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无惧》1.23

  •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且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一月

1.23

不要太过紧迫,这是真理的教义极端重要的一点,上师也是一样,这就是佛陀教诲我们的”四依”:

  • 依法不依人
  • 依义不依语
  •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 依智不依识 

记住,真正的老师是传布真理的人,是慈悲智慧的显现。佛陀、上师和先知都是真理的化身,示现无数方便法门和慈悲法相,引导我们以其法义,回归我们的真性。 

首先,寻找真理的追随者比寻找上师更重要,因为通过追示真理,你会发现自己与上师连结在一起。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五、安忍品 56、甘愿将自己交与怨敌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五、安忍品 二

— 索达吉堪布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为鹿野苑大势部国王。当时国中百姓各个财富圆满,国土谷稼丰收。大势部以如理如法方式主持国政,并以布施满众生一切所愿,且令大众皆行持善法。以此缘故,众非人亦来保护国家,整个国家都可谓国泰民安。

此时利红国王正以非法治理其国,他经常损恼众生,且素喜横征暴敛。结果手下臣民因苛捐杂税所累,又害怕遭受惩罚,便纷纷逃至大势部国王处请求庇护。利红知道后就纠集起四种军队大举开往大势部治下国土,大势部得到消息后就对众大臣说:“为即生利益我根本不愿造作恶业,如我国与利红大军交战失败,你们恐难以立足,不如你们都投降他。而我绝不愿损害利红国王,我宁可前往森林中身着树皮、以水果为食、与野兽为友,亦不愿毁坏自己来世。对来生谨慎之人,为王位断不会捆绑及杀害诸人。”

大臣们皆认为国王乃因胆怯而不敢屠杀其他人,他们想:如我们全体人员都遭遇打击,以致被摧毁恐不应理,不如牺牲一人以挽救全体。众大臣于是就决定舍弃国王一人以图自保,他们便全部投归利红国王。大势部心中明白左右大臣均已将自己抛弃,他就独自一人前往森林安住下来。

利红则将新占领之地的人们充为自己臣民,他有一日问众大臣:“你们大势部国王现在何处?”臣子们回答说:“国王已逃亡不见。”利红便趁机统治整个国家。

此时,一偏僻村落中有一贫穷婆罗门,他育有众多儿女。而当地又恰逢灾荒,婆罗门已实在无有任何办法养家糊口。此刻他心中暗想:听说有位大慈大悲国王向来以欢喜心饶益众生,我干脆到他那里索要一些财物以解燃眉之急。想到这里,他就开始向鹿野苑进发。到达之后听闻国王已去森林中居住,他就又到森林中寻找,他始终坚定认为:若我能于森林中找到国王,说不定他就会布施我一些财富。

当婆罗门最终在森林中找到大势部后,就将自己困境原原本本向他作详细汇报。大势部闻言为难说道:“你难道未见我已在森林中独处?现在我已身无分文,何来钱财布施与你?”婆罗门听到后顿时感到失望异常,他当下就昏厥于地。大势部急忙扶起他,并往他脸上浇洒凉水。婆罗门醒来后就决定前往密林深处,他准备在树干上以绳子吊死自己。

大势部见到后不觉生起强烈悲心,他想:如此人将我带至怨敌面前,想来他们会对他布施些财物。于是他便对伤心欲绝之婆罗门说道:“你无需这般焦急,我可想办法帮你去除贫困之忧。请将我身体捆绑牢靠,然后押解我到利红国王前,他定会给你大批钱财。”婆罗门急忙回绝说:“我岂敢捆绑国王。”大势部安慰他道:“你不要心存顾虑,将我捆好上路吧,除此之外,你我再无解困良策。”婆罗门只得遵从大势部命令,将他捆起来后带至鹿野苑利红国王处。

很多人见到他俩后都认出被捆者实为大势部国王,他们连忙向利红国王请示。利红不大相信众人所述情况,便特意走下王座亲往察看,结果发现婆罗门所押解者正是大势部。利红便向婆罗门询问:“你如何逮住此人?”婆罗门回话说:“他乃大国王之怨敌,我想尽办法才将之从其苦行森林中抓获。”

利红国王心想:大势部国王身材魁伟,而婆罗门却身体羸弱,他怎可能亲手逮住大势部?都云大势部悲心强烈,肯定是他自己甘愿捆住自身,才能让婆罗门带走。想到这,利红便对婆罗门说:“你必须将如何抓获他之经过如实道来。”婆罗门这才将前后经过和盘托出。

利红国王闻已不由对大势部生出信心,他心中想到:损害像大势部这样的众生太不应理。于是就亲自为大势部解开捆绳,并将之迎请到王宫,还与他热烈拥抱。最后又将大势部迎上狮子宝座,将王冠拿出交与他,并郑重说道:“你理应当上国王,我抢夺王位真不应该。”利红便将自己所拥有之军队、财物、宝库全部拿出供养大势部,在向他忏悔罪过后回归自己国家。而大势部又将大量财物布施与婆罗门,并要求他从今往后也要力行十善。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鹦鹉请佛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鹦鹉请佛
百缘经云。佛于祇园。将诣摩竭提国。值诸群鸟中有鹦鹉王。遥见佛来。飞腾虚空。逆道奉迎。唯愿世尊及比丘僧。慈哀怜愍。诣我林中。受一宿请。佛即然可。
时鹦鹉王知佛许已。还归本林。敕诸鹦鹉。各来奉迎。尔时世尊将诸比丘。诣鹦鹉林。各敷坐具。在于树下坐禅思惟。时鹦鹉王。见佛比丘寂然宴坐。甚怀喜悦。通夜飞翔。绕佛比丘。四向顾视。无诸师子虎狼恶兽。及以盗贼。触恼世尊及比丘僧。
至明清旦。世尊进引。鹦鹉欢喜在前引导。向王舍城。白频婆娑罗王言。世尊今者将诸比丘。遂来在近。唯愿大王设诸肴膳。执持幢幡。香花伎乐。将诸群臣逆道奉迎。
时鹦鹉王于其夜中即便命终。生忉利天。从天下来报世尊恩。赍持香花。而供养佛。头面顶礼。佛即为其说四谛法。心开意解。得须陀洹果。

释迦牟尼成佛后,有次住于舍卫城时,城中有一婆罗门之子精通婆罗门一切学处。他后于婆罗门教法下,四十八年一直行持梵净行。此人娶有一位非常艳丽之妻,而妻子却乃一喜行邪淫之人,她只知喜欢其他男子,根本不爱自家老婆罗门。并且整日欲与其他男人厮混,还因之而要求老婆罗门远赴异地寻找财物。

老婆罗门只得前往外地寻宝,结果在他得到众多银币后返家之路上,却不幸遭遇强盗,被抢光所有财产。痛苦万分之婆罗门一想到两手空空回家必得被妻子痛骂之情景,更是不寒而栗,万般无奈中便前往密林深处准备上吊自杀。正伸脖欲吊死自己之时,释迦牟尼佛早已了知他全部状况,便从舍卫城出来亲往密林中找到他。佛陀告诉他说:“婆罗门,你不要如此草率结束自己生命,我会令你拥有财富。”释迦牟尼佛随即向其指示藏宝之地,并对他说道:“此为你所有之财富。生命才真正可贵,你最好万勿轻舍。”言毕,释迦牟尼佛才返回舍卫城。

婆罗门将财宝带回后很快富裕起来,他也开始作广大布施以积累福德资粮。他后来想:释迦牟尼佛大沙门对我恩德深厚,我应舍弃自己家庭到佛前出家。随后他就到释迦牟尼佛前顶礼,在闻佛传法后,他现前证得预流果。最终出家后又精进修持,并再获阿罗汉果位。

这位老婆罗门就是上文中那位捆绑大势部国王之婆罗门转世。

另外,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增福国王,在怨敌与他相争时,他不愿与怨敌相斗,就自己前往森林中。此时有一婆罗门之亲戚被关押在监狱中,为使亲戚得以释放,他便前往增福国王那里求助。国王已无可施之物,就对婆罗门说:“你不如砍下我头后将之交给怨敌国王,他肯定会赏赐你钱财。”婆罗门不敢砍断国王头颅,便将增福捆绑起来后交给怨敌国王。最终关在监狱之人获得释放,增福又重新得到王位。其余情节均与前面公案大致相同。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1.22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一月

1.22

想像一个从车祸后突然在医院醒来,发现自己患了失忆症,表面上一切都如故:面容和身形依旧;感觉和神识也还在,但对自己是谁却一点记忆也没有。

同样的,我们也记不起自己真正的身分 — 本性。因为狂乱和害怕,我们到处寻找胡乱抓一个认同者,却抓到一个正掉入深渊的人,这种虚假无知的认同就是“自我” 。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五、安忍品 55、忍言尊者安忍不动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五、安忍品 一

— 索达吉堪布

 

无量劫之前,鹿野苑嘎西梵施国王执政时,举国上下财富圆满。国王、王妃后生一相好庄严太子,名嘎西喜爱。再后来,王妃于战乱时又产下一子,就将其称为争斗生。梵施国王历来以法、非法治理国政,嘎西喜爱见到后就想:国王去世后如我继承王位,我若以法、非法治国,将来必堕地狱中,看来我还是舍弃俗世、出家求道为妙。

太子想到这便来到父王脚下顶礼道:“父王,请开许孩儿出家学道。”父亲诧异说道:“太子,你到底作何打算?若你欲供养、布施,现有非常难得之王位即将落于你手,你尽可凭之广行上供下施,却为何定要出家求道?”太子回答说:“森林中可以树皮、青草为衣;可以树根、水果为食;还可与野兽自在交往,这种生活方为殊胜悦意。凡是有智之人,绝不会为能摧毁来世根本之王位而遭受杀害、束缚、打击等痛苦。”

国王又劝解说:“太子,你应了知,我唯一至爱就是你!我死之后,尽管不情愿,但我们终将不得不分离;而当我们尚都存活于世时,我怎忍心让你离我而去?”但太子却已打定主意,他对父王说:“若父王不开许我出家,孩儿也就只能绝食明志。”太子随后便开始绝食,第一日绝食过后,第二、三、四、五、六日,太子始终无有进食粒米滴水。

国王再劝太子道:“出家对你而言实在困难、痛苦。试想:独自一人前往寂静地与野兽为伍;生活来源只能依靠众人;所有人间消遣、玩乐在有生之年全部享受不了,这些困难不知你想过没有?若你能继承王位,则可尽享人间一切快乐,同时又能广行布施、积聚福德,这又有何不妥之处?”国王如是劝阻太子,但太子一言不发。

国王又命令王妃、大臣等人劝阻太子,这些人就对太子说道:“你正当青春年少之时,理应享受种种安乐,为何要自讨苦吃?若你前往寂静地,想必很难久住。”太子对此依然一言不发。

国王又令与太子素来友善之大臣儿子、国王侍者儿子及其他童子同样劝阻太子,但太子还是一言不发。这些童子就向国王禀告并安慰他道:“大国王,你应明白,若太子继续绝食下去,最终死在这里,那时你该如何是好?对他出家之事,智者均欢喜赞叹。若能适应出家生活,他当然会健康生存,你亦可见到爱子,何苦要让他绝食而死?这样你们父子将永远不得相见;若不适应出家生活,他自会回到父母身边,此乃他唯一出路,那时他岂不又回到王宫?”

国王无奈对众童子说道:“既然你们都如此认为,那我也只能允许他出家求法。”童子们急忙将国王开许之口信传与太子:“国王已同意你出家之事。”众人随即找来各种营养补身物以求能迅速恢复太子体力,待太子稍稍恢复之后,他便离开鹿野苑前往仙人面前出家。

出家后他以精进修持而远离诸贪欲,并获慈心等持,对每一众生均生起慈悲心。以其慈悲力感召,大小野兽亦对他恭敬爱戴。他以不损害任一众生缘故,而能与所有众生和睦相处,人们都称其为忍言尊者,尊者后有五百仙人眷属。

梵施国王死后,争斗生继承王位,他以如法、非如法方式治理国家。一次,忍言尊者对其上师说:“我近日深感自己身体极度缺乏营养,在寂静地恐难以再维持生命,看来我应前往城中。”上师殷切叮咛道:“无论居住于城市还是寂静地,出家人均要严护根门,你应到鹿野苑附近居住茅棚。”得上师开许后,他便牢记在上师前所得教授,依计划前往鹿野苑。

到达之后,他就在父王园林一角落中安住下来。待到春和日暖之时,杜鹃、天鹅、共命鸟等多种飞禽均发出悦耳鸣叫,一片春光无限好景象。争斗生国王与王妃便选在一暖融融春日出宫赏玩,当他们在园中游走观春时,国王因疲倦就先行睡去,素喜赏鲜花、树果之众女眷便开始在园中自行游历,她们自由自在尽享春日大好时光。恰在此时,她们看见行持寂静行止之忍言尊者,众人立刻对其生起信心,纷纷上前顶礼,并在绕转后坐于尊者面前听法,尊者亦开始为众人宣讲佛法。

国王醒来后不见王妃与眷属,即刻就生起嗔恨心,他开始仗剑在园中四处找寻,并最终在尊者前发现自家眷属。而当她们看到国王面露凶色后,全部四散逃开。国王便直接找到尊者厉声说道:“你是何人?”尊者平静答言:“我乃忍言尊者。”国王满脸蔑视之色说道:“你是否已获得四无色及四禅定诸境界?”尊者谦卑回答说:“没有。”国王于是越发肆无忌惮:“既未得到修行诸境界,那理所当然就是凡夫。以凡夫之身于此隐蔽地与女人共居一处,谁会相信你们之间清清白白?你住在这里到底有何企图?”尊者诚实答言:“我于此欲修安忍。”

听罢此话,国王立刻拔出宝剑、气势汹汹怒吼道:“你既说欲修安忍,那我倒要看看你会不会安忍。”说完即以利剑砍下尊者两手,同时又厉声问道:“你到底是谁?”尊者依然平静回答说:“我是永不改变、坚定顽强之忍言尊者。”气急败坏之国王马上就又砍断尊者双足,并再次厉声喝问:“你还知道你是谁吗?”尊者还是答以“忍言尊者”。国王此番已恼羞成怒,他执剑又将尊者鼻子等五官及其余肢节全部砍掉。

忍言尊者还是用平静语气回答说:“我躯体即便被切割成芝麻粒许之成千上万块散落于地,我也绝不舍弃安忍行持。为何如此?因行持悲心善法原本就应如母亲待儿一般善待每一众生,怎能轻易放弃安忍?”尊者同时又发愿道:“国王为女人故,手执宝剑以烦恼心断我肢体,而我愿以修持安忍善根,于摧毁烦恼、获无上菩提时,凭智慧宝剑初再三‘伤害’、终断除他一切烦恼。”

此时大地六次震动,忍言尊者五百眷属全部从虚空中飞至他面前。看到他遭受如此惨不忍睹之迫害后,众眷属齐声问道:“不知尊者安忍心失坏没有?”忍言尊者便趁机向眷属们宣说自己未曾失坏安忍心之经过。

喜欢忍言之天神此刻说道:“如此恶劣之国王这般残害忍言,而忍言则一直安忍挺过,我想我们天人应降下兵器雨杀死这国王与其眷属以匡扶正义。”忍言得知后却说:“我手、脚、鼻均已被他全部砍掉,但即便如此,我也不愿让他承担罪过,更何况牵连其他无辜众生。”尊者就这样劝阻天神勿杀死国王与眷属。

实施源流应化事迹--夫人满愿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夫人满愿
观无量寿佛经云。王舍城有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母韦提希夫人。幽闭深宫。不令复出。
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向佛作礼。而作是言。世尊威重。无由得见。
尔时世尊。与目犍连。阿难。释梵。护世。从空而来。韦提希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
世尊放眉间光。遍照十方世界。佛告韦提希。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不过鹿野苑天神最后还是降下瘟疫,令老鼠、鹦鹉损害此地众生。天人亦不降下雨水,于是居住于此地之众生大多都相继死亡。国王急忙向看相之人打探,看相者均谓此乃迫害忍言尊者、导致诸天人心怀怨恨所致。国王就向看相者询问应对良方,他们回答说:“若国王能对天神做食子供养,并在诸天人、忍言尊者前厉行忏悔,如此才能对缓解国家疫情有利。”国王就开始在城中到处宣布说自己欲行忏悔、供养之事,并将供养天神、布施贫苦人承诺付诸实施,且亲赴忍言尊者脚下顶礼谢罪。

尊者此刻则安慰他说:“大国王,敬请放心,我心依然安忍。”国王略显怀疑,他问尊者:“如何才能令人相信你已无丝毫嗔恨心?”尊者回答说:“若我所言真实,就请将我身上所流落之鲜血立刻变为乳汁。”话音刚落,鲜血即刻变为乳汁。但国王还是有些不大相信,尊者见状就又说道:“尽管你已砍断我四肢,但若我确实未生丝毫嗔恨心,以此谛实力加持,则愿我身体立即恢复如初。”言毕,尊者身躯果然恢复如前。

国王与眷属皆用深感稀有之目光凝望尊者,并在尊者脚下恭敬顶礼后才依次离开。自此之后,国王就经常供养承侍尊者。

依止其他上师之恶行外道一千人,对尊者最终成为国王上师生起强烈嫉妒心,他们竟将不净尘土撒在尊者身上。而尊者却如是发愿道:“以我修行安忍之功德力,待我成佛时愿能以智慧甘露水将这些人垢染除净,清净他们心相续中贪欲等一切障垢。”

当时之忍言尊者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争斗生国王即为后来之陈如尊者;四位大臣则为后来与陈如同为最初五比丘中另外四人;一千恶行外道则为后来之秋渥迦叶等一千比丘。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 1.21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一月

1.21

把心轻轻地安歇在某一对象上是很有效的禅定方法。你可以运用大自然美丽的景物,激起心灵的启示,如一朵花或水晶等,但一些真理的化身如佛陀、基督或特定的上师,会更有效力。

你的上师是你与真理的连结者,只要你亲近上师,或只是看到他的法相,就能得到启示,将自性与灵感、真理连结一起。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