六天,舍利子化到两满钵饭,自己吃了一钵,带着另一满钵往祇陀林来,以小驼背的业力显现突然来了一群非人,抢走了钵。舍利子无奈,【师言:在佛陀教法下,舍利子尊者是智慧第一,业力现前时,他也无可奈何。】觉得再去化缘吧已经过午,只好空手返回。小驼背罗汉又没吃到饭。舍利子又安慰他:“不管怎样,明天我给你好好供养。”

第七天舍利子又化了满满的两钵饭,自己吃了一钵,另一钵也顺利地带到了小驼背的房前,可是因为小驼背罗汉的业力现前,全部的门窗都封死了没法进去。舍利子现神变进到房里让他洗脸受供,可他手刚一伸,钵就落到地下一直坠落到金刚大地【距地面四万由旬】。舍利子立即显示神变把钵从金刚大地拿回来再让他吃。小驼背取第一口食,刚到嘴边就被非人抢走,取第二口又被非人抢走,舍利子亲自持钵喂他,他的嘴却张不开,舍利子显现各种神变也无济于事。不一会儿,就过午不能再吃饭,他的嘴又好好地张开了。舍利子万般无奈,最后问他:“你现在是否很痛苦,有什么感受?”他说:“没什么,只是口干,最好给我一口水喝。”舍利子取来一钵水,又是业力现前,众多非人把灰撒进水里成了一钵灰汤,小驼背罗汉知道是自己前世的业障,喝了一口灰汤,显示种种神变趋入涅槃。时有天降冰雹、闪电打雷各种瑞相。尔后,诸比丘将他的遗体做成塔,并作种种供养。

众比丘往世尊前合掌启问:“世尊,小驼背造了什么业,在七天中众比丘竭尽全力也没能救他,虽得罗汉果位却是饿死趋入涅槃?惟愿为说。”

佛告众比丘:“这是他前世的业力所现。一切众生的业力不会成熟于外面的地、水、火、风上,而是成熟于自己的界蕴处,即所谓:‘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很早以前,有一位大施主,夫妻都好广行布施。他们的孩子长大后,大施主就去世了,妻子继续作广大布施,可她的孩子很反感,多次警告母亲:‘父亲广行布施,而我们不能这么做,你不要把家里的财产全部布施给别人。’但母亲毫不在意仍作广大布施。他心生恶念:我已警告她多次却不听,不如把她杀了。他把母亲关在一间房子里不给饭食茶水,母亲哀求:‘你把我放了吧,以后一定听你的话,不再布施,这样活活地饿死真太难过了。’他恶狠狠地答道:‘我会把你放出来,那是等你死了以后,在你还有一口气前,不要妄想我把你放出来。’他居然忍心把自己的母亲关了七天,一口饭没给,一口水也没给。七天后,他的亲戚朋友们闻讯而至都呵责他,让他立即释放母亲。等他被迫放出母亲时,母亲已是奄奄一息,亲戚们问她需要什么,她说:‘想喝一口水。’儿子听了,认为让她喝有灰的水肯定会马上死掉,于是在母亲要喝的水里撒了灰,母亲喝了一口灰汤就去世了。众比丘,你们是怎样想的?当时那个不孝顺的儿子就是现在的小驼背罗汉。因他用这样的手段残杀母亲而于千百世中堕入地狱,不论转生何处,都是这样饿死。现在虽然他已是最后有者不再转生轮回,但也是喝了灰汤再入涅槃。”【译者:这都是因为他往昔的业力成熟,所以今生即使是智慧第一、神通第一的大阿罗汉都无法救度。业力成熟现前时,上师加持也有点困难,就像生米做成了熟饭,再也没办法让饭变成米一样。前天我们在县上买屠夫的牦牛放生,有一头牦牛,首先我们找到卖主,他不愿意,找屠夫也不肯,晚上讲价到十二点多,加七百元还不肯。第二天早上再加了钱勉强可以,刚准备去拉牦牛,又一位屠夫来说:如果这样,恐怕以后不方便……又不答应了。我们再找到办婚事的小伙子,把他说通了;准备去拉牦牛时,他父亲来了,我们对他说市场上有牛肉卖等等,说了好半天勉强答应了;他母亲又来了,死活不答应。没办法,这一头牦牛最终还是被宰杀,这是众生的业力现前,已经是想尽一切办法都解救不了,所谓“众生业现前,如来亦无力”。】

世尊复告诸比丘:“他还有另外一个因缘。贤劫人寿二万岁,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时,有一施主,家有双胞胎,长大后对迦叶佛教法生起了信心都出了家,后来都成为说法上师,得到许多供养。一位心地纯善,把自己所得的财物供养僧众,尤其对生活困难的出家人常作供养。另一位不但不随喜,还反对说:‘你不要把我们的财产全部供养僧众。’纯善的法师劝言:‘我们这么丰裕,而许多僧人很贫困,一个具悲心的出家人有什么理由不上供下施?’另一位无言以对,实在无奈就劝他到别处说法。僧众没人供养,受到很大的违缘,又派人请他俩回来。人格不好的吝啬(Maccha­rayati)法师悻悻地恶骂僧众:‘以前我们对这些僧众作供养,现在我们到了别处还是纠缠不休,整天都是没吃没喝的,简直像饿鬼(Peta)一样。’善良的法师好言相劝:‘你这样恶口谩骂僧众很不应理,应好好忏悔。’他自己也觉得不应该如此,生起很大的悔心,临终时发愿:愿我对僧众恶口相骂的恶业不要成熟;愿我将来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出家,令佛欢喜,并获证罗汉果位。当时那位人格不好的吝啬法师就是如今的小驼背比丘,因恶口骂僧众的果报于五百世中转生饿鬼,后来无论转生为哪一道的众生皆是饿死。又因他临终发愿将来在释迦佛的教法下出家证罗汉果,故今生在我的教法下对我生欢喜心,出家后摧毁三界烦恼,获证罗汉果位。”【译者:通过这个公案,可能大家会有很大的感受。这位小驼背比丘已得罗汉果位,可是在他业力成熟时,连智慧第一、神通第一的圣者都救不了他。在座的各位,若真正对业力不可思议有甚深的定解,或有一定的认识,则在以后修行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病痛、嫉妒、辱骂、诽谤、加害等违缘时,会立即生起忏悔心,觉得是自己的业报就不会生烦恼,并且会高兴地对待,会像《修心八颂》中所讲的“亏损失败我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那样。另一方面,有些人遇到违缘,请上师加持、僧众念经都不能遣除,就觉得上师没有加持力,僧众也没有加持力,这样本来就因业障重才不能遣除违缘,又加上个邪见,真应该好好忏悔前愆,殷重地发个殊胜究竟的大愿,否则将会受苦绵绵无绝期的。有时看到现实生活中的乞丐,以及那些被屠宰的旁生欲救不能时,总是内心又悲愍又想到业力现前时无法改变,这是因果不昧的真实道理。所以,大家在平常的生活细节乃至广大众生的共不共的苦乐中,都应该静静地思维观察其中的道理所在。对因果不昧这个道理能有胜解信,即是自己得了如意宝。】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百业经 30 第二只大熊 — 舍命救人 恩得仇报

晋美彭措法王传讲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一时,佛在舍卫城。一日佛陀率众比丘前往嘎雅山,途中佛陀示现感冒,请了当时最著名的耆婆医生用酥油、草药等调制成汤药供世尊服用,病愈后剩下许多药。耆婆医生请问世尊如何处理,佛告耆婆供养僧众即可。耆婆医生遵佛所教,均分给每位僧人,可谁也不敢接受。

提婆达多见后追问原因,耆婆医生说:“这是世尊服后剩下的药,令我均供每位僧人,但谁也不敢接受。”提婆达多不以为然:“这有什么?他们不敢我敢。沙门果达玛的药有什么,他服多少我照样能服多少。”耆婆医生劝诫他:“可能不行,世尊的功德非常人能比。你想跟世尊一样服用,可能消化不了吧。”提婆达多不听劝告,把剩下的药照世尊的服用量吃下去,果然因未能消化而生病。耆婆医生给世尊熬粥,提婆达多知道了也要喝。医生说:“还要喝世尊的粥?昨天的汤药你还没消化!”提婆达多蛮横地说:“什么没有消化?沙门果达玛能消化的,我也能消化,我就要喝!”他强行喝了后体内不调,一时疼痛难忍,在地上翻来滚去,大声哭喊。当时,提婆达多的狐群狗党告诉阿难:“快!提婆达多生病了,可能有生命危险,痛得倒在地上翻滚,医生也不见人影,该怎么办?”


阿难对自己同胞兄弟特别关照,马上跑到世尊前祈求:“世尊,我的兄弟提婆达多已濒临死亡,请佛陀慈悲救护!”大慈大悲的佛陀立即前去给提婆达多摸顶加持,并慈祥地说:“提婆达多,你天天加害于我,与我子罗睺罗天天承敬我,在我的心中没有任何差别,是平等无二的。若我心中实具平等心,以此真实力的加持,愿你的病马上痊愈。”世尊说毕此谛实语,提婆达多病痛刹那痊愈,高兴得跳了起来。很多比丘在提婆达多前赞叹说:“世尊对你的恩德很大,是世尊的加持使你病愈。”提婆达多却昧着良心埋怨道:“如果不是他的药我也不会生病,全都怪他,再说,我的病自生自灭,与他的加持没有任何关系!”一副蛮不讲理的神态。诸比丘闻此即禀世尊:“世尊,提婆达多的言行实不如法,非但不报恩,而且不知恩,人格真不好。”


世尊告诸比丘:“提婆达多不但是现在不知恩不报恩,往昔对我也是恩将仇报。很久以前,一个寂静山林附近的城里有位穷人天天上山砍柴,以卖柴维持生活。在一次上山的路上他被一头饥肠辘辘的大狮子紧追不放,惊恐之极跑到一棵大树下急匆匆地爬了上去,抬头却见树上已有一只被狮子追藏到那里的大熊。此人想到下有狮子,上有大熊,无处可逃而吓得浑身发抖。大菩萨身处恶道,心却不会堕落。大熊对这个惊慌失措的人生起大悲心,劝慰道:‘朋友,请不要害怕,我可以保护您。’说着就伸出熊掌把樵夫拉上来,共住在树上,狮子不肯离去还等在树下。大熊和樵夫商量:‘你我都知道有很多像狮子一样的猛兽想吃掉我们,我俩轮番休息,可以互相保护得到安乐。’樵夫答应了。他先熟睡了很久,大熊一直悉心保护着他。久等的狮子对大熊说:‘大熊,那个人是不知报恩的恶劣人,你最好把他甩下来我吃了就离去,你也能得到自由。’大熊告诉狮子:‘凡是皈依我的众生,我甚至舍弃生命也不会舍弃他们。’樵夫醒来时,大熊说:‘该我休息了,你要好好保护我。’他答应后,大熊便睡了。狮子又骗他说:‘你最好把大熊甩下来,我吃掉它就离开,不然,我不在这里,它会吃掉你的。’他觉得有理,真的将大熊甩了下去。即将落在狮子口里的大熊口说一偈:‘呜呼此世中,非法极可怕,劣种恶人中,也有害恩者。’吃饱大熊的狮子离去了,樵夫却清楚地记得大熊所说之偈,心里懊悔不安,执著至极,不由自主地时时刻刻念叨那个偈子,以致疯狂,到处边跑边念偈子。亲戚朋友为他四处寻医,但都查不出病因,后来找到附近一位具五种神通的大仙人。大仙人用神通观知是他害了一只有救命恩德的大熊之果报,就专门宣说一偈加持他:‘狮子追食时,大熊救护汝,非但不报恩,反将它命送,以此之果报,今生来世中,无量苦逼身。’之后樵夫的精神基本恢复正常,当即在仙人前出了家。诸比丘,你们是怎么想的?当时的那只大熊即今现前菩提的我,樵夫就是现在的提婆达多,往昔他也是对我不报恩反加害。”

【师言:我们无论哪一个人在即生中对自己的大恩上师和恩人要结善缘,千万千万不要结仇缘,否则,生生世世不能清净。有些全是前世的仇缘,但今生一定要好好忏悔,自己要观想:凡是我的冤仇与我同时在上师三宝前忏悔,发誓再不结为冤仇。有些是今生才结上恶缘,这样结上恶缘后应马上忏悔,不要报到来世。提婆达多就是因为没有好好忏悔,以致于生生世世与世尊是仇缘。】【译者:也许有人认为这里是不了义的公案,这一点不能这么断定,大乘经典中也说提婆达多是佛的化现,但是在显现上因果是不昧的。譬如《佛遗教经》中说“将来说法师全是佛的化身”,但现在的善知识、说法师仍多是前世因果的报应。所以,大家一定要铭记因果不昧,时时谨小慎微,勿以恶小而为之!】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百业经 29 第一只大熊 —— 舍命救人 遭彼杀害

晋美彭措法王传讲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一时,佛在舍卫城。一次佛陀率众比丘前往嘎雅山【据印度史及根登群佩的记载,世尊在嘎雅山居住了七年】,途中佛陀示现感冒,请了当时最著名的耆婆医生(Bhisakka)用酥油、草药等调制成汤药供世尊服用,,病愈后剩下许多药物。耆婆医生请问世尊如何处理,【译者:现在有些邪见::某某上师可能不是高僧大德吧,否则怎么还会生病呢?殊不知世尊在成正等觉后,仍然显现生病,其目的是使众生知晓因果无欺的道理。同样,现在的大德高僧所显现的病痛及许多凡夫不能理解的行为,都有其密意与调化方便。所以,切不可以凡夫之心测度大德高僧之腹,更不能信口评论、妄加言说,以免徒增自己的口业。若有不明白之处,应以诚心祈祷三宝加持,自己能明了其究竟之义。】佛告耆婆供养僧众即可。耆婆医生遵佛所教,均分给每位僧人,可谁也不敢接受。【译者:不敢接受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佛有不共的功德,佛的药一般人不敢同佛一样享用;二是佛的法身与自己的肉身在体质上不同,恐怕自己吃了消化不了,难以吸收故不敢接纳。平时,我们对待上师的所给,也不要随便接受,要按《事师五十颂》的教言去做才比较如法。】

提婆达多见状即追问原因,耆婆医生说:“这是世尊服后剩下的药,令我均供每位僧人,但谁也不敢接受。”提婆达多不以为然:“这有什么?他们不敢我敢。沙门果达玛【世尊】的药有什么,他服多少我照样能服多少。”耆婆医生劝诫他:“可能不行,世尊的功德非常人能比。你想跟世尊一样服用,可能消化不了。”提婆达多不听劝告,把剩下的药照世尊的服用量吃下去,果然因未能消化而生病。耆婆医生给世尊熬了粥,提婆达多知道了也要喝。医生说:“还要喝世尊的粥?你昨天吃的汤药还没消化呢!”提婆达多蛮横地说:“什么没有消化?沙门果达玛能消化,我也能消化,我就要喝!”他强行喝了后体内不调,一时疼痛难忍,在地上翻来滚去,大声哭喊。当时,提婆达多的狐群狗党【译者:世间有句俗语,再好的人也有三个敌人,再恶的人也有三个好友。】告诉阿难【据星云大师的《释迦牟尼佛传记》中记载:阿难与提婆达多是白饭王的儿子,佛陀与难陀是净饭王的儿子】:“快!提婆达多生病了,可能有生命危险,痛得倒在地上翻滚,医生也不见人影,该怎么办?”

阿难对自己同胞兄弟特别关照,马上跑到世尊前祈求:“世尊,我的兄弟提婆达多已濒临死亡,请佛陀慈悲救护!”大慈大悲的佛陀立即前去给提婆达多摸顶加持,【译者:此经中显然世尊早就有摸顶之举,并非藏传佛教独辟蹊径的不如法行为,如果摸顶不必要的话,世尊仅念一句佛号就可以了。】并慈祥地说:“提婆达多,你天天加害于我与我子罗睺罗 (Rahula)天天承敬我,在我的心中没有任何差别,是平等无二的。若我心中实具平等心,以此真实力的加持,愿你的病马上痊愈。”世尊言毕,提婆达多病痛刹那痊愈,高兴得跳了起来。很多比丘在提婆达多前赞叹说:“世尊对你的恩德很大,是世尊的加持使你病愈。”提婆达多却昧着良心埋怨道:“如果不是他的药我也不会生病,全都怪他,再说,我的病自生自灭,与他的加持无有任何关系!”一副蛮不讲理的神态。诸比丘闻此即禀世尊:“世尊,提婆达多的言行实不如法,非但不报恩,而且不知恩,人格真不好。

世尊告诸比丘:“提婆达多不但是现在不知恩不报恩,往昔也是对我恩将仇报。很早以前,距一寂静山林不远的城里有位穷人,天天上山砍柴割草,以卖草卖柴维持生活。一日在山上突然狂风四起,大雪纷飞。他走投无路,将近冻死的时候看见一个山洞,竭力爬了进去。洞里有一位菩萨幻化的大熊,大菩萨(Maha Bodhi­sa­tva)虽然身处恶道,心却没有堕落,它平时以积累果实草药维生,从未伤害过任何一个众生。樵夫爬进山洞后看见大熊,瞬间吓呆了,暗想今日肯定难逃被大熊吃掉的厄运,生起很大的恐惧。大熊安慰他【当时有些旁生也会说人话】:‘朋友,请不要害怕。’说着用自己的身体温暖他。因大雪封山,七天没有转晴,每天大熊都用身体温暖他,与他共吃水果维持生命。七天后天气好转,大熊慎重地对他说:‘现在您可以回去了。有很多怨敌想杀我,吃我的肉,念在我对您七天的救护之恩,请您不要对任何人说我在这里!’樵夫表面应承着说些感谢解救大恩之类的言辞就背着柴下山了。快到城镇时遇见两位猎人,猎人诧异他在山上冻饿七日仍然能活着回来,于是上前询问,樵夫把经过如实相告,他俩听后生起贪心想杀大熊,就对樵夫说:‘你带我们去,把那只大熊打死后给你三分之一的肉,如何?’樵夫心里盘算着:‘七天中它照料我,这也没什么;回到家也没什么吃的,如果我带他们去打死那只大熊得到一份肉,还能饱餐一顿。’于是他带着两位猎人到山洞前用毒箭射中大熊。负伤的大熊口说偈曰:‘吾常住静处,从未夺他财,饮用草水果,从未害他众。今知临命终,我亦无可奈,众生之苦乐,皆因往昔业。’说毕去世。两位猎人剥开熊皮,将肉分成三份。当樵夫伸手准备领取属于自己的那份肉时,突然双手掉落在地。猎人惊惧地问:‘为什么你的双手会突然落在地上?’他如梦初醒地说:‘可能是因果报应。这只大熊在七天中照料我,也叮嘱我不要告诉任何人知道,我却带你俩来把它杀害,肯定是这个果报。’两位猎人闻言也很害怕,觉得大熊肯定不是一般的旁生,吃它的肉实不应理,就将熊肉送到经堂供养僧众。一位罗汉以神通观察,警告诸比丘:‘这是贤劫中一位大菩萨的肉,我们不能随便食用。’即说偈颂:‘此熊大缘分,菩萨持木轭,具有大悲心(Maha Karuna),三界皆应供。’之后罗汉、众比丘及猎人将熊肉做成遗塔供养。诸比丘,你们是怎样想的?当时的大熊就是现前菩提的我,那个恩将仇报的樵夫就是现在的提婆达多。他往昔也是不知恩不报恩的劣种人。”

罗睺罗:住胎六年,生于佛成道之夜。十五岁出家,拜舍利弗为师,遂证阿罗汉果。谓佛十大弟子之中密行第一。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百业经 28 宝喜 —— 舍自生命 救五商主

晋美彭措法王传讲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尔时世尊从嘎西城出游到鹿野苑。鹿野苑附近得森林中有憍陈如(Kodanna)等五比丘【阿若憍陈如、頞鞞、拔提、十力迦叶、摩诃拘利】 (Pan­ca Vaggiya Bhikkhu)在苦行,他们远远地看见世尊,就共同商定:“沙门果达玛(Samana Gotama)今天来了,我们一刹那都不应对他恭敬,不得起身迎接礼拜,只是坐着招呼一下‘你来了,请坐’即可。我们曾经一起苦行,后来他就不再少欲知足,每天吃饭菜、酥果、芝麻等许多甘美丰盛的食物,用热水沐浴,很不如法。他今天来也可以,但不要对他多作侍奉。”

世尊渐行渐近,以其内在的威德力,五比丘不由自主地起身,有的敷座,请佛入座;有的端来温水,请佛濯足;有的接过袈裟;有的接过手杖、钵盂并热情地说:“果达玛,您来了,请入座!”世尊知道他们都违背了自己内部的誓言,仍然缄默不语。入座后,五比丘直呼世尊的名和种姓,语气态度仍有失恭敬。【师言:在学法的弟子中,对我有信心的会恭称“法王如意宝”、“金刚大阿阇黎”、“大恩上师”、“勇列吉祥贤”等,但那些对我有看法的人则直呼我的名字。这些对我是无利无害的,但按规矩,对传法、灌顶等六种上师必须要有一个自己最恭敬的称呼,不能直呼上师之名,否则果报很大。这在许多经论中有专门的教证。】释迦牟尼佛对他们说:“你们不应该对我如此称呼,这样你们自己将在轮回中恒时受苦,对圆满一切功德的如来正等觉必须有相应的恭敬称呼。”他们也就直言不讳地回答:“以前和我们一起苦行时您没有得到圣者的一些功德;现在从功德和智慧方面您好像也没有什么增长,不同的是您求名利、不知足少欲,多贪食物,享用热水沐浴……”世尊问曰:“现在我身色金黄,诸根调伏,你们没有现量见到吗?”五比丘异口同声地回答:“见到了。”然后世尊慈祥告曰:“我们修行要想得成就,不能堕入二边:一是不能过于耽著世间的享受;二是不能使五蕴过于受苦。欲界众生堕入任何一边都不易成就。【师言:在一般欲界凡夫修行的过程中,如果世间各方面享受过于优越,则不易生起出离心;如果太苦了,无食充腹、无衣蔽体就身不安,身不安则道不隆,所以大乘论典中讲不堕两边,应行中道。】当远离二边,依现前菩提的中观道(Majjhimagga)。”五比丘听了世尊的开示后态度迥然不同,对佛生起了恭敬心祈求传法。我等大师如来正等觉释迦牟尼佛从此便开始为他们大转法轮。

世尊与五大比丘共住在鹿野苑附近的森林中,上午两位比丘留下听法,三位比丘去城中化缘,回来与大家共用午斋;下午三位比丘留下听法,两位比丘去城中化缘。世尊为五比丘传授四谛法:苦谛 (Dukkha Sacca)、集谛((Sam­u­­daya Sacca)、灭谛 (Nirodha Sacca)、道谛 (Magga Sacca)。告之应知苦而断集,证灭而修道【世尊在此作了广泛的演说,详见藏文原版】。不久五大比丘摧毁三界一切烦恼,获证阿罗汉果位。欲界和色界的人、非人、天人等听说佛在鹿野苑初转四谛法轮,前白佛言:“世尊,五大比丘以何因缘从轮回的大海中解脱出来,获得无上菩提之珍宝?惟愿为说,愿乐欲闻。”世尊告曰:“不仅是现在我把这五大比丘从轮回的大海中救脱出来,往昔我也曾用自己的生命把他们从世间的大海中解救出来。” “请问世尊往昔怎样把他们从大海里解救出来?”

世尊曰:“久远劫前,印度鹿野苑由梵施国王执政。当时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财富圆满,无争无灾,佛法兴盛,国王声望极高,深受世人敬仰。国中有一名‘宝’的大商主,财富圆满犹如多闻天子。他的妻子生下一个身色金黄、头如宝伞、鼻形妙高极为庄严的孩子,商主举行了隆重的诞生仪式,因父亲特别高兴,故取名‘宝喜’,用牛奶、酸奶、油饼等上好的营养品喂养,他如海莲般地迅速长大。年少的宝喜对文理以及对衣服、珍宝、如意宝、香、药、大象、骏马、兵器等八种观察法都已精通无碍,且具大慈悲心,常藉父母之力对贫者作广大布施。一次,父亲生病,他就采集根、茎、叶等配制草药,想方设法为父治疗,但父亲终因病重去世。宝喜用黄、红、白、蓝四种布将遗体裹起来供养了很长时间,力尽孝道后方送往尸陀林。

后来,梵施国王为宝喜加冕封为大臣,他经常辅助国王处理很多商业贸易、外交等国事。宝喜曾借先父之财作大布施,满了很多众生的愿,后来想到如果自己想行布施就应该凭自己的能力才对,仅借先父之财富来布施不应理,别人也会讥笑自己没有一点福报,应该自己积累财富广作布施。于是他通告下面的人:现在你们当中生活困难、资财匮乏无钱交税者,谁愿意跟我一起去大海里取各种珍宝。之后约有五百商人牵着牛、骆驼、驴、骡等满载出海资具,经过大大小小的城、镇、森林、荒原等抵达海边。宝喜大臣用五百嘎夏巴涅雇一艘大船,安排了五位负责人:负责饮食的生活委员、负责调解人际争论矛盾的治罚管理员、负责排水清理船舱的卫生员、负责全舱财务的管理员、负责观察天气方位和下锚起锚的巡逻员。

五百位商主见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时,心惊胆战退失了信心。宝喜大臣叫巡逻员如理如实地把去大海的利益功德告诉各位商主。巡逻员扬声宣告:‘南赡部洲的商主们,这次出海远航能取到珍珠、蓝宝石、绿宝石、珊瑚、金银石藏、冰珠石【带在身上能制止各种传染病、瘟疫】、红宝石、右旋海螺等各种珍宝,你们当中需要这些珍宝,并且想满足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奴仆、亲友之愿,希望对比丘、仙人作供养,想得到今生与来世安乐的人,就上船与我们同舟共济。’听了这番话,大家争着往船里涌。人太多了,宝喜大臣又叫巡逻员如理如实地将去大海的一些违缘告诉他们。巡逻员又高声宣告:‘南赡部洲的各位商主们,海中取宝诚然很殊胜,但也可能会有很多违缘,有很多大得能吞下船只的鱼,有可怕的黑风会掀翻轮船直沉海底,有专门吃人的鲸鱼、嘎巴和西西玛等大鳖鱼【梵语:摩羯】,还有穿蓝黑色衣服的海盗会抢走财产。你们当中愿舍弃自己的父母、妻儿、奴仆、亲友,自己也能舍身忘死的人,我们可以共同出海。’听了这番话,一些胆小的都下了船,这样,正合这艘船的载重量。准备正式启锚远航前照例解绳三次警告三次:‘今天要远航,海中有种种危险,是否真要去?’这样依次解下第三根系索后,剩下的一部分人稳坐船舱,大船扬起风帆,如行云般驶向宝洲。

他们一帆风顺地来到宝洲,巡逻员在取宝前告诫大家:‘各位!来到宝洲有以下须知:一是此中珍宝有真有假,要仔细鉴别以免后悔;二是此地有很多魔女会千方百计地引诱你们,请大家千万不要上当;三是有一种水果不能吃,若是吃了七天中将昏迷不醒;四是这里有非人引诱,七天内可以与它共住,过了七天后它会有些要求,如果不能满足,它马上造违缘把船毁在大海里。请大家千万注意!’ 在巡逻员的引导下,商主们小心翼翼地行事,圆满地得到珍宝满载而归,回印度后以各种金银财宝广行布施满足众愿。如此宝喜大臣六次航海取宝都顺利返回。宝喜大臣也以自己拥有的财富作广大布施,满足了无数众生的愿望,远近闻名。

“宝喜居处附近五大城中有五大商主,他们曾屡次去大海中取宝,却总是失败而归,认为自己的福报不够,应该请一位具足福报者同去方可成功。他们得知宝喜大臣六次海中取宝都圆满顺利地归来,便共同商量:若能令宝喜生欢喜心同去,则每人都能发财。他们商定后便到宝喜大臣那里请求:‘我们久仰您的大名,六次都能顺利取回珍宝,而我们每次都遭违缘,空手而返,今天特意来拜访您,请求您能与我们一同去海中取宝。’宝喜大臣告诉他们说:‘古往今来去海中取宝的规律是:前六次取宝可以顺利返回,但第七次能顺利回来的史无前例。虽然我担心自己回不来,但为了满你们的愿,无论如何我发心与你们同去。’五位商主非常高兴,同往宝洲取宝后返航。

宝喜大臣心想:这次顺利回去是不可能的,途中肯定会遇上违缘,为了满他们的愿,我应把所有珍宝装进口袋系在腰上。然后,他告诉五大商主:‘倘若我们遇到违缘,请不要担心,你们只要抱着我的身体不放就能度过违缘难关。’话音刚落,船就撞到一座小山上翻沉了。五位商主紧紧地抱着宝喜大臣。这时,宝喜大臣知道六个人都从大海里解脱是不可能的,只有自己自杀,他们才能于一夜之间回到岸边……他一边想一边安慰他们:‘你们不要担心,不要着急,我有办法把你们从违缘中救出来,但你们没到岸边前,千万不要放开我的身体,到岸后解下我腰上的口袋,将里面全部的宝贝分了,你们的子孙七代可因此过上幸福日子。’宝喜大臣同时发无上的菩提心:愿我以此舍身之善根,将来获得如来、善逝、人天导师、无上正等觉果位。之后他用宝剑砍掉自己的头。因为大海里的龙王喜欢洁净,绝不跟尸体共住,马上会把尸体推到岸边,所以他们很快被巨浪推到岸边。五大商主每人如愿分得一份珍宝,又将宝喜大臣的尸体造塔供养。当时的五位商主就是现在的五比丘,宝喜大臣就是现前正等觉果位的我。过去我用自己的生命把他们从世间的大海中解救出来,令他们得到世间珍宝;现在我用自己修证的四谛法,使他们从轮回的大海中解脱出来,得到出世间无上菩提珍宝,功德圆满,获得涅槃。”世尊如是演说,诸众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五比丘:乃释尊成道后,初转法轮所度化之五位比丘。
四谛法: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真实不虚,故称四圣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
苦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苦谛即关于生死实是苦之真谛。
集谛:招集之意。审实一切烦恼惑业,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
灭谛:寂灭。审实断除苦之根本——欲爱,则得苦灭,可入于涅槃之境界。灭谛即善于灭尽苦、集之真谛。
道谛:能通之义。审实灭苦之道,乃正见、正思维等八正道,若依此而修行,则可超脱苦、集二谛,达到寂静涅槃之境。道谛即善于八正道之真谛。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百业经 27 宝海童子 —— 供养佛塔 俱生具宝

晋美彭措法王传讲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一时,佛在舍卫城。城中一富如多闻天子的大施主娶妻后过着美好的生活。其妻怀孕后出现许多不共的瑞相:所居宫殿自然显出佛幢、宝伞等各种庄严饰品,大地遍满鲜花,芳香四溢,床榻也变成天人的宝床……施主疑惑不解,担心妻子着魔了或遭到夜叉的危害便去请教相士。相士告诉施主此非违缘而是胎儿的福德力显现。施主闻言释然。

十个月后一个端严可爱的男婴降生,与众不同的是他没有胎盘,无血污的垢染,非常洁净,俱身有宝珠、璎珞、天衣等严饰。仆人们准备给他沐浴时脱去服饰,马上又自然显出一套,【师言:本来出家人不能穿白衣,不能佩戴饰物,但像这种俱生的特殊情况是开许的。如在释迦佛其他公案中的白衣比丘尼,因她福报显现,生来就着天人无垢的白衣;另外有一位经常去饿鬼道的昼辛吉,他俱生就带一付昂贵的金耳环,复摘复现。这些于戒律中都是开许的。】仆人只好遵其母言合衣沐浴。浴毕将他抱上床,床刹那变为妙宝大床,床前有一充满各种宝藏的宝塔,宝物取之不竭,非常稀有。房顶上亦自然显出一个非常庄严的宫殿,上方有宝幢、宝幡、巴达等,宫中有五彩缤纷的鲜花和芳香扑鼻的香水。施主内心无比喜悦,举行了非常隆重的诞生仪式,因他生下来家中宝藏如海,故取名宝海童子,随即安排八个保姆精心抚养。他如海莲般迅速成长,无论走到哪里都有非人铺地毯、天人散鲜花。长大后他精通了文学、医术及八种观察,父亲为他造了春夏秋冬四个宫殿,宫殿上宝盖幢幡自然出现,亦有众多天女与他一起嬉戏,尽情享受着五欲妙乐。

后来,宝海对佛法僧三宝生起极大信心,思维自己已享尽世间福报,现在应该出家精进修行,断除生死轮回的一切痛苦。于是他广行布施,使许多穷人得到安乐后自己在佛陀教法下出家。不管到什么地方,还是有很多非人为他铺地举幢,很多天女也跟着他。其他出家人都猜疑这是怎么回事?他自己也为此苦恼,便请问世尊如何对治。世尊告诉他:“你观想这一切都不必要,它自然会消失。”宝海依教奉行,果然一切都消失了,他觉得很轻松,更加精进修持,不久断除了三界一切烦恼,证得阿罗汉果位。

诸比丘启问佛陀:“世尊,宝海童子以何善业得生富贵之家,相貌端严,俱身有各种宝饰,自降生以来身无垢污,自然显现宫殿、宝塔、鲜花,所到之处非人天人为他铺地散花,以何因缘对三宝生起信心出家得证罗汉果位?惟愿为说,愿乐欲闻。”

世尊告诸比丘:“这是他前世愿力所致。贤劫人寿二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印度鹿野苑有一位富如多闻天子、对三宝具极大信心的施主特地建了一座经堂,迎请迦叶佛及其所有眷属,供养各种甘美饮食,请他们沐浴,又将迦叶佛的头发和指甲造塔供养。他见很多飞鸟在塔上筑巢拉撒,觉得有损圣塔庄严,就在塔上添修一层楼,并以幡盖、宝伞、璎珞等将里外装饰得非常圆满。后来他发愿:以此善业,愿我生生世世转生富贵之家,相貌端严,俱身有各种宝饰,生下来身无垢污,自然显现宫殿、宝塔、鲜花,宝藏取之不尽,所到之处非人、天人为我铺地散花,然后对三宝生起信心,并在释迦佛的教法下出家,获证罗汉果位。众比丘,你们是怎么想的?当时的施主就是现在的宝海童子,因如此善业及愿力,今生获得世间一切圆满,在我的教法下出家证果。”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