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四、持戒品 43、婆罗门子智慧抉择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四、持戒品 四

— 索达吉堪布

 

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为一婆罗门儿子,当时有一大臣广闻博学,知识渊博,婆罗门子便在大臣处听闻吠陀教授,随后就精通一切以吠陀为主之学问技艺,并因此而深获上师特别关爱。

一次,大臣为观察众弟子心性差异,便告诉他们说:“我现在已陷经济困窘状态,贫穷无财、一无所有。”众弟子皆对上师恭敬爱戴,于是他们便开始化缘,并以化缘所得饮食供养上师。谁料上师却说道:“我无需你们辛苦化缘,如欲真正帮我,则可为我募集一些钱财。”弟子们为难应对:“我们现在无此福报,只能以化缘行乞。供养我们之人实乃微少,若欲在婆罗门中招集财富,我等既无办法也无能力。”

上师则进一步“启发”道:“发财一般需通过学问才能得致,怎奈我现已人老力衰,无有办法再行此举。”弟子们坚定说道:“如有我们可为你尽力之处,请尽管吩咐。为报答传法之恩,我们会为你竭尽心力做一切事。”上师这时就故意说出所有想法:“一般心志脆弱、不坚强之人怕难以成办,但你们还是应当想方设法助我广集钱财。古人云:‘穷婆罗门可偷盗,无财无富即贫穷,无人知晓窥见时,即可窃取他人财。婆罗门依此积财,偷来钱物归自己,若能亲夺众人财,此乃对师大护持。’”众弟子听到后不经观察,即刻应承下来。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为王说法
宝积经云。尔时世尊。告父王言。我所说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味亦善。淳净无杂。清白无染。显说梵行法。一一分别解说。
所谓六界。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六触入。眼耳鼻舌身意识境界。若缘顺境。生于爱心。缘于违境。则生嗔恚。于中庸境。生愚惑心。如是三事。起贪嗔痴。因贪嗔痴。堕四恶处。轮转生死。无解脱期。
大王。如是作业果报。皆不失坏。无有作业者。无有受报者。但随世俗故有。非第一义。大王当知。一切诸法皆悉空寂。一切诸法空者。是空解脱门。空无空相。名无相解脱门。若于无相。则无愿求。名无愿解脱门。
一切法皆具三解脱门。究竟涅槃界。决定如法界。周遍虚空际。当知诸根如幻。境界如梦。
佛说是法时。净饭王及七万释种得无生法忍。尔时世尊即微笑说偈曰。
释种决定智。晓知一切法。
人中命终已。得生安乐国。
面奉无量寿。住安乐国已。
无畏成菩提。

而此婆罗门子则素来禀性善良,他听到上师所说话后即认其并不合理,故而一直未肯抬头。上师看见后,觉得此人可能尚具一定智慧,便欲亲自对其观察一番:此人是不敢偷窃,还是对我漠不关心?或者觉我所言不如法而不愿听从?我应再三观察。上师一边想一边就对此婆罗门子说道:“其余婆罗门弟子听说我贫穷后皆不忍心坐视不管,他们各自都欲发挥自己所能助我一臂之力。而你却低头不语,不知你是对我不关心,还是不敢偷盗?你为何沉默不言?”

此婆罗门子诚恳说道:“我实非不关心上师,也绝非对上师贫穷困苦置之不理,我只是觉得上师所说并不合理,因你所说可于谁都无法看见之时、之处造恶业,实际绝无存在可能。对非天、天人、佛陀而言,有何可逃脱他们眼目观照之事?认为自己造恶别人不知,真乃愚痴之见。你自己就已了知自己为非作歹,这怎能说无人知道?此乃自己亲知、亲做之铁定事实。如此看来,这样行事焉能无有过失。所以我对如此行事毫无兴趣,亦不敢恭维上师所定计谋。”

上师听到后非常高兴地说:“你为真正明了如何取舍我所言含义之人,绝不肯为财富而丧失自己智慧,真乃了不起之大智大勇。若一人以无惭无愧心违法行事而得天王果位,还不如自己亲捧破旧器皿前往敌人门口讨食过活。”

婆罗门子闻言后开始赞叹上师妙计,并高兴说道:“所言正是!所言正是!”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四、持戒品 42、和气四瑞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四、持戒品 三

— 索达吉堪布

 

久远之前有一地方名为嘎西,其地长有茂密森林。森林中栖息着一只羊角鸟、一只山兔、一只猴子,还有一头大象,四动物和睦相处,远离一切争论,欢乐、祥和安稳度日。一日,四动物商议道:“我们应恭敬最年长者。”于是经相互协商后,大家一致同意以烈卓达树作为参照,对比相互之间长幼顺序。羊角鸟建议说:“你们均应谈谈各自小时候所见树之身量。”

大象首先发言道:“我们年幼时见到此树,它有与我现在身体同等之高度。”

猴子紧接着发言:“当我小时候与猴群看见这棵树时,它有我现在身体同等高度。”

听罢二位所言,大家一致公认道:“象与猴子比较,当属猴子年岁较长。”

山兔则接过话说:“我小时候,这棵树尚只有两片嫩叶。我还舔过这两片叶子上的露水。”

于是大家又评议说:“与前二位比较,你山兔应算年龄较老。”

羊角鸟最后说:“无论怎样,这棵树你们幼时都见过。而我以前只吃过这棵树之种子,在此地撒下不净粪后,它才能破土而出并日益长大。”

其余三位伙伴则一致说道:“我们当中数你年岁最长,大家理应对你恭敬承侍。”言罢,猴子首先对山兔、羊角鸟礼敬一番,山兔则对羊角鸟恭敬顶礼,而大象则对其余同伴皆恭敬承侍。自此之后,四动物间无论日常起居或行走外出均按长幼顺序次第相偕。有时行进到山势较陡地方,大象身上蹲立猴子,猴子肩扛山兔,山兔头顶站立羊角鸟,煞是老幼有序。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再还本国

四动物共同发愿行持善法,羊角鸟告诉诸位道:“我们应即刻断除杀生。”大家听后便都问它:“如何断除?”羊角鸟向它们解释说:“我们即便只吃水果、野草,也有杀生与不杀生两种可能。从今往后,我们只应以不杀生方式进食。另外,在我们享用一切物品时,应力断不予取,坚决不拿非我们所有之物。并且在平日生活中,还要戒除邪淫、妄语、饮酒诸过,就连有些含有能令人眩晕陶醉之物的树叶、水果,也不应饮食。”

四伙伴于是开始持守五戒,并一直坚持不懈。羊角鸟后来又鼓励同伴们说:“我们不但要自己守持,还应动员其它众生严守五戒。”接下来,山兔便开始劝所有山兔,猴子就开始劝所有猴子,大象则对同类及老虎、狮子等猛兽苦苦相劝,希望它们均能守护五戒。此时羊角鸟则对它们说:“所有你们无法调伏之无脚、四足、飞禽等等,均交与我来对付,我会想方设法令它们皆守五戒。”

几位好伙伴从此开始想尽各种办法力图令旁生也能行持五戒,在它们带动、劝请下,动物们都能渐渐做到互不损害、如理如法在森林中平和度日,以其厉行善法之因,天人也降下和合雨水。后来,整个大地之上,庄稼丰熟、植物茂密、鲜妍之花满目盛开,整个国家喜获丰收、财富圆满。

人们均亲眼目睹上述国泰民安景象,国王则理所当然地认为此乃自己如理如法治理国家所感得,而王妃、众太子、大臣、城中诸人则以为此乃他们各自威力所感得。国王后来了知此种情况后,心中明白人人都自负认定自己实为令国土风调雨顺、国民平安吉祥出力最大者,于是他便想到看相者那里问个究竟。但看相人却无法看出此中奥妙。

离鹿野苑不远处有一园林,有一受人人恭敬之仙人就居住于此。国王就又亲往具五神通之仙人处问讯:“目前在我治下国土中,众生互不损恼、和睦相处、如理如法安居乐业,天人也降下雨水,以至于林木茂盛、庄稼丰饶。我当然认为此乃我如理如法住持国政所感得之果报,而王妃、城中诸人等又各自以为此乃他们威力所感。请问到底是谁引来如此祥瑞景致?”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再还本国
宝积经云。佛住迦毗罗卫国。尼居陀林。告优陀夷。汝可入城。报于父王。
优陀夷以神通力。飞空往诣净饭王所。时王遥见。问言。大师何来。答言。我为如来乞食而至。王曰。汝可速还佛所。将食奉佛。我今亦当往见世尊。
世尊食已。先现瑞相。时净饭王见瑞相已。敕诸臣言。速办好乘。香花幡盖。往诣佛所。
尔时世尊。为度王故。过于人上。在虚空中自在游行。大梵天王。释提桓因。须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各各执持香花幢幡。供养如来。四天王天。三十三天。诸天子等。在虚空中散天香花。供养如来。
时净饭王见已。心生希有。而作是言。如来作童子时。不以四天下转轮圣王。生于顾恋。今于三千大千世界中。为大法王。统领人天。富贵自在。今此世尊为正法王。我今于此为人围绕。世尊乃有天人侍卫。时净饭王不觉头面着地。礼世尊足。

仙人最终一语道破天机:“这并非依靠国王、王妃或太子等人之能力就能感得,实是你国中四动物威力所致。”国王不觉心生好奇:“我倒要看看它们有何神通异能。”仙人则回答说:“无甚奇异之处可供你观瞻,它们只是严守五戒而已。若你能如此行持,也会给你及国家带来无穷利益。所谓五戒者,是指戒杀生等……”仙人接着便向国王宣说了五戒教义。

国王闻已就发愿道:“我一定持守禁行五戒。”不唯国王如是行持,从王妃到众太子及城中诸人,人人都开始以五戒规范个人行为。

闻听梵施国王与眷属相继守持五戒,邻国也将此消息辗转相告,以至赡部洲许多众生都渐渐以五戒作为日常行持。这些五戒行者死后均得以转生三十三天,而帝释天则对天人眷属宣说原因道:“受人恭敬、于森林中苦行之羊角鸟,率先行持梵净行后,引导世间很多众生都守持戒律。以此缘故,才多有人众死后转生善趣天界。”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就曾为那只羊角鸟;而山兔则为后来之舍利子比丘;猴子为后来之目犍连比丘;大象则为后来之阿难比丘。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变为旁生时,亦能让自他守持戒律。变成人、天等众生后,此类行为更是举不胜举。

另外,释迦牟尼佛为帝释天时,当时有大批非天军队正与天人激烈交战。天人无法取胜,只得败退而回。在撤退路上,天人遇一铁柱树,树上有大鹏鸟刚孵出之幼雏。慌乱之中,天人所骑马车上之辕木撞着铁柱树,结果险些撞落大鹏鸟幼仔。帝释天对驾车者玛得乐说道:“你驾车时万勿触碰大鹏鸟幼雏。”玛得乐辩解说:“我实在无计可施,因后有非天军队穷追不舍。”帝释天正色说道:“我们即便死去也不足为惜,但此乃可怜、弱小幼鸟,一定不能被我们杀害。”帝释天随即命令玛得乐马上返回,结果马车又折返回去。而非天却因恐惧、害怕,顿时四散逃亡。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四、持戒品 41、福光王子出家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四、持戒品 二

— 索达吉堪布

 

无数劫之前,义成慧如来出世说法,当时人寿为一亿年。具光国王即于彼时统治六千万由旬内之国土,国王所居宫殿纯以七宝制成,名为宝光王宫。人人皆谓国王财富圆满,而国王所生太子福光更是相好庄严,福光降生时出现一千七宝宝藏,王宫内也现出七人身量之七宝,且整个赡部洲人众皆生欢喜心,就连身陷牢狱之人亦得到赦免释放。

王子长大后精通一切世间技巧与文艺,净居天天人也于夜晚时分,以偈颂形式为其宣说应不放逸、无常,以及妙欲过失、希求菩提心功德等佛法。他将天人所有话语都牢记心间,在十年中去掉昏沉、掉举、嬉笑、希求财物等过失习气,一直专心思索佛法意义。每当看到轮回众生无有悲心之举动,王子便觉其可怜并沉默不语,进而更是苦苦思考此类问题真义。

父王为令太子无忧欢乐、尽享今生,便在某地特意造出一胜喜城市,城中南北纵贯有七百余条道路,各个畅通无阻。且又遍布七宝铃铛、黄金璎珞、珍珠及珍宝华盖,整个城市完全用此类奇珍异宝而为严饰。国王又栽种一千棵宝树,树与树间皆以六根珍宝线相连,中间多罗树交杂林立千万株。具光国王还为太子安排歌女、舞女各五百名,要求她们务必能常常令太子生欢喜心。为使太子感觉人间妙欲实为胜妙,国王又在各个交通路口,精心陈设摆置乘骑、妙衣、饮食等物,希冀太子能随意享用无尽财富。胜喜城中由珍宝所成之宫殿长达一由旬左右,一百座牌坊严饰之宫殿内,太子享有千万宝床。宫殿所在地尚建有花园,花园中遍植郁郁鲜花;八百棵宝树临风而立;宝梯通达各处;一百零八个狮子口喷泉恒常涌流香洁之水;鲜花常开不败;万千蓊郁绿树以珍宝线相连,微风拂过,悦耳音声不绝于耳;整个花园上方全为珍宝网覆盖以挡微尘……

宫殿中宝座成千上万,每一宝座上皆蒙秀美绸缎;王子宝座则由七宝制成,有七人身量般广大,上铺各种柔软布匹与华丽坐垫;宝座前置有檀香、沉香等各种香,袅袅清香不绝袭来;每日早晚各三次,都有专人遍撒鲜花;宫殿内外黄金旗帜随处招展;珍珠、珍宝光芒自然明亮;宝树上数百飞幡迎风舞动;花园中之众多如意宝天然放光,光明照彻整个世间;飞鸟鸣禽怡然自乐,八哥、鹦鹉、长颈鹤、孔雀、当歌、妙音、共命鸟等等,皆出天籁之音。整座花园与天人花园无有二致,且具足百味甘美饮食。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度跋陀女

当时园中多有十六至二十岁少年,齐集王子身边寻欢作乐;擅长工巧、文艺之年轻人也全部汇聚此处;太子父母爱子心切,又为福光觅来两千万美女,亲友也送来两千万美女,城中诸人亦送来两千万,尚有其他国王赠与太子美女两千万。所有美女均靓丽端妍,且全部年满十六周岁,兼以精通歌舞及种种令男人销魂之术。她们各个满面笑容,娴熟掌握有关引生贪欲之各种技艺。无论身行何处,全身香气都会如青莲花般四溢弥漫。

就在这等温柔乡中,福光太子依然不为眼前美色、歌舞所动,他根本不贪执此类妙欲,且坚定认为所有这些全是毁坏善法之因。他想到:我无需享用这些美女,正如一人如若遭遇刽子手,逃命尚且不及,就算碰到稀有、难得宴会又怎会妄生欢喜?福光太子即如是对美女等各种妙欲均无有任何稀奇、贪爱心。他在十年时间中都恒常思维道:我何时方能从此种与自己不相应之环境中获得解脱?什么时候才能以不放逸之行为精进行持善法?除此之外,他从未执著所谓莺歌燕舞、佳丽如云。

众美女后将太子行径统统上告至具光国王处,她们委屈说道:“你家太子从不享用我们,因他根本就不喜欢我们。”国王急忙与八万国王一同前往太子住处,刚见王子,具光就泪流满面。他跪于太子面前,随后又起身哀告道:“我甚是为你行为担忧,不知你何故不喜欢我们为你所做之事?是否有人对你做下令人不悦之事?若有此事,你不妨直接道来,我定会严惩他们。我为你营造天堂般之环境,能拥有这喜乐园林,还有何等不满足之心愿?你快快说来!如帝释天一般之财富,如天女一般之美女,你样样具足,你实在应该开开心心、痛痛快快与她们共度美好时光。”父王以偈颂方式如是劝说儿子。

深深明了贪执世间过失、已对妙欲彻底生厌之太子闻言说道:“有众生正心甘情愿堕入轮回网,而孩儿则坚定希求解脱,请父王认真听我表白心志:我并非让人得罪,亦无有人对我做令人不悦意之事,只是我自己对世间妙欲已无任何兴趣而已。”王子随即又以偈颂方式将女人过失、诸天人对他所传教言、自己喜欢寂静地之理由,一一向父王娓娓道来。

王子长时间内都呆坐宫殿,同时心生厌烦。他与众多美女只是行、住、坐在一起,从未与她们共陷昏沉、睡眠。福光晚上独自坐于房顶上,夜半时分,他看见净居天天人皆在虚空中任意游走,又听到他们赞叹佛法僧功德,其所宣说令太子浑身汗毛直立、热泪盈眶。他不觉双手合十问天人道:“你们在赞颂谁之功德?你们在空中如此行事,让我听到你们话语后心生安乐。”诸天人则对他回答说:“我们正在讲述、赞叹义成慧如来与跟他同时禅定之比丘功德。”福光太子又问:“此如来是何形象?又应以何种方式见他?”诸天人便详细向其介绍了如来之相好庄严与诸种殊胜功德,王子听到他们对佛法僧之赞叹后欢喜非常,内心从此就专注于佛陀、佛陀眷属与佛法,同时又再次思维贪欲过患。他心中由衷想到:在欲界中被烦恼缠缚而放荡不羁之众生,始终也无法得到真正快乐。他们不仅得不到恒久乐趣,更不用说无上圆满佛果。我一定要见到如来!但若从正门出入,恐众多亲友都会制造违缘,不如从屋顶上直接跳下干脆痛快。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四、持戒品 41、福光王子出家”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四、持戒品 40、大悲心太子勇挑重担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四、持戒品 一

— 索达吉堪布

 

无量劫前有一现喜劫,当时有一世界名极乐世界,有一如来名如山王如来者出世说法。此时有一转轮王名为善严,拥有一千太子。整个世界人寿长达七亿年。

国王、一千太子、众王妃都对如山王如来恒作种种财物供养,且常常闻受佛法,并皆发无上菩提心。最后,所有人众均获安忍境界。

恰在此时,有一说法上师名为法幢大师者,诚心赞叹发菩提心与出家功德。善严国王早已对世间安乐及国王权势不再贪执、爱恋,一听大师如此讲法,就更欲在佛前出家,并最终亲得如山王如来开许。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姨母求度
中本起经云。佛入迦维罗卫国。姨母大爱道即至佛所。白言。我闻女人精进。可得沙门四道。愿得受佛法律。出家为道。佛言。且止。以女人入我法律。服法衣者。当尽寿清净修行梵行。
姨母求哀至三。佛不肯听。立于门外。嘘唏悲啼。阿难遂问伯母。伯母答言。不得出家。以自悲伤。阿难言。且自宽意。待我白佛。佛言。止止。
阿难复言。伯母多有善意。佛初生时。乃自育养。至于长大。佛言。于我有恩。我生七日。而母终亡。自育养我。至于长大。今我于天下为佛。亦多有恩德于姨母。但由我故。得归依佛法僧。受持禁戒。不杀盗淫妄饮酒。
佛言。假使女人欲作沙门。有八敬法。不得逾越。当以尽寿学而行之。审能持此八敬法者。听为沙门。阿难便为伯母说佛教敕。姨母唯诺。
佛告阿难。若以女人作沙门。使我正法五百岁衰微。所以者何。女人有五处不能得作故耳。国王随即问众太子道:“你们当中有谁愿当国王,并令众生皆行持善法?”太子们则异口同声答道:“我等皆欲出家,不愿以在家身份做此类事情。请父王勿舍弃我们,孩儿亦想出家求道。”国王不安答道:“若你们都出家学法,四大部洲众生则无依怙矣。你们中有谁能不顾自己利益、对众生具坚定悲心,这种人真应当主持王政,并引导众生行持善法以自利利众。”

一千太子中有一大悲心太子,闻听父王教言后就诚挚说道:“出家功德佛陀虽广宣,若无依怙众生亦可怜,为利众生吾愿持王位,终生守居士八关斋戒。”大家听后均赞以“善哉”感叹,并举其主持国政。善严则与九百九十九位太子一起出家,精进修持后终获五神通、总持、法智等功德。

大悲心国王则于每月三十日为大众宣说佛法奥义,并令四大部洲众生皆行善法。当时有九亿两千万众生发下无上菩提心,并全部在如山王如来前出家,且获不退果位。

当时之善严国王即为后来之商主天子;说法上师则为文殊师利菩萨;一千太子即是贤劫千佛;大悲心太子即是释迦牟尼佛。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三、布施品 39、商主善举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三、布施品 二十三

— 索达吉堪布

 

释迦牟尼佛曾为一商主,名财马车商主。他有次生悲心而与五名商人同入大海取宝。途中不幸遭遇狂风恶浪,船只受损严重。正当商人们恐惧万分时,商主安慰众人道:“无需担心,如船只毁坏,你们均可拉紧我,我定能让你们摆脱海中险难。”言罢就将所探取之宝珠夹于腋下。后当轮船倾覆之时,商主让所有人均抓住他身体,然后以一人之力牵动众人向岸上游去。体力耗尽之时,财马车终将五人全部安全送至岸边,但自己却因劳累过度而死去。

众人将其尸体抬至干爽地方,又取出其腋下所藏之宝以供大众享用。从此之后,所有人生活皆得以摆脱困苦,并能安享美满幸福生活。

释迦牟尼佛曾为一普救商主,当时国中干旱地方有五百名商人,还有临时来此国家之五名可怜商人。为救护他们,普救便祈祷天尊,且说谛实语。大梵天闻已就降下雨水,众人在此干旱荒野中得到滋润后,全部顺利摆脱困境。

凡此种种事迹无法言尽。释迦牟尼佛在行菩萨道时,为安慰、救护此等可怜众生而行之善举,实乃无量无边,这里所叙仅是众多佛经中一部分而已。

以上圆满宣说了释迦牟尼佛广行布施之种种公案。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