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万四千问》72 关于死亡(2)

《八万四千问》关于死亡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死亡是生命不可避免的一大部分。事实上,在佛教里,死亡随时都在发生。

3. 藏传佛教中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修行方法来为死亡做好准备?

某种程度上,不仅金刚乘,所有乘乃至佛陀的所有教法从来都不是为我们今世生活的舒适与成功而设计的,而是都旨在超越今世——如有可能当然在今世就获得证悟,但如果不行,至少在未来世。特别是金刚乘里面有一种叫“中阴”的教法,系统地教授在死亡的过程中如何实证真理,如何不被幻象和错觉所迷惑。

4. 这些法修到什么程度,就可以说我们已经为死亡做好了准备,或者说就能确信自己在死亡时不会失控?

当我们不再有遗憾,或者感觉到已经为死亡做好了准备的时候。为来世做好准备,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

当一个人不太执着于诸如赞扬、批评、得失这类事情,当一个人不会因为被忽视而过于烦躁,也不会因为受到关注而过于激动,当一个人无需刻意努力便能忆念佛、法、僧、上师以及佛法的各个方面,那就表明这个人在死亡的时候会有一点儿把握。

5. 如今在医院已经很难安静地往了,医们往往会尽切努去抢救病那些措施可能会扰修者往的努,所以对修者来讲,安静地在自己是不是最好的式?

应视情况而定。但是对于修行者,安安静静地死去是非常好的。正如⽶拉日巴所说,“如果当我生病时,没人问我怎样了;当我死去时,也没人因此而哭泣;如果我能在一个与世隔绝之地死去,那么我,⽶拉日巴,一生的愿望就实现了。”这是他的道歌。所以,是的,一般原则是,安静地死去对修行者来说是很好的。

如果即将往生的是位经验丰富的修行者,亲友们应该尽可能让他一个人呆着。如果他不是,那么至少亲友们绝不应该提起任何可能让他担忧的事,比如别人欠他钱、孩子考试不及格、孩子们怎样分遗产、隔壁商店里他最爱吃的冰淇淋到货了等等,而是应该提醒他保持镇静,忆念佛法僧三宝。这里我想说句题外话,父母们真的应该准备一份好的遗嘱。我见到过很多孩子陷入困境,因为父母执着于永恒的生命,忘了准备一份合适的遗嘱,所以在父母离世后,子女们痛苦地争吵。我的看法不一定对,但在中国,即使有很多表面上的平等,父母却通常更偏爱儿子。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八万四千问》71 关于死亡(1)

《八万四千问》 关于死亡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死亡是生命不可避免的一大部分。事实上,在佛教里,死亡随时都在发生。

 

1. 所有都需要对死亡,包括亲朋友的死亡和我们自己的死亡。对于世俗的来讲,死亡是件不太吉利的事情,般都避免谈论它。但是在藏传佛教对此却有很多探讨、研究,甚有专门的修行方法。仁波切可否谈谈,藏传佛教中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对于死亡我们应该建怎样的态度?死亡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讨论那些必然要发生的事总是很重要的。当人们开始隐藏必然要发生的事那一刻起,有些事情就错得离谱了。或许在新年或者某个人的生日那天你不愿意讨论死亡,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死亡被视为一件不幸的事。然而它之所以被视为不幸,一部分原因是我们不想失去自己拥有的,另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则是我们不知道死亡是什么。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回避谈论必然要发生的事情,同时也是在回避不为自己所知晓的事。

我亲眼看见,那些平时就思考死亡、并知道死亡来临时如何把握的人,和那些装作没有死亡这回事的人——我指的是那些不想面对死亡的人——他们之间有着多么大的区别。我曾有位香港朋友,是一位年迈的女士。有一次,在我母亲的葬礼后,我到了香港。通常每次我到香港时,要么她来见我,要么我去看她,但是这次都没有,因为我刚参加完一个葬礼,这对她来讲是不吉利的。

或者,即使没有对临终和死亡的深入了解,但哪怕仅仅讨论一下死亡必定会发生、却不确定何时会到来这件事,也总能带给我们很多觉知。我打赌,我们的态度会有所不同,甚至我们购物、盖房子乃至规划自己生活的方式都会发生变化。

这样的觉知会对经济产生一点影响,因为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绝无可能长生不老时,为之积攒钱财真的是没有意义。那么,如果你有多余的钱,或许就会知道可以花在哪里了。我甚至不是在说建塔或者去闭关,而是去非洲或者澳大利亚看日落之类。有很多事情我们能做却不去做,因为我们都准备活很久。我们所有人都认为真正的生活几年后才会开始。只要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从幼儿园到大学所有的教育都是为活着准备的。前面你问到过幼儿园与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我认为死亡应该是从一开始就教给孩子们的最大课题之一。

有的人抱着这样的态度——知道死后发生的事又有什么意义?某种程度上,我们的确不知道死后发生的事,因为没有人死了以后又回来告诉我们。我们所做的准备有很多是为了我们想象中可能会发生的事。但如果不发生怎么办?而反过来说,如果佛法所教授的一切,特别是金刚乘关于中阴的教授,都确实是真的,那将会怎样?如果当你的身体和心识分开时,心识会有完全不一样的体验,那又会怎样?

这有点儿像我们习惯穿着鞋子四处走动,但突然间没有鞋了,只能光着脚走到隔壁的杂货店——你会有不同的感受。突然间,你的心识变得赤裸,你不再能使用眼、耳、鼻、⾆和身体,更不用说鞋子和车子了,所以那时你的心识会有全然不同的感觉,带来全新的感知。死亡的体验是如此新奇,而且你无法去那边短暂访问后再次回到安全地带,因为已经没什么“地带”了——你已经离开了身体。这种新的体验可能令人恐惧,除非你已经了解了一些信息。这就像是晚上去加德满都,那里几乎没有平坦的路,而且也没有路灯。你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这是最让人恐惧的。

 

2.在死亡过程中以及死亡之后,我们都会经历些什么?修好的和普通死亡时的经历有什么不同?死亡对于修者与者意味着什么?

有很大区别。如果你是个好的修行人,你会对死亡有很充分的认识,或许不一定正确,但多少总有些认识。如果你不是修行人,对于死亡也没有任何认识,而生命中第一次,你被迫要去一个以前从未去过的地方——你准备好了吗?

在死亡过程中发生什么完全取决于不同的情况——死亡原因、死亡方式,以及你有多少准备,换句话说,也就是你关于死亡有多少认识。死亡是生命不可避免的一大部分。事实上,在佛教里,死亡随时都在发生。

当你有了正确的认识并有所准备,你至少就准备好了可以放下俗事,放下你的计划、野心、目标、担忧与争执。如果你不相信有来世,那么基本上你就像一滴水蒸发了一样,或许就没什么好想的。但是如果你死后依然延续下去——不是身体,而是你的意识在延续,那么让自己有所准备就是再合理不过的了。

我们可以训练自己的心识,使之习惯处于善良、慈悲、有创造性、清醒和理智的状态中。当然,如果你追寻某种精神之道,你可以影响自己的心识,让它更具精神性。对修行者来说,死亡像一种提醒,同时也是一个机会。对不修行的人来说,死亡是我们拒绝承认的、忌讳的事情。所以,为死亡做好准备比较好,那样我们会生活得更加完整。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八万四千问》70 佛教与现代教育,艺术及社会(9)

《八万四千问》佛教与现代教育,艺术及社会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我们的孩子正在忘记自己是人。

 

19. 您为什么对电影感兴趣?为什么电影对您来说很重要?

我甚至不知道电影是否依然重要,因为有很多其他媒介,或许电影已经过时了。但我想,我喜欢电影肯定有很多原因。

大多数原因非常自私、世俗和物质主义——和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非常相似。

我们喜爱影像,特别是能动又能发出声音的影像。当然,还有一点,能够讲个故事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即便只是五分钟,也能让你有种成功地欺骗人们、并把他们带入幻境的胜利感。肯定就是这个原因。

当然,我并没有以电影赚钱的野心,否则就不会制作我正在制作的这类的电影了。这并不是因为我对用电影赚钱不感兴趣,也不是因为我是一个对钱没有执着、有出离心的人,我只是觉得制作一部赚钱的电影很难。

人们总是说,“哦,一部垃圾电影”,“为什么这么垃圾的电影都有人看”,“多么糟糕的电影”,或者“是部大片,人们花了这么多钱去看”。然而制作那样的影片很难,因为你必须真正了解人们想要的,那是很难的。你必须制作陈词滥调的、老套的电影,而同时还得有趣,因为观众很难被打动,而且他们并不是白痴。

人们以为表现色情、暴力和飞车追逐的电影会卖座,但其实不一定。一部电影可以有九十分钟的色情镜头,但还是可能彻底失败。你得知道怎么讲故事。今天我仍在笑话印度电影,但如果有人请我制作一部,对我而言却不那么容易。我不了解那种类型的电影所惯用的修辞和语言。

我一直在想,或许有一天,如果遇见一个想要扔掉一亿美元的傻子,我也许可以制作一部关于佛陀生命的电影。这只是在虔诚的佛教徒的掩饰之下,我捍卫自尊的、属于凡人的、有野心的情绪之一。谁知道呢,通过制作这样一部电影,我可能连一个众生都利益不了。

但是时不时地,我有想要这样做的冲动——那种真的想要把佛陀的生命呈现给观众的冲动,不仅是给佛教徒,而且是更多观众。虽然完全正确地描写佛陀很难做到,但起码多少能给他们一些关于佛陀的画面。除了这个愿望以外,我肯定没有以电影为职业的兴趣,因为那太难了。

我个人确实喜爱电影。我最喜欢的总是那一两部片子,它们好像永远不会消逝。有些电影很有力量,比如1979年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潜行者》,至今仍是最有力量的电影之一。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喜欢《潜行者》,我不知怎样表达,但我模糊地认为它是最勇敢的影片之一,而且精神性很强。我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它。这部影片的概念和前提都很有趣。当然,这完全不是一部普通的电影,虽然它包含英雄、悬念和浪漫等老套的内容。这部片子有很多象征意义,它试图讲述的是,如果你超越特定区域、非同一般地思考问题,却又试图留在正常区域里,那么融入社会将会有多难。但这可能完全是我自己的诠释。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八万四千问》69 佛教与现代教育,艺术及社会(8)

《八万四千问》佛教与现代教育,艺术及社会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我们的孩子正在忘记自己是人。

 

17. 仁波切可以谈谈艺术吗?个艺术家,如画家、乐家、作家、歌和舞者怎样才能有创造,我的意思是,灵层的创造?佛教在这方面能提供什么帮助吗?

不仅是艺术,甚至政治、经济以及其他一切——当我们怀着正确的动机去开始努力的那一刻,我认为就已经是一种成功了。成功不能以完成的工作来衡量,而应该用是否以正确的动机开始来衡量。如果一项工作以正确的动机开始,即使连百分之一都没有完成,大乘佛教也会把它视为是成功的。不管怎样,“工作完成了”是什么意思呢?工作永远也做不完,而且也不应该做完。所以我认为艺术家、喇嘛、僧侣、政治家、警察、护士和军人——所有人都必须努力让自己的工作和正确的动机相吻合。什么是正确的动机?基本上,正确的动机是以自私自利的心减弱了多少、利益他人的心增长了多少来衡量的。“他人”指的不仅是你自己的侄子、表兄、儿子和家人,而且还包括整个村子。甚至不止你的村子,而是你的国家。甚至不止你的国家,而是整个世界。应以这样的方式去从事艺术和其他所有的事。

除了那个基本的动机,艺术还扮演着一个很有力量的角色,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怎样用非常有限的工具和语人来表达和说明事物。例如,我们用有限的方法试图表达自己的爱。而爱是如此深刻,如此无限。当爱发生时,某种非凡的事情就发生了,难以衡量、估价和量化。它可能只持续很短的时间,但当发生时,就好像打哈欠时你感受到满足的体验。有某种感受,如此当下、如此生动,却不是你可以表达的。

这是一个例子,说明艺术,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比有限的语人和工具更能描绘我们的体验。在我们的生命中,有这么多有价值的事值得去表达,可以给不仅几个人而是很多人带来利益。我相信艺术可以帮助我们表达这些。

18. 有了正确的动机,我们怎样才能更有创造

很难。因为有创造性意味着从我们习惯的区域中走出来,那会很不舒服。如果要完全走出这个区域则更加困难。如果你的艺术是为了和别人沟通,在那个区域之外,也许没有任何能与你沟通的人。所以,这种情况就像是一只脚应该在界内,而另一只脚应该在界外。没有太多人会想要处在这样的境地。

一个人还需要非常诚实才能有创造性。诚实是困难的,因为我们习惯于不诚实的思考。我们受到这么多禁忌和压抑,而压抑会让你的创造性陷于困境。哪怕只是为了部分的有效沟通,你也必须屈从于其他人的沟通方式,然而,与此同时,你还想让他们知道些他们尚不知道的事情。那总是困难的。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八万四千问》68 佛教与现代教育,艺术及社会(7)

《八万四千问》佛教与现代教育,艺术及社会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我们的孩子正在忘记自己是人。

14. 您对卖淫有何看法?

我们人类世界里有这么多偏见。对卖淫一类的事,我们怀有非常奇怪的偏见。同时,我们很尊敬律师和政治家这种职业。可很多时候,我们真的不知道是谁在做不道德的事。

我反对强迫卖淫——事实上不仅是卖淫,任何被强迫的活动都是痛苦的因,是不人性的。对这个问题我很难给出一个黑白分明的答案,但是我愿意这样思考:一个雄心勃勃的医生甚至开药方时也可能在卖药,为了赚钱,他可能会告诉病人购买超过实际所需剂量的药。即便实际上并不是真的需要,病人却没有选择,只能按方服药。再来看大街上一个绝望的妇女,即使并非受人强迫,然而她出卖自己的身体,诱惑并利用人们的情感。有时候我们得坐下来想想,哪一个更糟糕。或许它们同样糟糕。

15. 您对毒品有什么看法?

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毒品。在佛教里,任何能让你迷醉或者改变心识状态的外部物质都是不建议使用的。不用说,很多这种药物对你的身体、心智,乃至最终对家庭和社会都是非常有害的。

但我们也得考虑其他一些事情。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酒精都是被社会接受的,往往成了某种惯例,甚至名垂青史。有时我想,如果有研究指出多少人的身心因为酗酒和抽烟而受到伤害,并与毒品进行比较,将会很有意思,因为我怀疑那并不比滥用毒品带来的伤害小。如果其他毒品被禁止了,那么或许点燃一根香烟或举起一杯香槟以及推广这些的广告也同样应当被禁止。

16. 您对堕胎和避孕有什么看法?

我无法告诉人们不要有性行为。对于已经受戒的和尚或者尼师,显然⽏庸赘人,他们不该有性行为。对于其他人来讲,我们不应该鼓励拥有不固定的多个性伴侣,不仅是从精神角度,也是从健康的视角。

那些怀孕并想堕胎的人曾经问过我很多次,他们该怎么办。如果你问的是佛教徒关于堕胎的立场,那么直截了当地说——从根本上你是在杀人。事实上,你在杀害自己的孩子,所以业报非常严重。

从实用性出发,我建议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在寻欢作乐前应该非常谨慎,以便不让别人怀孕,或者不让自己怀孕。让一个在你身体里成长的生命夭折,这个事实可以如影随形地困扰你很长时间。如果是你自己要被流产掉,你会怎么想?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