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释义(六)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一)

— 慈诚罗珠堪布

 

 

定慧品

 

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第一勿迷言慧定别。定慧体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

“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善知识”,这是惠能大师对弟子们的称呼;“我此法门”,即六祖传授的顿教法门;“以定慧为本”,该法门以禅定和智慧为本。

禅定和智慧在佛教中非常重要,除人天乘外,大乘、小乘均以定慧为本。但惠能大师的顿教法门有所不同,它只讲定慧,不谈其他。为什么?因为顿教法门属于最高境界,适用于上等根机者。换言之,只有最具智慧的人,才是这个法门的法器。

不过,并非所有禅宗都是如此。比如,神秀大师的渐悟法门就是逐步、间接地证悟,它除了定和慧以外,还需辅以其他修法;再如藏传佛教的大圆满法,在修正行之前,另有四加行、五加行等前行修法,虽然这些加行不一定是定和慧,但它们是定和慧的基础。

六祖的顿教法门则不讲这些基础。因为它是针对最上等根机的人,这些人像惠能大师一样,根机都已非常成熟,基本上不需要这些基础的修法,所以此法门以定慧为本,这一点与其他法门略有不同。

“第一勿迷言慧定别”。“第一”,指非常重要的事情,头等大事。这个时候的头等大事是什么?就是不要以为定和慧是两个不一样的东西,这样想就错了。在敦煌原本、敦博本、旅博本中此句为“弟一勿迷言慧定别”,古文中“弟”通“第”;宗宝本等其他版本没有“第一”,而是“大众勿迷,言定慧别”

“定慧体一不二”。定和慧无二无别,浑然一体,不能也无法分开。六祖这里讲的定和慧,是指开悟之后的定和慧。在六祖看来,未开悟时根本没有智慧,开悟之后才有真正的智慧。

那么开悟前的智慧是什么?是闻思修中,闻所得的智慧和思所得的智慧。但惠能大师的顿教法门,强调的不是闻与思所得的智慧,而是直接证悟、顿悟的境界。这个境界的慧是修所得的慧,亦即证悟之后的慧,此时的慧和定是分不开的,二者无二无别。

这个说法与大圆满完全一致。尽管表述时可以把二者分开,但其实定就是慧,慧就是定。因此惠能大师说,首先大家不要把这两个分开,二者是一体的,根本不是两个。

为什么定和慧是一体呢?

“即定是慧体”。禅定是智慧的本体。这里的智慧,指证悟自己心的本性的光明部分,此时的智慧非常稳定,如如不动——在证悟的境界中,可以十分钟、半小时或一小时毫不动摇地安住于光明、空性的境界或心的本性中。这时其实没有什么所谓的定,因为这个智慧本身很稳定,没有任何动摇。不动摇的部分,就叫做定;不动摇的同时证悟了心的本性,这部分称为慧。实际上,这既是定又是慧,二者是一体的,根本无法分开。

“即慧是定用”。佛经中常常出现“体”和“用”二字,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事物的本体叫做“体”,它的作用叫做“用”。比如一把刀,刀的本体是“体”;刀很锋利,可以用来切割东西,即为“用”。同样,假如定是一把刀的话,它不仅本身很平静、稳定,而且稳定的同时还可以证悟,证悟的部分就叫做“用”。也就是说,慧就是定的作用。

“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实际上,没有什么其他的定,这个智慧是如如不动的,因此叫做定。这两个其实是一件事情,根本无法分开。

但是,在证悟之前,定和慧是可以分开的。比如四禅八定,也就是我们平时讲的寂止,无论小乘还是大乘、显宗或是密宗,包括外道都在修,未证悟时一定要修寂止。寂止修好的时候,就是非常标准的禅定,但因为尚未证悟,所以没有什么智慧,只是心很平静,没有杂念而已。这时定和慧是可以分开的,不仅理论上可以分开,实际修行过程中也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有时会有一些初步的证悟。比如,刹那间证悟了一点点,但这个境界不稳定,因为开悟的智慧转瞬即逝,不能持续。因此,这时虽然有一点点智慧,但没有禅定。

简言之,惠能大师讲的定和慧不能分开,指的是特殊情况,就像禅宗的顿悟和证悟大圆满的智慧,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在这个高境界中,定与慧一体无别。修习禅定,但尚未证悟——这时只有定,没有慧;未修禅定,只有初步的证悟——这时有慧,但没有定。

尽管惠能大师这么说,但未必每个人都是顿悟的根机。因此,普通人在修大圆满或禅宗顿教法门之前,修一下没有智慧的禅定很有益处。

以大圆满为例,它本身有特殊方法可以让人直接开悟,在此之前不需要修四禅八定。如果条件不具备,没有开悟,就重修四加行、五加行、上师瑜伽等前行;如果条件具备,如上师的加持、对上师三宝的信心、积累福报、忏悔罪过等条件全部成熟,无需禅定也可以证悟。

所以大圆满法本身不需要禅修,因为修大圆满的特定法器是上根利智之人,他们不需要这些。可是,未必每一个修大圆满的人根机都这么高,为了适应其他根机的修行人,很多大圆满的引导文都安排了一些禅定的修法。这虽然不是最高大圆满的本意,但对接引其他根机的人很有帮助。

藏传佛教大手印也是很高级别的修法。如果对密法、对上师信心足够,加行修得到位,没有禅定也可以直接证悟;但如果之前修过禅定,在此基础上修智慧就比较容易证悟。因此,大手印也是在正行之前修一些禅定。

一般情况下,定和慧不仅理论上可以分,实际修行过程中也可以分,这样分开修是有帮助的。因此,大家不要理解偏颇,对于普通人来说,先修禅定,然后在禅定的基础上证悟,这样比较可靠。

当然,像六祖这样的根机以及和顿教相应的法器是不需要修禅定的。惠能大师因为一句话而言下大悟,后来很多开悟的禅师也没有修太多禅定,条件成熟便大彻大悟了。惠能大师这句话是针对这些人讲的,这是第一。

 

善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定慧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心不善,慧定不等。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 

“善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等”,等同。禅定和智慧是等同的,禅定即智慧,智慧即禅定。

“学道之人作意”。“作意”,在佛教中是“这么想”的意思。这里是说学道之人不能这么想,也不能这么讲。

接下来又列举一些其他错误的理解。

“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有些版本是“先定后慧,先慧后定”,多数版本是“先定发慧,先慧发定”。

无论“发”也好,“后”也好,都不影响我们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学道之人不要去想,也不要去说——先是禅定,然后生出智慧;或者先是智慧,之后生出禅定。虽然平时我们常说“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但这是佛教的基础说法,禅宗和大圆满不会这样讲。

“定慧各别”。不要说“禅定和智慧不一样,是可以分别的”,这样理解就错了。

“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如果认为禅定与智慧有先后之分,持这种观点的人,把佛法最核心的证悟境界分成禅定与智慧,由此产生了二相的执著。然而,证悟境界中没有任何二元对立的概念,不可能有定、慧的分别。

“口说善,心不善”。这种人,虽然口头上把无二无别、空性境界、般若等讲得头头是道,但心里并没有放下分别、执著,仍有二相的观念,因此其心不善。

《坛经》里经常讲到不善、邪见等,与我们平时的理解差异很大,这是因为二者的层次不同。比如,普通人对三宝正常的信心,有时六祖会说这是邪见。为什么?因为凡夫对三宝的信心、菩提心等都是有执著的;对证悟者来说,凡是有执著的,都是邪见。

大乘佛经里也有这样的说法。比如,认为万事万物是无常的,持这种观点的人,有时会被视为邪见者从僧团里开除。无常是四法印之一,为什么被视作邪见?因为这些善恶、正邪等都是相对的,要看站在什么境界、从什么角度去判断。普通人的正、善,在高境界的人看来,就是邪、不善。

六祖之所以说这种人心不善,是因为他们心里没有放下二元对立的执著,认为定不等于慧,慧也不等于定,“慧定不等”,所以不善。

“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内”,心里想的;“外”,嘴里说的;“一种”,一样。意思是,心里想的跟嘴里说的都一样,内外一致。

如果要心、口都善,应该怎么做呢?应该要“定慧即等”。惠能大师说,定和慧是不能分开的,定就是慧,慧就是定,这么想,这么说,才是“心口俱善”。 Continue reading “《六祖坛经》释义(六)”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净心品 109、未得授记不丧气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净心品 三

— 索达吉堪布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如大萨拉树般之月喜婆罗门,种姓清净,性格善良,精通三吠陀并了达往事之理。他主要宣说顺世外道之论典,无碍通达供施之因,颇具大士夫相,对三吠陀所有教义均运用自如。他对业力成熟道理深明不昧,为使外道、劣种人、乞讨者都能维持生活,他于二千、三千、四千日中长时对其行广大布施,又以此种方式于随后之八十万年中勤行上供下施,且在自己上师面前从未请问能令人极其执著之事理。

当时无忧如来正出世传法,其声闻眷属如天上繁星一般无边无际,菩萨眷属亦广大无量。月喜婆罗门不由心下暗忖:我虽勤行种种稀有难得之上供下施,但却从未供养过如来及其声闻等眷属,不知有何方法能令其皆欢喜应供?是否我供养之举多有过失,如来及眷属才不愿应供?他随后又思虑是否因如来及声闻眷属等按时享用饮食、过时即不进食之原因,才致此种结局,总之他一直对此事如鲠在喉。

某日清晨,月喜婆罗门起床后,便与婆罗门女及诸婆罗门眷属乘骑白马所驾马车前往如来居处。如来当时正坐于一树下,婆罗门望见如来身仪后不由想到:过去一直以为如来乃一比丘,现在看来实为错谬千里。如来绝不仅仅呈现比丘相,他之形象确实庄严、殊胜无比,我一定要对如来供养殊胜饮食等物!

想及此,他便在如来前先报上三遍自己姓名,然后忏悔并发愿道:“世尊,我过去错认你仅仅为一比丘,我现已知错并忏悔。在我有生之年,一定要供养、承侍如来与眷属。”

无忧如来慈悲说道:“如来出世并非只为某一人之利益,你于有生之年供养之愿望无法施行。”月喜婆罗门闻言并未放弃供养念头,他又再三祈请说:“如无法一生供养,世尊能否开许我七日供养之恳请?”

世尊这才默许了他所提请求。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佛救释种

月喜闻言即刻返回,他马上告知诸亲友,请众人务必尽心尽力供养佛陀。自己则于住所外又建一十二由旬大之院落专供佛陀应供之用,然后又劝请龙王道:“我欲供养如来及眷属,望你等多多关照,能以香水遍洒地面。”接着又请诸夜叉备好坐垫、乾闼婆调好乐器、翁形鬼负责装饰华盖,还要求其它龙应竭尽全力使整个地区凉爽宜人、不冷不燥,且均需以珍宝装饰完美。

一切准备妥当后,无忧如来带众眷属欢喜入于庭院中且相继落座。此时,香水及花雨自然降下,乾闼婆开始弹拨乐器,而佛陀则以神变将院落边缘之围墙变幻成一百由旬长之蓝宝石墙面,墙头则纯以水晶制成。月喜等众人献上种种饮食、布匹,以日、月为主之诸天子也极具威严地遍布现场。待供养圆满后,月喜在如来前发愿道:“我实为一切众生而行供养,以此善根,愿所有众生都能获无上菩提果位。”

佛陀此刻颔首微笑,日、月等天子将院落最边沿之地都照耀得明晃赫然。月喜此时又祈请道:“凡接触如来光芒之众生,对如来皆已生起永不退转之信心,祈请如来能令众生善根成熟。另外我还想再问,如来又以何因缘而微笑?”无忧如来就告诉他说:“婆罗门,佛光周遍照耀,所有接触之众生于无上菩提道中皆不会退转。他们会于清净刹土中成佛,成佛利众后则会示现涅槃。此等人众现均已种下菩提种子。”言毕,如来便率眷属起身回返。

月喜婆罗门为众生能得如来授记,即如是于七日中恭敬供养如来。虽自己未得授记,但他并不灰心颓丧,亦从未生起过诸如“我得不到无上菩提果位”之类念头。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净心品 109、未得授记不丧气”

《六祖坛经》释义(五)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五)

— 慈诚罗珠堪布

 

 

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

 

“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自性”,指自己的本性;“心地”,是内心的本质。宗宝本是“善知识,智慧观照”,用词稍有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

我们常说要证悟空性和光明,指的是证悟心之本性的空性和光明,而非外在事物的空性和光明。这里的“自性心地”,正是我们需要证悟的目标。

用什么证悟呢?之前讲过,不是通过眼睛、耳朵等感官,也不是意识。意识只能感受表面的情绪,无法深入内心,并不具备证悟的能力。不过在初期阶段,需要暂时借助意识,这是通向证悟的唯一契入点。

意识是由无数个念头贯穿连接而成的。大乘佛教讲阿赖耶识,小乘佛教及大乘的个别宗派不讲阿赖耶识,不管叫什么,姑且可以称之为意识流——有如意识在流动。在意识的深处藏有智慧,我们要依靠这个智慧去证悟心的本性,也就是经文所说的“以智慧观照”。但是经中没有明确讲智慧在何处,更没有说怎样才能得到它。

我们每天冒出无数个念头,每个念头里都隐藏着智慧。假如念头是一棵树,看得见的枝叶就是杂念、情绪和烦恼;深埋地下的树根则是智慧,它处在情绪和杂念的最深处。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个智慧提炼出来,用它去证悟。

提炼的方法有很多。密宗的气脉明点比较快捷,大圆满则有许多独特的方法。禅宗渐悟法门主要通过坐禅,让杂念沉淀下去,智慧逐渐显现出来,像浑水静置后会变得清澈一样。此外,禅宗还有参话头的方法,在念佛的过程中去看谁在念佛,以此寻找智慧。这是证悟的第一个阶段——初步证悟。

初步证悟后,仍要继续修行。此时的修行还在意识范畴内,虽然用的是其中智慧的部分,但这种智慧存在于意识当中,变化无常,并不稳定;而真正的智慧——心的本性不可能是无常的。用无常的东西去感受超越无常的东西,非常困难。

严格来讲,无论通过大圆满还是禅宗开悟,凡是菩萨一地之前的证悟,都只能称为感受,谈不上真正的觉悟。虽然这个无常的智慧远胜于意识,可以看到深层次的东西,但是无法直接感受佛性;只有达到菩萨一地,才能直接感受到一部分佛性。佛性本身没有部分与整体之分,不过从证悟的角度,只能说此时证悟了部分佛性。因此,证悟和感受必须分开,当然这种感受与我们现在痛苦、快乐、无记的感觉截然不同,它是对法界或光明的一种觉受。

大家都希望证悟,但是往往不清楚什么是证悟。密宗将证悟分为若干阶段,如还未证悟时,相当于从未见过月亮的人,仅仅听说了月亮的模样;初步证悟时,相当于看到了月亮的图片,得以大概了解;证悟菩萨一地,才是见到真正的月亮。

因此,从狭义的角度,初步证悟还不是证悟,菩萨一地才能称为真正的证悟;而从广义的角度,一地之前的开悟都是自己感受到空性和光明,而非通过逻辑推理或理论了解。比如,用语言描述咖啡的味道不同于亲自品尝,证悟之前,相当于通过语言了解咖啡的滋味;证悟之后,已经喝过咖啡,有了直接的感受。

一地之前的证悟有什么作用呢?它可以化解意识范畴中的痛苦,诸如焦虑、悲伤等负面情绪,以及愤怒等粗大的烦恼,因此在人生中可以起到重大的作用,任何世俗的事物都无法替代。从本质上铲除烦恼的种子,则要等到一地以后。

用智慧观照之后,得到什么结论?“内外明彻,识自本心”。重点在“内外明彻”,意思是证悟时心没有内外之分,并且感觉到光明。“识自本心”,指认识到自己心的本性。

其中“明彻”二字尤为重要,“明”,光明;“彻”,可以理解为像清澈的水,又像无色透明的空气,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什么是清澈?就是空性。空性什么感觉?就是光明、清澈。用语言表达,只能翻来覆去用这几个词。以智慧往里观照,会发现内心深处清澈透明,与虚空毫无二致,不存在任何阻碍,没有丝毫执著,如《坛经》所云“无念、无忆、无著”。

《持人菩萨所问经》用八个字描述了最低层次的证悟,“心无有心,则曰本净”。第一个“心”,指各种各样的情绪和念头,这是心的表面现象。如果不用智慧观照,这些情绪会显得无比真实,令我们产生喜怒哀乐,让我们去行善作恶。“无有心”什么意思?以智慧去观照每个念头,会发现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东西,完全虚幻不实,因此念头是不存在的。当你不用任何逻辑、理论,直接感受到“心无有心”时,那么恭喜你证悟了!“心无有心”是本来清净,故而“则曰本净”。这是初步证悟,再往上的境界,就很难用语言描述了。

这句话大家应该记下来,它出自显宗的佛经。如果我们听到的当下没有证悟,那么现在去听大圆满也是一样的结果,为什么?因为大圆满等密宗同样使用这些关键词。如果能够证悟,就在这些关键词上,它们讲的是真正的证悟,其余描述的则是证悟之前的状态、中间的过程和最后的结果。

“心无有心”换成中观的用语,便是“现而无实有”,这句非常重要。“现”,指未经观察时有很多念头,是现象;“无实有”,一经智慧观察并且证悟了,会清楚地感受到念头没有任何真实性,这是本质。虽然意识没有停止,妄念依然存在,但是已经看见了核心部分,亦即发现其本质虚幻无实。当深切体会到每个念头无有真实、完全虚幻时,你就初步证悟了。

以上解释了“内外明彻”,再深入讲就是大圆满。其实大圆满也是讲这些内容,最终还要自己去悟;没有体悟,语言的表述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四加行、五加行以及祈祷上师非常重要。通过上师加持,自己积资净障,有一天以智慧观照时,会轻松体会到“内外明彻”,那时便能领悟到这些词汇的真实含义。

“若识本心,即是解脱”,如果认识了自己心的本性,就是解脱。

其中的原理是什么呢?我们一直认为存在一个自我,为了自身利益,产生许多欲望,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便会滋生仇恨和抱怨。假如自己比别人强,会傲慢;不如别人,便嫉妒;相差不多,则攀比——任何人都会给我们带来烦恼。但其实这不是别人的问题,而是自己的问题。如果心中不是如此黑暗,别人非但不能使我们产生烦恼,反而会令我们生起慈悲心和智慧。当彻底看到心的本性时,便会了知其中没有所谓的自我,而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光明清澈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我”。

佛陀二转法轮讲大般若时,通过复杂的逻辑,运用一切可用的语言,推翻、否定了自我的存在;三转法轮时,又想方设法建立“自我”的存在,看似矛盾,其实不然。二转法轮否定的,是世俗概念中的我;三转法轮建立的,则是内心深处的本质——光明和清澈,并不是一个人,不存在你我他之分,只是为了便于大家了解,姑且称之为“我”。

当彻底见到这个“自我”之后,因为没有自他的对立,不会再产生欲望,由此而来的仇恨、傲慢、自卑等种种心态荡然无存,一切烦恼土崩瓦解。令我们束缚于轮回的烦恼消失了,自然就是解脱,因此“若识本心,即是解脱”。

“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是智慧;“三昧”,为禅定。得到解脱之后,便进入智慧的禅定。

“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证悟般若禅定,就是“无念”。前面曾提到过“无念”,但是没有展开讲,下面将详细解释。

“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什么是无念?“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说的是见解;“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讲的是见解带来的行为。这两句话含义深奥,禅宗也许另有解释,但这种理解应该也是可以的。

“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指眼睛能看、耳朵能听,六个感官仍可感知外界,但是不再执著。证悟的当下,世界并没有消失,然而证悟者对待世界的态度不一样了。证悟之前,把世界当作真实的存在,虽有些许幸福和快乐,更多的却是焦虑、悲伤、生老病死等痛苦和烦恼;证悟之后,世界仍然存在,但是不再感到痛苦,而且得到了无漏的快乐。

不要以为证悟以后会变得像木头人,毫无感知,若真如此,人生有何意义?譬如偏远地区的小孩,只吃过牛羊的奶或甘蔗这一类甜食,吃不到就会焦虑不安,因为他们不知道还有巧克力、冰激凌、蛋糕等更加美味的甜品。同样,从世俗生活中,我们只能品尝到物质刺激带来的一点快乐,以为失去了这些,生活将毫无意趣,根本不知道还有更高、更有意义的幸福。

假如证悟之前,我们对某人非常不满,甚至心怀仇恨;从证悟的那时起,虽然仍会遇见此人,感觉却是大相径庭。若是今天证悟,感觉就与昨天不同;下午证悟,则与上午不同。用《坛经》的话讲,后一念看到此人,与前一念见他的感觉有着天壤之别。其实变化的不是对方,而是我们的心——不满和仇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智慧与慈悲。

证悟以后,为了创造生存条件,仍要继续生活,朝九晚五,但是不会再有压力和痛苦,这叫做暂时的解脱。总而言之,解脱不是自己或世界消失了,而是烦恼和执著不复存在。

以上解释了“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看到万事万物,但是不执著于万事万物,这是见解。下面“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讲的是行为,指这种见解亦即证悟的智慧,遍及一切,无所不在;无论何时何地,用这个智慧去看、去听、去感悟,没有丝毫执著。

从宗宝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点,“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同样地,“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阐述见解和体会,“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则是阐述行为。“用”是运用,指智慧的运用。拥有了智慧的见解,并应用到一切时处——生活、工作等所有方面,见闻觉知无一不用智慧,但是没有任何执著。

 

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莫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顿法者,至佛位地。

这段经文,对于想要证悟的修行人至关重要。

“常净自性”,指心的本性永远清净、光明,没有烦恼,也就是前面讲的本净、明彻。

“使六贼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六贼”,指眼识、耳识等六识;“六门”,指眼根、耳根等六根。六识从六根走出,意思是眼识通过眼根看世界,耳识通过耳根听声音——六根分别通过六识感知外界,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则是“六尘”。六贼、六门、六尘是一一对应的。

未证悟者的六识像盗贼一样,之所以这样形容,是因为它们会摧毁、夺走能令我们解脱的资财。比如眼睛看到某物,立即产生执著,而后滋生烦恼,进而做出杀盗淫妄等行为,从而断掉善根。

证悟之前,六贼从六门出来后,会去执著六尘。执著来自于意识,实际上是意识去执著,换言之,意识被六尘所染污。证悟之后,六识仍会出来,但“于六尘中不离不染”。“不离”,指眼睛可以看、耳朵可以听,不需要离开外境;“不染”,指没有执著。未证悟者和证悟者同样可以看、可以听,但是前者执著于外境,会被外境染污,后者则不会。

这里讲的是行为,在大圆满中称为六根自解脱。龙钦巴尊者在大圆满修法中讲了三种自解脱。自解脱是大圆满的术语,亦即自己解脱或自然解脱,与禅宗的“不染”是一个意思。所谓六根自解脱,指用眼睛去看,但不生烦恼,因此不会造业;同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没有执著,不会被染污,所以是解脱。可见,六根自解脱即“于六尘中不离不染”,也就是“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

这种状态是“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证悟之前,来去不自由,如眼睛见到喜欢的人或物,便忍不住多看;见到讨厌的,则不愿意再看。证悟之后,不再执著,故而“来去自由”,这叫“般若三昧”。

证悟者与未证悟者,虽然看到同样的世界,面对世界的态度却大相径庭。如同两人一起看电影,证悟者了知电影虚幻不实,没有任何执著;未证悟者却将电影当作真实,跟随虚假的画面,时而哭泣,时而欢笑。前者来去自由,后者不得自在。

“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行”,行为。“不离不染”“来去自由”是自在解脱,叫做无念的行为。

证悟者的行为是“无念行”。比如证悟之后仍然继续工作、生活,这缘于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以及自己生存的必需,并非为了追名逐利。再者,一地以下的众生,轮回的主要原因是业力;一地以上的菩萨也要转世,依靠的却是慈悲,投胎后继续度化众生,完成余下的修行。两者表面上看似一样,实则有天壤之别。

“莫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这在智慧品中已是第三次提及,后面定慧品还会讲到,足见这是禅宗以及大圆满、大手印这类法门中极为重要的问题。

这里再次强调,打坐时没有任何思考和杂念,不是禅定,更不是证悟。念头停止后,内心会达到一种非常宁静的状态,倘若以为这是般若三昧、是开悟,则大错特错!实际上,它是“法缚”。这种对佛法的错误理解,会令我们束缚于轮回,不得解脱。

怎么束缚呢?不仅仅是一个错误理解这么简单。如果一直抱持这种认知,停留在“百物不思”的状态,死后会投生到色界或无色界,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年中处于无有思维、极度平静的状态,没有修出离心、菩提心的机会,不会有任何进步。虽说其间没有明显的烦恼,但并不能彻底消除烦恼,当死亡来临之际,所有的烦恼和杂念都会恢复,仍要继续流转生死轮回。

现在很多人去打禅七,这是非常好的活动。但是我常常担忧,会不会有人将杂念停止后的平静当作证悟修持?以为这就是禅宗的禅定?暂时不证悟没有关系,误解了证悟,后果将极为严重,可能一辈子陷在其中出不来,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即名边见”,这种错误的理解是一种边见。在佛经尤其是中观的概念中,“边”是极端、堕落的意思;“边见”即极端的错误,也就是非常严重的问题。边见有四种,分别是常见、断见、非常非断、亦常亦断。

“百物不思”属于断见,是修行人非常容易进入的误区。惠能大师预见到未来会有很多人走错路,因此多次提及,反复强调。大圆满也把这个问题列为一大难题,专门加以解释和辨析。

现在有些人写书,还有不少人打禅七之后,谈自己打坐的各种感觉。感觉当然会有,不足为奇。日常生活中,意识大多处于波动的状态,我们习惯了这种情形。当波动减缓,内心趋于平静时,可能出现一些从未有过的新奇感受,这纯属正常现象,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境界。

前文说“无念”有正确、错误之分,“百物不思”就是错误的无念。它是一种无记状态,最多属于寂止的禅定;也可能达不到标准的寂止,只是暂时内心平静而已。这种禅定外道也有,跟禅宗的境界毫无关系,不能让我们解脱。对修行人而言,这是一个无底洞,千万不能陷入其中。

一些化学药物或者植物、动物身上的某些物质,也可以让人变得兴奋或者平静。它们通过刺激人的身体或大脑,间接影响精神,从而令人感到亢奋或者淡定,甚至使感官产生各种错觉。因此,千万不要认为心里平静有多么了不起。

正确的无念什么样?“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不仅百物不思——内心平静,而且万法尽通。“万法尽通”,是指证悟万事万物的本质,而非学会万事万物。不要理解为证悟后数理化等样样精通,证悟事物的本质和学会事物的表面是不一样的。

“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顿法者,至佛位地。”了悟正确无念的人,已经见到诸佛的境界,即见到内在的法身佛,可以说暂时达到了佛的地位,也可理解为很快将获得佛的果位。尽管万法尽通,但是还未真正成佛。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常见吾法身,不离汝左右。善知识!将此顿教法门,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受持而不退者,定入圣位。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常见吾法身,不离汝左右。”惠能大师说,未来得到我法脉的人,证悟之后,能够常常见到我的法身,我不离你们的左右。

相比见到六祖的肉身,更重要的是看到他的法身,其实也是自己的法身。换言之,看到自己的法身等于见到了六祖的法身,不仅如此,还有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法身。因为法身没有分别,是大平等。

“善知识!将此顿教法门,同见同行”。什么情况下可以宣讲顿悟法门?当遇到与我们有相同见解和行为的人,也就是能接受顿教法门的道友,便可以对其传讲。

“发愿受持,如事佛故”,接受教法的人应发愿受持,因为此法门极其殊胜,甚至达到与佛等同的程度。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能让我们直接见到诸佛菩萨的法身。

“终身受持而不退者,定入圣位”,若能终身学习,尤其是修持此顿教法门,并且不退转,就一定会进入圣者的果位,即菩萨一地以上乃至成佛。

 

然须传受时,从上已来,默然而付于法。发大誓愿,不退菩提,即须分付。若不同见解,无有志愿,在在处处,勿妄宣传;损彼前人,究竟无益。若愚人不解,谩此法门,百劫万劫千生断佛种性。 

“然须传受时,从上已来,默然而付于法。”遇到与禅宗相应根机之人,一定要向其传授顿教法门,如何传?五祖之前的历代祖师大德,都是默默无言地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发大誓愿,不退菩提,即须分付。”受持此法门,应当发愿:首先自己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和修行获得证悟,而后传授给他人。“即须分付”,根据对方的不同情况和根机,予以分别传法。

“若不同见解,无有志愿,在在处处,勿妄宣传”,若对禅宗的见解不认同或不感兴趣,则无论何处都不能向其宣讲。

为什么?“损彼前人,究竟无益”,因为会浪费、损坏祖师大德的法,而且对这样的听法者毫无益处。

“若愚人不解,谩此法门,百劫万劫千生断佛种性。”宣讲之后,倘若有人不能理解,予以毁谤,将导致他们百千万劫、成千上万次生死轮回中,断绝成佛的种性。因为造了谤法罪,这些人将长久堕入地狱,法缘和佛缘都会遭到摧毁。因此,选择根机非常重要,不能随意传授。

这一点与密宗一样,“密”是保密的意思。之所以保密,并非密宗有什么问题,而是有些人不能理解,这样密法非但无法帮助他们,甚至对其有害。这些人的善根、佛缘和法缘极其脆弱,一点空性、佛性等内容就会对他们造成很大冲击,所以保护下等根机者的善根尤为重要。当然,密宗并非对所有人保密,和禅宗一样,如果遇到“同见同行”的人,就要予以灌顶而后传法。

总而言之,传讲深奥的佛法之前,必须观察对方的根机。如果发现对方是下等根机,则不能传授,可以先让他们学习适合自己的法门,以此来逐步提升根机。

 

以上讲完了智慧品,它是《坛经》的精华之所在。这一品重在阐述见解,没有提及如何修持,后面几品也只是笼统介绍了一些方法,因此具体的修法需要参照禅宗其他的诀窍。

《坛经》为什么不讲具体修法?因为像惠能大师这样的利根者,依靠《坛经》的内容便能证悟,不需要其他的方法。而对普通根机者来说,仅有这些不足以证悟,因此我们更适合神秀大师的渐悟法门。

实际上,大圆满的核心内容也属于顿悟法门,不过为了适应更多人的根机,在正行之前增加了四加行和五加行。厚厚一部《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讲的并不是真正的大圆满,而是它的前行,任何人都可以借此提升根机,最后再修持核心部分。如此一来,大圆满就契合所有人的根机了。

同样的道理,神秀大师的渐门比较适合普通人。至于要按怎样的层次修习,需要一定的规范,作为模式化的修行,如此大家才能学得清楚、修得踏实。这些内容不在《坛经》里面,需要通过禅宗的其他书籍了解,或者跟随禅师学习。

我认为,四加行、五加行完全可以作为禅宗的“前行”,想修《坛经》的道友,可以先修四加行和五加行。实际上这也符合神秀大师的渐门修法,况且禅宗本就存在禅净双修——禅宗与净土结合的修法,同样也可以有禅密双修——在密宗的前行基础上修禅宗的顿门,这样应该能够获益良多。最后的核心部分有很多种选择,既可修持禅宗的顿教法门,也可接受灌顶去修密法,无论选择哪个都能很快证悟。不过若想即生成佛,尤其是虹身成就,唯有去修大圆满。

总而言之,我们此生一定要下决心证悟,千万不能错失良机。建议大家循序渐进地修习,先修四加行、五加行,藉此令根机成熟,以至接近惠能大师当初的根机,然后再修禅宗的顿悟法门或者密法,如此便可轻而易举地证悟。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净心品 108、供养无量佛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十、净心品 二

— 索达吉堪布

 

释迦牟尼佛曾于无量劫中在无量如来前广造善根,此中道理在《毗奈耶本事经》中有记述:“第一俱胝劫,从释迦佛始,护国佛之间,七万五千佛,我已行供养。经历一俱胝,我恒供养佛,为得佛果故,我无愁虑心。第二俱胝劫,自从燃灯佛,至根幢佛间,七万六千佛,我已行供养。经历二俱胝,我恒供养佛,如是生世中,我无厌烦心。第三俱胝劫,善妙如来始,迦叶佛之间,七万七千佛,我已行供养。经历三俱胝,我一一供养,行持菩提道,无稍厌倦心。我为菩萨时,供养诸如来,所有世间尊,授记我成佛。我前所发愿,现已皆圆满,不住如来境,摄受诸有情。”在阿难请问后,世尊也宣讲了种种供养佛陀之经历。

要略言之,释迦牟尼佛曾于无量无数不可思议如来前积集善根,于每一如来前殷勤供养,并守持无量法门,最终圆满无量愿力,守持无量刹土,成熟无量众生。此等经历不可言说,实乃无边无际,为增上信心,今略而说之。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响声婆罗门,当时有一无障授记如来已住世无数年。响声于如来前行种种供养,诸供养品中有光明赫赫之珍宝华盖、覆盖整个大地之黄金地板、宽一由旬之纯金无量殿等等。此种十方庄严之宫殿有八万余座,一一宫中均置盛装美女一千、击钹乐器一千;宫中遍地撒满鲜花,天人妙香、薰香袅袅袭来,令人顿感悦意、欣喜;以如来威神加持,所有宫殿皆自然飘浮于空中,并恒时传出赞叹佛、法、僧之音,及宣流三解脱、四圣果、无常、苦、空、无我、八解脱、等持、三摩地、神变、神通、灭尽定、解脱相应之声;当宫殿飘荡于空中时,香水、天人花雨阵阵降下……响声即将上述种种庄严、美妙之境悉数供养如来。他尚且作赞叹如来之偈颂,并长久恭敬承侍如来。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殡送父王
净饭王泥洹经云。尔时净饭王命尽气绝。时诸释子以众香水洗浴王身。缠细白㲲。而以棺敛。
尔时世尊念当来世。人民凶暴。不报父母养育之恩。为不孝之子。为是当来众生之等设礼法故。如来躬身自欲担于父王之棺。
时四天王俱来赴丧。长跪白佛。愿听我等抬父王棺。佛即许之。四天王各变人形像。以手擎棺抬于肩上。举国人民莫不啼哭。如来躬身手执香炉。在棺前行。出诣葬所。
佛与大众共积香薪。举棺置上放火焚之。一切大众益更悲哭。于是世尊告大众曰。世皆无常。苦空无我。无有坚固。如幻如化。如热如焰。如水中月。命不久居。汝等诸人当勤精进。而自劝勉永离生死。乃得大安。
举火焚烧大王身已。尔时诸王各各皆持五百瓶香水。以用灭火。火灭之后。竞共收骨。盛置金函。即于其上便共起塔。悬缯幡盖。及种种铃。供养塔庙。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喜见国王,统领四大部洲,治下城邑各个兴盛繁荣。他于每一部洲都拥有八百万城市,每一城市均呈四方形,且宽十由旬;所有城市外均有幻化所成栅栏,全以金线相连;内中庭院皆由珍宝制成;瞭望哨楼亦以黄金建造,上以珍宝璎珞覆盖;大地纯以无价之珍宝铺就;七宝村落皆由金质璎珞相连,且唯有造无量善根之人方可居于其中;七宝树庄严周遍……总之城市内外财富充溢、圆满。人们享乐之时,琵琶、击钹之音自然传出;欲闻乾闼婆音时,此种声音亦能自然鸣响。各种所欲均可随意现前,想在千万年中于此地安享妙欲也能自在满愿,喜见国王治下国土即具足如是无比安乐。

当时甘露光如来正出世传法,喜见便将四大部洲全用彩旗以为装饰,供养如来正等觉及其眷属。国王妻子、儿子及众眷属亦行供养,如来与八十万声闻眷属于八百万年中欢喜享用他们所供甘美饮食等物。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狮慧国王,精通一切论典及声明学问。他召集国中所有沙门、婆罗门,并供养他们饮食,还以嘎西布包裹饮食等物。如是八万年中,他日日夜夜均厉行上供下施,并于沙门、婆罗门前听闻论典意义,仔细观察众生种种心态。为了达智慧之力与非力道理,他即如此精进修学。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六祖坛经》释义(四)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四)

— 慈诚罗珠堪布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有迷心,外修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人。闻其顿教,不信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犹如大海纳于众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即是见性,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所有众生心的本性都是平等一致的。这里的“般若”,不是证悟所得的智慧,而是心的本性——佛性。佛经对佛性有不同的称呼,如空性、佛母、光明、如来藏、般若等等。心的本性是佛性,佛性的本质是智慧,所以般若是智慧,亦即心的本性。

佛性本无大小之分,人的根机却有上下之别,原因何在?“为一切众生自有迷心,外修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人。”“为”,因为;“迷”,无明。因为心有无明,向外求佛,未能证悟自己的本性,这样的人是小根机者。

什么是“外修觅佛”?认为佛不是心的本性,不在内心当中,而是像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一样,在遥远的外在世界。唯识、中观等普通显宗,认为众生现在不可能是佛,心的本性最多是空性,空性之外不存在佛性、佛的智慧;众生是众生,佛是佛,两者之间只有因果关系。普通中观将佛经中的佛性、光明、如来藏统统理解为空性,认为心是空性的,因此可以改变;通过修行改变内心,从而断除全部烦恼,之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刹土,成为一尊佛;学佛、修行是有意义的,总有一天可以得到跟佛一样的果位。以上是显宗普遍的观点。

这其中不包含第三转法轮尤其是如来藏的内容。《大藏经》浩如烟海,绝大部分是讲空性的,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等般若经;直接或间接宣讲如来藏的经典少之又少,藏传佛教将其单列出来,主要有十部。这部分佛经的观点是,众生心中本具佛之智慧——心即智慧,只是还未证悟罢了。对此,密宗讲得更清楚,并且提供了灌顶、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各种相应的方法。

谁在“外修觅佛”呢?肯定不是人天佛教,他们不求解脱;也不是小乘佛教,他们追求的是阿罗汉的果位;只有大乘佛教才可能“外修觅佛”。将大乘佛教再细分,藏传佛教分别将二转、三转法轮的内容,称为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前者讲大般若,后者讲如来藏,讲如来藏以外的大乘佛教就是“外修觅佛”。

禅宗同样强调如来藏,认为向外寻觅佛果是错误的,这样做的人是小根机者。通常所说的小根机是指人天佛教和小乘佛教,大根机指大乘佛教;其实大乘里面也有大小根机之分,这段经文中的“小根人”指的便是大乘中的小根机者,也就是“外修觅佛”的普通显宗——他们只接受空性,不接受佛性,以为佛在外面,不在自己心中。

大根机者什么样子?“闻其顿教,不信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但”,意为只。他们听闻禅宗顿悟教法,对于向外寻佛的修法不起信心,只在内心寻找佛的果位、寻找本净、寻找证悟的正见。此处的“正见”,指“心的本性是佛”的见解,而认为佛在外面则属邪见,这是从大根机者的角度而言。

“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尽”,全部。到一定时候,众生都会悟到心的本性。换言之,“烦恼尘劳”的众生,虽然现在还未证悟内在的境界,但通过逐步修习空性,最终都能成佛。

这是因为:一是众生心中已有圆满的佛性,不仅人类,乃至蚂蚁、蚯蚓、蚊子、蟑螂之类的小生命,但凡有情众生皆具佛性,这是成佛的主要条件;二是众生的佛性一定会成熟,只是时间早晚不一。为此,无数佛菩萨昼夜不停努力奋斗,目的就是让众生早日证悟。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大乘佛教讲“究竟一乘”——无论大乘的菩萨,还是小乘的阿罗汉、缘觉,都是临时的果位,属于阶段性解脱,终极结果唯有佛果。有些众生虽然仍在向外寻觅,但这是暂时的,总有一天他们会明白心的本性就是佛。

那时会怎样?“犹如大海纳于众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即是见性,内外不住,来去自由”。“小水”“大水”分别用以比喻小根机者和大根机者。小溪、大河最后全部回归大海,无论何种根机的智慧,最终与佛性融为一体,这就是见性——看到自己心的本性。此时心不住于内,不住于外,无有执著,来去自由。

所谓“内外不住”,意思是心既不执著外面的世界,也不执著内在的自己。内在的执著主要是我执——对自己的执著。当看到心的本性,一切执著当下被从源头铲除,不复存在,从而心“内外不住,来去自由”。

现在我们的心非常不自由。一旦发怒或贪恋某样东西时,幸福立刻消失,痛苦随之而来;明知愤怒和贪欲不会有好结果,但往往难以抑制。即使拥有全部的人身自由,然而只要内心不自由,仍然是不自在的。这样的人即便职位再高、权力再大,哪怕统治了全世界乃至全宇宙,同样会面临许多压力、恐惧和痛苦。

究其原因,就在于执著太多的东西——内在的我执,外在的权势、声望、财物等。有了执著,必定失去自由。只有见到本性,内心才能获得真正的自在。这是人类最高的智慧境界,届时纵使身陷牢狱,也可怡然自得。

“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够断除所有的执著,通达心的本性,也就是,毫无障碍地看到心的本性。这个障碍指的是执著。

那时是怎样一种感觉呢?暂且不提外在世界,先说内在精神的空性。假如心本身是真实的东西,那么当我们看到其本质时,只会强化执著;而事实上,若能清晰地见到自己的心,就会发现所有的情绪、意识都如梦境一般虚幻。

早前一部电影曾描述过人死后的情形,与佛教的中阴如出一辙。其中一个场景是,一个中阴身试图用手去开门,结果手穿过了门,却无法抓住任何物体。同样,证悟心的本性是一个虚幻的时候,抓不住任何东西,无法对现实中的物质起作用,如同空气不能对视线造成阻碍一样。换言之,心不存在,因此无法执著,“内外不住”就是这个意思。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还未证悟的人,也能几分钟不思考任何事情,但这不是“不住”,只是单纯的心很平静而已。

“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并非口号,而是证悟者实实在在的经验之谈,有一天我们证悟了,便可以亲身体会。证悟之前,人们以为是外在的东西进入自心,实际上是内心去抓取它们,从而导致种种烦恼;证悟之后,才发现原来没有什么可以抓取。

假使万事万物真实存在,只要内在的意识是空性的、虚幻不实,就无法跟外在事物发生任何关系,外物也不会使人产生烦恼,两者脱离了所有干系。因此,只要证悟了心的本性,外物存在与否,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密法,尤其是密法的窍诀,只关心内在精神,外面的世界在或不在无所谓,是不是心的投影也不重要,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心修此行,即与《般若波罗蜜经》本无差别。一切经书及文字,小大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故能建立。若无智人,一切万法本无不有,故知万法本从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在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故,智为大人。迷人问于智者,智人与愚人说法,令使愚者悟解心开。迷人若悟心开,与大智人无别。 

“心修此行,即与《般若波罗蜜经》本无差别”,心修持这个法——“内外不住,来去自由”的修法,达到“内外不住,来去自由”的境界,则与般若波罗蜜多的内容无有差别。

若能做到“能除执心,通达无碍”,意味着实现了般若波罗蜜多的内容,亦即内心境界与佛经讲的大般若毫无差别——大般若讲的是我现在证悟的境界,我证悟的境界就是大般若的内容。

最初闻思时,我们通过佛经解读心的本性;证悟以后,可以反过来通过自己的内在境界解读佛经乃至整个世界。那时将不再需要文字,禅宗也说“不立文字”,因为文字的作用是让我们明白证悟的境界,当自己内心找到了这个境界,文字自然再无用武之地。

这段经文中的“本无差别”很有意义。我们阅读佛经,观照自已的体会,然后两相对比,就是将般若波罗蜜多的内容与自己的修行境界对比,如果两者吻合,说明自己已经开悟,体会到了大般若。

如前所述,般若讲“无念、无忆、无著”,但是我们在未开悟的无记禅定中,也能找到类似的感觉——这是一个极易混淆的误区,因此证悟必须要有善知识指点。即使惠能大师这般利根者,也需要上师,只是不必多说,仅凭只言片语,便可恍然大悟;我们普通人更需要上师,修行的路上有很多弯路、错路,仅以自身能力很难明察,依靠上师才能正确辨别。

好比在一条陌生的路上行走,只清楚经过道路的情形,对于未经之路,仅大概知道多长距离、多远能到哪个目的地,但是不清楚具体的情况。同样,因为我们尚未经历证悟这段路,无法辨别正确和错误的“无念、无忆、无著”,看不出自身境界与般若波罗蜜多有无差别,因此必须找到一位走过并熟知这条路的人——上师。

当自己稍有体会时,汇报给上师,让其印证是否“与《般若波罗蜜经》本无差别”。当初五祖弘忍大师让弟子们观察自己的心——寻找心的本性,找到答案后写出体会,其中六祖和神秀大师的偈子广为人知。大圆满也是如此,上师不会讲心的本性应该是什么样,而是让弟子自行打坐,观照内心,当找到类似于证悟的体会时,便向上师汇报。

《坛经》短小精悍,大有深意。字面意思不难解释,从未学佛之人——诸如大学教授或某领域的学者,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可以进行讲解;然而真正的内涵,只有证悟者才能传讲。假如我不了解大圆满和大手印,也很难讲解。

“一切经书及文字,小大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全部佛经可以分为十二种类型,通常称做“十二部经”。所有的经书、文字,小乘、大乘,以及十二部经,都是根据人的情况设置安排的。人的根机千差万别,为了与之相应,大乘、小乘以及不同的佛经由此应运而生。

“因智慧性,故能建立。”因为人类具备智慧,所以佛建立了这样的体系。

总体而言,人是有智慧的,可以思考,有能力通过闻思修获得更高的智慧。这是人类与动物、饿鬼等其他众生的不同之处,也是佛法出现的基础。

“若无智人,一切万法本无不有”,此处的“万法”指佛法。如果没有具备智慧的人,佛不会讲八万四千法门,甚至佛法根本不会出现。

敦煌本用的是“若无智人”,宗宝本等其他版本则是“若无世人”,两者都可以,不过我个人认为“智人”更接近原意。前一句“因智慧性,故能建立”接“若无智人”,这样内容连贯,更易理解;其他版本“若无世人”,意思是如果六道轮回中只有地狱、饿鬼等,而没有人类,佛法不可能出现,因为这些众生听不懂。

“故知万法本从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由此可见,佛法根据人而兴起,所有的经书也是为人类而宣说。简而言之,佛法皆以人为本。

当然,佛陀是所有众生的导师,但在六道轮回中,唯有人和天人能够听懂佛法。佛陀以人的身份出现,直接与其对话、受其教育者是人,因此佛陀被称为人天之导师,而非六道之导师。同时,佛陀慈悲,并未放弃其他道的众生,而是通过不同的方式予以摄受。

“缘在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故,智为大人。”只是人类当中,有稍嫌愚钝的,也有颇具智慧的;前者为小根机,后者是大根机。虽然人的智慧有大小之别,但相较其他众生,人类还是一个具备智慧的群体。

“迷人问于智者,智人与愚人说法,令使愚者悟解心开。”尚未证悟的人向证悟者提问,证悟者对其讲法,使未证悟者得以开悟。

“迷人若悟心开,与大智人无别。”迷人若能证悟,便与大智者无有差别。因此,所谓的愚人或小根机者是暂时的,最终都会证悟,到那时如同百川入海、河海交融,将不存在大小根机之别。

Continue reading “《六祖坛经》释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