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无惧》3.27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三月

本觉

本初的、纯净的、原始的觉醒,是最深奥的、最精要的自性。

3.27

若想祈求觉悟者的帮助,激起恭敬心或证悟自性,没有任何法门比“上师相应法”(Guru Yoga )更快速、感人和有力。

顶果钦哲仁波切写道:”上师相应法即是与‘上师的自性相结合’,运用这个法门,可使我们的心与上师的觉悟心融合一起。”

上师是诸佛、上师和觉悟者三者加持力的结晶,所以祈请上师,就等于祈请所有圣尊;将你的心和上师的智慧心相连结,就是将你的心与真理和觉悟的化身相结合。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3.26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三月

本觉

本初的、纯净的、原始的觉醒,是最深奥的、最精要的自性。

3.26

很难专心安住于心性,即使只有片刻,都是异常的困难的,更别想去除生起的念头和烦恼。

我们总以为那很简单,因为我们认为自己极富理解力,或已经完全了解它。这是个很大的谬误。事实上,要经过多年持续的闻、思、修、观想和禅坐,修行才能成就正果。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六、精进品 70、劝人学佛求道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六、精进品 一

— 索达吉堪布

 

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之前,有一世界名为寂灭世界,正处喜爱劫中,净现如来应世说法。人民生活快乐幸福、财富圆满,寿量可达八万四千年。当时有一王子名为吉祥宝,相貌端严、财富广积、为人傲慢,他从未拜见过净现如来,也从不供养、承侍世尊。净现如来早已了知王子根基,觉其应有成佛之善根,只是因贪著财物故而不来礼敬佛陀。若有人愿持之以恒对其进行劝请,王子想必应能亲近、拜访佛陀。

净现如来于是对众人说道:“在我们八万四千菩萨中,有哪位心地善良、能以无有厌倦心态、于八万四千年中在吉祥宝王子门前甘愿承受痛苦,忍受诋毁劝其发心?如此漫长过程中,他不会听闻悦耳言词,亦无有坐垫,整日饱受恶语中伤、粗言讥毁。如此境遇面前,有谁自愿前往?”如来言毕即用筹码开始点将,但八万四千人中竟无一人愿意接受。如来三次以筹码唤人,但均无人愿意领取。

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当时名为精进力菩萨,闻听如来多次恳切召唤后,即从诸眷属中离于坐垫、趋于佛前。他将法衣披于肩上,右膝着地,恭敬合掌顶礼净现如来正等觉后说:“世尊,我愿于八万四千年中远离一切快乐享受、不生厌烦心、承担一切痛苦与不悦意言词,前往吉祥宝处劝其学佛。”精进力言毕,大地即六次震动,虚空中成千上万天子也啧啧赞叹:“奇哉!大菩萨精进力誓披精进铠甲真乃善妙。”

精进力于是就前往王子宫殿,当他坐于门外后,众人见之马上即开始用种种污言恶语对其加以伤害。有人还扬起灰尘向他抛洒,兼以拳脚、木棒、粪便痛击。精进力尽管饱受如是令人耳目不悦之对待,身体亦遭受各种痛苦,但他内心从未被其扰乱,也从未生起嗔恨心与仇恨之意。他既不退转心志,也不落荒而逃,反而因之更加精进不懈。精进力即如此以大悲心在其门外静等一千年。

当精进力随后进入大门时,又开始遭受众人诋毁、谴责、辱骂、殴打,但他依然未生嗔恨,一呆就是一万年。精进力又开始进入王子宫殿二门,至其离开时,已于其中度过两万年难捱岁月。精进力又依次进入第三门,至此,七万年时光已悄悄流逝。接下来,精进力再继续往里深入,过得第六门,又入第七门,此时已过八万四千年时间。吉祥宝王子终于开口对他说道:“比丘尊者,你欲何求尽管提出,我尽量满足。”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祀天遇佛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祀天遇佛
法句经云。边境有王。名曰和墨。奉事外道。举国信邪。杀生祭祀。
王母寝病。经久不瘥。召婆罗门告言。吾太夫人病困经久。不知何故。答言。星宿倒错。阴阳不调。故使然耳。王言。作何方宜。使得除愈。答言。当备牛马猪羊百头。杀以祀天。然后乃瘥。王即奉命。即牵牛马猪羊百头。当就祭坛。杀以祀天。
佛怀大慈。愍王愚迷。往诣王所。王遥见佛。为佛作礼。白佛言。母病经久。今欲祀天。为母请命。冀求得瘥。
佛言。欲得谷食。当行种田。欲得大富。当行布施。欲得长寿。当行大慈。欲得智慧。当行学问。行此四事。随其所种。得其果实。祠祀淫乱。以邪为正。杀生求生。去生道远。人生百岁。奉事神祇。牛羊祭祀。不如行慈。
佛放光明。遍照天地。王闻法睹光。即得道迹。惭愧悔过。遂不祀天。母闻情悦。所患消除。
王于是后。信敬三宝。爱民如子。常行十善。五谷丰登。心常悦乐。

王子此刻对精进力菩萨生起强烈好奇心,他心想:此人居留于此长达八万余年,竟然还未生厌离心真是稀有。精进力看到王子情绪尚好就回答道:“我根本不为饮食、衣物等财物而来,我以清净心欲劝你学道,故而才奔赴此地。世间大怙主净现如来现正为众生宣说断除烦恼痛苦法门,若错失听法良机则太过可惜。无数百千万亿劫中,如来出世稀有难得,而如今正因有具圆满功德之佛陀应世说法,此黑暗世界才被光明充满。但你却一直贪著世间妙欲,沉湎于财色酒气之中,如一直这样陶醉于王位及王宫幸福生活,你始终也不会拜见如来,这才真正令人痛惜。因你所为实在了无实义,如来说过财富无常,王位生命亦都如草上露珠一样无常消逝。你虽已听闻并且了知如来出世,但仍一直沉迷于世间享乐,这太不应理。你应趋入菩提道,并劝化你能调伏之众生亦趋入佛法。如你自己尚且为欲望奴仆,那又如何调化其他众生?真希望你能断除我慢烦恼,立即前往净现如来座前,以精进心对世间众生生起悲心。若不如此行事,你未来定会生后悔心。”

王子听到精进力发自肺腑之劝告后,自然灭尽傲慢心。他以恭敬心顶礼精进力双足道:“我现在诚心诚意忏悔以前对你所作之伤害,我愿把自己王位及一切妙欲、受用统统舍弃以断除傲慢心,并立即前往拜见如来。”说完就携带八千万众生眷属手捧鲜花、妙香、甘美饮食前去拜见如来。

吉祥宝见到如来后即恭敬顶礼,并献上供养,又坐于如来法座下说道:“多亏精进力菩萨劝请,我方才来至如来面前。我本该早行供养,但却从未如此行持,现在我于世间怙主前至诚忏悔,忏悔以前对精进力菩萨种种非理、不恭敬言行。我真是愚痴众生,请如来垂怜救护,对我等众生以大悲心慈悲摄受。我愿趋入殊胜菩提道,及至取得殊胜佛果之前,永不行持放逸行为。”王子随后就舍弃王位,与八千万众生一道开始希求无上菩提道,并最终于如来脚下出家。

如来了知众人不同意乐,就为他们宣说殊胜菩提道法门,众人最后均获得与各自根基相应之安忍境界。

当时之吉祥宝王子即为后来之弥勒菩萨。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3.25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三月

本觉

本初的、纯净的、原始的觉醒,是最深奥的、最精要的自性。

3.25

觉悟对于乔达摩(佛陀)来说,就如监禁他千年的牢狱被打破了。而愚痴就是这座牢狱的狱卒,因为愚痴遮蔽了他的心,如乌云掩盖了星月。

心被无尽的妄念波浪淹没,而将现实错分为:主观/客观,自我/他人,空/有,生/死,这种分别心产生了邪见–感情、贪欲、执著的牢狱。生、老、病、死的痛苦,只会让这道狱墙变得更结实,我们唯一的能做的,就是逮住狱卒,看清楚他的真面目。狱卒应是愚痴…… 一旦狱卒走了,监狱就会消失,而永不再出现。

— 一行禅师 《佛陀的觉悟》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3.24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三月

本觉

本初的、纯净的、原始的觉醒,是最深奥的、最精要的自性。

3.24

大部分的人都被业和烦恼遮蔽了,使我们无法看透自己的本性和实相。因此,我们执著地把快乐和痛苦当真,而我们愚蠢的行为又继续播下来世的种子。我们的行为把我们系缚在不断循环的生死轮回之中。所以,我们今生此刻所做的每件事都存在着一种危险:未来可能要替现在的所做所为付出代价。

所以我们要认真而急迫地,以智慧为死亡早做准备,转化我们未来的业,避免一再掉入无明的悲剧之中,重蹈痛苦的生死轮回。今生是我们唯一可透过修行做准备的机会,这是此生的自然中阴不能逃避的讯息。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