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业经 4 驼背人 — 无意害兄 受驼背报

晋美彭措法王传讲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一施主,财富圆满如多闻天子。【译者:当时印度很富裕;每位大施主都富如多闻天子;但现在很贫穷;这是不同时期众生所感的依报不同。】其子娶妻后,一家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儿媳九月怀胎生下一个庄严的男孩,全家举行了隆重的庆贺诞生仪式,取适合种姓的名字,以各种饮食精心喂养。孩子渐长,聪明好学,对文学、天文、地理以及观察象、马、珍宝等世间的各种学问、技艺,无不精通。

第二天,施主亲自出迎,世尊著衣持钵,率众弟子前往。驼背孩子远见世尊缓步安详而行,尤其见到佛的三十二妙相 (Devatimsa Maha Purisa Lakkhanani),心中安乐无比,喜悦之情胜过比丘十二年的禅悦 (Samapatti),激动得在床上跳起来,这一跳,他的背竟然挺直复如常人,对世尊生起了更加无比的信心,立刻上前恭敬顶礼(Anjali)、供养赞叹。见此情景,施主喜出望外,虽然未请求佛陀解除孩子的病苦,而今已然痊愈,一家人对世尊恭敬顶礼,设置高座,请世尊及僧众分别入座,供养最上等的饮食,之后祈请世尊传法。世尊应他们的根基传讲佛法,他们都以智慧金刚摧毁了二十种萨迦耶见,得证预流果位。【师言:世尊在世时,人人修法都能立即证果,善恶也是现世受报,而现在呢?我们修法不能很快得果,业报也不会很快成熟,很多人有这样的邪见。我们应了知:释迦世尊住世时是果期,修法者马上证果,尤其是证小乘果位非常快;现在是教期末后,修法是不会马上证果,但业力的本性是不变的,所谓“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将来一定会证果的。】已完全康复的驼背人心想:世尊治好了我的病,使我离苦得乐,我应当生生世世出家为僧,以报佛恩。经父母同意,他到世尊前合掌顶礼,随佛出家,受近圆戒 (Upasam­apada)【师言:佛陀传戒不同于现在,当时是通过语句传戒,不需很长时间。】出家后,佛陀为他传授相应法门。他精勤修持,不久即断尽三界烦恼,获证罗汉果位,现前黄金与牛粪等同、虚空与手掌无别的境界,诸天齐赞他的无量功德。

诸比丘启问:“世尊,此人以何善业得生富贵之家?以何恶业而感驼背?以何因缘蒙受佛陀亲自加持而得以恢复如常?为何于您教法下断尽烦恼证得罗汉果位?请为我等演说。”

世尊告言:“诸比丘,早在贤劫人寿二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鹿野苑有一施主,其儿媳生下双胞胎,家人为这对孪生兄弟举行了盛大的诞生庆贺仪式,取了适合种姓的名字,用丰美的食品喂养。兄弟俩长大后都对迦叶佛生起信心,经父母允许一同出家受戒。他们一致认为迦叶佛教法中闻思修是得道的根本,所以请问迦叶佛:‘世尊,我们应该先闻思还是先修行 (Padipata)?’ 世尊告诉他们:‘先闻思,后修行。’ 【师言:在迦叶佛出世时,闻思修也是很重要的。以前,世亲菩萨说过,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最着重于闻思修,若无闻思修,仅形式而已。】【译者:前年一位活佛在某学院住了两年后回本寺院,抵达寺院后便立即召集了所有僧众说:“咱们寺院内没有闻思修,只不过是个形式而已。”可那位修建寺院的老喇嘛听后怒气冲天,负气欲走,活佛急忙好言相劝:“修寺院是闻思修的助缘,别无他意。”又经多方劝解才平息下来。从此,活佛在寺院中再也不敢对僧众提闻思修了。由此可见,现在的人不懂闻思修的重要性,往往仅耽求形式上的造作,却忽略了闻思修行。】

兄弟俩白天精勤闻思,夜晚休息时,哥哥顽皮,常压在温和稳重的弟弟身上耍弄。久而久之,弟弟忍无可忍。一天,他拿了块大砖石裹在自己的衣服里,这时哥哥又故伎重施压在他的身上,结果腰搁在砖石上,折断了腰椎,从此再也直不起来,成了驼背。弟弟心里十分内疚,愧悔不该将哥哥致成残废,于是千方百计请来许多医生为哥哥治疗,祈盼哥哥早日康复。后来,哥哥终于恢复如初,且因病而对轮回生起无比的厌离之心,更加精进修持,终于证得了罗汉果位。【师言:生病的好处是能对上师三宝生信心,对轮回生出离心;不病的好处是能积累资粮。无著菩萨也如是说。】【译者:这里弟弟无意间伤害了哥哥,当时的哥哥是位凡夫。可见,即使对凡夫作一点损害,其果报也很大。】弟弟十分高兴,经常恭敬承侍罗汉哥哥,临终时发愿:以一生出家持戒的此分功德,愿我生生世世转生于富贵之家,并能在释迦佛出世时出家,证得罗汉果;愿我害哥哥的恶业不要成熟,若因果无欺定要成熟,则愿释迦佛亲临消除我的痛苦。他伤害哥哥的业果成熟而感今生驼背;又因发善愿成熟而感今生转在富贵之家,【译者:如此发愿是一个很好的忏悔方法,我们也该如此发愿,愿我们往昔所造诸恶业,最好不要成熟,但若果报成熟也愿在弥勒佛出世时,蒙佛陀慈悲能亲自遣除我的一切痛苦,或者愿其他任何一尊佛,甚至祈愿法王如意宝成等正觉时,由上师老人家慈悲来遣除我的痛苦。】由我亲自解除他的痛苦,且在我教法下出家,获证罗汉果位。”

  • 三十二妙相:系转轮圣王及佛之应化身所具足之三十二种殊胜容貌与微妙形象。依《大智度论》卷四所载即:1)足下安平立相 2)足下二轮相 3)长指相 4)足跟广平相 5)手足指缦网相 6)手足柔软相 7)足趺高满相 8)腨如鹿王相 9)正立手摩膝相 10)马阴藏相 11)身广长等相 12)毛上向相 13)一孔一毛生相 14)金色相 15)大光相 16)细薄皮相 17)七处隆满相 18)两腋下隆满相 19)上身如狮子相 20)身广洪直相 21)肩圆好相 22)四十齿相 23)齿齐相 24)牙白相 25)狮子颊相 26)味中得上味相 27)大舌相  28)梵音相 29)目绀青相 30)牛眼睫相 31)顶髻相 32)白毫相。
  • 禅悦:入于禅定者,其心愉悦自适之谓。
  • 近圆戒:又称具足戒,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一般而言,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

 

思考题:
1. 此人以哪些善业得生富贵之家?
2. 此人以何恶业弯腰驼背?
3. 此人以何因缘恢复如常?
4. 此人以何因缘证得罗汉果位?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