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敦珠法王自传》2岁

《一世敦珠法王自传》

— 索达吉堪布 译

2岁

 

那莫革日曼殊师利!

(顶礼上师文殊菩萨!)

具足百万福德童子相,宛若金黄初生之朝阳,

傲然而居无畏雄狮上,文殊语狮赐予妙吉祥。

虽如三密无量之功德,贤妙诸大圣者之传记,

可歌可泣奇迹皆不具,难以广大成为他众利。

然为正直虔诚信心增,老人自述平生之话语,

凡能记起不增不减言,不辞辛劳而负起此担。

往昔,法身本师大金刚持佛为了弘法利生,而在所化对境前示现色身,就是众所周知的瑜伽自在具力金刚,他为千佛灌顶,被授权为三界法王,他为了利益众生发下如此大愿:“在贤劫千佛的教法没有圆满之前,愿我的殊胜化身连续不断应世,随机广利有情。”依靠这一清净愿力,在每一佛的教法期间都示现一百位化身饶益有情。其中,在我等大师释迦佛时代,化现为声闻舍利子,接下来是持明吽钦嘎绕(八大持明之一)、卓万(地名)切穹译师,嘎土单巴德香、哲戒卓(地名)的那巴黑巴秋炯、前持明降魔金刚,后持明敦珠如巴匝。敦珠如巴匝他就在札嘎札那现在这个地方,使黑白罗的魔众纷纷皈入佛门,最后他于木猴年前往妙拂洲莲花光宫殿。

其后,在五百年浊世,为了镇压嘉索边地的残暴军队,莲花生大士赐予灌顶、发愿之后,凝然目视着上方广阔的虚空感慨说道:“唉,浊世的众生真可怜,发邪愿的野蛮人依靠恶咒和定力,使人们所积累的牲畜如梦般消失,播下种子的果实被霜摧毁无遗,魔左右心相续,相互欺骗,无可信赖的对境,甚至连自己也不信任,被疾疫、饥馑、刀兵的熏烟所逼,我的所化以愿力结缘的男女,没有示道的善知识,犹如无亲无故的盲人般迷失方向,漂泊在无边无际的生死轮回,引诱骗人的邪师纷纷涌现,无有见解而盲修瞎炼,追逐分别念,以心观心寻觅苦乐,认为是究竟的见解,一无所知而放任自流,声称大手印、大圆满如此如此的欺人之谈,积累色界天之业将被抛至那里,大圆满的日轮已被云遮蔽,看看将萤火虫视为太阳之人!”最后莲师自然安住。

空行母益西措嘉请求说:“奇哉悲哉!上师仁波切,当今正值五浊恶世之际,刚强难化迷惑的众生虽说难以救度,然而依靠愿力结缘的一切士夫,已被引领误入黑暗的歧途,沦落到无边无垠的轮回之处,祈请能化事业的使者,幻化持明大德。”

邬金莲花生大士答言:“请你谛听,智慧空行措嘉,具有前世修行宿缘的大德,在藏地多康地方,密教的余光兴起的地点有一些所化有情,他们被各执己见的上师控制,不由自主,那久尼丹多吉依靠夙愿力,力所能及调伏有些所化,那就是示现色身持明降魔金刚(即一世敦珠法王),别无其他,依靠三界自在本尊上师的助伴,能怀柔摄受他心,现在所有持明男女瑜伽,在俱胝由旬处抛撒鲜花,哈达铺路,伴着种种乐器,为降魔金刚饯行。”

我想到自己厌离轮回,并且浊世的众生难以调化,于是恭敬合掌这样禀奏:“奇哉!三世佛陀的殊胜总体,永久殊胜的依处邬金仁波切(莲师),大慈大悲听我说,祈求予以开许。”

莲师又再度教诲:“请听,敦珠札波匝,浊世众生虽难以调化,然而依靠前世愿力相系,三千有缘之士成为你的所化,一生获得解脱的大士五百有余,你的事业使者,涌现出二十五位君臣化身,另有十位利益众生的化身伏藏大师,七位极其优秀的密咒师,化现为你的子孙,必将利益众生毋庸置疑。因此持明王你,示现忿怒金刚,与护法神相依为伴,作为前世有缘父母之子,行持我的事业,时机已经成熟,现在就去吧!”莲师的命令严厉,我无法抗拒。

当我观察前世有缘的父母是谁时,发现昔日噶托降魔金刚的父母死后投生为人,依上所述,属于阿甲柱氏族的父亲和属于木擦噶氏族的母亲二人依靠愿力而结成夫妻,见到他们是有缘的父母之后,伴随着无量勇士、空行母洒降花雨,我前去入母胎。

在这以后,母亲也经常在梦里见到勇士、空行众保护并作沐浴。木羊年八月(酉月)初十的晚上,母亲分娩,太阳临近升起,众人有目共睹:我家帐篷的里里外外都是彩虹萦绕,彩虹射入屋内。

当时,父母迎请晋美(即无畏之义)上师,他赐予了长寿灌顶,上师亲口说:“以前,我就总觉得你们二人如果结为良缘,是最好不过的,这与今天早晨彩虹射入帐篷两者完全一致。今日,我在境界中也感觉到你们的这个儿子是一位无与伦比的活佛。不依靠别人也会苏醒种姓,必定饶益他众,因此要做到清洁,时而也要进行熏烟、沐浴。”

打那以后,到三岁之间,我觉得总是看见空行母们跳着优美的舞,唱着动听的歌。母亲也屡屡梦到这种情形。晚上的时候,我时而会看到:出现妖魔鬼怪来威胁生命,他们与勇士、空行们展开激烈的战斗,连续不断现出恐怖的景象,当时我一边惊慌一边想喊妈妈,可是心里想说却不会表达,就使劲地哭,在没有睡着之前,我们母子俩一直感受着痛苦。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一世敦珠法王自传》1岁

《一世敦珠法王自传》

— 索达吉堪布 译

 

 

那莫革日班玛嘎绕益!

(顶礼上师莲花生!)

三时诸佛智慧身,智悲力藏莲花生,

不离安住顶轮饰,摄受传人予慰藉。

凡夫辗转漂轮回,种种业及诸行为,

立文字成厌烦因,知此我无著书想。

然徒劝请实难却,各种觉受如波纹,

如若广说无尽头,清净觉受此略述。

如果首先没有简略地讲讲自己的种族源头,别人就不会知道祖祖辈辈的血统,这样一来,就会有招致人们说“如林中猴子”的弊端。为此,简介一下。

金厄拉则热巴的史料中记载:“噶、东、柱、札,加上瓦、金,共有六氏族。”这是大德的语言,确凿可靠,所以在这里也是一种依据。古人们也说:木擦噶、阿波东、色穹札、阿甲柱四大氏族,瓦、金两小族,合称为西藏古代六氏族,这与前面的说法显然是一致的。按照汉地的《历算》中记载:“结合五族、五行、五色等等,东氏棕族土行,札氏白族金行,柱氏蓝族水行,古氏红族火行,噶氏绿族木行。”其中归为五大血统。如果把这一切依次罗列起来,也并不矛盾。关于上述的六氏族中的瓦、金两小族,在两类语种当中并没有详细对应的分类,于是将这两族合而为一,如此六氏族就归为五种,这两小族也明显变成了“古氏族”,这就是可以归属在五大血统中的原因。

我本来的种姓,是属于阿甲柱氏族或者柱氏蓝族。以前,柱氏蓝族的一部分出现在努氏境内,安住大圣者果位的桑吉益西和第二大佛莲花生大士的心子南卡酿波比丘等受生为人的种姓,就叫做努氏族。与这些阿阇黎成为同一血统的努氏一部分,渐渐地,从该地来到康区东部青海湖附近黄河中游居住。在那里,所有后代的努氏族人们在世规方面已经达到了智勇双全的顶峰,涌现出一些谙熟剑、矛技艺的人物,似乎堪为人中之最,其中的一位住在容钦,被人们称为容塔,他的名字逐渐成了氏族的名称。从此之后,他的所有后嗣,就被人们共称为“容塔”。

后来,蒙古的一位皇帝试图无余统治他方,于是发动大批军队,那些努氏族的人们被驱逐出境,他们想逃到很远的地方,便依次经过了许许多多的领域,到了南部多康一带,当地的“札甲空”是汉人挖金的一个洞穴,人们一致就用它来称呼那个地方,努氏的那些人就在那里的东氏中住了下来。在这以前的容塔民族,称为努氏前容世系,现在诺若、东混、哦西、容塔等本是一族,而形成了各自的名称。

那么,“札甲空”属于什么地方呢?它位于下区青康六高地(也叫下区朵甘思六冈。古代藏文典籍中分康青藏地方为上中下三区。下区青康一带,依水流和山势起伏情形,又分为色莫冈、擦瓦冈、玛康冈、绷波冈、马杂冈和木雅热冈。金沙江和雅砻江间偏北地方为色莫冈,怒江和澜沧江之间为擦瓦冈,澜沧江和金沙江间偏北地区为玛康冈,金沙江和雅砻江间偏南地区为绷波冈,青海省境黄河以南至雅砻江上游以东为马杂冈,雅砻江中游以东为木雅热冈。之一木雅热冈的中央,是康区二十五大圣地(即神山)之一。巴雅札嘎神山或者瓦益桑给札嘎神山,早在以前被邦·麦彭滚波加持成黑鲁嘎的修行地,在该地的左方有涓涓的河流,被共称为札甲空。位于那里的所有镇区人以及上方的一切牧民也都通称为“甲空人”。

居住在当地的前容传努氏族的施主有三兄弟,他们各自的儿子、孙子、曾孙、玄孙的后代中有大传、中传、小传,所有这些都被叫做后容传努氏。其中小传的一方,涌现出依靠玛仓·噶当派优良法规而获得成就的塔波嘉灿、教法证法的教主格波嘉灿、二次第证悟卓越的释迦嘉灿或者后来也被人称为塔格释迦嘉灿这三大嘉灿等为数不少的大德。后来,小容传努氏中,炯、德二人渐渐迁移。

夏嘉木绒上方的河流分成三支,共称为多科河、色达河、玛尔河。大炯罗来到达科上方,小德嘎被人尊称为阿德,爱称为德罗,他在色达敦酿古的地方安居下来,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华札、次子滚嘉、小子达吉。

滚嘉在多科上方居住,从此他的种族就叫做色古,后来在则多地带延续下去。

华札到了多科的下方,因为来自于札甲空,所以就被称为那一氏族,由于在多科上下地方定居而被人们叫做上甲空和下甲空。

达吉住在自己的地方,就称为甲木热。我的父亲阿丹是属于滚嘉传宗接代的后种族,母亲属于木擦噶氏族,名叫哦奏,他们在十五胜生周羊年生下我。正是由于这种原因,被共称为三大密咒王的索、宿、努其中之一的小容传努氏,在以前就是持明玛德绕那的转世东方伏藏大师等许多大德出生的种族,由于我出生在这样的世系中,因此可算是门第高贵。

柱族努氏的大传中人智勇双全,中传的人受用丰厚,小传中涌现出数量可观的成就者。关于父母的种姓血统已经简明扼要地介绍完毕。

大能仁王佛教中,种姓门第非主要,

然为表明善业报,诸大尊主此世间,

诞生在富贵族中,我也于此领域内,

转生高尚种姓理,以简短句而表明。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一世敦珠法王自传》前言

《一世敦珠法王自传》

— 索达吉堪布 译

前言

在这里,有蓝得让人心醉的天,如诗如画的云,还有我朴实无华的小木屋……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喇荣山谷,不仅孕育了我的智慧生命,还长养了我的智慧身体。对她这份深深的情、浓浓的意、缱缱的眷恋,一般人尤其是没到过这方净土的人不会读得懂,但久居于此的道友,则定会产生共鸣。

提起喇荣,自然会想到一世敦珠法王。

一世敦珠法王,是莲花生大士座下最著名的二十五位大弟子之一——切穹译师的转世,是受莲师亲自委派的度生使者。他充当“第二大佛陀”莲花生大士的事业代表,曾于距今一百多年前,来到人间藏土,在我们这个喇荣山谷建立道场,培养弟子。其高足中,除了八大菩萨化现的八大身子之外,还涌现出一大批获得虹身成就的心子。当年大师身边的一百多位修行人中,就有十三位在此地虹光而逝,可以说在宁玛派教史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一页。

至尊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亦源于此而建起了如今举世瞩目的喇荣五明佛学院。所以,感念本传的法脉、源流,我们内心尤为欢喜。

一世敦珠法王,在不同的神山、神湖中,开取了大量伏藏品,着重弘扬伏藏法。他不辞辛劳,将众多伏藏法门立成文字,留给后世,广泛利益了无量有情。

他这部自传与众不同,并非介绍普通人的生平事迹,而是展示了一位伏藏大师毕生中一幕幕的精彩片段:从诞生于世的因缘一直到临近事业圆满,六十二年的几许经历里,既有俗人所面临的生活拮据等问题,也有不可多得的教言,又有实地修行的秘诀。当然,大多数都是成就者超凡的境界、玄妙的梦境。

当你阅读这部传记时,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神奇世界,种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令人叹为观止、难以置信。但事实上,对凡夫来说,在大成就者的境界面前,见闻觉知的范畴极其有限,好似天盲一般,又与井蛙相仿。为此,书中提及的高深莫测之双运、降伏事业,希望大家既不要想当然地去妄加揣测、品头论足,也不可抱有偏见、邪见,更不能随意效仿而行,否则将会毁坏自己。

作为有识之士、有缘之人,通过翻阅此传,相信必会对甚深密法生起信解,并得到不可言表的加持。至于无缘者,我磨破嘴皮也起不到作用,因而只有随缘了。

此密传的翻译,是因嘉贡·阿旺罗吾兄弟二人多次诚挚劝请,本人实难推却,尽管法务繁忙,但还是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如今已经翻译圆满,然由于时间仓促,难免会有疏漏之处,万望诸位智者海涵。

最后,祈愿众生早日证悟真谛!

2008年10月5日

译者书于喇荣静处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后记及全书pdf文件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后记

— 索达吉堪布

 

当《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终于能够完整呈献在读者诸君面前时,一直沉于译书的心,才稍稍得以片刻松弛,但同时,更为沉重的感慨又不觉油然而生。对一个智识健全的现代人来说,即便足不出户也不难感觉到窗外蜂拥而至的漫天浊浪,无需太多的洞察力,相信你立刻就能从周围人们的脸上读出掩饰不住的焦灼、贪执、浮躁、空洞。在全民的欲望都随着金钱的指引而摆荡飘浮的当下,有多少人会沉下心来,用全部身心感受释尊伟大的思想与行持?但作为一名佛教徒,如果连佛陀的传记也没阅读过,实在令人遗憾。

对许多人来说,往往一生甚至多生的生命,都不足以使他们放下成见,感悟佛法的甘露。在这样一种愚痴而盲目的氛围包裹下,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尚未理清人生思路时,无明就已将他们带往黑暗的轮回了。既如此,我们迷茫而躁动的视线可否转向佛学这片纯净的田园?不经意间,也许就会柳暗花明、曲径通幽了。

而摆在你们面前的这本《白莲花论》,恰恰就是一块能引生人们对佛陀及佛法生信的指南针。凭借它的指引,相信有缘者会一步步登临佛法绝顶。尽管我们未曾值遇释迦牟尼佛出世,不过能得其教法已经令人欢喜不尽、庆幸再三了。如果你是佛教徒,那么无论你修学汉传、藏传、南传等佛教,也无论你属于天台、华严、净土、禅宗等何种宗派,本传记都值得再三闻思并修学。作者全知麦彭仁波切虽示现为藏传佛教中一代大成就者,但他在创作这本巨著时,绝不是以狭隘的宗派主义观点架构全书,而是以自己超凡的智慧与慈悲,令本书成为一切教法精华之集大成者。特别是在《修行品》中日常观修佛陀法要这一节,尊者更以无比的悲智,将一生成就的无上大法以通俗的语言、最广大的殷殷悲心,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任何具信心之有缘者,哪怕你刚刚迈入佛门,抑或已垂垂老矣、无力再修高深法要,只要依尊者教言次第行来,就绝无再堕轮回之理!而相关的持诵名号、深入禅定、本尊及上师修法等方便、究竟法门,你都可在本品中找到圆满答案。

若欲报答佛恩,或了知佛陀为众生而初发心、行持六度万行、守持刹土等深广行迹,闻思且在本传记指导下实地修持,都不失为一条圆满所愿的堂堂大道。而对那些非佛教徒来说,不管你有无对佛教的种种看法,我想大凡稍有人格及智慧之人,无不希望自己能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既然如此,不离世间又超越世间,一方面能令人游刃有余于社会人群,一方面又能让我们高屋建瓴地纵览全局的佛教思想,难道就不值得你深入钻研一番?那就从阅读本书开始,自己去看,自己去想,用眼睛,更用心灵!

任何想深入经藏、破生死牢关者,本书都可为你们提供人生指导、指示修行津要。佛是谁?他到底做了些什么?那就借着作者的传神笔触,让我们回溯这位先觉者的足迹吧。

东西方的很多知识分子、有智之人,近些年来一直把拯救人类文明的希望投注在雪域高原上。在以分别念愈演愈烈为特征的现代科技浪潮中,总有许多求索者将目光逆流而上,满怀热望地落在藏传佛教这块宝藏上。于是,越来越多的藏文佛典经论开始流向中原、飞向世界,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沐浴在藏传佛教的杲日辉光中。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部藏文佛教大论园地中的灿烂明珠,却一直未被人翻成汉语。守着这块如意宝,但却束之高阁人未识,个中滋味自是一言难尽,特别是在五浊兴盛时期,本书更是对治烦恼之无上良药。正是在这种动机驱动下,我多年来一直梦想着将之译成汉语。而今,在上师三宝及护法神的加持下,这部论著终于可以走进广大读者的心间了。

对很多人,特别是文人而言, 如果本书以文言文形式翻译,可达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信达雅兼顾之目的,但在一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人们又大多懒散懈怠之时,颇为费解的文言文可能会障碍很多来去匆匆的现代人投入阅读。因此,在绝不对内涵有所增减变动的前提下,行文风格则多向白话文靠拢。原文所用教证,亦尽量以白话文译出,对其中之专有人名、地名、经名等词汇,力争多沿袭惯例译法。碰到新的、陌生的词汇,若无固定译文,则随其意而新翻,或径用音译,此点特向读者作一下交代。

语言的坚冰已被打破,直挂云帆济沦海之探宝旅程,就待读者朋友自己拉开帷幕了。

翻译过程中,得到过许多人的热心帮助,借此机会一并致谢。并诚挚祝愿这些人,以及制造违缘之人非人、病魔、怨敌,乃至一切众生,都能暂时如释迦牟尼佛那样,只要对他众有利,哪怕仅仅是为一只小蚂蚁也能牺牲自己。并最终获取圆满无上正等觉之佛果。

  二○○二年五月三日译于厦门

  重校于二○○六年十一月五日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一、修行品 115、日常观修佛陀法要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一、修行品 五

— 索达吉堪布

 

对上文所宣讲之止观修法不能直接进行修持之人,应时刻随念本师释迦牟尼佛,可念诵《释迦牟尼佛修法仪轨·加持宝藏》(见于上册正文前)。观想佛陀后,以定解心发坚定誓言,然后念诵三遍皈依偈:

乃至菩提之间永皈依,一切殊胜佛法及僧众,
以我修行念诵之福德,为利众生愿成就佛果。

在修完四无量心后,可入于缘起性空之幻化般境界,并念诵“啊,无生空性以及缘起性”至“乃至菩提前以大悲摄”等内容,再按仪轨要求观想释迦牟尼佛真实处于自己面前。如能以清净心、坚固信心依善巧方便法修持,一刹那间也能圆满多劫之资粮。故而对能令人积累资粮、忏清罪障、增上善根之七支供,务必要尽心念诵。

为圆满所求、所发诸愿,应按仪轨教言诚心祈祷,并依猛厉信心将自身躯体幻化成微尘数身躯,一一在释迦牟尼佛前顶礼、供养种种供品。此时应如是思维:从今乃至菩提间,我与众生尽皈依。在此种心念中应不忘念诵佛号:顶礼供养皈依本师出有坏善逝真实圆满正等觉释迦牟尼佛。然后,通过祈请、念咒语:达雅他嗡牟尼牟尼玛哈牟尼耶梭哈,观想如来身体发出遍满虚空之光芒。光芒接触我与众生后,所有障碍皆得以清净,痛苦得以清除;众生各个皆具安乐;自相续中生起信心、等持、总持、辩才、智慧等大乘道之功德;最终皆获不退转果位。

再尽力念诵心咒,此时所观想之如来光芒已达无量无边之多。正如《宝积经·光照品》中云:“以此不可思,善业之因缘,远离愚痴故,现出种种光。”又云:“如是具因缘,显现无量光,众生诸意乐,各满其所愿。”也即是说,释迦牟尼佛可于一光中现出二、三等乃至无数光芒。

诸种光有众多类别:净云现光;净眼光、净耳光、净鼻光、净舌光、净身光、净意光;净色光、净声光、净香光、净味光、净触光、净法光;净地光、净水光、净火光、净风光、净空光;净蕴光;净谛光;净辩才光;净白黄等光;净胜德光;净龙严光、净象严光、净狮严光、净胜龙光、净调龙光、净调夜叉光;净金刚力光;净空性光;能生起前世善根之净全净光;能令千万如来刹土震动之净法性光;降伏魔怪之净降魔光;能令持名号者遣除危害之净福幢光;能令持名号者远离怨敌之净利幢光;能令持名号者断除贪心之净寂幢光……

凡持诵光之名称即可遣除邪行、破戒等一切过患,仅称诵一光名称亦能令受持者具足清净戒律、圆满等持、灭尽愚痴等烦恼而获安乐,又能具足灭除痛苦、超离戏论、了知三世生起等众多功德。如此众多之光芒中,仅无愁光等一光即具八万支分光。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嘱分舍利

总而言之,如来所具不同光芒数量远远超越如来世界中微尘数数目,并以此类光芒利益一切有情、度化所有众生、满足众生各种愿望。《菩萨契经》中云:“诸佛光无边,光网不可思,佛刹如大海,遍于十方界。”此外,我们还应忆念《华严经》、《宝多罗经·吉祥贤品》中相关内容。

此处应尽量修持上面所宣示之止观瑜伽,同时亦应修持较相应之寂止、胜观。待最后收坐时,应供上曼茶,并做赞颂、祈祷、回向、发愿等应为之事。至于祈送、摄次则无需进行,因无论于何处观想如来身体,如来之身躯即安住于何处。与虚空等同之如来身相本无来去,亦无增减,不管何人何时何地忆念佛陀,佛陀都会住于其前。

行者于座间时当念诵各种经典,并以顶礼、供养、转绕等行为尽量广造善根。若不能如此行事,就应随念佛陀,并再三内观无常、苦、空、无我等正念,并及涅槃即寂静等正理。

至于临入眠时之前行善法,则应在近入睡时观佛陀圣光遍于一切处之光明想。正如《解意法门经》所云:“诸比丘,若勤修等持,如何方能获得智慧?诸比丘,比丘应善观光明想。诸比丘,譬如春日无云虚空中高挂皎月,湛湛晴空中朗日普照,日月光明能遣除一切黑暗。诸比丘,比丘亦应如是善加守持光明想,善加作意、修持并了达。犹如白昼观修光明想一般,一切时处均应如是修持。日如何修,夜则如是修;夜如何修,日亦如是修。以前如何修,未来亦如是修;未来如何修,以前亦如是修。下如何修,上则如是修;上如何修,下亦如是修。”

行者理应如是分析,并以无贪执之心安住于白昼之观想而修光明,此为一切等持之依处,若数数修习,必生智慧。我们应如是按仪轨时刻精进随念佛陀,并为一切众生皆获圆满佛果而诚心实意将此善根回向。若能经常于幻化般世俗谛中入定,再于离一切戏论之胜义谛中入定,最后成就止观时,必能获得现见如来、听闻正法等殊胜圣道功德。即便未真正修成止观,以上述方式仅作相似修行也能获得相应之如来加持与悉地,并可出现于梦中现见如来等众多瑞相。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一、修行品 115、日常观修佛陀法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