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无惧》2.12

生死无惧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二月

“阿”代表“空”, “未生”的实相。

2.12

有位禅师有个很虔诚却天真的弟子,视他为活佛。

有一天,这个禅师不小心坐在一根针上,他大叫:”噢哟!”跳了起来。弟子马上就对师父失去信心,而离开了他。他说他发现师父并未开悟而失望不已,否则,他怎么会大叫又跳脚?

禅师知道弟子离开他后说:”哎呀!可怜的人!他应知道,事实上,不仅是我,就连针和’哎呀’声也不是真实存在的。”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2.11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二月

“阿”代表“空”, “未生”的实相。

2.11

你的慈悲心对临终者有三项大利益:

第一,因为心胸的开放,使你能更容易、毫无条件地带给临终者亟需要的爱。

第二是较深的精神层面:我一再看到,如果你能将慈悲付诸行动,就能创造一种气氛,激发他人的精神层面,或甚至开始修行。

在最深刻的层面上,如果你继续对临终者修行慈悲,同时也激发他们修行慈悲,这样不仅可以治愈他们的心灵也可治愈肉体。你会很惊奇地发现所有精神上师所说的:慈悲的力量没有边界。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2.10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二月

“阿”代表“空”, “未生”的实相。

2.10

自我无法了解我们的真面目,结果它不择手段地想勾画出一个“自我”,但那必定是善变骗人的,必须以不断改变来维持它虚构的存在。

自我 (ego)的藏文是 dakdzin ,其意为“我执”,是对“我”和“我的”、自我和他人的虚幻概念,
以及因之产生的所有概念、欲望和行为的不断执著。

此种执著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无功的,因为其中并没有任何基础和真正存在,而我们所执著的东西其根本本质却是不可执取的。我们如此不断执著的原因在于,在心灵深处,我们不知道自我并不是本来就存在的。就是这个秘密的、令人焦虑的认知,产生了所有的不安和恐惧。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2.9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二月

“阿”代表“空”, “未生”的实相。

2.9

怀疑需要真正的方便法门才能对治,我发现很少人能真正了解如何克除或利用怀疑。

这似乎是很讽刺的事:现代人如此信奉贬抑和怀疑的力量,却很少人有勇气怀疑“怀疑本身”。就像一位印度大师所说的:把对狗的怀疑转移到怀疑本身,揭开讥讽的面具,找出害怕、无助、绝望和不耐烦的真正根源。 

到时,怀疑将不再是障碍,而是觉悟之门,每当怀疑在心中涌现时,修行者会欢迎它,视为深入真理的工具。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2.8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二月

“阿”代表“空”, “未生”的实相。

2.8

人是“宇宙”体的一部分,也是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的一部 分。他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视为独立于整体之外 — 这是一种意识的错觉。这错觉是种监狱,把我们监禁在个人欲望和少数最亲近的人身上。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拓展慈悲心,拥抱所有的生灵和整体自然的美,以挣脱这座监狱。

— 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