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三、布施品 33、月兔由来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三、布施品 十七

— 索达吉堪布

 

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于寂静地变为一只山兔,并且教有几名弟子:水獭、狼、猴子等。山兔恒以慈悲关照其它众生,令大家都能和睦安住于此地。天人不久也听闻山兔与众生快乐生活之美名。

于每月十五日,山兔师徒都要守持八关斋戒。一次师徒商议说;“如有意外客人突然到来,我们可用各自所有之食物招待,以维持来者生命。”山兔则在一旁心中暗想:它们都有各种方法招待来客,我却无有什么特殊之物。若用牙齿咬碎之草芽布施也不合理,不如干脆用我身体当成食物。如是思维之时,天人已将山兔想法了知无遗,于是便将山兔此种品性到处宣扬开来。

帝释天知道后,就以婆罗门形象现身此地,他装作饥饿且又迷失方向之人来到山兔面前。当时天气炎热,婆罗门就以非常痛苦之样貌一路哭泣不已。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降伏六师
贤愚因缘经云。佛在王舍城竹园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时洴沙王已得初果。信敬之心倍加隆厚。
国有六师。富兰那。时先于其国邪见倒说。诳惑万民。迷冥之徒。信服邪教。众类广布。恶党遍满。时王有弟敬奉六师。信惑邪倒。谓其有道。竭家之财。供给无乏。兄王洴沙。殷勤方便。劝令奉佛。弟执邪理。不从王教。弟白兄王。我自有师。更不奉佛。遣人往唤。六师皆来聚集。共议斯事。
六师悉集。各共议言。我等技能不减于佛。即诣王所。自说智能。神化灵术。与佛试之。王领六师。请佛同诣试场。白言。六师欲得捔术。唯愿世尊奋其神力。化伏邪恶。
时佛升座。帝释侍左。梵王侍右。国王大臣。万众围绕。佛徐伸臂。以手接座。即有五大神王。摧灭挽抴六师之座。金刚密迹。捉金刚杵。杵头出火。举拟六师。六师惊怖。奔突而走。六师徒众。求哀忏悔为佛弟子。愿成沙门。山兔见之后为安慰婆罗门,便立即邀请他来此寂静地做客。水獭于第一日中尽东道之谊,它从水中捕到七条鱼尸用以宴宾;狼则在第二日用雪蛙尸体,再加一罐别人丢弃之酸奶款待来客;第三日,猴子就采摘芒果树上已成熟之果实以作招待。而山兔根本不欲以其它众生血肉布施与婆罗门,它便准备用自身骨肉奉献与他。

帝释天立即幻化出一火坑,山兔无有丝毫犹豫就举身跳入,其喜悦神态真如天鹅入于莲花海嬉戏一般。帝释天则赞叹不已地现出天身,又急忙用手捞出山兔身体,并将之于三十三天天人面前展示一番,所有天人皆赞不绝口。

从此之后,三十三天尊胜宫、善法堂,及月轮之上便都开始留有山兔画像,直至今日,包括月兔在内之影像依然留存于世。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绮语的范围和绮语有哪些过患

绮语的范围和绮语有哪些过患

— 索达吉堪布

 

我知道很多都有这个疑问,什么叫绮语?绮语有哪些过患?

什么叫绮语?绮语有哪些过患?

索达吉堪布:

有些人认为说话啰唆就是绮语,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绮语的范围非常广,在很多经论中对此都有宣说。

《瑜伽师地论》中提到,绮语有非时语、非实语、非义语、非法语、非静语等。

在《弥勒菩萨所问经论》中提到了七种绮语
一、依不善意语,以烦恼心说的语言。
二、无义语,没有意义或无关紧要的语言。
三、非时语,语言虽然有意义,但说的时间不恰当。前一段时间我们开会,本来应该轮流发言,可是有个人一直不停地说,结果别人都没办法发言。这样非时说话不是很好,人应该把握好说话的时间和分寸。
四、恶法相应语,一切与不善法——唱歌、跳舞、战争等——相应的语言。
五、作语。
六、不作语。
七、无作语[1]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也提到七种绮语

一、斗讼竞诤语,宣说斗争、诉讼、竞争的语言。
二、恶咒术语,如对婆罗门的论典和咒语以爱乐心受持讽诵。
三、苦所逼语,为痛苦所逼迫而发出的语言。
四、戏笑游乐语,戏笑、游乐、歌舞、影视方面的语言。
五、处众杂语,在大众场合说世间的杂语。
六、颠狂语,犹如心识不正常者发出的迷乱的语言。
七、邪命语,为得到名闻利养而说的五种邪命之语。

根据这些经论的观点可知:从狭义来讲,吃喝玩乐等与佛法和解脱无关的语言属于绮语;从广义来讲,不仅如此,连妄语、离间语、恶语也都包括在绮语中。

大家很有必要学习绮语的道理,并以此观察自己的语言,之后断除一切绮语。现在很多城市里的人诵经、念咒非常困难,始终完成不了任务,我不相信这些人一点时间都没有,其实他们的很多时间都浪费在说绮语上了。

藏地的修行人修持善法很精进,平时很少说废话,因此念完一亿遍心咒的人非常多,希望各位佛友能像他们一样断除绮语、精进修持善法。

按喇拉曲智仁波切的观点,所谓绮语是指未经观察、信口雌黄的无关之语。

佛陀曾说:“详察细审而言说,未经观察切莫说。”

因此,如果要开口说话,必须事先详细观察、深思熟虑,否则,未经观察就随口乱说很可能造成前言不搭后语的绮语。这样的绮语对自他都不利,会导致今生来世的不悦意果报。

有些人本来并不坏,可是一遇到人就说个不停,因为没有守护自己的语言,导致别人对他不信任。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主要工具,人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 一群人首先互不相识,其中的一个人站出来讲话,如果他的语言很得体,当下会赢得众人的尊敬,人们会对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他的语言颠三倒四,一点意义都 没有,当下就会被众人轻视,得不到众人的信任。

因此我们说话一定要慎重。
如果在大众场合中不经详察随口乱说,这会伤害许多人而成为绮语、恶语,过失非常大。藏族有句谚语,“口中若出言,当视他人脸。”因此,说话一定要考虑别人的感受,要想到:这样说会不会让别人产生误解,会不会让别人伤心,会不会让别人退失信心。

藏地的智者说话特别注意,如果没有特殊必要,一般不会揭露别人的过失。今后大家应该注意自己的语言,不管在大众中发言还是私下与人交谈,不能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像疯狂者一样喋喋不休说了半天,不但没有实义反而伤害了听者。

以上介绍了什么是绮语,大家应该这样理解。

有人问一位法师:“客套话或赞美别人的话是不是绮语?”

那位法师说:“这个不算。绮语是欺骗众生的花言巧语,没有欺骗他人就不是绮语。要是让他上当吃亏,用花言巧语来欺骗就是绮语。还有,电视和电影里表演的杀、盗、淫、妄都属于绮语。”

我想他可能是没有详细观察而说的,实际上绮语有特定的定义,不能随便解释。

下面我们分析绮语的过患。在一切绮语中,以在闻法或者念诵仪轨、咒语时胡言乱语、东拉西扯的罪过最为严重。

闻法时本应一心专注,不能做其他的事情,可是我听说有些菩提学会的学员听课时吃东西、发短信、接电话,这样很不如法。现在菩提学会只是在周六、周日上几堂课,每堂课最多一个小时,在一个星期中,其他时间都用在工作和生活上,难道这几个小时都不能完全用在佛法上吗?

拿关手机来说,如果一个人真的重视闻法,那他在一个星期里关几个小时手机完全没问题,再忙的人也可以做到。在我们学院,由于法师经常强调闻法规矩,大家听课都很如法,外面的很多居士由于不太懂这些道理,所以有很多不如法之处,希望这些人今后要注意了。

喇拉曲智仁波切在《极乐愿文大疏》中提到:在念诵仪轨、咒语时本应专心,可是由于现在僧团总的僧规及瑜伽自宗的法规十分涣散、松懈,有些人在念诵仪轨时废话连篇,与兴趣相投的道友互相打闹、交头结耳,到了中间念咒时,便取出一个如黑肠子般的鼻烟壶开始吸烟[2],或者做喝茶、闲聊等种种非法行。这样的念修是很不如法的。

比较而言,在喇拉曲智仁波切的时代,僧团的法规还不算特别松懈,现在僧团的法规真的是很松懈了。古代的修行人对念诵特别认真,从早到晚都不说话,但现在的有些僧人却不是这样。

前一段时间,我听说有些僧人到施主家念经,本来早上天一亮就该念经,可是他们一直不起床,直到吃午饭时才起来,吃完午饭后,要么喝茶,要么聊天,要么玩耍,要么发短信,经念得很不如法,施主们都很不高兴。
提到喝茶聊天,听说有些居士经常去茶馆喝茶。

我觉得如果比较累,偶尔去茶馆放松一下也是可以的,但如果经常泡在茶馆里就没必要了。有些菩提学会的道友对听课不重视,敷衍了事地听一两个小时,之后也不研 讨法义就直奔茶馆而去,在茶馆里呆的时间比听课的时间还长,这样不是很好。无所事事的人才成天在茶馆里消磨时光,我们佛教徒有很多要做的事,每天都有要修 的法,还要做利益众生的事,不应该这样浪费时间。

总之,在闻法诵咒时,若夹杂闲言碎语、喝茶、吸烟,则罪过与舍法罪相同,因此,大家在行持正法时不要掺杂这些行为。

Continue reading “绮语的范围和绮语有哪些过患”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三、布施品 32、极难行之种种布施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三、布施品 十六

— 索达吉堪布

 

释迦牟尼佛因地时曾有一世为商主,因广作布施而致美名远扬。当时商主夫妻日日都要供养一缘觉,魔王波旬得知后便在供食必经路上幻化出一可怕地狱,中有七人深之大火坑。商主妻子一日正准备为缘觉送饭,途中遇到大火坑后便因心生恐怖而折返回家。商主则不安想到:万不可中断对缘觉供养,不将饭食送去太不合理。于是就亲捧食物前往缘觉住处。

魔王波旬见到后就幻化成天神对其劝阻道:“你之布施纯属浪费资财,若还要一意孤行,则必于多年中堕此地狱中。”魔王即以此等恐吓言词妄图令商主退失布施心。谁料商主却说道:“你所言听起来似好心好意,但我绝不会从布施道上退转回来。”言罢即毫不迟疑越过火海。

结果,刚刚还烈焰汹汹之火海顷刻就变成一令人赏心悦目之花园,魔王波旬只得愧疚满面地迅速离去。

释迦牟尼佛以前也曾有一世为大势力国王,将众多衣物、饮食、珍宝,以及珍宝严饰之儿女等等一切人、财、物皆随意布施给众人享用。提婆达多当时为帝释天,一次化现为一婆罗门形象欲给国王布施制造违缘。他前往国王面前索求国王身体,国王立刻就满其愿望,割下自己身肉布施与他。国王后又以发心清净力令身体彻底恢复,而帝释天则因为布施制造违缘之恶心,即刻灭尽自己所有福德,且直堕无间地狱。

释迦牟尼佛以前成为威严商主时,对贫穷者等可怜众生非常关心,常将自己所有之一切悉数布施。无论如何布施,都未曾生起过担心自己财物用尽之虞。帝释天为探试其心真伪,便施用幻化方便将商主财物尽皆隐藏起来,只在威严眼光所及之处置一绳子与一把镰刀。商主顿失财产,只剩绳子与镰刀随身,于是他每天便以割草、卖草之钱财仍想尽办法满足众生所愿。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佛化无恼

帝释天眼见此人已沦落至如此贫穷地步,但还能以无有怯懦之心态继续厉行布施,于是就现出身相对威严说道:“大施主,你对布施如此有信心,能继续以无有贪心之心志广行布施。这样行持下去,将来定会发财致富。”

商主则淡然回答说:“我即便一贫如洗,也不会做恶劣之事。若我心中依然存有吝啬之心,则愿我永远贫贱、无有财物。我每见乞讨众生那难忍痛苦,心中就会悲悯不已,因此只要我手中尚有一丝财物,我便不敢对其言说自己一无所有。”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三、布施品 32、极难行之种种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