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前行
第七章 皈依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为何要皈依
悲心
身为大乘佛弟子,我们领悟到:每一个困于轮回之苦的有情众生,过去都曾是我们深爱的人,他们甚至可能牺牲过自己的生命,来满足我们自私的欲望。由此领悟所感受到的悲心,将成为我们皈依更为重要的诱因。但是即使有了这种领悟,我们仍然无力帮助他们,因为我们也被束缚,并完全受制于自己低劣的条件与状况之中。
那么,一个同样无助的避难者如何给予另一个难民庇护?如同寂天菩萨所说,能有比你更强的人护佑我,你就可以护佑他人。因此,一旦皈依了「佛」、「法」、「僧」,你便能庇佑、援助并保护他人。
皈依:理论
金刚乘法本经常以不同的词汇来表述「佛」、「法」、「僧」,例如「上师」、「本尊」、「空行」(梵 dakini),或在《龙钦心髓前行》中的「脉」、「气」、「明点」,或甚至「法身」(梵dharmakaya)、「报身」(梵 sambhogakaya)、「化身」(梵 nirmanakaya)。我们描述对谁、对什么皈依或所用的词汇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要理解我们所念诵的词语之内涵,它是指我们接受自己具有佛性,因此能获得证悟。
想象一下我们要清洗一个很脏的咖啡杯。当杯子浸入热肥皂水时,你在做什么?大多数的人会说:「我不洗这个杯子。」不过,真的是这样吗?你是在洗杯子,还是在把污垢从杯子上移除?母亲教你如何清洗时所给的指示(以我们的话来说是「窍诀教授」),就是「去洗你的杯子」。不过,尽管她几乎每天都这么说,但她从未解释过咖啡污垢与杯子是分离而不同的。而「洗杯子」所表达的,其实是从杯子上移除污垢,而那个杯子本身现在绝不是、过去未曾是、未来也不会是脏污的。然而,基于多年的清洗经验,她的窍诀教授在实用上其实是简单的,每个人都能懂,也都做得到。但是,杯子与污垢是两个独立的实体,你所清洗的并非杯子,而是污垢;如果清洗的是杯子的话,杯子将会完全消失。所以,可被清洗的是污垢,与杯子完全无关。
这个例子清晰地说明了菩萨乘中最深刻的一个理论——我们都有可能成佛,因为我们都有佛性。问题是我们还需要去证得它,那么,是什么阻碍了我们证得自己的佛性?换句话说,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理解「杯子现在是、过去一直是、将来也还会是干净的」?那就是我们累劫以来所积聚的蔽障。
如果你不知道「我们本具有佛性」这个讯息而只听从窍诀教授,你会犯一个相当常见的错误。数世纪以来,许多金刚乘修行者误以为佛陀是一个坐在面前虚空中的人,而我们向他祈求恩赐。这是一种有神论的方法,比较接近如基督教等的一般宗教,而非佛教。所以,当学生们问到这个常见的问题:
「我应该修持皈依多长时间?」而此答案:「直到皈依者皈依对象不可分。」就是在提醒我们,皈依的究竟对象并非在身外,而是在自心的本性之中。
在因札菩提(Indrabhuti)的《智慧成就》(藏 yeshes grub pa)中说,在究竟上,「佛」、「法」、「僧」存于我们心中,而且一切念头,都是佛、法、僧的示现,即使最短暂的念头也是如此。所以,在此层次上而言,即使是最不重要的念头,都未被烦恼所染污,也是本初清净的,因而含藏了证悟的一切功德。如同吉美·林巴所说,对于三宝的全然信心,是皈依的相对修持之最高境界;视你的自心为三宝,是皈依的究竟修持之最高境界。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