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33

《觉醒的勇气》

— 顶果钦哲法王 著

开示29

 

第五章 修心进步的衡量标准

诸法摄一要。

佛陀开示八万四千种不同法门,每一个都是为了降伏我执。这是佛陀授予法教的唯一理由。如果这些法教无法对治我执,所有的修行都是无用的。佛陀的堂弟提婆达多即是一例。他熟悉的经文多到能够载满一只大象,但他无法摆脱我执,而投生地狱道。

战胜我执的程度,显示我们修法的正确度。我们要非常努力。

二证取上首。

如果众人对自己产生良好的印象,并说:“这个人菩提心修得不错。”这可以算是一种见证。但仔细去想,除非别人有能力解读我们的心,否则我们内在的各种心理过程,别人是看不到的。他们无法确知,我们是否真的已经用上所有的对治方法。因此要自我检查,我们的嗔恨是否确实减少了?我执是否确实减少了?我们是否有能力修持自他交换?这才是我们该仰赖的见证。我们活着,应该要有清楚明白的良知。密勒日巴尊者说:“在死亡时,俯仰无愧,即是我的宗教。”大部分的人都不这么想;我们假装自己很平静,很低调,嘴里充满甜言蜜语,让无法看到我们内心的一般人说:“他是一个真正的菩萨啊。”但他们看到的只是外在行为。

重点是,不做任何日后会懊悔的事。因此,我们应该诚实地检查自己。可惜的是,我执是如此巨大,即使我们拥有一点点小功德,也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另一方面,我们甚至无法察觉到自己的大缺陷。俗话说:“好水无法积在傲慢的山顶上。”因此,我们应该非常谨慎。在彻底检视自己之后,如果我们能够摸着良心,诚实地想:“我的行为是正确的。”这表示我们正在拥有修心的一些觉受。然后,我们应该对自己的修行成果感到欣慰,下定决心未来要更努力精进,如同过去时代的所有菩萨一般。我们要尽己所能,不断运用对治,让自己对每日的行为感到心安。

恒当依欢喜。

噶当派大师因著修心的成就,不论遭遇什么困难,永远都能够看到事情的光明面。即使染上麻疯病,他们也保持乐观,想到麻疯病带来的是无痛的死亡而感到喜悦。麻疯病是全世界最可怕的疾病之一,但就算染上了,我们也应当下定决心修持自他交换,承担所有染上这个疾病的人的痛苦。

这种心态会带来力量,让我们下定决心,藉由修心的善德,我们有能力把任何困境带到修行的道路上。如果能有信心如此做,表示我们对修心愈来愈娴熟,而且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们都能够快乐。同时,我们必须承担他人的痛苦,并经历这些痛苦。当我们看到他人忍受身心的病痛,或面对各种逆境时,我们应该希望承担一切痛苦,同时心中没有任何期待和恐惧。“万一这些痛苦真的到我身上,那该怎么办?”我们完全不该有这类想法。

能者受扰亦能行。

经验丰富的骑士不会从马上摔下来。同样的,当我们遭遇不可预期的伤害,或突如其来的困境,如果心中涌现的不是烦恼,而是爱与慈悲,就表示我们修心有所成就,能够利用生活中的困境。我们要一直这样努力下去,这是非常重要的。

诸如此类的经验表示我们娴熟的修心,但不表示修持已经圆满。即使有这样的征兆,我们仍要继续努力,让自己更加熟稔,并时时充满喜乐。透过修行而被训服的心,会自然形之于外在事业。如各种谚语所说:“看到鸭子,就知道水不远。”“有烟,不会没有火。”同样的,我们可以从外在的征兆认出菩萨来。

平静安宁,
显示自身之智慧;
不受烦恼约束,

显示修道之进步;
己身之圆满,
将在梦境善行中展现。

菩萨透过所行事业显现自身。

或许我们也有类似的征兆,但不表示可以松懈。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31

《觉醒的勇气》

— 顶果钦哲法王 著

开示27

 

第四章 修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这五种力量含藏所有佛法,而全部浓缩成一个“吽”字。这意思是说,一切修心的甚深复杂的教导,都包含在这五种力量之中。因此,我们应该热切地修持这五种力量。佛陀在其中一世就曾这么做;在那一世,他是皇室的隐士——忍辱仙人。

故事是这样的:忍辱仙人到森林中苦行。之后,他的弟弟继承王位。有一天,这个弟弟,也就是国王,出远门,在森林中一个地方停下来休息,睡着了。此时,王后、大臣及侍卫离开他,去见他们曾经认识的忍辱仙人,向他求教。国王醒来时,发现独自一人,以为王后、大臣和侍卫遗弃了他。他非常愤怒,起身寻找,发现他们围绕着一位隐士。他不知道这位圣人正在向他们开示,反而以为他在引导王后、大臣们走入歧途。

国王大喊:“你是谁?”因为哥哥远离世俗的时候,他年纪尚幼,因而不认识哥哥。
哥哥说:“我是忍辱仙人。”
国王说:“那我要看看你配不配这样的法号。让我看看你能忍辱多少。”边说,边把隐士的右手砍掉。“能够忍受吗?”他说。
隐士回答:“可以。”
国王接着砍掉隐士的左手,说:“你还是忍辱仙人吗?你还能忍受吗?”
隐士回答:“可以。”
国王接着把隐士的头砍掉,说:“你还能忍受吗?”
隐士回答:“可以。”

国王砍掉隐士的手和头,但伤口居然没有流血,反而溢出牛奶般的白色液体。国王平静下来,心想他可能不是一般的人。于是国王问随从他是谁?他们告诉国王:“他是你的哥哥,忍辱仙人。他过去放弃王国,到森林中修行。”听到这话,国王感到巨大的后悔,开始哭泣。因为忍辱仙人是一位菩萨,头被砍掉了,仍能说话。他说:“你一边问问题,一边把我的头手砍掉。在未来世,待我成佛之后,当你问我问题时,愿我同样能砍掉你的迷惑。”

事实上,忍辱仙人即后来的释迦牟尼佛。
在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他最早的五位弟子(其中一位就是过去忍辱仙人的弟弟)问他:“什么是轮回?”
佛陀说:“轮回在本质上就是苦。”
接着他们问:“苦从哪里来?”
佛陀说:“苦从烦恼的情绪来。”
他们又问:“我们如何消灭苦因?”
佛陀说:“你们必须遵循道路。”
他们再问:“遵循道路有什么好处?”

佛陀说:“遵循道路后,所有的业和烦恼将止灭。”透过这个开示,五位弟子成就了阿罗汉的境界。虽然忍辱仙人的头是在嗔恨中被砍掉,然而经由他强大的证悟愿望,而能够把恶业转化,让国王在未来世成为他的弟子。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到为什么佛法教导我们必须发愿。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30

《觉醒的勇气》

— 顶果钦哲法王 著

开示26

 


第四章 修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总结教授精意:

应修持五力。

 

如果我们拥有五种力量,菩提心自然会在心中生起。这五种力量是:决心的力量、娴熟的力量、善因的力量、忏悔的力量,以及愿望的力量。

决心力。举例来说,我们下定决心在这个月,或在这一年,或直到死亡,或直到证悟,绝不放弃菩提心;即使被他人伤害,也不会屈服于嗔恨。我们必须不断强化这个坚定的决心。

娴熟力。在开始,禅修是困难的。但是如果我们坚持下去,它会愈来愈容易。俗话说:“没有任何事情是无法习惯的。”

曾经有一个非常吝啬的人,无法布施任何东西。他跑去见佛陀说:“我完全没有办法布施,怎么办?”

佛陀回答:“想象你的右手是你的,左手是一个可怜的穷人。从你的右手拿一些不喜欢或不需要的旧食物给左手。努力去习惯这么做。你要一直这么做,直到不吝啬为止。”

这个人开始练习,但他吝啬到在最初,只能给左手一点点他不喜欢或吃剩的食物。渐渐的,他开始习惯了,直到有一天,他感觉自己没有那么小气,于是他又去向佛陀报告:“我现在把食物从右手拿给左手,心中没有那么不舍。”佛陀回答:“仍然把你的右手当成自己,拿一些金子、丝绸或华服送给你想象是乞丐的左手,看看你能不能心中无贪念地慷慨布施。”这个人努力去做,养成习惯之后,又去见佛陀。佛陀说:“现在你可以成为功德主。你已从执着中解脱出来,可以把食物和衣服布施给需要的人。”

这个人从吝啬中解脱出来,济助许多乞丐和穷人。他渐进地修持,直到后来他的布施是稳定且不动摇的。他了解到,过度节省或执着于财富是无意义的。他后来出家,达到阿罗汉的境界。透过精进地修持,我们也能够成就两种菩提心。

善因力。此即积聚功德。我们到寺庙,在圣物前面做大礼拜、行供养时,心中应当祈愿:“愿我心中生起两种菩提心。愿我心中祥和,不对伤害我的人生起嗔恨。愿我能从对亲友一面倒的执着中解脱出来。”不断如此祈请,透过诸佛菩萨的力量,我们将成就这些功德。

忏悔力。经由仔细思考,我们可以看到此生经历的一切痛苦和烦恼,都是我执创造的灾难。我执是万恶之因。当它生起时,即使是一刹那,也应当立刻加以对治,如同在生病时,医师会给我们对治的药方。俗话说:“打猪打鼻子;油灯趁热清。”当一只愤怒的山猪冲向我们,用棍子打它的鼻子,它会受不了痛而立刻转身跑掉。趁油灯未冷却之前清洗,很容易就可以清干净。同样的,在我执尚未凝聚力量之前下解药,就不会受到它的影响。

愿望力。每当我们完成一些善行时,应当祈愿“从现在直到觉醒,愿我永不放弃两种菩提心。不论我遭遇任何冲突烦恼,愿我能够把它们当作修道上的踏脚石。”如此祈请,供养上师,三宝及护法,请求他们的协助。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29

《觉醒的勇气》

— 顶果钦哲法王 著

开示25

 

行菩提心

将困境带入道上,

立刻开始修行。

我们无法确定自己绝对不会受到疾病、邪恶力量的侵害。如果染上重病,我们应当想:“在这个世界上,有无数众生和我一样受苦。”如此生起强大的慈悲。如果我们突发心脏病,应当想:“宇宙中只要有空间存在,就有同样受苦的众生。”同时想象众生的疾病集中在自己的心中。

如果我们遭受邪魔力量的打击,应当想:“这些邪灵藉由让我受苦,帮助我修持菩提心;对于我修道上的进展,他们是非常重要的。我不应该驱逐他们,应该感谢他们。”我们应当如同感谢上师般的感激他们。

再者,如果我们看到他人有难,虽然我们无法立即承担他们的痛苦,但至少应该祈愿他们能够减轻负担。此类的祈请终究会有结果。此外,如果他人有强烈的烦恼,我们应当想:“愿他们的烦恼集中在我身上。”用虔诚的信心,坚定地如此思维,直到我们有能力承担他人的痛苦和烦恼的征兆或感受生起为止。这种征兆或许是以自己的烦恼增加,或实际体验到他人的痛苦的形式呈现。

这就是把困难带入修道的方法。目的是让我们从希望和恐惧中解脱——例如,希望自己不生病,或恐惧自己会生病。希望和恐惧将在快乐和痛苦的一味中得到平静。透过菩提心的力量,我们最终会达到一个境界:在这个境界中,连成就菩提心的希望,以及成就不了菩提心的恐惧,都会得到解脱。因此,我们应该要爱我们的敌人,尽可能地避免对他们生起嗔恨,或对他们怀有任何负面的念头。同时,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克服对家庭和亲人的执着。如果你把一棵弯曲的树绑到一根大木条上,这棵树最终会长直。直到现在,我们的心是弯曲的,一直在想如何欺骗别人,误导他人。但如同郞桂·丹巴所说,这个修行会令我们的心真实而正直。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28

《觉醒的勇气》

— 顶果钦哲法王 著

开示24

 

当寂护大师来到西藏传法,邪魔和当地的幽灵加以阻挠,各处出现狂风暴雨,连红山宫殿(Red Hill Palace)都被大水冲走。正因为这些灾难,寂护大师和当时的国王延请莲师入藏。莲师入藏后,使佛法在西藏如太阳般照耀。如果负面力量没有生起,尊贵的莲师可能不会受邀入藏。同样的,如果释迦牟尼佛不需面对群魔,他可能永远不会获得证悟。我们必须持续修行,善加利用任何困境。

行菩提心

四种修行为上法。

在此所指的修行是积聚资粮、清净障碍、供养邪魔、以及供养护法。

积聚资粮。承受痛苦时,我们自然希望不要受苦。如果不想受苦,而想要健康安好,我们应该念诵药师佛的名号,供养诸佛菩萨。这一切都是健康与快乐的因。要努力为上师、三宝和寺庙僧团,向各种灵献食子。

我们应该皈依及发菩提心。接着向上师和三宝献曼达,并如是祈请:“倘若生病比较好,那么我祈请您赐我疾病,让我清净恶业的污染和障碍。如果痊愈表示我能够成就佛法,有机会用身心行善,在修道上精进,那么祈请您加持我拥有健康。如果死亡是更好的办法,能够使我投生净土,那么我祈请您赐予我死亡的加持。”经常如此祈请非常重要,能够让我们从希望和恐惧中解脱出来。

清净障碍。当我们受苦时,要把不舒服视为一种征兆,提醒我们真正要避免任何痛苦(包括任何微小的痛苦)的方式,就是诸恶莫作。在清净负面行为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四种力量:

第一种是忏悔的力量,对所有过去犯下的恶行,感到强烈的悔意。这种忏悔应当相同于呑下毒药之后的懊悔。对于过去的错误,只有告白而没有后悔是没有用的。简而言之,忏悔的力量就是厌倦了自己的负面行为。第二种是决心进步的力量。在过去,我们根本看不到负面行为的恶;但从现在开始,就算牺牲性命,也决心不从事负面行为。第三种是支持的力量。如果没有忏悔的对象,忏悔是无法成立的。把完全没有分别心,离于身、语、意恶行的三宝视为支持的对象。当我们皈依三宝之后,在三宝面前发菩提心,是清净自己的最佳方式。经文说,此劫结束时,所有森林会在刹那中被大火吞噬。同样的,发菩提心可以完全净化所有负面行为。第四种是对治的力量。禅修空性是其中一种对治,因为即使是负面行为,其本质也是空的,并非具有实质存在的独立个体。另一种对治方式是观世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咒。只要想起这个咒语,就能带来觉醒。六字真言咒的六个种子字,相对应于观世音菩萨六度的成就,也是六种成就的化身。听到这个咒,众生就能从六道轮回中解脱;想到这个咒,就能成就六度。六字真言咒的利益之广大,如果能够用土地来当纸张,所有的树当作笔,所有的海洋当作墨水,诸佛本身来谈论它,也无法说尽它的好处。禅修空性或念诵六字真言咒,都属于正行的对治。佛陀曾在《妙法莲华经》中说,如果一个人能够正确念诵六字真言咒,连寄生在此人体内的寄生虫都会往生观世音净土。

四种力量俱在,才算正确地修持忏悔。噶当派大师说,负面行为只有一个好处:它们可以透过忏悔而清净。

供养邪魔。供养食子给邪灵时,应该非常诚意地说:“当您伤害我时,我修忍辱,因此您在帮助我修持菩提心,我很感激。请用您伟大的力量,让所有众生的痛苦都来到我身上。”如果我们缺乏这样的勇气,可以单纯地供养食子,心中充满爱和慈悲地说:“现在及未来,我会努力帮助您们,请勿妨碍我修持佛法。”

供养护法。向大黑天和吉祥天女等护法供养食子时,请求他们协助自己顺利地修持菩提心,如此一来,我们能够像关爱父母和孩子般关爱众生。让我们祈请,愿我们能够脱离对敌人的嗔恨,战胜我执的迷妄。祈请他们遣除修道上引起的冲突的因,让顺缘生起。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