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前行
第八章 生起菩提心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人都很善良。吉美·林巴告诉我们,他这一生遇到过非常多的好人,但他又说,却很少有人了解什么是「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如我们已知的,「皈依」是解脱之道的基础。接着,我们要生起菩提心,它是前行修持的精华。
何谓「菩提心」?
概略来说,「菩提心」是令一切众生都究竟成佛的愿望。它是大乘法道的心脏、头脑、眼睛、血液与脊梁,是绝对不可或缺的修持。事实上,「菩提心」的概念是如此强而有力,仅只是珍视「将解脱的智能传递给他人」的这个愿望,就是所有可能做到的供养中最广大的。
不过,即使是所谓的佛教徒也常会误解菩提心,以为它只比悲悯的慈爱更高一点而已。慈爱、悲心以及希望让他人快乐,是时下流行的理想,并经常升格被认为就是菩提心最重要的特征。但是我们忘了,若无菩提心就无大乘或金刚乘佛教,而这两个道乘的最关键面向,既是理解空性的智慧。若无智能,悲心本身就非菩提心,反之亦然,这两种功德都极为重要。
大多数的佛教徒都了解菩提心与宽容、体贴、慈善的行为有关,却很少注意到它与理解「无二」智慧(无二智)相关的部分,而这正是菩提心很重要的一部分。然而,若是缺乏对菩提心的全面领悟,所有的佛法修持都将沦为心灵的唯物主义,因为它失去了使法道如此璀璨、鲜活的精华——菩提心。
根据噶玛·恰美(Karma Chagme)仁波切【译注18】的说法,唯一能将不善而负面的想法与行为转变为有益的,并将有益的想法与行为转变为解脱道的方式,即是透过菩提心。而为了让自己能生起菩提心,我们必须先创造某种因缘,也就是要先皈依、生起悲心并积聚福德。(要详尽且准确地理解菩提心对于佛法修持者的重要性,请阅读寂天的《入菩萨行》。)
菩提心——慈爱、悲心与「无二」的智慧
大乘修行者不仅祈愿所有的众生都能离苦,还要离于苦因,而苦因的根源就是二元分别的心。因此,菩萨不会局限自己于慈善或人道事业而已。如同吉美·林巴所指出的,世界上有很多良善并极具悲心的人,其中有些更是积极的人道主义者,但是,由于菩提心并不仅仅是对生命的慈爱与关怀,所以这些人并不必然都是菩萨。
那些为他人从事服务的人,有时可能基于完全错误的理由在做这些事。他们也可能变得执着于目标而毫无弹性,而且,如果工作未能如愿达成,他们会折磨自己,变得自责、内疚又愤怒,这些都是执着的副作用。如此一来,很良善的人会丧失信心、希望与决心;而想要成为菩萨的人,甚至可能会完全放弃追随菩萨行的努力。因此,无论人们表现得多么关怀、体贴,他们还是有落入深沉的自我中心之危险。而菩提心会被如此赞叹的另一个理由,就是因为它是对治自我中心最可靠的方法。
「菩提心」被误解的一个最明显的征象,是那些表现得温和谦卑、永保微笑、从不现出恼怒或生气样貌的上师,会被形容为「自大傲慢」。这种区分,很清楚地表示我们忘记了「智慧」是菩提心不可分离的面向。由于我们无法知道这些喇嘛是否完全证得菩提心,仅根据自己对他们行为的感知,就判断他们是否为菩萨,这是相当愚蠢的。这个例子在说明,误解菩提心就只是仁慈、温和与无私地关怀他人,是个多么容易掉入的陷阱。一旦我们掌握到菩提心更完整的面貌,才会开始理解到某个人是否为菩萨,并不在于他们的外表与行为,而是在于他们对空性的理解,而空性的精要即是悲心。
【译注18】 噶玛·恰美仁波切是十六世纪噶举派大上师,曾结合噶举与宁玛派教法,並且是伏藏师南却·明珠·多杰(Namchӧ Mingyur Dorje)的老师。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