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 65 第九章 2

第二部 前行

第九章 净除蔽障的修持–观修上师为金刚萨埵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蔽障与染污——恶业

《本生鬘经》(JatakamalaSutra)中说,每当魔众看到有人致力于解脱道时,他们就会大为恐慌。佛法初学者必定会在法道上发现许多无价之宝,但同样的,也很可能会搅动出许多障碍,这就引导到我们本节的主题——恶业。

在佛法中,「恶业」是描述蔽障与染污的多种方式之一,而蔽障与染污通常都会化现为障碍,那是我们需要净化的。然而,突发于你计划中的一个讨厌的小问题,到底是障碍或是加持,却很难说。有时,修行者历经很久的修持,但那些看起来特别顽固的障碍却似乎不被影响,以至于他们认为自己的修持无效。但他们错了,事后看来,他们才领会到,原本迫切想要除掉的障碍,其实却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最美好的事物。这类的转变非常普遍,修行人有此经验之后,就会开始理解到「逆」境远比「顺」境更能为修行提供沃土。

那么,我们修持金刚萨埵法要净化什么?最关键的是,要净除我执所产生的染污。虽然它在本质上是暂时性的,并无任何一种特别难以净除,但是由于染污长久以来就是我们业力构成的一部分,它已经成为深植的习气,因而要区别「我」与「我的染污」,看起来几乎不可能。而正因为它们如此难以区别,我们努力去净除染污就更为重要。

对金刚乘的修行者而言,一提到「金刚萨埵」之名,自然就联想到「净化」与「清除」的原理。由于这两个词都意指「污垢」是存在的(由于缺乏更精准的语言形式,我们就只能使用「污垢」一词),这就引起了我们极端的焦虑,唯恐染污与蔽障会曝光——大多数的人都会竭尽所能地去避免这种折磨,而宁愿专注于自己良善的品质。

然而,净化染污就是揭露自己的佛性;如果佛性不是我们本具的一部分,那么,试图净化染污就毫无意义。这一点极其重要,因为只要我们理解这一点,就不会为了自己的过失而使情绪受到搅动。很多修行者忽视了「净化」的这个面向,却耗费所有精力,不肯承认任何个人的污垢,更不承认控制着他们的瞋恨、嫉妒与贪欲。因此,与其担忧所需净化的一切东西,更有效的是利用「金刚萨埵」的修持,来专注于揭露自己的佛性。

以清洗带有咖啡污渍的杯子为例,就很容易说明这一点。为何我们决定要清洗这个杯子?因为你希望它变干净。但如果杯子永远都是肮脏的,那么无论多么努力尝试,你永远也清洗不掉污渍,整个过程也会由于备受挫折而极度痛苦。这就是我们将「金刚萨埵」的修法要点想成是「揭露」佛性,而非「净除」染污的原因。但诸位也要牢记:佛法的教授,尤其是金刚乘的教授,对「污垢」并无反感;污垢并非杯子,而是全然不同于杯子的东西。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