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无惧》4.30

《生死无惧》4.30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四月

Gom( སྒོམ་) Meditation 禅定

4.30

现在当此生中阴降临于我时,
因生命短暂,我要离弃放逸,
一无反顾地走上闻、思、修的圣道。
让认知和心成为道,并了悟三身:觉悟心。
如今我已获得人身,
在觉悟之道上,没 有时间再流浪彷徨。

— 莲花生大士

OM AH HUM VAJRA GURU PADMA SIDDHI HUM

莲花生大士心咒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七、寻法品 85、为得妙法能舍一切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七、寻法品 二

— 索达吉堪布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为梵施国王,总喜将自己财富全部布施。有次他与美丽王妃及大太子一同前往岗萨地方后,发现一身相丑陋之食肉鬼正于面前虚空中跏趺而坐。食肉鬼见到梵施国王后便说道:“我过去曾于佛前闻受过佛法,你若愿意听闻,我可向你传授。”

梵施国王闻言喜不自胜,他急忙说:“大食肉鬼,你快快宣说,我极欲听闻。你需要何等赏赐,我均可满足。”食肉鬼于是列出条件:“我要你最珍爱之自身、妻子、儿子,将这三者全部给我后,我才可为你传法。”梵施国王不禁问道:“你要我们三人有何用途?”食肉鬼毫无愧色答道:“我要吃!将其食毕我才可说法。”

国王看看右边儿子、左边妻子,正欲下定决心之时,食肉鬼催促说:“快快给我,交与我后你即可听闻从轮回中获得救度之胜法。”食肉鬼此时已从国王表情中了知他欲舍弃身躯及妻儿之决心,于是他宣说道:“自他欲得乐,勿造诸恶业,凡愚乐不善,今生来世苦。”

国王听罢深感稀有,他想:为得此偈,即便将恒河沙数妻儿舍弃也难抵其值。想及此,他便从坐垫上起身,右手抓住儿子准备将其奉献。结果这食肉鬼现出原形,却原来为帝释天。帝释天对国王说:“你确实能厉行布施,善哉,善哉!我乃帝释天,你有何欲求请尽管明说。”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采花献佛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采花献佛
采花违王经云。世尊游罗阅祇时。王使数十人。常采好花。一日。大小男子妇女。俱出城外采花。欲还入城。遥见世尊相好威光。巍巍无量。犹星中月。如日初出。照于天下。与菩萨弟子。前后围绕。
俱往佛所。稽首作礼。而作是言。人命难保。佛世难遇。经法难值。今遭大圣。犹病得医。我既贫贱。加属县官。羁役之患。恒不自在。国王严敕。令采花供。常以早进。设失时节。或复见诛。佛圣出世。亿劫难遇。宁弃身命。以花贡佛。并散圣众。因受经戒。听察深法。无穷之慧。我从无数劫。为人所害。不可称载。未曾为法而不惜命。今供世尊。三宝之业。纵使见害。不堕苦痛。必生安处。却自皈命。一心重礼。
佛知其念。发大道意。甚慈愍之。具为敷讲大乘之法。六度无极。四等四恩。三脱菩提。
诸采花人皆发道意。心解佛慧。至不退转。无所从生。佛即授记。后当作佛。号曰妙花。

国王马上对他说:“请赐予我灭尽生老病死等痛苦之悉地。”“此愿恐我无法满足,”帝释天为难回答:“唯有佛陀才有灭除一切痛苦之法门。除此之外,你还需何等赏赐,我定竭力供奉。”国王失望说道:“你既无法满足我真正需求,赐给我其他物品又有何益?你自己尚如象入泥淖般无力解脱。”

又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为妙色国王,统领整个世界,具大威势。他曾这样想过:我虽以种种珍宝、受用利益众生,但却未曾以佛法予众生真实利益,我现应寻觅佛法以度化众生。国王便下令:“整个赡部洲是否有能为我宣说佛法之人?若有之,我愿赐予他一切所需。”尽管如是下令,但却无人能为他宣讲佛法,国王内心十分痛苦。

毗沙门天王为观察他发心,就变现为一令人深觉恐怖之夜叉。他来到王宫门口问道:“欲听法者可向我讨教。”闻听此话,国王非常高兴,他急忙到夜叉前顶礼,又让他坐上高高法座,然后通知大臣、眷属等人全部集中,齐来听夜叉传法。夜叉则提要求说:“闻法怎能如此轻易,你欲听法尚需满足我所提条件:你若能将王妃及太子送与我为食,我才可为你宣说佛法。”

国王无有丝毫犹豫便将最宠爱之王妃及太子送与夜叉,夜叉当众将二人吞食。大臣们各个流泪劝阻国王,但他寻法之心又坚定又急切,任何人都无法劝阻。夜叉吃完人后就开始传法:“诸行皆无常,有生即痛苦,五蕴无相空,亦无我我所。”国王听罢深感满意,他对自己刚才布施之举未生任何后悔心。他又将所听佛偈记录抄下,于整个赡部洲众生前广为宣说,并令其皆学此法。

毗沙门天王此时则现出天身,他一边赞叹国王,一边又将王妃太子重新交与他,原来刚才残食仅为幻变而已。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4.28 4.29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四月

Gom( སྒོམ་) Meditation 禅定

4.28

敦珠仁波切常说,初学者的禅坐时间不宜太长,一次维持四、五分钟,然后休息一分钟。休息时,放掉禅坐的方法,但不要散乱了。

当你正精进于禅坐时,若你仍能保持专注和活在当下,很奇妙的,在休息片刻的当下,禅定却发生了。这就是休息与禅定同样重要的原因。有时,我会告诉禅修发生困难的学生,在休息中禅修,在禅修中休息。

4.29

密勒日巴最伟大的弟子冈波巴,在两人离别之际问他: 我什么时候才可能开始教导弟子呢?

密勒日巴回答: 当你已不是今日的你时;当你整个认知 全部转化时;当你能够真正看清楚,你面前的这个老人无异于佛陀时。当你的恭敬心让你认知到这项事实时,就是你开始传法的时刻了。

我对上师的恭敬心,赐给我传法的力量,及不断学习的开放和接纳。顶果钦哲仁波切一直都还谦虚地向其他上师学习,也常向弟子学习。恭敬心激发传法的力量,同时也让人不断虚心学习。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七、寻法品 84、为半偈舍身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七、寻法品 一

— 索达吉堪布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舍弃众多难以割舍之人、财、物,只为以此而寻觅佛法。

久远之前当如来未出世时,释迦牟尼佛那时曾示现为一外道婆罗门。当时他精通一切学问,行为亦调柔寂静,不但烦恼微少,心与行为都清净无染。

他为寻觅大乘经典已四下打探过很多时日,但却连大乘名称都未曾发现、听闻。其后他在一泉水清冽、瓜果丰饶之森林中入等持,修禅定,不过虽苦行多年,因无如来出世故而始终无从听闻大乘教义,他只能独自苦苦寻觅、默默等待。

帝释天与天子有次于天界集中,有天子即以偈颂方式宣说了人间某位仙人苦行修道之境况。有天子断言说此人可能是外道,只欲获帝释天等天界果位。不过有位天子仙人却批驳道:“此人苦行根本不为获得天界果位,他只欲利益众生,故而才会不顾惜自己身体与一切财富而精进苦行,他唯一目的即为誓得无上圆满佛果。”帝释天此时则以见多识广、老谋深算之语气说道:“按你所说,此人即为佛陀如意树一般,这样一来,他岂不成为所有众生真正皈依处?他定会以荫凉遣除众生炽热烦恼,我等热恼也应被其息灭。但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因虽有无量众生发过菩提心,不过他们发心就如水中月一样,水波稍一动荡,月影也晃荡不平,只要一遇违缘,这些众生所发菩提心便会立刻随之退转。正与我们绘画相似,作画不易,毁坏却易如反掌;真正发心难于上青天,而退转却似顺风行船、一拍即成。好像一人手执兵器,一遇敌军即速后撤;这些所谓发心之众如遇轮回恐怖又怎能不败下阵来?所以很多人虽说以清净行为厉行苦行,但为获无上菩提之发心是否真正稳固,我们还是应到其面前仔细观察一番,看他能否肩负起发无上圆满菩提心之重担。正如车有双轮就能飞驰、飞禽有双翼便容易飞翔一样,一个苦行者虽具清净戒律,有无智慧还得另当别论,我们必须详加观察。若他真有智慧,则必定能肩负起无上菩提之重担。又好比水中鱼儿虽产下众多鱼卵,怎奈真正长成大鱼者却寥寥无几;芒果枝头花朵累累,但结出果实者却少之又少。发菩提心之众人数虽多,又有几人能获真正菩提果?我们还是一同前往,应似冶炼黄金一般再三对其观察、评判。”

帝释天言毕即变现为一令人恐怖之罗刹,飞临雪山仙人苦行地附近,并高声宣说以前于如来前所听闻偈颂之一半:“诸行无常,有生有灭。”旋即便来至仙人前以恐怖眼神打量四方。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杨枝净水

苦行仙人听到这半偈后,就如在恐怖深渊中找到朋友一样,又好似长期疾病忽以良药而得以治愈、落水者发现船只、干旱地找到净水、遭怨敌羁捕今得逃脱、长时身陷囹圄终获释放、久旱逢甘霖、客人远行后终又返回一般,内心欢喜无法言喻。他急忙起身、将头发向后拢齐,又抬头四下扫视声音出处,但除眼前罗刹外一无所获。他不禁满怀疑惑问道:“是谁打开解脱之门?是谁传出如来妙音雷声?是谁将我从轮回睡梦中唤醒?饱受轮回饥荒痛苦之人,是谁赐予其无上菩提妙味?无量众生沉迷轮回大海中时,是谁开来解脱宝舟?无量众生深受烦恼疾病困扰时,是谁赠以解脱妙药?听闻半偈后,我心就似半月出来后莲花全部盛开一般,智慧心花亦倏而打开。”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七、寻法品 84、为半偈舍身”

《生死无惧》4.26 4.27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四月

Gom( སྒོམ་) Meditation 禅定

4.26

敦珠仁波切说,当本觉显露的刹那,“就像掀开你的头巾一样,多么无垠开阔!多么舒服!这是无上的“见 ”;见到前所未见。” 当你“见到前所未见”时,一切都变得开放、舒展、轻爽、清新,生活充满活泼、美妙和活力。

这就好像你心灵的屋顶飞掉了,或是一群鸟突然飞出暗巢。一切的藩篱都消逝不见,就如西藏人说的:“封盖被打开了。”

4.27

大圆满教法中的“在见中失去行”(losing the Action in the View) 是很危险的。即使高深有力如大圆满教法,也常伴随着极大的危机。如果你无法去掉妄念和烦恼,却欺骗自己,而以为自己能像大圆满相应法行者一样自在无碍,那你就正在造恶业。如同莲花生大士所说的,也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虽然我的“见”广大如天空,我的行为,和对因果的敬畏,必须纤细如面粉粒。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