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无惧》1.14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一月

1.14

什么是心性?

想像天空的虚空、广阔、无始以来的纯净;心性的体就像天空。 

想像太阳的光明、晴朗、毫无障碍和自然放现,心性的相就像太阳。 

想像阳光公平地照彻万物,心性的用是慈悲的示现,就如阳光。没有任何东西能妨碍它,处处都能普照。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四、持戒品 51、孔雀王愈加美丽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四、持戒品 十二

— 索达吉堪布

 

久远之前,在印度鹿野苑有一梵施国王,不仅财富圆满,更有一美丽无比之无喻姆王妃,王妃对国王也非常贪执、爱恋。当时在大雪山南方之山林里,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变为一只孔雀王,名为金色孔雀王。它身色端严,嘴由珍宝长成,拥有五百眷属。

孔雀王后来有次于中夜时分,在鹿野苑城市上空飞翔时发出悦耳鸣叫,恰巧无喻姆王妃此刻正坐在王宫顶层,她听到鸣声后便问梵施王:“如此妙音是谁发出?”国王面露困惑之色说道:“好妃子,我对此事也不大清楚。只是听说在大雪山南方栖息有一只金色孔雀王,众人都说它鸣音悦耳动听。”王妃闻言便向国王要求说:“大王无论如何也要为我逮着这只孔雀王。”国王面呈难色答言:“这只飞禽平日看上一眼都非常困难,更何况要逮住。”王妃则不依不饶撒泼道:“如得不到孔雀王我会立刻死去。”

梵施王平时对无喻姆王妃就恩宠娇纵,此时一听王妃说要死去急忙安慰她说:“你千万不要如此焦虑,我马上下令命猎人、捕鸟者火速将孔雀王抓获以宽你心。”国王于是命令所有猎人、捕鸟者务必想尽一切办法捕获孔雀王,并要将之送至王宫。如能抓获则善妙非常;若逮不住孔雀王,则定斩不饶。

这些人听命后均非常担心自己性命不保,便带上各种捕鸟工具纷纷前往大雪山之南。他们将大网放置于孔雀王必经之地,但它无论走到哪里,只需用眼一扫,所有网结就自然解开。就这样,众人在七日中想尽各种办法也无法逮住孔雀王。

孔雀王此刻则心生悲悯,它对众人说道:“你们这些受雇之人为何要到这里遭受如是疲倦、劳累之苦?”众猎人、捕鸟者就回答说:“孔雀王,你应了知,我们受梵施王派遣,为免丧身失命才致如此劳顿。”孔雀王听罢道出实情:“你们用网根本就抓不到我,不过若国王真欲见我,就请他先庄严城市,七日之后,再令四种军队前来迎接,我才可以前往。”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佛化卢志
经律异相云。首波罗城有长者名卢志。奉事尼犍。我欲度之。至彼城邑。
尼犍闻我欲至彼城。念言。瞿昙若至此者。此诸人民便当舍我。不复供给。告卢志言。沙门瞿昙今欲来此。然彼沙门委弃父母。东西驰走。所至之处。能令土地五谷不登。人民饥馑。死亡者众。
卢至闻已。即怀怖畏。白言。大师。当欲何计。
尼犍答言。瞿昙性好丛林清水。城外设有。宜应斩伐。流泉池井填以臰秽。各严器仗。预当防护。彼设来者莫令得前。我作种种术令彼回还。彼诸人民敬奉而行。
我于是时至彼城邑。寻生怜愍。慈心向之。所有树木还生如本。河池井泉其水清净。盈满其中。生众杂花。弥覆其上。变其城恒为绀琉璃。城内人民悉得彻见。门自开辟。我及大众无能制者。所严器仗变成杂花。
卢志长者与其人民俱共相随。来至我所。我即为说法要。皆发菩提之心。咸受戒法。

众人回去之后向梵施王如实禀白,国王即刻装饰城市,后又派马车、军队前往大雪山南方迎接孔雀王。孔雀王立于珍宝严饰之马车上,一路发出悦耳鸣叫。梵施王与眷属皆欢喜难言,他们以大恭敬心将其接到鹿野苑所在城中。刚抵城门口时,孔雀王又发出动听音声,且传遍整个城市。城中众人均以欢喜心分列两边观瞻,他们向王妃惊喜喊道:“孔雀王已亲自来到城中。”

无喻姆王妃欢喜非常,连忙恭敬上前观看,而国王则用鲜花水果供养、承侍孔雀王。梵施王后于国务繁忙时不觉心中思量:我如此忙碌,谁能代我经常承侍孔雀王?而王妃正好又具智慧又广闻多学,想来她定能好好承侍孔雀王。”想及此,国王便对无喻姆说:“好王妃,你应如我那样承侍孔雀王,喂与饮食,关怀照顾。”自此之后,王妃则担当起承侍之责,她天天以鲜花、果实供给孔雀王。

无喻姆后又喜爱上另一男子,并与他约定在孔雀王居花园中准时见面。而当两人如约会面时,孔雀王则向他俩宣说佛法。结果男子闻听后心生惭愧,再不欲与王妃行邪淫,他便先行离去。王妃却心中暗想:孔雀王已了知我之丑事,它若用人言将之禀告国王,国王定会将我处死。念及此,王妃便在饮食里掺和进毒药送与孔雀王。谁料它吃下毒药后反而更加美丽,色泽更胜从前。

看到王妃心生怀疑,它便向王妃解释说:“你自己贪爱别人,又认为我会告发,于是便欲毒杀我。但以此种方式,你根本无法损伤我一根汗毛。”

王妃听罢立即口吐鲜血,并得上严重疾患,且于死后直堕号叫地狱。孔雀王则安乐自在、重获解脱,它后来回到自己原先栖息之地,又继续对其它众生宣讲佛法。

当时之梵施国王即为后来之舍利子比丘;当时之无喻姆即为现在之婆罗门狡诈姆。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1.13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一月

1.13

人类终其一生都在准备, 准备,准备……, 

却忘了为来生做准备。

— 惹巴格坚(Drakpa Gyaltsen)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1.12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一月

1.12

人们那么难以面对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无常实相的无知。

我们总认为改变等同于失去和痛苦。只要一有改变,就想尽办法麻痹自己不去接受, 因为我们倔强盲目地认为恒常能够带来安全,无常则否。

事实上,无常就像我们生命中邂逅的朋友,初识时难以相处,但相处久了,却发觉他比我们想像中的更为友善。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1.11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一月

1.11

禅修大师知道什么是最柔软、最灵活的心灵。心灵若加以训练,凡事皆为可能。事实 上,我们已完全被轮回所训练,训练成嫉妒、执著、焦虑、悲伤、绝望和贪婪;训练成对激怒我们的事愤怒回应。其实,我们已很习惯生起负面的情绪,甚至你根本就没有想到要这样做。

所以凡事都是训练和习气的问题。若将心置于无明困惑中,还认为理所当然,如果诚心诚意地这样做,它就变成黑暗的无明大师,深陷其中,成为它最柔顺、最听话的奴隶。

若专心致意于禅修,将心从幻妄中解脱,我们会发现,用时间、耐心、戒律和正确的修炼,此心会解缚松结,而了知其本有的极乐和清明。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