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憎会就是,不喜欢的人和事我们经常会遇到;爱别离就是,喜欢的人和事与我们远离。尤其是与喜爱的人别离,它是一种痛苦。只要在人道中,这个苦就一定存在,只要转生为人,就无法避免爱别离苦的情况。一方面我们要知道爱别离苦是人道的苦之一;再者,如果选择在轮回中继续转生,下一世,再下世,只要生而为人,爱别离苦仍然会感受,无法逃避。对这个问题,我们要通过学习、观修,内心要对它认识得特别清楚。
流转世间的一切众生都是对自方爱恋有加、对他方恨之入骨,明显堕入亲戚、朋友、眷属的包围之中,结果为了他们而受尽苦难。
怨憎会就是,不喜欢的人和事我们经常会遇到;爱别离就是,喜欢的人和事与我们远离。尤其是与喜爱的人别离,它是一种痛苦。只要在人道中,这个苦就一定存在,只要转生为人,就无法避免爱别离苦的情况。一方面我们要知道爱别离苦是人道的苦之一;再者,如果选择在轮回中继续转生,下一世,再下世,只要生而为人,爱别离苦仍然会感受,无法逃避。对这个问题,我们要通过学习、观修,内心要对它认识得特别清楚。
流转世间的一切众生都是对自方爱恋有加、对他方恨之入骨,明显堕入亲戚、朋友、眷属的包围之中,结果为了他们而受尽苦难。
什么是怨憎会苦呢?
指所憎恶的人或事,欲其远离,而反共聚。比如,想见的爱人见不到,怨恨的敌人却总是狭路相逢;想听的喜讯听不到,不愿意听的噩耗却时时传来;非常希望身体健健康康的,可往往是病魔缠身,没有自由快乐之时……这些不悦意的外境经常出现,而特别希求的对境日益远离,令心产生强烈忧苦,这就是轮回的本性。
教证: •《大毗婆沙论》亦云:“不可爱境,与身合时,引生众苦,故名非爱会苦。”意即不可爱的对境常出现在自己身上,或者自己面前,引生各种不同的痛苦,这就叫怨憎会苦。 • •《涅槃经》云: “何等名为怨憎会苦?所不爱者而共聚集。” •《瑜伽师地论》云:“云何怨憎会苦?当知此苦亦由五相:一、与彼会生忧苦故;二、治罚畏所依止故;三、恶名畏所依止故;四、苦逼迫命终怖畏所依止故;五、越正法恶趣怖畏所依止故。”
死亡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恐惧和痛苦
下面再看临终风刀解体、神识离体等的死苦。 •临命终时,身体里面风大动摇,支解身体,像利刀割身一样疼痛,叫做风刀。 • •《正法念处经》上讲:人临终时,刀风转动,皮肤、身肉、筋、骨骼、脂肪、骨髓、精血,一切都被解截,使这一切干燥,气息闭合,不得流通。身体干燥,苦恼而死。一千把尖刀刺满全身的苦,比不上它的十六分之一。 • •又讲到:临命终时,风不调顺,全身一切支节、一切脉、一切筋中,一切枝骨、一切毛孔、一切肉中,一切骨中、一切髓中,都有针风刺身的大苦。炽热尖针刺在身体一切部位的苦,比不上它的十六分之一。 • •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说:死的时候,身体没有一个毛孔不被针钻,有一窍都被刀割截。神识离体比生龟脱壳还难,活活的乌龟放在开水锅里煮,直到把乌龟煮熟,龟壳才脱得下。神识脱开身体比这还难。
临终患者的心理变化
(http://58.20.53.45/files/files_upload/content/material_8/content/014003/file.htm)
http://health.sohu.com/20120704/n347259634.shtml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维八苦讲记(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fdf2120100qj8g.html
死亡来临之际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https://cn.nytimes.com/health/20170621/the-symptoms-of-dying/
被临终关怀的老人:让生命带着尊严谢幕
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30/c_1121873684.htm
http://paper.people.com.cn/rmwz/html/2015-04/01/content_1608747.htm
思维病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思维苦谛 益西彭措堪布
申三、思惟病苦
思惟病苦分五。
思惟病苦分五個方面:① 身性變壞之故;② 憂苦增長多住之故;③ 於可意境不能受用之故;④ 於不可意境非其所欲強受用之故;⑤ 能令命根速離壞之故。
身性變壞者,謂身肉銷瘦、皮膚乾枯等。
第一,病後身性會變壞:生病時身體消瘦憔悴、皮膚乾枯、臉色臘黃等。
增長憂苦、多住憂苦者,謂身中水等諸界,分不平均、增減錯亂,身生逼惱、心起憂痛,而度晝夜。
第二,病後增長了憂苦、多處在憂苦之中:身體內地水火風四大種不平衡、增減發生了錯亂,導致身體產生了逼惱、內心憂慮痛苦,晝夜都在身心痛苦的狀態中度過。
不能受用悅意境界者。謂若有云,諸可意境於病有損,雖欲享受而不自在。如是諸威儀道,亦多不能隨欲。
第三,不能享用喜歡的境界:如果某些喜歡的東西對治病有損害,那麼雖然想要享受也不得自在,而且行住坐臥的各種威儀,也多不能隨心所欲了。
諸非可意境界受用,雖非所欲須強受用者。謂諸非悅飲食藥等,須強食用。如是火炙及刀割等諸粗苦事,皆須習近。
第四,對不稱心的境界雖然心中不願意而必須勉強受用:為了治病,必須勉強服用自己不喜歡的飲食、藥物等,被迫感受藥味的苦、澀、酸等痛苦;而且為了治病,必須承受火烤、開刀、扎針、放療、化療等痛苦的治療。
速離命根者,謂見病難治,便生痛苦。
第五,速離命根:見到疾病難以治癒,便憂心忡忡,害怕馬上死去。
由於以上這五種原因,所以說病是痛苦。
當於此等審細思惟。
對於以上五種病苦之相應當詳細思惟。
以下引教證。
《廣大遊戲經》云:“多百種病及病苦,如人逐鹿逼眾生,當觀老病壞眾生,惟願速說苦出離。”
《廣大遊戲經》說:數百種疾病以及由病痛所引生的身心憂苦,如獵人追逐鹿群一般,逼惱眾生。應當觀察衰老和疾病是如何損壞眾生,唯願能仁儘快說出離痛苦之法。
“譬如冬季大風雪,草木林藥奪光榮,如是病奪眾生榮,衰損諸根及色力。”
猶如寒冷冬季的大風雪,奪走青草、樹木、園林、藥草的繁茂。同樣,疾病奪走了眾生的健康,令眾生的六根、容貌、氣力衰損。
“令盡財谷及大藏,病常輕蔑諸眾生,做諸損惱瞋諸愛,周遍炎熱如空日。”
疾病會耗盡病人的財產、穀物和積蓄,常常輕蔑侮辱眾生,不斷損惱眾生的身心,破壞悅意的境界,此疾病如同空中烈日般炎熱難耐。
慈诚罗珠堪布-观修窍绝:
1.不能呆板的背书,要结合现代生活中,身边或新闻中见、闻到的老年人身上的苦,要深入细致的思考。
2.把自己观想为老年人,体会和感觉老苦的各种状况。
3.在观修当中,要时时观察自己有没有离开主题。一旦走神,立即把思路拉回来,继续思考。
《佛说五王经》:
何谓老苦。父母养育。至年长大。自用强健。担轻负重。不自裁量。寒时极寒。热时极热。饥时极饥。饱时极饱。无有节度。渐至年老。头白齿落。目视shu Shu[梳-木+目][梳-木+目]。耳听不聪。盛去衰至。皮缓面皱。百节痠疼。行步苦极。坐起呻吟。忧悲心恼。识神转灭。便旋即忘。命日促尽。言之流涕。坐起须人。此是苦不。
大王答曰:实是大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