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善说海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 索达吉堪布 讲解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三: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二、入者之意乐;三、趋入之方法。

丙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分二:一、宣说身所依暇满难得;二、意乐所依福德之心稀罕。

丁一、宣说身所依暇满难得:

暇满人身极难得,既得能办人生利,

倘若今生利未办,后世怎得此圆满。

如云:“地狱饿鬼与旁生,边鄙以及长寿天,邪见佛陀不出世,喑哑此等八无暇。”断除了这其中所说的八种无暇,因而称为闲暇。如云:“为人根足生中土,业际无倒信佛法,佛出世间与说法,法住入教有施主。”身为具足男根或女根的人;转生于地界中土;眼等诸根完整无缺;断除五无间罪因而使业际无有颠倒;对如来的律法有信心因而称为信佛法。这以上是五种自圆满。

佛陀现身于世;宣说佛法;因为有见谛的补特伽罗而使佛法得以住世;根据圣者的证悟而开示教言令有缘者趋入佛门;有提供资具的施主,这是指为利他众的慈悲。这五种是他圆满。

由于具足以上十种特点,所以称为圆满。具足十八种功德的这一身体实在是极为难得。《华严经·佛暖处传》中云:“遣除八种无暇亦难得,清净圆满闲暇亦难得。”这般暇满的士夫具有成办增上生与决定胜的能力。在已经获得了暇满人身的此时此刻我们务必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奉行善法。假设在这个时候没有修持有利于自他的善法,那么后世怎么能再度得到这样清净圆满的暇满人身?绝对不会得到。因此,作者教诫我们,万万不可白白浪费、虚度人生。如经中说:“莫令如此闲暇无意义。”《致弟子书》中也说:“何者得已越至生海岸,播下殊胜菩提善种子,功德亦胜如意之宝珠,如是人身谁令空无果?”

丁二、意乐所依福德之心稀罕:

犹如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

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

例如:在乌云密布的漆黑夜晚,偶尔依靠闪电的外缘一瞬间能使色法昭彰显著,现得极为明显。同样,借助佛陀的威德力,有时候也能使由罪业所感处在痛苦黑暗中的所有世人偶尔萌生行善修福的智慧,而这种心态不会屡屡持久不断地生起,因而我们一定要努力生起、增上奉行善法的心念。如云:“具备闲暇圆满之双翼,亦具现见善恶功过目,然被贪图名利网所擒,岂非已入罪业之笼中?”

丙二(入者之意乐)分二:一、发心之功德;二、受持之方法。

丁一(发心之功德)分三:一、真实功德;二、具功德之合理性;三、赞叹具发心之补特伽罗。

戊一(真实功德)分二:一、共同功德;二、特殊功德。

己一(共同功德)分五:一、断除罪业;二、成办利乐;三、满足愿望;四、名义转移;五、以喻赞德。

庚一、断除罪业:

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

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

所依人身与意乐既难得又短暂,因此善法的对治也就显得十分可怜,换句话说,这种对治的善行时时刻刻都是力量微薄弱小而存在。相反,一切不善业的因缘聚合起来却非常容易,致使罪恶的力量格外强大、势不可挡,难以想象,而且接连不断产生。由此可见,现在我们就必须要具备能摧毁罪业的善法。对于弥天大罪,除了圆满智悲自性的菩提心以外,有什么其他善法能遣除得了?根本无法遣除。所以我们一定要发起菩提心。《华严经》中云:“猫眼见即能震慑诸鼠,令其无法堪忍。同理,遍知之心(指菩提心)宝明目亦能制伏一切业惑之鼠,令其无法堪忍。”

庚二、成办利乐:

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

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诸位佛陀在三大阿僧祇劫中深深思维、再再观察利益众生的方便,结果发现这颗菩提心是对众生最为有利,因为依靠这一菩提心,无量众生能轻而易举获得无上菩提的殊胜安乐。

庚三、满足愿望:

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

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想要摧毁自己在三有中的千万痛苦、想要遣除其他一切有情的所有不幸、想要使自他群生普享百千快乐的人恒时也不要舍弃菩提心,因为依靠它必定能实现这些目标。

庚四、名义转移:

生死狱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

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在轮回的牢狱中被业与烦恼紧紧束缚的苦难众生,如果能生起菩提心,那么瞬间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名称上可以堪称一切如来之子,从意义上来说,成为人天世间的应礼处。 Continue reading “入菩萨行论·善说海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入菩萨行论·善说海 开头立誓

入菩萨行论·善说海 开头立誓

入行论释·善说海

无著菩萨 造

索达吉堪布 译

顶礼圣者观自在菩萨!

慈爱无余众生搅拌发心二资海中现,

不住涅槃自性三身妙云层层极密布,

普降离无我等四边戏论妙法甘露雨,

熄众惑火开利乐花净饭王子前顶礼。

仅以圣尊名号光,

传入何者耳畔中,

亦能遣除心暗者,

观音怙主前顶礼。

开示寂灭我与无我戏论胜义之法理,

己造积业为我所等世俗遣诸愚见暗,

善说抛弃自乐成办利他净行此法理,

究竟自他二利法王文殊菩萨前顶礼。

尽舍国政善开显,

稀奇佛子行之理,

弘扬佛陀教法者,

寂天菩萨前顶礼。

从彼教言莲苑中,

畅饮善说蜂蜜已,

为利持佛子行众,

我当于此释本论。

完整无缺、正确无误开明大乘道的这部入菩萨行论分二:一、论名;二、论义。

甲一(论名)分二:一、真实论名;二、译礼。

乙一、真实论名:

梵语:菩提萨埵渣呀阿巴达绕

梵语的论名译成汉语,即“菩提”为正觉,“萨埵”为菩萨,“渣呀”为行,“阿巴达绕”为入。那么,这一论名是以什么方式而取的呢?通常而言,命名的方式有以所说之义、能说之量、作用、地点、眷属、时间与比喻来命名。此论是以其中的第一种方式来取名的。取名有何必要呢?一般来说,取名的必要就是为了理解意义。《楞伽经》中云:“若不立名称,世间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诸法立异名。”尤其因为此论是以所说的意义来取名的,所以诸位利根者通过论名就能够通达论中所说的大概内容。首先宣说论名,其他根基者依此也容易寻找法本。

论名用梵语的目的是为了在相续中播下梵语的种子,并说明来源可靠,加之忆念译师、智者的恩德。

乙二、译礼:

敬礼一切佛菩萨!

由于此论属于经藏的范畴,因而按照国王规定的顶礼方式,在一切佛菩萨前顶礼膜拜,这是译师所作的顶礼。

对于论义,阿阇黎善天认为:以初善、中善、后善可以包括整个这部论典的内容,按照顺序,初善即顶礼句,中善是从顶礼句到回向品之前,后善为回向品。那波瓦阿阇黎则认为,以造论之因、宣讲六度、感念恩德而作礼这三部分可包括此论,也就是说,造论之因是从“暇满人身极难得”开始的前三品,回向品宣说布施度,不放逸品与正知正念品宣说戒律度。(其余的内容在颂词中显而易见。)

本注释的分法如下:

甲二(论义)分三:一、入造论之理;二、所入之自性;三、圆满结尾。

乙一(入造论之理)分二:一、真实宣说;二、讲述宣说之必要关联。

丙一(真实宣说)分三:一、礼赞句;二、立誓句;三、示现谦虚。

丁一、礼赞句:

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诸应敬我悉礼。

关于“善逝”,普明论师认为,由于善妙逝去,因而称为善逝,比如说身相善妙、善净瘟疫、善满妙瓶。断除了烦恼障等障碍后庄严逝去,遣除对真如不了知的无明等以后不退而逝去,清除一切习气以后究竟而逝去,这是从断功德的角度而讲的。善天尊者则认为,由于证悟了一切所证,因而称为善逝。总而言之,正因为善妙圆满断证功德或者趋至最胜安乐之地,故而才称为善逝。《菩萨地论》中云:“趋入殊胜处而逝,不退逝故称善逝。”这以上讲的是佛宝。

所谓的“法身”,如《宝性论》中云:“当知法身有二种,法界极清净本体,以及依彼之等流,宣说甚深种种法。”按照此论中所说,证法的法身是与法界、具二清净无漏的智慧无二无别,教法的法身是指就二谛而言的一切甚深、种种教典法门,这些是法宝。由于这些法宝对于善逝来说也是具足的,因而称“具”。

关于“佛子”,《宝性论》中云:“具信胜乘之种子,生佛与法智慧母,禅乐胎处悲乳母,彼即随佛生菩萨。”由于生在如来种性当中或者能够成为如来的继承者,因而佛子——诸位圣者菩萨是僧宝。于包括僧宝在内的三皈依处,以及虽不是大乘的皈依处,但总的来说功德超胜的声闻、缘觉、亲教师、阿阇黎等,凡是一切可堪为应礼处的对境前,作者三门恭敬作礼。

关于这样作礼赞的必要,正如《赞佛功德经》中说:“于本师善逝,虽作微供养,亦趋人天乐,得无死圣果。”作礼赞的目的就是为了成办暂时与究竟的安乐等。

丁二、立誓句:

今当依教略宣说,趋入佛子律仪法。

所说的内容是什么呢?即是趋入佛子律仪的方法。其中“佛子律仪”是指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行持这些戒的方法通过十品来宣说。那么,这部论典是以什么方式造的呢?“依教”,也就是说,依据经论中所说的意义来造的。

若有人想:如果是经论中所说的内容在这里讲述,那就没有必要了吧。实际上这部论典是将经论中杂乱无章的内容理顺成井井有条,不清楚的内容解释得一清二楚,零零散散的内容汇集一处,并将许多典籍的内容概括起来进行阐述,由此可见并没有你们说的过失。这般宣说立誓句的必要,所有正士均不会舍弃所立下的誓愿,这样立誓就是为了使造论善始善终。

丁三、示现谦虚:

此论未宣昔所无,诗韵吾亦不善巧,

是故未敢言利他,为修自心撰此论。

循此修习善法故,吾信亦得暂增长,

善缘等我诸学人,若得见此容获益。

以前佛经等之中未曾出现过的任何内容在此论中一概没有宣说,前所未有的词藻、诗歌韵律我寂天也并不精通。鉴于这两种原因,我不是为了利益他众而造此论的。那么是为什么呢?是为了自相续串习菩提心,我才撰写这部论典的。

倘若如此,那自己了知就可以了,造论有什么必要呢?为了修习菩提心善法,根据自己平时所理解的不同而在论典中陈述,暂时也能使自己的信心越来越增上。善天尊者与普明尊者说:所谓的“暂”字说明有观待他利的意思。为什么这样说呢?万一与我具有同缘分即相同种性百般寻求菩萨行、心术正直的其他诸位学人见到这些内容,也许会有增长菩提心等利益。这样的谦虚之词能使大家了解作者无有我慢,也表明如果出现过失则请求宽恕之义。

丙二(讲述宣说之必要关联)分三:一、各自之本体;二、宣说之必要;三、如何宣说。

丁一、各自之本体:

此论的所说内容即以“趋入菩萨律仪法”这一句颂词为代表完整无缺的大乘之种性、道、果,当然主要是菩萨的所有学处。这些所说内容依靠此论而通达为必要;通达依赖于论典是关联,实修所通达的意义从而获得果位是必要之必要。

丁二、宣说之必要:

诸位智者通过了知论典具有必要等从而才会深入修学。

丁三、如何宣说:

那波瓦尊者的《入行论释难》中说:“这部论的必要等实际上通过论名就已经指明了。”阿阇黎善天说:“趋入佛子律仪法”是所说,为利益自他是必要,论典与必要是方便与方便生的关系,即是关联。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二规教言论》讲解12

《二规教言论》

— 麦彭仁波切 著

— 索达吉堪布 讲解

第十二节课

 

十、布施

我今虽多积受用,死时必定留此世,

故当生起施财心,勤修今来圆满果。

即生虽然积累了许多财富受用,但是人终有一天会死亡,那时候独自前往中阴长道,一切的一切都留在人间,哪怕一针一线也无法带走。

现在有些拥有几亿美金的富翁,活着的时候很吝啬,不愿上供下施,但死时一分钱也带不走。我接触过一些有钱人,有的人特别特别吝啬……详细的就不说了,也许他到时要听这个法,不高兴就不好了。其实人生非常短暂,自己不一定能活到一百年,但这些财产,哪怕他和所有的眷属用一万年也用不完,可是他认为还要不断地积累,在这里设个项目,在那里搞个投资,这里可能赚多少钱,那里可能赚多少钱……一直在心里盘算,看起来特别累。人活在世间上,房子再怎么大,晚上睡觉的地方只需要几米,人的欲望跟实际使用完全不相称,积累的财产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对他们来讲,布施可怜众生、供养应供处,所用的钱简直是九牛一毛,但他就是不愿意,一直拼命地守财积累。最后人死了以后,亲朋好友就开始争夺,如同鹫鹰争吃尸体一样,他一辈子辛辛苦苦积累的财产,最后全部是别人享用。这些富翁一点也不考虑后世,自己平时也穿得特别破烂、吃得特别不好,这又何必呢?

其实还不如早日上供下施,若能如此,今生来世的果报都非常殊胜,尤其是供养僧众等殊胜对境,就像《极乐愿文大疏》中所言,有些今生中就能成熟果报,即使今生没有成熟,来世也绝对不会虚耗的。

布施虽小果极大,受用虽多获利少,

往昔布施今富足,今若未施来世穷。

布施的财物虽小,但果报却非常大,我乳轮王前世供养了佛陀一把豌豆,以致生生世世在天界享乐,且与帝释天平起平坐,这方面的公案在《释尊广传》中非常多。我讲《入行论》时也讲过,三个小孩以清净心作小小的供养,由于各自发心不同,最后两个成为阿罗汉,一个成为佛陀,都获得了不可思议的果报。

自己享用的虽多,但获利却极其乏少,一个人有一百万的话,自己能享用多少呢?如果享用十万元,其他的自己用不上,也不舍得布施给别人,死后对来世有什么利益呢?大家也应该观察一下自己的财富,没有钱是最好的,但是如果特别多,自己就要算一算,倘若现在是四十岁,再活四十年的话,在八十岁之前,吃穿够用的话,其他的财产要不要布施出去?

原来我去一个人的家里,他算是牧区当中比较富裕的,他活着的时候穿得特别破烂,死后打开他的箱子一看,里面有很多崭新的衣服折得好好的,已经放了几十年了,拿出来都不能穿了。这个箱子里的东西,谁都不知道,只有他死后才发现。

古人把金子锁在箱子里,但现在人是为银行做贡献。有很多的在家人,比如妻子搞一个生意,丈夫搞另一个生意,他们彼此不信任,自己单独设密码,单独存不同的银行,一个死了以后,另一个人根本不知道对方的财产,最后很多银行发大财。

不作布施、不考虑后世的人非常可怜,要知道,往昔的布施导致今生富足,今生若没有布施,来世定会非常贫穷。嘎达亚那尊者有一次到河边去,遇到一个女人手持水瓶,坐在那里大哭。尊者前去问她为何痛苦,女人说自己非常贫穷,到哪里都找不到任何财产,实在是不想活了。尊者说:“不要痛苦,你可以把贫穷卖给别人。”女人问:“谁肯买贫穷呢?”尊者说:“我肯买。”“那我怎么卖呢?”“要布施。要知道,穷人之所以贫穷,是因为前世没有布施修福;富人之所以富贵,是因为前世愿意布施。所以,布施是卖贫买富的最好办法!”女人听后非常有信心,但苦于自己除了一个水瓶外,身上一无所有。尊者教她用水瓶装水布施给他,她以欢喜心依教奉行。以此功德,命终后转生天界,从此再也没有转生到贫穷家。

有些道友从小到现在一直吃不好、穿不好,钱包里始终是空空的,别人有很多钱,但自己的钱哗啦哗啦就没有了。这样的话,你应该在没有吝啬心的情况下,尽量布施可怜的乞丐、对僧众供斋,如果实在没有能力,买一包奶粉加在供斋的奶茶里也可以,然后自己发愿:“愿我生生世世不要变成贫穷的众生。”这样一次的发心,你相续中贫穷的种子就斩断了,生生世世肯定变成富贵者。所以大家应该为来世作考虑。

积累守护消耗等,财有甚多此过患,

纵彼财宝遍大地,凡夫贪欲尚不足。

财产有很多过患,正如《亲友书》和《入行论》中所说:首先有积累的痛苦,挣钱很不容易,许多人起早贪黑只为了赚钱。现在的社会风气很不好,很多公务员根本不想为众生做事情,他们在选择单位时,眼光全部盯在单位有没有钱、待遇怎么样上面,从来不考虑自己去那个单位是不是帮助别人的好机会。其实积累财产并不是那么简单,如果没有福报,再奔波劳碌也没有用。即使有了钱,还要日夜考虑如何守护财产,最后害怕财产消耗、减少。

所以财产是无量痛苦的根源,有了一定的财产,自己就应该满足了。否则,纵然获得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银财宝,贪得无厌的人仍会嫌太少。他们有了一万想两万,有了两万想更多,有了一百万希望再赚五百万,有了五百万又想一千万……一直不断地贪求,始终没有尽头。

其实,只要心里满足,一切资具都已经圆满了。知足少欲是最殊胜的财富,这一点,萨迦班智达和寂天菩萨也再三赞叹过。倘若没有满足感,贪欲是永无止境的,以外在的物质来满足自己、弥补内心的空白,恐怕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你的生活富如龙王,欲望没有调伏的话,也得不到真实的快乐。 Continue reading “《二规教言论》讲解12”

《二规教言论》讲解11

《二规教言论》

— 麦彭仁波切 著

— 索达吉堪布 讲解

第十一节课

 

何人若不报恩德,则彼无智无稳重,

有愧谨慎正直等,其余诸德亦无有。

如果忘恩负义,对别人施予的恩德觉得无所谓,根本没有回报之心,这种人绝不会具有前面所讲的各种功德。

具体而言,有智慧的人,不可能不知恩图报;若有稳重的功德,行为非常可靠,别人帮助他,肯定也会知恩报恩;有惭愧心的话,不报恩德也不行,必然会遭到良心的谴责;不放逸的人懂得羞耻,而不报恩德会招来众人讥讽;如果人公平正直,一定会恩怨分明,别人对自己好的话,定会想方设法报答……所以,一个人若不懂得报恩德,那么其他功德也不具足。

古人非常重视孝顺、感恩等美德,而现在的人却弃如敝屣,根本不学这些知识,虽然很多人都想做好人,但不知道从何做起。所以,麦彭仁波切根据佛经的教言,将一个人的基本品德归纳起来,希望每个人能以此对照自己。

说多了也没用,关键看我们自己具不具足,对父母、老师或同行有没有感恩之心?如果有,世间和出世间功德会自然具足,否则,麦彭仁波切在这里也讲了,什么样的功德都不会有。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大家在实际行动中一定要观察自己。看别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也可以用这个标准衡量,倘若这个人知道报恩德,不说别的,他应该不错。

上师如意宝对这方面非常非常重视,我们依止了这么多年,他老人家对哪些功德重视,这一点非常清楚。在座的传承弟子,我们不敢说具足法王的所有功德,但是部分功德应该效仿,上师怎么样进入光明大道,我们也要尽心尽力地随学!

若是知恩报恩者,共称彼人聚天德,

以此德行能推知,彼人圆满余美德。

一个人若具有知恩报恩的功德,那么他定会圆满世间的人天福报及出世间的圣者功德,由此也可推知,智慧、稳重、不放逸、惭愧、正直、誓言坚定等诸般功德,他全部具足,诸天护法也会时时加以保护。

人如果没有感恩之心,那连旁生都不如。以前有个人叫薛嵩,他天性仁慈,从不杀生,即便是身上的小虱子,也都慈悲保护。有天晚上,他梦见被子上有很多虱子,对他说:“受你恩惠也不是一天了,今天你有急难,正是我们效命的时机。”于是在他被子上全部死光了。薛嵩惊醒后,见被子上有血迹,横竖一尺多宽的地方都是死虱子。原来那晚有刺客来,使用一把很锋利的古剑,不管是什么,只要接触就立即斩破。刺客见到血,以为他必死无疑,就去回报主人了。没想到他安然无恙,是小虱子替他死了。这是一个真实的公案。

所以,对父母也好,儿女也好,不管什么样的人对自己有恩,一定要想办法报答。假如实在报不了,也应该把感恩之情告诉他,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说一声也能起很大作用。以前法王去美国旧金山时,有一天到了一个花园,我平时接近法王非常害怕,那天有个比较好的机缘,我就上前跟上师说:“您对我的恩德很大,我原来没有房子,您老人家借我了一个土房,那个房子里面我住了两年。”当时我确实是这样想的,也不是为了说好话。说完以后,上师显现上很高兴,后来好几次都说:“你是知恩的人,你是很好的人!”所以,在对自己有恩的人面前,说一声还是有必要的。不管这个人现在是什么身份,有没有高的地位,在他面前说一声,也算是表达了自己内心中的感激。

而不知道报恩的人,就像《释尊广传》中日日野兽救的那个人一样,别人救了他的命,他不但不报答恩德,反而找人杀害它。这是人、非人、天尊都会唾弃的对境,我们以后千万不要变成那种人,一定要学习高僧大德和诸佛菩萨的完美人格。

八、利他

这个内容也非常关键。在座的道友,即使你们不懂其他法,那也可以在床头画一棵树,把树根、树叶、树茎等功德一个一个标出来,每天早上起来时,看自己具不具足利他心、具不具足坚定誓言、具不具足正直……每个功德都是非常珍贵的如意宝,对今生来世有不可思议的利益,大家务必要经常串习。

我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很多功德没有讲清楚,但你们都有发挥能力、理解能力,应该能够深入体会其中的含义。

若于他众勤饶益,此人自臻圆满因,

广大财富胜妙德,皆从利他而出生。

若对众生精勤饶益,此人今生来世的功德和事业都会圆满,因为广大财富与胜妙功德皆从利他中产生。

这也是《入行论》从开头到结尾的内容。世界上最珍贵的是什么?是利他心。最贵重的财物是什么?也是利他心。有了这颗心,就具足了一切功德。世人常说好人坏人不好分,难看的应该是坏人。其实也不一定,有些人表面上很难看,但是利他心完全成熟,所以好坏的界限应该用利他心来分。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也说,善知识的法相很多,但只要具足利他的菩提心,那肯定是好上师。

阿底峡尊者离开任何法友时,都祝愿他产生利他心,平时问安也是说:“生起利他心了吗?”有一次尊者感到手痛,就把手放在弟子仲敦巴的怀里说:“请给我加持一下,因为你有一颗利他的心。”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身份,只要真正有利他心,就具备了一切功德的来源。这个我不广说,《入行论》中比较多。 Continue reading “《二规教言论》讲解11”

《二规教言论》讲解10

《二规教言论》

— 麦彭仁波切 著

— 索达吉堪布 讲解

第十节课

 

六、誓言坚定

何人事前所承诺,终无变更誓坚定,

若坚誓愿获自利,他众亦信此人语。

真正有智慧的人,对自己在别人面前所承诺的事情,永远也不会改变,立下的誓言非常坚定。

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讲过,人的心态有三种,一是他所承诺的始终不会变,犹如石头上刻的文字,纵经种种侵蚀亦不会磨灭。几年前,我看过自己很小的时候刻在石头上的观音心咒,至今将近二十年了,字迹还是非常清晰。同样,有些人从小就承诺一件事情,一辈子也不会变,这是上等人。

而中等人,如果没有外缘影响,誓言是不会变的,但若遇到一些违缘,很容易改变当初的承诺。如同在土里写文字,不可能轻易就消失,但若被大风吹、雨水淋,字迹马上就模糊不现了。这些人的心态也是如此,本来自己学佛、做事还是比较稳定,可一旦遇到恶友的影响,原来的誓言马上就变了。

下等人像是水中的花纹,此起彼伏,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不需要任何外缘,誓言随便就舍弃了。今天承诺这个,明天承诺那个,之后一眨眼就变了,这是非常下等的人。

誓言坚定的人,可以获得一切快乐利益、财富名声,由于说的话具有可信度,众人也会信任他。《释迦牟尼佛广传》中讲过,佛陀多生累劫前发誓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之后在生生世世中,这个大愿也没有变过。我们在大的原则上也要这样发誓,而且无论是外缘、内缘都不能摧毁这种誓言。誓言坚定的人,别人也会特别信任,平时在做事过程中,这些人非常可靠,众人都很相信他的话;有些人誓言不坚定,今天想这个,明天想那个,任何人也不敢相信他。所以在修行过程中,大家一定要誓言坚定。

以善观察所承诺,坏劫之际亦不舍,

背弃誓愿应生畏,违背国政尚不惧。

有智慧的人不会轻易答应一件事情,然而,一旦经过智慧详详细细观察,自己承诺下来了,哪怕是三千大千世界统统毁坏,他的誓言也不会动摇。

藏地和汉地的一些高僧大德,在上师三宝前曾发誓要受戒或者出家,后来在文革期间,纵然遇到惊天动地的变化,自己的誓言也绝对没有违背,很多人甚至为此献出了最珍贵的生命。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在别人面前所承诺的一切,坏劫也不会改变。前段时间,我在建学校的过程中,有一个老板说:“我本想帮助你一百万左右,但我先答应别人了,要不我去跟他打个妄语,把这笔钱转给你。”如果我当时巧言花语,很可能得到那笔钱,但是我说:“既然你对别人承诺在先,遇到再大的困难也千万不要改变。”他说:“那个人不一定如法。”我告诉他:“如法也好,不如法也好,你好不容易承诺了,承诺完了以后再改变,可能会失去你的良知。算了,你还是做个好人吧,我这边慢慢想办法,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有智慧的人违背国家政策不一定害怕,因为这最多是判死刑或无期徒刑,但他们最怕的就是违背自己的誓言,若是如此,对今生来世都是一个不好的缘起。所以,宁可舍弃生命也不违越誓言,这就是智者的一种选择。

在座的有些人,在学校里根本学不到这些知识,因为不懂人生的关键道理,以致很多事情做得非常糟糕。现在懂了这些以后,尽管心态还不是很稳固,誓言也不一定很坚定,但是应该有一种决心——自己答应过的事情不要改变。很多人确实不懂如何做人,所以我一直很想讲《二规教言论》,虽然这次讲得不广,但麦彭仁波切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我没有必要再添枝加叶,有智慧的人一看内容,就会知道今后应当怎么做。

现在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有些人不稳重,有些人没有智慧,有些人没有惭愧和不放逸,有些人不正直,有些是誓言不坚定……所以我经常想:“这些人没学《二规教言论》好可惜啊!本来人还可以,但誓言一点都不稳固,应该学一学这部论。”可是讲完后能不能起到作用,我也不太清楚。大多数人应该可以,我们这里有些常住道友,刚来时特别差劲,后来通过学这些教言,真正变成了一个非常好的人,而且有了这些功德,佛法功德也会逐渐增上的。

不顾发誓或自语,彼者犹如筛子般,

泄露善妙之精华,仅依此理亦可知。

愚者根本不顾自己所发的誓言,今天以三宝为证发誓,明天就全部变完了。按照藏地的传统,若以《大藏经》、拉萨的觉沃作证,或者以整部论著、神山、某位高僧大德、上师作证,发了誓以后绝对不能改变,也不能用假装的手段或其他语言来应付。倘若违越了自己的承诺,那么活在世上也没有意义了,这种人像是筛子一样,将精华全部漏光了,只剩下肮脏不堪的糟粕。

且不说别的,只看他今天承诺的明天就变了,今天说一句话,明天一点印象都没有了,即可推知他是个坏人。若用其他方式来推知他的心,那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仅凭这一点,也可知道他的人格不好。

此人远离诸天众,如同枯树无凉荫,

如是不得诸财富,于此毋庸稍置疑。

对于这种人,护持白法的天人均会远离,人们也不愿意与他接触,最后他自己孤苦伶仃,就像枯树一样无有凉荫,再努力也不会得到财富名声。

有些人在单位或家庭里,做什么都不顺,谁都看不惯他,这完全是他自己造成的。修行人也是同样,有些人得到所有人的爱戴,虽然不是上师,但大家都把他尊为上师一样;有些人犹如猫头鹰,只要他一出现,大家都讨厌他、欺负他,原因是什么呢?也是他自己造成的。如果这个人誓言不坚定,说话不真实,那么毋庸置疑,他是很可怜的!

若人誓愿愈坚定,则于彼人愈可信,

若愈成为可信者,则天与德亦会集。

倘若誓言坚定,人人都会信任、推崇他,如果信任他的人越来越多,天人也会予以保护,他的功德、名声、财富等世出世间的德行也将自然积聚。

这个意思很简单,但做到并不是那么容易。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尽量不要违背誓言,当然作为凡夫人,今天想这个,明天想那个,心态不一定很稳固,但若通过一些教育,依靠自己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在想要违背承诺时,立即用上师的教言来提醒自己,认识到这种行为值得惭愧,如是经常纠正自己的习气,久而久之,一定会坚定誓言的。

当今社会中,大家也应该非常清楚,如果一个人誓言坚定、人格稳重,承诺的永远也不会变,大家都会觉得他是非常好的人,人们都对他有信心,他的福德也会自然圆满。有时候同样是两个人,学问上基本差不多,但一个受到无数人的尊敬,一个不但不受尊敬,反而处处碰壁遭殃,这是为什么呢?大家也应该详细观察。 Continue reading “《二规教言论》讲解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