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无惧》1.10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一月

1.10

当更多的人了知其心性时,将更能珍惜这世界的灿烂光明,也会勇敢积极地为保存它而奋斗。

很有趣的一点是,藏语的“佛教徒”是 nangpa,意思是“内省的人”–从心性而非从外在寻访真理的人。

佛教所有的教法和修炼都在帮人达成一点:向内审视心性,而能摆脱死亡的恐惧,了知生命的真相。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1.9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一月

1.9

若你仔细审视,就会发现万物并非真正的存在,这种非独立的存在称为“空” 。就如一棵树吧,当你想像一棵树时,会习惯想成具体明确的形象,不过若仔细端看,你会发现它根本不是独立的存在。

仔细思考,发现它能分解成无数微细的关系网,延伸向整个宇宙。滴在叶子上的雨水、吹拂树的微风、滋养巩固的土壤;以至于四季、天气和日、月、星光–所有的这些都组成树的一部分。

若再更深思量,就会发现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助长了树的长成;片刻都无法与其脱离,而树的性质分分秒秒都在微细变化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万物皆空 ”,一切皆无法独立存在的意义。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1.8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一月

1.8

藏传佛教把人的存在分为四种连结循环的实体:此生、临终和死亡、死后、再生。

这就是著名的四种中阴:

    1. 此生的“自然中阴”

    2. 临终的“痛苦中阴”

    3. 法性的“光明中阴”

    4. 受生的“业力中阴”

中阴是获得解脱的绝佳时机,就如经典告诉我们的,此特定的时刻具有神奇能力和无比的潜力。任何行为都深具决定性且影响深远。

我把中阴想成就像走向险崖边缘的时候;就如大师向其弟子传授最根本、最重要及最深奥的大法的时候。不过,在这些时刻中,最具威力和潜能的,还是死亡之时。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1.7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一月

1.7

虽然我们老是说要实际,但”实际”在西方却意谓着无知、自私、短见。我们目光短浅地以为只有今世,这是极大的欺幻,也是现代世界衰微和破坏性物质主义大兴其道的原因。 没有人谈死亡,也没有人谈来世,因为人们认为谈死亡或谈来生会阻碍了世界的”进步”。

如果我们真想要好好地活着,且继续活下去,为何我们要盲目地坚持死亡就是结束呢? 为何不至少尝试着探索或许真有来世?如果我们真如所说的那么实际,为何不认真地问自己:我们”真正”的未来在哪里?毕竟,只有极少数的人能活过一百岁。通过了这点,无尽的永恒就街在那里了……。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1.6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一月

1.6

激起慈悲心的有效方法,就是把别人想成完全跟你一样。

达赖喇嘛说:”人到最后都是一样的–都是由肌肉、骨骼和血液所组成的。我们都喜欢快乐而趋避痛苦。再者,我们都同样享有快乐的权利;也就是说,了解我们与别人平等无二是非常重要的。”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