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47 第七章 2

第二部 前行

第七章 皈依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为何要皈依

悲心

身为大乘佛弟子,我们领悟到:每一个困于轮回之苦的有情众生,过去都曾是我们深爱的人,他们甚至可能牺牲过自己的生命,来满足我们自私的欲望。由此领悟所感受到的悲心,将成为我们皈依更为重要的诱因。但是即使有了这种领悟,我们仍然无力帮助他们,因为我们也被束缚,并完全受制于自己低劣的条件与状况之中。

那么,一个同样无助的避难者如何给予另一个难民庇护?如同寂天菩萨所说,能有比你更强的人护佑我,你就可以护佑他人。因此,一旦皈依了「佛」、「法」、「僧」,你便能庇佑、援助并保护他人。

皈依:理论

金刚乘法本经常以不同的词汇来表述「佛」、「法」、「僧」,例如「上师」、「本尊」、「空行」(梵 dakini),或在《龙钦心髓前行》中的「脉」、「气」、「明点」,或甚至「法身」(梵dharmakaya)、「报身」(梵 sambhogakaya)、「化身」(梵 nirmanakaya)。我们描述对谁、对什么皈依或所用的词汇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要理解我们所念诵的词语之内涵,它是指我们接受自己具有佛性,因此能获得证悟。

想象一下我们要清洗一个很脏的咖啡杯。当杯子浸入热肥皂水时,你在做什么?大多数的人会说:「我不洗这个杯子。」不过,真的是这样吗?你是在洗杯子,还是在把污垢从杯子上移除?母亲教你如何清洗时所给的指示(以我们的话来说是「窍诀教授」),就是「去洗你的杯子」。不过,尽管她几乎每天都这么说,但她从未解释过咖啡污垢与杯子是分离而不同的。而「洗杯子」所表达的,其实是从杯子上移除污垢,而那个杯子本身现在绝不是、过去未曾是、未来也不会是脏污的。然而,基于多年的清洗经验,她的窍诀教授在实用上其实是简单的,每个人都能懂,也都做得到。但是,杯子与污垢是两个独立的实体,你所清洗的并非杯子,而是污垢;如果清洗的是杯子的话,杯子将会完全消失。所以,可被清洗的是污垢,与杯子完全无关。

这个例子清晰地说明了菩萨乘中最深刻的一个理论——我们都有可能成佛,因为我们都有佛性。问题是我们还需要去证得它,那么,是什么阻碍了我们证得自己的佛性?换句话说,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理解「杯子现在是、过去一直是、将来也还会是干净的」?那就是我们累劫以来所积聚的蔽障。

如果你不知道「我们本具有佛性」这个讯息而只听从窍诀教授,你会犯一个相当常见的错误。数世纪以来,许多金刚乘修行者误以为佛陀是一个坐在面前虚空中的人,而我们向他祈求恩赐。这是一种有神论的方法,比较接近如基督教等的一般宗教,而非佛教。所以,当学生们问到这个常见的问题:

「我应该修持皈依多长时间?」而此答案:「直到皈依者皈依对象不可分。」就是在提醒我们,皈依的究竟对象并非在身外,而是在自心的本性之中。

在因札菩提(Indrabhuti)的《智慧成就》(藏 yeshes grub pa)中说,在究竟上,「佛」、「法」、「僧」存于我们心中,而且一切念头,都是佛、法、僧的示现,即使最短暂的念头也是如此。所以,在此层次上而言,即使是最不重要的念头,都未被烦恼所染污,也是本初清净的,因而含藏了证悟的一切功德。如同吉美·林巴所说,对于三宝的全然信心,是皈依的相对修持之最高境界;视你的自心为三宝,是皈依的究竟修持之最高境界。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46 第七章 1

第二部 前行

第七章 皈依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为何要皈依?

 

诱使我们皈依的状况或条件有三种:(一)恐惧;(二)信任感或虔敬心;(三)悲心。在这三者之中,恐惧是最强大的。

恐惧

对于世俗的事务,特别是跟「得」与「失」有关的,我们总会感到恐惧。由于害怕被雨淋湿,我们躲在雨伞下接受庇护;同样种类的恐惧,也使得佛教国家的农人与商人们进入佛堂祈请,尽管他们对哲学毫无兴趣。对这些人而言,无论是缘起实相或空性,都毫无意义。然而,由于他们身处佛教国家,佛、法、僧就成了他们的「神」;因此,他们如鹦鹉学舌般向三宝祈请,希望能够长命百岁、生意兴隆、五谷丰收,并以物质供养与绕行圣迹做为回报。

尽管这种态度并非皈依的究竟目的,我们却不应该嘲笑它。因为对于那些信念单纯的人而言,这可以是步向更深理解的垫脚石,况且,并非只有生于传统佛教社会的人才会有这种态度。大多数步上佛法之道的人,都常把佛陀想成是救世主,如同基督徒所想的耶稣一般,而且他们往往是由于恐惧、感到需要保护才来皈依佛陀。这是引导修行者皈依的第一种恐惧。

第二种是对于轮回痛苦的恐惧,例如害怕自己投生于地狱道。苦于这种恐惧的人不太关心谷物歉收或利率调升,他们最大的恐惧反而是被轮回所困住而愚弄。他们已培养出「尽所有智」(藏 ji nyed pa khyen pai yeshe;wisedom of knowing),认识到陷入轮回的危险;而且他们对所有众生的悲心,更引导他们不仅恐惧轮回,也恐惧仅只希求自我解脱(涅盘)的自私。

除了恐惧轮回与涅盘之外,金刚乘修行者所承受的是第三种恐惧,那就是对不净显相的恐惧。因为只要我们的显相不清净,二元边见之根就永远无法断除。

信任感或虔敬心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相当程度的信任感。例如,想喝茶时,你别无选择地只能相信集合茶叶、茶具与泡茶的技巧,就能泡出一杯好茶。要能成功地做到这件事,其中不能有任何一项元素欺瞒你。因此,如果有个设计精美的茶包,搭配雅致的绳结与标签,可是里面却无茶叶,它就无法以热水冲成茶。

虽然它看上去像个茶包,可是泡不出茶来,因此它是「欺瞒的」(deceptive)。决定追随心灵之道,是人一生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事。经常,这是人们在曾经信任的世俗目标违背了自己之后,想要转向更可信任的道途时, 所做的决定。如果听闻、思惟教法与修持禅定让你感到启发后,很可能你就会选择信赖佛法的逻辑。而当你逐渐培养出对「佛」、「法」、「僧」不可动摇的信心,也相信这是世上唯一真实的无欺之道时,你更会渴望去追随它。基于此,于是你皈依三宝。当然,还有许多其它的理由令人想要皈依三宝,例如,对解脱的证悟功德培养出坚定的信心而想皈依。一旦所有这些理由都让你信服,解脱的想法将对你愈来愈具有吸引力。换句话说,你对「佛」、「法」、「僧」已经建立起虔敬心与信任感。

从本质上而言,一旦你相信三宝是「无欺」的,相信它代表最高的真谛,你将会以皈依来臣服于这个真谛。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 45 第六章 6

第一部 我们为何要修持前行

第六章 我们为何需要上师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福德与上师

在此,「福德」再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为寻找正确的上师需要大量的福德。若无福德,甚至连遇见心灵导师的愿望都不会生起,更遑论能以正确的发心培养出清明的能力,来辨别上师是否既纯正又适合自己。找到上师是一回事,有足够的福德不去怀疑自己的选择,并能一直相信他又是另一回事——这需要有海量的福德。事实上,在你与上师的关系中,每一阶段都需要福德。

在这一生中,你与上师的业缘所积聚的福德一直都潜伏着,有如你在飞往证悟航班的等候名单上等候通知。一旦你遇见上师,那个福德便开始成熟,此后,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然而,你的心灵之道终将如何展开,完全取决于你与上师,例如,他可能会叫你放弃现在的生活,去做完全不同的事。果真如此,那就是你必须追求的法道,因为你必须为了最终能获得证悟,而付出任何代价。

以虔敬心来度量心灵的进展

在佛法修持的每个阶段,理解(understanding)、经验(experience)与证悟(realization)都会在你心中增长。因此,无论你有多少信心,由你的证悟结果所归纳的结论,完全是你自己的。因此之故,唯一真正显示你的心灵是否有所进展的,就是你对上师的虔敬心以及对有情众生的悲心,是否有所增长。除此之外,你所有的净境(vision)、梦境或从佛法修行者协会赢得的奖章,完全不代表任何事情,也都毫无意义。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44 第六章 5

第一部 我们为何要修持前行

第六章 我们为何需要上师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纯正上师所具有的功德

如今,具格的大师极为稀少;而根据吉美·林巴所述,在三百多年前,具格的大师就已经是间断且稀有了,他地具格上师稀有的悲痛,如今还被学生们持续地研读着。那么,我们应该在上师身上寻找何种功德呢?

纯正上师也是佛法修行者

如今许多所谓的「上师」就如聋子音乐家,他们既不修持,也无足够的佛法知识来正确地教导他人。即使他们拥有佛法知识,也不会把自己所教的内容付诸修持。

龙钦巴说,末法时期的众生都被宠坏了,不会因接受他人的帮助而感到满足。因此,如同雏鸟必须先等翅膀硬了、羽毛丰了才会试图飞翔,修行者也必须先在心灵修持上修养成熟,否则无法真正地利益有情众生。而且,若无一定程度的遍知能力,几乎不可能真正地利益他人。因此,龙钦巴建议我们要时时刻刻地提醒自己利益他人的愿望,但在心灵之道的初始,更要特别注重自己的修养。

康楚仁波切说,接受未曾修持者的教导,就如你正在生病时去阅读与治疗相关的书,它可能在知识上读起来令人满意,但等你真正需要实际帮助时,一本书却是毫无用处的。

纯正上师不会为了获取利益而调整教法

传播佛法非常重要,但绝不应该为了物质利益获利而教授。果真如此,佛法就会像世界上许多古老的智慧传统一般,因为失去了力量而衰落。例如,把修持印度瑜伽当作锻炼身体的时尚已经几十年了,当今有多少老师提及真正瑜伽修持背后的见地与动机?或者保留传统的元素,如对瑜伽老师行大礼拜或在授课时唱诵祈请文?少数是有,但并不多见。大多数的状况是,瑜伽修持中有关心灵的一切全被省略,让课程能更符合健康意识强烈的企业员工之时刻表,也让老师们更加有利可图。一旦类似瑜伽这种活动变成只是另外一种摇钱树时,它就迅速地失去了心灵的特质。

你可曾享受过传统的英国茶,从瓷壶中倒出来,用配套的茶杯与茶盘奉上?它真是优雅!而当纯正的「英国茶」氛围被营造出来时,茶本身便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质量。但如今,能喝到正统的英国茶是另一种相当稀有的经验;更多人喝的是在速食店里买来的茶,装在附有盖子的聚苯乙烯杯里,然后在上班途中大口地喝下。

这可能是一种快速而有效的摄取方式,但太多东西在这种过程中失去了。大多数上班族对于他们的速溶茶都会相当满意,但对真正的茶痴而言,没有什么能比得过传统的仪式。同样的,上师不应该让佛法去适应忙碌而物质化的人们之需要,因为他们要求的是用一种符合其生活方式的商业方法来接受教法。若是如此,太多真正心灵之道至关重要的东西,就会因而丧失了。

纯正上师归属于一个纯正的传承

伟大的萨迦派上师札巴·坚赞说,没有传承的上师是不能传递加持的。

佛法的基本见地是:所有的事物都由因缘而产生,并非随机而发生的。因此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依靠正确的因缘去达成证悟。遇见一位心灵上师,而且被其接受,是绝对重要的因缘。因为只有接近上师,我们善良与灵性的特质才能被激发而增长。

「上师瑜伽」的修持,与崇拜外在的个人完全无关,它也不是用来承认某位上师就是我们老师的无聊方法。「上师瑜伽」是建立自己与心性之间的桥梁之唯一途径,因此,不仅寻找一位纯正上师是重要的,他也必须持有纯正的传承。身为一个能力有限的众生,我们要衡量法道与其道上行者(上师)的效力,只能藉由查访上师、他的上师们,以及所有同一传承其它上师们的心灵修持经验之历史纪录。

对一个与所有传承无关,却声称发现某条证悟新道的人,我们把自己的信任感放在他身上是非常冒险的。如果你确定要追随某位自命为「上师」的人,那么请切记,你将只能仰赖自己,因为他的声明是否属实,完全无法检验。他极有可能是个骗子!因此,确定你的上师属于某个传承,非常有助于验证他的智慧与证悟的真实性,如同知道某位学者在哪个大学研习、从哪位教授得到学位,非常有助于验证她的学术地位之真实性一般。

具格的上师至少必须具足悲心,而且总是为了你的利益,而非他自己的利益而努力。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 43 第六章 4

第一部 我们为何要修持前行

第六章 我们为何需要上师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上师既是「法」

在佛经中,关于如何跟随上师,相同的建议一再出现,那就是「四依法」(Four Reliances):(一)依法不依人;(二)依义不依语;(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四)依智不依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单凭外表与举止成功地判断别人;而在心灵之道上,过份依赖上师的个性与物质更不是个好主意。如果经过彻底分 析,而决定以他为法道,那么很重要的就是不要再他归类为一个「人」,因为从此刻起,上师既是「法」。

不要事后批评自己

虽然你可能已经找到上师,认定了他的纯正性,而且也被他所接受,可是过了一阵子,你可能会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做对了事。也许你对上师的分析有破绽?有关他的个性与生活方式,你是否真的检视了每项该检视的事?如果你手上时间很多,而且乐于满足每个散乱的念头,你大可继续分析上师,爱分析多久就多久。但是如果你急切地想抵达彼岸(证悟),而且知道时间所剩不多,最快的方法就是单纯地选择一位上师,然后上路。

做了这个重要的决定之后,上师将成为你的法道,你也就必须对他培养出坚定不移的虔敬心;因为就一位完全具格、纯正的金刚上师而言,虔敬心是极为有力的方法,保证能带给你无量的加持。但为了让这一切都一一到位,你所必须先解决的问题是:你考虑要当作上师的人是否具格,而且特别要解决的是,何谓真正的「具格」。

吉美·林巴说,检视上师以及检视你自己选择他的动机,这两者都极其重要。但是要记住,到了你能分辨具格不具格的上师时,你已经在心灵之道上进展得很远了;而一直到那个时候,这会是心灵修持上相当令人迷惘的面向。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