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三、布施品 25、胜者王求福德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三、布施品 九

–索达吉堪布

 

在场比丘听完佛陀所述福力王殊胜福德后,纷纷请问释迦牟尼佛:“福力王以何因缘能成国王?且又具如此广大之福报,可满一切众生所愿?”

释迦牟尼佛于是开始为众人细说原委:“久远之前有一如来正等觉,号尊胜如来者,出世说法、广利众生,此如来于事业圆满后示现涅槃,众人为纪念如来便为其造一遗塔,塔成之后又行盛大开光典礼。当此之时,数十万人众聚集一处举行仪式,中有一比丘便趁此机会于每日午后为大众宣讲佛法。

离王宫不远处住有一赌徒,名为胜者。其妻名胜姆,其子名胜他,一家三口因赌徒嗜赌如命而艰辛度日。胜者日日在外狂赌,赌至最后,所有家当仅剩两件衣服、一把伞、一双鞋及五枚贝壳,除此之外,所有家当已被他输得一干二净。胜者面对家徒四壁,痛苦哀号道:‘呜呼!不积福德以致沦落受苦,真乃人间可叹可怜之事。’他边说边长叹不止。

尽管未从赌场捞着任何利益,赌博成性之胜者依然再次穿上仅有鞋履,随身携带此身仅剩之贝壳、伞,又一次前往赌场进行最后一次赌博。途中经过那位比丘讲经说法处时,胜者耳旁亦偶或飘来数句比丘言词。不料胜者无意听到后倒生起些微欢喜心,受好奇心驱使,赌徒胜者欲听个究竟。于是他便脱鞋坐于地上,又将伞放下,以恭敬心认真闻法。

当时说法上师亦宣说此偈:‘积福得安乐,故人当造福,精勤常积累,对福生信解。’赌徒闻听之后心中想到:看来唯有造福之人方能真享安乐,而我之所以如此痛苦,皆因从未积福之故。不过欲造福德,我又从何做起?想到这里,胜者便上上下下将自己打量一番,除却两件衣衫、一把伞、一双鞋、五枚贝壳之外,此身已一无所有。胜者转念想到:如将贝壳、衣服供养上师,我自己定会饿死;若不供养,我又会因不积福德而致死于困厄,更何况来世还要遭受更大苦痛。不如干脆先造福德,而后即便饿死也不足为惜。如此一来,尽管饿死但却可因之积累福德;如无福德,来生痛苦不知又要如何承受?还是供养上师为妙。赌徒终于下定决心要将衣服、贝壳等物悉数供养。

实施源流应化事迹–度弟难陀

正前思后想之际,说法比丘又宣说一偈:‘造福勿迟延,否则成罪业,速速广行善,断除造恶心。’胜者听罢又想到:上师已说行善万勿拖延,务必尽快做到,我又在这里踌躇犹豫做甚?我应立即供养!想及此,正当上师于狮子宝座上说法之时,他便将伞供上,又把一双鞋放于上师脚旁,五枚贝壳也放在上师足上,还将一件衣服也脱下搁在上师脚上。如此做时,胜者内心于上师生起极大信心,以至全身汗毛竖立。

赌徒又于上师足下以恭敬心猛厉发愿道:“以我今天供养、发心之功德力,愿我自此以后永离贫穷之苦,生生世世拥有大福报,且能成为人天尊主;愿我一切所欲所求皆能从虚空中降下;愿我将来转世降生时能现出种种瑞相,并现出五种宝藏,大地遍满珍宝。”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三、布施品 25、胜者王求福德”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三、布施品 24、福力王有大福德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三、布施品 八

–索达吉堪布

 

以前有一明力国王,其王妃名隐姆。王妃先产一庄严之子名色力,后又连续生下三个小孩:精进、裁缝、智慧。不久,王妃又有身孕,怀孕当天,在其所住宫殿附近突然降下各种黄金雨,王妃头顶上,以珍宝所饰之天人华盖自然出现,众人咸感稀有难得。明力国王便向相师询问原因,相师答言:“大国王,这种瑞兆乃表明王妃胎中有一胜妙孩童,以此因缘,他福德力将会广大非常。”

此时隐姆心中想到:我欲坐于狮子座上,头顶有白色宝伞,宝珠做柄之拂尘亦自然出现,且有人为我执持。若能实现此等景观,该为何等善事!想到这,隐姆便将想法说与国王。结果王派人按其意愿一一实现,如此一来,隐姆心中自然不复再生此类念头。

有时隐姆心中又暗自梦想:自己应坐于金银宝座上,且亲手以财宝布施、周济天下穷人。有时隐姆又想到:我应将所有关进监狱之人尽皆释放。隐姆有时还想逛逛花园。她甚至想到:以我谛实语之力,愿我能坐在天人狮子座上对众人宣说佛法,天人要是再能帮我广宣佛法该有多好!这个念头刚一出生,天人立刻帮她满愿:她端坐狮子宝座上,宝座自然腾空而起至七人高之虚空安立。此时大地震动,又现出各种珍宝所成之天人华盖。很多人都目睹了王妃福德力,便用香、花以作供养,到她面前恭敬合掌。王妃亦前所未有地作偈庆贺:“积福得安乐,故人当造福,精勤常积累,对福生信解。”

作偈完毕,虚空中传出“善哉!善哉!”等善妙音声,又自然传出天人乐器美妙之音,且降下天衣雨。

明力王等众人皆欣喜若狂,天人又将自己身上天衣、饰物取下,用以装饰宝座。众人亲睹之后,都赞叹隐姆福德之力。

九月过后,一日阳光普照大地之时,王妃产下一相貌端严太子。此刻,大地震动六次,天降七种宝雨于王妃所居宫室附近,王宫其他地方也降下妙衣雨,明力王治下国土遍洒悦意花雨。所有草木均开花结果,和风细雨适时出现。待太子降生后,四大天王将天人狮子宝座送来供养,帝释天也用绸缎包裹宝伞、珍宝手柄拂尘立于太子面前。三十三天天人则以天衣制成之华盖供养,还有些以珍宝供养。亦有天人供养天衣、鲜花、香水、花鬘,虚空中阵阵传出天人种种美妙乐音。

如此广大之城市中,沙砾石子自然消失;彩旗鬘、飞幡、胜幢相继树立;檀香水遍地洒满;众人手中多捧香炉;鲜花种种而为装饰,所有这一切均使明力王治下国土与天人花园无有任何差别。

森林中又自然出现一百头大象;一百匹母马亦同时生出马驹;所有粮食不经耕种即自然成熟;宝座下现出五种珍宝宝藏,人们无论如何取用也享之不尽。

实施源流应化事迹–请佛还国

所有在场众生心境此时全部处于慈悲状态中。而隐姆所生之孩童,从小就具大神变,且能回忆前世。他常常眼望四周,高声念诵其母所作之偈:“积福得安乐,故人当造福,精勤常积累,对福生信解。”诸天天人为庆贺此王子降生之福德,也纷纷造偈赞叹。国王、大臣、百姓皆谓生下一如此具福德之人实为稀有,明力王欢喜莫名,立刻开始广行布施以为庆贺,结果国王财富反而因之迅速增上。

为新生王子行贺诞仪式时,明力国王正式为王子取名福力,并将福力太子交与八位姨母喂养。福力在众人精心呵护下,就如水中莲花一般飞快生长。稍稍长大后,福力即开始学习文字语言,并很快精通。又学习太子所应掌握之五明学问,亦轻松驾驭、无所不精。不唯智慧超众,王子天生就具清净信心、善良心地;恒愿自利利他;深具广大悲心;又尤喜行持善法,慈爱关照一切众生;还性喜布施,愿将自己一切身、命、财物尽皆布施与众生,真可谓毫无贪心与吝啬心。特别是当其目睹贫穷之沙门、婆罗门等众生时,就连自身血肉也愿舍弃供众。

有时面对乞讨者,福力王子就以悲心观想他们,同时心中祈愿:若虚空中能降下财物该有多好。结果因其福德之力,所愿财物自然降下。大众咸感神妙难测,百思不解其中密意。一时间,福力王子多次凭依此种方式圆满众生愿望。以此缘故,王子美名传遍龙宫、人间,乃至梵天世界。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三、布施品 24、福力王有大福德”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三、布施品 23、普度王子行布施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三、布施品 七

–索达吉堪布

 

普度王子行布施之公案与上文所述义成王子布施公案内容大致相同。

很久以前,在一个名叫西步瓦的地方有一位普胜国王,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他太子,名叫普度。

普度向来乐善好施,广行布施时甚至将本国最珍贵的如雪山一般洁白的大象送与利红国王派来的一位婆罗门。当时,所有西步瓦民众均感不满,便纷纷将之告于普胜国王处。国王尽管内心不情愿,但迫于民众压力,无奈之中只得将太子驱逐出境。

王子之妻名为玛直,一子名查瓦江,一女名智娜增,此时便与普度王子一同启程离开家乡。

一路之上,多亏有四匹健马拉车前行,但不久就被一婆罗门全部讨要而去。普度欢喜布施后,便自己亲自拉车带路。后有四名夜叉望见王子疲累不堪,便化作红色野兽形象帮助拉车,这让妻子玛直顿生欢喜心。

走不多久,又逢一婆罗门前来索要大车,普度王子就将车子完全布施与他。剩下路途中,普度背负查瓦江,玛直背负智娜增,一家四口艰难步行迈向目的地。

诸夜叉看见普度王子劳累难支后,就再次显示神变缩短了原先遥远路途,将他们快速、安稳送抵一处能望见所流放之山的地方。这样,四人很快就抵达了最终栖息地。

来到山上后,他们发现了一处悦意舒心之茅棚,便决定定居于此。

一晃又是半年飞逝,其间,王子一直苦行不辍,而玛直也辛勤承侍。恰在此时,从遥远地方又来了一位婆罗门,受其妻命令前来讨要两小孩以做仆人,王子未加犹豫就答应下来。听到二人对话后,两小孩异常恐惧,便眼巴巴地望着自己父亲,眼里充满祈求与哀怨。普度看到后心生悲悯,但还是不忘向他们晓之以理:“我并非狠心将你们送与他人,与你们分别亦令我痛心难过。不过为获无上菩提,父亲才将你二人布施与他,希望你们兄妹不要难过、怨恨。”

实施源流应化事迹–假孕谤佛

普度说完又转向婆罗门:“我将两个小孩均已布施给你,只是孩子母亲尚在山上采摘野果,希望你能等她归来,明日再带小孩上路也不为迟。乘此机会,也可为他们略作装饰。”婆罗门则心下思量:此女人恐为狡诈之徒,如这样等下去,她若回来必定障碍王子将儿女布施与我,我岂能坐此等她、自丧良机?!此时普度王子为安抚婆罗门又说道:“我妻子实为我修行之最好道友,她绝不会障碍我行布施。不过如你定要此时出发,我也只能悉听尊便。”言毕,普度又补充道:“我这两个孩子不大会当仆人,我尽管将他们布施与你,只恐你日后未必满意。何况我父王若发现他俩,也必会将孙儿赎买回去。”婆罗门放肆说道:“诸国王就如毒蛇一般野蛮、暴虐,我又怎敢亲近?万一不幸被国王发现,他定会从我手中抢走两个小孩,要么就会严加惩罚我。故我只能将他俩交与妻子,不让任何人发现。”

普度王子将两小孩叫至身边,慈悲说道:“到婆罗门那里去后定要好好当仆人。”婆罗门则不耐烦地对孩子们恶狠狠说道:“快点出发!”接着又用粗暴言词将他们驱赶上路。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三、布施品 23、普度王子行布施”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三、布施品 22、义成王子广行布施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三、布施品 六

–索达吉堪布

 

以前有一牙瓦国家,国王善妙以佛法治理国家,下辖六十小国,统领八十城市,拥有五百头大象、四千大臣、两万王妃。众王妃开始均无生子,后有一王妃终于怀孕。待太子降生后,两万王妃乳房均流出乳汁。见此瑞相,大众皆感欢喜,就为太子取名义成。

义成王子十六岁前已娴熟掌握文字、战略战术、工巧、音乐,所学技艺无不精通。王子经常承侍于父母膝下,国王、王妃亦为爱子单独造一宫殿。

义成王子从小就喜布施,恒愿飞禽走兽等所有众生都能离苦得乐,并常造布施赞叹文。后王子长大,娶另一国家公主曼德为王妃。曼德秀丽端庄,嫁于义成后生有一男一女两个孩童。

一次王子出宫巡游,看见帝释天所幻化之众多贫穷者,回宫后便向善妙国王请求作广大布施,布施干净所有国库财富。国王欢喜开许,义成王子乃得以大行布施。

牙瓦国有一宝象名斯达亚,与牙瓦国比邻之一敌国对此大象觊觎已久,因此大象具有能战胜与之作战之敌人等不共功德。敌国派出八位婆罗门前往义成处讨要,义成答应给他们其它大象,但均遭八婆罗门拒绝,他们只求能得到斯达亚大象。义成王子无奈说道:“此大象乃国宝,父王待它与我无二无别。如我将大象赠与你等,父王定会将我驱逐出境。”

义成王子说完心下暗想:我以前行布施时从未违逆过众生心愿,现在为得无上菩提又有何物不可布施?我可将大象赠与他们,然后令其马上离开便罢,否则父王一定会将大象抢回。想到这里,义成便将大象送与八位婆罗门,又命他们快快离开本国,八位婆罗门就牵着大象飞快跑掉。

闻听斯达亚大象被送与敌国后,牙瓦国臣民均感恐惧异常,众人议论纷纷道:“有此宝象,国家方能繁荣昌盛。更何况这头大象实在与众不同,它之强劲力量能抵六十头大象。如果将之布施给敌国,敌国则可凭之轻易摧毁我国。这可如何是好?大象已经赐予敌国,加之国库又已被布施一空,如此看来,义成王子将来连妻子、子女亦可一并布施。”国人议论到沸沸扬扬之时,善妙国王也有所耳闻。他问王公大臣道:“此事当真?”大臣回答说:“太子确已把斯达亚大象送与敌国。”听到这番话,国王立刻从宝座上跌落于地、昏死过去,王妃也感震惊、恐惧不已。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领徒投佛

众大臣此时则商议如何处置王子,有人道:“应将义成双脚砍断,只因他依靠双脚走到象群中去之缘故。”也有人说:“因他手牵大象将之送与敌国之故,应砍断他双手。”还有人言应砍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国王闻言,心生不悦,乃道:“我太子义成喜行布施,且对善法有信心,如此残害实不应理。”当此之时,恰有一大臣建议道:“如是打、砍、杀皆不合理,不如让太子十二年中不得回国,将其流放在外以作惩罚,同时又可令太子羞愧难当,不知此计能否称意?”国王点头称是,便接纳了这项建议。

国王又召太子进宫询问道:“是你赠与敌国大象?”太子答言:“是。”国王又问:“为何不经我开示就将之擅自布施与敌国?”太子辩解说:“父王以前确曾答应过孩儿可任意布施一切,难道父王已忘自己之开许?正因已得到父王同意,故我未再请示。”善妙国王掩饰说:“我所开许仅限一般财物,谁又同意你将宝象布施?”太子抗争道:“所有财宝既然均属国王,又为何单单要把宝象开列出去?”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三、布施品 22、义成王子广行布施”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三、布施品 21、慈力王布施血肉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三、布施品 五

–索达吉堪布

 

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为统领赡部洲之慈力国王,治下有八万四千小国。慈力王乃一大慈大悲之人,一贯以四无量心教导臣民行持十善法。以此缘故,专事危害众生、散播瘟疫、挑起战争之饿鬼,以及以人血肉维生之恶性魔鬼,皆无法获取饮食,因而身体日渐羸弱。此时尚有五夜叉亦无法损害众生,并因之而愤愤不平。五夜叉一日于一寂静处见一牧童,就详细向其描述饥渴难耐之近况。牧童闻之则言:“我等国王慈力王慈悲心切,他定可解除你等痛苦。”

五夜叉便前往王宫,问国王道:“我们本应以人之精气血肉滋养身命,怎奈国王令人民皆行十善,使我等再也无法找到饮食。眼见我们身陷痛苦之中,国王能否多加慈悲怜悯?”

慈力王听后立即对这些夜叉生起真实无伪之大悲心,他随即出自身血,又用器皿盛之喂饱五夜叉。布施完鲜血过后,慈力王又挥起锋利宝剑割掉自身骨肉以布施夜叉。五夜叉喝饱吃足慈力王血肉后心满意足,并从此息灭危害众生之暴虐心。王又令其行持十善法,五夜叉均依教奉行,并在慈力王前猛厉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慈力王又发愿道:“我现在以血肉满足你们,待我成佛时,愿我能以清净戒律、等持、智慧遣除你等贪嗔痴三毒,使你等夜叉皆获安乐涅槃。”

因果经云。世尊即与优楼频螺迦叶兄弟三人。及千比丘。往王舍城。诣频婆娑罗王所。
王与百官出城迎佛。佛为说法。大王。此五阴身。以识为本。因于识故。而生意根。以意根故。而生于色。而此色法。生灭不住。如是观者善知无常。如此观身。不取身相。则能离我及以我所。若能观色。离我我所。即知色生。便是苦生。若知色灭。便是苦灭。若人能作如此观者。是名为解脱。
王闻法已。大臣人民。得法眼净。时王白言。我从今日。供养世尊。住于竹园。佛言。大善。
王勅诸臣。速于竹园起诸堂舍。惟愿世尊。往住于彼。佛与比丘。及无量诸天。前后围绕。作诸伎乐。与王俱往竹园。
时王手执宝瓶。盛以香水。于如来前而作是言。我今以此竹园奉上如来及比丘僧。唯愿哀愍。为我纳受。
诸王见佛。最为其首。诸僧伽蓝。最为始也。

后来当释迦牟尼佛成佛时,五夜叉就成为当时之五比丘。因释迦牟尼佛曾发愿无论转生何处,都要调化他们,故而当世尊第一次转法轮时,五比丘就同获圣果。

慈力王布施过后之身体,后依帝释天奉献之药物而得以愈合,身体又恢复如前。赡部洲普天同庆,众生皆感安乐。

其他经中又说,当释迦牟尼佛有一世做金刚力国王时,曾专门砌成用作布施之房屋,广行布施以利益众生。同时也用自身血肉布施五夜叉,大致经过与上文基本相同。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