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为了快乐 — 前行修持指引》19 第一章 8

第一部 我们为何要修持前行

第一章 佛法有什么好处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正念 

问题:散乱

大多数的人都知道瞋恨是一个问题,骄慢、嫉妒也是如此;但事实是,所有的情绪都以某种方式造成问题,并且各个都具有不同的特性,例如贪爱就与瞋恨截然不同。然而,所有的情绪基本上都从同一个根源—— 散乱(distraction)——生起。什么是「散乱」?它显然不只是打扰静坐的恼人电锯声或喧闹的印度歌舞乐曲而已,在较深的层次上,由于期望受到赞美或害怕遭到责怪等影响而生起的任何情绪反应,或它们更微细的形式,例如恍神、分心、发呆、易怒等,就是「散乱」。

解决方式:正念

既然我们的根本问题是「散乱」,那么解决方式就是保持正念(mindfulness)。

培养正念的无数种,但归纳起来都离不开「止」(梵 shamatha)与「观」(梵 vipashyana)这两类修持。修持「止」,重点是在让心柔顺,但仅有柔顺的主并无法根除轮回。所以,我们需要见到实相,这便是修持「观」会如此重要的原因。遗憾的是,要保持正念很困难。主要是我们缺乏培养正念的热诚,而且渴望散乱的习气既深固又顽强。因此,对佛法修持者而言,培养出离心与认知轮回的过患是非常重要的。这两者也是佛教「修心」法的核心。

往昔的大师劝诫我们应该不断提醒自己下列三点:死亡迫在眉睫;我们的世俗活动是徒劳无用的;以及最坏的消息是,轮回之苦永无止境。你只要环顾四周,就可以看到这个世界不停制造出愈来愈多相同的东西,而其结果就是无止尽的辛劳与无可忍受的痛苦。难怪伟大的上师们都指出,能在饮一杯水的时光中保持正念所积聚的福德,比多年修持布施、持戒与苦行的福德还多。

持戒、禅定与智慧

蒋贡·康楚·罗卓·泰耶曾写过,他祈愿能独自成就菩萨广大无边的事业, 而无须与阿谀奉承的仆役打交道,或去降服敌人,或去忍受友人众多的负担。他祈愿:「愿我能长时独处而调伏自心。」康楚仁波切在此所说的「调伏自心」,是属于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 有关戒律、定于一境与智慧的「三增上学」(Superior Threefold Training),这也是保护我们不受魔罗五毒箭攻击的绝佳方式。经典告诉我们,魔罗(佛教的「魔鬼」)是一个诡计多端的角色,而且是个神射手。为了避免成为魔罗五种毒箭的标的,我们需要极大的努力,因为他的每一支箭都对准了我们最脆弱的要害。

  • 第一支箭瞄准「骄慢」的人,他们对于自己的成就或物质与精神财富感到非常骄傲。
  • 第二去箭瞄准「愚痴」的人,因为他们对何种行为与态度需要舍弃或需要培养,毫无任何概念。
  • 第三支箭针对具有「邪见」的人,例如不相信因、缘、果的人。
  • 第四支箭针对那些由于失念(forgetfulness)而持续散乱,以致无法保持正念的人。
  • 第五支箭是刺中那些因「世间八法」而散乱的人。

做为一个修行者,最好是别张扬或暴露自己的弱点,以免它们成为魔罗的标的。因此,必须学习自我保护,我们可以利用下列几项做为盔甲来穿戴,或巧妙地自我掩护:

(一) 以「持戒」来抵制情绪或令其动摇。
(二) 以「禅定」来调伏情绪,让它们不会一被搅动就跳出来而无法控制。
(三) 以「智慧」来根除所有的情绪。

以持戒自修,能净化恶行与错误的念头;以禅定自修,能稳定正确的见地、发心与行为;以智慧自修,能让我们解脱无明之根。如果能检视某人在一天中内心生起的所有不同情绪的话,我们或许就稍能了知,有情众生可能感受的情绪之数量与种类多到如此地无法想像。佛陀对这每种情绪都一一提供了对治或修持的法门。对于想要逃离痛苦的人,佛陀教导声闻乘教法;对于渴望逃离轮回生命的各种极端、对涅盘没有兴趣,反而珍惜帮助一切有情众生获得真正快乐的大愿者,佛陀教导菩萨乘(梵 bodhisattvayana)教法。

这两乘都是完整的法道,能究竟引导修行者自迷惑中解脱出来。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不是为了快乐 — 前行修持指引》18 第一章 7

第一部 我们为何要修持前行

第一章 佛法有什么好处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持续的存在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连续现象的显现,只有能接受这种看法的人,心灵之道对他们才有重要性。无法相信这个真理的人,追寻心灵之道是毫无意义的。佛经上将「转世」比喻成师生之间的关系。一位音乐老师教导学生如何歌唱,学生从直接的指导经验中受益而学会歌唱的技巧,但老师并未从自己的喉间抓出一首歌来塞入学生的口中。「转世」与此类似,它是我们所学一切的延续,就如同以一支蜡烛点亮另一去蜡烛,或一张脸庞与其镜中的反射一般。

如果没有持续的存在,或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其实都只活一次,没有「转世」这种事的话;或如果像许多「新时代」心灵修持者所说的,不论你是山中隐士、布朗克斯区(Bronx)的浪人或野心勃勃的纽约银行家,当你死亡时都与天地元素融合归一的话,那么,修持佛法或任何其他心灵之道有何意义可言?为何要花上许多小时坐在蒲团上?为何要限制自己不去尽情享受一切世间美妙的事物?为何要舍弃任何一切可得之物?

我们修持佛法,是为了切断生命轮回的无尽轮转。如果在死亡的当下,它自动就被切断了,那我们何须追随心灵之道?我们大做文章地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为「证悟者」,正是因为他终能切断生与死持续的幻相。如果这在死亡时会自然发生,如果在医生关闭维生系统时,轮转的存在就自动断除,那么,为何我们不在此刻就自己结束生命?然而,在西方有许多自称学者、导师及号称追寻证悟的人,就持有这种看法。如果他们真正依循自己的理论去做逻辑结论,他们应该现在就举枪自尽!

除此之外,「业」与「转世」几乎是同义字,而且两者都不易理解。要确实了解其意,我们先要理解佛教「空性」的观念,至少是在知识层次上的理解。

佛性:培养「最糟的染污也能洗净」的信心

踏上心灵之道的我们,应该把自己顽固的烦恼看成有如昨晚未洗的肮脏碗盘。一开始,这一大堆碗盘看似真实而令人感到恐惧,当你想到这么巨大的工作量,加上自知无力处理它时,就会很容易掉入极度无望的心情。然而,不论这些剩菜残肴看似如何地紧紧粘住于碗盘、刀叉上,你一定要记得,只要用热肥皂水就能洗掉它,碗盘、刀叉也会再度洁净如新。因此,与其让外相征服自己,你应记得染污是可以被移除的,这会让自己具有信心,而且追随法道的整个过程也会变得几乎是愉悦的。

瞋恨、嫉妒、骄慢等感受来来去去,虽然我们所有的情绪状态,甚至所经历的生命都是如幻而短暂的,但是我们仍误以为它们是恒常而无止境的。很讽刺的是,我们不仅看不透这些迷惑,也看不见唯一恒常持续、永不过时的元素——佛性。虽然它与自己是如此的贴近,甚至可能就在鼻尖之前,我们就是注意不到它,反而执着于所有不真实存在的事物,例如假造出「我」这个幻相的诸蕴,还把「苦」与「苦因」误认为快乐。我们擅长建构将自己束缚于轮回的罗网,却无力拆解它——即使我们想要,也没有能力办到,更何况我们其实并不想要这么做。例如,我们求学获取资格而找到工作,不仅为了糊口,也为了强化自我存在的稳固信念。我们与友人交往,并非因为性喜群聚,而是为了一旦感到不安或寂寞时,有人可以保护或安慰自己。我们订婚,使得彼此的关系比光是约会更加坚实;继而结婚,则是期望两人的关系因此更加有保障;更理想的是再生个孩子,因为孩子终于会让人感觉家庭能恒久维持。

广义而言,我们提倡民主的概念以做为达到自由的方式。然而事实上,这只是另外一个锁链——我们投票选上大位的人,以我们之名做出灾难性的决策因而桎梏我们,不仅毁损自己的国家,还造成世界其他国家经济与环境的大灾难。这些,就是我们将自己捆绑于轮回的方式。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不是为了快乐 — 前行修持指引》17 第一章 6

第一部 我们为何要修持前行

第一章 佛法有什么好处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誓戒

做为初学者,如果你对自己有信心持守的一、二件事立下誓戒,会是很好的开始。例如,试着发愿绝不夺取人命,这是相当容易做到的事,因为在我们之中,即使最不持守戒律的人也不太会养成杀人的习惯。如果你未曾立下这个誓戒,虽然你不太可能因为违犯杀戒而积聚恶业,但也不会因为不违犯杀戒而积聚善业。可是一旦你立下誓戒之后,在你不杀害任何生命的每一刹那,包括睡觉或上网的时间,你就时时刻刻在积聚善业。因此,选个容易做到的誓戒当作开头,然后随着勇气与热诚逐渐增长,你就可以增加誓戒,例如发愿要永远给他人忠告,或不生起分别心等。

我们要永远记得,佛教修持里的誓戒,只是佛法千百种方法中的一种,本身并非目标,你是否应该做此修持?当然应该!我非常推荐大家这么做,因为萨迦·班智达(Sakya Pantida)说,立过誓戒与未曾立过誓戒的人,两者的差别就如同拥地耕种的人与拥地而任其荒芜的人一般。

从幻相与迷惑中解脱

如同佛陀在《金刚经》(梵 Vajracchedika Prajnaparamita)中所说: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我们生命中的每个面向、每个刹那都是如幻的。根据佛陀所说,它就有如你看见虚空中有个黑点,但不清楚它是什么,在用力注视之后,终于看出那是一群飞鸟。它也像空谷中清楚的回音,其声音就如同有人真的在对你呼喊一般。生命只不过是感官幻相的相续之流而已,从显而易见的名声与权力,到比较不易分辨的死亡、流鼻血或头痛等,都是如此。可悲的是,大多数的人都相信他们的眼睛所见,因此佛陀所揭示有关「生命的如幻本质」的真谛,让大多数的人都难以「下咽」。

当了知我们所见到的、所经验的一切都是幻相时,会发生什么事?当解除那些幻相之后,留下来的又是什么?从幻相中解脱,就是将虚妄的显相(Perception)[译注9]所带来的一切限制完全去除,从而全然转化我们的态度。因此,「解脱」意指从误认幻相为真实的迷惑中解放出来。然而,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想要」解脱,必须「想要」获得证悟。只有在培养出对证悟真诚的渴望时,我们才会自动地在世俗层面上学习如何「不想要」具有野心。这种渴望不易生起,但是如果缺乏它,毫无目标地踏上心灵之道是绝无意义的。

世界上有上百万的人,对某种形式的禅坐、瑜伽或众多被广为宣传的所谓「心灵」活动有兴趣。仔细检视人们参与这些修炼的原因,就会发现他们的目标并非为了从迷惑中解脱,而是迫切地为了逃避忙碌且不快乐的生活,而渴望健康、无压力且快乐的生活。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只是浪漫的幻相而已。

既然如此,那么这迷惑的根源在何处?主要是在我们的习气,以及与习气连带的行为。当然,没有任何精神正常的人会自愿生活在幻相中。然而,我们是一种矛盾的生物,纵然已经确信自己应该弃绝一个建立于自我欺骗的生命,我们却仍然紧紧抓住造成无尽迷惑的习气。难怪往昔的大师们会说,虽然每个人都渴望免于痛苦,但大部分的人都不愿意放下;虽然没有任何人想要痛苦,但我们却发现自己无法不被轮回所吸引。

译注9:显相是指根据个人不同的习性与精神修行的发展,因而在眼中显现者。引用巴楚仁波切所说,有三种显相:(一)染污显相:六道众生由于误解而自其意识中生起的显相,又称为「情器的不净染污显相」。(二)緣起、幻化的显相:对于八种幻喻,行者不执其为真实,这是十地的诸菩萨在其座下时的显相。(三)真实,圆满、智慧的显相:当行者已证悟一切事物的本然状态时,外境与众生都显现为三身与智慧的示现。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不是为了快乐 — 前行修持指引》16 第一章 5

第一部 我们为何要修持前行

第一章 佛法有什么好处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听闻与思维佛法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梵 Uttaratantra)中,礼赞智慧超越一切。他说:

入禅定消三界火 已胜梵天最上位

不若受持一句法 所生净福胜禅定

(设若有人其禅定能消除三界一切烦恼火,并已达梵天境界之成就,甚至进而能做为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修持方便。又有人仅听闻此法一言,却充满信心,此人所得的福德更胜禅定之福德。)

布施唯能得享乐 持戒唯生天界中

禅定能除烦恼苦 二障唯般若能除

是故般若为最胜 彼因则为闻此法

(何以故?布施仅能带来财富,持戒能引导我们投生善道,禅定能祛除烦恼,然而只有般若〔智慧〕才能完全去除烦恼与所知障。因此,般若是最殊胜的,而研读此法即是般若之因。)

对于我们而言,轮回一直是如此精密而完美的呈现;但藉由听闻佛法,我们开始发现其本质上隐藏的过患,以及其令人讶异的脆弱性。同时,随着轮回的真相渐次地暴露出来,我们也开始发现涅盘并非一如先前所想像的那般无聊或难解。相反的,涅盘殊胜的力量与功用,突然变得非常明显,让我们开始更能分辨有价值的行为与伤害性的行为。

对于想要获得证悟的人而言,虽然听闻佛法是不可或缺的方式,但它并不容易,因为听闻一系列的话语是一件事,而要全然了解所听闻的内容,又是另一件事,这完全要依赖自己到底积聚了多少福德而定。

 

依自己的能力而修持

大致而言,我们修持什么,以及修持多少,基本上都取决于我们的能力、工作与家庭状况,以及有多少时间可以使用。这些都是完全有效的准则,因为是佛陀本人所认许的——就如某个村里屠夫的例子。佛陀在世时,允诺一个屠夫不在夜间杀生的发愿,但为了维生之故,他仍在白天杀生。最后的结果是,这个屠夫后来投生于一个近边地狱中,他在那里,白天受尽痛苦的折磨,而一到夜里就享乐无尽。

在这则故事中,佛陀告诉我们,虽然此人以杀害牲畜为业,但职业不能阻止他或跟他同样的人成为心灵修行者。然而,关于佛弟子最大的一个误解,就是我们若非成为如密勒日巴(Milarepa)般的隐居瑜伽士,日复一日、经年累月地修持,否则就必须成为僧众。如果屠夫都能成为修行者,那么士兵、渔夫、娼妓们也必然可以。事实上,任何人都可以是佛法修行者,不论你的生命状态、生活方式如何,没有任何事物能阻止你修持佛法。而且,纵然大部分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一个人是否必定要成为比丘、比丘尼或瑜伽士才能做为佛教徒?绝非如此!有关这个屠夫的故事,其中有个面向也许需要加以澄清。如果我们误以为佛陀要求屠夫夜间不杀生是在认许谋杀,那就错了,这完全不是如此。发下誓愿只是一个踏脚石,藉此引导屠夫到一个无须以杀生来维生的状态。事实上,一切佛教的修持都有如在证悟之道上的踏脚石,其本身都不是终极的目的。例如,佛陀教导比丘们观修「不净」,观想女性只是由血、脓、肉、尿、屎等基本生理组织所组成,这并非认许贬低所有女性,而是用来帮助比丘们远离一己的欲望,他绝对不是要将比丘们都变成厌女症者(misogynist)。

一般而言,佛法总是相当宽容的,而且当你踏上佛教之道的第一步时,也会根据自己许可的状况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这也理当如此。如果受到佛法吸引的人,立刻就因为必须出家或接受上百条誓戒而放弃的话,那就太遗憾了。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不是为了快乐 — 前行修持指引》15 第一章 4

第一部 我们为何要修持前行

第一章 佛法有什么好处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克服贫困的心态

我们许多人都自觉心灵贫困,根据康楚仁波切的说法,这是因为我们从不停止对舒适与快乐的欲求之故。除非克服这种贫困心态,否则我们大部分的心力永远会忙于想要确保更多个人的舒适与快乐,如此一来,要放下任何事情都很困难。甚至连那些自认的心灵修持者,都会发现自己无法做到放弃个人舒适与快乐所必要的那种超乎常人的尝试。

在此的问题是,从表象、世俗的层面上来看,一切心灵之道的事物——特别是佛法——都似乎毫无用处,而且全然浪费时间。我们是实用主义者,我们喜欢建造能让自己舒适且快乐地居住于其中的房屋。因此,建造一座没有卧室、厕所或任何功能的佛塔,会让我们觉得纯属浪费。但是,就如同康楚仁波切所说,若我们仍然对于「世俗的价值与理想可能有点用处」的想法有些微执着的话,我们就很难去从事如心灵修持这种明显看似无用的事,而且要切断与世俗价值捆绑在一起的习气,尤其是与物质财富有关的习气,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吉美·林巴曾说,在此末法时期,人们以追随上师的弟子人数多寡以及寺院对其弟子们的影响力大小,来衡量佛法的兴盛与否。然而,从纯正佛法的观点来看,「财富」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对佛法修行者而言,「财富」不是金子、银子或银行存款,而是「知足」,是你认为自己已经足够、别无所求的那种感觉。吉美·林巴更说,虽然出离者或许不必然会渴求更多财富,但他们可能会渴求名声。他警告修行者,这比渴求财富还更糟糕。

要贪求「圣财」

我们不论是渴求世俗财富或「圣财」(noble wealth),两者都得之不易。我们为了获得世俗财富付出多少努力,为了圣财——出离心、慈爱心、虔敬心与大悲心——更应该加倍努力,特别是在心灵之道的初期。

怙主顶果·钦哲仁波切曾说,佛法修行者对于他们所领受、研读、修持的教法数量,永远都不应该觉得满足,因为「法财」(wealth dharma)是唯一值得拥有的财富。往昔有为数惊人的上师、圣者、学者,他们完全了解这个真谛而心甘情愿地以生命换取一句法语。他们也充分理解,当我们临终时,虽然必须放下自己的身体、家园与银行存款,但佛法却是我们可以带着走的唯一财富。

如果你憧憬圣财,而且想要自己拥有一些的话,首先需要一些基础训练。很实际来说,生起对心灵之道的真心喜好,就如同昙花一现般地稀有,因此,以它来确保心灵的未来是不够的。而真诚、由衷的启发与渴望也极为稀有,你可能一辈子都等不到一次这种经验。生起对轮回真正的厌离与反感,也同样非常稀有,由于这些感受都不容易自动生起,你必须去造作、制造它。因此,对于心灵之道的新进者而言,一个首要的工作就是调整自己的基本假设,然后伪装它。将轮回「装作」是令人厌恶的,一开始可能会感觉奇怪又不自然。但是,经由一再地修心来接受这个事实,真正出离的感受终将在你心中培养出来。虔敬心、信任心、自足感、伤悲之心也都是如此,一旦你造作、强化这些情绪的时间够久,它就会自动变成真的。因此之故,初学者要能安于接受自己大部分的修持都以「伪装」做为基础。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