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业经 8 生乐母 ——婚前证果 智慧第一

晋美彭措法王传讲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一时,佛在舍卫城。【译者:据说佛在此居住了二十五年,也有说是二十四年。佛当年所居的遗址尚在,在根登群佩所著的《印度佛教史》与许多印度的佛教史上都有明确的记载。佛陀的宿舍、僧众的寮房等遗址都非常明显,前几年上师如意宝曾亲自朝拜。舍卫城距鹿野苑之间的距离,若乘坐火车约几个小时的路程,相当于色达去道孚的距离,因佛在舍卫城居住很久,故许多公案在此发生。】城里有位萨迦国王,鹿野苑有位梵施国王,二王因一些争议而起兵征战,双方均伤亡惨重。

一日,梵施国王又率领军队在康丹河边安营扎寨,气势汹汹;萨迦国王也不甘示弱,统率大军不可一世地涌向康丹河,准备迎战。两国兵力相当,交战良久,伤亡惨重而难分胜负。时萨迦国喜添秀丽公主,梵施国王也喜得一位庄严太子,双方都歌舞奏乐庆贺自己孩子的诞生。两位国王都听到对方的欢悦声,各自派人探知对方添了贵子。梵施国王暗自高兴:这是个很好的机缘,双方对阵时各得子女,将意味着和平的到来,停战合亲。于是,派一使者与萨迦国王谈和:“咱们两国一直兵戈相交,现在我方愿意停战,并希望贵国小公主能许给我国小王子,和亲解怨!”萨迦国王兴兵沙场,操劳国事,备尝艰辛,闻言正中下怀,爽快应允,于是双方互相道歉,互赠厚礼。【师言:原在炉霍的罗科玛和宗麦两个部落曾天天打仗,后来也是采取和亲的办法。从那时起,部落之间的战争就平息了。】

 

萨迦国王想到王女诞生后战争停止,使自己身心安乐,所以为公主取名生乐母,精心喂养,孩子如海中之莲迅速地成长。她自幼秉性贤善,皈依受戒,好行布施,经常去尼众经堂听经,且对释迦佛生起极大信心,后证得无来果,具种种神通及八大解脱(Attha Vimokkha)等功德。公主重返宫中,在父王母后前显示神变并告之:“我已得如是胜法,不愿再享受世间的生活,愿于佛陀的僧团中出家,请父王母后恩准!”父母为难地说:“你要出家我们无权开许,因为你刚生下来时就被许配给梵施国王之子,你当去他面前请求。”王女说:“好,我自己去跟王子商量。”而她的父母却暗中派信使告诉梵施国王:“你们是否应择吉日筹办王子的婚事,否则若王女出家,我们也没办法。”梵施国王立即选定良辰吉日,通知众人参加王子的婚礼仪式。当天,王子身著最上好的服饰,王女也是身著妙衣霓裳,被接到鹿野苑。

准备举行婚礼时,王女突然飞到空中显示打雷下雨、闪电发光、下冰雹、燃火等种种神变,并对王子说:“我已得胜法,不愿在欲界(Kama Dhatu)享受,不管您今后何为,但请您同意我出家!”王子细细想来,觉得王女言之有理,就对她说:“请下来,您自己怎么做都可以,我没有意见。”生乐母闻言,满心欢喜,飘然落地,且为在场各位传讲佛法。后来她得到父母恩准,即直奔给孤独园佛陀座下,恭敬合掌顶礼祈求:“世尊,如有因缘,请您慈悲摄受,我愿出家受持净戒。”佛陀开许后便将她交予众生主母。众生主母为她落发、授戒、传法,她自己也是勤奋精进,断尽了三界烦恼,获证罗汉果位,现前殊胜的境界,诸天也赞叹其功德。王子听说生乐母已得圣果,并且已成尼众中智慧第一的圣者,十分羡慕,随即放弃世间一切,在释迦佛教法中出家。他勇猛精进,后来也断尽了一切烦恼,获证罗汉果位。

 

诸比丘请问世尊:“以何因缘,王子王女皆生于高贵王家?以何因缘二人于佛生欢喜心一并出家,同证圣果?”世尊告众比丘:“这是他们往昔的愿力所致。贤劫人寿二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时鹿野苑有位财富圆满的施主,与妻子共享安乐,且都对迦叶佛具大信心。夫妇商量:‘我俩膝下无子,甚多财产也无意义,不如趁有生之年于迦叶佛前作些功德。’商定后,夫妻二人修一座经堂供养佛及僧,后来都在迦叶佛前出家。虽然一生中没得圣果,但临终时他们共同发愿:以今生布施出家之功德,愿我们生生世世财富圆满,生于贵族王家,值释迦世尊出世,令佛欢喜,于佛教法中,一起出家,同证圣果。他俩如此发愿,其愿力成熟,今生王族,得以出家,并证圣果。今日的王子王女即是迦叶佛前的夫妇二人。”【译者:这个以愿力成熟果报的公案启发我们:在释迦佛教法下,如果我们不能证果,但只要好好地发愿,将来在弥勒佛出世时,也能获证果位,故发愿很重要!】

  • 欲界: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等二十处,因男女参居,多诸染欲,故称欲界。
思考题:
  1. 王子王女为何皆生于高贵王家?
  2. 为何两人皆于佛生欢喜心,出家证果?
  3. 愿力成熟与往昔有何联系?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百业经 7 嘎希美女 — 六国争娶 毅然出家

晋美彭措法王传讲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一时,佛在舍卫城。鹿野苑有位出名的梵施国王。他在位期间如法执掌国政,以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林茂果丰、牛肥马壮,整个国家生机勃勃、繁荣昌盛,人们都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不久,国王喜添一女,宫廷内外举行了隆重的贺生仪式,因为王家种姓是嘎希,而且公主天生丽质、秀美非凡,所以取名嘎希美女。国王特请八位保姆分工负责,【师言:世尊时代,印度有个习俗,富家孩子由姨母抚养。世尊亦如此,只是因世尊的母亲在世尊出世七天后与世长辞了。】细心照顾,精心抚养。她如海中莲花般很快地成长起来,幼时便学习各种文武理数、经史诗赋等,并对释迦牟尼佛生起无比信心,经常藉父母之力供养三宝。嘎希美女渐至豆蔻年华,窈窕贤淑,美貌丽质无与伦比,堪称世间第一,邻近六国之君无不知晓,均垂涎三尺,欲结百年之好,各派信使前去求婚。梵施国王心下不安,虑及只有一女,若许予一王,其余五国必定挑战,将危及举国臣民,故一个也没答应。六位国王都按捺不住内心的不悦,各自统帅四大军队向鹿野苑进军准备抢婚。

一日晨,梵施国王登上城墙远见六国军队步步逼近,大吃一惊,担心国家毁于一旦,内心万分焦急,拖着沉重的步子忧心忡忡地回到王宫,皱眉凝思。嘎希美女来到父王身边,见他满面愁容,忙问:“父王为何心事重重?”国王说:“还不是因为你的关系。” “为我?莫非是我貌不够美?”梵施国王苦笑着说:“不是因为不美而是太美,六国竞相争娶,我一一回绝,以致今日六国兵临城下,这可如何是好?”嘎希美女略作思索再问:“父王,女儿有没有自己选择婚姻的权力?”【师言:按佛法与法律来说,每人都有婚姻自由,但现在有些地方的习俗仍是父母包办婚姻,子女们生活得并不融洽,如果自己选择的话,相对会好些。】国王痛快地回答:“有权力!”嘎希美女得到开许后,宽慰父王:“父王不要担忧,请告诉六位国王,我要亲自择婚。”六个国王都骄傲地认为嘎希美女一定会选中自己,因此不约而同地答应退兵。信使把情况如实回禀国王,国王心忧女儿出嫁做王妃,父女即将分离,转念又想:只要国泰民安,吾心足矣。

六位候选国王各自兴修宫殿,然后身着各种宝饰,骑着大象,带着财宝及眷属,几乎是倾其所有,准时来到鹿野苑。他们各据一方,坐在狮子座上等候嘎希美女亲临。著妙衣佩宝饰的嘎希美女终于骑着大象缓缓而来,从每一位国王面前走过后直言相告;“我不愿与任何人过世间虚伪的生活,我愿意礼拜释迦牟尼佛。”说完飘然而去。六位国王及眷属看着她姗姗远去的背影都大失所望,又觉得如此绝色女子不贪恋世间的荣华富贵而愿皈依佛陀实为稀有。梵施国王及眷属目睹嘎希美女此举,半信半疑地尾随其后欲观真相。

嘎希美女一路风尘仆仆,或乘大象或步行,终至圣居面见佛陀。她恭敬合掌顶礼佛足祈求:“世尊,我愿在您的教法下出家,受持净戒,唯愿恩准!”【译者:这里嘎希美女虽被六个国王争娶,可她毅然回绝,舍俗出家。现在人们听说什么歌唱家、名演员出家了,大家都感到稀奇,这是见识不广的原因。在我们学院里可能也有如嘎希美女般不顾名誉地位、不顾亲朋好友的阻拦而毅然走进西藏,走进喇荣的。】佛陀欣然应允,唤来众生主母亲自交予。【译者:众生主母乃众比丘尼之首。现在我们学院尼众经堂与僧众经堂间的距离,就是当年上师如意宝朝圣地印度时,在舍卫城亲自度量了的,并说:以后尼众会越来越多的,我们是按照舍卫城佛陀当时的大僧与二僧经堂间的距离来修建我们学院的经堂。】众生主母为她剃度,授具足戒,传授佛法。她积累资粮、精进修持,断尽了三界轮回的根本,证得罗汉果位,现前黄金与牛粪等同【无有贤劣】、手掌与虚空无别的境界【现空无二】,受到诸天赞叹。尾随之人见嘎希美女果真出家并证圣果,觉得非常稀有。嘎希美女又去佛前礼谢,世尊也对尾随而来的人们传了相应之法。

众比丘祈问:“世尊,以何因缘嘎希美女生于帝王之家?以何因缘相好庄严?以何因缘于如来教法生大信心?以何因缘速证圣果?”佛告诸比丘:“这是她往昔的愿力 (Aditthana Bala)所致。贤劫人寿两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鹿野苑有一施主,富如多闻天子。其儿媳生一漂亮女孩,长大后对迦叶佛生起极大信心,借父母之力,修建一座经堂供佛及僧,后经父母同意得以出家,一生中严守净戒,精进闻思修行。她临终前发愿:以今生布施、供养、持戒、闻思等功德,愿我生生世世生于富贵家,相貌庄严,并于释迦世尊教法中出家证罗汉果。此女即是嘎希美女,往昔愿力成熟,今生于富贵之家,相好庄严,且对我生起信心,出家为尼,证得圣果。”【师言:发愿非常重要。每天我们都应以诚心念诵《普贤行愿品》来发愿,愿我们能生生世世值佛出世并证得圣果,或发愿在弥勒佛出世时,获证殊胜的解脱果。】

    思考题:

  1. 贤劫人寿两万岁时,嘎希美女做了哪些善业?
  2. 临终时,她如何发愿?
  3. 往昔的愿力成熟,会得到什么样的果报?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百业经 6 恰嘎国王 — 轻慢尊者 王位复得

晋美彭措法王传讲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位名布德作拉巴多扎的人依靠佛陀的加持力遣除了三界轮回的痛苦,获证圣者罗汉果位,因感世尊恩深似海而发愿度化无边的众生以报佛恩。他观察所化众生的时、处、因缘等,得知南方果贤巴【印度六大城市之一,汉译萨弥城】的众生与他有缘,而且得度时机已成熟,于是,身披袈裟、手持钵盂前往果贤巴城化缘,果然得到一有名大施主及其眷属的长期供养。尊者应他们的根基、意乐传授了相应的佛法。有的得暖位 (Usma Gata)、顶位 (Murdhana)、忍位 (Khanti)、胜法位 (Lokikagra Dharma),有的得预流果、一来果 (Sikitagami Phala)、不来果 (Anagami Phala)、罗汉果,有的得金轮王、梵天、帝释天位,有的得缘觉的果位,有的种下了如来正等觉的种子,更多的人对三宝生起了不共的信心。【译者:一些汉人在我们学院住了一段时间后,为报答法王如意宝的无比恩德,在汉地兴起广度众生的宏伟事业,其弟子肯定也有不同的证悟吧。所以,我们也有这样的缘起。】得果的众弟子祈求:“尊者,您对我们的恩德很大,把我们从三恶趣中解救出来,渡过生死海、越过骨架山,从此再不会堕入轮回,所以,我们诚心祈求尊者在有生之年能接受果贤巴信徒们的供养。”尊者和善地说:“在这里也可以,但我还要饶益其他有情。”在场的信徒们都对尊者广度众生的大悲心赞叹不已,顶礼尊者后各自回去,可四面八方朝拜者仍纷至沓来,应接不暇。

此时恰嘎国王率四大军队出宫打猎,路经此地,【师言:印度的国王总是爱好打猎,殊不知打猎是下劣种姓所为,非国王所应为,可他们无聊,赖以打猎虚度时日。】见施主院内济济满堂,便查问原因。大臣说:“听说有位名布德作拉巴多扎的人在这里,所以,有很多人来朝拜他。”国王知道尊者是邻国一位国王的太子,出家后证得了罗汉果,而且他与尊者的父亲是故友挚交,因此决定进去相见。国王一行来到了院内,尊者安然坐在法座上既没出外迎接也没起身,国王顿现不悦之色,但还是勉强礼拜了尊者。辞别后,国王愤恨地说:“他在我的国土上,居然敢对我不恭!”大臣们也议论纷纷,火上加油,国王更是怒气横生,打猎返回时说:“我们再去,若他仍是那副姿态,我就砍断他的头。”众大臣也随声附和。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便向前跨了六步亲自迎接国王,因此国王身上原有的光立即消失,大地瞬间裂开。国王见之非常害怕,立即知道是尊者迎接的缘故,马上跪下来向尊者顶礼并祈求:“寡人愚昧无知,一心一意忏悔,祈求宽恕。”尊者悲颜慈目地看着他说:“对我倒没什么,您既然知道错了,好好忏悔就可以了。”国王再三祈问:“我心发恶愿,身造恶业,惊动了尊者,这样,对我的王位是否有影响?对我的生命是否有危害?”尊者安慰他说:“不用担心,对您的生命没有危害。但因我前迈六步迎接您,您将于六个月中失去王位,又因您诚心忏悔,王位会失而复得。若您对我生起欢喜心,则身光可立即恢复,裂开的大地也无害于您。”国王立即生起欢喜心,当下身光复原、地缝闭合。国王对尊者作礼后返回王宫。

不久,恰嘎国王又带着四大军队去森林狩猎,一时,自顾追逐一兽,渐渐远离眷属,以致在森林中迷失了方向。国王心急如焚,四处乱撞,见一牧童家便直冲进去。牧童不知是国王,暂时让他住下来一起生活。国王因恐怖、焦急和恼怒而神志不清,迷迷糊糊,以致疯狂。太子、大臣等在森林中四处寻觅也不见国王身影,只好作罢回宫。六个月后,一大臣忽然又想起失踪的国王,复与众大臣商量:“我们再去寻找国王吧,若能找到最好;若找不回来,则当另立太子为国君。”于是太子与大臣再次共同外出寻找国王。这时,国王神志已经清醒,牧童也认出了国王,准备将他送回宫去,路上与寻找国王的大臣们邂逅。太子悲喜交集:“父王六个月来如何度日?”国王详述六月经历时,聪明的太子忆起尊者当时对父王的授记,便禀白父王自己所想。国王听后也觉得不可思议,立即增上了信心并对太子说:“父王暂不回宫,先去拜见尊者。”他们直奔果贤巴城的施主家,国王一见尊者立即上前恭敬顶礼,祈请传法。尊者传了相应的法后国王请求:“尊者,您能否接受我七天的供养?”尊者默许。国王十分喜悦,于七天中以各种上好饮食供养尊者。受供圆满后,尊者又给他们传了相应之法,他们赞叹尊者的传法功德后返回宫中。

世尊与眷属莅临果贤巴城住到施主家,恰嘎国王得知后立即前去拜见,世尊也为他传法。国王请求:“世尊,您能否在三个月中接受我的供养?”世尊默然应允。国王在三个月的广大供养中对尊者总是另眼相待,其余比丘众心怀不解,启问尊者缘由,尊者如实告以事情的原委后,众比丘复往世尊前请问:“世尊,以何因缘,国王先对尊者生嗔心导致身体失光,后生信心使身光恢复?”

世尊告诸比丘:“此乃前世因缘。久远以前,追培城里有位宁布国王,他在位期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举国上下富裕祥和。其下一位小国王有一太子,长大后精通经诗史学等十八明。聪颖的太子观察到父王时而利于民众、时而害于民众以及人生的苦乐悲欢截然不同而深有感触。日久观察,太子生起了猛烈的出离心,便舍弃继承王位的机会到寂静森林修行。他修得四禅八定 、五种神通 (Pancabhinna),成了著名的仙人,之后回宫传法,对他恭敬供养者数不胜数。宁布国王打猎路过时见众人汇集,遂询问原因。大臣回禀:‘是您部下的一位小王子修成仙人,回宫传法,所以众人济济。’国王闻言,念及与其父的友好关系,决定前去拜见。【师言:今世的果报与前世的果报在细节上几乎相同。佛陀曾在经中说:“今生作何业,来世亦受如是果。”如今生对某人生嗔心,后来化解合好,肯定在前世也有同样的过程,这就是同行等流果。经中佛说“造业受报五百世”的喻意即此也。】当时仙人没有起身相迎,国王顿起嗔心 (Dosa),想要杀掉他。国王念头一动,身光消失,大地裂开,他害怕至极,立刻到仙人前求忏悔。仙人慈悲地说:‘这对我没什么,但您要从因果方面考虑。’国王再三祈问:‘我对您发了恶心,将来对我的王位会不会有影响?我的来世会有什么报应?’仙人安慰他说:‘您的王位不会有影响,如果您对我生起信心与欢喜心,身光会恢复如故。’国王立刻对仙人生起欢喜心,眼前的裂地闭合,身光也恢复了。众比丘,当时的仙人即今之布德作拉巴多扎尊者:当时的宁布国王,即是今日的恰嘎国王。因果如是毫厘不爽!”

 

  • 暖位:此位可烧除烦恼,接近见道无漏慧而生有漏之善根,并以此位观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四谛及修十六行相,生有漏观慧。修至此位即使是退欲而断根造恶业,乃至堕入恶趣,然而终必能得圣道而入涅槃。
  • 顶位:于动摇不安定之善根(动善根)中,生最上善根之绝顶位,乃不进则退之境界。于此修四谛、十六行相。修至此位即使退堕地狱也不至于断善根。
  • 忍位:为确认四谛之理,善根已定,不再动摇(不动善根)之位,不再堕入恶趣。分上忍位、中忍位及下忍位。
  • 胜法位:为有漏世间法中能生最上善根之位,观修欲界苦谛之一行相。于次一刹那入见道位而成为圣者。
  • 一来果:即四圣果中之第二果。指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前六品而证得圣者果位并以来返人天一次而得名。
  • 不来果:梵文阿那含,意译不还、不来,乃声闻四果中第三果之圣者。彼等已断尽欲界九品之惑,不再来欲界受生。
  • 罗汉果:即第四果又作极果、无学果。指已断尽色界无色界之一切见惑、修惑而永入涅槃之圣者。
  • 缘觉:又作独觉、因缘觉。指独自悟道之修行者,即于现在身中,不禀佛教,无师独悟,性乐寂静而不事说法教化之圣者。
  • 四禅八定:四禅又作四静虑,即色界天之四禅。八定谓色界天之四禅与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合之而成八定(八定包含四禅)
  • 五种神通:指修四根本静虑所得之五种神通。即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及宿命通。

 

思考题:

  1. 国王身上原有的光因何立即消失了,大地也瞬间裂开?
  2. 国王为何于六个月中失去王位,王位又失而复得?
  3. 前世有什么因缘, 使国王先对尊者生嗔心导致身失光色,后生信心使身光恢复?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百业经 5 春乾摩比丘尼 –两世驼背 等流果报

晋美彭措法王传讲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一时,佛在舍卫城。大比丘尼春乾摩拥有众多眷属和尼众经堂。附近有许多戒学较高的比丘尼具足种种神变,经常到北俱卢洲 (Vttara-Kuru)、西牛货洲 (Apara-Godaniya)、东胜身洲 (Purva-Videha)、三十三天 (Trayastrimsat-Deve)及人间富贵的地方带回各种珍宝美食。春乾摩比丘尼对此极为羡慕,希望自己也能具足同样的神通。她一直琢磨该到哪里学神通,跟谁学:那些比丘尼的嫉妒心很强,恐怕不一定会教我;【师言:释迦佛时代的女性也是有不共的烦恼,尤其是嫉妒心,无论出家或在家都一样,故女众应该认识自己的烦恼,并对症下药。】若跟比丘学吧,男女众说话都遮止,更不必说学窍诀了。【译者:男女僧众不许说话,在《百业经》中也有如此教证,并非有人擅自所定。】她天天冥思苦想,终于想到了寺院外既不受寺院管辖、也不受戒律约束的六群比丘 (Cha-Bagiyabhikkhu),不禁沾沾自喜,遂打算跟他们学神通。

她以供斋为借口与他们取得联系,亲手制作精美饮食去供养六群比丘。之后,比丘尼祈请道:“希望你们传授我一个神变之法。”六群比丘阴阳怪气地说:“传授神变倒是可以,但窍诀可不能随随便便传给别人,要么对方有大的供养,要么以学术交换,否则一生中不会传予任何人。如果你三个月内天天以饮食供养我们,再供养每人六种资具,我们就发心教你一个神通法。”春乾摩比丘尼信以为真,欣然答应,依言而行,三个月后祈求六群比丘:“我的供养已圆满,该教我神通了吧!”他们装腔作势地说:“可以可以。不过,学神通首先要锻炼好身体,身体越强壮,神通越容易修出来。”她迫不及待地问:“那我该怎样锻炼呢?”他们漫不经心地说:“第一天,站在一个凳子上往下跳,第二天站在两个重叠的凳子上往下跳,依此类推,到第七天从重叠的七个凳子上向下跳。身体锻炼好以后,接下来,第一天从一层楼上跳下来,第二天从二层楼上跳下来,最后从第七层楼上跳下来,一直坚持下去,身体会越来越好,神变也越来越大,在空中飞行肯定没问题。”

春乾摩比丘尼依教奉行,结果到了第七天,她从第七个凳子上摔下来,折断腰椎骨,成了驼背。她痛苦地质问六群比丘:“你们给我教的是什么神变?怎么把我的身体‘锻炼’成这个样子?”六群比丘一副满不在乎的表情,蛮不讲理地回答:“这我们就不管了,该教的都教了。”听到这番话春乾摩比丘尼生起极大的嗔恨心,无论在经堂里还是在路旁,逢人便说六群比丘如何如何的欺骗,害得她成了驼背。【译者:现在有些居士也是先供养,然后说被骗了,所以,首先观察供养之境极其重要。】

时众比丘到佛前请问:“世尊,以何因缘,六群比丘欺骗春乾摩比丘尼,使她成了驼背?”

世尊告众比丘:“这是他们前世的因缘。六群比丘不仅现在骗她,往昔也曾骗过她。很久以前,印度鹿野苑的梵施国王请了许多手艺不凡的木匠准备兴建王宫。一位看守国库的驼背妇女每见木匠高超的技艺羡慕不已:他们既然能把弯曲粗硬的木料做得端直、平滑,而自己的身体柔软又光滑,请他们弄直想必没问题吧。几经考虑后她找木匠商量:‘您们的手艺很不错,能不能把我的身体修理得像木料那样端直?’木匠们说:‘按道理是可以,但有个条件,你要在三个月内每天供养我们食物。’驼背妇女欣然应允。三个月后,她对木匠们说:‘我已经供养你们三个月了,现在该把我的身体弄直了吧?’这些木匠一本正经地说:‘是,现在可以了。不过我们做木料是先在上面画直线,再用斧子砍、锯子锯,木料就做得端直了。同样,我们也要在你身上画线,再用斧子砍、锯子锯。’驼背妇女闻言毛骨悚然,战战兢兢地说:‘什么?用斧子砍?那不把我砍死了吗?’木匠们满不在乎:‘除此以外,别无他法。’驼背妇女很伤心,又不敢向任何人提及此事。诸比丘,当时的驼背妇女就是现在的春乾摩比丘尼,木匠们就是现在的六群比丘。往昔他们骗了她,没有满她的愿,今世他们又欺骗她,使她成了驼背。这是她的同行等流果 。”【师言:这是同行等流果。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亲怨若今生不了,则一直生生世世报下去。所以,我们平时对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眼觉得很好或讨厌,这都是前世的因缘,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

  • 北俱卢洲:意译胜处、胜生、高上,以其地胜于其他三洲而得名。地形方正。
  • 西牛货洲:以牛行贸易而得名。地形如满月。
  • 东胜身洲:以其身形殊胜故称胜身,地形如半月,人面亦如半月。
  • 三十三天:六欲天之一。又作忉利天。于佛教之宇宙观中,此天位居欲界第二天之须弥山顶上,四面各八万由旬。
  • 六群比丘:指成群结党之六恶比丘。佛在世时,有恶比丘六人勾结朋党,不守律仪独行恶事,佛制戒多缘此六比丘而来。
  • 同行等流果:一切由善因所生之善果,或从恶因所生之恶果,均与因同一性质,故称同行等流果。

思考题:

  1. 六群比丘为什么骗春乾摩比丘尼,往昔也曾骗过她?
  2. 什么是同行等流果?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百业经 4 驼背人 — 无意害兄 受驼背报

晋美彭措法王传讲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一施主,财富圆满如多闻天子。【译者:当时印度很富裕;每位大施主都富如多闻天子;但现在很贫穷;这是不同时期众生所感的依报不同。】其子娶妻后,一家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儿媳九月怀胎生下一个庄严的男孩,全家举行了隆重的庆贺诞生仪式,取适合种姓的名字,以各种饮食精心喂养。孩子渐长,聪明好学,对文学、天文、地理以及观察象、马、珍宝等世间的各种学问、技艺,无不精通。

第二天,施主亲自出迎,世尊著衣持钵,率众弟子前往。驼背孩子远见世尊缓步安详而行,尤其见到佛的三十二妙相 (Devatimsa Maha Purisa Lakkhanani),心中安乐无比,喜悦之情胜过比丘十二年的禅悦 (Samapatti),激动得在床上跳起来,这一跳,他的背竟然挺直复如常人,对世尊生起了更加无比的信心,立刻上前恭敬顶礼(Anjali)、供养赞叹。见此情景,施主喜出望外,虽然未请求佛陀解除孩子的病苦,而今已然痊愈,一家人对世尊恭敬顶礼,设置高座,请世尊及僧众分别入座,供养最上等的饮食,之后祈请世尊传法。世尊应他们的根基传讲佛法,他们都以智慧金刚摧毁了二十种萨迦耶见,得证预流果位。【师言:世尊在世时,人人修法都能立即证果,善恶也是现世受报,而现在呢?我们修法不能很快得果,业报也不会很快成熟,很多人有这样的邪见。我们应了知:释迦世尊住世时是果期,修法者马上证果,尤其是证小乘果位非常快;现在是教期末后,修法是不会马上证果,但业力的本性是不变的,所谓“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将来一定会证果的。】已完全康复的驼背人心想:世尊治好了我的病,使我离苦得乐,我应当生生世世出家为僧,以报佛恩。经父母同意,他到世尊前合掌顶礼,随佛出家,受近圆戒 (Upasam­apada)【师言:佛陀传戒不同于现在,当时是通过语句传戒,不需很长时间。】出家后,佛陀为他传授相应法门。他精勤修持,不久即断尽三界烦恼,获证罗汉果位,现前黄金与牛粪等同、虚空与手掌无别的境界,诸天齐赞他的无量功德。

诸比丘启问:“世尊,此人以何善业得生富贵之家?以何恶业而感驼背?以何因缘蒙受佛陀亲自加持而得以恢复如常?为何于您教法下断尽烦恼证得罗汉果位?请为我等演说。”

世尊告言:“诸比丘,早在贤劫人寿二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鹿野苑有一施主,其儿媳生下双胞胎,家人为这对孪生兄弟举行了盛大的诞生庆贺仪式,取了适合种姓的名字,用丰美的食品喂养。兄弟俩长大后都对迦叶佛生起信心,经父母允许一同出家受戒。他们一致认为迦叶佛教法中闻思修是得道的根本,所以请问迦叶佛:‘世尊,我们应该先闻思还是先修行 (Padipata)?’ 世尊告诉他们:‘先闻思,后修行。’ 【师言:在迦叶佛出世时,闻思修也是很重要的。以前,世亲菩萨说过,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最着重于闻思修,若无闻思修,仅形式而已。】【译者:前年一位活佛在某学院住了两年后回本寺院,抵达寺院后便立即召集了所有僧众说:“咱们寺院内没有闻思修,只不过是个形式而已。”可那位修建寺院的老喇嘛听后怒气冲天,负气欲走,活佛急忙好言相劝:“修寺院是闻思修的助缘,别无他意。”又经多方劝解才平息下来。从此,活佛在寺院中再也不敢对僧众提闻思修了。由此可见,现在的人不懂闻思修的重要性,往往仅耽求形式上的造作,却忽略了闻思修行。】

兄弟俩白天精勤闻思,夜晚休息时,哥哥顽皮,常压在温和稳重的弟弟身上耍弄。久而久之,弟弟忍无可忍。一天,他拿了块大砖石裹在自己的衣服里,这时哥哥又故伎重施压在他的身上,结果腰搁在砖石上,折断了腰椎,从此再也直不起来,成了驼背。弟弟心里十分内疚,愧悔不该将哥哥致成残废,于是千方百计请来许多医生为哥哥治疗,祈盼哥哥早日康复。后来,哥哥终于恢复如初,且因病而对轮回生起无比的厌离之心,更加精进修持,终于证得了罗汉果位。【师言:生病的好处是能对上师三宝生信心,对轮回生出离心;不病的好处是能积累资粮。无著菩萨也如是说。】【译者:这里弟弟无意间伤害了哥哥,当时的哥哥是位凡夫。可见,即使对凡夫作一点损害,其果报也很大。】弟弟十分高兴,经常恭敬承侍罗汉哥哥,临终时发愿:以一生出家持戒的此分功德,愿我生生世世转生于富贵之家,并能在释迦佛出世时出家,证得罗汉果;愿我害哥哥的恶业不要成熟,若因果无欺定要成熟,则愿释迦佛亲临消除我的痛苦。他伤害哥哥的业果成熟而感今生驼背;又因发善愿成熟而感今生转在富贵之家,【译者:如此发愿是一个很好的忏悔方法,我们也该如此发愿,愿我们往昔所造诸恶业,最好不要成熟,但若果报成熟也愿在弥勒佛出世时,蒙佛陀慈悲能亲自遣除我的一切痛苦,或者愿其他任何一尊佛,甚至祈愿法王如意宝成等正觉时,由上师老人家慈悲来遣除我的痛苦。】由我亲自解除他的痛苦,且在我教法下出家,获证罗汉果位。”

  • 三十二妙相:系转轮圣王及佛之应化身所具足之三十二种殊胜容貌与微妙形象。依《大智度论》卷四所载即:1)足下安平立相 2)足下二轮相 3)长指相 4)足跟广平相 5)手足指缦网相 6)手足柔软相 7)足趺高满相 8)腨如鹿王相 9)正立手摩膝相 10)马阴藏相 11)身广长等相 12)毛上向相 13)一孔一毛生相 14)金色相 15)大光相 16)细薄皮相 17)七处隆满相 18)两腋下隆满相 19)上身如狮子相 20)身广洪直相 21)肩圆好相 22)四十齿相 23)齿齐相 24)牙白相 25)狮子颊相 26)味中得上味相 27)大舌相  28)梵音相 29)目绀青相 30)牛眼睫相 31)顶髻相 32)白毫相。
  • 禅悦:入于禅定者,其心愉悦自适之谓。
  • 近圆戒:又称具足戒,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一般而言,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

 

思考题:
1. 此人以哪些善业得生富贵之家?
2. 此人以何恶业弯腰驼背?
3. 此人以何因缘恢复如常?
4. 此人以何因缘证得罗汉果位?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