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释义(二)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二)

— 慈诚罗珠堪布

 

般若

前面讲完摩诃,下面介绍般若。

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心中常愚,自言我修般若。般若无形相,智慧性即是。

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一切时中,念念不愚”。佛经对智慧有不同层次的定义,有时把世俗的聪明称作智慧,有时认为达到很高的境界才叫智慧。此处的智慧,显然不是世俗意义的聪明,而是“一切时中,念念不愚”——任何时候产生的念头都没有无明,亦即将每个念头的本质看得清清楚楚。

平时我们愤怒时,知道自己正在生气,或没有留意到自己的怒火,这都不是“念念不愚”。与真正的智慧相比,世俗中最了不起的智慧,也只能称为愚昧、无明。

比如,一般世俗人看到一部《坛经》,心里会自然冒出“这是佛经”的念头,尽管没有特意思维“这是一本真实不虚的书”,但实际上已经默认书是真实不虚的。从世俗的层面,这没有错;然而就其本质而言,不过是无数分子、原子、基本粒子乃至能量的组合,投射到人的视觉中,于是在我们眼里变成了一本书。可是我们对此全然不知,反而认定书是实有存在的。由此可见,我们的每个念头都是愚昧的。

六祖这里所谓的“念念不愚”,是指证悟者对于任何念头——无论愤怒、贪欲等严重的情绪,还是吃饭、睡觉等无记的念头,当下看到它们是透明的,没有真实性;不管何时何地,任何念头冒出时,都能清楚地了知念头如幻如梦。

愚昧和智慧是相对的,我们需要分清何种情况是愚昧,何种情况是智慧,否则将世俗谛和胜义谛或世俗生活与修行境界混为一谈,就会出现解释不清、相互矛盾的状况。

“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每个念头出现时都看得清清楚楚,充分了知其空性的本质,如此长期修持智慧,叫做般若的修行。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一念愚”,不了解且感觉不到念头是空性的,而将其当作真实无伪。如果对一个念头犯了这样的错误,“即般若绝”,般若就此断绝。当嗔恨或开心等念头产生时,未能洞悉它的本质,随其牵制,就会导致无法控制自己。

日常生活中,念头不断产生,我们不会特意去想它是真是假,但其实早已默认它实有存在。将看到、听到的全部当作真实不虚,任何念头、情绪都有无明的成分,这是先天的愚昧,也叫普遍性的愚昧。有这种无明存在,般若便消失了。

一个念头诞生时,当下悟到它是空性、如幻如梦,即为“一念智”。所谓“智”,即念头出来时,当下清楚地了知实际上并没有念头产生,也就是,了知念头并非真实存在,而是空性的,这是核心中的核心。

无论修大圆满、大手印,还是禅宗,只要感觉到任何一个念头或物体是空性,就是正确的觉悟。证悟唯一的标准是感觉到空,这像一盏引路明灯,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当然证悟有不同的层次,起初层次比较低,但再低也是证悟。反之,当念头产生时,看不到其空性本质,硬贴上“光明”“烦恼即是菩提”“佛性”等很多标签,这样是错误的。

“世人心中常愚自言我修般若。”在人生最深奥的关键问题,以及物质世界的终极真理面前,再聪明的世俗之人——甚至杰出的哲学家、科学家等人都难逃愚昧。可是谁也不会承认这一点,明明自己还没开悟,什么都不懂,却说我在修般若波罗蜜多、修空性、修大圆满……

“般若无形相智慧性即是。这里的“般若”指证悟空性的智慧,最终就是心的本性。般若没有颜色和形状,没有任何能够表达的东西,称为般若无相。“智慧性即是”,智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智慧。

敦煌本字数较少,其他版本则有“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意思是心的本性广大无量。前面讲过摩诃的意思是“大”,但不是二元对立的大。接下来“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意思是,心的本性没有形状,不是方形或圆形,没有大和小;没有颜色,不是青、黄、红或白;没有上下、长短;没有情绪,不是愤怒或欢喜……也没有头、没有尾。总之,无法表达,如同虚空,简单地说就是“般若无形相”。这一点,一定要自己去悟,总有一天当我们往心里一看,会深深体会到以上描述的内容。 Continue reading “《六祖坛经》释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