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释义(四)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四)

— 慈诚罗珠堪布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有迷心,外修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人。闻其顿教,不信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犹如大海纳于众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即是见性,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所有众生心的本性都是平等一致的。这里的“般若”,不是证悟所得的智慧,而是心的本性——佛性。佛经对佛性有不同的称呼,如空性、佛母、光明、如来藏、般若等等。心的本性是佛性,佛性的本质是智慧,所以般若是智慧,亦即心的本性。

佛性本无大小之分,人的根机却有上下之别,原因何在?“为一切众生自有迷心,外修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人。”“为”,因为;“迷”,无明。因为心有无明,向外求佛,未能证悟自己的本性,这样的人是小根机者。

什么是“外修觅佛”?认为佛不是心的本性,不在内心当中,而是像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一样,在遥远的外在世界。唯识、中观等普通显宗,认为众生现在不可能是佛,心的本性最多是空性,空性之外不存在佛性、佛的智慧;众生是众生,佛是佛,两者之间只有因果关系。普通中观将佛经中的佛性、光明、如来藏统统理解为空性,认为心是空性的,因此可以改变;通过修行改变内心,从而断除全部烦恼,之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刹土,成为一尊佛;学佛、修行是有意义的,总有一天可以得到跟佛一样的果位。以上是显宗普遍的观点。

这其中不包含第三转法轮尤其是如来藏的内容。《大藏经》浩如烟海,绝大部分是讲空性的,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等般若经;直接或间接宣讲如来藏的经典少之又少,藏传佛教将其单列出来,主要有十部。这部分佛经的观点是,众生心中本具佛之智慧——心即智慧,只是还未证悟罢了。对此,密宗讲得更清楚,并且提供了灌顶、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各种相应的方法。

谁在“外修觅佛”呢?肯定不是人天佛教,他们不求解脱;也不是小乘佛教,他们追求的是阿罗汉的果位;只有大乘佛教才可能“外修觅佛”。将大乘佛教再细分,藏传佛教分别将二转、三转法轮的内容,称为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前者讲大般若,后者讲如来藏,讲如来藏以外的大乘佛教就是“外修觅佛”。

禅宗同样强调如来藏,认为向外寻觅佛果是错误的,这样做的人是小根机者。通常所说的小根机是指人天佛教和小乘佛教,大根机指大乘佛教;其实大乘里面也有大小根机之分,这段经文中的“小根人”指的便是大乘中的小根机者,也就是“外修觅佛”的普通显宗——他们只接受空性,不接受佛性,以为佛在外面,不在自己心中。

大根机者什么样子?“闻其顿教,不信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但”,意为只。他们听闻禅宗顿悟教法,对于向外寻佛的修法不起信心,只在内心寻找佛的果位、寻找本净、寻找证悟的正见。此处的“正见”,指“心的本性是佛”的见解,而认为佛在外面则属邪见,这是从大根机者的角度而言。

“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尽”,全部。到一定时候,众生都会悟到心的本性。换言之,“烦恼尘劳”的众生,虽然现在还未证悟内在的境界,但通过逐步修习空性,最终都能成佛。

这是因为:一是众生心中已有圆满的佛性,不仅人类,乃至蚂蚁、蚯蚓、蚊子、蟑螂之类的小生命,但凡有情众生皆具佛性,这是成佛的主要条件;二是众生的佛性一定会成熟,只是时间早晚不一。为此,无数佛菩萨昼夜不停努力奋斗,目的就是让众生早日证悟。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大乘佛教讲“究竟一乘”——无论大乘的菩萨,还是小乘的阿罗汉、缘觉,都是临时的果位,属于阶段性解脱,终极结果唯有佛果。有些众生虽然仍在向外寻觅,但这是暂时的,总有一天他们会明白心的本性就是佛。

那时会怎样?“犹如大海纳于众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即是见性,内外不住,来去自由”。“小水”“大水”分别用以比喻小根机者和大根机者。小溪、大河最后全部回归大海,无论何种根机的智慧,最终与佛性融为一体,这就是见性——看到自己心的本性。此时心不住于内,不住于外,无有执著,来去自由。

所谓“内外不住”,意思是心既不执著外面的世界,也不执著内在的自己。内在的执著主要是我执——对自己的执著。当看到心的本性,一切执著当下被从源头铲除,不复存在,从而心“内外不住,来去自由”。

现在我们的心非常不自由。一旦发怒或贪恋某样东西时,幸福立刻消失,痛苦随之而来;明知愤怒和贪欲不会有好结果,但往往难以抑制。即使拥有全部的人身自由,然而只要内心不自由,仍然是不自在的。这样的人即便职位再高、权力再大,哪怕统治了全世界乃至全宇宙,同样会面临许多压力、恐惧和痛苦。

究其原因,就在于执著太多的东西——内在的我执,外在的权势、声望、财物等。有了执著,必定失去自由。只有见到本性,内心才能获得真正的自在。这是人类最高的智慧境界,届时纵使身陷牢狱,也可怡然自得。

“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够断除所有的执著,通达心的本性,也就是,毫无障碍地看到心的本性。这个障碍指的是执著。

那时是怎样一种感觉呢?暂且不提外在世界,先说内在精神的空性。假如心本身是真实的东西,那么当我们看到其本质时,只会强化执著;而事实上,若能清晰地见到自己的心,就会发现所有的情绪、意识都如梦境一般虚幻。

早前一部电影曾描述过人死后的情形,与佛教的中阴如出一辙。其中一个场景是,一个中阴身试图用手去开门,结果手穿过了门,却无法抓住任何物体。同样,证悟心的本性是一个虚幻的时候,抓不住任何东西,无法对现实中的物质起作用,如同空气不能对视线造成阻碍一样。换言之,心不存在,因此无法执著,“内外不住”就是这个意思。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还未证悟的人,也能几分钟不思考任何事情,但这不是“不住”,只是单纯的心很平静而已。

“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并非口号,而是证悟者实实在在的经验之谈,有一天我们证悟了,便可以亲身体会。证悟之前,人们以为是外在的东西进入自心,实际上是内心去抓取它们,从而导致种种烦恼;证悟之后,才发现原来没有什么可以抓取。

假使万事万物真实存在,只要内在的意识是空性的、虚幻不实,就无法跟外在事物发生任何关系,外物也不会使人产生烦恼,两者脱离了所有干系。因此,只要证悟了心的本性,外物存在与否,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密法,尤其是密法的窍诀,只关心内在精神,外面的世界在或不在无所谓,是不是心的投影也不重要,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心修此行,即与《般若波罗蜜经》本无差别。一切经书及文字,小大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故能建立。若无智人,一切万法本无不有,故知万法本从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在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故,智为大人。迷人问于智者,智人与愚人说法,令使愚者悟解心开。迷人若悟心开,与大智人无别。 

“心修此行,即与《般若波罗蜜经》本无差别”,心修持这个法——“内外不住,来去自由”的修法,达到“内外不住,来去自由”的境界,则与般若波罗蜜多的内容无有差别。

若能做到“能除执心,通达无碍”,意味着实现了般若波罗蜜多的内容,亦即内心境界与佛经讲的大般若毫无差别——大般若讲的是我现在证悟的境界,我证悟的境界就是大般若的内容。

最初闻思时,我们通过佛经解读心的本性;证悟以后,可以反过来通过自己的内在境界解读佛经乃至整个世界。那时将不再需要文字,禅宗也说“不立文字”,因为文字的作用是让我们明白证悟的境界,当自己内心找到了这个境界,文字自然再无用武之地。

这段经文中的“本无差别”很有意义。我们阅读佛经,观照自已的体会,然后两相对比,就是将般若波罗蜜多的内容与自己的修行境界对比,如果两者吻合,说明自己已经开悟,体会到了大般若。

如前所述,般若讲“无念、无忆、无著”,但是我们在未开悟的无记禅定中,也能找到类似的感觉——这是一个极易混淆的误区,因此证悟必须要有善知识指点。即使惠能大师这般利根者,也需要上师,只是不必多说,仅凭只言片语,便可恍然大悟;我们普通人更需要上师,修行的路上有很多弯路、错路,仅以自身能力很难明察,依靠上师才能正确辨别。

好比在一条陌生的路上行走,只清楚经过道路的情形,对于未经之路,仅大概知道多长距离、多远能到哪个目的地,但是不清楚具体的情况。同样,因为我们尚未经历证悟这段路,无法辨别正确和错误的“无念、无忆、无著”,看不出自身境界与般若波罗蜜多有无差别,因此必须找到一位走过并熟知这条路的人——上师。

当自己稍有体会时,汇报给上师,让其印证是否“与《般若波罗蜜经》本无差别”。当初五祖弘忍大师让弟子们观察自己的心——寻找心的本性,找到答案后写出体会,其中六祖和神秀大师的偈子广为人知。大圆满也是如此,上师不会讲心的本性应该是什么样,而是让弟子自行打坐,观照内心,当找到类似于证悟的体会时,便向上师汇报。

《坛经》短小精悍,大有深意。字面意思不难解释,从未学佛之人——诸如大学教授或某领域的学者,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可以进行讲解;然而真正的内涵,只有证悟者才能传讲。假如我不了解大圆满和大手印,也很难讲解。

“一切经书及文字,小大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全部佛经可以分为十二种类型,通常称做“十二部经”。所有的经书、文字,小乘、大乘,以及十二部经,都是根据人的情况设置安排的。人的根机千差万别,为了与之相应,大乘、小乘以及不同的佛经由此应运而生。

“因智慧性,故能建立。”因为人类具备智慧,所以佛建立了这样的体系。

总体而言,人是有智慧的,可以思考,有能力通过闻思修获得更高的智慧。这是人类与动物、饿鬼等其他众生的不同之处,也是佛法出现的基础。

“若无智人,一切万法本无不有”,此处的“万法”指佛法。如果没有具备智慧的人,佛不会讲八万四千法门,甚至佛法根本不会出现。

敦煌本用的是“若无智人”,宗宝本等其他版本则是“若无世人”,两者都可以,不过我个人认为“智人”更接近原意。前一句“因智慧性,故能建立”接“若无智人”,这样内容连贯,更易理解;其他版本“若无世人”,意思是如果六道轮回中只有地狱、饿鬼等,而没有人类,佛法不可能出现,因为这些众生听不懂。

“故知万法本从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由此可见,佛法根据人而兴起,所有的经书也是为人类而宣说。简而言之,佛法皆以人为本。

当然,佛陀是所有众生的导师,但在六道轮回中,唯有人和天人能够听懂佛法。佛陀以人的身份出现,直接与其对话、受其教育者是人,因此佛陀被称为人天之导师,而非六道之导师。同时,佛陀慈悲,并未放弃其他道的众生,而是通过不同的方式予以摄受。

“缘在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故,智为大人。”只是人类当中,有稍嫌愚钝的,也有颇具智慧的;前者为小根机,后者是大根机。虽然人的智慧有大小之别,但相较其他众生,人类还是一个具备智慧的群体。

“迷人问于智者,智人与愚人说法,令使愚者悟解心开。”尚未证悟的人向证悟者提问,证悟者对其讲法,使未证悟者得以开悟。

“迷人若悟心开,与大智人无别。”迷人若能证悟,便与大智者无有差别。因此,所谓的愚人或小根机者是暂时的,最终都会证悟,到那时如同百川入海、河海交融,将不存在大小根机之别。

Continue reading “《六祖坛经》释义(四)”