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为了快乐 — 前行修持指引》10 导言 5

导言 — 调整你的心

死亡的确定性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我们必须向上师、诸佛与菩萨祈请,请求他们赐予加持,让我们因而能衷心体悟死亡的确定性,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自己这个事实——「自己与所有认得的人都随时一步步接近死亡」。当然,我们都不是白痴,所以都知道自己不免一死。但我们还必须与更糟的事实相处,那就是自己何时会死,以及死亡将如何发生的不确定性。随着我们对因、缘、果的信任与尊奉愈加增强,我们更要一再地思索这个不确定性。

我们要常常提醒自己「死亡」与「业」,因为令人讶异的是,大多数的人很容易忘记这两件事。时常忘记「业」的一个明显征象,是我们有太多的抱怨——对佛陀、上师、丈夫、妻子、友人或街上的陌生人。例如,想象有个固执的人坚持要在悬崖边上的土路驾车,有人告诉他这条路很危险,而且饮酒驾车更是自找麻烦,但他完全忽视这些忠告。有一天,他喝得烂醉,又在悬崖边上加速前进,于是车子翻下了悬崖,在他摔落崖下石堆之前,在最后的几秒钟,他还在抱怨这是多么地不公平。这,就是人生的写照。如果能检视所有我们经历过的悲剧之因,就会发现自己是如何有系统而精确地安排了所有的因与缘,因而确保了我们所经验的果。然而,我们只是不断地抱怨!这显示出你对因、缘、果缺乏理解,且对佛、法、僧缺乏信心。

巴楚仁波切曾说,天底下并无所谓「佛法修持」与「世间法」两者都圆满的人。如果我们遇见某人似乎两者都圆满,那么他的善巧很可能只是根基于世俗的价值。误认为修持佛法会让自己平静,而且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这是个极大的误解。佛法并非一种治疗;相反的,佛法其实是专门设计用来翻转你的生命的,而这也是你来报名参加所想要得到的。因此,当你的生命四处碰壁时,为何要抱怨呢?如果你修行,而生活却未翻覆,那么这是你的一切所为皆未生效的征兆,这是佛法与「新时代」法门——诸如灵气(aura)、人际关系、沟通、舒活(well-being)、内在孩童(the inner-child)、与宇宙合一、拥抱树木(tree-hugging)等——的分别。从佛法的观点来看,这些花样都是轮回众生的玩具,也是很快就会令我们感到无聊麻木的玩具。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