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四、持戒品 54、严持清净戒律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四、持戒品 十五

— 索达吉堪布

 

久远之前有安乐王如来出世,那时赡部洲世界广阔,有九十万由旬之巨。八万四千城市全由七宝制成,庄严如天界一般,且人人财富圆满。释迦牟尼佛当时是喻施国王,为一行持佛法之国王。在其治下八万四千城市中,每城都有国王所属之八万四千王宫,每一王宫内都有王妃等眷属八万四千。国王王宫纯由七宝制成,圆满具足一切享用资具与财富,犹如帝释天宫一样种种施设尽皆齐备。

国王太子名胜福者亦是福德圆满,他实际乃大菩萨化身。胜福从不贪著种种在家受用,并最终舍俗出家。而喻施国王在把自己所有财富供养安乐王如来后也出家修道,并一直精进修持,最后获得安忍境界。国王后来在此世界随后出世之成千上万如来前供养承侍,并令诸如来皆生欢喜心。他在这些如来教法下一直精进不懈行持佛法,并以自己智慧力而获无畏境界,救度无量无边众生出轮回苦海。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宣方国王太子,当其降生之时,诸天人均宣说道:“世间如今已诞生一行持佛法之尊者。”当太子七岁时便在国王面前询问法与非法道理,并请求国王能允许自己出家。经国王开许出家后,他以自己修行所得向众人宣说恶业果报等佛法。国王、王妃等眷属随后也全部出家,他们守持清净戒律,并最终获取五神通,且令许多众生均趋入无上菩提道。

实施源流应化事迹--丑女改容
百缘经云。波斯匿王。末利夫人。生一女儿。面貌极丑。形不似人。养育长大。觅一贫穷豪族之子。以为其夫。起造舍宅。牢闭门户。内处七重。
王嘱女夫。汝若出处。自执锁钥。而自关闭。勿令人见。王出财物。供给女婿。授为大臣。与诸豪族共为邑会。月月更作。设会之时夫妇共来。共相欢乐。诸在会者各将自妇。共来赴会。唯彼大臣独不将来。
众人疑议。彼人妇者。或是端正。或是极丑。众人劝酒。令醉卧地。解取锁钥。令人开门。观看其妇。
彼女自责。我种何罪。幽闭暗室。遥礼世尊。愿垂哀愍。佛知其意。即到其家。其女见佛。求哀忏悔。佛为说法。心开意解。恶相丑形。忽然端正。身体端严。犹如天女。
使人开门。见其端正。殊妙无比。使人见已。还将锁钥。系于本处。其人还家。见妇殊特。问是何人。答言汝妇。其妇具以礼佛答夫。缘佛神德。使我如是。其夫同妇。与王见佛。

又释迦牟尼佛曾为一仙人,名守根,虽未断尽贪心,但也知以抉择守护根门。尽管非以修行力根除烦恼,不过凭抉择也能令烦恼不生。

仙人后到一些寂静地修行,在一花园中见一女人后不觉贪心又起,此时他才觉知自己修行病根所在。他想:我通过抉择亦只能守护根门而已,但此种抉择绝非智慧抉择,只是以分别念粗加选择。从现在开始,我应积极寻找圣者智慧,力争永不生烦恼。仙人随后即以真实智慧观察烦恼、女人本性,并最终证悟烦恼之空性本体,从而彻底远离贪欲,最后无有任何烦恼地获取远离一切疑惑之圣者智慧。

另外,久远之前有一智显如来,当其住世一亿年时,释迦牟尼佛转生为胜心国王。智显如来为胜心及其同伴宣讲平等禅定法门中之守护身体殊胜入门法,闻听如来教言后,胜心国王便于一千万年中行持无垢梵净行、修持四梵住,又现见八十万如来尊严妙身。他后来在恒河沙数如来前都出家行梵净行,每一世都转生为守持净戒、广闻多学、辩才无碍之说法比丘。

综上所述,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始终守持远离罪行、摄持善法、饶益众生之戒律。

以上圆满宣说了释迦牟尼佛严持戒律之种种公案。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1.19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一月

1.19

藏文称心性为本觉 ( Rigpa),是最根本、最纯净、最初始的觉知;是可立即涌现的智慧;是可认知的、光明的,且时常保持醒觉的。变迁和死亡也无法改变它最深遂的本质。

而此刻它隐藏在内心中–我们的凡夫心 ( sem),被短暂纷乱的念头和情感所遮蔽。就像强风吹走乌云,显露出闪耀的阳光和宽阔的天空,在某种情境下,某些启示可以让我们一瞥心性,这些瞥视含有许多深度和层次,但每瞥都能带来知识、意义和自由的光芒。

这是因为心性是知识本身的知识。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