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释义(一)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一)

— 慈诚罗珠堪布

 

开篇

大乘佛教徒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成佛。此外,还有四个阶段性目标,即坚定不移地皈依佛门、生出离心、发菩提心、证悟空性,其中难度最高的是证悟空性。这次我将通过讲解《六祖坛经》(以下简称《坛经》)的核心思想,来介绍证悟空性的方法。

《坛经》是汉传佛教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主要记录了六祖惠能大师的开示。此经虽然不是佛陀亲口所讲,但是由于内容深奥,尤其是将心的本性讲得十分清楚,因此在汉传佛教中地位尊崇。在藏传佛教中大圆满、大手印之所以备受重视,原因也在于此。仅从这点来讲,《坛经》对修行人而言也是弥足珍贵的。

《坛经》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讲授和学习。国内外不少学者,选择了文化、历史或学术等角度进行研究,而我们是从修行的角度来学习。这部经所讲的内容,在大圆满、大手印等密法中阐述得更清楚,不过密法需要灌顶,而且对门槛的要求更高。相对而言,《坛经》没有那么多要求,内容层次与大圆满、大手印的某些方面相差不多,更便于传讲和学习。

《坛经》有二十多种版本,最早的是敦煌本,成书于唐末宋初,由惠能大师的弟子们辑录而成,应该最接近六祖的原意。后来,一些禅师在此基础上增补了部分内容,添加了若干文字,逐渐形成其他版本。这些版本都没有超出敦煌本的原意,更没有违背六祖的本意,只是表达更清晰,更有助于后人理解。

敦煌本又分敦煌原本、敦博本、旅博本,本书主要采用后面两个版本。敦煌本没有划分章节,其他版本则分为十品,核心内容在智慧品、定慧品及坐禅品中。这些内容,大家可以先学习了解,完成四加行、五加行之后再去修持,这一生就有可能证悟。

证悟是否真的存在?这是毋庸置疑的。所谓证悟,就是真正了解自己的本性。什么可以代表我们的本质?不会是肉体,只能是精神,亦即意识。如果不清楚什么是意识,说明并不了解自己,需要去学习、去修证。

六祖惠能大师没有修过四加行、五加行,却可以瞬间开悟,是因为他看起来没有修,其实已经拥有加行的全部内容。例如他去找五祖弘忍大师时,五祖问:“你从哪里来?想要什么?”六祖答:“惟求作佛,不求余物。”意思是除了成佛,其他都不要——这就是出离心和菩提心,可见当时他已经具备了出离心和菩提心。

又如,六祖不识字,有人曾问他:“你不识字,能懂佛经的意思吗?”惠能大师说:“佛法的内容跟文字没有什么关系。”诚如他所言,般若与文字确实没有关系。

还有,六祖自幼家境贫穷,一日去城中卖柴时,偶然听到有人念诵《金刚经》,当下涌起一股开悟般异常的感觉,这就是大乘慧根业已成熟的标志。恰如《入中论》所云:“若异生位闻空性,内心数数发欢喜,由喜引生泪流注,周身毛孔自动竖,彼身已有佛慧种。是可宣说真性器,当为彼说胜义谛。”惠能大师之所以能够如此,源于他前世佛法基础非常扎实。我们经常念《金刚经》,却从未有过如此强烈的反应,说明我们前生虽然与佛有缘,但是基础远远不及惠能大师。

之后,他去找五祖,五祖问:“你想学佛,你能成佛吗?”惠能大师说:“人有南北之分,佛性难道也有南北之别?”六祖不识字,更没学过佛,怎会知道“佛性无南北之分”?

再如,六祖撰写那首广为人知的偈子时,尚未完全开悟,甚至没有学过一句佛经。这种情形下,他写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可见他先天对大乘佛教、对空性理解非常深刻。实际上,惠能大师的前世是位开悟者,母胎中的昏迷使他忘掉了过去,好在很多基本观念还在。因此,他当时虽未学过佛法,却能写出意义深奥的偈子。一千多年过去了,如今看到这些文字,仍然令人感慨不已。

我们这一世所受的居士五戒和出家戒,死后戒体会自然消失,而菩提心和菩萨戒会跟随我们到下一世。证悟也是如此,来世只需善知识稍加指点,立即会恍然大悟,就像隔着贴有薄膜的玻璃窗能够模模糊糊看到外面,一旦撕下薄膜,视野会顿时变得清晰。惠能大师作这首偈子时的状态,相当于隔着薄膜看窗外——可以看见,但有一点模糊;尽管模糊,但仍能看见。

如果我们今生没有成佛,但只要达到上述四个阶段性的目标,来世就可以像惠能大师那样非比寻常——无论身处何地,有何文化背景,前世的善根将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我们一定会与众不同。

很多人担心,转世后不知道前世发了菩提心、受过菩萨戒,一旦犯戒怎么办?拥有一定智慧和菩提心的人,其实不会犯戒;即便犯了戒,也会忏悔的。佛教讲,两世中间存在一种连接机制,可以将上一世的某些东西带到下一世。当然存款、车子、房子这类是带不过去的,而智慧和菩提心一定还在。惠能大师的经历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对学佛者而言可谓莫大的鼓励和慰藉。

智慧品

下面介绍《坛经》真正核心的部分——智慧品。 

摩诃般若波罗蜜者,西国梵语,唐言大智慧彼岸到。此法须行,不在口念;口念不行,如幻如化。修行者,法身与佛等也。 

“摩诃般若波罗蜜者,西国梵语,唐言大智慧彼岸到。”“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文音译,唐朝时译为“大智慧彼岸到”,其中包含了摩诃、般若和波罗蜜三个词汇,后面会逐一加以解释。

“此法须行,不在口念”。“行”,指修行。一定要实修“大智慧彼岸到”,才能体会到何为大般若智慧,才能找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口念不行,如幻如化”。“不行”,即不修行;“幻”,指魔术师幻化出的东西;“化”,是变化。如果不用心修行,即使念诵一辈子《金刚经》《心经》,也是如幻如化,毫无意义。可是《坛经》又云:“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两者不是矛盾吗?这实际的意思是,仅仅嘴上念而不修行,没有意义;学习并修持《金刚经》,同时加以念诵,则功德无量。

当年达摩祖师与梁武帝见面时,梁武帝问,我平时吃斋、写经、造寺,有何功德?达摩祖师答说,并无功德。结果两人话不投机,达摩祖师只得离开。梁武帝对佛法非常虔诚,可是他做的善法全是人天福报,而非出世间的功德。《坛经》讲的也是这个意思,我们不要理解偏颇。

“修行者,法身与佛等也。”《坛经》多处提到“法身”,主要是指我们心的本性——佛性。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证悟了佛性,就等于佛了。当然,证悟之后,离成佛还有很长的距离。没有开悟时,我们充满了欲望和无知;开悟以后,虽然尚未成佛,但与之前相比,可以说很接近佛,快要成佛了。此处其他版本是“本性是佛”,即心的本性是佛。因此,修行人用心学习并实修般若波罗蜜多,一旦彻底了解自己的本性,就是证悟了。

Continue reading “《六祖坛经》释义(一)”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九、智慧品 104、智光处处显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九、智慧品 九

— 索达吉堪布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国王善抉时,有普行外道问他心识之因为何。国王就到净目如来前请教,自己通达此理后再答复普行外道,令其亦明此理。

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察行婆罗门时,某日于空中听闻“万法均为刹那毁灭性”之音声,自此之后便对有为法之对境再不关心,只一心寻求不灭法。他最终对无取、无贪、无执之法生起定解,并精通对一切众生以大悲心无执著利益之法。

又净目顶如来出世时,释迦牟尼佛转生为狮慧菩萨,他于成千上万无数年间承侍、供养如来,并同时获心识刹那灭尽法门。

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畏顶国王时,已获无生法忍。其时有一寻找佛果之国王,名为善慧。当畏顶见到他时,就为其宣说赞叹如来文,使他发心并亦获如来授记。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胜名国王时,一直苦苦寻觅解脱轮回之道。他后于法云殊胜妙音如来前以偈颂作赞叹,向如来询问过所疑问题后,他对解脱轮回法门已全部通达。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熄念大臣,当时有一国王名为净慧,他将所有大小事情全部委托熄念处理。而熄念则以如法调解,平息众人所有争论、不和,同时亦了知所有声音皆为无常性。他遣除整个国家不如法之行为,使国家繁荣昌盛,并广泛成办自利利他之事。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稻秆王子时,于无垢顶如来前广积善根,并为获无上菩提而发愿。

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无住妙香胜解安稳菩萨时,曾于千百万年中承侍法云雨满足国政如来。如来对其非常欢喜,他自己亦守持佛法。不过因他对菩提心有贪执,故而未获如来授记。

梵师如来出世时,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明觉菩萨,他已通达受觉本义——证悟受觉即可生生世世拥有调柔行为。明觉菩萨以神变显示如来诸刹土,在如来刹土中,于漫长时日内度化不可思议之众生。他以言语宣讲佛法,无遗度化具足贪、嗔、痴之烦恼众生。

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月施国王女儿,名为无数,相貌秀美。国王欲为其寻一丈夫,无数却不愿婚嫁,因她已断除一切贪欲,安住于无贪法乐中。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付嘱国王

释迦牟尼佛还曾转生为一体态娉婷、面容姣好之美女,当时有一婆罗门苦行者相貌极其丑陋,但他却大胆前来索要美女为妻。美女父亲暗想女儿未必会答应这门亲事,故而拒绝了婆罗门求婚请求。不过女儿为圆满父亲布施心愿,也为令婆罗门心满意足,她自己答应愿嫁与此人为妻。在两人生育过小孩后,美女又出家证道。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普行恰嘎,当时有一世间导师据传精通世间心性,并于大小城市中为众生宣说抉择心之根源法门。普行恰嘎听其传法后不由想到:此种世间知识实不应为众人宣说,我应真正了悟世间根源。他便前往寂静地一心观察世间心识从何而生,并最终了知所谓世间实乃五蕴聚合而已,而五蕴又不离生等痛苦,故而所有众生真是可怜无比。为解脱自他痛苦,他就开始精进修行,并终获五神通。然后又对众生宣说此等法门,从而令其皆入正道。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九、智慧品 104、智光处处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