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无惧》1.17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一月

1.17

藏文的“身体”是 “lü”,意思是“可以留下来的东西 “,就像行李。每次提到 “lü” 都提醒我们:我们只是一个旅者,短暂地寄居在这个肉身。西藏人不会把时间花在追求舒适的生活来困扰自己,只要够吃够住就满足了。

像我们这样妄想改善生活,只会带来毁灭和混乱。脑筋清楚的人住进旅馆时,难道会去布置旅馆的房间吗?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四、持戒品 53、善恶果报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四、持戒品 十四

— 索达吉堪布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为鹿野苑色哈乐婆罗门之子,名为善寻,其兄弟名为恶寻,也即后来之提婆达多。为前往海中取宝,二人各带五百名眷属出发。因此地离大海非常遥远,在距大海尚有七天路程时,众人已将口粮全部用尽。当此生命垂危之际,善寻等人饥饿难耐之时,便开始祈祷天尊等神明。结果他们遥遥望见远处出现一繁茂果林,众人急忙赶过去,发现那里还有清净泉水。大家边吃喝边感叹道:“此乃我们供养天尊果报现前。”天尊还亲自告诉众人道:“你们可砍下果树树枝,如此便能满足一切所需。”众人就依言砍下一根树枝,孰料它竟变成美味饮料。再砍第二棵树枝时,它又变成百味甘美饮食。大家全都津津有味享用起来,心满意足之后又砍下一棵树枝,此次它又变成妙衣,再砍时又现出各种珍宝。众人原本就带有很多牲口以备装宝所需,这下全部派上用场。

恶寻此时也率众抵达那里。他看见前面诸人砍断树枝时皆现出种种珍宝,便以贪心打起如意算盘:如果将树根砍断,肯定能捞取更多珍宝。他于是便准备从树根挖起。

善寻看到则心生不悦,他对恶寻等众人说:“我们遭遇违缘、困苦时,多亏这棵树救助我们,因此希望你们万勿砍断它。”但恶寻等人根本不听,善寻不愿见此树被砍倒惨相,便无奈离开树林。恶寻则马上开始砍挖树根,结果当他砍断树根时,突然冒出五百罗刹,将恶寻等五百人全部吞食。

又诸菩萨众即便舍弃自己身体,亦不欺骗众生,定要守护誓言。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老人出家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老人出家
贤愚因缘经云。王舍城有长者名尸利苾提。其年百岁。闻说出家功德无量。便自思惟。我今何不于佛法中出家修道。往到竹园问诸比丘。佛世尊今何所在。答言。不在。又问。大师上足是谁。比丘指舍利弗。诣前白言。听我出家。
舍利弗视此老人三事皆缺。不能学问。坐禅。助营众事。告言汝去。汝老不得出家。次向大迦叶。优波离。阿菟楼陀。五百大阿罗汉等。皆言年老不得出家。还出竹园。住立门外。悲泣懊恼。举声大哭。
世尊即至其前。放大光明。相好端严。佛问老人。汝何故哭。长者闻佛梵音。心怀喜跃。如子见父。五体投地。泣白佛言。我独何罪。不听出家。佛言。谁作是说。年老不听出家。答言。舍利弗等。
尔时世尊以大慈悲慰谕长者。汝莫愁忧苦恼。惟我能令汝得出家。非舍利弗。汝来随我。便随佛后。入佛精舍。告大目连令与出家。后亦得证阿罗汉果。

无量劫前,释迦牟尼佛曾为一狮子,名肢具,它对一切众生均有大慈大悲之心。肢具以水果、树叶为生,住于人迹罕至之山洞中。

后有公猴、母猴俩生下两只小猴后便将猴崽交与狮子,自己前往别处。而一名宝剑之老鹰王一日忽将两猴崽叼至山岩上欲加吞食,肢具狮子见之就以偈颂方式对老鹰王说道:“皈依我之两猴崽,望你切勿吞食之。”老鹰王则刁难说:“你是兽中之王,如能舍弃兽王之身,我则可将两小猴奉还,否则定要吃掉它俩。待我吃完后飞上虚空,你又能奈我何?”

兽中之王就告诉宝剑说:“我宁可舍弃自己,也要救下这两小猴。自我发菩提心后,从未说过妄语。为利益众生,我今天甘愿舍身。”老鹰王看它菩提心坚定,便将两只小猴统统放掉,且对狮子说道:“大兽王,你无需再舍弃肉身。”言毕即飞逝不见。

当时之公猴、母猴即为后来之迦叶尊者与释迦贤姆;两小猴即为后来之罗睺罗与阿难尊者;老鹰王宝剑即是后来之贤鬘比丘。

另外,释迦牟尼佛和燃灯佛在此世界中曾为两说法童子,他们出家后即到寂静地生活、修法。后精通诗学等一切论典,并获禅定、神变等神通技能。

时有一名大象之国王,性喜狩猎,又拥有六千万眷属,他依两童子说法后始发菩提心。此时一些贪欲炽盛之比丘对童子肆意诽谤,他们胡说道:“这两人乃外道断见派人士,因他们宣说五蕴皆空及业果成熟非常可怕之法门。”这些人还要求国王处死二位说法童子。

正当国王略有怀疑、犹豫之时,同行天女告诉国王说:“你尽管身处这些恶友当中,但千万别发恶心。这两位是真正说法上师,你不要忘记他们以前对你说法之恩,一定不能舍弃他俩。”国王想起往事,终于未舍佛法。

国王之弟名年果儿,后当年果儿坐上王位时,这些恶友又对他说道:“这两位比丘依靠咒语之力,实在应当诛杀。”国王便率领军队准备杀死这两位比丘。当时森林中夜叉、龙等众生降下石块瓦砾雨,将这些人全部杀死,连年果儿国王也一并除去。因他对说法上师起嗔恨心之故,年果儿于六十世中在无间地狱受苦;当时劝请国王杀两比丘之恶见比丘则在千百万世中于地狱感受痛苦;劝请国王勿听谗言之天女后则于恒河沙数佛前拜见、供养,她名为月光童子;与大象国王一同得法之六千万众生则在其他刹土中后来成佛;听受佛法之大象国王即是后来之弥勒菩萨;国王之弟年果儿则为后来之提婆达多。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1.16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一月

1.16

往内观在是多么困难!

我们又多么容易被习气所驾驭!虽然它常带来痛苦,我们还是认命地接受,因为我们太习惯于向它投降了。我们也许会理智地认为要让自己自由,可是习气一旦起来,又成为它的奴隶。

然而,反省观照还是可以慢慢增加智慧。当然我们可能一再掉入旧有的框架中,但慢慢地就可以挣脱出来,彻底改变自己。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1.15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一月

1.15

你会对那些还没有证悟真性的人,自然地生起慈悲心。它是如此地无边无际,如果可以用眼泪表达的话,你会哭个没完。当你证悟心性时,不只拥有慈悲心,还有无量方便法门;而且能自然解脱痛苦与恐惧(如对生、死和中阴身的恐惧)。

假如你想描述觉悟的喜悦和快乐,就如诸佛所说的,把世界上所有的荣耀、快乐和愉悦都集合起来,也不及觉悟时所体验到喜乐的一小部分。

— 纽舒仁波切(Nyoshul Khen Rinpoche)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四、持戒品 52、千辐轮相之渊源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四、持戒品 十三

— 索达吉堪布

 

无数劫之前,有一国王名马车姆,统领八万四千小国。后得一太子名慧光,即是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太子慧光具有远远超越一般人所及之智慧,国王理所当然就将之作为王位继承人。后国王去世,众人正欲为太子行加冕大典时,太子却对众大臣说道:“我不能登上王位,因行非法之众生若被我以杀头方式加以处罚,则我本人亦造下大罪业。故而若众生皆能行持十善道,我方才愿当国王。”众人于是就说道:“我们定厉行善法,请你务必当上国王。”

慧光这才同意举行加冕大典,并最终登上王位。他当国王以后,要求国人都必须行持十善业。魔王闻听后则顿生妒意,他以造假方式将众多信件寄给众人,信中写道:“众人以前所做善业无有丝毫感应,故而大家以后均可放心大胆广行恶业。”

众人在接到魔王以国王名义所写信件后,都不敢相信其中所说话语,他们满怀蹊跷请求国王予以澄清。国王也深感惊讶,他想:我从未写过这封信,为何会出现此种情况?越想越觉奇怪,他便非常想了知此信到底从何而来,人们心态会否因之而生变化。于是他就出宫观察探访。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贫公见佛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贫公见佛
贫穷老公经云。舍卫国有贫穷老公。年二百岁。扶杖而来。求欲见佛。释梵侍门。敕不通之。老公大唤曰。吾虽贫贱。千载有幸。今得值佛。欲问罪福。求离众苦。我闻世尊仁慈普逮。万物蒙赖。莫不受恩。是以远来。乞一示见。佛语阿难。可唤使前。
于是老公匍匐寸进。而白佛言。我生世不幸。贫穷辛苦。饥饿寒冻。求死不得。活无所赖。人命至重。不能自弃。闻佛在世。心独欢喜。昼夜发心。愿一奉颜。向在门外。久不得前。计欲还去。气力不堪。进退无路。但恐命绝。秽汙圣门。重增其罪。不悟世尊已哀矜之。得蒙前进。不夺本愿。如此而死。无复恨矣。惟愿速终。毕罪后世。愿得垂恩。施其上慧。
佛言。人之受生。生死因缘。以多因缘。致有罪根。卿前世时。生豪富家。聪明智慧。用此恣意轻陵于人。聚积财物。不肯布施。故卿今日。受此贫穷。罪福报应亦如影响。
老公白佛。乞以垂残之命。得作沙门。佛言。善哉。应时老公须发堕地。法衣在身。

魔王则在路上幻化成一身陷烈焰中之可怜人,他嘴里不停高声哀号,国王便问:“你为何落此境地?”魔王诡辩说:“我以前令众人广行十善,以此缘故,我现在感受如是痛苦。”国王马上问道:“如是让人行善,自己怎可能感受此种痛苦?如你令众人皆行十善,不知他们到底得未得到安乐?”魔王回答说:“他们均已得到安乐,唯有如我这样劝别人行善法者才落此痛苦境地,受我劝化者则绝不会感到丝毫痛苦。”国王听罢高兴说道:“只要他们能获致安乐善果,自己再感受痛苦也无有任何后悔之处!”魔王闻言立即消失不见。

国王到处令人行持善法,并时时赞叹善法功德,大家信受奉行,时刻牢记三门行善。国王后来以此福德而拥有金轮宝等七轮宝,并逐渐成为转轮王,让四大部洲众生皆行善法。

世尊因地时如是亲行十善,并令众人亦行十善。以此因缘,后来成佛时,世尊脚掌便具千辐轮相。

另外,久远之前有普救、善成两商主,各人皆拥有四万商人眷属。善成素喜寂静,后便在一仙人前出家,并终获缘觉果位。商人们则因不见善成踪影而到处寻找,但始终都未找到,他们便将情况告之普救。普救告诉众人务必要找到善成,于是,八万商人便开始在各处广泛搜寻,最后终于见到缘觉。众人诧异问道:“你为何要舍弃我们前往寂静之地?”

因大尊者只依靠身体为别人说法而不以言语宣说之故,缘觉就幻现出自身出火、闪电等种种神变令众人生信。普救则令八万商人供养缘觉,并说道:“供养他之功德日后定会成熟果报。”众人便广行各种令缘觉比较满意之供养。普救商主随后又教导这些人守持五戒。

当时之普救商主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